最新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时间:2023-12-11 10:20:50 教案 我要投稿

最新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最新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最新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最新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79、80页上的例2、例3,议一议及相应的课堂活动,练习十五第3~6题。

  【教学目标】

  1.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自主迁移出因数中间、末尾有零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

  2.掌握行程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感受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具学具准备】多

  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计算下面各题。20×40=18×20=16×50=240×3=105×3=208×2=301×2=209×4=

  学生可能有的用口算,有的用笔算,如果用笔算的可进行板演。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中间、末尾没有零的笔算,那么中间、末尾有零的又该怎样计算呢?今天我们继续研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2。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2情景图)

  (1)学生独立思考,解答,抽一个学生板演。

  (2)汇报思考过程及结果,在视频展台上展出学生计算的竖式,可能有以下两种:24024 0×30000×3 072 00720

  7200

  (3)讨论:这道题和我们前面研究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有什么不同?以上两种算法哪种更简便?这道题为什么可以这样来计算?

  学生讨论,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重点围绕竖式的简便写法进行讨论。如果学生探讨有困难,则可用以下的教学设计。

  教师:第二个竖式把240和30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24乘3,另一部分是两个0,24×3和240×30的结果一样吗?

  学生:不一样。

  教师:哪一个算式的乘积小?

  学生:24×3

  教师:算一算24×3的'结果。

  学生算出24×3=72。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72与7200相比,缩小了100倍,为了保持积的大小不变,我们把积扩大了100倍。

  配合学生的回答,教师作如下板书:教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这个计算过程?

  学生:略

  教师:你认为末尾有0的乘法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引导学生归纳出: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后,看因数末尾一共有多少个0,就在乘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4)及时巩固,算一算课堂活动的第2小题的前两小题:230×40,380×87。

  2.教学例3。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3题目。

  (1)根据题意,学生列式:108×18。

  (2)引导学生观察算式有什么特征?

  学生:因数中间有0

  (3)学生独立思考

  计算,抽一学生板演。

  教师巡视,重点围绕竖式的书写,从而归纳出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方法、要点。

  3.结合两个例题,小结行程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

  教师:在这两个题目中,王师傅每分行240m和列车平均每时行108km都叫做什么?

  学生:速度

  教师:30分和8时都叫做什么?

  学生:时间

  教师:要求路程,你发现了怎样的数量关系?

  师生共同归纳得出:速度×时间=路程。

  [点评:这个教学片段主要展示学生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自主迁移出因数中间、末尾有零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并归纳出行程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这个过程主要由“发现、探索、小结”三个环节构成。这三个环节层层相扣,体现了学生探索新算法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4.课堂活动。

  (1)怎样用竖式计算34×386?

  学生按书中的程序计算完成后,通过两个竖式的对比,讨论得出:三位数和两位数相乘的时候,为了计算简便,我们更习惯于把位数多的因数写在上面。

  (2)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的后面两个小题:65×408,207×20。

  三、巩固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五第3题,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小结(略)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五第4~6题。

最新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第26页例1及练习四的1、2题。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邮政编码的作用,探索发现邮政编码的规律。

  2、培养学生调查搜集、分析研究、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合作意识、实践意识,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及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课前收集与编码有关的信息,走访当地邮政局的叔叔、阿姨,了解当地邮政编码及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教师: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收集和调查了身边一些与编码有关的信息,谁来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数字编码?

  (学生自由发言:邮政编码,车牌号,身份证,电话号码,门牌号,银行帐号……)

  教师:老师也搜集到了一些用数字表达信息的资料,多媒体? ?

  [点评:让学生初步感知数学与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以最短的时间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研究数字编码的问题。

  二、邮政编码中数字的意义和邮政编码的作用

  1。邮政编码中数字的意义。

  教师:同学们寄过信吗?

  (多媒体出示例1的信封)

  教师:这封信是寄往哪里的?

  学生:重庆市巴南区鱼洞镇的。

  教师:你们谁知道左上角的这组数字在信封中叫什么?右下角的这组数字在信封中叫什么?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补充寄信人详细地址及邮政编码)

  学生:左上角的这组数字是收信人的邮政编码,右下角的这组数字是寄信人的邮政编码。

  教师:那你们了解邮政编码每个位置上的数字表示的什么意思吗?

  学生1:邮政局的阿姨说,邮政编码是全国统一的,都是6位数,不同数字表示不同的地方。

  学生2:……

  [点评:邮政编码的作用是什么?编排有什么规律?学生知之甚少。为此,教师在课前组织学生走访当地邮政局的叔叔、阿姨,了解当地邮政编码及方法对本节课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

  教师:这是我们重庆市巴南区部分乡镇、街道的邮政编码,请你们仔细观察,这些邮政编码有什么规律?先小组讨论,再汇报。乡、镇街道?

  巴南区石岗车站401348 巴南区一品新街401349 巴南区鱼洞镇黄溪路401320

  巴南区南彭镇南湖路401347 巴南区圣灯正街401349 巴南区百节百正街401322

  巴南区界石镇界新街401346

  学生1:我发现这些邮政编码的前面4位的数字是一样的,都是4013。

  学生2:我发现他们的后两位数字不同,这两位数字应该代表巴南区不同的乡镇、街道。

  教师:接下来我们再看看重庆市部分区县的邮政编码。比较一下,你又有什么发现?

  区县名 邮政编码

  渝中区 400000

  江北区 400000

  南岸区 400000

  大渡口区 400000

  沙坪坝区 400000

  九龙坡区 400000

  北碚区 400700

  万盛区 400800

  双桥区 400900

  渝北区 401120

  长寿区 401220

  巴南区 401320

  綦江县 401420

  合川市 401520

  永川市 402160

  江津市 402260

  大足县 402360

  荣昌县 402460

  学生1:我发现前两位的数字是相同,都是40开头。所以我想40应该代表重庆市吧。

  学生2:我发现第3、4位应该代表各区、县,00代表的是市区,而07,08,09,11,…,24这些代表县。

  学生3:通过观察,我猜想其他省市中,邮编的前两位的.数字是不相同的。

  教师:是不是这样的呢?我们来看看其他省市的邮政编码。省市名邮政编码省市名邮政编码省?

  太原 030000

  沈阳 110000

  上海市 200000

  大同 037000

  大连 116000

  天津市 300000

  阳泉 045000

  鞍山 114000

  重庆市 400000

  长治 047100

  抚顺 113000

  石家庄 050000

  长春 130000

  哈尔滨 150000

  保定 071000

  吉林 132000

  齐齐哈尔 161000

  教师:通过以上观察,你们又有什么发现?

  学生1:现在我发现邮政编码的前两位数字表示省、直辖市。

  学生2:我发现直辖市的邮编第二位都是0,例如:北京是100000,上海是200000,天津是300000,重庆,400000。

  教师:现在你们知道邮政编码的六位数字分别表示什么吗?

  学生:前两位的数字表示省、直辖市,第3位的数字代表市(地区),第4位的数字代表县(区),后两位代表乡(镇)。

  [点评:向学生提供大量的邮政编码信息,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得出邮政编码6位数字表示的意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也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

  2、邮政编码的作用。

  教师:邮政编码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1:每天邮局的叔叔、阿姨要收到许多寄往全国各地的信件,有了邮政编码后,就可以使用自动分拣机按照邮政编码进行自动分拣,不用叔叔、阿姨进行人工分拣信件,累得满头大汗?邮政编码能使大家尽快地收到信。

  教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学校所在地区的邮政编码是多少呢?

  [点评:该环节让学生明白邮政编码产生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分拣信件速度慢、费时又费力的矛盾,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社会需要的关系。]

  三、认识身份证编码

  (师生游戏)

  教师:拿出你课前搜集到的家人的身份证号码,随便给老师一个我就能猜出他的出生年月日、性别和那个地方的人,相信吗?试试看?

  学生读身份证号,老师猜测,学生判断验证。

  学生惊叹,跃跃欲试。

  教师:谁知道老师是怎么猜到的?

  学生:我查阅了资料。身份证的前两位上的数字表示省(直辖市),第3、4位的数字代表市,第5、6位的数字代表区县,第7~10位的数字代表出生年份,第11、12位的数字代表出生月份,第13、14的数字代表出生日子,第15~17位的数字代表编号顺序号,末位加了个检验码。但倒数第2位的数字双数代表女性,单数是男性。

  四、完成练习四第二题。

  教师:你们打过长途电话吗?

  学生:打过,打长途电话要拨区号。

  教师:你知道我们重庆的区号吗?

  学生:知道,是023。

  教师:你还知道哪些城市的区号?

  学生:北京是010,上海是021,天津是022……

  教师:你熟悉的电话号码有哪些?从中你还了解了哪些信息?

  五、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体会?你认为数字编码有什么好处?

最新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78页例1,第79页上的议一议及课堂活动,练习十五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经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的探索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掌握做工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口算。121×2=121×10=216×1=301×2=304×10=304×10=112×30=112×40=

  学生完成后,集体订正,并抽两道题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用这些知识来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板书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初步计算。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1情境图,并注明“张阿姨每时采摘123kg脐橙,她在果园里工作了32时;李叔叔每天包装324筐脐橙,他在果园里工作了27天。”

  教师:从图中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1:张阿姨32时采摘脐橙多少千克?

  学生2:李叔叔一共包装脐橙多少筐?

  教师:解决第一个问题应怎样列式?

  学生:123×32。

  教师:你能估一估张阿姨32时大约采摘脐橙多少千克吗?

  学生1:把123看作100,32看作30,我估计大约3000kg。

  学生2:把123看作120,32看作30,我估计大约3600kg。

  教师:张阿姨实际采摘的脐橙比3000kg多还是少呢?

  学生:略。

  教师:通过估计,可以判定她采摘的脐橙至少也在3000kg以上,但是,张阿姨究竟采摘了多少千克脐橙,123×32的积又是多少?大家会算吗?你准备怎样计算?

  学生1:我用的是口算,先用123×30=3690,再用123×2=246,3690+246等于……

  教师:的确,要让每个同学口算出123×32的积,实在有些困难,还有别的方法吗?

  学生2:的方法是用笔算。

  教师:为了计算更加准确,我们常用竖式计算,这也是这节课我们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2)尝试笔算

  教师:以前在我们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那么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该怎样列竖式计算呢?请你们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尝试计算一下123×32的积,遇上困难可以向老师和同学求助。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情况,学生可能会有以下两种演算过程:①123②123 ×3234×6322463693936369615学生讨论,同意第一种算法。

  (3)探究明理。

  教师:能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算吗?

  引导学生说出:把32分成30和2,用2乘123得246,再用30乘123得3690,把两次乘积加起来,就知道123×32的积是3936了。教师相机完善板书。

  教师:在乘的时候明明123×3的积是369,为什么不与个位对齐,而与十位对齐?学生:因为3在十位上表示3个十,123×3得369,表示的是369个十。

  教师:这是笔算乘法中容易出错的地方,同学们要注意。这个准确值和刚才估算的结果相比,差异大吗?

  学生:有一定差异。

  教师:所以有时我们需要精确数时,就要用到笔算乘法。

  [点评:这个教学片段一是突出笔算在生活中的作用,让学生感受笔算的应用价值;二是让学生先估算,再笔算,提高学生的估算意识;三是有效借助旧知,让学生利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方法自主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

  算方法,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让学生体验探索成功的喜悦;四是关注容易出错的一些细节,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

  (4)学生尝试自学第二个问题:李叔叔一共包装脐橙多少筐?注意引导学生和前一道题进行对比,计算时遇到了什么新问题,是怎样解决的。

  学生独立计算,然后再抽一个学生的作业到视频展台展出,让该生说说自己的做法,强调进位,引导学生说出可以把进位的数记在心里,也可以用很小的.数字把它标出来,相加时不能加表示进位的这个小数字。

  (5)小结。

  教师:比较一下,三位数乘两位数与两位数乘两位数在计算时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

  引导学生说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是相同的,只是每一步乘的位数要多一位。

  教师:从上面的问题中你发现了怎样的数量关系呢?

  引导学生说出要求的都是工作总量,而每时采摘的千克数和每天包装的筐数都是工作效率,32时和27天都是工作时间,所以在做工问题中,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点评:这个教学环节一是让学生在笔算不进位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尝试自学要进位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二是让学生总结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两个小问题,让学生抽象概括出做工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

  三、巩固练习

  内化新知学生独立完成第79页课堂活动,强调计算要认真仔细。

  四、课堂小结(略)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五第1~2题。

  (本案例由袁登维提供,由彭承志点评)

最新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教学重点】

  根据数字特点及实际需要灵活选择估算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准备学习

  课件出示例3情境图,并注明“桃园里有桃树64棵,平均每棵收桃48千克。”

  教师:同学们,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进丰收的果园。你能估算一下这个桃园大约能收桃多少千克吗?怎样列式?

  学生:64×48。(课件显示算式)

  教师:怎样估算?

  学生:把64看作60,把48看作50,因为60×50=3000,所以桃园大约能收桃3000千克。(课件同步显示估算方法及结果)

  课件出示:桃园里有桃树64棵变为647棵。

  教师:估算一下桃园大约能收桃多少千克,又怎样列式?

  学生:647×48。(课件显示算式)

  教师:现在又该怎样估算呢?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板书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探究例3

  (1)讨论交流

  教师:请大家讨论一下,你准备如何对647×48进行估算?在练习本上试一试。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发现不同做法,并确定好发言顺序。学生完成后指名汇报。

  学生1:可以把647看作600,48看作50,约等于30000千克。

  学生2:可以把647看作650,48看作50,约等于32500千克。

  (学生汇报时,课件同步显示估算方法及答案)

  (2)总结方法

  教师:这种估算方法和前面学习的.估算方法有相同的地方吗?

  引导学生说出这些估算都是把不是整十、整百数看作接近这个数的整十、整百数来算。(课件显示)同时教师强调写结果时要用“≈”,表示这是一个近似值。

  (3)比较算法

  教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来估算,在这些估算方法中,你更喜欢哪种估算方法呢?为什么?

  小组交流,展开讨论,反馈交流情况。鼓励学生有不同的见解。

  学生1:第一种,因为这样算很简便。

  学生2:第一种,因为把第一个数看小,把第二个数看大,更接近准确答案。

  ……

  2.探究议一议

  教师:下面我们再来探讨一个问题,怎样估算45×496?

  引导学生提出多种估算方法:把45年作50或40,把496看作500。(学生汇报后,教师小结并用课件展示这两种估算方法)

  教师:估算出结果,看相差多少?

  学生估算出结果分别是25000和20000,相差5000。(课件显示结果)

  教师:怎样会差异那么大呢?

  引导学生得出:由于45看成40和50都相差5,把45看成40来算少算了5个500,就是2500;把45看成50来算多算了5个500,就是2500,所以两种结果相差5000。

  教师:我们在进行估算时,有时要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进行估算。比如下面这个题目,你认为采用哪种估算方法更适合呢?为什么?

  课件出示:动物园每张门票45元,496个小朋友去参观,大约需要准备多少钱呢?

  引导学生讨论出用第一种估算方法好(课件显示),因为第一种方法把两个因数都看大了一点,这样估算出来的结果肯定大于45×496的积,还有多余的一点钱,以备他用。

  教师:我们在进行估算时,可以灵活地选择估算方法。但在实际生活中,要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进行估算。(课件显示)

  三、练习提高,加深理解

  指导学生完成76页课堂活动1、2题。(课件依次出示题目及答案)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四5-10题。

最新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46~ 48页例1、例2的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懂得用字母表示的意义。

  2.通过经历对加法运算定律的探究、发现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

  3.在学生学习加法运算定律的过程中,培养其数学交流的能力和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探究加法交换律

  1.教师:森林小学今天要举行智力竞赛,让我们去看看吧。

  课件中出现:(1)小动物围坐在一起。

  (2)大象老师出第1道题:小老鼠扛着两个袋子,前面一个袋子装着米,后面一个袋子装着黄豆,小老鼠跑着跑着喊累了,怎么办?小鸟发言说:“把黄豆放前面,米放后面,这样就不累了。”

  2.教师:同学们你们认为小鸟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学生:不对,米还是那袋米,黄豆还是那袋豆子,它们的位置变了,但是总的重量没有变。课件中出现小动物们鼓掌的画面。

  3.课件中大象老师出第2道题。12+2525+12500+300300+50030+20xx+301200+650650+1200这8道题小动物们要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不一会儿,小猪就写出了所有答案,其他小动物还在一道一道地算着,看到小猪算完了并得到大象老师的夸奖,小动物们傻眼了……

  4.教师:小猪为什么算得这么快?同学们知道其中的奥妙吗?请观察左边和右边的算式,然后同桌两人相互说一说。

  学生观察,同桌交流。

  5.学生在全班交流。

  学生1:小猪算了左边4道的结果,右边的结果是一样的。

  学生2:实际上12+25与25+12都是求12与25的和,所以两个算式的结果是一样的。

  学生3:我发现左边和右边并排的两个算式只是加数的位置交换了。

  学生4:我发现……

  6币导归纳。

  教师:同学们真会观察、比较。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同学们发现的规律?

  学生1:两个数相加交换了位置,结果一样。

  学生2: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和不变。

  教师:如果用两个不同的字母表示两个加数,用一个等式表示加法运算的这个规律,你行吗?

  学生1:我用m、n表示两个加数,那么……

  学生2:我用a、b表示两个加数,那么a+b=b+a。

  教师:真了不起,你们已经归纳出了加法的一个运算定律,想给这个定律起什么名?

  学生:加法交换律。

  ……

  板书:交换律,a+b=b+a。

  (齐读)

  [点评:创设生动的童话情境,使数学问题在富有童趣的事件中提出,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先通过分析,得出交换大米和黄豆的位置,但总重量不变,为后面学习加法交换律作好了铺垫;同时,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再通过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同桌交流,全班汇报等形式,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发现、理解加法交换律,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比较和概括能力。]

  二、探究加法结合律

  1.课件播放小动物集合图:一队89只小狗,二队96只小猫,三队104只小兔,小猴说:“同学们请帮我算算一共有多少只小动物?”

  2. 教师:该怎样列式?

  学生:89+96+104(板书)

  3.教师:请同学们再想想该怎样计算?

  (1)学生独立思考。

  (2)分组讨论。

  (3)全班交流。

  教师:谁代表你们这组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1:我们先计算89+96算出小狗、小猫共185只,再用185+104算出3种小动物一共有289只。

  (板书计算过程)

  学生2:我们先计算96+104算出小猫、小兔共有200只,再用89+200算出3种小动物一共有289只。

  (板书过程)

  教师:同学们的方法都正确,下面请你们在书上完成“填一填”。

  4.学生填空后对答案。

  5.引导归纳。

  教师:从上面两组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1:每组算式中的三个数都是相同的。

  学生2:左边是前两个数先加,再加第3个数。右边是后面两个数先加,再加第一个数。两个算式结果相等。

  教师:那么左、右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

  学生:等号连接

  教师:对,能写成一个等式,89+96+104=89+(96+104)。

  (板书)

  教师:你们的发现是不是适合其他算式,请自己举例验证。如果适合,请用一个等式表示。

  学生1:10+20+30=10+( 20+30)

  学生2:5+6+7=5+(6+7)……

  教师:看来,你们的发现都适合三个数相加的情况。恭喜同学们又发现了加法的一个运算定律。为了简便易记我们需要几个字母表示?

  学生:3个不同字母。

  学生分组用字母表示。

  汇报并板书:(a+b)+c=a+(b+c )。

  教师:想给这个定律起什么名?

  学生1:加法组合律。学生2:加法结合律。……

  教师:同学们起的名字都很好,我们就按约定俗成的`叫法,把它称作加法结合律吧。学生齐读加法结合律,(a+b)+c=a+( b+c)。

  课件播放小动物们鼓掌致谢的画面。

  [点评:学生在解决老师给出的问题时,懂得用字母表示的意义。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并在学生学习加法运算定律的过程中,培养其数学交流的能力和合作的意识。]

  6苯裉煳颐茄习的内容就是教科书上第46、47页的内容,请同学们把书上的重点句勾画出来理解并记忆。

  三、巩固规律

  1.第47页,课堂练习第1题。学生独立填空,再集体评讲。

  2.第48页,课堂练习第2题。

  (1)理解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

  (3)集体校对。

  (4)问:136+89+64与 89+(136+64)用等号相连的依据是什么?

  3.练习九第1题。独立完成,集体评讲校对答案。

  四、全课小结

  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教师:交换律、结合律是加法运算的两大定律。

  (板书:加法运算律)

  它们在计算中怎样应用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最新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上册第74页例1、例2,第75页上的课堂活动及练习十四第1~4题。

  【教学目标】

  1.掌握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口算。

  2.探索积的变化规律,促进学生对口算方法的理解。

  3.感受知识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迁移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积的变化规律。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教师:同学们,秋天果园里瓜果遍地,景色迷人!下面让我们走进丰收的果园,去欣赏秋天的美景!(课件播放主题图中的图片)

  教师:根据这些图片中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回答:有30行苹果树,每行400棵,一共有多少棵苹果树?有桃树647棵,平均每棵收桃48kg。一共可收桃多少千克?收了231吨脐橙,每吨大约要32个筐装,一共要多少个筐?有500棵梨树,平均每棵收梨25kg,一共可收梨多少千克?

  (课件一一出示这些问题)

  教师:要解决这些问题,你会列式吗?

  学生思考后,分别指名学生列式。(课件依次显示算式)

  教师:生活中很多问题都要用到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来解决,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板书课题: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二、运用迁移,探究新知

  1.探究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1)探究例1,明确算法

  (课件出示例1放大图)

  教师:下面让我们走进苹果园,看一看刚才同学们提到的第一个问题:有30行苹果树,每行400棵,一共有多少棵苹果树?为什么列式为400×30?

  学生:因为有30个400棵。

  教师:能口算出这道题的答案吗?

  学生讨论,引导学生说出多种想法。

  比如:

  学生1:因为400×3得12个百,就是1200;400×30的得数是400×3的10倍,所以是1200×10=12000。

  学生2:先用4×3得12;400×30的和积是4×3的1000倍,所以是12×1000=12000。

  学生3:先用4×3=12,然后看因数的末尾一共有3个0,就在积12的末尾添上3个0,就是12000。

  教师小结这肯定这三种做法,同时课件显示:同学们的想法都不错,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三种做法,你认为哪种做法更直接一点,更简便一点?

  学生比较后得出第三种做法更简便。(课件闪烁第三种算法)

  教师:其实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都可以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后看因数的末尾一共有多少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2)课堂活动,及时巩固

  ①75页课堂活动第1题:口算。

  教师:请同学们完成第75页课堂活动第1题的口算,答案填在书上。(课件出示题目)

  学生完成后,指名学生说一说口算过程,集体订正答案!(课件显示答案)

  ②75页课堂活动第2题:对口令。

  教师:接下来我们来玩一个对口令的游戏。课件上显示算式,你们口算出结果。(课件出示游戏要求)(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全班同学评判)

  课件出示算式,学生口算后出示答案。(算式可用76页练习十四1题)

  2.探索积的变化规律

  (1)探究例2

  教师:请大家用继续用上面的方法来算一算这几道题,把结果写在练习本上。(课件出示例2)

  学生完成后指名汇报,并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课件出示答案)

  教师:仔细观察这三个算式,从这三个算式中你能发现什么?(课件出示观察要求)

  学生结合课件提示观察并思考。完成后指名学生结合课件汇报,课件同步显示答案。

  (2)师生共同小结

  教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

  学生组织语言后汇报,教师用课件显示变化规律(略。)

  (3)及时巩固

  (课件出示)根据24×3=72直接写出下列算式的积。240×3=、240×30=、240×300=。

  学生口答,并说说自己的想法。(课件显示答案)

  三、尝试运用,巩固提高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四第2、3、4题,做完后校对答案。(课件出示题目及答案)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最新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101页例2,课堂活动以及练习十九第5~8题。

  【教学目标】

  1.掌握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估算方法,并能熟练进行相关估算。

  2.在尝试练习中掌握两位数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掌握具体的数量关系。

  3.在解决问题中学会用数学眼光看待生活现象,并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对数学的`认识。

  【教具学具准备】

  主题图片、视频展示台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回顾知识

  1.口算:80÷490÷30800÷20   120÷4540÷903200÷802

  2.求下面各数的近似数。23866721(省略千位、百位后面的尾数)

  3.估算:79÷459×42   183÷6310×194.

  提问: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该怎样估算?

  教师:今天我们继续探讨估算除法。

  (板书:估算除法)

  [点评: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估算经验,做好知识的孕伏工作;同时为分散本节课的知识难点做好铺垫工作。]

  二、独立尝试、合作研究

  1.出示例2主题图:从重庆出发,普通客船每时行20km,大约()时可以行207km。口头列式并解答,说一说你是怎样估算的?

  要点:将207km看作200km,200÷20=10(时)

  2.出示例2第一组信息。提出问题,连贯的说一说条件和问题。

  从重庆到三峡大坝全长624km,如果乘坐普通客船每时行23km,去三峡大坝大约需要多少时?

  (1)列式并说一说为什么用除法?要点:624里有几个23就要行几时(为小结数量关系“路程÷速度=时间”作好铺垫)。

  (2)说一说你是怎样估算的?要点:可以把624看成600,把23看成20,再口算。也可以把624看成620,把23看成20,再口算。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梳理并板书。624÷23≈30(时) 624÷23≈31(时) 600÷20=30620÷20=31

  3.独立尝试练习,例2第二组信息。

  从三峡大坝到重庆全长624km,如果乘坐高速快船每时行52km,回重庆大约需要多少时?

  (1)列式并估算。

  (2)说一说你是怎样估算的?若有不会的同学,可以请教同桌、同组同学或老师。

  (3)集体交流——分两个方面。

  第一,为什么用除法?(624里有几个52就要行几时)

  第二,你是怎样估算的?(把624看成600,把52看成50,再口算)  624÷52≈12(时) 600÷50=12

  [点评:让学生在猜测中学会迁移能力,并在与同学的交流中达成对猜测能力的认同感,在不断地观察和交流中,从具体逐步过渡到抽象。学生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中逐步上升为估算知识的理性思考。]

  三、小结提升、完成板书

  小结:(1)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怎样估算?被除数看作整百数(或几百几十数),除数看作整十数,再相除。

  (2)从解决上面的问题中你发现了怎样的数量关系?路程÷速度=时间。

  四、练习巩固、熟练估算

  1.第102页课堂活动。

  (1)180÷90=2(时)为什么这样列式?路程÷速度=时间。

  (2)581÷7=83(千米)又能发现怎样的数量关系?路程÷时间=速度。

  (3)762÷75≈10(时)怎样估算的?

  2.教科书第103页5~8题。

【最新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最新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选9篇)06-02

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最新10-09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13

四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教案03-03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07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02-01

初中数学教案最新09-12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篇01-18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篇)03-16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篇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