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诗词课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诗词课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诗词课教案1
一、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词的内容,理解诗词意思。
2、想象诗词中描写的情景,通过语言描述出来。
三、课前准备
1、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三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2、课文插图。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一、由题入手,弄清题意
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
“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3、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4、简介诗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二、反复诵读,弄懂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三、品评朗读,感悟诗情
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四、背诵,积累语?
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背诵。
第二课时渔歌子
一、激情导趣,理解课题
1、教师有感情地吟诵《渔歌子》,请同学们听一听,想一想:它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区别?
2、你知道什么是词吗?
教师简介: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也就是为曲所填的词。由于词的长短不一,还被称作长短句。这是与诗的不同之处。
3、你了解或背诵过词吗?试着背一背。
二、反复吟诵,理解词义
1、自由读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塞”“蓑”的读音。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说说你喜欢这首词吗?为什么?
3、默读词,画出词中描写的各种景物。
4、再读词,边读边画出词中难理解的词和句,先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理解,解决不了的问题和同桌交流讨论。
5、全班交流:
交流重点: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为什么不想回家?
词中出现了哪些颜色?
三、指导朗读,想象画面
1、教师导语: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又充满活力。
2、教师范读,体会诗情画意。
3、学生练读,想象整体画面。
4、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5、同桌互读,相互欣赏。
四、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背一背你喜欢的词。
3、默写两首古诗。
诗词课教案2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与突破方法】
1、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人借景抒情的方法,感受诗情。
2、突破方法:
充分朗读,讨论。
【教学准备】
1、了解三位作者生平。
2、收集思乡的古诗。
【教学程序】
一、学习《泊船瓜州》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⑴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最真挚的情感。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与“月”有关的诗词呢?生回忆,师总结:是呀,从古到今,月亮总是让人情不自禁思念家乡,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关于月亮的诗。
⑵揭示课题: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板书课题。了解“泊”字字义,选择正确读音)
2、交流资料,了解诗人:
课前,你收集了诗人的哪些资料,请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
3、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⑴指名读诗,全班读,注意读准字音。
⑵自己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⑶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说说你最欣赏诗中哪一句。
4、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⑴刚才同学们说得最多的就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出示),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⑵请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⑶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生机盎然的春天的样子。现在请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在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景色呢?畅所欲言。
⑷同桌互读,练说。
⑸指数名学生说。
⑹ 小结:
你们的回答真精彩!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简短的同一个语句在不同的人的脑海中勾勒出不同的画面。
⑺请你用朗读把你脑海中勾勒的画面读出来,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⑻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草长莺飞、满目新绿的春天,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还能让你有更深入的理解。
⑼指名说,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
⑽关于“绿”字还有一个故事,引导阅读“资料袋”。了解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⑾看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触呢?
⑿ 小结:
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一个字修改十多次,我们在习作中难道不该反复修改吗?记住:文章是改出来的。
5、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⑴这么美的春色,谁不流连忘返呢?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其间了吗?
⑵诗人想干什么?家乡在哪儿?引导学生从课题和诗句一、二行处理解。
⑶请你在教室的地图上找找它们的位置吧。再好好读古诗。
⑷学生上台指地名,然后简介王安石把南京称为故乡的原因。
⑸你从哪里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家乡呢?
⑹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
⑺感情朗读。
6、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⑴漂泊在异乡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眷恋啊!让我们一起来感情朗读这首诗吧。
⑵练习背诵。
二、学习《秋思》《长相思》
1、回顾内容,谈话入题:
古诗《泊船瓜洲》让我们体会到了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的千般惆怅?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思乡之情的呢?
2、初读古诗,整体感受:
⑴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正确、流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弄清不懂的词。
⑵指几名学生读,正音。
⑶看看诗词题目,你发现了什么?
⑷同样的思乡之情,但表达却不相同。和你的伙伴好好读诗,看看诗人们是怎么表达的?
⑸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读。
3、品读诗句,领悟感情:
⑴诗人那浓浓的`乡情,藏在哪些诗句中呢?读,勾画。
⑵指名答。
⑶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⑷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⑸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惆怅满怀的感觉。
⑹诗中诗人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
⑺小组内交流:
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
⑻引读“意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提示:头脑中想象情景)
⑼这一次又一次的想写信、封信、拆信的过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的挂念。
⑽感情朗读。
⑾王安石见月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那么,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藏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
⑿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⒀全班交流,师引导体会“风一更……无此声”。
4、入情入境,深情朗诵:
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也就不同。我们在朗读这些诗词时,一定要想象画面,要用心体会他们的感情。让我们再一起朗诵这感人的诗词吧。
【同伴互评】
设计者将三首古诗融为一体,第一首古诗精讲,第二首略讲,第三首古词就基本上放手让学生自己悟,很好地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上的循序渐进。在诗文学习中,教师较好地抓住了以诗情为主的教学方式,没有拘泥于以诗讲诗,同时又注意了三首古诗的一贯性,让学生体会到,乡思的表达也各有不同的特点。如果在最后一部分加上一个三诗的对比,相信对表达方式的感悟,学生会有更深的理解。
诗词课教案3
一、揭示课题,引出课文内容
(老师)今天,我们将学习《诗词曲名家》。(板书课题。)
老师问:
1、哪些小朋友会背诗?背给大家听听。
2、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
老师小结:能背诗的小朋友可真不少。诗是一种文学形式,读起来琅琅上口。诗盛行于我国的唐代,小朋友刚才背的大都是唐代诗人写的诗,后人把它叫做唐诗(板书:唐诗)。词和散曲也分别是一种文学形式,词盛行于宋代,后人把它叫做宋词(板书:宋词);散曲盛行于元代,后人把它叫做元散曲(板书:元散曲)。学生看黑板读词串:唐诗宋词元散曲
老师问:
1、你知道哪些唐代诗人?
2、其中著名的有:李白杜甫白居易(板书)。
老师:宋词和元散曲也有它们的代表作家,他们是——(板书课文第二、三行)。
二、师生齐读课文
1、老师范读。
2、学生跟着老师读。
3、师生拍着手读,加快速度读。
4、抽学生读。
三、记读生字
1、学生自学生字。
2、检查自学情况,老师相机指导。
教学过程中重点启发学生与他们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加深对生字的印象。
老师可提问:
1、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这些字?
2、你认识或知道姓李,姓白,或姓杜的人吗?他们叫什么名字?
四、课堂练习
1、完成课后第二题。
2、完成课后第三题。指导书写,重点指导“曲”、“散”两个字的.书写。
3、自主实践。
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作家的诗词曲,并与同学交流,简单谈谈自己学习的体会。
【诗词课教案】相关文章:
诗词五首教案03-03
诗词五首教案05-07
诗词的朗读 教案教学设计04-14
关于诗词五首教案05-07
《诗词曲五首》教案03-04
《诗词五首》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04-14
《诗词五首》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04-14
《诗词五首》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