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12-05 08:00:59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范例5篇

  作为一名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范例5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独立阅读课文,能讲这个故事。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牛郎织女寄予的深切同情和对封建家族统治的揭露和鞭挞。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导入

  每当夜幕低垂,群星闪烁时,我们仰望天空,隐约中不难发现一条银色的天河,瞪大眼睛仔细看看,发现天河两边有两颗最亮的星星,这两颗星星就是“牛郎星”和“织女星”。民间早就有关于牛郎和织女的传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牛郎和织女的故事。

  二、了解作者资料。

  1.这个故事的作者是谁呢?

  叶圣陶,又名叶绍钧,江苏省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的童话集《稻草人》和《古代英雄的石像》在我国现代儿童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2.咱们学过他的作品吗?(《陶罐和铁罐》《爬山虎的脚》)

  三、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意。

  1.请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全文,试着给课文分段。

  2.学生汇报。

  课文按时间顺序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到“那该多好呢”):牛郎的身世,他精心养牛,和牛建立了亲密关系。

  第二部分(“一年一年过去”到“这就算安了个家”):讲哥嫂只给了牛郎老牛破车便把他赶出家门。

  第三部分(“一天晚上”到“牛郎高兴地回答”):老牛说了话,告诉牛郎将有仙女成为他的妻子。

  第四部分(“第二天黄昏时候”到结束):牛郎巧遇仙女,二人结为夫妻。

  3.再读课文,提出想想解决的问题。

  学生甲:牛郎是怎样的孩子?

  学生乙:牛郎的童年是怎样度过的?

  学生丙:长大后他又是怎样生活的?

  学生丁:他是怎样和织女走到一起生活的?

  四、请同学们围绕着自己不理解或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自学。

  (一)小组内交流。

  (二)全班汇报。

  1、牛郎是个怎样的孩子?他的童年生活是怎样度过的?

  (1)学生甲:牛郎从小无父无母,与哥嫂一起生活,哥嫂对他不好,吃的是剩饭,穿的是破衣,住的是牛棚……他生活条件差,孤苦伶仃,无依无靠。

  (2)学生乙:他的童年没有乐趣,哥哥嫂子变本加厉地让小牛郎天天干活,放牛。这个年龄应该无忧无虑地上学,而他却天天放牛,他的哥哥嫂子太狠心了。

  (3)学生丙:我认为牛郎的生活还是有乐趣的,他的乐趣就是和牛在一起。但通过“两个一比较”,他也乐得跟牛一块儿出去,一块儿睡。说明哥嫂待他不好。

  (4)学生丁:牛郎的童年是与牛在一起的。通过他对牛照看得那样周到,简直就是把它当作人来看待的,说明牛郎是个心地善良的孩子。他对牛很好,无论是春夏秋冬,每天都让牛吃好的、住好的、过舒服,他不停地干活,说明他是勤劳的孩子。

  2、长大后,他又是怎样生活的呢?

  (1)学生甲:长大后,他在哥嫂家的生活没有什么改变,但是干活却更多、更重、更累了。

  (2)学生乙:哥嫂怕他分遗产,于是不给他分文,把他赶出了家。牛郎勇敢地离开了家,开始寻找自己新的生活。

  (3)学生丙:牛郎自己的新生活是靠每天辛勤的劳动得来的,从无到有,我想他一定吃了不少苦。

  (4)老师追问:他会受哪些苦呢?(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进行想象。)

  (5)学生丁:牛郎的生活中仍缺少不了这头牛,是他们共同的努力劳动,才有了一间茅屋,一块地,才会安了家。

  (6)老师追问:从中你懂得了什么?(幸福美好的生活是靠辛勤的劳动换来的。)

  3、他是怎样和织女走到一起的?

  (1)学生甲:老牛向他透露了织女下凡的消息,引导牛郎找到了织女。

  (2)学生乙:牛郎的高尚品格感动了织女,也是使他们走到一起的原固。文中写道“姑娘听他说,听得出了神,又同情地,又爱惜地,就把自己的情形完全告诉他了。”织女听出了神,同情牛郎悲惨的遭遇,是牛郎勇敢离开家追求新生活和用辛勤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品质打动了织女的心,对他产生了爱慕之心。

  (3)学生丙:织女是王母娘娘身边织锦最好的外孙女,王母娘娘只让她们干活,织女厌倦了这种生活,她勇敢地摆脱了受压迫的生活,和牛郎走到了一起。

  五、你喜欢他们吗?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读一读。

  六、谈谈学文后的感受。

  (敢于追求新生活,劳动才能创造新幸福的生活。)

  板书设计 :

  27* 牛郎织女(一)

  勤劳创造 勇敢追求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着重理解书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练习用关联词语造句。

  3.领会课文中对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描写。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

  2.具体体会课文中的静态、动态描写。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第3、4、5段。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的草原不仅景色美,而且草原的人更美。

  (二)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习课文第3、4、5段。认识到祖国的草原不仅景色美,而且草原的人更美。

  (二)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文第1、2自然段,作者抓住访问的经过和草原环境的变化,让我们读了觉得祖国草原的景物是多么美。现在学习课文后三个自然段,我们会进一步知道草原的人更好。

  (二)讲读3、4、5自然段。

  1.让三名学生各朗读一段课文,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1)这三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

  (2)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表现蒙族人民热情好客的词句。

  2.读后讨论交流。

  (1)主客是怎样见面的?作者运用哪几个动词来表现激情洋溢的气氛?手是怎么握的?怎么笑的'?怎么说的?这些表现什么?你体会到主客见面时大家的心情怎么样?用欢乐、热情的感情朗读这一节课文。

  (2)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招待客人的?从这节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蒙汉两族人民情谊很深?为什么“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3)客人告别时的情景怎样?“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诗句中的“何忍别”是什么意思?第1句怎么讲?(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如此深厚,怎么舍得分别呢?)第2句中的“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怎么讲?(“话”是互相攀谈,送别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互相攀谈,依依不舍地告别。)用在诗句结尾的作用是什么?(这两句诗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4)哪些地方体现了蒙族人民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表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①穿着各色的民族服装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②用手抓羊肉和奶酒招待客人,席间姑娘们还要唱民歌;③饭后表演套马、摔跤和民族舞蹈。以上这三方面表现了蒙古人民的风俗习惯。)

  (三)总结全文。

  1.从全文看,前面两段主要是写什么?

  后面三段主要是写什么?

  (课文前两段主要讲草原景物的美,后三段主要讲草原人民的美,说明蒙汉两族人民感情深厚。)

  2.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但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

  小结:这篇课文主要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中心是表现蒙汉人民的友好情谊,歌颂各民族的团结。作者以写草原之美衬托蒙族人民的心灵之美,民族团结的精神之美。同时,也写出了草原的独特的风光形成了蒙族人民独特的风俗,独特的民族气质——热情豪爽。作者描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接、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静态美和蒙族人民欢迎客人的热烈欢腾场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作业。

  1.找出课文中的比喻句,读一读,想一想把什么比作什么,然后抄写在摘抄本上。

  2.练习课后练习题第4题。

  以上就是五年级语文草原第三课时教案全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借助词典读课文,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感情色彩。

  2.了解“米老鼠”这个动画形象的创作过程,并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准备

  搜集沃尔特·迪斯尼的创业故事,搜集米老鼠或其他迪斯尼公司创作的动画形象。

  教材简析

  生活中常有不如意的时候,如何把握机会走出困境,勇气和努力固然重要,但有时,光凭奋斗是不够的。《把耳朵叫醒》这篇课文通过年轻画家沃尔特·迪斯尼在贫困潦倒的生活境况中善于倾听而获得艺术灵感,创作出米老鼠动画形象从而名躁全球,成为美国动画艺术片先驱的动人故事,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只要我们用一颗热爱生活的心去感受,用眼睛细细观察,用耳朵静静倾听,就能发现在平凡甚至是窘迫生活中的爱与美,获取成功的灵感。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描写沃尔特·迪斯尼获取创作灵感过程的关键语句,了解“米老鼠”是怎样创作出来的。

  建议本课教学1课时。

  解读与提示

  *题目:本课的题目非常有趣,在教学中,可以从质疑入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把理解题目含义贯穿于全文的学习。

  *第1~3段:

  贫困潦倒:因生活贫穷,经济困难而颓丧、失意。

  赏识:认识到别人的才能或作品的价值而予以重视或赞扬。

  入不敷出:收入不够开支。

  颓然:形容败兴的样子。

  灵感: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想法。

  教师应鼓励学生借助词典和课文内容理解词语意思,通过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第4~5段:

  这两段介绍了年轻画家和老鼠交朋友的经过。作者将这一过程描写得非常细致、具体。年轻画家一开始讨厌老鼠,但在无可奈何之下被动地去听老鼠的叫声,渐渐地听出了一种美妙的音乐,到最后和老鼠成了相依为命的朋友,产生了难以言传的情意。这两段的学习应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采取默读、勾画关键语句、在书上批注、小组学习等多种方式自学讨论。学生明白了画家是怎样用耳朵倾听而与老鼠成为朋友的过程,也就抓住了“米老鼠”创作过程的重点;体会到了人鼠之间的情意,就找到了画家获得创作灵感的源泉。理解了这两段的`内容就不难理解题目的意思。

  相依为命:互相依靠着生活,谁也离不开谁。

  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难以言传:无法用言语表达。

  *第6~9段:

  这几段介绍了“米老鼠”动画形象的诞生并点出了年轻画家就是蜚声世界的沃尔特·迪斯尼。在学习这一部分时,引导学生联系上文思考、讨论,体会如果画家没有在车库里倾听老鼠发出的声音并和老鼠成为朋友,也就不会有那个漫长午夜的“灵光乍现”,也就不会有“米老鼠”的诞生。

  *师生互相补充介绍自己了解到的沃尔特·迪斯尼的创业故事,展示迪斯尼公司创作的“米老鼠”动画形象图片。也可根据需要将这一学习放在课前进行。

  举步维艰:迈步艰难,比喻事情每向前进行一步都十分不容易。

  *第10~11段:

  “原来,灵感只青睐那些愿意倾听的耳朵。”“把耳朵叫醒,然后倾听世界。相信总有一个声音属于成功。”引导学生反复读这三句话,联系全文,说说自己的感受。*

  引导学生体会,“把耳朵叫醒”不能按照字面意思解释,应该结合全文,联系人物的成功历程理解。“把耳朵叫醒”告诉我们灵感的获得需要我们用一颗热爱生活的心去感受,用眼睛细细观察,用耳朵静静倾听,发现在平凡生活中的爱与美。不过,老师应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鼓励学生多角度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课后第1题,在于用这个问题帮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在阅读中了解事件梗概,简要描述主要内容。

  *课后第2题,这个问题正是帮助学生深入思考,明确课文主旨的切入点。本题的设计给了学生自主阅读、表达独特阅读体验的机会。在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给课文另取题目的同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由或感受。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云彩”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弄清是月亮跑得慢,云彩跑得快。

  2、过程与方法

  (1)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引导观察及自读,掌握生字,感知课文内容。

  (2)图文结合,角色朗读,深入理解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以及勤于动脑,认真思考的习惯。

  重难点、关键:

  1、识字、写字。

  2、理解课文内容,从李小文的做法中受到启发;贸心观察,勤于动脑。

  课时划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认识本课的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云彩比月亮跑得快以及判断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

  1.师问:喜欢夜空吗?为什么?

  学生反馈自己生活中的观察。

  2.教师:有一个小朋友,他不仅发现夜空的美,他还发现了一个小秘密。

  3.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4.学习生字:

  二、认读生字,疏通课文

  (一)教师范读课文:听准每个字的读音。

  (二)检查听读情况

  三、随文识字,理解课文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几个小朋友看到的月亮是怎样的?(月亮在云彩里穿行,一会儿明,一会儿暗。)

  问:这句话里有一对反义词,你能找出来吗?

  2.想象:你能想象一下月亮在云彩里穿行的情景吗?学生畅谈想象,感受意境。

  3.说话练习:一会儿,一会儿。学生小组内练习说句子。集体反馈,引导学生评价。

  4.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生读课文第2自然段和第3自然段

  问:他们说的话有什么不同?

  分组读第2自然段和第3自然段。

  过渡:一开始大家赞同谁的说法?(大家相信张大勇的话。)后来呢?(大家觉得小文说得对。)这是为什么呢?

  (三)学习课文第4自然段

  1.自由读文:小文想了一个什么办法让大家观察月亮和云彩?

  2.反馈交流,问:树杈起什么作用?

  学生再读课文:这个办法好不好?你觉得小文是个怎样的孩子?(引导学生体会: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会想办法,很聪明。)

  3.齐读课文第4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总结全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指导写字。

  3、拓展延伸,了解关于云彩和月亮的.知识或故事。

  教学准备:

  1、收集的云彩和月亮的知识或故事。

  2、田字格。

  教学过程:

  一、分角色朗读,背诵课文。

  二、指导写字。

  三、拓展延伸,发散思维

  (一)问:你还能用其他的办法告诉大家“云彩跑得比月亮快”吗?

  学生说方法,教师肯定学生合理的想法。(寻找或设置某一固定的参照物)

  (二)总结:同学们,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事,如果我们能像小文一样仔细观察生活,认真思考问题,就一定能发现更多的秘密,得到更多的知识。

语文教案 篇5

  〔设计说明〕

  文言文教学是高一语文教学的难点,学生学起来感到困难,学习兴趣受到影响。而对文言文的浓厚兴趣恰恰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和保证。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课题,更是文言文自读课文教学的重要课题。本设计就是想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在愉快的氛围中读懂课文,在读懂课文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设计提要〕

  本设计根据各段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第一段:画图法第二段:导游法第三段:描述法第四、五段:法第六段:讲解法

  〔实施步骤〕

  一、预习

  1.通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初步读懂课文。

  2.在课文疑难处打上记号。

  3.初步理清作者的'游览路线。

  二、学习第一段

  每大组推举一名代表上台,根据第一段内容在黑板上画出详图。

  画完后比一比,哪一组的代表画得最好。

  各组的学生都可以为本组上台的代表帮助和意见。

  〖说明本段有“阴”“阳”“东”“西”“南北”等表方位的词,有“汶水”“济水”“谷”“古长城”“日观峰”等表示地点的词,如果能准确画出详细示意图,就说明这一段读懂了,示意图上出现的问题也正是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多个示意图一比较,孰好孰差,谁对谁错,也就清楚了,教师再适时点拨,问题也就解决了,学习兴趣也激发起来了。

  三、学习第二段

  每两人一小组,分好工:一人根据第二段内容画出作者的登山路线图,另一人根据登山路线图写出游览导游词,二人必须紧密配合。

  完成后,每大组抽一个小组上台演示:一人画一人讲(边画边讲)。教师根据情况作些提示或指导,最后讲评。

  〖说明此段是重点段,有叙述有描写,难点较多。画登山路线图着重熟悉作者所经过的地方:京师(起点)、齐河、长清、泰山西北谷、长城之限、泰安、泰山南麓、中谷、中岭、西谷、泰山巅、东谷、天门(终点);导游词着重解决登山时间、行走距离、登山情况、途中所见,以及适当的联想和想象。这种方法,不仅能使学生读懂、读通,而且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消除学文言文的畏难情绪。

  四、学习第三段

  要求学生根据第三段的描写,联系自己在生活中看到过的日出的情景,分别描述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景象。抽2-3人发言,其他同学对发言同学的发言作出评论,教师作。

  〖说明此段是写得最好、描写最精彩的一段,但作为文言文,今人读来稍嫌简略,加上学生这方面的经验不够,所以学生难以真正领会作者笔法的高超,通过联想和想象,调动学生在这方面的生活积累,既能加深对原文的理解,又有利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联想、想象能力。

  五、学习第四、五段

  要求学生从第四段中摘录出表现泰山人文景观的词语;从第五段中找出泰山“三多三少三无”的自然景观。

  〖说明这两段没什么难点,不难读懂,但关系到游人对泰山的总体印象,不能忽视,用法做一个.,能使学生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留下较深的印象,。

  六、学习第六段

  教师介绍“桐城派”代表人物、文学成就及其艺术特征和风格,重点介绍作者姚鼐。

  〖说明有关作家生平创作及重要文学流派的知识是学生有必要了解和掌握的,也是学生感兴趣的。

  七、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抓住特征巧妙烘托和语言简洁生动的特色。

  〖说明的艺术特色非常突出,在反复朗读和背诵中,教师稍加点拨,学生即可体会得到,不需过多讲解。

  八、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

  〖说明可适当补充一些文言词汇和文言句式的练习。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3-09

语文园地语文教案04-04

语文《语文园地四》教案02-20

语文《画风》教案05-06

语文乐园教案04-04

语文下册教案12-14

语文教案07-20

语文《石榴》教案04-21

语文阅读教案03-03

语文优秀教案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