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实用9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掌握7个一类生字,识记7个二类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及其蕴含的丰富情感。
3.感受自然美景,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体味作者的喜爱之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学习课文叙述的顺序。
2.体会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3.概括并体会大兴安岭景物特点,学习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有关大兴安岭的文字、图片资料。
教学时数:3课时
基础知识:
1.生字:
峻 高山峻岭、险峻、崇山峻岭
俏 俏货、俏丽、俏皮、俊俏
桦 桦树、白桦
蝴 蝴蝶、黄蝶
矿 矿石、矿物、矿产
恰 恰好、恰如其分、恰巧、恰当、恰似
厦 大厦、广厦
2.多音字: 厦 shà(大厦) xià(厦门)
3.正音字: 摸[mō] 峻[jùn] 桦[huà]
4.词语:
奇峰怪石:奇形怪状的山峰和岩石。
高不可攀:攀,攀登。高得没法攀登。形容难以达到。
云横秦岭:云与秦岭平行,形容秦岭很高很险。
孤峰突起:孤,单独。突起,高耸。指单独的一个山峰高高地耸立着。
盛气凌人:盛气,骄横的气焰。凌,欺侮。傲慢的气势逼人。
目之所及:及,达到。指眼睛所能看到的。
千山一碧:许许多多的山岭都是一种碧绿的.颜色。
万古长青:这里指永远苍翠。常用来比喻高尚的精神或深厚的友谊永不衰退。
椽柱:椽,放在檩子上架着屋面板和瓦的木条。椽子和柱子。
疾驶:(车辆等)急速行驶。 疾驰?:(车马等)奔驰。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识记生字,初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 你看过海吗?它什么样?
2. 那你见过林海吗?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家老舍的脚步走入林海,看看置身其中的感觉吧!
3. 出示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三、学习基础知识。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梳理层次。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自然入文。
1.作者初到大兴安岭的感觉怎样?(亲切、舒服)
2.指导朗读,读出这种亲切、舒服的感觉。
3.自由读课文,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描写林海的?
二、精读重点,领悟林海之美。
1.学习第2自然段。
(1)指读第2自然段,思考岭有什么特点?
(多、美、温柔)
(2)作者是怎样抓住岭的特点写的?
按照“读句子—抓特点—谈理解”的步骤说说自己的理解。
(3)自由练读并读出感情。
2.自由读3、4自然段,看看林的特点是什么。(绿而像海)
3.指读第5自然段,思考这一段还写了什么?(花)
(1)花有什么特点?(数量多,种类多,多姿多彩)
(2)你觉得这段中哪句话写得好?读一读。
4.读最后一段,思考:作者为什么觉得兴安岭越看越可爱?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林海之美,语言之美。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总结全文,完成课后习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有感情地配乐朗读课文。
2.指名读课文。
二、完成课后习题。(答案如下)
1.作者是从山岭、树木和花朵这三方面来写林海的。
2.作者是按照由远到近,由上到下的顺序来描写的。
3.(1)这句话是用拟人和对比的方法突出了兴安岭温柔的特点。
(2)这句话将连绵不断的山岭比作了波浪,可见森林之大,树木之多,不愧为“林海”这一称号。
(3)这句话运用了反问和比喻的修辞方法,说明了白桦树又多又美,像海边的浪花。
(4)这句话用拟人的方法把静止的景物写活了,从而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板书设计:
岭 多 温柔
林海 林 绿 像海 热爱
花 繁 绚丽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要求:
1. 通过词语的读背,积累词汇。
2. 能读懂成语故事,并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3. 进行口语训练,能讲熟练的普通话,具有一定的购物讲价的能力。
4. 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
重点、难点:
1. 积累语言文字,能读懂成语故事,并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2. 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与写作能力。
课时划分:
2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揭示教学内容
本节课完成读读背背和阅读二部分内容,达到词汇积累,从故事中受教育的效果。
二.完成读读背背部分
1. 复习旧知识积累:说说这学期学过的四个字的成语。
2. 出示小黑板,指名读词。
3. 指导个别字的音、形记忆。
4. 用各种方法理解词意。
5. 指导个别词造句。
6. 读读背背。
开火车读。
学生说说自己用什么办法把这些词背下来。
7. 巩固练习,检查背诵。
情同( )( ) 不分( )( ) 推心( )( )
( )( )之交 问( )问( ) 亲( )无( )
( )老( )贫 心心( )( ) 天( )比邻
三.完成阅读部分。
1. 快速阅读短文,说说短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 这是一个成语故事,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以下词语意思。
此地无银三百两:比喻想要隐瞒、掩饰,结果反而暴露。
攒:积聚,储蓄。
妥当:适当,停当。
焦思苦虑:着急,忧虑。
3. 再读课文,说说为什么觉得张三和王二自作聪明。
张三和王二都害怕别人怀疑到自己所做的事,用留言来告诉别人这地方没有埋三百两银、王二没有偷,殊不知正是这些留言泄露了天机,给自己带来烦恼。所以说张三和王二自作聪明。
4. 联系实际,看看周围有没有这样的人和事,他们做错的原因在哪里?
5. 谈谈从故事中受到的启发。
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不要做不应该做的事,否则迟早有被发现的一天。另外,不要时时刻刻怀疑自身的安全,否则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四、作业
1. 抄写读读背背中的词语。
2. 将成语故事讲给亲人听。
第二课时
一、 复习旧知
1. 开火车背诵上节课学过的词语。
2. 默写其中的八个。
二、 学习新内容
(一) 揭示教学内容及能力训练目标。
这节课我们一起完成口语交际部分的训练,这次口语交际内容是购物讲价,要求我们能在日常生活中用较流利的普通话进行购物讲价。
(二) 读题,弄清题目中的.提示。
1.齐读题目中的要求。
2.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1)货比三家不吃亏------比货、比价。
a.看质量,问价格,是否物有所值。
b.找另外几家比较价格、质量。
c.确定其中一家(也可以几家)讨价还价,比较满意的价格成交。
(2)活动过程 分两步:
a.按以上方法模拟购物(不购物也行,但过程要去训练。)
b.联系实际说说自己曾经的购物活动。
满意:怎么完成这一过程的。
不满意:为什么没成交。
很差:上当受骗。
(三) 根据题目中的提示开展模拟活动。
1.小组内组合,分好角色表演,再互换角色表演,组内评议:要怎样更好地完成这一过程。
2.选13组表演,师生评议。
(四) 谈活动感受,得到启发教育。
正:得到能力锻炼。
反:以前缺乏这方面能力,受过骗。
升华:在购物讲价过程中要文明礼貌,不乱还价,不漫骂卖主,不毁坏商品。
三.小结
今天,我们模拟表演了上街购物讲价的经过,懂得了应当怎样做才能买到较满意的商品,得到能力的锻炼,受到文明礼貌的教育,希望大家能在生活中学以致用。
四.作业
完成课时作业 设计。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一类、二类生字词,会正确书写一类生字词,能够结合图文字典理解生字词语和部分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石榴美的独特感受,体会作者语言的美妙。
3、有感情朗读,抒发对石榴的喜爱之情。
4、培养按顺序观察的能力,学习描绘水果的方法。
重点难点:
体会文中优美语句,知道作者介绍石榴的顺序和拟人手法的运用。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引出课文
1、猜谜语
黄瓷瓶,
口儿小,
打破瓷瓶口,
挖出红珠宝。(打一水果)
2、看实物或图片,认识“石榴”。
3、读课题,说说“石榴”的“榴”字怎样记住它,要注意的地方。
4、你对石榴有哪些了解?(自由交流课前对石榴的了解)
二、在检查读课文之前,我们先来看看生字词掌握的情况。
抽出枝条 仿佛 甚至 肚皮 扒开 喜讯
石榴 枣 咧开嘴 甜津津
驰名中外 郁郁葱葱 玛瑙 嚼 依偎
剥开外皮 红白相间
1、检查正确认读以上词语。
2、检查生字词语和部分词语的理解。
驰名中外:驰,传播。名,名声。中,中国。外,外国。(好名声传播到中国和外国,指全世界都很有名气。)
在教师帮助下,学生自己查字典完成以下词语。
郁郁葱葱:郁,(草木)茂盛。葱,青绿色。(草木青翠茂盛。)
喜讯:讯,消息,信息。(好消息。)
偎依:偎,依靠。依,依靠。(依靠)
3、利用《新华字典》,学习多音字。
剥 bāo 去掉外面的皮或壳
bō 用于合成词 剥削 剥落
实践练习:剥葡萄皮 剥蚀 剥夺 盘剥 剥笋
间 jiān 中间,空间,时间,房间。
jiàn 空隙,隔阂,隔开,不相连,挑拨使人不和,去掉多余的苗。
实践练习:晚间新闻 间断 字里行间 红白相间
三、 初读课文,感知结构。
1、 读了第一小节,你知道了什么?理解“驰名中外”概括全文的作用。
有感情朗读。
2、接下去读课文,思考:你喜欢石榴吗?喜欢石榴的什么?为什么喜欢?
3、自由交流,随机板书,梳理课文结构。
【板书: 花 果 子 】
四、精读课文,体味特点。
花
1、石榴 为什么惹人喜爱?带着这个问题自己读课文。
石榴花开得(热闹)【 板书 热闹 】
(出示课文片段)
① 圈出“嫩绿”“火红”同学们可以体会到石榴花开时颜色鲜艳。(有感情朗读)
② 圈出“越开越密”“越开越盛”“挂满了”同学们可以体会到石榴花开时生机勃勃。(有感情朗读)
③ 圈出“活泼的小喇叭”“鼓着劲儿”同学们可以体会到石榴花开时令人觉得十分活泼热闹。(有感情朗读)
④ 连起来有感情朗读。
【如果学生先找到“热闹”一词,教师就让学生思考“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花开得热闹。如果学生先找出具体表现热闹的`词句,教师就让学生思考“课文中的哪一个词语概括地写出了石榴花给作者留下的印象。正反随机】
果
2、要想享受语言的乐趣,就要这样细细品味,下面在老师的帮助下,同学们自己尝试学习第3小节。思考石榴 为什么惹人喜爱?带着这个问题自己读课文。
①自己读课文,在书上做记号。
②学生交流,老师指导
圈出“青绿色”“青中带黄”“黄中带红”“一半儿红,一半儿黄”体会石榴果的什么特点?(颜色变幻)
圈出“笑得咧开了嘴”“笑破了肚皮”“急切地扒开”“张望”体会到石榴果的什么特点?(十分可爱)【板书 可爱 】
③ ※为什么人们会把石榴想象成惹人喜爱的小娃娃,那么高兴,那么急切地向人们报告成熟的喜讯?(因为石榴果带给人们快乐和希望。)
④连起来有感情朗读。
3、自己学习第四小节,思考并讨论
子
石榴 为什么惹人喜爱?
①学生自学讨论
(晶莹透亮 )( 酸甜可口)【 板书 味美 】
②连起来有感情朗读
五、学习书写生字。
本课9个生字,其中书写时需要注意笔画顺序的是:
甚 讯 甜 佛
在习字贴上练习。
语文教案 篇4
本文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作于1924年9月,《秋夜》是一篇含蓄隽永的散文诗,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紧扣各种景物的特征,赋予它们不同类型的人物性格,借以寄寓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因此,教授本文时,应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理解景物的象征意义,并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同时辅以一定的练习,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动手动脑能力,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原则。
二、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 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
2、 体会文章描绘出的含蓄隽永的意境,从而感受作者的爱憎情感。
[教学重点]
抓住景物特征,理解景物的象征意义,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
[教学难点]
如何将不同性质的两类事物加以区分,从而体会作者爱憎情感。
[教学准备]
投影仪及投影练习5张,巩固性讲义练习一份。
[教学方法]
通过阅读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辅以练习检测巩固课堂效果,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
[教学过程]
1、 布置预习:
认真阅读《秋夜》,标出自然段落,分清结构层次,划出重点、关键词语,思考其 深层含义。
2、导入:
1924年初,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一个新的革命高潮逐步在全国形成,但是穷途末路的封建军阀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一方面残酷镇压革命力量,另一方面,疯狂围剿新文化运动, 为此,鲁迅先生写下了一篇寓意深刻、动人心弦的战斗篇章——《秋夜》(板书课题)
3、 简介《野草》(投影下列内容,并指名朗读)
《野草》是鲁迅唯一的一部抒情散文诗集,收作品二十三篇,大部分写于1924年至1926年之间。这期间是鲁迅思想向共产主义世界观飞跃的前夜,因此,《野草》总的主题是:“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三闲集我和〈语丝〉始终》)
4、 研读文前提示,出示教与 学的目标(投影)
a) 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
b) 体会含蓄隽永的意境。
c) 感受作者的情感。
5、 检查预习,思考:
文中作者写了秋夜中的哪 些景物。作者对这些景物寄寓了强烈的爱憎感情,哪些是作者所热爱的 ?哪些是憎恶的?(归纳板书)
枣树 天空
热爱(光明) 青虫 憎恶(黑暗) 月亮
红花 恶鸟
6、 以上都是些很常见的景物,但在作者笔下却蕴含着悠远的艺术魅力,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是运用了象征手法(板书),而这些景物到底象征了什么呢?(仔细研读课文)
课文第一节:作者为什么不说“有两株枣树”却用“一株……还有一株……”?
(讨论明确):这是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指出赞颂对象,使读者有一个突出而强烈的印象。
7、 为什么说奇怪而高的天空的微笑大有深意?从“繁霜洒在园里的野花草上”这一句,我们能否看出其深层含义?
明确:
(1)“微笑”是指反动军阀表现出的虚伪做作的微笑,显示其欺骗手段的高明而洋洋得意。
(2)“繁霜”实指军阀政府实行文化高压政策,极力摧残“园里的野花草”。
8、 指名朗读第4节,思考:
(1) 枣树有哪些特征?找出描绘枣树的句子。(略)
(2) 为什么“只有创伤,其他一无所有”的枣树却欠伸得很“舒服”?
讨论明确:“一无所有”的枣树更便于战斗,因为折磨增强了他的毅力,摧残砥砺了他的斗志。
(3) 文中写枣树时用了三个“直刺”,其含义是否相同?
讨论明确:一二两个“直刺”表明了枣树的斗争对象,第三个“直刺”写出了枣树那种顽强和坚忍不拔的战斗风格。
(4) 由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枣树的象征意义是什么呢?(板书:)
坚毅不屈的战士形象,是作者着力赞颂的对象。
9、 小红花又是一种什么形象呢?(投影下列判断题)
(1)“小粉红花”象征了那些被压迫、被摧残的弱小者,作者对其的感情是:同情………………………………………………………………( )
(2)第三段化用了英国诗人雪莱的《西风颂》中的“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告诉人们黑暗不会永远地统治大地,光明终将到来。…………………………( )
(3)红花的梦——秋后有春,坚信春天必然到来,充满胜利的信心。落叶的梦——春后是秋,明白斗争有反复,是艰难曲折,错综复杂的,因而必须进行韧性 的抗争。…………………………………………………………………………………( )
10 、 分析:小青虫形象:
快速阅读(7-9)节,思考:
(1) 7节和9节中作者两次提到“夜半的笑声”这两种笑声是否相同?
明确:第一次:蔑视的笑、胜利的笑,是示威与挑战。
第二次:快意的笑、欢欣的笑,是对未来的神往。
(2) 文末有“苍翠精致的英雄们”具体指的是什么?
明确:具体指小青虫
(3) 这些小青虫又象征了什么呢?作者对其态度是什么?
明确:象征追求光明,不怕牺牲的进步青年
态度:a 批评其乱撞,不讲策略的弱点。
b 更敬佩(板书:)其追求光明,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
11、 作为作者深深憎恶的“天空、月亮、恶鸟”等景物又有哪些特点?他们的象征意义是什么呢?作者对其是什么态度?
讨论明确: (1)天空:奇怪而高 月亮:圆满 恶鸟:夜游
(2)象征:阴险冷酷、丑恶狡猾的反动势力。
(3)态度:鞭挞
12、 在铁枝似剑的枣树的直刺之下,他们的狼狈形象是什么?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其狼狈象来。(投影下列判断题)
(1)“月亮躲到东边去了”并不是月亮真的向东边离去,而是指其慌不择路,脱离了原有的轨道。( )
(2)“哇”的一声,是恶鸟绝望的'哀鸣,从另一角度显示反动势力惶惶不可终日的惊恐心理,反衬枣树的战斗威力。( )
(3)两三个青虫休息在灯的纸罩上喘气,是因为看到同伴葬身火海后产生的恐惧心理及畏难举动。( )
13、 有人说:有意境的作品能够用各种艺术方法使读者产生象外有象、景外有景的审美感受,那么本文的意境有什么特点呢?
自由讨论后明确:本文的意境含蓄而隽永,作者善于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来刻画形象,用“枣树”与“天空”这两种景物构成了一幅大有深意的画面,因而意境深远而又奇特,这种效果又主要得益于作者采用了象征的艺术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表达作用,那么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到底是什么呢?
(投影下列内容)
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把现实和幻想融为一体,确切真实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格化的景物所代表的社会力量,寄托作者的爱憎情感,表现作者自身的战斗精神,运用象征手法的课文还有:《海燕》 、《松树的风格》、《井冈翠竹》、《白杨礼赞》等。
14、 总结课文,进行思想教育。
本文刻画的枣树形象由于它的隐喻和象征作用,能够使读者在想象中幻化出一个寓于人生经验的坚强斗士形象,更能幻化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形象。可以说,散文《秋夜》形象地体现了鲁迅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执着于现在的战斗的伟大精神,作为我们中学生也应向鲁迅学习,既要学会作文,更要学会作人,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15、 练习巩固(略)
附板书
枣树:坚毅不屈的战士形象(赞颂)
热爱(光明)青虫:追求光明,不怕牺牲的进步青年(敬佩)
红花:被压迫、被摧残的弱小者(同情)
秋夜(象征)
天空(奇怪而高)
憎恶(黑暗)月亮(圆满) 阴险冷酷、丑恶狡猾的反动势力(鞭挞)
恶鸟(夜游)
三、 教后感
教授这篇课文,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1、 教学目标要明确,要出示给学生,让学生明白学什么,可以时时检查教师的教学环节是否正确。
2、 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 习积极性。除了调动积极性启发回答问题外,还要辅以一定的练习加以检测反馈,这样比单纯的讲课要实在得多,要告诉学生学习的方法:授人 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3、 当学生遇到较深、较难的问题时,要善于启发诱导。例如本课中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不写两株枣树,而用“一株…… 还有一株……”,学生回答认为这两株一是代表共产党,一是代表国民党,这明显是错误的,如何引导呢?我举例:假如你考试成绩差了,老师对你说,学习第一要努力,第二还是要努力……这是什么意思呢?学生很快便想到这是强调,所以很自然地解决了“反复修辞强调作用”这个问题,所以教师的临场发挥驾驭课堂的能力要强。
4、 要利用电教设备,扩大课堂的容量。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词语卡片、挂图、幻灯片,录音机。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2、初步了解并会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1、联系实际,引入课文
(1)教师随手抓起一张废纸(准备),揉成一团随便扔在地上,接着问:小朋友们,老师刚刚做了什么?老师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2)但是老师刚刚看到有些小朋友就是这样做的,同学们相信吗?不信的话,我们一起来看第18课。请小朋友们把课本翻到第48页。同时在黑板上揭题,齐读课题。学习“纸”字(请看幻灯片),带读,注意翘舌音,右边比较难写,老师板演,学生书空,并数笔画。应注意的难点是:强调"纸"字下面没有点,可以用"地下没有木屑"来帮助记忆;末笔是一个斜钩。
2、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课桌下的纸团是从哪里来的?请小朋友们合上书本,先听录音。在听的时侯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哪几个小朋友的故事呢?
(2)放录音,结束后,指名回答以上的问题,得到^答~`案后,出示课文挂图。
(3)那么丁丁、小刚和冬冬各是怎样对待这个纸团的呢?下面请小朋友们自己先朗读课文,想一想这个问题。在读的时候要按照拼音读准字音,把生字圈起来,自己想办法记生字。
3、结合理解课文,学习生字和词语
(1)丁丁是怎样对待这个纸团的呢?下面我们来看第1节,指名读第1节。
①要求回答提出的问题。
②学习生字(请看幻灯片)
a、“完”:带读,跟读,指名读(板书:田字格中教师书写),说说间架结构。
问:做完作业的"完"是什么意思?
b、“作业”:(步骤同上)。“作”字还要注意平舌音;“业”注意笔顺(学生看田字格下“业”的笔顺),带领学生书空。
c、“成”:(步骤同上)。难点是读音(翘舌)和笔顺,末笔是点。
③齐读这一小节。
(2)我们来看小刚是怎样对待这个纸团的呢?指名读第2节。
①要求回答上一个问题。
②学习带读字“踢”(请看幻灯片)分析间架结构。
③齐读这一小节。
(3)那么冬冬又是怎样对待这个纸团的呢?指名读第二节。
①回答。②学习生字“脸”(请看幻灯片),分析间架结构。③齐读第3小节。
4。巩固生字和新词
(1)出示生字和新词卡片,抽读(纠正),带读。
(2)书写指导,重点是“纸,业,成”。
5。作业:朗读并抄写课后的'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进一步了解3个小朋友各是怎样对待纸团的,搞清楚几个动作的含义。
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抽读生字和新词(用卡片)。
2、讲读课文
(1)自由朗读,看课文共有几节,指名回答。
(2)学习第1小节。
①指名读第1节,其余同学想:纸团原先是谁扔的?怎么会到小刚脚下?
②指名回答,小结:丁丁随手扔下的纸团滚到了小刚的脚下。
③齐读。
(3)学习第2小节。
①那么小刚又怎么做呢?请小朋友看课文插图,哪个是小刚?你怎么知道?他做了什么?
②小刚把纸团踢到了冬冬的课桌边,那他又是怎么踢的呢?请一个小朋友读第2小节,其余同学思考这个问题。然后要求回答。
③问:小刚为什么要悄悄地踢纸团?
④小结:小刚看到地上的纸团,悄悄的踢到了冬冬的身边。
⑤齐读第1小节。
(4)学习第3小节。
①现在纸团到了哪里?那冬冬又是怎样对待这个纸团的呢?请小朋友看课文中的插图,说一说。
②指名读第3小节,其余小朋友听的时候想一想:冬冬什么时候把纸团扔进了纸篓?为什么冬冬要在那个时候捡起来扔呢?
③指名回答并小结:下课后冬冬自觉捡起地上纸团,扔进了纸篓。
④齐读第3小节。注意最后一句,丁丁和小刚为什么脸红?
⑤指名回答。(因为知道自己错了,冬冬做的对。)
小结:冬冬用自己的行动帮助丁丁和小刚改正了乱扔纸屑的坏习惯。
3。齐读课文,教师总结
(1)朗读课文。
(2)出示思考题。
①课桌下的纸团从哪里来?
②这个纸团来到了谁的身边?
③这个纸团最后到了哪里?
(3)讨论以上3个问题,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丁丁--小刚--冬冬--纸篓纸篓
(4)教师总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丁丁、小刚和冬冬3个小朋友对待纸团的态度是不同的,那么他们谁做得对?为什么?小朋友回去好好朗读课文并思考一下这个问题,我们下节得再讨论。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进一步加深理解课文,让学生知道不能乱丢果壳纸屑,自觉保持环境,巩固生字和新词。
教学过程
1、讨论课后问题,加深理解课文
(1)指导朗读全文。
(2)看课后练习4,说说丁丁、小刚和冬冬谁做得对?为什么?
(3)那丁丁和小刚知道自己错了吗?从课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来?(丁丁和小刚脸红了)
(4)请小朋友想像一下,丁丁和小刚两位小朋友,以后会怎么做呢?
2、行为指导
(1)请小朋友们对照一下,我们班里有哪些小朋友像冬冬呢》我们为这些小朋友鼓掌。其他小朋友要向他们学习,自觉保持环境卫生。
(2)问:①别人把废纸扔在你的桌子下,你应该怎么做?
②你看到别人桌子下有废纸,怎么办?
③纸团要扔进纸篓里,那么香蕉皮、西瓜皮应该扔在哪儿呢?
指名回答。
小结:不能乱丢果壳和纸屑,小朋友要自觉保持环境卫生。(结合课后练习5,齐读。)
3、作业练习
(1)复习生字,口头组词。(完、作、业、成、脸)
(2)完成课后练习2和练习3,指导纠正。
(3)结合作业本练习题,布置课堂作业和课后练习。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同学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宽容,团结友爱。
2、学习生字词。
3、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联系课文内容体会最后一段中父亲说的话的含义。
【课时布置】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质疑
1、指读课题,正音“吵”是翘舌音,“争”翘舌音、后鼻音。
2、质疑。(谁和谁争吵,为什么争吵,怎样争吵,争吵后各有什么表示,争吵这件事使俺们明白了什么。)
3、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自身读书,讨论解决)
二、自读课文、自同学字
1、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不要丢字、添字。把课文读通读顺。
2、同学自读课文,教师借机巡视辅导。
三、指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请八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
2、纠正字形“哼”、“御”,正音“肘”是翘舌音,“竟”是后鼻音。
四、再读课文,解决问题
1、“谁和谁争吵”(“俺”和克莱谛)板书:“俺”、克莱谛
2、“为什么争吵”:
⑴自读1~4自然段。
⑵指名回答(克莱谛把俺本子弄脏,俺报仇他,把他的本子也弄脏了)板书:弄脏本子
五、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通过读书,自身学习了生字、弄清楚了“谁和谁争吵”和“为什么争吵”两个问题,下节课俺们继续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再读课文,解决问题
1、这节课俺们继续解决上节课俺们提出的问题。
2、出示问题:“怎样争吵”。
3、同学自读1~4自然段。
4、指导朗读描写怎样争吵的句子:
⑴讨论,当克莱谛弄脏俺本子后,俺为什么报仇他,弄脏他的本子?(心里嫉妒)
⑵理解“嫉妒”一词。
⑶指导朗读描写克莱谛生气的句子。
5、解决“争吵后各有什么表示”的句子:
⑴同学自读5~8自然段。
⑵讨论争吵后俺的表示:
①“俺觉得……多好!”
②练读。(读出后悔的语气)
③指读。
⑶“俺记起……怎么也说不出来”。练读、指读(读出矛盾的心里)
⑷克莱谛有怎样的表示?(克莱谛……悲痛)
⑸从这段话中,你觉得克莱谛会想些什么?
⑹指寻朗读第7自然段两人的对话。
⑺这时“俺”却在想些什么?(只是想到防御)
6、解决“争吵的.结果”:
⑴自读9~13自然段。
⑵请提问的同学回答(重归于好)板书:重归于好
⑶指读9~13自然段。
⑷理解“举起尺子”含义。
⑸分角色朗读。
7、解决“争吵这件事使俺们明白了什么?”
⑴自读14自然段。
⑵讨论: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父亲的话的含义。
8、请同学把懂得的道理对在座的老师和同学们说一说。
【板书设计】
弄脏本子
“俺” 争吵 克莱谛
重归于好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教学“先、井、古、方、亲、化”6个生字。理解“先后、水井、地方、亲人”等词语的意思。
2、初步了解去偏旁成字的识字方法,能利用学过的熟字去偏旁帮助识记生字。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6个生字,理解词语。初步学会去偏旁成字的识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认读熟字:洗、讲、古、方、性、花
2、说说这些字的偏旁部首。
二、自学生字。
1、读一读横线前面的字和横线后面的字,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利用熟字帮助识记生字,读准知音,认清字形,理解词义。
三、检查自学情况,学习生字。
1、卡片认读,正音。
2、说说你学会了哪个生字,是怎么记住的?“先、井、亲”扩词。
3、卡片认读,巩固生字词。
四、读课文。
五、指导书写,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复习巩固字词,课堂练习,句式训练。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字词
1、卡片认读生字。
2、选择正确的`读音打ü(作业3)
3、读拼音,写词语。(作业4)
二、归纳去偏旁识字的方法,并练习。
1、读课文。
2、归纳:利用熟字去偏旁来识记另一个生字。
3、练习(作业1:填一填)
4、比一比,再组词。(作业2)
三、读句子。
1、自由读(划出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意思)
2、抽生读,讨论。
3、齐读
四、句式训练。
1、________是个好地方。
2、________是我们的亲人。
3、放学回到家,我先_____后_______。
听写生字词语。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我的发现: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流,了解童话故事的特点,激发学生创作童话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我的发现
一、激趣导入
1、《神笔马良》、《哈利波特》、《指环王》的片段。
2、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都是些什么电影吗?
3、是的,这些精彩的电影都是根据童话故事改编而成的。其实,童话故事一直陪伴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童话天地,一起去感受他的美妙神奇、绚丽多姿吧。
二、八面来风
1、课前同学们都收集了很多关于童话的资料,现在能相互交流一下吗?
2、交流。
3、老师也从网上下了一些资料,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学法指导】鼓励同学们收集关于童话的资料,并和小伙伴相互交流。
三、我的发现
1、师:这么多美妙的.童话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的色彩。其实呀,童话故事的编写是有一定规律的,小林和小东就发现了一些,我们来看看吧。
2、男女生分读书上的“我的发现”。
3、说说小林和小东经过本组童话故事的学习后发现了什么?
4、回顾读过的童话书,看看你们发现了什么?
5、全班交流。
语文教案 篇9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首现代诗,是略读课文。作者抓住秋天里大自然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从秋天所特有的声音中,体味秋天独特的风情。诗歌语言精练优美,富有韵味。教学重点是:从秋天的音响中,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中浓浓的秋情。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3.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秋天的音响中,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并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中浓浓的秋情,在此基础上进行仿写,用自己的语言表现美。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浓浓的秋情,在此基础上进行仿写,用自己的语言表现美。
教学方法:欣赏教学法 自学法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一方面他们非常喜欢生动的形象、鲜艳的色彩,喜欢多媒体上那一系列神奇的变变化。另一方面他们的抽象思维正在发展,想象丰富不受限制,并且开始尝试用自己的小脑瓜思考问题,开始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并积极表达。
在前几课的`学习中他们已了解了秋天里人们对家乡、对亲人的怀念,了解了孩子们在秋天里活动的欢乐,了解了秋天里具体的景物,这些都为他们理解这首现代诗打下基础,虽然诗歌语言精炼,跳跃性强,相信理解起来并不难。
课前准备
1.各种音响(如,风声、雨声、落叶声、蛐蛐叫声)的录音带。
2.配套的课文朗读磁带。
3.旋律优美的轻音乐磁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游戏导入,展开想象
1.游戏导入:自然界中有许多美妙的声音,同学们,你们想欣赏一下吗?下面我们做一个听录音猜声音的游戏,请大家闭上眼睛静静地听,然后说一说你听到了哪些声音。(播放声响录音带)
2.展开想象:听着这些美妙的声音,你脑海里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再次播放声响录音带,引导学生想象并交流。
3.有一位诗人在秋天里听到许多美妙的声音,就写下了这么一首诗,你们想听听吗?(揭题读题)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配乐范读课文。
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遍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3.指名学生读,喜欢读哪一节就读哪一节。营造乐读氛围,激励学生多人次朗读,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三、 品读想象,体会交流
1.品读第1—3节,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节,边读边展开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可以让学生从看到的、听到的这些方面来想象)。
2.指名学生进行描述,把自己想象的画面描述得美一点。
3.学生评议并补充画面,把画面说生动、说形象。
4.带着这种美好的感情朗读自己喜欢的一节。
四、 仿写诗歌,积淀语言
1.教师有感情地配乐诵读第4—5节。
2.读后引述:听听,秋的声音还有许多许多,让我们一起走近每一片叶,每一朵花……去听听他们的声音,并仿照课文第1、2节或第3节的样子,也来作一段诗,好吗?
3.播放声响录音带,说一说你听到哪种声音最美。
4.学生自由作诗,在小组交流,几个小伙伴可以合作一首诗。
五、 5.自由诵读自己的作品,给学生配上音乐。
六、 品读体会,升华情感
1.指名诵读最后一节
2.交流:从这一节感受到了什么?
3.带着这种情感齐读最后一节。
七、 诵读回味,表现情感
1.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可以一个人诵读,也可以和其他同伴一起合作诵读。可以边诵读边加上动作。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合作修改自己写的诗,然后再朗诵。
板书设计:
12 听听,秋的声音
大树
12 听听,秋的声音 蟋蟀
大雁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3-09
语文园地语文教案04-04
语文《语文园地四》教案02-20
语文乐园教案04-04
语文下册的教案06-03
语文《画风》教案05-06
语文《石榴》教案04-21
语文天地教案01-05
语文《氓》教案02-23
语文阅读教案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