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汇总9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通过对豆子的观察和实验,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高脚杯6个、黄豆若干、大铁盘6个、记录白纸30张、铅笔30支。
活动过程:
(一)探究的问题:把黄豆放到高脚杯里,要装得满满的,然后加入少量清水,再将酒杯放在大铁盘上,看看有什么变化?
幼儿讨论。
1、豆子被泡大了。
2、豆子会从杯子里跳出来。
3、不会有变化。
(二)试一试。幼儿把黄豆放到高脚杯里,装得满满的.,然后加入少量清水,再将酒杯放在大铁盘上并仔细观察。
(三)说一说我的发现。
1、看见一颗颗黄豆陆陆续续地从高脚杯跳到铁盘中。
2、豆子发出蹦蹦的响声,好像豆子在“跳舞”。
3、豆子被水泡大了,杯子里放不下就跳出来了。
(四)数一数,有多少豆子在“舞池”中跳舞,并在记录纸上记录活动的结果。
(五)想一想,还有哪些豆子会跳舞呢?水泡过的豆子与干豆子有什么不同?
(六)注意事项:
1、实验活动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各个环节教师要提前做一遍,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2、挑选黄豆时要挑选颗粒饱满的黄豆。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感知人的声音及自然界中各种声音的变化。
2、运用多种方法让幼儿自己的声音发生变化。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活动准备】
1、各种声音的录音(如,下小雨声、尖细的说话声、很慢的高跟鞋走路声;下大雨声、粗重的说话声、很快的高跟鞋走路声;婴儿的哭声、幼儿的说话声、成年的说话声、老年人的说话声)。
2、眼罩一个、录音机一台。
【活动过程】
一、倾听两组不同的声音,并进行比较。
1、请幼儿倾听第一段录音:下小雨声、尖细的说话声、很慢的高跟鞋走路声。提问: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2、请幼儿倾听第二段录音:下大雨声,粗重的说话声、很快的高跟鞋走路声。提问:你听到了声音有什么变化吗?
二、让幼儿倾听婴儿的哭声、幼儿的说话声、成年人的说话声、老年人的说话声并进行比较。讨论:“人说话的声音会发生哪些变化?”请幼儿了解人的声音在婴儿时期、幼儿时期、成年时期、老年时期发生的变化。请幼儿学一学不同时期人说话的声音。
三、讨论并尝试:“如何让自己说话的声音发生变化?”(如:声音变调,用手捏住鼻子说话,用手捂住嘴说话等。)
四、游戏“请你猜猜我是谁?”
一名幼儿戴上眼罩,另一名幼儿边用变化的声音说“请你猜猜我是谁”边轻轻拍击他的后背,然后请蒙眼的幼儿猜出说话的人是谁。猜对后双方交换角色继续游戏。
【活动延伸】
在日常生活中与幼儿随时玩“请你猜猜我是谁”的游戏,幼儿可以变另一种声音让其他小朋友猜。
【设计意图】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他们在寻找变化的过程中,开始注意到了自身的变化,对自己的身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关注自己的身体每一天发生了什么变化,和以前相比有了哪些不同,也开始想象自己今后会变成什么样子。结合幼儿的兴趣点,设计了本节活动让幼儿初步感知人的声音及自然界中各种声音的变化等。
小百科:声音(sound)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是通过介质(空气或固体、液体)传播并能被人或动物听觉器官所感知的波动现象。最初发出振动(震动)的物体叫声源。声音以波的形式振动(震动)传播。声音是声波通过任何物质传播形成的运动。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了解各种各样的口袋功能,并能作好记录。
2、能运用手、眼亲身体验,提高幼儿的探索欲望。
3、了解这些污染造成的危害,从此关心周围环境,增强环保意识。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重难点:
通过实验了解各种口袋的功能。
端正自己的环保意识,正确的对待可回收资源的利用。
活动准备:
1、积攒不同质地的'口袋(布袋、纸袋、网兜、塑料袋);
2、人手一份操作材料:书、乒乓球、水果、豆子、毛巾、水;
3、每人一份记录表格;
4、事先让幼儿观察生活中口袋的存在;
5、PPT《白色污染对环境的危害》,有关“聚丙乙烯”的视频。
活动过程:
一、以游戏“看看我的口袋里有什么”引出课题。
1、个别幼儿兜里有老师事先准备好的小塑料袋一个。
2、让幼儿通过摸、看、说出口袋的作用。
3、教师依次出示各种口袋,引导幼儿了解它的用途。
二、鼓励幼儿大胆实验操作,并探索发现。
1、根据教师准备好的材料,先看,先想什么物体能装进各口袋中。
2、再请幼儿通过实验证明,并采用多种材料操作。
3、让幼儿对实验结果做记录。
4、师幼总结实验结果,网兜不能装水及细小的物品,纸袋和布袋不能装水,应为这两者都具有吸水性。
三、观看PPT《白色污染对环境的危害》及视频,让幼儿直观的了解塑料袋给环境带来的危害。
1、请幼儿线观看视频,知道塑料袋中含有聚丙乙烯的物质,了解它对大自然的危害。
2、播放PPT,切身感受白色污染的危害。
3、师幼共同讨论,如何针对这一现象,又该如何应对呢?
活动结束:
教师小结,应该爱护环境,合理的处理塑料制品,争做环保小使者。
教学反思:
此次活动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进行,开展这样的活动是为了培养幼儿的探索欲望和理解能力,初步让幼儿了解科学活动的过程。
A部分:以游戏开始,通过在个别幼儿兜里有老师准备的小塑料袋从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幼儿通过摸、看、说出口袋的作用。通过教师出示各种口袋的引导多数幼儿亿初步了解口袋的用处。
B部分:幼儿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实验探索发现口袋的用处,并对结果进行记录。通过总结,得到结论,根据口袋的自身特性幼儿都已知道网兜不能装水极细小的东西,布和纸都具有吸水性,所以这两种质地的口袋都不能装水。明确根据《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中的要求,体现师生互动,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只是做好引导,帮助幼儿完成。
C部分:通过观看PPT及视频,让幼儿讨论白色污染给环境带来的危害,且知道“爱护环境,保护大自然,要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幼儿都能积极发言,这种方式不仅锻炼幼儿的观察力,也激发了幼儿的表现欲。
这节活动课结束后,我也在反思,觉得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在观看视频过程中,有一段没有声音,导致幼儿顿时失去观看的积极性,应该在上课之前对所需的设备及材料反复检查,以免出现漏洞。我觉得应该认真地对待每一节活动,不断从教学过程中积累经验,使每节活动能画一个完美的句号。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认识一些常见工具,培养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
2、通过目测区分物体间明显的大小差异,尝试使用一些工具改变各种食物的大小,并愿意表达操作过程。
活动准备:
1、各种食物:黄瓜、方肉、豆腐干、青菜、胡萝、苹果、茄子、大蒜、切成两半的西瓜等。
2、各种工具:汤匙、剪刀、小刀。
活动过程:
1、认识各种食物。
师:你们知道它们的名称吗?孩子们认识大部分的食物,他们争先恐后地说出名称。说到大蒜时,有一个孩子说:“这是馒头。”于是,教师就引导幼儿剥一剥,闻一闻,尝一尝,唤起幼儿的生活经验,得出“这是我们吃过的大蒜”的结论。
2、预测“大变小”的可能性。
师:我们能把这些食物装进瓶子里去吗?
引导幼儿大胆地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如有的幼儿不会表达,只是一个劲儿地点头,教师就有意识地引导他用语言表述;有的幼儿已能清楚地说出“能”或“不能”,教师就进一步引导他说说“为什么”;个别幼儿在教师的帮助下能说出:“瓶子太小,东西太大。”
师:怎样才能把东西放进去呢?
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反应适当地运用一些动作提示,以引导幼儿尝试运用工具。当幼儿看到教师将食物剪小时,兴奋地拍起手来:“变小了!变小了!”
3、进行“大变小”的实验。
幼儿尝试运用各种工具使食物变小,并把食物放进瓶里。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幼儿边操作边表达实验过程,并帮助幼儿记录。剪刀可以剪菜叶,但剪不动菜梗,于是忙忙又去拿刀。文文一直用刀切胡萝卜。京海用勺予舀西瓜。星星尝试用刀切苹果,不小心切到了手,破了一点皮。星星说:“我很勇敢的,不哭!”教师边观察幼儿操作,边用琅琅上口的语言表达操作过程。
如:“变变小,放进去。”由于小年龄幼儿常常用语言指导动作,所以他们会边操作,边和教师一起重复,这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表达能力,理解“大” “小”的概念。看到有的幼儿用剪刀将菜叶剪小,教师便有意识地提问:“你用什么把什么变小了,有的幼儿在工具选择上存在问题,如他们用剪刀剪土豆,用汤匙切菜,教师便引导幼儿尝试使用其他工具,看看用什么比较容易“变”。有个别幼儿自始至终使用一种工具,教师便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大胆试用其他工具。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十分注意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如用完的工具要求幼儿放回原处,要幼儿用抹布擦手等,并及时对他们进行安全教育。
4、师幼共同探讨。
①讨论问题一:你是怎么把食物放进瓶里的?
有的幼儿说:“我把它变小了。”教师便进一步提问:“你是怎么把它变小的呢?”引导幼儿回忆操作过程,帮助幼儿说出工具名称,较清楚地表达过程,教师以绘画的形式为幼儿记录。
②讨论问题二:刀是什么样子的?刀是孩子们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少,也是有一定危险性的工具。当教师和幼儿一起回忆刀是什么样子时,一些孩子说出“刀是很快的”,有两个幼儿用手指着刀最锋利的地方,表现出“很可怕”的样子。
教师通过绘画(如图),强调刀有“很锋利的一面”,提醒幼儿要用刀的这一面来切东西,但不能去碰。同时,引导孩子们观察幼儿园里用的刀和家里用的`刀有什么不同,并告诉孩子教师提供的刀是安全的,而家里切莱的刀有危险,不能玩。教师还准备了一份告家长书,及时将活动信息告知家长,以便家长为幼儿提供安全的工具,配合做好安全教育工作。
点评/运用工具,模仿成人的动作,是两岁半幼儿非常热衷的活动。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做中学”的理念设计了这一活动,并在活动中体现了教育目标。值得称赞的是教师十分耐心地帮助幼儿运用他们能理解的图画形式做记录,这为幼儿将来自己记录作了很好的铺垫。教师还有意识地在活动过程中贯穿安全教育、家园合作理念,以确保幼儿在一个安全、健康的环境中获得发展。
科学教案 篇5
设计背景:
最近一段时间,我发现班上的幼儿特别喜欢玩泡泡水,下课吹,上课也在偷偷的吹。既然泡泡水让他们这么感兴趣,何不因势利导,给孩子们上一节生成课呢?于是就有了以下的教学活动:《小小肥皂真有趣》
活动目标:
1、使幼儿懂得肥皂的性质,用途和使用方法并知道如何把手帕洗干净。
2、让幼儿养成饭前便后要洗手的卫生习惯。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重难点:
重点: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幼儿懂得肥皂的性质,用途和使用方法。
难点:让幼儿尝试洗手帕。
活动准备:
脏手帕,水,盆子,大小肥皂,泡泡水。
活动过程:
一、出示实物(一块脏手帕)
1、这快手帕干净吗?脏了怎么办?
2、是不是放在水里洗洗就干净了呢?把手帕放在水中搓,提起来小朋友观察(没洗干净),怎么办呢?
二、教师操作,幼儿观察手帕是怎么变干净的。
1、先用肥皂在干手帕上檫,肥皂上不去,怎么办?
2、把肥皂沾水后在手帕上抹,手帕变干净了吗?(没有)还要怎么办?(用手搓)搓出泡泡后再放到水里清洗干净。
三、向幼儿介绍肥皂的性质,用途和使用方法。
1、脏东西到哪儿去了?(水里)
2、怎样到水里去的?(用肥皂洗的)感受肥皂沾上水后是怎样的?(又粘又滑)
小结:肥皂碰到水后,变的又粘又滑,抹在手帕上搓就会产生泡沫,脏东西就粘在泡沫上被带到水里去,所以手帕就变干净而盆子里的水变脏了。
3、请小朋友按照洗手帕的方法来洗一洗自己的小手,先把手弄湿,抹上肥皂后搓出泡泡,再放到清水里面边清边洗。通过洗手的练习,懂得肥皂的性质(遇到水后滑滑的,搓的时候还有泡沫)和用途(使脏东西变干净,消毒,清洗伤口等等),学会正确使用肥皂的方法,
四、带领小朋友到室外玩肥皂泡泡水,在游戏中结束本节课。
活动反思:
我设计的这节生成课是一节认识课,根据我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我发现这阶段的孩子们对周围的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既然他们那么喜欢泡泡水,就因势利导让孩子们知道泡泡水是怎样来的。在课的整个活动过程中,始终贯穿以幼儿的兴趣为主,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肥皂本身并不会引起幼儿太大的兴趣,所以就要求教师在整个活动中都要随时观察幼儿对课堂的反应和与教师间的互动,教师应该随时对幼儿的反应做出适当的应对措施。在整个教学中,我采用实物先激起幼儿的兴趣,再动手动脑,最后以游戏结束为线条展开。让游戏活动贯穿于整个课堂,由于我们乡区幼儿园的条件有限,真正把实践活动带到课堂的课实在是少之又少,所以幼儿在整个课堂上的表现都相当的积极,整节课始终是在一种愉悦轻松的氛围中开展。对幼儿在活动中的种种行为,我都会给予积极的.引导和评价,在洗手帕这个环节,孩子的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在老师最后出示泡泡水并吹泡泡水是整节课的高潮,孩子的兴致很高。总的来说,这节课上的还是比较的成功,让孩子们在玩的活动中学到知识,掌握了肥皂的性质,用途,并学会了洗手帕,基本达到了预期的要求。由于我不是专业的幼儿教师,从事幼儿教育才半年时间,在我的语言上还不够幼儿化,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加强自身的素养,哪方面不足,就多注意加强哪方面的学习。如果再上一次这节认识课,我会在教学环节中加入让幼儿亲自动手制作肥皂泡泡水这个环节,那样对于肥皂的认识孩子们的兴趣一定会更加的浓厚。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了解各种洗餐具的方法。
2、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
2、事先请幼儿在家观察大人洗碗,了解洗碗的过程和方法。
活动过程
一、请幼儿说一说:
1、吃过饭菜后,你的碗和盘子干净吗?
2、碗和盘子脏了怎么办?怎样才能把碗和盘子洗干净?
3、爸爸妈妈是怎样做的呢?
二、引导幼儿观察阅读幼儿用书《清洁小妙方》。
1、向幼儿介绍画面内容,让幼儿看图比较:用清水洗盘子还是用洗米洗盘子干净?
2、向幼儿介绍画面上洗盘子的.各种小妙方,让幼儿观察比较洗涤后的神奇效果。
三、请幼儿想一想,说一说:
1、觉得那种洗碗的方法比较节约水?
2、你喜欢哪种洗碗的方法?为什么?
3、你还知道哪些生活中的小妙方?
四、进一步扩展经验:
在我们日常环境中,还有许多地方要大家关注,需要大家维护。生活中很多就像洗米水一样,有不同的用处,你还知道哪些很有用处的东西。
科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运动前后呼吸和脉搏频率的对比,探究加强体育锻炼的意义。
2.能准确地测试、计算、对比运动前后的心跳、呼吸次数及运动前后每分钟吸入空气、泵送血液的数量变化,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对比。
3.亲历模拟心脏舒张和收缩的活动过程,了解人体血液循环的原理。
4.尝试对运动时心跳、呼吸频率加快的现象做己的解释。
教学准备
测试运动前后心跳、呼吸频率的记录表、水槽、血液循环器官的挂图或多媒体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我们常说“生命在于运动”,对于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2、师:运动与健康的关系很大。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运动与健康的关系。(揭示课题)
二、运动起来会怎样
1.我们每个同学经常在运动,运动前后我们有什么变化?
2、我们都能感受到运动时心跳、呼吸会加快,但1分钟内会加快多少次你知道吗?怎样做就可以知道了?
(1)怎么测心跳的次数?心脏位置在哪里?教师出示心脏位置图。仔细观察图,再摸摸自己心脏的位置。
心脏位于胸腔之内,约2/3在身体正中线的左侧,1/3在正中线的右侧。心脏的大小和本人的拳头相当。
(2)怎样算呼吸一次?怎么测?
(3)1分钟时间怎么看?(出示课件钟表)
测心跳,可以测脉搏的跳动。测呼吸只要将手捂在鼻子下,感觉热气一次就算呼吸一次。1分钟时间就看秒针从哪里开始,再回到那里,教师出示课件闹钟。
3.学生设计后分组活动:(要求:四人小组中两人测心跳数,两人测呼吸数)
(1)测试并记录平静时每分钟的心跳和呼吸次数,把数据填写在表格上。
(2)原地跳动1分钟后,测试并记录每分钟心跳和呼吸次数。
休息时和运动(1分钟)后呼吸、心跳次数比较
姓名:班级:实验时间:年月日
状态项目呼吸心跳
休息时次次
运动后次次
增加次数次次
(3)汇报、交流。
休息时和运动(1分钟)后呼吸、心跳次数比较(学生汇报时用)
状态项目呼吸心跳
休息时次次
运动后次次
增加次数次次
让学生自己比较数据,说明什么?对不合理的数据作出。
三、为什么心跳会加快
1.模拟活动:心脏肌肉的力量。
同学们,你们想过没有,为什么运动后心跳、呼吸会加快?
教师出示心脏跳动有关知识,见书P77,可以以课件形式出现
读后提问:读了这段话后,你知道了什么?
你知道心跳是怎么回事?(板书:心脏在收缩和舒张)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血液循环模拟器,指名演示血液循环模拟器的收缩和舒张,并请学生模仿,体验心脏的力量。
2、心脏跳动是干什么?
猜一猜心脏舒张时血液怎么流的?心脏收缩的时候血液又怎么流?
师给各组一盆水,分组做血液循环的模拟实验。
教师用课件演示心脏收缩、舒张与血液循环关系(板书:血液在全身循环)
3.血液不停地在体内循环有什么意义呢?
阅读教材资料P77,说说血液循环有什么作用。教师借助课件说明。(板书:输送氧气、营养,排出废物)
4.指导学生根据教材的数据来计算平静时和运动时肺吸收的空气和心脏泵送到全身的血液量。
平静时和运动时吸进的空气量、泵送的血液量比较姓名:班级:实验时间:年月日1分钟呼吸次数吸进的空气量心跳泵送的血液量
(毫升)(毫升)
平静时运动时
增加
注:按每次呼吸吸进500毫升空气.每次心跳泵送70毫升血液计算。
5.汇报、交流。
平静时和运动时吸进的空气量、泵送的血液量比较1分钟呼吸次数吸进的空气量心跳泵送的血液量
(毫升)(毫升)
平静时
运动时
增加
6、讨论:
(1)运动时吸进的空气和泵送的血液量都大大增加,现在你认为运动时人的呼吸和心跳为什么要加快?
(学生回答后,出示:因为人运动时能量需求增加,那么氧气和营养物质也需要增加,运送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血液就要加快流动
才能满足身体各处的需要。所以运动后人的呼吸和心跳就要加快。)
(2)呼吸加快,心跳加剧了,血液流动快了,能量消耗大了,这对人体有什么好处?
出示训练有素运动员运动时吸进的空气量、泵送的血液量
训练有素运动员平静时吸进的空气量、泵送的血液量
1分钟呼吸次数吸进的空气量心跳泵送的血液量(毫升)(毫升)
平静时1070004036000
得出:运动时吸进的空气和泵送的血液量都大大增加,这能加快人体新陈代谢,加强呼吸肌和心肌的力量。(板书:运动能使新陈代谢加快,呼吸肌、心肌力量加强。)
四、:学了这一课后,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运动与健康
心脏跳动
心脏在收缩和舒张
血液在全身循环
输送氧气、营养,排出废物
作用:运动能加快新陈代谢,加强呼吸肌、心肌力量。
课后反思
运动对于健康的意义,学生认识不少,如果不上这节课,他们也能说出:“可以增强体质”“少生病”“延缓衰老”,等等。但这是他们从书本上或者别人的口中得到的,自己很少有这方面的亲身体验,或者说很少有意识地去体验。这节课就是要学生通过一个个有结构的活动去体验,去感受运动对心脏和其他器官的好处。这样,才能使学生对运动与健康关系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
本课让学生去体验、去感受的有结构的活动主要有三个:第一是通过亲身的运动测算出运动1分钟后人的呼吸和心跳比平静时多了多少次。使学生知道自己激烈运动1分钟后呼吸和心跳会增加很多。第二是让学生通过心脏模拟器心跳情形感受到心脏收缩的力量;第三是通过做血液循环实验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心脏收缩、舒张时血液流动地情况。
由于一课时安排三个活动,且知识含量多,因此,如何在40分钟内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成为本课教学的难点。
我试教了一个班级,结果拖课6分钟,且是草草收场。怎么办?根据试教情况,本着只要能达到教学目标的能精简就精简的原则,我对原有的`教案作了五处修改:
第一,精简了“引入”。原来的引入是通过讲述一个人把一只兔子和鸽子从小在笼子里喂养,长大后,他把兔子和鸽子放出来,结果兔子跑不了多远就死了,鸽子飞了几圈后也死掉了,让学生听候谈谈自己的想法。意在引导学生得出缺乏运动就失去健康的结论。可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想法是多方面的,这样就要费时。为此,我改用“生命在于运动”这句话,让学生谈谈看法,学生一般较快地说出能增强体质,延续生命等话语,教师就能顺势揭示课题,省时快捷。
第二是将原来专项教学心脏位置的的内容安排在测试心跳环节中,这样教学自然又省时,不是为教心脏而教心脏,符合本课的教学目标要求。
第三是精简了实验表格。按教材要求本节课学生需填写两份表格,一份是记录运动前后呼吸、心跳次数的,另一份根据运动前后心跳、呼吸加快次数计算出心脏多泵送了多少血液和肺部多呼吸了多少空气。在填写第二份表格时学生需将第一份表格数据抄在第二份表格上再计算,费时,且易搞浑学生。因此,我在第二次教学时就直接出示第二份表格,反正第二份表格中包含了第一份表格的内容。
第四是原来在测试心跳和呼吸次数时是让学生自己看着课件上的钟表数次数的,但学生完成人次参差不齐,教师就得等,浪费了时间。第二次教学时老师喊:准备——“瞿”,结束喊:“到”,同时结束。学生起跳都在原地站立跳,也省去了学生走来走去花费的时间。
第五是为节省学生翻书时间,我将树上的有关知识语句直接用课件投视出来。
第六是为节省时间,考虑本课教学以学生体验为主特点,每个问题一般提问不超3人次。
在精简的同时,为能更好地让学生体验和感受到运动能增强人体机能的教学目的,我增加了心脏跳动、血液循环、血液运送氧气营养物质到全身各处,全身各处的废物随血液排出体外的flash课件,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从第二节的教学过程看,在测试运动前后呼吸和心跳次数时,由于学生节外生枝,虽然测试的动作过程清楚,但讲述环节还是不够清晰。
为节省时间,对个别学生的精彩回答教师没有及时予以,一定程度上伤失了学生的积极性。
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启发幼儿对生活中影子的回顾,丰富对影子的认识。
2、引导幼把见过的有趣的影子现象用语言描述出来,并能用绘画、标志符号的方式进行表征。
3、让幼儿了解影子的'形成和影子的变化。
活动准备
1、活动前几天提示幼儿观察物体的影子。
2、每个幼儿绘画用的纸、笔。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主题
组织幼儿谈话:
1)、你见过影子吗?
2)、你都见到过什么样的影子?
教师小结,引出课题。
2、幼儿分组交流
1)、先将幼儿分成六组。
2)、引导幼儿交流自己所见过的影子。
3)、尽量调动幼儿讲述的积极性。
3、绘画影子
引导幼儿将有趣的影子用绘画或标志符号的形式表征出来。
4、展示幼儿作品。
将幼儿的绘画作品展示在墙饰专栏中,并向大家介绍自己发现的有趣的影子现象。
5、教师讲评。
活动效果
幼儿能积极参与讨论,互相交流讲述自己在不同时间所见过的各种各样的影子,知道影子的变化,并能准确的画出不同影子的效果。本节活动目标达到,效果不错。
科学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①善于观察,发现自己长高的秘密。
②乐于思考,探索自己长高的秘密。
③学会科学合理膳食,合理作息,帮助长高。
④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⑤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重点
发现长高的秘密,知道长高的有利条件。
活动难点
拥有健康观,养成不挑食,爱锻炼,早睡早起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故事《长高的秘密》,成长变化图片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引发探索
师:明明有一天发现自己的.裤子不能穿了,很惊讶,小朋友们知道发生什么事了吗?
幼:明明长高了,裤子短了,所以就穿不了了!
二、说一说(我们自己长高的表现)
师:小朋友们有没有发现自己长高了呢?你怎么发现的?
幼:我的裤子,衣服变短了,我的个子高了啦,我比谁谁谁更高啦……
三、比一比(谁长的高?)
①看图片,比高矮
②小朋友们来比一比高矮
通过比较发现每个人的高度不同,激发幼儿探索欲望,“为什么他会比我高呢?”
四、猜一猜(高矮不同的原因)
一日生活中,孩子们朝夕相伴,在教师的引导下,孩子们不难说出每个孩子生活习惯的不同,如,某个不高的孩子会挑食,不睡午觉,不爱运动等
教师总结:
良好的生活习惯,作息习惯有助于我们长高,我们小朋友以后要尽量不挑食身体棒!多运动变强壮,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这些都会帮助我们长高呢!
五、为成长制定计划
和小朋友一起制定成长计划,并告知父母,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健康成长!
教学反思:
一次科学活动的开始,应该来自幼儿已有的经验,一次科学活动的结束,并不是真正的结束,应使幼儿有进一步的探索可能,成为获取经验的开始。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们老师要尽其所有、创设各种学习环境,让幼儿能够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脑思考,全身心地积极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中获得知识,学得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