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3-11-29 09:30:33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教案合集(7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教案合集(7篇)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案示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19课《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

  2.让学生解释“记”是什么意思。(记载)

  3.本文是一篇游记。这篇游记是叶圣陶先生于1957年游览金华双龙洞后写下的。

  4.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金华的双龙洞景致美丽奇特,吸引了许多中外游客,同学们是不是也想去双龙洞看一看,那就让我们和文中的我一起去游览,好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出示电脑软件,点击课文朗读,学生边听课文朗读录音边看课文,进入情境,感知课文内容。

  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的景点,想想是按什么顺序游览的。

  3.检查自读情况。

  (l)用生字词卡片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可采取指读、齐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

  (2)抽生轮读课文,生生互相纠正,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评价,对于读得不好的同学要多鼓励。

  (3)根据作者的游览路线,画一张游览示意图,说说课文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点。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

  (4)教师:作者是按照“路上→外洞→孔隙→内洞→出洞”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三、细读课文,探究解疑

  1.齐读第1自然段,思考:这段交待了什么?(游览的时间和目的地。)

  2.探究2、3自然段。

  (1)教师:作者在从金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欣赏,去感受那里的美景。

  (2)学生默读、思考、勾画。

  (3)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

  ①交流第2自然段中沿途看到的美景。

  a.教师引导学生先找出沿途看到的景物,再说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最后说说作者看到这些景物后有什么感受。学生边答教师边板书:

  理解“或浓或淡的新绿”,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颜色?“明艳”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感到眼前一片明艳?

  (“明艳”,指色彩明亮鲜艳。“新绿”,指春天新长出的草和树叶的绿色。春天正是植物生长的旺盛时期,不断地有新芽、嫩叶冒出来。刚长出时的颜色是淡绿的,长出时间稍长,颜色就变深、变浓了。作者说“或浓或淡的新绿”,准确地描绘了春天绿色的特点。因为有“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所以作者感到“眼前一片明艳”。)

  b.出示电脑课件,将沿途看到的山、花、树出现在电视屏幕上,使学生感受到沿途美景就像一幅明艳的彩色画卷。

  c.指导感情朗读第2自然段。

  ②交流对第3自然段的理解。

  a.教师:沿途不仅有有特色的山、花、树,还有水,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看看山中的溪流,听听溪水的歌唱。

  b.讨论交流:溪流为什么会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溪流的样子和声音时时在变化,都是“随着山势”的变化而产生的。听,溪流的声音多好听,有时发出哗哗的声音,有时发出淙淙的声音,有时发出潺潺的声音,多像一首动听的歌啊。)

  C.指导感情朗读第3自然段。

  (5)小结:第2、3自然段写了路上的见闻,写得有声有色,充满了对沿途景物的爱,使我们也仿佛亲眼目睹了沿途那迷人的景色。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交流搜集到的有关金华观龙洞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说说课文的第1自然段和2、3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2.过渡:去双龙洞的沿途景色就如此迷人,那洞中景物一定更值得一看,让我们和作者一道去玩赏、去领略吧!

  二、继续探究课文内容,领略金华双龙洞的神奇美景

  1.自学4-7自然段。

  (1)默读思考:作者在外洞、孔隙、内洞都看到了哪些景象,有何感受?

  (2)在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

  2.小组讨论交流。

  3.汇报交流自学成果,教师相机引导、点拨。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把握如下要点: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把从外洞到内洞的经过说清楚的,再说说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船的“小”,由外洞到内洞的“窄”,注意学习这种细致描写的方法。)

  教师:课文中写道:“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孔隙指小洞、裂缝,应该说是小的;但又能容小船进出,那就该说是大的`,那孔隙到底该说它小,还是该说它大呢?

  (让学生各谈自己的理解,最后经过讨论得出结论,说它“大”或“小”,要跟它相连的外洞与内洞的大小比较,才能做出判断。外洞能聚集一千人或是八百人开会,当然很大,而内洞更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这就显出这一处的洞或裂缝很小,因而称之为“孔隙”。至于这个“洞”或“裂缝”本身并不小。)

  有感情地朗读第5自然段。

  ①出示电脑课件,欣赏内洞的神奇美景。

  ②感情朗读6、7自然段。

  ③质疑问难,合作解疑。

  a.作者看到洞顶的双龙说“有点像”,到底像不像?

  (学生可能有的说“像”,有的说“不太像”。经过争论可逐步得出结论:此处本已有颜色,用上“蜿蜒”形容,又可见其形态,再加上灯光摇曳,产生一种“像”的感觉;但由于它是石钟乳自然形成,没有经过人工雕刻,不可能十分“像”。所以作者说“有点像”,可见其用词严谨。)

  b.课文中写“其次是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那么,究竟可以想象成什么器用、什么宫室、什么神仙和动物呢?(可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尽情地发挥。)

  C.“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照应上文“泉水”。

  4.齐读第8自然段,思考:这段讲什么?

  (乘船出洞)

  三、总结全文

  1.出示电脑课件,按游览顺序播放全文景象,体会双龙洞一游的种种美的感受。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3.总结:双龙洞一游,路上景色美丽迷人,外洞高大宽敞,内洞梦幻般神奇,再加上过孔隙时那新奇的快感,使作者有种美的感受。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把游洞的过程和泉水流经的路线结合起来写,使我们读了也仿佛身临其境。

  四、拓展延伸

  根据课文的描述,展开合理想象,分小组设计“外洞”“内洞”及“两洞连接”处的解说词,轮流担当导游。选出说得好的同学在班上说一说。

  五、指导写字,巩固字音,记忆字形,读写词语

  1.小组内说一说是怎样记忆生字的。

  2.指导书写,重点指导“额”字。

  3.读写词语。

  附: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郊游,让学生详细记录郊游过程,尝试写一篇游记。没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组织学生读一读叶圣陶先生的其他游记,感受作者的写法及感情。

  教案点评:

  教师由课题引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遇到疑难问题合作解决,教师相机点拨。学生搜集有关介绍金华双龙洞的资料,可阅读课外书刊,也可上网浏览。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根据作者的游览顺序,画一张游览示意图。担当小导游。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课文的语文材料,感受中国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秦兵马俑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整体感知

  1、读题

  2、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课文从哪两方面介绍兵马俑?这一主要内容,文章的哪一节直接告诉我们?

  齐读第3节

  3、过渡:文章哪一段介绍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二、学习第二段

  1、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第二段,想一想,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这一特点的?

  2、指名交流读书所得。

  3、这么气势恢弘的兵马俑想不想一睹为快?放课件。

  指导朗读。

  4、小结:这一段作者主要通过列举数字、举例的写作方法向我们介绍气势恢弘,规模宏大的秦兵马俑。

  过渡:文章哪一段又介绍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一特点呢?

  三、学习第三段

  1、快速浏览第2-9节,课文描写哪几类兵马俑?

  过渡:这么多的兵马俑却个性鲜明,让我们分小组再次读一读2-9节。

  2、分四人一小组学习,幻灯出示学习要求:

  (1)选择你们小组最感兴趣的兵马俑读一读。

  (2)想一想,这类兵马俑有什么个性特点?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

  小组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学习成果,教师相机点拨,并播放相关兵马俑的`幻灯片,加深理解。

  引导朗读:你能把这些感受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表现出来吗?

  四、小结:听你们的介绍和朗读,我真感到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

  3、默读第10节。用画出表示神态的词句,用画出作者想象的词句。想想这样写的好处。

  4、出示填空:有的(),好象( );有的(),好象( );有的(),好象( );有的(),好象()省略号是什么意思?

  五、回归整体,激发情感

  1、如此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兵马俑有什么价值呢

  朗读第四段

  2、提问:学课文,你有什么感想?

  4、总结课文,小结本课的写作方法。

  六、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把秦兵马俑介绍给自己的亲友听。

  2、收集有关兵马俑的资料,进一步解兵马俑。

  3、学习课文运用过度段的写法,介绍某一物的特点。

  (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感兴趣的一题进行练习)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①认识“阅、固、调”等6个生字。会写“堂、镜、闲”等12个字。能正确读写“名堂、浪费、镜片”等17年词语。

  ②理解课文内容,从列文虎克玩出名堂的过程中受到启发。

  ③写写自己玩中的乐趣和收获。

  课前准备

  ①生字词卡片或制成的电脑课件。

  ②师生搜集列文虎克的有关资料,拓展“资料袋”的内容。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

  ①教师引述。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同学们平常爱玩什么?爸爸妈妈是怎么对待的?和大家交流一下好吗?

  ②学生交流。

  ③教师导入。玩耍常被认为是浪费时间、不务正业的行为,然而在科学史,有许多伟大的发现却是在玩耍中产生的。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题目就是“玩出了名堂”。(板书课题并读题)

  ④学生读题,想想能提出哪些问题。

  ⑤教师可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列在黑板上。如:

  a.什么是“名堂”?

  b.谁玩出了名堂?

  c.他玩的是什么?

  d.怎么玩的?

  e.他玩出什么名堂?

  初读感知

  ①教师出示自读要求。

  a.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读准字音,或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词语,读通句子。

  b.读完以后,想想自己能解答同学们提出的哪些问题?

  ②学生自主读书。

  ③检查自学。

  a.出示生字卡片,检查认读生字情况。

  b.出示新词,各自交流自己是用什么方法理解词语的。

  c.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精读课文,领悟玩法

  ①多遍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②画出表示“玩”的句子,指名学生再读。

  ③教师引导:想象一下,列文虎克是怎样磨镜片的,他心里会怎样想?

  ④学生交流想象时,教师要注意点拨:尽管把厚玻璃四周磨薄是件枯燥的事,但是因为他喜欢,他想用它来看细微的东西,所以他才玩得这么投入。

  ⑤指导朗读。能用赞赏的语气读读这一自然段吗?

  课堂练习,当堂展评

  ①练习写“堂、镜、闲、待、阅”这五个字。

  ②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③当堂展评。

  课后活动

  搜集并阅读古今中外“玩出名堂”的故事。

  第二课时

  复习回顾

  ①听写生字词。

  ②用自己的话说说列文虎克一开始是怎样玩镜片的.。

  继续读书,了解玩出的名堂

  ①教师引言:列文虎克就这样玩,玩出了什么名堂?我们继续学习、研究。

  ②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

  a.自由朗读,一边读一边想:列文虎克是怎么玩的?他发现了什么?

  b.指名学生多人次朗读,以使学生尽可能地摄取更多信息,生发感想。

  ③交流讨论。

  抓住以下要点:

  a.有新的想法?:把两片放大镜放在一起,会怎么样呢?

  b.有新的玩法:一片放大镜固定,另一片可以随意调节。

  c.有新的发现:看到了一个平时看不到的“小人国”世界。

  ④转换角色想象。假如你是列文虎克,这样改变一下玩法竟发现了一个新的世界,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心里会怎样想?

  ⑤朗读体会感情。请同学们朗读“他用显微镜观察水……比地球上的居民要多得多”,体会感情。

  a.自由朗读这部分内容,想想朗读时应该表达怎样的感情。

  b.感情朗读,评点交流。

  ⑥表达感悟。了解了列文虎克玩中的发现以后,你想对列文虎克说些什么?(可多人次谈,学生交流时教师要画龙点睛地点拨、肯定)

  欣赏玩出的名堂

  ①列文虎克看到的“小人国”究竟是什么?他究竟玩出了什么大名堂?让我们再来读读课文最后一段吧。

  ②学生朗读第五自然段。

  a.自由朗读,一边读一边画出有关句子,可多遍地读,另外还可参阅资料袋里的有关内容。

  b.指名学生多人朗读。

  ③交流讨论:a.“小人国”指的是什么?b.他究竟玩出了怎样的大名堂?

  ④指名朗读资料袋里的内容,议议发现微生物对人类的贡献。

  ⑤再次品读:对这一段中的标点符号有什么新的发现?(着重体会引号的用法)

  交流玩中收获

  ①教师引述。同学们平常都爱玩,在玩中也得到一些收获和启发,也得到不少的乐趣。下面交流一下我们玩中的收获好吗?

  ②学生先在小组里交流,然后选出一名同学到台前介绍。

  练习生字

  ①出示生字卡片或显示电脑课件中的生字:腿、随、调、简、拜、访、具。

  ②学生说说怎样把这些字写得正确、漂亮。

  ③学生练写生字,当堂展评。

  拓展活动

  把自己的玩法和收获写下,准备在“玩法大比拼”的故事会上讲一讲。

  《玩出了名堂》教学设计二

  江苏无锡 盛慧

  学习目标

  ①认识“阅、固、调”等6个生字。会写“堂、镜、闲”等12个字。能正确读写“名堂、浪费、镜片”等17年词语。

  ②理解课文内容,从列文虎克玩出名堂的过程中受到启发。

  ③写写自己玩中的乐趣和收获。

  课前准备

  ①生字词卡片或制成的电脑课件。

  ②师生搜集列文虎克的有关资料,拓展“资料袋”的内容。

  第一课时

  谈话揭题,质疑导入

  ①同学们,你们爱玩吗?平时都玩些什么呢?

  ②今天我们学习一个有趣的故事。(板书课题并读题)读题后你想到了什么问题呢?(学生质疑,可能会提出以下问题:是谁玩出了名堂?他喜欢玩什么?他是怎么玩的?玩出了什么名堂?)

  由疑而入,整体感知

  ①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正确,读通顺。

  a.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遇到生字新词、多音字多读几遍。

  b.同桌互相听读课文,纠正字音,读通句子。

  ②学生交流。通过自读,你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在交流中可顺便让学生介绍一下搜集到的列文虎克的有关情况。

  逐段朗读,探究发现

  ①学习第一自然段。

  a.读一读。指名读、齐读这一段。

  b.议一议。玩耍常常被认为是浪费时间的行为,你们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呢?教师鼓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c.语言引述:在科学史上,有许多伟大的发现就是在玩耍中产生的。荷兰的列文虎克就是其中的一位。下面,我们来进一步了解他喜欢玩什么,是怎么玩的,好吗?

  ②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a.读一读。指名多人次朗读第二、三自然段,教师重点指导读准多音字的读音。

  b.说一说。列文虎克喜欢玩什么?是怎么玩的?

  c.想一想。从列文虎克玩镜片的过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语体会列文虎克玩镜片的特点:在做中玩,玩中做。

  d.联系自己的“玩”,谈谈你对列文虎克的这种玩法有什么看法?

  e.带着自己所产生的情感朗读第二、三自然段。

  指导写字

  ①出示生字卡片“堂、镜、闲、待、阅”。

  ②小组内交流各自识记生字的方法。

  ③同桌提醒写字注意事项,介绍写字经验。

  ④学生写字。

  课后作业

  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第二课时

  复习回顾

  ①听写上堂课学的生字新词。

  ②说一说列文虎克是怎么做放大镜、玩放大镜的。

  逐段朗读、探究发现

  ①学习第四自然段。

  a.语言引述:列文虎克在玩中做成了放大镜,玩出了乐趣。那么在玩放大镜中,他又玩出了什么?让我们跟随着他一起去玩,一起去探究,好吗?

  b.读一读。

  这一自然段内容很长,我们采用分组轮读的办法来读,第一排读第一、二、三、四句,第二排读第三、四句,第三排读第五至八句。

  再指名三位同学分读这一自然段。

  c.引导发现。读了这么多遍,同学们对列文虎克的玩又有什么发现,能和大家交流一下吗?

  d.交流发现。让学生说说列文虎克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发现了什么。

  e.读到这里,你想对列文虎克说些什么?

  f.带着敬佩的情感自由朗读这一段。

  ②学习第五自然段。

  a.读一读。指名读、齐读这一段。

  b.说一说。读到这里,你知道列文虎克玩出了什么名堂了吗?引导学生阅读“资料袋”中的资料,大致了解微生物,从而体会列文虎克玩出的名堂很了不起。

  c.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总结回顾

  ①师问:读了课文,你对玩又有了哪些新的看法呢?

  ②学生交流。

  拓展延伸

  ①古今中外,还有许多像列文虎克那样在玩在玩出了大名堂的人,你们能来说一说吗?

  ②小练笔:平常我们都爱玩,让我们来写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吧。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会认“压”等4个生字,会写“垂”等12个字。

  2.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不同的语气读出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的景象。

  3.感悟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物是怎样变化的,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课前准备

  1.教学挂图,有条件的可制作反映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景象的课件。

  2.生字词卡片。

  第 一 课 时

  联系生活,揭示课题

  夏天的午后,常常会出现雷雨的'现象,你能说说雷雨时的景象吗?

  (老师肯定学生的体验后,揭示课题,看课文是怎样写雷雨的)

  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1.默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老师巡视,有重点地对读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2.认读词语卡片。(黑沉沉、乱摆、迎面扑来、彩虹、蜘蛛、蝉、越来越响、垂、压)

  3.生字组词,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到带有生字的词语和句子。

  a.压──压下来;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b.乱──乱摆;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

  c.垂──垂下来;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d.虹──彩虹;一条彩虹挂在天空。

  4.同桌相互听读课文,一人读一段,在读中巩固识字,学习新词。

  朗读感悟,理清文脉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2.老师引读。(雷雨前:满天的乌云……树上的叶子……忽然一阵大风……哗,哗,哗,雨下起来了……

  雨停了……)

  3.让学生找一找,课文哪几个段落写雷雨前的景象,哪几个段落写雷雨时的景象,哪几个段落写雷雨后的景象,分别在书上做记号。

  4.指导学生用不同的语调分别读好这三个部分,用心感悟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5.分组朗读,老师随机指导。

  第 二 课 时

  默读课文

  一边读一边想象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的景象。

  分段读议

  1.雷雨前:指名朗读,读后说说,雷雨前,我们看到了什么景象?

  老师小结归纳:乌云──大风──闪电──雷声。

  2.雷雨中:指名朗读,读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雷雨时的景象。

  老师小结归纳:雨声和雷声从大到小

  天色由暗到亮,空气清新

  3.雷雨后:齐声朗读,感受雨后的美景。

  填词比较词句

  1.雷雨前: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____________下来。一只蜘蛛从网上_________下来,逃走了。蝉一声也不叫。

  2.雷雨后:一条彩虹__________在天空。蝉叫了。蜘蛛又_____________在网上。

  比较“压”“挂”“垂”“坐”四个字的用法,体会这四个字用得确切之处。

  巩固识字

  1.出示本课生字和要求会写的字,指名、集体认读。

  2.同桌交流记字方法,学生向同学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课堂练习

  1.指导写生字。

  2.完成课后习题“读读抄抄”。

  课外延伸

  1.留心观察天气变化,写一篇观察日记。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并能正确书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并从中受到启发。

  4、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5、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

  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并从中受到启发。

  3、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准备:

  生字词卡片、罗丹画像、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人物、导入新课。

  罗丹是法国著名雕塑家。他的著名雕塑作品有《思想者》、《吻》、《美丽的欧米哀尔》等。他的雕塑作品在世界上享有极高的声望。这样的一位艺术家,他是怎样工作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6课(板书课题),相信大家学完以后,必定会受到深刻的教育。

  二、检查自学生字词情况。

  1、读准字音。

  A、指名拼读。

  B、教师范读正音。

  C、指导重点字读音。

  D、去掉拼音认读。

  E、让一名学生当小老师带领认读。

  2、识记生字。

  A、熟字加偏旁记忆:握、值。

  B、熟字减偏旁记忆:揉。

  C、熟字组合记忆:启、柔。

  3、指导重点生字。

  4、生字口头扩词,巩固生字。

  5、出示认读字卡,指名认读,全班齐读。

  6、词语释义,积累新词。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教师朗读课文,边听边标出自然段序号。

  2、自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3、将意思相同的自然段合并成一部分,想想各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写和一位艺术大师的普通见面给了“我”极大的启示。

  第二部分(第2——9自然段):具体写“我”在罗丹的工作室,亲眼看到罗丹全神贯注工作的情景。

  第三部分(第10自然段):写“我”得到的启示。

  四、朗读课文,自由感悟体会。

  1、自由读。

  2、男、女生对读。

  3、各小组推荐代表诵读。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新词。

  二、精读课文,探究释疑。

  第一部分:

  1、学生齐读课文。

  2、合作探究。

  “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对艺术大师的普通会面,有何感受?

  3、学生汇报交流。

  4、老师相机指导。

  “然而,和一位艺术大师普通的会面,给了我一个极大的启示,

  成为我写作生涯的一个转折点。”

  A、“启示”是什么意思?“转折点”是什么意思?

  B、什么成为“我”写作生涯的转折点?

  5、引导过渡学习:这次会面对“我”能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那么它是一次怎样的会面呢?

  第二部分。

  1、指名学生分段朗读。

  2、引导探究罗丹如何全神贯注工作的。

  A、找出文中描写罗丹工作的句子。

  B、分析句子,体会含义:

  “仔细端详着塑像”中“端详”是什么意思?

  说出几个表示看的意思的词语。

  能不能将“端详”换成其他的词?

  “但审视一会儿,他又喃喃自语道……”这一句说明了什么?

  “他每修改一处,就后退一步,细细观察。一会儿,他又把……时而加点泥。”这一句是对罗丹工作的具体描写。

  引导学生用“时而……时而……”练习说话。

  “半小时过去了,一小时过去了……似乎天地间只有这一项工作。”这句话写了罗丹用了很长的时间进行修改,表明他对工作的全神贯注。

  C、再读句子,仔细领悟、体会。

  第三部分:

  1、全班齐读。

  2、合作交流:从此以后,我知道了,不管做什么工作,如果想要做得更完善更有价值的话,就应该像罗丹那样去做。

  A、“从此以后”指什么时候以后?

  B、“那样去做”指怎样去做?

  三、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再听老师朗读。

  2、学生自由练读。

  3、指名学生朗读。

  四、拓展延伸,反省教育:回顾一下自己平时是如何对待学习的,对比罗丹,找寻差距。

  板书:

  26、罗丹的启示

  侧着头仔细端详着塑像

  审视之后,喃喃自语

  修改塑像:细细观察,时而……时而……

  什么都忘记了,似乎……只有这一项工作

  启示:如果想要做得更完善,更完美,就要全神贯注地工作。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 逐字逐句理解《小儿垂钓》的意思,体会钓鱼的`孩子的天真、可爱。

  2. 学习生字“钓、蓬、遥、稚”,理解“蓬头、稚子、垂纶、侧坐、莓苔、映、路人、借问、遥、招手、鱼惊、应”的意思。

  3. 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诗题

  1. 导入诗题

  2. 理解诗题

  (二)理解诗句

  1. 朗读全诗

  2. 回顾方法:我们怎样理解诗句(读诗→释词→调序→解句)

  3. 释词解句

  (三)总结练习

  1. 指导朗读、背诵。

  2. 根据这首诗,想象出一幅画。

  3. 教师总结。

  (四)巩固练习

  1. 形近字组词

  钓( ) 稚( ) 遥( )

  钩( ) 准( ) 摇( )

  2. 多音字组词

  3. 读下面诗句,先解释划线的词语,再解释诗句意义。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背诵《小儿垂钓》

  板书设计

  8. 古诗二首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抓住课文对鸟的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荣誉不是“争”来的,只有踏实做事、默默奉献的人,才配得到荣誉,才最受人尊敬;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3、训练学生感悟并运用通过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等,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幻灯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回忆课文,哪位同学能用一句话告诉大家:鸟国迎来了一件什么事?(指名答)围绕金奖章,课文详细写了两个场面,分别是什么?(板书:争奖章、颁奖章)

  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阅读课文,看一看鸟儿们在使者到来前后有哪些不同的表现,我们又能从中得到什么启发?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文中鸟儿们的不同表现,体会课文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通过描写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三、自学·探究

  得知使者要来鸟国颁发奖章的消息后,群鸟是怎样争奖章的?他们的表现又体现出怎样的性格特点?请同学们借助学习提示自主学习这一部分。

  出示自学提示1:默读文中鸟儿争奖章的部分,划出描写鸟儿表现的生动语句,并从中体会鸟儿的性格特点。

  交流:

  (1)你觉得哪些语句对鸟儿的表现描写很生动?(生自由读句子)这句话抓住了对鸟儿的什么描写?(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活动)你感受到这只鸟儿的什么特点?(生谈体会)你能通过朗读读出鸟儿的特点吗?(引导学生带着表情、动作生动朗读)

  小结:在得知使者要来颁发奖章的消息后,鸟儿们一扫往日彬彬有礼的样子,争得不可开交,展现出了他们骄傲自大、自私自利、阿谀奉承等性格特点。

  (2)分角色朗读这部分课文。如果把鸟儿们的表现想象成一幅画,你想给它起一个什么名字?(争名夺利)

  (3)所有的鸟儿都在“争”吗?哪一只鸟儿与众不同?

  (乌鸦),请你找出描写乌鸦的句子读一读。如果把乌鸦的表现也想成一幅画,也请你给它起个名字?(默默奉献)

  四、过渡:使者捧着奖章来到了鸟国,面对金奖章,鸟儿们前后又有怎样不同的表现呢?(自主学习)

  出示自学提示2:默读颁发奖章这部分课文,划一划鸟儿们前后表现有怎样的变化,思考从他们的.表现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交流:

  1)读一读你划出的描写鸟儿表现的精彩句子,说一说你体会到鸟儿怎样的心情?(生结合句子中出现的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体会群鸟面对金奖章时的强烈渴望与迫不及待)

  (2)然而使者并没有如愿以偿地将奖章颁给这些鸟儿,而是出乎意料地颁给了——乌鸦。对于即将挂在脖子上的金奖章,乌鸦又是如何表现的呢?你从中感受到乌鸦怎样的品质?(生读句子,体会乌鸦的谦虚)

  (3)面对功劳如此大,却又如此谦虚的乌鸦,群鸟最终向他投去了敬佩的目光。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鸟国的一员,看着眼前“美丽”的乌鸦,对比自己刚才的表现,你想对自己、乌鸦或大家说些什么?(角色换位深入体会主题)

  五、讨论·解疑

  我们来回顾一下群鸟和乌鸦在颁发金奖章这件事情上的不同表现(出示幻灯片,对比显示)作者通过鲜明的对比,想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小组交流讨论。

  (明确:荣誉不是“争”来的,只有踏实做事、默默奉献的人,才配得到荣誉,才最受人尊敬)

  六、反馈·总结

  1、谈谈你这节课的收获。(生自由谈)

  2、在日常生活中,在我们的身边,也有许多像文中乌鸦这样踏实做事、默默奉献的人,你能想到谁呢?课下,请同学们做一个小练笔,抓住人物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描写一个人踏实做事、默默奉献的情景。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坐井观天教案05-06

小学语文教案11-16

小学语文教案(经典)08-29

[经典]小学语文教案09-09

(精选)小学语文教案09-12

小学语文教案【经典】08-26

小学语文教案【精选】09-23

【经典】小学语文教案10-02

【精选】小学语文教案10-07

小学语文优秀教案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