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优秀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自主认识生字新词,并在理解的基础上主动积累词语。
2、读句子,用带点的词语造句:前面……接着……最后……
3、正确朗读课文。继续进行复述训练。
4、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具有我国浓郁的民间特色的“摇花船”这种艺术活动,体会集聚百姓乐事,祈祝福寿安康的传统文化。
【重点难点】
1、从“花船样子,花船主人和船老大”等几方面向大家介绍“摇花船”这种民间艺术活动。
2、根据课文第3到第5节内容,复述“摇花船”这种民间艺术活动的规定。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我国是一个地域广大、多民族的国家,在各个地方流传着不同的民间艺术活动,从中投射着浓浓的民间特色和乡土气息。
1、欣赏几种民间艺术活动。
2、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是山东地区的民间活动。
3、揭示课题,齐读。(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观看摇花船场面。
2、摇花船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3、让我们再随作者到她的家乡看一看。读读课文,用直线划出介绍花船的句子;用曲线划出花船怎样摇的句子。如果有什么问题,随手作个记号,待会儿讨论。(板书:介绍花船 花船怎样摇)
4、生自由读课文。
5、交流。
(1)交流介绍花船的`有关句子。
①指名学生读第2节。
②师生合作读课文。
师引读:花船是用——,形状——,但——。船的四周——,并有——。
③教师绘制花船,引导复述。
④学生准备。
⑤指名交流。
(2)交流介绍花船怎样摇的句子。
① 读句子,一边读一边想像一下花船姑娘和船老大在摇花船时会有怎样的神态、动作。(板书:姑娘 船老大)
② 交流。
③ 教师指导下学生演,学生评。并理解:娉娉婷婷。
(3)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有什么问题吗?
预设可能提出的问题:“火铳”、“火流星”和“信天游”是什么意思?
①读注释了解“火铳”并正音。
②这就是火流星。摇花船时,人们用它们来渲染喜庆气氛。
③再读注释,了解“信天游”,听音乐感受。
课后小结
三、复习巩固
1、指导感情朗读描写花船的句子以及花船怎样摇的句子。
2、一边读一边想象花船姑娘和船老大在摇花船时会有怎样的神态、动作。
语文教案 篇2
师:说明你们能边读边去想象,这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山村。一处小小的泉眼维系着全村人的生活,只有在难得的雨天大家才能够洗一回澡,而在炎炎暑日,储藏在水窖里的水就显得更加珍贵了,即使那清凉的一勺水也足以解除骄阳下的干燥和炎热。
(二)让我们先把目光聚集到那一处很小的泉眼边,去看看这一幅画面,谁来读读课文的第一小节?
生读。
1、师:这段话中的哪些词句能够让我们充分感受到——“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如何感受到水的珍贵?)
生:我从“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看出。因为我们这里酒比水贵,他们缺水,所以水比酒贵。
生:我从“十公里”“一小时”“一担”这几个词感受到水的珍贵。
师:你直接找到了这几个词,让我们先来读读这段话。
出示:
记得那时候我们一个村子的人吃水,都要到十公里之外的一处很小的泉眼里去挑,经常要排上一个小时的长队,才可以挑上一担回家。
指名读(2生)。
师:假如这是电影里远远的镜头,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人们纷纷排队去挑水。
生:我看到了人们满头大汗。
师:这是近镜头,看到了人们满头的大汗。
生:我看到人们排着很长的队。
生:我看到泉眼里的水快要挑完了。
师:我们将镜头渐渐推进,老师读,你们听,看你们看到了镜头中的什么。
生:看到一个农民艰辛地挑水回家。
生:看到一位农夫挑水在很窄很小的'路上。
生:很小的泉眼里一分钟只流出一点水。
师:真是滴水如油啊。
生:流出来的都是泥水。
生:排这么长的队,只是为了这一担泥水。
师:谁再来读,把你们的想象化成朗读。
指名读。
师:注意数量词,看到它,留心它,再读。
师:小小的泉,长长的路,炎炎的日,沉沉的担,这便是村里人的日子,我们再来读读,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体会村里人的艰苦。
指名读,齐读。
师:我们再来读读课题。
生读。
师:还是平平常常的水吗?
(三)那处很小的泉眼是全村人生命的源,但远水难解近渴,因而下雨天便成了村子里每个人都期盼的日子。
1、读读第二小节,这小节中的哪些句子让你再次感受到“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生:吃来自天空的水可以看出,不卫生还吃。
生:大人们也参加,知道水在村里很珍贵,在这里只有我们这样的孩子会,而他们那大人也会在雨中洗澡。
生:从“下雨天是村子里每个人都盼望的日子”可以看出。
生:从“家家户户都都建有水窖,用来在下雨天储水,以备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使用。”可以看出。
师:很长一段时间,有多少时间?你猜。
生:两三个月。
师:也许还要长。请同学们读读这段话。出示:
只有在下雨的日子里,大家才可以痛痛快快地洗上一回澡。先是像我们这样的孩子,全身脱得光溜溜的,在雨中奔跑跳跃,大呼小叫,尽情地享受水带给我们的抚摸和清凉,还仰起头,张大嘴巴,吃来自天空的水。
生读。
师:你能体会村里孩子怎样的心情?
生:高兴、兴奋……
师:假如你是村里的孩子,你会用什么举动来表现你的兴奋、高兴呢?
生:跳跃
生:用盆积水
生:跳舞
……
师:谁再来读?
生读。
师:你的耳边仿佛听到了什么?
生:欢声笑语
师:怎么笑?怎么说?
生:奔跑声
生:叫喊声
生:尖叫声、欢呼
师:直接说出话语。
生:我总算可以好好地洗一回澡了!
……
齐读。
师:雨水对村里孩子来说是什么?
生:享受。
4、从这段话中你读出了孩子们洗澡时怎样的心情?(痛快)(高兴)(激动)(享受)(兴奋)(快乐)(幸福)(舒服)(惬意),就请你痛痛快快地来读一读。
5、让我们再次重温那缺水的苦涩,谁来读读课文的第一小节,孩子们为什么会这样的(痛快)(高兴)(激动)(享受)(兴奋)(快乐)(幸福)(舒服)(惬意)呢?
师:其实他们比你们读的更沉重。我再请一个同学读第三个小节。
生读。
师:理解孩子们为什么会这般痛快、高兴、激动了吗?
师:我们生活在细雨菲菲的江南水乡,怎能体会他们的心情。我们来看一段录像,来进入孩子们的家乡。
播放录像。
师:乌云过去了,太阳又伸出了它炽热的手,碗里一滴水也没有。
师:谁再把这段话来读一读。
生读。
师:背后品出了什么?仅仅是欢欣与快乐吗?
师:再读课题,还是司空见惯的水吗?这水是什么?
生:是农民辛苦换来的水。
生:是村里人的幸福。
生:象征了每个人的生命。
生:这每一滴水都来之不易。
三、小结课文。
长期缺水的山村到了骄阳似火的夏天,那储藏在水窖里的水就显得更加弥足珍贵,下节课我们将从那一勺水里再去感受水的珍贵。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学到这里。
板书:
水 挑水
最珍贵 洗澡 尽情享受
浇水
语文教案 篇3
《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是日本作家清冈卓行用散文的笔法写就的一篇艺术评论,谈的是米洛斯的维纳斯因偶然缺损双臂而意外获得了非凡的美学价值,观点建筑在哲学,文艺美学的基础上,表述又极具概括性,因而内涵深蕴。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文意,理解作者对残缺与完美的感悟。
2、深入探讨重要语句,体会句子含义。
3、虚实相生无中生有的艺术辩证法。
教学课时:1课时
一、导入
在巴黎的中部,有一座著名的宫殿,它的名字叫卢浮宫。有这里荟萃着无数人类文化瑰宝。其中以卢浮宫三宝最为引人注目。蒙娜丽莎以其神秘的微笑而有了永远的魅力,还有张开翅膀奏响海战凯歌的胜利女神,只是她的头颅已经失去,还有就是米洛斯的维纳斯。
不知道是岁月的流失或者是一次意外使她残缺了双臂。而事实上米洛斯的维纳斯共有两尊,可是耐人寻味的却是,双臂完好的维纳斯默默无闻,可是断了双臂的维纳斯却漂洋过海,穿越了久远久远的时代而大放异彩。
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1.教师引导:日本作家清冈卓行认为:对维纳斯而言,无情的历史,偶然的毁坏,恰恰成全了维纳斯,使她成为了人类艺术宝库中不可或得的珍品。这是一个很大胆、很特别的观点。作者这个看法的建立基础是什么?作者在文中对这个观点的完整表述是怎样的?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思考。
2.学生默读全文,思考上述问题。
3.学生默读完毕,找到答案,回答:作者是以艺术的名义反对对维纳斯所进行的任何复原工作的,他认为维纳斯她为了如此的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4.教师引导:她为了如此的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这是作者的根本思想,也是本文的中心。不知大家读着这句话时,心中有没有产生疑问。
5.学生研读这句话,寻找问题。发现:文章的这一中心句至少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维纳斯的双臂为什么必须失去?二是为什么失去的必须是双臂?
三、引导学生研究探讨问题
1.教师引导:课文其实就是紧紧围绕着这两个问题展开的,除了我们已经看过的一、二、五段外,三、四段是在谈论第一个问题的,六、七段则是谈论第二个问题。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这四个段落快速找出你认为与这些问题有关的语句。
2.学生快速浏览,划出语句。然后回答。
3.根据学生的疑难语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4.学生讨论完毕,每组派代表发言。
四、教师小结
听了同学们对断臂维纳斯艺术的分析,我倒突然有了许多感悟,说出来给大家听听,一是对于艺术创作而言,形体的残缺不等于艺术的残缺,有时恰恰相反,形体的残缺会铸就艺术的完整二是艺术创作贵在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在艺术创作中舍去一些东西,但能让欣赏者得到更广阔的想象空间,让一件艺术品获得更久远的生命力。这也就是艺术上以无胜有、以少胜多的原则。
五、扩展训练: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哪些人或事物(可具体也可抽象),他们正是为了因为残缺而完美,因不完整、不圆满而更有价值。
例1:作为一部伟大的作品,《红楼梦》有两度残缺,一是后四十回的失落。二是结局,宝玉披着大红氅子,在茫茫的雪地里踽踽独行,不知去向何处,只能看到走向一片苍茫。这个结局是残缺的,它打破了花好月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大团圆结局,但正是这种残缺才使它具有了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
例2:诗歌是残缺的,它正是因为空白而带给了读者多种解读的可能性,而正因如此,才让它成了文学殿堂的一朵奇葩。如:《陌上桑》中对罗敷的刻画。
六、小结
人生是残缺的,总有一些无法弥补的缺憾。但正是因为有了痛苦的加入,人生才更加丰富多彩。真正经历伤痛的人,才算出真正活过。黛玉的美在于她没没能实现的刻骨铭心的爱情,三毛的美在于她历尽沧桑后即一刹那的明彻与超脱,梵高的美在于用金黄的刀子让他在光明中不停感到巨痛,贝多芬的美则是在失聪后用黑白键撞击出生命的悲壮文章。如果说生活中的残缺让平凡者泄漏出生命的光点,那么这些优秀的灵魄则如银色的礼花,开满了我们头顶的天空,让人雀跃与敬仰。人间没有完美,完美是一个方向而不是一个地方。但也许正因为如此,才点燃了人们探索追求的激情。所以面对人生中的不如意,我们应有一颗平常心去面对,苏轼词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其实当我们学会正确对待残缺时,我们就会发现,月圆是画,月缺是诗。
板书设计:
残缺+联想=完美
虚实相生
参考资料:
米洛斯的维纳斯的发现
《米洛斯的阿芙洛蒂忒》俗称《米洛斯的维纳斯》、《断臂的维纳斯》、《维纳斯像》等,大理石雕像,高204厘米。
在希腊化时期,表现女性人体美的雕塑日渐增多,对爱与美之神阿芙洛蒂忒,也就是维纳斯的歌颂更是层出不穷,其中最为著名雕像的就是这尊《米洛斯的阿芙洛蒂忒》,并已经成为赞颂女性人体美的代名词。
1820年2月,在爱琴海的米罗斯岛上,一个农夫在一座古墓旁整地时挖掘到一尊女性雕像。她分成上、下两截,并与刻著名字的台座、拿着苹果的手腕以及其它断片等等一道,散落在附近的田地下。已懂得这是值钱的东西的农夫,立刻将它们埋原,并报告了在岛上的法国领事。领事稍付定金,即通知当时设在君士坦丁堡的法国大使。几乎与此同时,在爱琴海搞测量的一位法国海军士官,名叫鸠尔丢孟都尔维尔对此表示了更大的关注。这是一位希腊艺术的爱好者,当他看过这些雕像的块片以后,认为它们是一个整体,并第一个断定这就是维纳斯的雕像。于是立刻告诉农夫,法国决定把她买下,要他不必再到处声张了。随即赶到君士坦丁堡,向大使命陈详情,促使大使下了决心并派专人前去交易。不料岛上的长老出于本岛的利益而中途插手,开会议决命农夫将雕像卖给在土耳其任职的一位希腊大官,当法国人赶到岛上时已经是雕像装船的关头了。见此情景,他们几乎要动武,命令法国船舰随时准备行动。顿时,爱琴海上战云密布。恰巧,一场暴风而解了围。它推迟了土耳其船只的起航,为法国使者争得了斡旋的时机,他们软硬兼施,把雕像终于转到了法国船上。后来又给岛上赠送金钱,从而取得了岛上放弃雕像的誓约书。雕像顺利运抵巴黎,由于种种政治、人事方面的原因,一直推至1821年3月2日,国王路易十八才正式接受献礼。从这一天开始,她便成为法国国家财产。当时的登记名称是在希腊群岛中的米罗所发现的维纳斯像,并被陈列于罗浮宫特辟的`专门展室中。
法国获得这尊雕像时,全国一片沸腾,人们视之为国宝,并被尊称为卢浮宫的镇馆之宝。她一直为世界上所有热爱艺术和美的人们所景仰,他们都以能亲眼目睹这尊古希腊最伟大的艺术奇迹为人生一大幸事。
2、关于维纳斯的文化背景
维纳斯是罗马神话中的爱与美神,也是象征丰饶多产的女神。古希腊神话中称为阿佛洛狄忒。传说她在大海的泡沫中诞生,在三位时光女神和三位美惠女神的陪伴下,来到奥林匹斯山,众神被其美丽容貌所吸引,纷纷向她求爱。宙斯在遭其拒绝后,遂把她嫁给了丑陋而瘸腿的火神赫斐斯塔司,但她却爱上了战神阿瑞斯,并生下小爱神厄洛斯。后曾帮助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拐走斯巴达国王墨涅拉俄的妻子、全希腊最美的女人海伦。引起希腊人远征特洛伊的十年战争。《米洛斯的维纳斯》是举世闻名的古希腊后期的雕塑杰作。
3、米洛斯的维纳斯的艺术魅力
从雕像被发现的第一天起,就被公认为是迄今为止希腊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多少年来,人们对她倾注了不计其数的赞美和歌颂。爱神的身材端庄秀丽,肌肤丰腴,美丽的椭圆型面庞,希腊式挺直的鼻梁,平坦的前额和丰满的下巴,平静的面容,流露出希腊雕塑艺术鼎盛时期沿袭下来的理想化传统。她那微微扭转的姿势,使半裸的身体构成了一个十分和谐而优美的螺旋型上升体态,富有音乐的韵律感,充满了巨大的魅力。作品中女神的腿被富有表现力的衣褶所覆盖,仅露出脚趾,显得厚重稳定,更衬托出了上身的秀美。她的表情和身姿是那样的庄严崇高而端庄,象一座纪念碑;她又是那样优美,流露出最抒情的女性柔美和妩媚。人们似乎可以感到,女神的心情非常平静,没有半点的娇艳和羞怯,只有纯洁与典雅。她的嘴角上略带笑容,却含而不露,给人以矜持而富有智慧的感觉。尤其令人惊奇的是她的双臂,虽然已经残断,但那雕刻得栩栩如生的身躯,仍然给人以浑然完美之感,以至于后世的雕刻家们在竞相制作复原双臂的复制品后,都为有一种画蛇添足感觉而叹息。正是这残缺的断臂似乎更能诱发出人们的美好想象,增强了人们的欣赏趣味。雕像没有追求纤小细腻,而是采用了简洁的艺术处理手法,体现了人体的青春、美和内心所蕴含的美德。整尊雕像无论从任何角度欣赏,都能发现某种统一而独特的美。这种美不再是希腊大部分女性雕像中所表现的感官美,而是一种古典主义的理想美,充满了无限的诗意,在她面前,几乎一切人体的艺术作品都显得黯然失色。
整个雕像的比例也是十分耐人寻味的。它接近于利西普斯所追求的那种人体美比例,而且,雕像的各部分比例几乎都蕴含着黄金分割的美学秘密。这正是古人对于人体美的赞颂和肯定,为后世的艺术树立了不朽的典范。
语文教案 篇4
一、一代漫画宗师,成就“三毛”一生!
“三毛”——一个上海“小瘪三”的形象成为中国几代人成长的伴随者。那么是谁创造了这一经久不衰的漫画人物呢?
“三毛之父”——张乐平。中国最杰出的漫画家之一,中国儿童连环漫画的开创者。1910年11月10日生于浙江省海盐县,父母是张乐平最早的美术启蒙者。他的许多作品是以上海大都市生活为背景的。1935年,张乐平笔下的三毛在上海诞生,很快就跻身当时最著名的漫画明星之列。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为了中华民族的生存,张乐平与一些漫画同仁组成了救亡漫画宣传队,离沪赴外地宣传抗日。1946年,《三毛从军记》在上海《申报》发表,引起轰动。同年创作了《三毛外传》。1947年,《三毛流浪记》在《大公报》开始连载,无情地鞭挞了旧社会人间的冷酷、残忍、欺诈和不平。颂扬了在极度凄苦无依的困境中,依然意志坚强、乐观、善良、机敏、幽默的“三毛精神”,一时间激起社会强烈反响,引起了一切善良人的共鸣。建国后,又创作了许多“三毛”作品,多次荣获“全国先进儿童工作者”称号。这位中国漫画事业和儿童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的艺术大师,他的整个创作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代社会的历史变迁,作品风格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强烈的平民意识,因此人们称他为“平民画家”。他笔下的三毛影响了中国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他被誉为“三毛之父”,小读者们亲切地称他为“三毛爷爷”。1992年9月27日,一代宗师张乐平先生病逝于上海,享年82岁。
二、幽默不失童真,诙谐蕴藏内含!
(一)长春版语文教材在编排上突出“教材具有充分的开放性”。
力求在开放性上有更大的突破。这样可以扩展语文学习的外延,注意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其他学科、社会文化环境及现代科技发展的联系,软化学科边缘,把幽默、读图、歌词、戏剧、舞蹈、绘画等艺术作品纳入语文学习的视野,力求实现艺术与语文的通感教育。每一册教材中都有一个板块是以“幽默”为主题的内容,期间学习了德国著名漫画家“卜劳恩”的《父与子》系列,在本册中引入了中国的`漫画大师张乐平的经典之作《三毛》从而来激发学生对幽默的感受与学习。在张乐平老先生近四十多年的创作历程中,那些旧社会、战争年代的作品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讲有些太过遥远,如果将那一时段的作品引入课文,学生无法体会其中带来的讽刺与幽默,因此课文选入的《雨后春笋》是一篇六格漫画,它是在张乐平老先生为表现1950年代后已经“脱离苦海”的三毛而创作的作品。漫画中,三毛穿着整齐与战乱中衣不裹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且三毛还背着小书包,表现出解放后,孤儿的“三毛”也可以和其他孩子一样接受教育的巨大变化。
(二)长春版教材突出体现追求精品文质,注重语文积累。
本套教材的选文与创写文,注意把握以下三个方面,并努力实现三者的有机结合。一是贴近儿童现实生活和儿童喜闻乐读的,二是用现代视角审视有现代观念的,三是古今中外的文化精华。漫画与幽默的表现形式就是突出的代表。在儿童学习过程中,不但重视感悟积累,朗读背诵,更能够获得美的熏陶感染,把汉语言文字教育与文学教育有机地整合,协调发展。
学生在欣赏漫画的同时,不公要弄懂画面的内容,感受到幽默画面带给我们的愉悦,又要自然地结合画面认识这些成语,理解它们的含义。在理解了成语含义的基础上,还要尝试着用一些成语练习说话,学会运用这些成语。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观察的好习惯;在观察时还要进行丰富的联想,想象三毛看到帽子长高后的一系列心理活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不只看表现现象,学习深入思考问题,养成勤于动脑思考的好习惯,诙谐中蕴藏内含。
三、确立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策略。
(一)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5个字。积累成语,在会读会写的基础上,理解这些成语的含义,并学习用这些成语说话。
2、借助工具书了解每个词语的含义,思考各个画面同这些词语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欣赏漫画的兴趣,感受幽默的魅力。
3、通过观图读成语的过程,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4、观察每幅图画中人物的神态变化和人物周围事物的细微的变化,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
认识6个生字,会写5个字。积累成语,在会读会写的基础上,理解这些成语的含义,并学习用这些成语说话。
(三)教学难点:
借助工具书了解每个词语的含义,思考各个画面同这些词语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欣赏漫画的兴趣,感受幽默的魅力。
(四)教学策略:
1、识字与写字。
(1)在教学本课生字时,可采用拼音识字和听读识字的方法进行。
拼音识字。就是直接出示注音生字,在学生练习拼读以至达到熟练拼读的基础上,再练习朗读成语,从而进一步巩固识字。
(2)本课会认的字只有6个,会写的字只有5个,但都是在成语中出现的,没有具体的语言环境做依托,对字本身的意义理解上有难度,对成语的认识与理解也有难度。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工具书来查找成语的意思,并且借助图画来弄懂这些字的意思。这样为学习成语,了解成语的意思打下了基础。本课生字“酣”是一人会义字,由“酉”和“甘”会意,表示酒味甘醇,饮者畅快尽兴。
(3)书写上要注意的。“笋”和“解”书写易错,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注意每一笔的位置,强调“笋”字下面的“尹”字撇不出头;“解”字中,右半部分下文是“牛”,不是“午”,因此竖要出头。
(4)字音的强调。“津”字的读音容易混淆,读“jīn”而不能读成“jīng”。
2、观察图画,学习成语。
(1)问题与对策。
在教学时,学生通常只会注意漫画好笑而忽视了细致地观察,老师要注意加以引导,引导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图画,能说清楚画面上的主要人物是谁,他在哪里,正在做什么,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一个比较完整清楚的故事。弄清每幅图画下面的成语和图画内容之间的联系,并理解每个成语的意思。也可以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
(2)大胆想象,练习表达。
在理解这些成语的意思后,可以引导学生联想,生活中人在什么情况下才会有这些词语中所描绘的这种表现呢?练习口语表达能力,用这些成语说话,达到真正会读、会写、会用的目的。
四、体味幽默快乐,感受学习乐趣。
(一)观察思考,找到漫画中最令人发笑的地方。
观察:三毛的帽子和那要么竹笋一起长高了,三毛摘不到自己的帽子了。
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呢?
再观察:前三幅图没有下雨,后三幅图中下了一场雨,竹笋就是因为这场雨长高了。
再思考:课题以“雨后春笋”的意思原来就是下雨后,竹笋生长得速度非常快。三毛仅小睡了一会儿的功夫,竹笋长得就使帽子摘不下来那么高了。
从而进一步理解“雨后春笋”的意思:春天下雨后竹笋长得很多很多快,现在比喻新鲜事物大量出现。
(二)培养幽默细胞,激发幽默潜能。
通过学习完本课甚至于本单元的两幅漫画,使学生们懂得了漫画能带给我们快乐,能让我们在欢笑中减轻压力并且学到知识,能够让学生们更喜欢学习。从小培养学生的幽默细胞,激发他们内心深处的幽默潜能,从而树立乐观、自信、向上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是十分必要的。
一、一代漫画宗师,成就“三毛”一生!——强大的历史背景做后盾;
二、幽默不失童真,诙谐蕴藏内含!——具备充分的入选理由;
三、确立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策略。——丰富而新颖的教学价值;
四、体味幽默快乐,感受学习乐趣。——深远而悠长的延伸学习。
语文教案 篇5
一、复习导入,重温“风光美”
1.出示课题。
2.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欣赏草原风光(图片滚动)。
3.引导在图片欣赏中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二、“初入草原”,感受“洒脱”之美
导入:“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走了一百五十里,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还是草原……”
出示:“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指名读,说说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重点理解“洒脱”:
(1)可换成什么词?(自由、无拘无束……)
(2)从哪些语句看出“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3)感受洒脱:没有红灯绿灯的障碍,没有行人车辆的拥堵,却有一路翠色,尽收眼底,却有那忽飞忽落的小鸟相伴,这是令多少人向往的呀!
(4)表现洒脱:你能否读出这种洒脱的感觉来。
三、深读悟情,感受“人情美”
1.导入:草原的美景,令人陶醉;行车的洒脱,令人向往;而草原的民族风情,更是令人难忘。让我们跟老舍一道,走近蒙古包,去会会蒙古同胞。
2.自由读课文2-5自然段,思考: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你想用什么?(热情好客)
3.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根据学生回答,提炼板书:迎接相见款待联欢话别
4.咱们试试看,在它们前面加上一些词,是不是会让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草原人民那滚烫的心呢?
(1)课件出示词语:激情盛情尽情深情热情
(2)你能否认真读读课文,读完后,与小组的同学一起想想,把这些词语加在哪个词的前面最合适。
5.交流小结:热情迎接激情相见盛情款待尽情联欢深情话别
热情迎接:
(1)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这份热情?
(2)出示课件(理解“襟飘带舞”──师讲述:看,热情好客的草原人民,身着节日的盛装,骑着骏马,从几十里外飞奔前来迎接远方的客人,那五彩缤纷的蒙古族服装随风飘动,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3)草原人民扑面而来的热情令人感动,你能否读出草原人的热情?
(4)指名读──齐读(光是一个或是几个人的热情还不足以体现)。
激情相见:
(1)你能否想象当时的相见是怎样的情形──学生即兴表演,教师随机采访:刚才你们说了些什么?你听得懂蒙古族语吗,如果你听不懂,你知道他们在说什么吗?
(2)感情朗读,读出激动、兴奋之情。
盛情款待:
(1)主人们拿出些什么款待远方的来客?
(2)除了吃的、喝的,还不忘以歌助兴,宾主无拘无束,其乐融融。
(3)有感情地朗读。
尽情联欢:
(1)出示课件:联欢的项目有些什么呢?
(2)说明:这些都是蒙古人最喜爱的传统项目,是能骑善射、能歌善舞的蒙古人力与美的展示。
深情话别:
出示课件:背景为夕阳西下的草原,难舍难分的离别音乐(蒙语演唱的《蒙古人》)响起。
师导:夕阳西下,再美好的相聚,也终有分别的时刻,此时的宾主双方站在蒙古包外,望着那一望无际的草原,耳边,悠扬的马头琴声、质朴高亢的蒙古民歌还在回响;嘴里,喷香的奶茶、鲜美的羊肉,回味无穷;脑海中,那雄健有力、明快强烈的蒙古舞蹈依然回旋不已。手握着手,那样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那可真是:──依依不舍,难舍难分(引导学生说出表示舍不得离别的成语)。
这正是──(课件出示:)“蒙古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此时,你就是蒙古同胞,你想说什么?
此时,你就是汉族兄弟,你想说什么?
6.“热情迎接、激情相见、盛情款待、尽情联欢、深情话别”,这一切是那样美好,是那样和谐,人们总希望美好的瞬间能永远定格,永久珍藏。假如你是一名随行的记者,你最想拍下哪一个精彩的瞬间?
四、作业
1.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
2.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3-09
语文园地语文教案04-04
语文《语文园地四》教案02-20
语文乐园教案04-04
语文阅读教案03-03
语文《画风》教案05-06
语文写作教案12-03
语文《江南》教案12-10
语文基础教案12-12
语文《石榴》教案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