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美术教案8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美术教案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美术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基本了解参观券的一般知识、特征,并掌握有关设计知识。
2.发展学生的设计意识和艺术创新能力,扩展审美情趣。
教学设计:
关于券面的尺寸大小、构成的形式、内容等应该有所规定。有的必须严格,如券面总体尺寸——长宽各多少,其中存根留多少,副券占多少,或者只要求设计正券券面,其余略去。至于构图形式是横是竖,选取什么图饰内容和表现手法等,则可宽泛、灵活一些。再
则,对文字内容,也必须作出明确规定,如名称、票价等。要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掌握有关基本常识,必须提出适当的要求进行制约,使他们的思维能自由地,但又有目的地运行。要多鼓励学生运用各种表现手法去完成作业。
教材分析:
本课编排了数枚参观券供欣赏、借鉴。从中我们不难了解设计参观券的基本形式和内容。首要的是名称,如“故宫博物院”、“武陵源游览券”……以及与其相应的图饰,图饰往往占居券面的绝大部分面积;其次是票价和有关注明等。总体形式是以图为主,以文为辅。券有正反两面,以正面为主,有的在反面印有导游图,或印有关要求乃至广告等。为了方便各种类型的参观者,有些券面还附加了英文或其他文字。
教具准备:
参观券(实物)数枚,启示设计思维的图片若干
学具准备:
作业用纸,直尺,铅笔,彩色笔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教师出示一张参观券说:大家都知道老师手上拿的是一张参观券。参观券是参观展览或参观名胜古迹时,用来表示已付参观费的凭证和留作纪念的纸片。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设计参观券。
板书课题:设计参观券
(二)传授新知。
1.参观券的.设计形式。
请同学们把书翻开,书中为我们介绍了两种设计形式,是哪两种?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并板书:设计形式:(1)摄影;(2)绘画。
2.参观券的构成。
参观券主要是以图为主,再配上必要的文字而构成。
(板书:构成:以图为主,文字为辅)
图是指参观券的图案纹样,其内容一般是供参观的内容或景点,具有纪念意义。(板书:纹样:内容,景点)
文字主要由地点、名称、票价等组成,(板书:文字:地点,名称,票价)字体可采用美术字、行书、隶书、篆书等。
(三)学生作业。
提出作业要求:选择本地区的一处名胜古迹,设计一张参观券。
出示几张范画粘于黑板,供学生设计时。
教师巡回指导,对设计得较好的同学及时提出表扬并展示其作业。
(四)展示优秀作业,全课。
板书设计:
设计参观券
设计形式:(1)摄影;(2)绘画
构成:以图为主,文字为辅
纹样:内容,景点
文字:地点,名称,票价
美术教案 篇2
教学理念
本课教学强调了让学生进行折纸飞机的探索和实践。对于一年级小学生来说,折纸飞机并不难,但是让他们创造一种新的知纸飞机的方法,或者按照步骤图来折就有点困难了。但这种能力也是学生们在今后的生活与学习中必须掌握的。在本课教学中,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互教互学,培养学生的探索和研究精神。
教学目标
1、提高学生涂色及色彩搭配的技巧,在画画、折折、剪剪中了解彩笔,剪刀和纸张的性能。
2、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研究折纸飞机的方法,鼓励学生在自己的折纸飞机上有创新。
3、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
新课导入
1、师:小朋友,你们想不想象小鸟一样可以在天空自由的飞翔吗?其实在古代人们就很向往神秘莫测的天际。到了18世纪后期,是气球轻而易举的载人升入到空中,它的成功为飞机上天开辟了道路。你们知道世界上的第一架飞机是由谁发明的吗?他们是英国的莱特兄弟,着就是世界上的第一架飞机(出示图片)。从此,各种各样的飞机便应酝而生,你们都知道些什么飞机呢 ?(学生回答)
2、师:小朋友知道的可真多啊!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吧(学生欣赏)
3、师:看了这些飞机你有什么感想呢?(学生回答).
4、教师出示课题《让我的飞机上蓝天》
启发引导,使学生对航空航天及人类发明,创造产生兴趣
讲授新课
1、师:首先请同学们把书打开,在书上有一张折飞机的步骤图,下面就请小朋友拿出一张纸,照着步骤图把这架飞机折出来,看谁第一个折好(学生折飞机,请折得好的学生上前折)
2、师:飞机有好多种折法,除了书上的这种折法以外,你们能不能想出其他的折法呢?请你们再拿出一张纸来,自己重新设计一架飞机,好吗?(学生折飞机,请先折好的学生帮助未折好的)
3、飞机折好了,为了让我的飞机吸引人,我们可以怎样来装饰它们呢?请小朋友看书回答老师的问题
总结:(1)用自己的'名字命名航空公司
(2)在飞机上作画
(3)在飞机的尾部贴上丝带
(4)用剪刀剪出花纹
4、小朋友回答的真好,现在请同学们应用这些方法来装扮一下我的飞机好吗?
用小组比赛的形式,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开展探究学习,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互教互学,培养学生的探究和研究精神。
1、 已经装扮好飞机的同学到走廊排队。
2、 到操场上去试飞,听口哨集合。
在试飞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美术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初步了解三原色的知识。
2、在三原色的相互流动中,观察色彩的变化。
3、训练学生的调色、用色的能力。美术教案-魔幻的颜色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观察三原色在相互流动中的色彩变化。
2、引导学生进行色彩的调和、搭配。
3、培养学生爱色彩、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动脑的能力。
教学难点:
1、组织学生动手实践。
2、在实践中引导学生观察色彩的变化。
3、水粉、水彩的调色技巧。
教学工具、材料:
1、水粉、水彩颜料,教案《青岛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2、调色盘、笔。
3、装水的杯子。
4、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1、教师从生活中入手,引导学生谈谈自己所认识的色彩。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在学生中进行交流、探讨、加深学生对颜色的印象。为教师讲解色彩知识做好准备。
2、从学生的发言、交流中,教师进行补充、归纳讲解,并出示课题——“魔幻的颜色”。
二、实践授新
1、老师用透明的杯子,分别装进调好的三原色的色水,然后现场分别进行混合实验:“红+兰=?”“红+黄=?”“黄+兰=?”,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发现色彩有何变化?鼓励学生发言、交流,加深学生对色彩变化的实践过程印象。
2、接着老师出示教学挂图,并进行讲解——什么是三原色?为什么叫三原色以及三原色调色的色彩变化规律等原色的知识。
美术教案 篇4
目的:
通过结构素描(或中国画线描)的训练,使学生掌握以线来造型的能力,逐步掌握中国画的造型的专业语言。
要求:
经过六周的训练,使学生了解结构素描的要领,并使用这种语言用在造型方面,做到准确合理得当。
难点:
学生由已掌握西画的素描基础,为线描为主的结构素描,在观察方法、表示方法方面均有较大区别,如何由明暗调子转化为以线为主的画法是主要难点。
过程:
该学习节段计六周时间,第1周讲授素描概述,演示方法,第2周练习结构素描的写生,第3、4两周在写生对象方面加强变化,第5、6两周,进行速写练习(全身人物动态写生)。
方法:
以讲授、演示、练习和课堂讨论相结合。
素描的发展及技法演变概述
(2学时)
当今的美术创作和美术教育对素描含义的理解各有所见,但作为绘画艺术来说,素描是造型艺术的基础,这一观念在美术界已成为共识。在高等美术专业的基础教育中,起主导作用并作为各种造型艺术基础的依然是素描。
“素描”这一概念是西方绘画范畴的产物,是指绘画中的单色画,是运用点、线、面、明暗艺术处理形体结构的最基本的绘画。它是一种绘画形式,更是一门科学。
欧洲14、15世纪的美术创作多的壁画为主,造型富有装饰时,以线描绘形体为主,往往人物和背景脱节,16世纪意大利有了美术学院,出现了正式的课堂
素描美术教学。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裴尔以及后来的提香,他们作品解剖准确,结构关系很好,到了17世纪素描已达到了完美的境界,如荷兰的伦布朗,西班牙的委拉斯贵支等一些著名肖像画家,他们根据人物的具体特点进行艺术创作,造型、比例结构准确,画面与环境的刻画浑然一体,统一和谐,真实感人。画面人物与环境空间的处理,光的运用已成达到理想的效果。17世纪的素描已经摆脱了14、15世纪的装饰效果,形体的光色之中尚有线的`因素存在,人和背景的关系也更加统一和谐,从造型因素来讲,这时期的素描和我们现在的素描有许多共同之处,已经很成熟了。绘画艺术进入19世纪,由于光学,色彩学的产生和透视、解剖学的发展,这时期产生的印象派的素描具有色彩感,并加强了画面的外光虚实的关系。
中国素描艺术的发展主要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当时我国的素
描教学引进了俄罗斯19世纪以后的契斯恰科夫素描教学体系,要求结构准确,整体感强,有体积感、色彩感、厚重感、虚实空间感强,讲究透视,解剖关系的正确,这种方法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的优秀艺术家。但也有负面的影响,那就是形式风格体裁内容的单一性。
从美术史上来看,西方素描在基本规律,基本造型及教学规律的要求方面大体是一致的。只是由于国家、背景、风景风俗文化,以及习惯不同,因此作品的呈现的面貌也就在所不同。德国从15世纪的丢勒的画开始就比较强调结构,颜色比较单纯,以质朴、真挚和鲜明的性格的描写为其特色,力求忠实于对象,追求自我的精神感受。素描结构严谨、笔法细致,线准确有力,形象性生动传神,人物刻画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法国的素描作品在自然而然的方法中产生,强调对比关系,重视人物情感和动势的描绘,线条优美轻重颤动的线条表现出音乐般的节奏感和装饰性,色调和谐透明,画面有一种理想与虚构的现象,而意大利的素描艺术结构和谐平衡,善于用明暗渲染塑造形象,善于表情和心理特征的描写,构图巧妙,刻画人物形象精确入微,素描手法灵活生动,有的轻快流畅,有的大胆,豪放,均以其自然、纯朴、与和谐引人入胜。
中国的白描,实际上也是一种素描,它主要是运用单色线条来表现中国画家对物象的心理感受,重在形体本身的结构,着重研究由这些结构所造成的物象精神实质,在表现物象时,白描基本上排除从固定的兴源出发或条件色出发的西洋素描观察表现法,以笔墨放笔直取,形成了中国画以白描为造型基础的审美特色。
线描是一种最能直写胸臆,抒发情感和体现个性特色的表现方法,它简洁概括而又变化无穷。
具体说,线描在画面上呈现的线条不但能够描绘形象,而且还有着各种不同的美感,它在我们生活周围中的许多物象上随处随时可见,并且因物而异,千变万变,线条的运用和美感又因人而异,这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是画家因时代、地域、种族性格、气质、素养、年龄以至境遇上的不同,在线条运用的方法与效果也会不同,即使采用同一种方法进行描绘,其线条所体现出来的情味也不会如出一辙地雷同,足见线条之奇妙莫测了。二是被描绘的对象因时代,地域、种族、职业、性格、气质、素养、年龄、体魄、境遇以致兴趣爱好不同,就会形形色色、千差万别,而成为画家们无穷无尽的研究课题,所以线描这一艺术领域无疑是画家们可以纵情翱翔的天地。
中国画注重飞动姿态之节奏和韵律的表现,这内部的运动,就是用线纹来表达出的物的骨气(见宗白华著《美学散步》)其所追求的是“一种建筑的形线美,音乐的节奏美,舞蹈的姿态美。”而节奏美,姿态美有赖于形线美方能体现出来,形又须由线来表达,所以归根结蒂还须研究线条的美感,线的特性和线的规律,这正是中国绘画的一大特点。也是线描技法本身的研究核心,这一认识对于从事中国人物画和教学的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
今日高校的素描教学一般是通过临摹优秀素描作品和通过石膏写生(几何形、人物);静物写生、头像写生、半身像写生、全身像写生、人体写生等几种形式来完成的,时间上分为长期素描和短期素描、方法上有临摹、写生默写、记忆等。素描是美术教学中的一门重要的课程,也是一名绘画工作者修身要学习和使用的一种绘画形式,学习素描艺术要具有顽强的精神,持之一恒的能力。
素描教学可分为再现性和表现性训练。再现性素描包含造型艺术应具备的一切基本规律,如透视、解剖、光影、空间、质感、量感。形式上有物理形态、数字基础结构关系、几何形式,把透视空间、光影和色阶、质感机理解剖和结构作为表现客观对象的要求。表现性素描是深入到物休内部分析理解物体,通过节奏感受,形态转换,主观处理,进而上升到一种精神领域,使物体本质得到表现。在低年级的素描学习中,通过主体对客体的介入在对客观对象分析的基础上,依据对象的客观原则逐步掌握透视、空间、质感、量感、明暗等规律,高年级的素描教学应强调表现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善于从客观事物的外部表象中得到感受,然后经过理性分析,判断,唤起作画的情感,从而表现和提示客观事物的包含的深刻内容和内在本质,把一般人们看不到的东西表现出来。在素描训练时应逐步学会主动参与和取舍,面对模特时要有情感的投入和心灵的感应,不要简单地模拟和重复表现客观对象,应有感而发,以情取势,以神写形,用心灵去体验,感受对象特征和内在的心理活动,具体的强化艺术形象,抓住对象内在的韵律予以表现,赋予对象新的生命力。
在素描的学习中,对技法的掌握是相对容易做到的,因为技尖
画面上是具体的、可视的,通过实践可以掌握。而作为深层的思维活动,观察能力和审美感受是抽象的、不可见的,是不易具体传授的,只有通过一些特殊手段的训练才能使个人的感受能力得以提高。当然,在高年级的素描教学之中也不能因强调了表现性而忽视了对客观对象外在形体的塑造,对人物基本形体的了解和塑造是最基本的,也是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只有在充分了解了对象的基本形体后,才能在所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夸张、变形,将自己的感受投射到作品中,这是从外到内的,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过程。
素描的学习训练应与现实的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的目光从画室转向大千世界,把课堂中的素描教学感受与外面的世界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现实世界鲜活的生命力,从而跳出以往经验式的概念,寻找物象本身的特性。这样可以提高学生感受可视世界的兴趣,发掘生活的意义。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大量的生活实践空间,逐步让他们把课堂作业与课外作业相联系,进而产生创作意向,使素描体现出自身的价值和意义。
当今的绘画艺术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对艺术风格和形式上的探索更加活跃多样,我国素描教学从理论上到实践都有待于同行们去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思考题:
1、当代中国绘画与素描的关系?
2、中国画是否需要西画素描?
美术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让学生初步了解重复构成的要素和构成形式,了解重复构成在生活、生产等领域里的广泛应用。
2.技能目标:学习和掌握重复构成的方法,能利用折纸滴彩等简单易行的方法创造有趣的重复图形。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主动发现、体验生活中重复图形的美感,提高对设计艺术的认识。
教学重点:了解重复的变化规律,感受重复的形式美感;掌握基本形构成重复的构成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重复的变化规律,设计有新意。
教学方法:自主、讨论、探究、合作。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实物材料等。
学具准备:实物材料、笔、纸、颜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我知道同学们的一个秘密,你们放学后都喜欢看电视,是吗?今天上课之前老师先给大家放一段视频,希望同学们每天都有一个好心情!
播放视频《千手观音》,让学生欣赏,(这是一群聋哑人表演的千手观音,这个节目曾经轰动一时,让人过目不忘!)
2、让学生谈一谈观后感。
3、师说:想知道老师的感受吗?两个字“震撼”,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么多重复的手臂,真是太美了!揭示本课的.学习课题和学习活动的主要内容。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有关重复的美。板书《重复的美》
(二)新授内容:
1.引导阶段:
重复,同学们明白是什么意思吗?(连续出现。)
2、谈话理解
①说:生活中的重复现象。
②找:校园中的重复现象。
③赏:自然中的重复现象。
④思:我们找到的重复现象,是否还是自然现象?
总结:自然界→重复→寻找规律→重复构成设计,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的重复现象,感受重复构成在生活中的运用,欣赏重复构成整齐、有序的美感,领悟生活与艺术血脉相连的哲理。
3.探究阶段:
教师领学生用撕纸的方法制作一件简单的重复作品。
小组为单位,利用课前收集的实物材料(例如一盒回形针、一盒图钉、一包螺丝、一把红辣椒等),构想两三种不同的重复构成方案。
渐变重复:通过欣赏渐变重复构成作品,引导学生发现渐变重复的基本规律。
(欣赏渐变重复图片)
对称重复:通过欣赏对称重复构成作品,引导学生思考对称重复的设计方法。
(欣赏对称重复图片)
欣赏重复图片激发创作热情。
4.实践阶段:
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式进行重复构成练习,能力较强的学生鼓励其将构成作品进行再次构想,使之成为某一主题艺术作品的主画面。
5.评价阶段:学生展示作品,自评、互评,教师总结性评价。
(三)拓展延伸:欣赏《阅兵式》提升民族自豪感
板书设计
重复的美
自然界---重复---寻找规律---重复构成设计
渐变重复 对称重复
美术教案 篇6
学科:美术
年级:五年级
设计教师:陈华晓
课题:墙报报头(设计)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认识墙报报头在墙报中的作用,经过小组合作设计班级的墙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报头的作用及其基本的组成要素.
教学难点:报头的设计.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
同学们,美术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亮丽的色彩,增添了许多美,生活中处处都有美术,你们曾经利用我们学过的美术知识设计过些什么吗?比如说,你们有没有尝试过设计手抄报或墙报?设计时有些什么内容?其中设计的美术图案是想表达什么?
大家回忆并跟其他同学相互交流一下(学生自由交流,并总结出交流结果).
教师对学生的交流结果进行小结:大家设计的手抄报或墙报的内容有些诗歌,名人名言,成语解释,小作文,还有一些卡通画以及其它图画,而这些图画是为了使版面更丰富多采,甚至还能让人看了图画就了解小作文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探究学习
1."六.一"国际儿童节快到了,学校要求各班出一版墙报,你们打算怎样设计?打算设计一些什么样的图画并通过图画来让别人了解墙报的内容呢?可不可以给大家谈谈你的想法,你的设计思路呢?
学生自己表达,老师从中穿插新课的.知识点.
教师小结:我们要设计一版墙报,首先应该让版面引人注目,要做到这点,就要靠报头的设计来突出墙报内容的主题,刚才同学们所说的一些"图案","标题"的设计,我们把它称为"报头设计"(板书课题).报头的内容包含一些能美化墙报的图案,突出墙报内容的标题和鲜明夺目的色彩.而图案还要和标题统一并能互相补足.
2.教师出示各类报头设计的作品
现在我们一起欣赏一下以下的报头设计,看它们是怎样使图案、标题、色彩统一的结合,达到使墙报内容的主题鲜明突出的效果的.(教师引导欣赏并做简单的讲解)
三.合作创作
提出要求:以小组为单位,为设计班级迎"六.一"的板报合作创作一幅报头,合理分工,画面要有创意,色彩鲜明,主题突出.
教师指导学生分组进行设计.
四.作品展示,学习评价
1.自评:小组中推荐一名同学给大家介绍小组设计的意图.
2.互评:如果你是班主任老师,你会选择哪一幅作为你们班的报头,为什么?
五.课堂总结.
美术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学习用海绵笔点画雪花,尝试点画出大小不一的雪花。
2.在点点画画中体验和同伴一起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海绵点画雪花。
难点:能用不同方法点画大小不一的雪花。
活动准备:
1.已经观看过雪花飘落的美景。
2.蓝色卡纸(六张,粘在桌子上),白色的颜料,海绵笔每人一支,雪人六个。
活动过程:
一、激起幼儿作画的兴趣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支笔,你看是什么笔?
2.师:其实它是支海绵笔,你能用海绵笔让天空中变出雪花吗?(请个别幼儿尝试用自己的方法画雪花。)
二、讨论画雪花的方法
1.师:刚才他是怎么把雪花变出来的?(请其他幼儿讲述。)
2.教师小结:他先拿着海绵笔在白色的颜料里面蘸一蘸,然后和天空亲一亲,一朵一朵,雪花飘起来了,可别让它们挤在一起了。(教师一边小结一边示范。)
3.师:唉,怎么样让雪花变的更大一些呢?(请幼儿尝试画更大块的雪花。)你是用什么方法让雪花变大的?(鼓励幼儿大胆讲述自己的画法。)
4.教师示范:他的办法真好,我也来试试。要让雪花变得更大,可以用力的点。还可以把它们一点一点的围在一起,一点、两点变成了一朵大雪花。(示范时可以画更多的方法,如用三点、五点等。)
5.师:你们看,那里还有好多地方还没下雪呢,我们让那里也飘满有大有小的雪花。
三、幼儿绘画
1.指导幼儿点画雪花的方法,雪花不要都挤在一起,提醒幼儿作画时应用力点。
2.鼓励幼儿用不同的方法点画大小不一的'雪花,点与点之间靠的紧点。
四、展示幼儿作品,互相欣赏雪花飘飘的美景。
1.将幼儿的作品布置成雪景。师:雪下的真大啊,雪娃娃也来了。
2.师:你觉得哪里的雪下的最漂亮?为什么呢?
3.师:雪下的真漂亮,我们拍照吧。
反思:
本次活动,我还是将美术活动中最常用的教学手段“示范讲解法”放到了幼儿尝试后,采用了“幼儿尝试在前、教师示范在后”的方法,主要是为了体现“幼儿才是活动的主体。在教具的准备上运用了新的材料——海绵笔,让孩子们掌握一个握笔的方式,也增加了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在整个活动的环节,层次比较清晰,环节紧扣。活动评价时,让孩子们尝试自己讲评,指出不足之处,并讲解下次作画时应该注意的事项。但我发现自己组织本次活动的积极性不怎么高,导致孩子们在活动中参与的时候也不怎么投入。讲评时没有合理利用“雪娃娃”这一道具,讲评环节比较散乱,如何让孩子们积极参与讲评有待深思。
美术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①了解非洲雕刻艺术在世界艺术宝库中的地位和其独特的造型语言、艺术手法和审美趣味。②学习从多角度欣赏非洲雕刻艺术,大胆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引导学生理解、认可尊重多元文化,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③在充分感受的基础上,让学生逐渐认识到“质感”在美术作品中所具有的独特审美和表现效果。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准备
●教师收集大量的非洲雕刻艺术的资料:有关非洲的风土人情、文化艺术的影视片、绘画、音乐及小型非洲木雕等。
二、教学过程:
●教师请学生欣赏图片,说一说与现实生活中的人有什么不同。请学生讲述他们所了解的非洲。以“我想像中的非洲”为主题展开讨论。请学生举例,例如:非洲的地理、气候自然环境,宗教、文化、历史、艺术(如舞蹈、音乐、雕刻等)或是非洲人的外貌特征等。
●继续欣赏非洲雕刻的图片,使学生充分感受非洲雕刻是勤劳的非洲人民的艺术结晶,它的艺术风格与非洲人的生存环境、宗教信仰、文化历史是分不开的。
●这样的.艺术成就是怎么样形成的?
请学生以自己的视角,谈谈自己对于非洲雕刻艺术的感受。
●评点作品:
请学生用语言具体描述自己的作品,同学之间相互观摩、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创意。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一些简单的美术术语。
●相关知识提示:
非洲雕刻的地域性、民族文化、历史的相关知识,要涉及到自然科学、地理、非洲历史等知识。
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大部分地区,雕刻艺术十分兴盛,其中又以中非地区最为发达。该地区特殊的高气温、高湿度的气候环境为其精美绝伦的雕刻提供了丰富的木料。封闭性的自然环境,使非洲人难以与外域艺术进行交流,因此他们始终重复着前人的雕刻模式,使其独特的风格奇迹般的保留下来。
三、学习评价建议:
●能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从多渠道收集资料。
●能否积极探索,主动参与探究活动。
●能否自由、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独到见解。
●能否从多角度去欣赏美术作品。
●逐步形成崇尚文明,珍惜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尊重世界多元化的态度。
【美术教案】相关文章:
美术的教案02-05
(精选)美术教案07-26
【精选】美术教案07-26
(精选)美术教案08-30
美术教案【精选】08-31
(经典)美术教案07-29
美术教案【经典】08-03
【经典】美术教案08-25
美术教案(精选)08-20
[经典]美术教案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