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教案

时间:2023-11-24 09:05:09 教案 我要投稿

中班教案通用[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班教案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中班教案通用[5篇]

中班教案 篇1

  设计意图:妈妈是每一个孩子最熟悉最亲密的人,是无可替代的角色。妈妈总是不计一切的爱着自己的孩子。《我妈妈》这一个绘本就是描述了这样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妈妈。它以有趣的内容,生动的画面,简单纯朴的语言,精心设计的排比句式,急尽夸张的超现实主义手法,用孩子的口吻和眼光描绘了一位既强壮又温柔,孩子心中最完美的妈妈形象。希望通过本次活动,带孩子走进绘本,在阅读中再次体验充满温暖的亲子情感——妈妈爱我,我也爱妈妈。

  活动目标:

  1、仔细观察图片,理解画面所表达的内容。

  2、结合生活经验大胆讲述自己对画面内容的理解,感受母爱的温暖。

  活动重点:能仔细观察图片,理解故事内容并结合自己经验,大胆讲述。

  活动难点:理解画面所表达的意思,感受"妈妈爱我,我也爱妈妈"。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阅读兴趣

  1、出示图1:("爱心和花朵"图案),说说自己的感受。

  这是一块花布,你看了感觉怎么样?这么漂亮这么美丽的花布会穿在谁的身上呢?

  2、出示图2:(绘本《我妈妈》封面),引导幼儿观察后猜测这是一位怎么样的妈妈?

  这是一位小朋友的妈妈,她看上去会是一个怎么样的妈妈?

  过渡:这个小朋友觉得自己的`妈妈很棒,所以他想要向大家介绍一下他的妈妈,所以他把妈妈画在这本书里,这本书的题目就叫《我妈妈》,我们一起来看看——

  二、结合课件,阅读、理解绘本

  (一)、观察阅读第一部分,理解画面内容并大胆讲述。

  1、呈现四种妈妈的本领,引导幼儿观察并讲述妈妈棒在哪儿?

  2、教师小结。

  3、说说这个妈妈怎么样?有这样的妈妈你们感到……

  过渡:这个妈妈啊有更棒的本领呢?我们继续往下看——

  (二)、结合自身经验尝试说说自己对画面的理解。

  1、园丁图片:这是一个怎么样的妈妈,她很会什么?妈妈像谁?妈妈很厉害!

  2、天使图片:妈妈在干什么?为什么说妈妈像天使?你的妈妈也为你唱歌吗?什么时候?

  3、狮子图片:咦!妈妈呢?你从哪里看出来?为什么要把妈妈画成狮子呢猜猜看?你的妈妈也会有时候像狮子吗?

  4、蝴蝶图片:咦!这回妈妈又变成了什么?你从哪里看出来这是妈妈?为什么要把妈妈画成蝴蝶呢?你的妈妈也像蝴蝶一样美丽吗?

  5、这位妈妈有这么多的本领,所以他的宝宝觉得妈妈很棒!那小朋友你们的妈妈有没有特别棒的事情呢?

  6、其实这个妈妈还有一些很棒的事情(看课件),这个妈妈真的真的很棒!

  三、感受温暖的母爱

  1、出示图11:不管妈妈变成什么样子,她都是我的妈妈,你们看——这个妈妈在……这说手是谁的?她们像在……

  2、最后一个画面:妈妈和宝宝紧紧拥抱在了一起,你猜宝宝在对妈妈说什么呢?妈妈又在对宝宝说什么呢? 那你的妈妈爱你吗?你也爱自己的妈妈吗?

  3、画画我妈妈。

  设计意图妈妈的衣服在这个绘本故事的每一页都有的,衣服上的爱心,更代表着妈妈的爱。所以在开头呈现"花布"的课件图片,请幼儿说说自己心里的感受,让幼儿在本次活动的最初感受一种温暖的感觉。

  进入故事,给孩子呈现第一次的阅读画面一四种妈妈的画面,引导幼儿猜测、讲述画面的内容重点培养阅读中的观察图片、观察细节等,为下一个环节的看图讲述作准备。

  这个环节的四张图片都是绘本故事中比较有趣而且比较贴近幼儿的,所以在这个环节,要求幼儿能仔细观察图片、理解并大胆讲述绘本故事的内容,并结合自身经验说说自己的妈妈。

  通过对经典画面的阅读,让幼儿能充分感受这个绘本故事的有趣,对妈妈的各种变化感兴趣,激发猜测、讲述的欲望。更能在阅读中感受到妈妈的爱。

  当幼儿对绘本故事还意犹未尽时,当孩子还沉浸在妈妈的各种变化中时,我想以绘画的方式来延续对绘本的兴趣,继续表达自己的想法,请每位孩子给妈妈画张像作为活动的延伸,让孩子对这个绘本故事的热情及兴趣得以继续。

  附绘本内容:

  这是我妈妈,她真的很棒!

  我妈妈是个手艺特好的大厨师,也是一个很会杂耍的特技演员。

  她不但是个神奇的画家,还是全世界最强壮的女人!

  我妈妈真的很棒!

  我妈妈是一个有魔法的园丁,她能让所有的东西都长得很好。

  她也是一个好心的仙子,我难过时总是把我变得很开心。

  她的歌声像天使一样甜美。

  喉起来像狮子一样凶猛。

  我妈妈真的、真的很棒!

  ……我爱她,而且你知道吗?她也爱我!(永远爱我。)

中班教案 篇2

  有益的学习经验:

  1.理解序数的含义。掌握序数词“第几”。

  2.能从不同的方向找到物体排列的位置。

  准备:

  贴绒图片一张:画有房子4栋,每个房顶尖上有―个标记,标记反面分别画有兔、狗、猫、羊的脑袋。

  贴绒卡片:青菜、骨头、鱼、青草各一件。

  活动与指导:

  1.请5个小朋友在讲台前面站成一行,让一个幼儿上前来点数,说出这一行的小朋友有几个? (5个)帮助幼儿说出从左往右数,每个小朋友站在第几?告诉他们从哪里数起,开始的一个就叫第一个。让台下的幼儿闭上眼睛,告诉他们:讲台前的第几个幼儿回到座位上了,要求台下的幼儿说出回到座位上的小朋友的名字。

  2.出示红、黄、蓝、绿、白色积木各一块,放在桌子上排成一行,让幼儿数一数,一共有几块积木,然后让幼儿说出从左往右数,绿颜色积木排在第几?从右往左数,绿颜色积木又排在第几,使幼儿认识序数的方向性,知道同一个物品,从不同的方向数,它所排的'位置可能是不同的。

  3.出示4间房的图片,告诉幼儿这里是小兔、小狗、小猫、小羊的家,小动物喜爱的食物都准备好了,请小朋友送给它们,记住小兔住在从左数第一栋房子里,小狗住在第二栋房子里,小猫住在第3栋房子,小羊住第4栋。现在小朋友把食物送给它们吃吧,请4个幼儿上前,分别将食物放在动物的房子前,然后说出我把x x送到了第x栋,这是x x家。教师将房顶上的标记另一面翻开,验证幼儿送的食物是否正确。

中班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以及故事中“漏”的实际含义。

  2、细致观察画面,对角色的心理活动进行猜测与推理,并大胆表述。

  3、感受故事有趣的情节,萌发对民间故事的兴趣。

  4、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5、萌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活动准备:

  故事PPT

  活动过程:

  一、观察封面,激发幼儿阅读兴趣。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本绘本图书,在这本绘本图书的封面上你看到了什么?

  2、师:老爷爷、老奶奶在干嘛?为什么抬头?表情是什么样?

  3、师: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让爷爷奶奶这样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听一听。

  二、播放PPT,观察图片,了解故事。

  1、出示图片。师:看,有个什么动物呀?驴长的怎么样?除了驴还有谁?

  2、师讲述故事第一段:从前有座驴背山,山腰间住着个王老汉,王老汉家养了一头大胖驴。

  3、出示图片。师:这时,谁来了。还有谁?他会是谁呢?为什么是小偷?(瞧那贼溜溜的眼睛像什么人啊?)

  4、出示图片。师:老虎和小偷看到了这么肥的的驴心里都是怎么想的?(幼儿讲述,师贴图。)

  5、出示课件图片。师:晚上。他们来了。老虎怎么来?(偷偷摸摸,趴着来的。)小偷怎么来?眼睛为什么向后看?(东张西望)为社么戴帽子?(模仿小偷的动作。)

  6、出示图片:老虎在干什么?(墙破了,挖墙角)小偷在干什么?(屋顶上,扒开屋顶)

  7、出示图片。王老汉被惊醒了,起床了。奶奶呢?(有点醒,半梦半醒)。奶奶说:xxxxx。那漏是什么意思呢?

  8、老虎明白漏的意思吗?从哪里看出来的。(什么情况下才抓这头啊!)小偷呢?师讲述老虎和小偷的心里活动。

  9、出示图片。小偷掉那里?从哪里看出来?他们俩吓的边跑边喊:“哎呀,是漏啊。”他们认为漏是什么?(旋风 石头)

  10、下雨了,老虎和小偷还想着大胖驴,一回头老虎和小偷碰了面,老虎认为谁是漏,小偷认为谁是漏。遇到后她们心里怎么样。

  三、完整阅读,找出故事的结局。

  1、师:故事还没有完,大胖驴被吃掉、偷走了吗?你从哪儿知道的?这漏到底是什么呢?

  2、师:这个故事中的老虎和小偷怎么样?真愚蠢真笨,这故事可真有趣,真搞笑。

  3、师:今天老师讲的这个故事的名字叫《漏》。老师示范书写“漏”边说边讲解漏子的结构。

  活动反思:

  这个绘本选自中国民间故事“漏”,为了贴切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语言发展特点,故事中的语言比较儿童化合生活化,其中的一些像声词,如:骨碌骨碌、悉悉索索、沙沙等既生动形象又能引起幼儿的阅读兴趣。在整个故事中“漏”作为贯穿故事始终的一条主线,因此孩子对“漏”其后的背景理解很重要。只有当孩子在相对熟悉的背景下理解故事时,才会投入到对些许不熟悉的情节逻辑中隐藏线索的.察觉和思考之中。在现实生活中幼儿已经很少接触到房屋漏雨这样的现象,对于“漏”雨缺少直观的认识,所以要让孩子先弄懂什么是漏。孩子只有理解了什么是“漏”,才能理解故事的有趣情节和其中的诙谐幽默之处。我在这个环节准备了玩沙的筛子,当孩子们分不清是“漏”还是“肉”时,我让孩子观察“沙子从筛子里漏下来的情景”,当我再问孩子们:“知道什么是漏了吗?”他们异口同声地说:“漏沙的漏”。

  故事《漏》中有三处精彩的画面,分别是情节推进发展的三个**段:一是小偷从屋顶紧张摔落到老虎背;二是小偷和老虎因为害怕狂奔撞树后复又被雨淋后回头的相视;三是最终滚落山坡后的直面相对。而这三幅图中的仅有的人物语言分别就是三句话:哎呀,是漏呀!啊,“漏”又来了!“漏”啊!三句话在三种不同的情境下,三次分别从小偷和老虎的嘴里说出,一次比一次滑稽、一次比一次幽默、也一次又一次的将故事推向趣味的极致。

  在活动的结尾,将汉字“漏”用画图的形式演绎出来:这是一个房子,外面下雨了,里面也有雨,这个字念什么?孩子们大声地说:“漏”,激发孩子们对中国汉字的喜爱之情。如果我能在像声词,如:骨碌骨碌、悉悉索索、沙沙等地方插入相应的音效,可能会更加吸引孩子的感官。

  小百科:漏是指物体由孔或缝透过。

中班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欣赏故事,理解故事中小熊长不高的秘密。

  2、能积极参与讨论,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

  3、知道有生命的东西都会长高,体会成长的乐趣。

  活动准备:

  1、与故事内容相关的PPT课件。

  2、幼儿之前有过比高矮的经验,理解高、矮的含义。

  活动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起兴趣--你们觉得自己比小时候长大了吗?你怎么知道自己长大了?

  --人长大时,个子也会长高的,可有只小熊发现自己总是长不高,这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个故事吧。

  二、欣赏故事,发现问题1、教师有表情的'讲述一遍故事。

  --故事里有谁?

  --小熊妈妈是怎样帮助小熊量身高的?

  --过了很久,小熊发现自己有没有长高呢?

  2、教师演示课件再次讲述故事。

  --小熊妈妈怎样给小熊做的标记?(比着头顶)为什么?

  --你觉得小熊长大了吗?你从什么地方知道小熊长大的?

  --为什么小熊长大了却还是觉得自己没有长高呢?

  三、讨论问题,找出答案--故事中的小熊真的越长越矮了吗?

  --教师小结:小熊长高了,但是小树也在长高。而且小树长得比小熊更快,所以,那标记就变得比小熊高了。

  ――如果你是熊妈妈你会用什么方法来帮助小熊记录身高呢?为什么?

  ――教师小结:有生命的东西都会长,所以不能用来量身高。

  四、启发想象,发散思维--小熊会慢慢地长高,小树也会慢慢地长高,小朋友也会慢慢地长高,你知道还有哪些事物会长高呢?

  --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用"××会长高"想象讲述其他会长高的生物和植物,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

中班教案 篇5

  主题实施背景:

  在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是植物,但是,这也从未引起过孩子们的注意,虽然孩子们天天接触这些东西,却很少思考些什么问题,于是,想通过这样的一个主题活动,让孩子们共同来关心身边的一些东西,共同探索奇妙的植物世界,同时让孩子们养成一种喜欢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培养孩子良好的观察习惯,学会发现一些自然现象,并想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的学习方法,让幼儿了解更多的植物知识,去结识更多的植物朋友,让孩子真正喜欢植物,喜欢大自然,知道我们的生活和植物有着密切的关系,离开了植物,人类将无法生存。

  环境创设:

  1、利用季节的特征,将教室的一面黑板用各种田野里的东西装饰成一幅美丽的图画,让幼儿似乎置身于美丽的大自然中,从而感受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是植物,植物给我们带来很多的好处,萌发去探索植物的愿望;

  2、在教室内悬挂幼儿自己制作的树,将教室布置成一片小树林;

  3、开辟小小种植园,让幼儿每天去观察一下植物的生长情况,并作些记录;

  4、布置一个“植物的问题”角落,把幼儿发现的植物问题在墙壁上展示出来,与其他幼儿共同分享、讨论;

  主题一:幼儿园的小花园

  活动(一):我的植物朋友

  目标:

  1、喜欢和老师、小伙伴一起参观、发现幼儿园的各种植物;

  2、尝试运用各种形式表达自己看到的植物;

  准备:一些花草树木的图片

  过程:

  1、和幼儿一起参观幼儿园的小花园,并布置一项任务:要求每一位幼儿找一棵树做你的好朋友;

  2、回到活动室,和幼儿一起讨论自己找到了什么树做你的好朋友,并说说你的好朋友是什么样子的;

  3、教师根据幼儿述说,出示相应的图片,一起认识各种各样的树,包括其外形特征等,如树的粗细、高矮等;

  生成与反思:在带领一大群的孩子到室外观察时,总有一部分的孩子游离于集体之外,但是我也分身乏术,只能顾及到我身边的一些孩子,有一半的孩子围在我身边,我们一起找树,观察各种植物,还有将近一半的孩子自己在寻找他们的朋友,所以在回到活动室,组织大家讨论时,大部分的孩子能讲出他所找到的植物朋友,在讨论时,有一个小朋友说:“我发现有一棵树上的叶子都掉光了,而有些树上的叶子还是绿绿的,这是为什么呢?”由此引出了下一个活动:“常绿树和落叶树”。

  活动(二):常绿树和落叶树

  目标:

  1、能通过进一步的观察,了解常绿树和落叶树的不同之处;

  2、乐于表达自己的发现;

  准备:一些常绿树和落叶树的叶子

  过程:

  1、再次观察幼儿园的树,引导幼儿发现两种树的不同之处,如:叶子;

  2、教师小结:人们基本可以从树的叶子上来区分常绿和落叶树;

  3、请幼儿说说自己还曾经看到过什么树,它是常绿树还是落叶树,为什么?

  4、延伸活动:请幼儿回家找找周围的常绿树和落叶树,并把它画下来,最好能说出它的'名字。

  生成与反思:

  或许是我太低估孩子们的发现能力,孩子们在寻找两种树的特征时,轻而易举的就发现:常绿树的叶子小小的,而且比较硬,徐顺成小朋友说:“因为它的叶子长的牢,所以不容易掉下来;”由于告诉孩子们:常绿树的叶子一年四季都是绿的,就有一个小朋友说:“不对,这棵常绿树上也有黄的叶子,为什么不叫它落叶树呢?”于是我请孩子们围到我身边,请大家一起来说说这棵树究竟是常绿还是落叶,结果有一个小朋友说出了答案:“这棵是常绿树,它黄的叶子掉了,新的叶子又长出来了,这样它一年四季都是绿的,”我及时给予了肯定。其实,有好多的问题,完全可以有孩子自己来回答,让他们共同来分享各自的经验,而且,通过这种途径获得的经验,孩子们的记忆特别深刻,作为教师,何乐而不为呢!

【中班教案】相关文章:

中班音乐教案:回声_中班艺术教案07-05

(经典)中班教案07-26

【精选】中班教案07-26

[经典]中班教案07-25

中班教案07-20

中班教案[精选]10-06

(精选)中班教案09-06

中班教案(经典)09-03

[精选]中班教案09-04

(精选)中班教案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