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汇编【9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教案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能够从“玩”中提出问题;
2、会提出有价值的科学问题。
(二)知识和技能 找出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似之处,认识“科学是什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提问题的意识,树立起“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立志做一个小科学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讲爱迪生发明创造的小故事。
(1)出示,教师谈话:老师今天领大家认识一位了不起的大朋友。他是谁?知道吗?
(2)学生回答。
(3)教师讲述爱迪生的故事:他就是鼎鼎大名的发明家爱迪生,在他的一生中有许许多多的发明创造。你知道哪些呢?
(4)学生回答。
(5)谈话:不错,电灯就是爱迪生最著名的一项发明,它的出现把人类带入了一个新的光明的世界。可是在发明电灯的过程中,爱迪生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6)教师介绍:青霉素的'发现和滤毒罐的发明的故事。(如果第一课已讲过,可以换一个故事)
(7)思考:弗莱明和谢林斯基的成功都是从什么开始的?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提出问题的重要意义。
二、玩玩具,提问题
1、谈话:提问题原来这么重要,那么你们会提问题吗?我们今天就开展一个玩玩具,提问题的竞赛,比一比谁的问题提得最棒!
2、玩玩具,提问题的竞赛。具体活动要求如下
(1)、活动时间:5分钟。
(2)、活动形式: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比比哪个小组提的问题最多;再比比哪个小组提的问题最好,最有研究价值。
3、组织学生进行分组活动,暗示学生进行小组分工,把提出的问题整理、汇总、记录下来。
4、学生分组进行汇报,每个小组推荐一名发言人,把本组提出的问题告诉大家。
5、交流、评价。根据小组提问题的情况,全班评议,民主评选出班内的最优秀的提问题小组。
三、解读“科学是什么”
1、谈话:我们的小科学家生涯是从提问题开始的。那么,在提出问题后,我们还应该怎么做呢?
2、学生回答。
3、进行教学反思活动,引导学生自述探究的经历,理解“科学是什么”。
4、回顾今天做小科学家的经历,让学生说说对科学的体会。
科学教案 篇2
一、设计意图
小班学前儿童面对实物,却不知道用它来对应数字,所以,小班学前儿童初学计数,教师可以用讲解演示法予以示范,通过讲解,从而帮助学前儿童克服困难、引导思路的数学方法。
二、活动目标
1、能够在点数的基础上说出总数。
2、认读数字1~4,能够做到数物对应。
三、活动重、难点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手口一致有序地点数4的数量物,难点是引导幼儿做到数物对应。
四、活动材料
1、幼儿用书第一册第30~31节
2、背景音乐,玩具火车头,车厢四节,若干小动物。
3、油画棒,儿歌《轮子歌》
五、活动导入
通过小故事《小动物出远门》,导入小火车——小火车的对应数字1~4包括火车头、车厢、小动物们。
教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好不好呀?(好)《小动物出远门》
今天天气真好,森林里的小动物们都聚到了一起晒太阳,小狗说:"今天天气真好!我们去森林外面的游乐场玩儿吧!"小兔说:"森林外的游乐场,是不是很远很远的地方呢?"这时候大象摇了摇它的'鼻子说:"那我们怎么去很远很远的地方呢?"教师:小朋友们,当你们出远门,去很远很远的地方时,要怎么去呢?(坐汽车,火车……)教师:对呀,我们可以坐小火车。今天我们就来送一送这些出去玩的小动物们坐小火车,好不好呀?
六、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小火车图片,引导幼儿在点数的基础上说出总数。
(1)出示火车图片,带领幼儿手口一致的点数车轮,引导幼儿说出车轮总数"4"。
(2)在火车头后挂车厢,一边挂一边引导幼儿在点数的基础上说出总数1、2、3、4。
2、帮助幼儿认读数字1~4,练习数物对应。
(1)教师分别出示数字1——4,将数字分别贴在车厢上,启发幼儿它们像什么,引导幼儿认识并记住。
(2)出示小动物图片,请小朋友们帮忙将他们送上火车,每节车厢坐4个。
教师:小朋友们,现在小动物们来到了火车站,下面老师请小朋友们把小动物们送上火车,好不好呀?
教师:先上来的是小象,小象个头比较大,它想坐在第一节车厢,跟在小象后面的两只小狗,它们想坐在第二节车厢,哪位小朋友愿意送一下小狗呢?
教师:送完了小象和小狗,兔妈妈带着兔宝宝们上车了,最后来的是鸭宝宝们,老师把它们送上车啦!
(3)每组发油画棒,请幼儿把小动物对应的数量和图案连接起来,画上自己喜欢的图案。
七、活动延伸
幼儿学习儿歌《轮子歌》,巩固对数字1~4的认识。
《轮子歌》
一个轮子什么车?一个轮子独轮车。
两个轮子什么车?两个轮子自行车。
三个轮子什么车?三个轮子三轮车。
四个轮子什么车?四个轮子是汽车。
许多轮子什么车?许多轮子是火车。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亲近自然,产生关爱自然的情感
练习目测数群,尝试先目测一部分,再接着数完全部的方法进行8以内的数数
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目测一部分,接着数完全部的数数方法
难点:能较快地目测5以内的数群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能目测简单数群
物质准备:学具:标有5、6、7、8点子卡片的布条若干,点子排列如图1;标有5、6、7、8朵花的纸袋若干,如图2。场地:带幼儿到园内落叶较多的大树下
活动过程
一、练习按点子数捡落叶
1.老师:“小树叶离开大树妈妈,落了一地,好美啊。我们来玩一个捡落叶的游戏吧。 (出示带点子卡片的布条)请小朋废看清卡片上有几个点子,就捡几片叶子,再用布条把叶子捆成一捆。”
2.幼儿自选点卡,目测卡片上的数群,听音乐捡落叶。
二、检查点卡和树叶的匹配情况
讨论:你们怎么知道卡片上有几个点子的你发现怎么数速度最快 (重点学习“接数”的.方法,即先目测一部分,再接着数完全部的方法)
三、再次练习按接着数的方法捡落叶
鼓励幼儿多次取不同卡片,捡、捆扎树叶,比一比谁捡得又对又快。
四、给落叶装袋。
1.出示4只贴花纸袋,请幼儿给纸袋编号(如图2)。
2.请幼儿将刚才捆扎的树叶,放入与其对应数字的纸袋中。
延伸活动
请孩子们把落叶带回教室,放在区角继续练习数数,也可进行手工粘贴等活动。
活动评析
一、设计意图
如何充分利用和发挥幼儿园现有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及其潜在教育功能,让幼儿在环境中接受数教育,同时得到潜移默化的情感熏陶,从而产生亲近自然、关爱自然的情感是本活动的宗旨。本次活动把课堂搬进了大自然,把随处可见的落叶这一自然物作为幼儿练习数数的工具,既节省了教师制作教具的时间,又巧妙地发挥了环境中事物的潜在教育功能。通过捡落叶和数落叶的游戏情节,为幼儿创设了一次亲近自然的绝好机会,让幼儿在与环境的交互过程中既获取知识,又得到情感的熏陶。
二、效果分析
本次数学活动,教师巧妙地利用了自然环境中的落叶进行了数数练习,自然地渗透了环境教育。整个活动以“捡落叶”的游戏形式贯穿始终,趣味性极强。最后的“装袋”游戏既检查了幼儿的数物匹配能力,也让幼儿再次练习了目测数群后接着数的方法。孩子门边听音乐边捡落叶,学中有玩,玩中有学,心情特别轻松愉快,从而油然而生一种与自然亲密无问的情感。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设计背景
晚饭时间突然停电了,冬天的北方外边已经是昏暗的夜晚,教室内刹那间漆黑一片·······大家开始准备照明的办法。蜡烛引发了幼儿的好奇与兴趣······
活动目标
1、通过本次活动让幼儿感知蜡烛燃烧的现象,初步懂得空气与燃烧的关系。
2、让幼儿认识、了解蜡烛的种类与用途,激发幼儿对蜡烛的探索欲望和观察总结的能力。
3、从小培养幼儿的科学兴趣,促进幼儿知识技能的积累以及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教学重点、难点
感知蜡烛燃烧的现象,初步懂得空气与燃烧的关系。
活动准备
香熏蜡、生日蜡烛、大小颜色不同的蜡烛若干、盘子、打火机、水。
活动过程
1、区角活动
设置观察角,摆放不同种类、颜色、形状的蜡烛。引发小朋友们自主的观察,教师适时介入,一起了解蜡烛的特点和用途。
2、动手操作点燃蜡烛,发现现象。
(1) 带领组织小朋友来到操作台旁边,观察操作台上的物品,说一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如干净透明的玻璃杯,小蜡烛和盘子……请小朋友们自由讨论。
(2) 老师想请蜡烛宝宝站起来和小朋友们一起做游戏,小朋友们想一想有什么好办法呢?小朋友们自由发挥想象。老师示范,有燃烧的蜡烛油把蜡烛固定在盘子上,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一起动手操作,让自己的蜡烛宝宝站起来。
(3) 点燃蜡烛,观察蜡烛燃烧时的状态。
(4) 请小朋友用杯子把燃烧着的`蜡烛扣住,仔细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启发幼儿发现蜡烛熄灭了,不再燃烧了,杯子变黑了,杯底还有点热,杯壁上还有一层“雾”……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请小朋友们自由讨论。
(5) 再次点燃蜡烛重复操作,请小朋友用大小不同的杯子同时扣在燃烧的蜡烛上,看看又会发生什么新的现象呢?
小杯子的空气少,蜡烛燃烧的时间短,先熄灭;大杯子里的空气多,蜡烛燃烧的时间长,后熄灭。
3、有趣的蜡烛花游戏
请小朋友们手拿点燃的大蜡烛和老师一起围绕在水盆边,蜡烛油滴落在水中变成漂亮的蜡烛活,有大有小,有红色的有白色的……在水中很缓慢的变大,变淡……
教学反思
认识和探索环境是人类的本性,新《纲要》中对幼儿科学领域教育的目标指出,要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要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并能运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在本次活动中我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做,活动内容方面既考虑到了符合幼儿的现有的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孩子的长远发展;既考虑到孩子的兴趣,又有助于拓展孩子的经验和视野。在互动方式上,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有机的结合并相互渗透注重孩子学习的综合性、趣味性、操作性和游戏性。通过幼儿自己的探索促进信息的获得和观察、感知能力的发展。
科学教案 篇5
一、 活动目标
1.能用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等方法辨别不同果味的饮料。
2.体验自己动手搅拌调制饮料的乐趣。
3.迁移生活经验,了解水果还会藏在很多地方。
二、活动准备
装有温水的杯子、勺子、小篮筐、饮料、6种味道的果珍、 糖果图片及水果物品。
三、活动过程
(一)、出示有颜色的饮料,引起幼儿兴趣
1.教师出示一杯已经调好的黄色果珍的饮料:“今天,我带来了一瓶非常好喝的饮料,我们来看看,它是什么颜色的?”(黄色)
2.教师提问:“什么水果是黄色的呢?”
3.教师:“今天,水果宝宝要和我们捉迷藏,刚刚你们说了这么多黄色的水果,到底哪一种水果宝宝躲在饮料里面呢?谁来闻一闻,看你猜得对不对。”(教师可以提供水果的图片验证幼儿的猜测。)
教师可对猜测正确的幼儿进行鼓励。
4.教师出示红色饮料,提问:“我这里还有一杯饮料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是什么颜色呀?什么水果宝宝也是红色的呀?”
5.教师提问:“哪个红色的水果宝宝会躲在里面呢?请你也来闻一闻,再来尝一尝。”(先闻、再尝。在提供图片验证幼儿的猜测。)
(二)教师示范调制饮料
1.教师:“今天我们的水果宝宝真调皮,都躲在饮料里呢,那他们怎么会躲到饮料里的呢?我来告诉你们一个秘密哦。”
2.教师出示果珍:“原来呀这些水果宝宝变成了一些不同颜色的粉末,工厂里的叔叔阿姨把它们包装成了一袋袋的果珍,我刚才的饮料呀就是用果珍和水一起泡出来的哦。”
3.教师出示另一种颜色的果珍:“我们来看一看,这是什么颜色的果珍啊?它是什么水果做成的呢?”(请幼儿观察包装袋上的水果标记)
4.教师提问:“它是怎么变成一杯饮料的呢?”
5.可请幼儿讲述并示范调制饮料:先拿一个放了温水的水杯,然后用勺子舀一勺果珍,放在杯子里,最后用勺子搅拌一下,这样的话我们一杯**味的果珍就完成啦!”
(三)幼儿操作调制饮料,体验乐趣。
1.教师:“还有一些水果宝宝呀也想和我们小朋友捉迷藏,他们躲在了果珍里面,我们一起去找出来好吗?”
2.教师先提要求:先看一看果珍粉末的颜色,然后用勺子舀一点放到杯子里,搅一搅,再用鼻子闻一闻,猜一猜,把自己猜的水果名字记在心里,再来尝一尝验证自己的想法。喝完以后把杯子放回框子里面。(每一组提供一个篮子、篮子里提供一种果珍、每人一杯带水的一次性杯子和勺子)
3.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并可进行小组间的交流。
4.一段时间过后请幼儿将杯子放回中间的篮子中。
集体交流,你喝到了哪种水果的味道,(苹果)他是什么味道的。(酸酸的,甜甜的,香香的)
①教师请个别幼儿回答。
②每组请一个小组长上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并出示相对应的果珍包装袋。
5.教师总结:“刚才,我们用眼睛看一看,鼻子闻一闻,嘴巴尝一尝的方法,找到了许多的水果宝宝,真棒。”
(四)经验迁移
1.教师提供不同颜色的的糖果图片:看,这些是什么呀?(五颜六色的糖果)看起来真好吃,你看见了什么颜色的糖果,红色的糖果让你想起了什么水果呀?(红色的糖果让我想起了红色的草莓)
2.教师:“除了果珍、糖果,水果宝宝还会藏在哪里呀?请小朋友们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找找看哦。”
科学教案 篇6
《蔬果沉浮》
【活动目标】
1、让幼儿观察蔬果,并感知蔬果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初步获得有关物体沉浮的经验。
2、学会用简单的方法记录蔬果在水中的沉浮状态。
3、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发展幼儿探索求知的精神。
【活动准备】
1、音乐磁带,四张桌上放有苹果、香蕉、桃、荔枝、西红柿、土豆等蔬果;
2、四个水槽,托盘,记录卡(卡上画有大水杯,水杯上有水位线)和各种蔬果小图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随音乐逛“蔬果超市”导入。
今天呀,老师带小朋友们一起逛一逛“蔬果超市”,一起看看超市里有些什么?
“呀!小朋友们快来看,这里有好多水果、蔬菜。你们认识吗?”
(让幼儿自由讨论)这时小朋友们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的在说它们的形状,有的在回味它们的味道,有的掂量着它们的重量……
二、想一想,猜一猜。
“假如我们把苹果放到水里会怎么样呢?”
“香蕉、西红柿、土豆呢?”
这时小朋友们争论起来,有的说会沉到水底,有的说会浮在水面上,也有的说会在水的中间。
“大家呀,各有各的想法,请把你们的猜想记录下来。可以用老师为你们准备的蔬果小图片和记录卡,按自己的猜想分别把小图片摆放在水面、水底或水中间”。
(在开展活动之前,考虑到幼儿的能力水平,所以我们教师为他们准备了直观形象的记录卡和蔬果图片。让他们在不作任何提示下,运用已有的经验进行猜想和判断,并作记录,为他们主动建构知识经验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三、玩一玩,比一比。
“这些蔬菜、水果放在水里到底会怎么样呢?请你们把它们放到水里试一试。”
带领幼儿到操作台,让他们自主探究,把各种蔬果一一放进水里,仔细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情况,然后在另外一张记录卡上验证记录。教师则巡回观察,适时指导,引导幼儿将实验结果与猜想的结果进行比较,同时帮助他们在观察沉浮现象时,正确运用“沉”和“浮”来表述。
(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按自己的想法作用于物体,真实地感受、记录实验的结果,验证自己的解释和猜想是否正确,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认识,并初步懂得了要得出结论必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而且,这一环节也培养了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
四、讲一讲,议一议。
“现在我们小朋友都做过实验了,并知道了结果,谁愿意把自己的发现讲给大家听听?分享一下你的发现。”
(让幼儿分别回答,这一环节很好地培养了幼儿乐于表达的行为习惯)
“这些蔬果,有的沉下去,有的浮起来,真有趣。那么你们有没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或者是不懂的问题?现在可以提出来,我们一起探讨一下。比如说,有的`水果不沉下去也不浮在水上面而是在水中间呢?”
(让幼儿自己提出问题,然后集体来解决。)
【活动延伸】
“这些问题我们小朋友都帮忙解决了,但还有更多的问题需要小朋友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想想办法来解决,那就是怎么样才能让西红柿沉到水底去,让苹果浮到水面来?”
(幼儿在玩耍中获得了蔬果沉浮的经验,他们自己提出的问题更引发了进一步探索沉浮现象的兴趣。我们觉得,这样的活动要不断的开展、延伸下去。)
【活动反思】
在本次活动的设计和开展过程中,我们为幼儿准备了充分的操作材料,使每一位幼儿都有参与的机会,同时通过让他们自己动手操作来发现蔬果沉浮的秘密,并学会将结果记录下来,这充分培养了幼儿自主探究的能力。也体现了幼儿的主体地位。在讲一讲,议一议这一环节,通过集体探讨、交流,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又体现了师幼之间的互动,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互动,使他们真正体验到发现秘密后的乐趣。
科学教案 篇7
内容与要求
1.初步感知螺丝构造。
2.体验为螺丝与螺帽配对的喜悦。
3.尝试小组分工与合作。
活动重点
为螺丝和螺帽配对,并简要地说说为什么这样配对。
材料准备
不同种类和大小的铁制螺丝和螺帽若干,篮子若干。
活动过程
1.探索发现
(1)师:我们教室里变成了三大组,每个组的桌子上有螺丝和螺帽,请各组小朋友为螺丝和螺帽配对。
(2)幼儿操作,老师观察指导。指导要点:对于个别不愿意参与的幼儿给予提醒与指导。
2.交流共享
(1)请三个组的代表说说自己小组是怎样为螺丝和螺帽配对的.。
(2)说说在为螺丝和螺帽配对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新的发现。
(3)问题一:你们发现螺丝有哪些形状?请用手指给其他小朋友看。三个组进行抢答,获胜的一组得到一颗五角星。
(4)问题二:你们发现螺帽有哪些形状?
(5)问题三:你们觉得螺丝像什么?螺帽像什么?
(6)问题四:你是怎样为螺丝和螺帽进行配对的?请表演给其他小朋友看看。
(7)小结:螺丝和螺帽有的是圆形,有的是三角形,相同形状的螺丝和螺帽才可以配成对。
3.模仿游戏
(1)今天我们教室里来了这么多的螺丝和螺帽,我们大家一起玩一个关于螺丝和螺帽的游戏好不好?
(2)螺丝和螺帽的要求:三个组自己推荐哪些小朋友当螺丝,哪些小朋友当螺帽。
(3)游戏设计:请几个当螺丝的小朋友站成横、竖两排,组成“丁”字形状。然后再请几个扮演螺帽的小朋友在“螺丝”纵排的空当中快乐地钻S形。
活动延伸
请小朋友回去找找螺丝和螺帽藏在家中的什么地方。
科学教案 篇8
设计思路
学习活动书上有个站点——“什么时候睡觉”,而猫头鹰是睡觉方式具有典型性的动物。而“怎么睡”又从猫头鹰的有趣的睡姿引发幼儿对于动物界各种动物的睡觉方式的关注并提炼相关经验,这样对幼儿来说更有价值。
通过活动进一步激发幼儿对动物探索的兴趣以及保护动物的意识。
本次活动共分为三大环节:在第一环节中猜谜中引导幼儿了解猫头鹰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在第二环节中的看看说说形式中引导幼儿对各种动物的睡觉秘密的探索,激发对动物的兴趣;在第三环节中的动手操作中再次强化猫头鹰的特性的了解,在模仿游戏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猫头鹰的特点以及生活习性,探索动物睡觉的秘密。
2、在制作头饰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3、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4、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活动准备
操作材料包、蜡笔、剪刀、ppt
活动过程
一、什么时候睡觉——引发兴趣,猜谜与讨论中初步了解猫头鹰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1、猜谜语:远看像只猫,近看像只鸟。夜晚捉田鼠,白天睡大觉。你从哪句话知道的?
2、观察猫头鹰,说说猫头鹰哪些地方像猫,哪些地方像鹰。猫头鹰有哪些奇特的地方?
3、猫头鹰最大的本领是什么?
4、猫头鹰白天在干什么?晚上在干什么?
5、还有哪些动物和猫头鹰一样也是晚上不睡觉的?(猫、狼、鼠等)
小结:猫头鹰是典型的夜行性鸟类,它的视觉神经非常敏感,白天的紫外线会对它的眼睛造成伤害。晚上正是它猎食的时候,它是不睡觉的',白天它才会睡觉。
二、有趣的睡觉方法——在看看说说中引导幼儿探索了解动物的睡觉秘密
1、出示图片,看看其他小动物是怎样睡觉的?
2、动物睡觉的方法有哪些?
小结:动物有各种各样的睡姿,有趴着睡的、站着睡的、睁着眼睛睡的,真有趣。
3、学一学小动物睡觉的姿势:
马——站着,蝙蝠——倒挂,刺猬——蜷成球形,丹顶鹤——单脚站立,鱼——睁着眼睛睡觉,乌龟——缩到龟壳里,猫头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三、制作猫头鹰头饰——在制作玩具猫头鹰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猫头鹰的特点以及习性
1。(出示操作材料包)教师提示制作步骤
眼睛处挖两个孔,阴影处各开一刀(提示幼儿用对折剪方法)
剪下抽拉条,将长纸条插入剪开口
选择2种相似色为猫头鹰涂色,注意对称部位
2。轻轻抽拉长纸条,看看猫头鹰的眼睛有什么变化?说说它什么时候睁眼,什么时候闭眼。
四、模仿猫头鹰的活动。
活动反思
捕鼠能手猫头鹰是幼儿喜爱的一种动物。它大头圆面,两只圆溜溜的炯炯有神的大眼睛,花纹清晰的羽毛,特征明显,用绘画的形式容易表现,能使幼儿得到成功的体验和美的享受。这一活动不仅能激发幼儿对绘画的兴趣,而且能进一步萌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为了激发幼儿的作画兴趣,导入部分我采用了猜谜的形式展开的。“远看像只猫,近看像只鸟,夜晚捉田鼠,白天睡大觉”,从中来理解猫头鹰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我还给孩子们讲了猫头鹰的许多有趣故事。因为有了前半部分的认识和感知,所以孩子们的作品生动、有趣,有猫头鹰躲在树上等待田鼠出洞,有猫头鹰在夜间捉田鼠、与蛇搏斗等。
在长期的美术教学过程中,我总结出了一点,在幼儿作画前一定要讲细、讲透,并且提出相应的要求,这样孩子们才有啥画,画地生动、画地大气。美术课,我认为不一定要把大部分的时间放在孩子们作画上,只有理解了、认识了,画面才丰富、生动、有趣,我们应该打破以往的思想观念,即,两头短中间长的模式,因为我们的美术目标是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培养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体验作画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而不是要求孩子们如何如何画的像,所以每次活动我们应该根据情况而定,把时间的倾重点放在那里。
科学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探索了解人的舌头、动物舌头的特征及作用。
2、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学会分辨熟悉的几种动物舌头。
3、激发幼儿观察动物的兴趣,培养幼儿关爱动物的情感。
4、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5、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活动准备】
两杯水、青蛙图片、PPT。
【活动过程】
一、了解人体舌头的功能。
1、品一品,尝一尝。
桌上放两杯水,分别是盐水和糖水,让幼儿观察。
(1)桌子上有两杯水,你能看出它们有什么不一样吗?
(2)你能看出哪杯是盐水哪杯是糖水吗?
(3)用什么办法可以知道呢?我们的舌头还能分辨什么味道?
(4)我们的舌头长什么样?请小朋友相互观察一下。(扁扁的、宽宽的、淡红色、均匀小颗粒)
2、想一想、说一说。
(1)我们的舌头除了能分辨出各种味道,还有什么作用?
教师小结:人体的舌头作用真大,不仅能尝出各种味道,还能帮助我们说话、唱歌,舌头还是搅拌机呢,能帮助牙齿把食物嚼碎。
(2)如果舌头生病或受伤了,我们一定觉得很难受的,我们应该怎样来保护自己的舌头呢?
教师小结:我们吃东西不要吃太辣、太烫或太冷的,也不要吃得太快,以免咬着舌头,保持口腔卫生。
二、探讨青蛙舌头的特点及作用。
小动物们有舌头吗?人的舌头有很多作用,小动物们的舌头也有很多作用。
1、议一议。今天我们教室还来了一位小动物(青蛙),你们知道它的舌头有什么作用吗?(捉虫子)小朋友们,它是怎么用舌头捉害虫的呢?
2、看一看。演示青蛙捉虫的情景。
问:青蛙的舌头有什么特点?
青蛙的舌头长在口腔的前端,而舌尖位于咽部,舌上布满了粘液,能很快粘住害虫,将其直接送入咽部而吞入腹中。
3、学一学。启发幼儿用手部动作边学习青蛙捉虫。
三、观察并谈谈其它有趣的舌头。
1、猜一猜。看图片,启发幼儿讨论。
问:这些舌头有什么特征?猜猜他们分别是谁的`舌头?
2、操作游戏“找舌头”,让幼儿给动物和相应的舌头连线。
3、谈一谈。观看PPT。
(1)啄木鸟的舌头上带钩,能伸进树皮里勾出害虫。
(2)蛇的舌头是裂开的,可以用来捕捉外面的气味。
(3)老虎的舌头上有很多肉刺,能帮助老虎把骨头上的肉舔干净。
(4)炎热的夏天,小狗的舌头能流出汗水,帮助它散热,可以凉快些。
(5)食蚁兽的舌头又长又圆,能伸进蚁窝,吃掉白蚁。
问: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舌头也很有趣?
【活动结束】
人和动物的舌头这么能干、有趣,以后要保护自己的舌头,也要保护动物,同时要多留心,观察其它动物,发现一些更有趣的舌头。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先让幼儿了解人类舌头的味觉功能,再提问“我们的舌头除了能分辨出各种味道,还有什么作用?”引导幼儿积极讨论,使整个活动气氛都活跃起来,再引导观察动物的舌头。在幼儿猜测这是谁的舌头时,我先让幼儿小组讨论操作“给动物找舌头”提高幼儿的兴趣,然后再讲述每个动物的舌头特点和作用。活动中培养了幼儿的观察能力,让幼儿学会分辨熟悉的几种动物舌头。
小百科:舌,俗称“舌头”。在口腔底部。人类的舌是进食和言语的重要器官。在口腔内活动的肌性器官,对味有特别的感觉,有助于咀嚼、吞咽、发音。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经典]08-27
【精选】科学教案07-26
[精选]科学教案07-30
(精选)科学教案08-20
科学教案(经典)08-21
科学教案(精选)08-24
科学教案【经典】08-16
(经典)科学教案08-20
科学教案(精选)08-12
[经典]科学教案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