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的教案优秀

时间:2023-11-21 09:16:15 教案 我要投稿

烛之武退秦师的教案优秀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烛之武退秦师的教案优秀,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烛之武退秦师的教案优秀

烛之武退秦师的教案优秀1

  教学目标:

  1、掌握《左传》的体例、别名和先秦散文的特点。

  2、概括全文内容,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归纳本课词类活用的类型、古今异义字和通假字等。

  4、归纳本课出现的文言特殊句式:介宾短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判断句。别动句和省略句。

  5、学习烛之武急国家之急、公而忘私和郑伯引咎自责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掌握实词、虚词等文言知识。

  教学难点

  对古今异义词、被动句的掌握。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

  曾有诗这样称赞三国时期的一员虎将:“长坂桥头杀气生,横枪立马眼圆睁。一声好似轰雷震,独退曹家百万兵。”大家知道这员将军是谁吗?(张飞)张飞他在罗贯中笔下有万夫不挡之勇,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耳。喝退曹操的虎狼之师,不足为奇。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书生,他居然也能凭一己之力退敌,救国于危难。(板书课题: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

  一、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左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作者左丘明,记叙了东周前期240多年前的历史,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内容,具有研究先秦历史的史料价值,又有很大的文学的价值。《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史著,什么是编年体呢?我们可以从字面意义看其特点。编年体就是按照年代的发展来组织、记叙历史事件的体例。如《春秋》、《资治通鉴》等。先秦历史散文除了编年体外,还有国别体和纪传体两种形式。国别体是区分不同的国家,再按照时间的发展分别叙述历史事件的一种文体。如《国语》、《战国策》等;纪传体则是司马迁开创的以记叙人物为主要内容的文体。比如《史记》、《汉书》等。

  补充:《春秋》三传

  《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传(zhuàn,解说义),由此看出,《左传》是对孔子编著的《春秋》的诠释,解说。另外还有两本书也是对《左传》的阐发《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因此我们把这三本书叫做“《春秋》三传”。

  二、讲解生字、词

  氾(fan)南佚(yi)名夜缒(chui)而出若不阙(que)秦

  杞子(qi)杨孙戍之(shu)失其所与,不知(zhi)

  三、整体感知

  (1)阅读分析课文第一段:

  〔问〕“侯”“伯”是什么样的职位?(第一段包含什么文化常识?)

  明确:春秋时期诸侯有公、侯、伯、子、男等五个爵位,等级依次有高低。

  〔问〕“以”是什么用法?它还有哪些用法呢?

  明确:“以”是因为的意思,它还有“根据”(田家侯之,以兴农事)、“把”(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用”(屠暴起,以刀劈狼首)、“来”(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问〕第一段中两个“于”的用法是否相同?试具体说说它们各是怎样的意思?

  明确:不同,前一个是“对”,后一个是“向”。

  〔问〕第一段中两个“军”字是什么意思?它用法是什么用法?

  明确:都是名词作动词,驻军。

  〔问〕晋侯、秦伯为什么围攻郑国?

  明确:因为郑国不敬重晋侯,又依附楚国。

  〔问〕你认为晋军和秦军出兵的`理由是否正当呢?

  明确:不正当,郑国的做法是出于为自己的国家安全着想,并没有不对的地方。

  〔问〕作者开头指明原因有何用意?

  明确:为后文写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伏笔。

  本段用简要的文字交代了晋军、秦军伐郑的原因,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设伏,这是先秦散文的常用写法。这是故事情节的开端部分。

  (2)分析第二段:

  〔问〕第二段中四个“之”是什么用法?怎样翻译?

  明确:第一个是代词,代佚之狐的意见;第二个“之”是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第三个“之”是结构助词“的”;第四个“之”是代词,代郑伯。

  〔问〕第二段中的人物称呼怎么理解?

  明确:“公”对诸侯王的称呼;“臣”是官员。百姓在帝王面前的自称,“子”是对别人的敬称;“寡人”是古代帝王自谦的称呼。

  〔问〕这一段作者既有对烛之武的直接描写,又有对他的间接描写,请指出来。

  明确:通过“佚之狐”来写烛之武是间接描写,说明烛之武有非凡的才能。其余是直接描写,表现烛之武自谦,通情达理、忠诚爱国的品质。

  〔问〕郑伯有着怎样的品格?通过写郑伯也可以表现烛之武,这种写法又叫什么?

  明确:郑伯的自责表现了他的大度和坦诚;这种写法是侧面描写,起衬托作用。

  本段写佚之狐推荐烛之武及烛之武临危受命。这是故事的发展部分。

  (3)作业:

  练习一(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复习第一课时内容。

  (1)翻译1.2段。

  (2)背诵并说说前四段大意。

  二、分析阅读第三段:

  〔问〕本段中的三个“亡”字意义和用法有何不同?

  明确:第一个“亡”是灭亡、亡国之意思,动词;第二个和第三个都是消灭,使……灭亡的意思,作使动词。

  〔问〕“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与“且君尝为晋君赐矣”中的两个“为”字的意思是否相同?“为”字还有哪些用法?

  明确:不同,前者是当作的意思;后者是给予的意思。这两处都是动词。“为”还有的用法是:①为了(故为之说,以俟乎观人风者得焉)②做(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③认为(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④叫做,是(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问〕本段中“东道主”“往来”“行李”等与现代汉语是否相同?

  明确:“东道主”“行李”跟现代汉语不同,“东道主”是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行李”是出使的人。“往来”则与现代汉语相同。

  〔问〕这一段有三个通假字,请找出来,具体说明。

  明确:“共其乏困”的“共”通“供”,意思是供给;“何厌之有”的“厌”通“餍”,意思是满足;“秦伯说”中的“说”通“悦”,意思是高兴。

  〔问〕烛之武是怎样劝服秦伯的?

  明确:烛之武说话站在秦国的利益上,说明郑亡对秦国的重大影响,使秦伯不敢参与“围郑”。

  〔问〕烛之武劝说秦王用了哪些道理?

  明确:①郑亡对晋有利,对秦反而有害。②晋国受了秦国恩怨,反而对秦有防范之心。③郑国灭亡后,秦国也将受到晋国的侵略。

  这一部分集中笔墨表现烛之武的口才和聪明智慧。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三、分析阅读第四段:

  〔问〕“微”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我们曾经在哪一篇课文学过这个词?

  明确:没有的意思;曾经在《岳阳楼记》中学过这个词即“微斯人,吾谁与归”。

  〔问〕“因人之力而敝之”中“因”的用法是什么?我们还学过它的用法吗?

  明确:“因”的用法是介词,意思是依靠。它的用法还有:①于是(定伯因复担鬼,鬼无重)②根据(因地制宜)

  〔问〕“以乱易整”中的“易”的意思是什么?这个词还有哪些用法?

  明确:“易”的意思是代替;此外“易”字还有:①变更(寒暑易节,始一返焉)②容易(人之为学有难易乎)③改换(一客数败,嗤其失算,欲易置之)。

  〔问〕晋文公的性格在最后一段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说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讲求仁爱、机敏聪慧,有长远眼光的人。

  这一段写晋军撤退,郑国解围,这是故事的尾声。

  四、改写练习:

  四人合作(每人一段)用现代汉语把本文改写成的一篇小说(记叙文)或者评书。

  五、作业:

  课后练习2、3。

烛之武退秦师的教案优秀2

  教学要求:

  1、掌握若、说、辞、鄙、微、之六个文言词的用法。

  2、在理解字词句的基础上读懂课文,并体会其写作特点及烛之武说秦的语言艺术。

  3、熟读并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课文第三段即说秦部分。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及特点。

  教学课型

  讲读课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读课文和讲读第一、二段。

  教学步骤:

  一、引入课题和释题(5分钟)

  1、标题重点释“退”和“师”两个词,然后理解标题的含义。

  2、简介《左传》。这可让学生自己完成,师只作扼要的补充。

  二、展示并简释教学要求。(5分钟)

  三、初读全文,处理生字读音,试析文章的`结构和层次。(4分钟)

  原则上计划由教师完成,也可视具体情况抽学生来完成。

  四、讲读第一段(10分钟)

  1、抽生朗读本段,注意生字词读音。

  2、讲析本段

  译释由学生完成,师只作扼要补纠和简要分析。分析内容包括伏笔手法和语句深意,全段作用。

  3、让学生齐读全段。

  4、处理练习一之中的第1小题,要求学生试译回答,然后指导学生背诵本段。

  五、讲读第二段(15分钟)

  1、抽生朗读本段,注意生字词读音。

  2、讲析本段

  ① 重点讲析三个文言词“若”、“之”、“辞”的用法和人物对话。

  ② 字词句的理解仍然注意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他们完成为主,师纠补为辅。对要求掌握的三个文言词的用法要板书列于黑板上,对话部分要让学生试作语气练习。

  ③ 小结的内容包括情节的曲折性、写法的详略和表达的特点。

  3、生齐读本段,然后处理相关练习。

  4、指导学生背诵本段。

  六、指导并检查学生背诵这两段。(3分钟)

  七、指导学生预习后面的两段。(3分钟)

  方法是读熟和背诵(包括生字词读音的认定)

  第二课时

  讲读课文第三、四段。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5分钟)

  1、检查前两段的背诵情况及对内容的理解。2.检查三个文言词的用法。3.检查三、四段的通读情况。

  二、讲读第三段(25分钟)

  1、讲读重点包括“说”、“鄙”、“之”三个文言词的用法和关键语句的语气及特点。难点是说辞的语言艺术性。

  2、语句的疏通仍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重点部分的教学方法同前课时。说辞的艺术性借助于层次的划分去理解。讲析完毕注意让学生齐读全段。

  3、处理课后相关练习,方法同前。

  4、布置学生试背本段。

  三、讲读第四段(10分钟)

  1、抽生读文。

  2、讲析方法

  基本方法同前,注意强调“微”和“之”的用法。分析重在晋文公话语的结构特点。切莫忘末尾要齐读本段。

  3、背诵本段。

  四、小结全文(5分钟)

  1、写作特点

  ① 结构线索:单线,时间为序。

  ② 写法:详略分明,详写说辞,略写情节。

  ③ 表达:语言(对话)描写为主。

  2、文言文的学习方法的指导

  ① 熟读成诵。②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烛之武退秦师的教案优秀3

  【学习目标】

  1、欣赏烛之武精彩的论辩艺术。

  2、分析烛之武的人物形象。

  【学习重难点】

  学会适当运用论辩技巧

  【课时安排】

  第二课时

  【学习过程】

  一、奇迹导入(设计理念:激发阅读兴趣,了解人物身份。)

  两个大国围困一个弱小的国家,合理的结果是什么?——当然是效果城破国灭啦!可是一夜之间,奇迹发生了——一个人用他那三寸不烂之舌不仅挽救了自己的国家,还差点让两个强敌反目成仇。

  孙子兵法云:“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是兵法的最高境界。而外交谋略的正确运用是达到这一境界的重要方面。刘勰的《文心雕龙》评价口才的作用“一言九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一个人的口才、力量真的能抵得上百万之师吗?今天我们通过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来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

  二、复习检测(设计理念:只有解决字词的障碍,文字背后的情感、形象才能纷纷站立起来。)

  上节课我们已经对一些重点的词句做了疏通,接下来检测大家对课文文言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课件展示)

  1—3解释加点词,4—6翻译句子。

  1、行李之往来古今异义,外交使节

  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没有

  3、共其乏困缺乏的物资

  4、晋军函陵,秦军氾南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5、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

  6、夫晋,何厌之有晋国,有什么满足呢?

  三、整体感知(设计理念:掌握情节,理清思路。以活动增趣味,也为下一环节打下基础。)

  1、《左传》叙事非常利落,本文四个段落就结束了故事。请大家也学一学这种简练的风格,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各段内容。(课件展示)

  围郑→受命→退秦→撤围

  秦晋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迫晋撤围

  2、易中天品三国,今天我们也来个图说三国。当时,秦、晋、郑三国的关系十分复杂,先了解与此文相关的历史事实,然后我们研究一下三国的位置。

  排兵布阵,运筹帷幄,需要一图在手,高明的军事家都是如此。(课件展示)

  这是晋秦围郑形势图,不过三国位置不明,你能根据第三段的`某些句子迅速判断三国的确切位置吗?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晋隔开秦郑两国,居于中。

  (2)“若(秦)舍郑以为东道主,(秦)行李之往来,(郑)共其乏困。”——秦在西,郑在东。

  (3)(晋)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晋居中,东边是郑国,西边是秦国。(课件展示)

  3、交代秦晋围郑的形势有何作用?

  (晋师出有名,“以其无理于晋”(晋文公逃亡时郑国没有以应有的礼遇接待他),“郑贰于楚”(郑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同时从这两句话就能发现秦国与郑国并无什么矛盾,所以折也是见的是“秦伯”而非晋侯的原因。秦既是友情出演,也为图霸业,没有共同利益的联盟,自然是同床异梦。)为烛之武说服秦伯提供了可能性,埋下了伏笔。

  晋秦联军来势凶猛,兵临城下,为人物出场铺垫。所谓“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但分驻两地,暗示郑国有机可乘,为下文的成功劝说分化伏笔。

  4、我们再来看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告诉我们哪些内容?

  (1)一人与万人,力量悬殊,充满悬念。

  (2)核心人物是烛之武:烛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正”(yǔ、养马的长官),大概相当于《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温”吧。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冯梦龙《东周列国演义》(课件展示)

  (3)如果在“退”前加上一个修饰语,肯定是智退,而非力搏也。

  巧施反间计、三寸之舌、妙语、说。.。.。.

  烛之武(说)退秦师(板书题目,重点“说”)

  四、互动探究

  1、烛之武是怎样劝说秦伯退兵的呢?(诵读第三段,注意语气。)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开头一句“夜,缒而出。”为何“夜出”?何为“缒而出”?为何缒而出?(课件展示)

  “夜出”躲开晋军耳目。“缒而出”指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往下吊,这三个字让我们感受到当时郑国面临重病围困,岌岌可危。烛之武在这种形势下去劝说秦伯,真可谓敢说。(板书:敢说)

  (2)烛之武的这段说辞可以分为哪几层意思?

  这段说辞,仅125个字,却包含了五层意思

  ①郑既知亡。(语气沉着真挚。)欲扬先抑,以退为进;

  ②亡郑利晋。(语气平稳、严正。)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究竟什么意思?你懂的!秦晋之间,几代联姻,非常友好,留下了“秦晋之好”的佳话,这两个邻国的友好关系,在烛之武眼里却成了“邻之厚,君之薄也。”真是赤裸裸的离间,中伤秦晋之好,但也有先见之明,预见了秦晋之争。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说过: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③存郑利秦。(语气高亢、诚恳。)替秦着想,以利相诱;(春秋无义战!所有的战争出发点都为“利”。烛之武抓住了秦伯谋利的心理,口吻比较诚恳。)

  ④回顾过去,晋不讲信用。(语气慷慨激烈。)引史为例,挑拨秦晋;

  ⑤展望未来,晋必将攻秦。劝秦谨慎。(语气慷慨激烈。)

  他的一番说词(8“君”,6“郑”),(表面看来)处处为秦着想,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地道出了秦、晋联盟的虚伪,亡郑对秦的不利,晋国的贪得无厌和背信弃义,委婉曲折,理由充分,其实呢,句句与郑无关,句句关郑兴亡。完全是为了保存郑,秦晋联盟也有损害,这就是“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这体现了烛之武以“利”抓秦伯心理,体现他会说。(板书:会说)

  但是如果烛之武这么说的话会不会达成此行的目的?“您来打我们郑国真是太不聪明了,我们郑国灭亡了对你有什么好处?不要傻乎乎被人家利用了,做出这么蠢的事。如果你不灭掉郑国,我们郑国会给你任何你想要的东西,你就行行好,放过我们郑国吧。”所以烛之武之所以能够说退秦师,不仅是因为说清了灭郑、存郑对秦国的利弊得失,更因为他高超的语言艺术。

  简单品析烛之武的语言艺术:

  郑亡(言于秦)

  亡郑(害于秦)处处言秦,处处为郑

  舍郑(利于秦)晓以利害

  赐晋(负于秦)明则为秦,暗则图晋

  肆晋(阙于秦)

  真可谓:三寸巧舌力挽狂澜息国难,一番善言情荡衷肠罢干戈。(板书:巧说)

  古人对烛之武说辞的评论——

  如此辞令,真无一字不妙,无一着不老靠圆密。——魏禧《左传经世钞》

  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刘勰《文心雕龙》

  (3)如此精彩的论辩内容,大家有什么收获、心得、体会呢?(同桌之间讨论)

  (1)说话要讲究技巧,委婉含蓄

  (2)语言要有感染力和说服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3)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抓住对方的心理。

  (4)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

  【小结】

  烛之武出色的“说”理艺术对于古人和今人的处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有句古话:“伴君如伴虎。”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更要懂得说理的艺术。

  1、邹忌与齐威王(正面)邹忌将自身受蒙蔽的事情和国家大事用类比和联想的方式联系起来,规劝君王广开言路,虚心纳谏,从而齐王接受了皱忌的进谏。

  2、触龙与赵太后(正面)触龙抓住赵太后爱子、怜子之心,拿人心比自心,以己子做诱引,动之以情,申明大义,进而解开太后心结。

  (二)对于现代人来说,在给别人提意见和建议时,我们要充分尊重被劝说者,注重对方感受,委婉劝说,文明交流。平时与人沟通要做到敢说、会说、巧说,这样才能说好。

  2、烛之武开始还闹点小情绪,后来才接受任务,这是否有损于人物形象,是本文的瑕疵?

  恰恰相反。一直不被器重,怀才不遇,闹点情绪更显真性情,人物形象更显真实。临危受命,更显示出他不计前嫌,以大局为重,是位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不避艰险,为国家利义无反顾,是知难而上的勇士;在秦伯面前口若悬河,最终劝说成功,他更是巧言善辩的辩士。

  五、当堂反馈

  1、有一项关于家庭教育的调查表明,许多家长对孩子说的最多的三句话是:“听话”、“好好学习”、“没出息”针对这三句话,请你也写三句话来劝说这些家长以改变他们的看法。

  让你的孩子在自我探索中享受独立的乐趣,让你的孩子在全面发展中提高综合素养

  让你的孩子在正面激励中形成健康的人格。

  《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通过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格得以展现,形象得以完成。——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你最欣赏的是哪一个人物,理由是什么?

  郑伯——礼贤下士,从谏如流,知错能改。

  佚之狐——识人才的伯乐。有充分洞察力和预见性(侧面写烛之武)

  晋侯——以利为重,以”不仁”为借口,沉着应对,有政治家的风度。

  烛之武——官微人轻,怀才不遇,临危受命,不避艰险,深明大义,才智超群。(一个为纾国难挺身而出的忠臣,一个远见卓识的杰出的外交家,一个晓理动情的天才式演说家,一个善用矛盾化干戈为玉帛的政治家,一个审时度势的出色的心理分析大师)

  志士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勇士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勇士

  辩士口若悬河、巧言善辩的辩士

  思考:

  1、烛之武能言善辩,才智过人。这样的人为何老不见用?

  2、郑伯作为当权者做得如何?从中要汲取怎样的教训?

  3、佚之狐真的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吗?他自己为什么不去说秦而举荐了烛之武呢?他对

  烛之武是很了解的,为什么到现在才举荐呢?他这是一种什么心理?

  补充:

  1、《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左传》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左传》描写人物生动细致,人物语言富有文学色彩,叙写战争时以记叙战前准备、战后论战为主,略写战争经过,记录了不少外交辞令、议论、谏说,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

  2、烛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正”(yǔ、养马

  的长官),大概相当于《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温”吧。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冯梦龙《东周列国演义》

  3、背景材料

  (1)秦立晋君:公元前651年,晋献工卒,晋国陷入内乱。晋国大夫里克杀了晋献工的庶子夷齐、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献工次子夷吾。夷吾采纳了大臣吕省,卻芮的意见,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以东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即晋惠公。这就是课文中所言“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君”即秦穆公,“晋君”即晋惠公,“赐”则指“秦立晋君”之事。

  (2)惠公背约:公元前650年,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这就是文中“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指秦穆公,“许君焦、瑕”则指公元前651年夷吾答应予秦河东之地一事。秦晋两国之间的关系从此出现裂痕。

  (3)重耳过郑: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宋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这就是课文中“以其无礼于晋”一事。

  (4)郑楚结盟:公元前632年4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败。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重耳之后,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到出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阳西)。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在衡雍之西),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

烛之武退秦师的教案优秀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左传》等文学常识;掌握文中出现的文言现象。

  2、过程与方法

  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赏析人物形象和写作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烛之武临危受命、大智大勇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词语;

  体会《左传》的语言特点和叙述技巧;

  分析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教学方法】诵读法、归纳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解题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是楚国大败。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仍未感化晋国。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攻郑呢?因为当时秦国也要争夺霸权,也需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

  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欲望,于是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教师范读并正音

  汜(fán)南 佚(yì)之狐 共(gōng)其乏困 秦伯说(yuè)

  秦军氾(fàn)南 夫(fú)晋,何厌之有 无能为(wéi )也矣

  若不阙(quē)秦 微夫(fú)人之力不及此 夜缒(zhuì)而出

  杞(qǐ)子 逢(páng)孙 失其所与,不知(zhì)

  2、学生自由朗读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二、研习课文,疏通字词句。

  (一)学习课文第一段

  1.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串讲课文。

  实词:礼,礼遇,以礼相待。贰,从属二主,不忠诚。军,名词做动词用,驻军。

  虚词:以,因为。

  句式:“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是介词结构后置句,“以其于晋无礼,且于楚贰也”。

  2.分析理解

  思考:第一段共五个分句,语言简练,但字字均很重要,它实际上交代了什么?

  明确:一个弱小的郑国,同时受到两个强国的进攻。大军压境,国都被围,气氛十分紧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这次围郑主要是晋国为了报复郑国,与秦国并没有多大的`利害关系,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伏笔;“晋军函陵,秦军汜南”,既然两国军队并没有驻扎在一起,也就为烛之武的分化瓦解工作提供了可能。“函陵”“汜南”均属郑国领土,分别为晋、秦所占,一是说明晋秦联军来势凶猛,势不可挡;二是暗示着郑国有机可乘。

  开篇寥寥数语,既点出了战争爆发的原因、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又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

  1.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串讲课文

  实词:辞,推辞。

  虚词:若,假如。犹,尚且,还。已,同“矣”。而,却。

  句式:“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中“之”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翻译时可不翻译出来。

  一词多义:

  若 ①如,像:“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②如果:“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③人称代词“你”:“若毒之手”。

  2.分析理解

  (1)思考:佚之狐的话表明了什么?

  明确:佚之狐向郑伯推荐烛之武。“国危矣”承上而来,再次强调郑国所处的危险境地。“若使烛之武见秦师,师必退”,说明烛之武具备了担此重任的非凡才能。

  (2)思考:烛之武的推脱之辞以及郑伯听后的表现说明了什么?

  明确:“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暗写烛之武在年轻时并没有得到重用;“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则流露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但是,即使是在“无能为也已”的情况下,仍被委以重任,其才识已可想而知了。面对烛之武的牢骚,聪明的郑伯没有表现出丝毫不满,也没有给予什么安慰和许诺,而是光用“是寡人之过”自责,从谏如流,情意真切。他的一番诚意感动了烛之武。

  3.教师总结,引发学生思考

  “文似看山不喜平”,这篇课文充满了波澜,显得生动活泼。如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着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读者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挽狂澜于既倒,谁知他却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辞曰”,使郑国的希望又趋渺茫。郑伯的自责,也增添了文章的戏剧性。

  (三)学习课文第三段。

  1.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串讲课文。

  实词: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敢,敬辞。执事,对对方的敬称。鄙:以……为邑。陪,增加。东道主,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行李,出使的人。封,以……为边界。肆,延伸。济,渡过。

  虚词:以,来。

  通假字:阙,同“缺”,损害。 说,同“悦”,喜悦。

  一词多义:

  夫:①发语词:夫晋,何厌之有

  ②男人:遂子孙荷担者三夫

  ③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2.理解分析

  (1)思考:烛之武为什么一见到秦伯就说“郑既知亡矣”?

  明确:烛之武采用了先抑后扬的办法。一上来,使秦伯认为烛之武完全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这就引起秦伯对烛之武的好感,愿意听烛之武把话说完,这就为进一步说服秦伯提供了可能。

  (2)思考:烛之武为什么能成功说服秦君?

  (仅提出问题,引发思考,下节课具体讨论)

  (四)学习课文第四段

  1.在教师指导下,串讲课文。

  实词:敝,损害。与,结交,亲附。

  虚词:以,用。其,表商量语气,还是。

  通假字:知同“智”,明智。

  一词多义:

  微 ①隐约地: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②假如没有: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③细小:防微杜渐

  之 ①到:辍耕之垄上

  ②助词“的”:是寡人之过也

  ③代词:子犯请击之

  2.分析理解

  思考:子犯请求攻击秦军,在盟友变敌友的情况下,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

  明确:晋文公是一个讲恩情、讲仁义、讲智谋的人。在盟友变敌友的情况下,晋侯并没有感情冲动,而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这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三、布置作业:总结本课文言知识

  第三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二、分组总结文言现象

  (一)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 “矣”,了。)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 “供”, 供给、供应。读gōng)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 “餍”,满足。)

  (4)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读yuè。)

  (5)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 “智”,明智,聪明。读zhì)

  (二)古今异义

  ①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 (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三)一词多义

  封 :

  (1)既东封郑(做疆界,动词) (2)肆其西封(疆界,名词)

  之 :

  (1) 唯君图之 (代词,指阙秦以利晋)

  (2)子犯请击之 (代词,代秦军)

  (3)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助词“的”)

  (4)臣之壮也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其:

  (1)君知其难也 (他的,代词)

  (2)吾其还也 (表希望的语气副词)

  (3)以其无礼 (郑国,代同)

  以:

  (1)敢以烦执事(拿,介词)

  (2)以乱易整 (用,介词)

  (3)以其无礼 (因,介词)

  (四)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东:在东边。

  夜缒而出 夜:在夜里。

  朝济而夕设版焉 朝、夕:在早上,在傍晚。

  2.名词活用作动词

  晋军函陵 军:驻军。

  越国以鄙远 鄙:作为边邑。

  既东封郑 封:疆界,这里作动词。

  与郑人盟 盟:订立盟约。

  3.动词活用作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赐:恩惠

  4.动词的使动用法

  烛之武退秦师 退:使……退。

  若亡郑而又益于君 亡:使……亡

  5.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共其乏困 乏困:缺少的东西。

  6.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损害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是寡人之过也 (“……也”表示判断)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否定判断)

  2、省略句

  ①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

  ②(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 (省略主语“烛之武”)

  ③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略介词“以”的宾主“之”)

  3、倒装句:

  ①宾语前置句

  夫晋,何厌之有?(“有”的宾语“何厌”前置,“之”作为标志。)

  ②状语后置

  以其无礼于晋(介宾短语“于晋”作状语,后置,翻译时要调整为“于晋无礼”)

  且贰于楚也(于楚从属── 同上)

  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 同上)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于君有益——同上)

  三、问题探究

  1、学生齐读第二自然段烛之武的语言,并思考:烛之武是用哪些事实和事理说服秦伯的?

  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板书总结:

  当前:越国鄙远论——言地域政治

  亡郑陪邻论——言利益分配

  舍郑有益论——言两国邦交

  过去:过河拆桥论——言历史纠葛

  未来:晋国扩张论——言争霸现实(最关键)

  2、晋军为何不愿向秦军进攻?

  明确: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弊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3、烛之武形象分析。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深明大义,不卑不亢,能言善辩,有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

  四、总结本文的写作特色

  1.伏笔与照应

  这篇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晋军函陵,秦军?锬稀保?为下文烛之武“夜缒而出”,出使并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

  2.波澜起伏

  这篇课文充满了波澜,显得生动活泼。如,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着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读者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挽狂澜于既倒,谁知他却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辞曰”,打起了退堂鼓,使郑国的希望又趋渺茫。郑伯的自责,也增添了文章的戏剧性。再如,秦国退兵后,子犯建议攻打秦军,秦、晋关系顿时又紧张起来。晋公讲了一番“仁”“知”“武”的大道理,才平息了一场虚惊。课文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3.详略得当

  这篇课文主要是表现烛之武是怎样说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在烛之武“夜缒而出”的前后,郑国君臣和百姓是怎样焦急地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国君臣又是以怎样的场面和骄横态度接待这位即将亡国的使臣,作者都一字未提,而是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从而做到繁简得当,层次井然。

  五、课堂总结

  六、布置作业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反思

烛之武退秦师的教案优秀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能力目标 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情感目标 正确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难点 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识史书

  1、1955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一个人的力量真的能抵得上五个师吗?今天我们要学的《烛之武退秦师》会告诉我们答案。

  2、本文选自《左传》,我们初中的时候也学过一篇选自《左传》的课文,是《曹刿论战》。

  3、关于《左传》:

  ①请一位同学读注释1。

  ②补充《左传》常识:

  《左转》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另外还有两本书也是对《左传》的阐发:《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因此我们把这三本书叫做“《春秋》三传”。

  《左转》记述了春秋间240多年的历史,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颇具春秋时代历史散文的特色。它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忠于历史事实,生动、真实地反应了奴隶社会崩溃时期的重大变化,为后人提供了那个时代广阔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斗争,各诸侯国之间频繁的争夺战争,各种礼仪制度、社会风俗、道德观念及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在《左传》中都有大量记载。

  总之,《左传》无论对后代史学和文学都有极大的影响,在艺术上的成就令人惊叹,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4、补充:关于古代姓名。

  烛之武是不是姓烛名之武?

  不是。烛之武——烛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烛地,名叫武的人”。

  佚之狐--佚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佚地,名叫狐的人”。

  5、史书体例:

  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②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③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④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⑤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⑥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6、背景资料:与课文有关的一些历史事件。

  (1)秦立晋君:公元前651年,晋献公卒,晋国陷入内乱。晋国大夫里克杀了晋献公的庶子夷齐、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献公次子夷吾,夷吾采纳大臣吕省、卻芮的意见,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东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

  (2)惠公背约:公元前650年,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

  (3)重耳过郑: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宋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

  (4)郑楚结盟:公元前632年4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败。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重耳之后,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到楚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阳西)。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在衡雍之西),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之“贰”。

  《烛之武退秦师》发生在公元前630年,与城濮之战仅隔两年。因此,秦、晋围郑可以说是城濮之战的余波。

  二、解文意

  1、播放录音朗读,注音读准字音,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字音:

  ①生字:函(hán) 氾(fán) 佚(yì) 缒(zhuì) 阙quē)

  ②多音字:朝(zhāo) 逢(páng)(人名逢孙)

  3、指名朗读后分组合作探究翻译。

  第一、二组:第一、二段。

  第三、四组:第三段开头至“君亦无所害”。

  第五、六组:“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结尾。

  要求:参照注解,动口动脑,疏通文意,翻译指定内容;有不懂的地方可以问老师;每组派一名代表展示。

  4、文言知识检测(抢答方式)

  重点字词

  1、夜缒而出(名词作状语)

  2、敢以烦执事(表谦敬的副词)(对对方的敬称)

  3、越国以鄙远(以……为边邑,意动用法。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方的国家)

  4、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代词,为什么)

  5、朝济而夕设版焉(于此。兼词)

  6、既东封郑(名作状)(使……成为边邑,使动用法)

  7、夫晋,何厌之有(句首发语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8、阙秦以利晋(使……削减,使……得利,使动用法)

  9、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主人)

  10、行李之往来 (古:出使的人;今: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1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没有,否定副词)(那个人)

  12、不知(通“智”)

  13、吾其还也(表示商量语气、还是)

  词类活用

  1、晋军函陵,秦军范南。军:驻军,名词作动词

  2、因人之力而敝之。敝:损害,形词作动词

  3、且贰于楚也。贰:从属二主,数词作动词

  4、既东封郑。封:以……为边界

  5、夜缒而出。夜:在夜里,连夜名词作状语

  6、与郑人盟。盟:结盟,名词作动词

  文言句式

  1、何厌之有?(宾语前置)

  2、以其无理于晋。(介词结构后置)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介词结构后置)

  通假字

  1、失其所与,不知。知:智,明智

  2、秦伯说,与郑人盟。说:悦,高兴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供,供给、提供

  4无能为也已。已:矣

  5、何厌之有。厌:餍,满足

  6、焉用亡郑而陪邻。陪:倍,增加

  古今异义

  1、行李之往来。行李:出使的人

  2、舍郑以为东道主。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一词多义

  若

  如果,连词。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你,代词。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

  像,动词。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

  知

  知道。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明智。失其所与,不知

  能

  才能,名词。今老矣,无能为也。

  能够,动词。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

  说

  陈说,动词。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杂说,名词。故为之说,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通“悦“。秦伯说

  辞

  推脱,动词。不辞劳苦

  告别,动词。停数日,辞去

  推辞,动词。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鄙

  边远的地方,名词。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边境,名词。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浅陋,鄙俗,形容词。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之

  到,动词。辍耕之垄上

  他们,代词。子犯请击之

  的,助词。是寡人之过也

  结构助词,无意义。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三、析情节

  1、指名回答: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只身前往秦国,说服了秦君,免去了一场战祸。

  2、梳理情节: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亡郑利晋阙秦;存郑利秦;晋忘恩负义,不可共事)

  智退秦师

  晋师撤离

  3、练习:试用一副对联概括各部分内容。

  大兵压境,小国告急。

  郑文公诚心悔前过,烛之武大义赴敌营。

  勇士闯虎穴,巧言退亲师。

  秦穆公度势盟郑,晋文侯审时班师。

  四、赏形象

  1、根据“夜缒而出”这一细节,发挥想象,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有一位 的老者,在一个 的晚上,被放到 的城外,走进了 的秦营,这需要 何等的勇气!

  2、 自主思考:

  (1)。晋、秦两国为什么围攻郑国?

  晋、郑矛盾,与秦无关。为下文叙事埋下伏笔。

  (2)。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的?

  态度诚恳,勇于自责,并晓之以理。

  (3)。烛之武用哪些事实和事理说服秦伯退兵?其中哪一点最关键?

  亡郑不利于秦;存郑有益于秦;晋国过河拆桥,贪得无厌。

  (4)。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

  不仁,不知,不武。

  (5)小结: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烛之武在剑拔弩张的敌对情势下,凭借自己的三寸之舌,说服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军也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

  3、人物形象归纳:

  (1)、烛之武: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知难而上,义无返顾的勇士;口若悬河,巧言善辩的辩士。

  (2)、郑伯:善于纳谏;勇于自责;善于言辩。

  (3)、秦伯:贪婪,自私,不讲信用,见利忘义。

  (4)、晋文公:贪婪,但理智,能隐忍不拔,随机应变,审时度势,雄才大略。

  5、如何看待佚之虎的人物形象(是伯乐还是狐狸)?

  找学生读佚之狐的那句话: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谈对佚之狐的。看法。

  首先,佚之狐是一个“慧眼识英雄的伯乐”。是他发现并举荐了烛之武这匹千里马给郑伯,从而挽救了郑国覆亡的命运。不可否认,佚之狐是一个胸藏韬略,临危不惧,遇事冷静,能谋善断,高瞻远瞩的杰出之士;他对天下形势洞若观火。“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寥寥数语,足见其不同凡响。

  思考:他真的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吗?据史料记载,说服秦伯的初定人选是佚之狐,佚之狐也未必不能劝退秦师,但他为什么自己不去而举荐了烛之武呢?

  明确:人如其名,佚之狐身上的狐味太重。只身入虎狼之地,能否说服秦伯谁也不敢打保票,稍有不慎,惹恼了秦伯,自己掉了脑袋不算,还可能被牢牢的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让后人指指点点。抬出烛之武,既能提高成功的几率,在成就烛之武的同时自己也落个“伯乐”的美名。所以说他是一条狡猾的狐狸!

  五、探艺术

  1、指名朗读第三段,注意读出语气。

  2、分析烛之武退秦师,为何能够成功。

  讨论:烛之武如何一步步说服秦伯的?

  烛之武的语言艺术:

  奉承示弱,郑知亡,抬高你

  顺势陈弊,若郑亡,削弱你

  以利相诱,若不亡,有益你

  以史挑拨,揭痛处,离间你

  顺势推测,若郑亡,威胁你

  陈述利害,君图之,服了你!

  仅仅用了125个字,娓娓道来,环环相扣,不仅退却了秦军的千军万马,还与秦军结成同盟关系,让秦军帮着戍守郑国。这就是烛之武的杀手锏!更是烛之武的智慧,这就是“史上最智慧的中国好舌头”!

  后人云:大兵压境把郑围,生死存亡势堪危!秦伯帐前七旬翁,寥寥数言大军归! ——杨华当

  3、总结: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那些鲜活的身影却依然存留在人们的心头。象烛之武这样的识大体顾大局,临危受命的勇士,可以说就是国家的脊梁!其劝说的语言艺术更是中国史上的经典!

  六、联现实

  如何说服生物老师杨老师不在语文作文课上考试生物呢?请试着用烛之武的办法!

  (1)奉承示弱,抬高你——

  老师:为人好、水平高;能力强、身体壮;

  我:长得黑、个子低;考得差,好害怕!

  (2)顺势陈弊,削弱你——

  如果您占用作文课考生物,会占用课时讲卷子,语文老师也得给我们补回课来,课程就会很紧张,马上又期中考试了,不仅讲不完,而且我们也没时间复习了,我们会在背后议论你!对你的光辉形象有损!

  (3)以利相诱,有益你——

  听说你爱吃……如果不考,我们全班同学一人给您……

  (4)以史挑拨,离间你——

  你不记得曾经占用了语文早读五分钟,语文老师气得脸都绿了,背后对着我们的面不少骂您,您看他那么小肚鸡肠呀!那话也太难听了!您要听吗?

  (5)顺势推测,威胁你——

  如果这次你再占用人家两节作文课,语文老师估计还是打不过您,但依他那小肚鸡肠的性格,肯定还要全校瞎嚷嚷!说的话肯定难听!

  (6)陈述利害,改变你——

  不考对您好,考对您不好,您考虑考虑吧!

【烛之武退秦师的教案优秀】相关文章: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09-13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09-13

《烛之武退秦师》的教案03-09

烛之武退秦师的教案10-13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09-19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10-21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02-20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03-03

烛之武退秦师微型教案08-29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