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8篇(热门)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
过程与方法:常识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如拔图钉、铁钉和木螺钉),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教学重点】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选择不同工具解决问题的原因讨论。
【教学准备】
记录表(学生);常用工具,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
老虎钳(教师);钉有三个图钉、2个铁钉、两个木螺丝钉的木板一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个漂亮的窗花剪纸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出来的?(出示窗花剪纸)。
剪刀除了能剪窗花之外还能做些什么事?(剪绳、剪指甲……)
那么锤子能帮助我们做哪些事情?(出示锤子)
二、我们用过什么工具
1、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事情,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我们常用的工具(板书课题:使用工具)
2、你还知道哪些工具?他们能帮助我们做什么事?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然后把工具名称和能做的事情填在书本P2表格内。比一比,哪些同学想地更多。
3、小组讨论填表
工具名称 可以做哪些事情 工具名称 可以做哪些事情
4、小组汇报:
请一个小组上台来介绍,并且可以使用老师讲台上的工具做示范(提供工具)。
5、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对工具的使用已经比较熟悉,并且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了。那么下面就请大家来帮我解决一个问题。(启后)
三、选用什么工具好
1、老师这里有钉有一些钉子的木板(出示木板),
1)如果要把钉子冲木板中取出来,请问我该选择什么样的工具比较合适?
2)请小组内的同学先观察一下钉在木板上的钉子,思考你需要哪些工具?
3)说说你选择这些工具的理由
2、小组长领材料,组织小组成员开展实验
3、全班交流:说说你们刚才选择的工具是最合适的吗?
分组发言共同评论。
四、完成三项任务的工具选择
1、请大家观察P3的'三幅图,请你在右边选择最恰当的工具来完成这3项工作。
并且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2、油桶通过斜面推上车,比较省力;大石头用撬棍当赶感去撬动比较省力;利用绳子和滑轮组成定滑轮可以很方面地将国旗挂到旗杆顶上。
3、教师小结:有一些很费力、很难做的事情,如果我们使用了工具就可以省力、方便地完成了。巧妙地使用工具,能让我们做的更好。
4、 请大家看P3工具的定义,深入理解。
五、全课总结:对于简单机械,我们还有什么问题想研究?
教学反思:《使用工具》是本学期的第一课,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好这一课,将对孩子今后科学课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如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既然教学的内容是“使用工具”,那就让学生亲自体验使用多种工具的过程,在使用中培养兴趣,在使用中掌握技能。
总体而言,本学期的第一课还是能够较好地实现激发学生学趣,培养技能,达成了为后续的教学活动作好铺垫的教学目标。
科学教案 篇2
设计思路:
对大班幼儿来说,应进一步了解树木与人类的关系,知道乱砍乱伐树木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从而激发幼儿爱护树木的情感,让幼儿了解树木的根有防止泥土流失的功用,这是一个难点。于是我们结合了长江发洪水的事情,让幼儿观看录像并带问题去思考、实验树根有什么本领,让幼儿亲自比较一下种树和没种树的泥土被水冲后有什么不同,从而进一步了解树根有防止泥土流失的作用,知道水土流失会造成洪灾,激发幼儿保护树木的情感。
一、活动目标:
引导幼儿了解树木有防止泥土流失的功用,知道乱砍乱伐树木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激发幼儿爱护树木的情感。
二、活动准备:
录像、玻璃缸、花盆、水、泥土、杯子、毛巾。
三、教学过程
(一) 看录像,感知洪水的危害。
1、看录像,了解发生了什么事。
小朋友,我们一起来看录像好吗?看看录像里讲了一件什么事?(幼儿看录像)
提问:录像里发生了什么事?
2、再看录像,洪水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提问:(1)洪水使人、房子都怎么啦?
(2)你们看了录像,心里怎么样?
(二) 体验理解树根的作用:
1、讨论:发洪水的原因:
(1)是呀,庄教师和你们一样,看了这个录像心里真不高兴,我也很难受,洪水毁坏了我们的家,让我们无家可归。可庄教师就是搞不明白,今年怎么会发这么大的洪水呢?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2)幼儿讲述。
(3)是呀,庄老师也从报纸上看到,乱砍乱伐树木是发洪水很重要的一个原因。那为什么乱砍乱伐树木会造成洪水呢?
(4)幼儿讲述。
(5)你们想知道吗?我们来做个实验。
2、实验(一):
(1)你们来看庄老师准备了什么?对!你们看这一半的泥土种了树,那另一半的泥土没有种树。庄老师还准备了什么?(水),这水就代表雨水,等会儿我们用水冲冲看,看看下雨以后两边的泥土有什么不一样。冲的时候,庄老师有一个要求:你自己冲的时候要看清楚两边的泥土有什么不同,别的小朋友冲的时候,你也要看仔细,等会儿把你发现的告诉大家好吗?好,我们一起冲,先把袖子卷起来。下大雨啦!(幼儿冲水)
(2)幼儿、老师实验。
(3)提问:你们发现两边的泥土有什么不同?(没有种树的地方泥土冲掉得多,种树的地方泥土冲掉的少)我们再试试看,下大雨时,两边的泥土是不是一样?
(4)你们本领真大,发现了种树的泥土流失的少,没有种树的泥土冲掉的多。庄老师也想试试看,是不是这样?
(5)老师冲:“下雨了,下大雨了”“哎呀,真的,没有种树的.泥土流失得多,种树的泥土流失得少。那为什么种树的泥土冲不走呢?有什么道理吗?”
(6)幼儿讨论。
(7)老师祟一棵树的树根,“是呀,大树的树根就像一只大手一样,把泥土都紧紧地抓住了。所以,大雨来的时候,种树的泥土就冲不走了,而没有种树的泥土因为没有大手抓住泥土,所以雨水一冲,泥土都冲走了。”
实验(二)
(1)那么,这么多泥土冲走了,有什么不好呢?我们再做一个实验。
(2)出示两个玻璃缸,(一只有很多泥土,一只只有一点泥土)“这两个玻璃缸代表两条小河,一条“河”两条的泥土上没有种树,所以泥土冲掉得多,都沉到这条河的河底。而另一条河两边种了很多树,所以下大雨时,泥土冲掉得少。”
(3)出示两桶水,你们看,庄老师还准备了两桶一样多的水。这水代表什么(对了,是雨水)。我们来看看下大雨后,这两条洒会有什么不同?
(4)下大雨了(把水倒进泥土少的缸里)哎呀,雨水满出来了。发生了什么事?洪水就爆发了。
(5)为什么下雨下得一样多,一条河的河水满出来了,造成水灾。而另一条河却没有发生洪水泛滥呢?这些泥土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幼儿讨论)
(6)今天,我们做了两个实验,你们知道了什么道理?我们今天又知道了大树的另一个本领:树根有抓住泥土、防止泥土流失的本领。
(三) 内化迁移,爱护树木:
(1)大树的本领真大,我们要怎么爱护它?我们还要多种树,不把树乱砍掉。这样就不会发生洪水,我们就能很好的生活了。
(2)可是,现在还有许多人不知道大树的本领,我们该怎么办?
(3)幼儿讨论。
(4)好,我们一起去宣传树木的好处,让更多的人知道大树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要保护它。让我们先去告诉中班、小班的弟弟妹妹,让他们也一起来爱护树木。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摆的摆动快慢与摆长有关,同一个摆,摆长越长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动越快。
过程与方法:在真实情境中研究摆长如何影响摆的快慢;在不断尝试中,调制出每分钟摆动30次的钟摆。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细心观察和准确测量的重要性;体会制作钟摆的乐趣。
【教学重点】在真实情境中研究摆长如何影响摆的快慢。
【教学难点】调制出每分钟摆动30次的钟摆。
【教学准备】学生自带计时表(小组)、铁架台、棉线、一根宽1厘米长30厘米的木条、稍大金属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复习上节课内容,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2、阅读课本P62上图和文字,并作出预测。师出示上节课的实验单摆再次演示。
3、小结:摆长不等同与绳长。
二、摆长怎样影响摆动次数:
1、师出示金属圆片,问:假如把它固定到木条上,这个摆的摆动快慢会变化吗?为什么?
2、学生小组实验,把金属片固定在底部,三次实验记录15秒内摆动的次数。记录表见课本P62。
3、反馈数据。
4、思考:我们观察到了什么变化?怎样解释这种变化呢?
5、师问:金属圆片在木条上固定的位置不同,对摆的快慢有影响吗?
6、小组三次实验并记录金属片挂在上、中、下处时,15秒内摆动的'次数。
7、反馈数据。
8、解释变化原因并小结。
三、做个钟摆:
1、提出要求:利用刚才的材料,我们能做一个每分钟正好摆动30次的钟摆吗?
2、板书课题:做一个钟摆。
3、小组尝试调整制作。
4、请成功的小组展示钟摆。板书设计:
做一个钟摆摆的摆动快慢与摆长有关,长则慢,短则快。
每分钟摆动30次教学后记:
科学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在观察细胞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会查阅有关细胞的书刊及其他资料获取信息。
2.知道科学探究是永无止境的,培养科学探究的志趣。
3.了解显微镜的构造并用它观察细胞;知道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二.重点:在观察细胞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
三.难点:会查阅有关细胞的书刊及其他资料获取信息。了解显微镜的构造并用它观察细胞;知道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四.教具:多媒体及自制课件
五.课型:讲授
六.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课件) 板书:细胞
活动一:我们来观察研究不同生物体的细胞。
这个活动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利用显微镜观察一些实物来研究认识不同生物体的细胞。包括三个环节。
一是学生观察研究活动。教科书展示了两幅学生观察研究情景图。在左边图中,一生正在用显微镜 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旁边展现了洋葱表皮细胞放大图,其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对于用肉眼看不到的物体应当借助一定的仪器(如显微镜)来进行观察。在右边图中,一 生边观察边说:“我观察到的洋葱表皮是由一个个的小格子组成的”,还展示了一生观察后用笔画图的情景,他边画图边说:“我把细胞的样子画下来”,目的是启 发学生用语言和图画将所观察到的细胞的样子描述出来。两幅图仅是学生研究细胞的活动指向,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利用其他方式进行研究。
二是得出研究结论:生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对于本结论,应在学生观察研究和讨论交流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而得出。
三是出示一个资料卡。教科书出示了一幅显微镜结构示意图,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显微镜各主要部分名称,具体使用方法可不要求学生掌握。
活动二:把我们搜集的资料交流一下吧。
包括两个环节。
一是教科书提供了一幅学生交流情境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学生搜集的材料有细胞的发现——我知 道细胞是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最早发现的;有细胞的种类——我知道草履虫是由单细胞构成的;也有关于生物体生长发育过程与细胞的关系的资料——我知道生物体 生长发育的过程就是细胞不断生长、繁殖、衰老、死亡的过程。一名学生在打手势但没有出示提示语,是指学生搜集到的资料还有很多。通过交流可以扩大学生认识 的范围,激发学生研究细胞的兴趣,为学生的后续研究埋下伏笔。
二是展示了几组细胞图谱。展示的.有动物细胞:肌肉细胞、血细胞和口腔细胞;有植物细胞:叶子的薄壁细胞、鸭跖草的下表皮细胞和水藻草细胞。目的是通过展示这些图谱,使学生认识到不同生物、不同部分的细胞是不同的,以扩大学生对细胞的认识范围。
自由活动:
教科书的自由活动指向是让学生制作细胞模型。教材展示了一幅学生制作场景图。图中一生说:“ 把看到的洋葱表皮细胞制成模型吧”,目的是提示学生可根据自己用显微镜所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的样子来制作模型。另一个学生说:“我来制作一个……”意在 是提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实际和兴趣,自主选择制作对象。教科书没有展示某种成型的细胞模型,意图是给学生留有较大的空间,可以制成平面的,也可以制 成立体的,可以制作某种动物器官的细胞模型,也可以制作植物某一部分的细胞模型等。
拓展活动:
本活动设计了一项内容,即查阅资料研究细胞是怎样生长的。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查阅资料或采用其他研究方法,把对细胞的研究引向深入。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科学的表达方式描述自己听到的声音。
2、能够在多个问题中确定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
3、能用“耳”和“眼”共同感觉各种物体发声时产生的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乐于对周围的各种声音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能够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对声音问题的.看法。
科学知识目标:
能举例说明周围的声音是各种各样的。能归纳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学准备
按组准备鼓和鼓槌1个、绿豆若干粒、锣1面、钢尺1根、纸杯1个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在我们的生活中,风声、雨声、读书声,处处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声音。
二、活动一:寻找声音。
1、观察书中的四幅插图
2、倾听声音:让学生倾听声音,知道这个声音是由谁发出的。
3、想一下某些物体和动物在发出声音时的变化。
4、关于声音,你想知道些什么?
三、活动二: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
1、用“耳”和“眼”共同感觉各种物体发声时产生的现象。
学生实验
全班讨论,交流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填写各种物体发声时的现象记录表
讨论物体发声时有什么现象?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
2、提问:用什么办法能使物体停止发声呢?
演奏者如何使鼓或锣停止发声?
物体停止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现象?这说明了什么?
四、小结。
板书设计:
3 倾听声音
寻找声音
声音的产生:现象:
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科学教案 篇6
一、学习目标要求
知识与技能:了解照相机的原理和近视眼的成因,知道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过程与方法:动手自制照相机,认识照相机的原理;通过照相机与眼睛的结构对比,了解眼睛看物体的机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自觉保护视力,注意用眼卫生。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眼睛成像的机理,认识近视眼是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实施建议
(一)教学过程设计
(1)认识眼睛的结构和成像机理。 眼睛成像是透镜成像规律的重要应用。照相机与眼睛有相似的结构,自制照相机,能使学生对利用凸透镜成缩小的实像有较直观、深刻的印象。因此,对眼睛成像的认识,可以从自制照相机开始。通过生理学中的眼模型或,将生理眼抽象成简化眼模型。将自制照相机与简化眼对比,使学生认识到眼睛可以看成是精巧的照相机,眼球中的角膜和晶状体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的底片。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人眼的凸透镜在视网膜上形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分布在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人就可以看到这个物体了。这就是眼睛成像的基本原理。 用形成了一个凸透镜,涉及到了透镜组的问题,学生可能产生疑问;因在前一节中已经学习了关于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故教师可以向学生说明“等效”的>物理思想,把这个问题留给学生思考,不必做过多纠缠。
有的学生可能会问:眼睛在视网膜上成的像是一个倒立的实像,但是人的感觉却是正立的,这是为什么?这个问题不能用光学成像原理来解释。这是人类神经中枢作用的结果,人们的感觉永远是正立的实像。
(2)探究近视眼的成因,知道眼镜的作用。
眼睛与传统照相机的比较:
眼睛照相机
结构角膜和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瞳孔光圈
视网膜(有感光细胞)底片(有感光材料)
成像缩小、倒立、实像缩小、倒立、实像
调节作用像距不变,当物距减小(或增大)时,增大(或减小)晶状体的曲率以减小(或增大)焦距,使物体在视网膜上成清晰的像焦距不变,当物距增大(或减小)时,减小(或增大)镜头到底片间的距离,使物体在底片上成清晰的像
对近视眼成因的探究,是这节内容的难点。明白了近视眼的成因,应向学生介绍一些眼保健知识(如眼睛保健操等),还应在课下走向社会,进行一些近视眼方面的调查,使学生认识对眼保健的重要性。
四、板书:(略)
科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常见金属的种类,了解不同金属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
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方法认识金属,通过实验研究不同金属的性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学准备:
各种类型的金属段,实验用的相关材料。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也是本单元的一个次级研究主题,主要引导学生探究金属这一类物质的共同性质特征。在教学中,教师通过问题:为什么使用该种金属的问题来导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探究金属的性质部分是本课最重要的活动内容,要求学生逐一进行操作和观察,以揭示金属的共同性质。教师一定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先动脑再动手,知而后行,才是科学的研究。学习科学是为了服务于生活中,所以在了解了金属的性质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启发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讲述:在我们生活中的常见材料,除了我们前面认识和研究的纸和布外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再来认识和研究一种材料:金属。(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了解身边的金属制品。
1、谈话:我们周围许多物体都是金属制成的,同学们仔细想一想我们周围有哪些物品是金属制成的?人们为什么用金属制作它们?
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3、汇报本组的讨论结果。
4、讲述:用金属制作的物品有厨房用具、高压电线、奖杯、常用工具等,因为它们比较耐用、可以导电、有光泽、锐利,所以用金属制作这些东西。用金属来制作是利用了金属的一些特性,如坚固耐用、坚硬锐利等,那金属的性质究竟有哪些呢,我们接下来研究研究。
(二)、研究金属的性质。
1、研究金属的光泽度。
(1)、选择铁钉、粗铝丝、粗铜丝等材料;
(2)、用砂纸摩擦它们表面;
(3)、比一比,摸一摸,说说有什么发现。(变光亮,有热度)
(4)、学生分组实验,汇报。
(5)、总结:摩擦变亮、摩擦生热。
2、研究金属的导热性。
(1)、把铝勺、塑料棒、木筷放在热水里,过3分钟后摸一摸,有什么感觉?(塑料棒有一点热,木筷没有感觉,铝勺很烫)。
(2)、学生分组实验,汇报。
(3)、总结:铝勺导热快。
3、研究金属的延展性。
(1)裁剪一段5厘米长的粗铝丝放在钢板上;
(2)用铁锤敲打它,把圆形敲成扁形的;
(3)用尺子量一量,有什么变化?(变宽、变长)
(4)、学生分组实验,汇报。
(5)、总结:金属在受到外界压力时,形状可以发生变化,具有向外扩散的延展性。
4、总结金属的性质。
(1)、提问:通过以上的实验活动,我们知道金属有哪些性质?
(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3)、总结:轻重、硬度、延展性、导热性。
(4)、讲述:金属的性质还很多,我们在以后的学习探究中会逐步学习到。
三、拓展应用:
1、谈话:想一想,根据这节课所学的知识结合书本的资料,如果要制作锅、易拉罐、首饰,你会选择哪种金属?为什么?
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3、教师总结。
4、课后学生搜集有关金属的的资料阅读。
科学教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1、能够从生活工作中寻找各种各样的能量。
2、能够区分各种各样的能量、了解它们的作用。
3、知道任何物体工作时都需要能量。
4、能够用实验的数据来说明能量的大小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5、意识到能量对于人类和自然界的活动有着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探究能量大小与物体运动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课件、“火箭”及“发射器”,实验表格。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师问:“你们知道是什么让风筝飞翔吗?”“什么让水车吱呀呀地歌唱?”“什么让向日葵微笑呢?”(依次出现投影:图片)
2、生答:风、水、太阳。
3、再出现各种图片:它们又是依靠什么“工作”或运动的呢?
4、生答。
5、师小结:像这样能使物体“工作”或运动的本领叫能量。风有风能,水有风能,太阳有太阳能。你还知道哪些能量的名称?师相机板书。
二、讨论各种能量的作用。
1、师述:我们生活中存在着这么多种能量,它们都有什么作用呢?
2、讨论后回答(看哪个小组说得多)
(2)出示课件:课文中的插图(逐次出示)。
(3)学生回答:
a、太阳光可以使植物生长,还能用来发电,还能使热水器里的水变热,能把衣服晒干……
b、热能可以将水烧开,还能发电,能把饭煮熟,能给我们取暖……
c、电能可以使电灯发亮,还能使电动机转动,使电视机出图像,使电瓶车跑起来……
d、食物中的化学能可以使我们的身体“工作”,还能使我有力气踢球……
e、水能可以使水车转动,可以发电,可以冲洗车辆……
f、声能可以使纸片振动,还能使水面泛波……
g、风能……
3、师小结:太阳能可以发电、晒衣服,热能可以煮饭、烧水,电能可以使家用电器“工作”,化学能可以使我们的身体“工作”,一句话能量可以使物体运动。可以说,我们生活中处处离不开能量,如果没有能量,人类和自然界的一切活动都将停止。
三、探究能量大小与物体运动之间的关系。
1、过渡:那么能量的大小会影响物体运动吗?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大家想不想知道?那么我们就用这“火箭发射”的实验进行探究一下。
2、教师演示:这是“火箭发射器”,橡皮筋拉伸后产生一定的能量,然后把橡筋猛地一松,火箭会弹出去,这个能量的'大小与“火箭”发射的高度有何关系?
3、猜测:橡筋能量越大,火箭发射的高度越高。
4、讨论方案:怎样才能使橡筋能量变大?
生:把橡筋拉长一些。
师:老师为了方便大家测量,在吸管上标上了刻度,(边说边演示)拉得越长,刻度越大。
师:这是个对比实验,那么在实验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学生讨论,完成实验方案。
5、汇报方案:
生:对比实验应该注意控制变量,只能有一个变量。
师:这里的变量是什么?
生:能量。
师:如何改变?
生:橡筋拉得长、短来改变能量大小。
师:不变量又有哪些呢?
生:火箭以及发射器都不能改变,发射器的位置最好也不改变。
师:火箭和发射器可以保持不变,那么位置应如何不变呢?
生:把发射器的下端与桌面平行,放一点在桌面上,以做支撑,保持不变。
师:还有要注意的吗?
生:还要注意、观察、记录。
师:每个刻度可以发射3次,然后取其平均值,这样更准确一些。
6、开始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7、汇报交流。
学生带实验表格,上如汇报。
师生补充、修改。
8、小结:从大家的实验结果中,我们可以发现橡筋拉得越长,也就是能量越大,火箭发射的高度越高,那么其他的物体运动是不是也这样呢?如风越大,风筝就飞得越高,太阳越大,热水器的水就越热……我们有兴趣课后可以做个探究。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精选】10-13
科学教案(经典)09-25
(经典)科学教案10-22
【精选】科学教案07-26
科学教案07-20
(精选)科学教案09-18
【经典】科学教案09-11
科学教案[经典]08-27
[精选]科学教案07-30
(精选)科学教案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