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11-20 08:48:31 教案 我要投稿

(通用)语文教案3篇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通用)语文教案3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背诵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3、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继续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1)实地观察爬山虎。

  (2)写观察爬山虎的日记。

  2、投影片。

  3、多媒体课件:

  (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给课文分段;

  4、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

  教学准备:

  1、实地观察爬山虎。

  2、写观察日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2、导语:

  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5课《爬山虎的脚》。

  3、对课题质疑。

  二、检查预习:对爬山虎的了解情况;

  三、出示学习目标、自读。

  四、学习生字新词

  1、开火车拼读、纠音。(字形重点:隙、漾)

  2、解释生字词。

  五、默读、思考: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2、分段。

  3、四人小组讨论分段情况、汇报。

  六、教学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默读、思考:

  (1)这一段讲了什么?

  (2)你觉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

  2、提问

  七、教学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大家还记得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什么?(满墙的叶子)你能说说你看到的叶子是怎样的吗?

  2、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又是怎样写的。

  (1)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重点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叶子?从哪个词看出来?

  (2)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第1、2自然段?

  (3)讨论、归纳: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

  3、重点指导朗读第3、4句。

  4、指导学生看着板书上的提纲试背第2自然段。

  5、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句子,你认为哪个词语用得最好。

  八、质疑。

  九、做练习3

  板书设计:

  25爬山虎的脚

  刚长出:嫩红——→嫩绿

  叶子

  长大了:绿得新鲜一顺儿朝下均匀

语文教案 篇2

  (一)课时目标:

  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三组动物之间互惠互助的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教具准备:

  挂图、小黑板

  (三)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

  听写词语。

  互惠扇动美餐海葵

  捣毁肉屑觅食饱腹

  说说词语的意思。

  回忆分段和段落大意。

  2.细读课文。

  (1)学习第1小节。

  自读第1小节,共有几句话?是什么句?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第二句话是什么意思?“生存竞争”是什么意思?生存竞争和互惠互助的表现是相反的。

  课文主要写动物之间的生存竞争,还是互惠互助?你怎么知道的`?

  如果去掉“你知道吗”可以吗,好不好,为什么?

  齐读第1小节。

  (2)学习第2、3、4小节。

  指名读2、3、4小节,讨论:谁和谁互惠互助?在哪件事上?怎样互惠互助的?找出有关的词句体会。

  小组汇报,完成表格,相机指导。

  合作伙伴

  合作

  项目

  互助情况

  互惠情况

  提问:为什么导蜜鸟能帮助蜜獾发现野蜂巢呢?比较“敏锐”与“敏捷”两词的异同。

  读有关互助的句子,看看它们动作发生先后的次序能否对调,并说出理由。

  (3)比赛朗读你喜欢的一组动物,读出它们是怎样互惠互助的。

  (4)说说还有哪些动物之间存在着互惠互助的关系。

  3.读句子,并用带点的词语造句。

  (1)指名读句,说说两局中加点的关联词是什么。

  (2)依次分别指名口头造句,教师评议。

  (3)书面造句,依次写上作业本。

  板书设计:

语文教案 篇3

  【目的要求】

  1.掌握,积累“病”、“业”等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以”、“之”等文言虚词。

  2.认识作者对清朝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恨之情和迫切要求改良的愿望。

  3.学习借梅议政这种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文言基础知识】

  1.字词解析

  ①注意释义

  以欹为美(欹,音qī,倾斜)

  明诏大号(诏,音zhào,告诉,一般指上告下)

  斫直(斫,音zhuó,用刀斧砍)

  孤癖之隐(癖,音pǐ,偏嗜)

  鬻梅者(鬻,音yù,卖)

  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贮,音zhù,储藏)

  ②词性活用

  A使动用法

  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夭,使……屈。病,使……成病态,弄成病态)

  夭其稚枝(夭,使……弯曲)

  纵之顺之(复,使……顺天性)

  必复之全之(顺,使……恢复。全,使……保全)

  B意动用法

  既泣之三日(泣,为……泣)

  C形容词用作名词

  以欹为美(欹,(枝干的)倾斜)

  ③一词多义

  A名词

  君之病在肠胃(重病《扁鹊见蔡桓公》)

  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弊病,缺点,《训俭示康》)

  B动词

  郑人病之(担心,忧虑《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而江浙之梅皆病(有病态,本课)

  C形容词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不堪《捕蛇者说》)

  A名词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事业,功业《隆中记》)

  武陵人以捕鱼为业(职业,职守《桃花源记》)

  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学业《乐羊子妻》)

  B副词

  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已经《黄生借书说》)

  2句式解析

  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判断句)

  固定结构讲解

  “以……为……”

  在这一结构中,“以”相当于“拿”,“用”,可分为两类

  ①“以……为……”中“为”当“作为”讲,“为”后是名词,可译为“拿(用)……作为……”

  如:以夭梅病梅为业;以五年为期

  ②“以……为……”中“为”当“是”讲,“为”后是形容词,表示比较起来怎么样。现代汉语仍沿用这种文言句式,如“以大局为重,”因此“以……为……”不需对译。

  如:梅以曲为美……以欹为美……以疏为美

  3.难句解析

  ①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

  “之欹之疏之曲”可译作助词“的”,表领属关系,也有作主谓间助词理解的,起独立作用。“智力”与现代汉语不同,译作智慧、能力。全句译为:梅的(枝干的)横斜、疏朗、曲折,又不是蠢蠢地追求金钱的人能凭他们的智慧能力办到的。

  ②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安”,疑问代词,怎样的意思,“穷”即穷尽。全句译为:怎样才能使我有很多空暇时间,又有很多空闲的田地,来大量存贮江宁,杭州,苏州的病梅,尽我一生的光阴来治疗病梅呢!

  【内容主旨】

  本文共三段。

  第一段、揭示产生病梅的根源。开头说明“江宁之龙蟠……皆产梅”引出论述对象。接着分三层论述产生病梅的根源。

  第一层,举出有的人对梅的审美观点:“梅以曲为美……密则无态。”这一品梅的标准,影射封建统治阶级选用人才的标准。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实行严酷的思想专制,忌恨和扼杀那些正直的,有骨气的,生气蓬勃的人,而要求人们成为委曲,邪佞和毫无生气的庸才和奴才。

  第二层,进一步指出上述观点正是“文人画士”的观点,以揭示产生病梅的社会根源。作者揭出文人画士“心知其意”而“未可明诏大号”,说明这种观点的见不得人,从而批判了它的邪恶。

  第三层,写文人画士们帮凶们摧残梅花的恶劣行径。“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指的也正是封建统治者的帮凶,根据其主子的`意图,奔走效劳的卑劣行径。斫正,删密,锄直,是夭梅,病梅的手段,也正是封建统治阶级扼杀人才的恶劣手段。他们攻击,陷害那些正直不阿和具有蓬勃生气的人才,要造就的只是“旁条”和生机窒息的枯干残枝,亦即委曲,邪佞和死气沉沉的奴才和庸才。

  第二段、写自己疗梅的行动和决心。

  作者一次就买三百盆病梅而“誓疗之”,可见其行动的果断。“泣之三日”为病梅而泣,正是为人才被扼杀而痛哭,无限悲愤之中显示出了对被扼杀的人才的深厚的同情。作者写出了一系列的行动,充分表现了他的满腔悲愤和战斗激情。“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鲜明地表现了作者的斗争决心。

  第三段、写自己辟馆疗梅的苦心。

  最后这段作者慨叹自己暇日不多,闲田不多,疗梅的力量有限,也就是慨叹自己的力量不足以挽回人才受扼杀的黑暗的政局。事实上,作者一生在仕途上很不得意,只做过小京官,而且受到权贵的歧视和排挤,自己的才能都无法施展,更不要说解除全国人才所遭受的扼制了。因此,他只能以感叹作结。不过,作者的思想仍是积极的。他渴望“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充分表现出坚持战斗的意志。

  【.写作特点】

  本文.写作上的特点是托物言志。作者所要表现的是政治改革的重大主题,揭露批判的是清朝统治者压抑人们思想,摧残人才的罪恶。在当时严酷的思想统治下,这是难于从正面直接议论的,只好巧妙地以梅喻人,托梅议政,表面上句句讲梅,实际上处处有言外之意,而且比喻贴切,寓意深刻而不隐晦。

  【解题指导】

  一、

  1.三句引用话的作用见【内容主旨】。“固也”是“固然如此”的意思,表示前后部分让步转折关系:先让一步,暂且承认有的人有那么一种对梅的审美观,先让一步,下面逐步转入作者要表达的,同这引用的话相反的意思,有揭“文人画士”利用这种审美观的奸险用心和摧残梅花的罪恶行径,提倡解放病梅,要“纵之顺之”让它自然生长发展。

  2.言外之意见【内容主旨】

  3.体现了作者明知他的思想行为会遭受封建统治阶级的批判迫害,但他毫不畏惧,决心迎接斗争的思想。

  二、

  1.①梅以曲为美(以,拿,用,介词)

  ②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以,连词)

  ③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前“以”,介词。后“以”,连词)

  ④……以其智力为也(以,介词,凭借)

  ⑤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以,介词,把)

  2.①江宁之龙蟠(之,助词“的”用在主语和中心语之间,表领属关系)

  ②梅之欹之疏曲(之,助词“的”。或助词,用于主谓之问,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

  ③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前“之”,助词“的”。后“之”助词,变主谓短语为句子的主语)

  三、见【文言基础知识】之“一词多义”

  【资料窗】

  龚自珍(1792—1841),字 人,号定盫,清代仁和(现浙江省杭州市)人。自幼崭露才华,38岁中进士后在北京担任史馆校对,内阁中书,礼部主事,宗人府主事等。48岁辞官回南方。《病梅馆记》是南归寓江苏昆山时所作。后来他先后在杭州紫阳书院和江苏丹阳的云阳书院讲学。1841年逝世于云阳书院。

  龚自珍是清代后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之一。他生在清代“乾(隆)嘉(庆)盛世”的后期。当时清朝统治的日益显露。他最早预感到清皇朝的末日即将来临。他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支持林则徐查禁。他对清朝严酷的思想统治和的政治深感不满,力主“更法”,“改图”,废科举,重真才,以求挽救危局。他同林则徐、魏源等人组织宣南诗社。讲求经世致用之学,宣传改良主义思想。但即使是改良主义,也仍然为保守势力所不容,所以他一再遭受排挤打击。在北京辗转十年,都只是当小官,最后还被迫弃官回乡。但他的革新思想在当时产生很大的社会影响,并对后来的维新派政治改良运动起了推动作用。

  龚自珍著作丰富,有散文三百多篇,诗词近八百首,在这两方面都有出色的成就。他的散文大都表现他的政治主张和社会思想,才气横溢,意气飞扬,但由于看不到变革现实的社会力量,散文中也反映一些消极显隐的思想。他的诗词表现了对黑暗现实的深刻不满和要求改革的渴望,气势磅礴,色彩瑰丽。他的作品收集在《龚定盫全集》里。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3-09

语文园地语文教案04-04

语文《语文园地四》教案02-20

(精选)语文教案11-05

[经典]语文教案10-10

语文教案07-20

(精选)语文教案09-22

语文教案(经典)09-12

语文教案(经典)10-06

【经典】语文教案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