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8篇[集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科学教案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和比较,了解指纹的基本特征及用途;
2:尝试用“印”的方式记录指纹,通过观察比较各种指纹,并能说出不同;
3:有动手动脑的积极性,体验发现的快乐,养成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 材料准备:指纹画、指纹类型PPT、白纸及印泥若干、放大镜(人手一个)、抹布。
2. 知识经验准备:幼儿已经使用过染料涂色或发现过指纹。
活动过程
一、导入:欣赏指纹画,激发幼儿对指纹的探索兴趣。
小朋友们,你们都画过画吗?那平时你们是用什么来画画的呢?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很特别的画,我们一起来看看。 (教师出示指纹画ppt)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些画和我们平时画的画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二、引导幼儿观察指纹、了解指纹的基本特征。
1.引导幼儿对指纹开展猜想。
猜一猜,你的指纹和别的小朋友的指纹是不是一样的?你自己的每一根手指指纹是不是一样的?
2.通过动手操作,引导幼儿仔细观察,了解指纹的三种不同的类型。
(1)教师讲解示范如何清楚地印出指纹。
(2)分发材料,幼儿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引导幼儿观察指纹并进行交流,认识指纹的三种类型。
每个人的指纹形状都是不一样的,科学家把指纹分成了三大类。第一种叫箕形纹,中心向左或向右偏,像簸箕一样;第二种叫弓形纹,中心像一把弯弯的弓;第三种叫斗形纹,中心像水中小小的漩涡。是不是很神奇呢?
3.引导幼儿观察自己的指纹,并看看每种指纹类型各有几个。
我们认识了三种不同的指纹类型,那现在请小朋友再仔细观察一下自己的手指纹,看看你的'每个手指纹是哪种类型。(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分别表示。)数一数你有几个箕形纹,几个弓形纹,几个斗形纹。
三、了解指纹的作用。
小朋友们想一想,这些指纹有什么用处呢?
指纹能够帮助警察破案,因为每个人的指纹都是不同的,它是具有特征的记号。
指纹是由凹凸的皮肤所形成的纹路,所以增加手指的摩擦力,这样拿东西就不容易滑掉。
指纹还是汗腺的出口,因此可以调节温度。
每个人的指纹都不一样,且一般来说终身不变,指纹会随年龄增长变大,但形状不变。
四、制作指纹画指纹的作用真大,不仅可以帮助警察叔叔破案,而且我们还可以用指纹画出许多美丽的图画,你们想不想也来试一试,用你们灵巧的小手,画出美丽的图画来张贴在我们“指纹画展”的画廊里。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多渠道的感知尝试了解中药中几种常见的药材,产生对中药的探索兴趣。
2、尝试了解中药是我国传统医药,具有防病、治疗功能。
3、培养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激发爱国情怀。
活动准备:
1、幼儿观察的中药。
2、李时珍画像、他的著作《本草纲目》、及相关的图片。
3、视频转换仪。
4、幼儿品尝药茶的工具;煎好的中药及袋装的中药;中成药。
活动过程:
一、教师以谈话直接引出主题。
师:小朋友你生过病吗?生了病该怎么办?
师:你生病的时候吃过什么药?
二、让幼儿初步了解中药,感知中药的组成材料。
师:前几天,黄老师也生病了,到医院配了一些药,和有些小朋友说的药不一样。
1、引导幼儿初步观察,了解中药中有哪些原料?
师:看!这就是黄老师带来的中药,我们看看中药是用什么包起来的?
中药里有许多秘密,老师把中药放到你们桌上,轻轻地把它打开,你会发现什么?
2、幼儿自由地观察和讨论。
3、组织交流。
师:中药里你发现了什么?哪些药你是认识的,你给我们介绍一下,它叫什么?。(请个别幼儿介绍,教师根据幼儿的讲述把实物展示在大屏幕上)
师:中药里还有许多药我们不认识,许多秘密不了解。等一下我们用鼻子闻一闻、用手摸一摸,仔细看一看,你还会发现有趣的'秘密。把你知道的告诉别人,不知道的问一问旁边小朋友或者是老师?
4、再次观察、探索,了解中药的气味、特性、来源,并引导幼儿问老师、同伴等途径求知。
教师引导幼儿用各种感官去探索,看、摸、闻。
5、组织交流
教师拿出几种多数幼儿不认识的药材如:树皮、草干
1、师:有小朋友问我:这是什么?出示树皮、草(幼儿自由发言)
师:这是树皮、草干。平时树皮和草小朋友是最熟悉的,在这里怎么不认识他们呢?(幼儿思考和自由发言)因为这里的树皮和草是加工过的,晒干后就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了。许多中药多经过加工的,有的把它晒干;有的把它炒一炒,有的磨成粉,这样放时间长一点也不会坏。
2、师:有小朋友问我:“为什么这个东西臭臭的”。(幼儿思考和发言)
师:这是药味。中药有他特有的气味,吃起来还比较苦,但对身体有有好处。这个中药只有中国有,外国是没有的。这么好的东西是一位很早很早以前的老爷爷发明的,他的名字叫李时珍,他每天到山上找草药,治好了好多病人。他还写了一本书叫《本草纲目》,里面记录了许多中药和治病的方法。(用大屏幕展示李时珍的画像和书)
3、有小朋友问我:这样能吃了吗?(幼儿思考和自由发言)
师:小朋友真聪明,连煎药都知道。我这里有一张关于煎药的图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
师:中药像小朋友说的一样是不能直接吃的,要放在药罐里加水煮很长时间,煮到一碗药水的时候才能吃。(出示手工煎制的中药)现在人们发明了一种机器来煎药,煎药的速度非常快,带着也比较方便。为了吃起来更方便还把中药做成药片、药丸。(出示中成药)
三、品尝药茶。
1、师:中药能治病,还能防病。平时吃一些像胖大海、枸杞、菊花等中药,对我们的喉咙、眼睛有好处呢。
师: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杯茶,请你们来尝一尝,看一看茶里面有什么?喝起来有什么味道?我们现在喝的就是药茶。
2、幼儿自由地品尝药茶。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感知海绵柔软、弹性、吸水的特性。
2.对海绵的特性感到好奇,并大胆猜想并实验。
3.喜欢和海绵做游戏,并有探索的欲望。
重点难点
重点:本次重点在于让幼儿了解海绵的特征及海绵在生活中的运用,知道海绵质地、表面粗糙、易变形等特性。
难点:活动中也会有一些困难的地方,对于幼儿来说,小猪海绵软软的很讨他们喜欢幼儿会把注意力放在小猪海绵上,所以,让幼儿正常进行科学探究存在一些困难。
活动准备
海绵(小猪造型)若干、密封瓶、水、透明塑料盒三个、手帕若干
活动过程
情境导入,激发探究的兴趣
—、“宝贝们,今天有个小动物它想跟小朋友们一起玩游戏,我们把它请出来好不好, 嗨喽!小朋友好,我是一只可爱的小猪,今天呀,我想邀请小朋友来和我一起玩游戏, 你们想和我玩?在玩之前我们先来认识它一下,好吗?”引出小猪。
●认识海绵,感知海绵的柔软通过感知,认识海绵
我们来认识小猪,摸一摸小猪是什么感觉?(软软的)小猪身上有什么?(很多小孔) 小猪从很远的地走来跟我们一起玩游戏很累了,我们来给它按摩吧。(这是一只软软的、 会变形的'小猪)
小结:这是一只身上有很多小孔、软软的、还会变形的小猪。
“你们知道这只小猪是什么做的?”(海绵)引出海绵
二、游戏,感知海绵的弹性
●单人游戏:住进房间
过渡:海绵小猪困了,它想到房间里去睡觉,你们看它的房子这么小,海绵小猪这么大,你们猜它能住进去吗?(幼儿猜想)
幼儿想办法让海绵小猪住进房子里。
小结:海绵小猪软软的,变形就住进去了。
过渡:你们看又来了一群小猪,它们也想进玻璃房子里去看看,你们猜它们都能住进去吗?
●出示多只小猪,幼儿再次尝试住进房子里。观察住进房子里的小猪。
小结:通过用力挤压,小猪变型了。
我们来看一看,住进去的海绵小猪还是原来的样子吗?(不是,被挤的变形了)你们猜猜海绵小猪能变回胖嘟嘟的样子吗?
幼儿将海绵小猪变回原来的样子。
总结:那么小的玻璃房子可以住很多只海绵小猪,海绵小猪很有弹性。 过渡:海绵小猪玩得有点脏了,我们来给它洗洗澡吧。
三、合作游戏,感知海绵的吸水性
●幼儿分组合作帮小猪洗澡。
幼儿发现捧出来的小猪变重了,观察洗澡水,发现洗澡水变少了。
“咦?洗澡水去哪了?”(幼儿猜想) 验证:挤一挤小猪,水出来了。
小结:原来海绵小猪把水都吸进身体里了,海绵小猪还会吸水 总结:海绵的本领很多,很柔软,有弹性,还会吸水
四、结合生活,寻找生活中的海绵 出示图片,认识生活中海绵的运用。
教师小结:小朋友们生活中有许多的地方,海绵都能帮上忙,比如:海绵拖把,海绵洗洁布用来洗碗的等,它的作用可大可多,回家后请小朋友一起去找找还有哪些东西是海绵做的,再来跟你的好朋友和老师一起分享。
活动总结
整个教学活动中,我始终以幼儿为主体,自己作为一个引导者,引导孩子们与海绵宝宝“玩一玩”、“变一变”,让他们用完整的简单句表述自己的发现,符合《纲要》中指出的
“鼓励幼儿用多种方式来表现自己的探索过程和结果”。同时,我还为幼儿提供观察、操作 的机会,鼓励幼儿动手动脑大胆地去探索并发现海绵的特性。
活动的最后环节,通过参观“海绵展览馆”,不仅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而且还将知识真正
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之中。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发现用不同的事物测量同一个物体,结果是不同的。
2、大胆尝试,初步进行自然测量。
3、激发幼儿对测量的兴趣乐意对测量进行探究。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大胆尝试,初步进行自然测量。
活动难点:发现用不同的事物测量同一个物体,结果是不同的。
活动准备:
道具蛋一个,故事PPT,蛋图片人手一张,测量小工具(盖子、纸条、丝带等。
活动过程:
一、实物导入,激发兴趣。
师:“老师今天带来一个蛋,小朋友看看,这个蛋是什么样的?这个很大很大的蛋还有一个好听的故事,下面我们一起来听故事《很大很大的蛋》。
(此环节开门见山,通过实物导入活动,结合孩子们的已有经验,通过提问:这个蛋是什么样的?让孩子们说出蛋的种类颜色、形状、大小等特征,为下面的测量蛋的大小做铺垫。)
二、看课件讲故事,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1、小松鼠在池塘边找松果,骨碌碌,不知从哪滚出一个蛋,怎么会有这么大的蛋呢?小松鼠决定用松果测量这只蛋究竟有多大。
小松鼠会怎么量呢?(引导幼儿说出自己的方法)
小结:你们的方法很独特,小松鼠在测量蛋的时还有个小秘密,想知道吗?“小松鼠测量的时候,先把蛋横着放平,然后把第一个松果和蛋的一边对齐,一个挨着一个摆的整整齐齐。1、2、3、4、5,这个蛋有5个松果那么大。”
这只蛋究竟有多大?(蛋的长度等于几个松果的长度?)
小结:原来小松鼠测量一个蛋长度时,要和蛋的一端对齐,然后把松果一个一个紧紧挨着排整齐,一共排几松果,但就有几个松果那么长。
(此环节,结合有先前经验说出自己测量单的方法,然后通过小松鼠测量蛋的方法,知道测量的基本方法,为后面自己亲自操作做准备。)
2、松鼠跑进树林里,朋友们朋友们,池塘边有个很大大的蛋,好奇心最大的狐狸说:“真的,我的去看看”。狐狸跑到池塘边,但是那里只有一只普通的蛋,不大也不小,“这个蛋很大吗?”只有我的两只手那么长啊。
孩子们狐狸觉得蛋怎么样?
他是用什么测量蛋的?
他测量蛋蛋有多大?
3、狐狸回到朋友那里,小熊问:“真有很大的蛋吗?“没有,只不过是一只很普通的蛋,不大也不小”小松鼠不服气的说:“你不要胡说,多大的蛋啊。”于是小熊说:“那我去看看吧。”
小熊来到了池塘边,只有一只很小的蛋,“什么啊,只有一只小的`蛋,只有我的手掌的一半那么大。”小熊放在手里看了又看。
孩子们,小熊觉的那只蛋怎么样?
他是用什么测量的?
他测量蛋有多大?
(通过小狐狸和小熊对蛋的认识,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亲自进行测量的欲望,让孩子们思考,为什么同样的蛋,测量出来的结果不一样呢?)
4、过了一会儿,小熊回来了,小松鼠问:“小熊,我说的对吧,是不是有个很大很大的蛋?”这时候狐狸插嘴说:“什么呀,那只是一只很普通的蛋。”小熊没好气的说:“你们都错了,那只蛋很小很小。”好朋友争吵起来。
(此环节,通过故事中小动物们的争吵,再次激发幼儿亲自测量的欲望,并且自己愿意通过自己的方法,验证为什么蛋是一样的,会测量出不一样的结果?)
三、操作、体验
1、“奇怪!蛋是一样的,为什么它们会有不一样的结果呢?”
(他们用的工具不一样)“真的吗?老师把这个蛋画在了纸上,我们一起来量一量,看是不是这样?”
A组幼儿用盖子量。
B组幼儿用纸条量。
C组幼儿用丝带量。
(分组操作,引导幼儿用生活常见的盖子、纸条、丝带等进行测量,激发幼儿测量兴趣,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初步进行自然测量,完成了本次活动的重点。)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你测量的蛋的时候用了什么东西?用了多长?
3、幼儿讲述操作结果,教师记录。
你量的蛋有多大?
师:“我们用的蛋是一样的,我们测量结果一样吗?”(不一样)
小结:原来,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同一个物体,结果不一样的,但是测量的长度是一样的,只是我们用的标准不一样。
(通过老师提供的材料,亲自测量蛋的大小,并在老师的帮助下记录结果,得出答案,发现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同一个物体,结果是不同的,帮助幼儿建立初步的测量概念,从而解决本次活动的难点。)
4、小松鼠狐狸也用我们的办法,放在一起比对,原来,5个松果、狐狸两只手和小熊的半个手掌是一样长的。
朋友们都呵呵笑了起来,原理来我们用的标准不一样,就在这时咔嚓咔嚓,那个蛋裂开了,你们猜从蛋里钻出来的是谁?
四、活动结束
师:小朋友真能干,今天又学会了一个新本领,今天回家后,小朋友们就可以找一些自己喜欢的小工具来量家里的书、茶几。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以绘本《很大很大的蛋》为主线牵引整个活动的开展,在此过程中,教师充当了幼儿学习的引导者、支持者的角色,通过抛出两个核心问题点——“怎么知道蛋的大小”和“怎么知道测量结果的对错”,引导幼儿开动脑筋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幼儿已经不是故事之外的旁听者,而是置身于故事的情境之中,他们成了故事向前发展的推动者,这极大的激发了他们探究的兴趣与积极性,也较好的掌握了测量的基本方法。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初步了解路边种树对自然环境及人类的作用。
能出颜色、形态等方面感受行道树的美,并尝试用线条、花纹、颜色来表现行道树。
活动准备
课件准备:“马路边的树”组图;“行道树的作用”图片。
材料准备:画纸、油画棒、水彩笔、水粉颜料等。
活动过程
出示组图“马路边的树”,引导幼儿从颜色、形态等方面感受行道树的美。
——你喜欢图中的哪些树?
——它们都长得一样吗?哪里不一样?
——这些树都种在什么地方?
小结:这些种在路边的树,叫行道树。它们的形态不一样,有的高、有的矮,有的粗、有的细,有的直直的、有的弯弯的,有的树冠像一把伞,有的树冠像一颗球;它们的树叶颜色和形状也不一样,有的树叶黄、有的树叶绿,有的树叶细细长长的',有的树叶胖胖圆圆的……
出示图片“行道树的作用”,引导幼儿初步了解路边种树对自然环境及人类的作用。
1.幼儿自由交流马路边种树的作用。
——为什么马路边要种树?
2.出示图片“行道树的作用”,引导幼儿初步了解路边种树的作用。
——这两幅图的路面上有什么不同?
——你喜欢住在哪一幅图的环境里?
——如果你走在空气灰蒙蒙的路上,有什么感觉?
——为什么路边种了树的这幅图里空气不会灰蒙蒙的呢?
小结:行道树可以美化环境、吸收有害气体和烟尘,让空气更新鲜;可以遮阴和消除噪音等,走在树下更凉快,住在马路边的人不会感到很吵,让人们的生活环境更加舒适;还可以让开车的人看清道路的方向,行车更安全。
发放绘画材料,鼓励幼儿绘画“长长的行道树”。
1.鼓励幼儿大胆运用线条表现树的外形特征,画出对行道树美的理解。
2.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幼儿绘画时突出行道树的色彩和形态,尝试多种画法。(点彩画、水彩画、线描画等)
3.展示全班幼儿的作品,进行分享、交流,鼓励幼儿介绍自己的画。
活动延伸
家园共育
请家长带幼儿观察马路边的各种树木,并用相机记录看到的街树,到幼儿园与同伴分享。
科学教案 篇6
设计意图:
幼儿天生对富有动感的对象有浓厚的兴趣,这些对象极易进入他们的视线。快与慢,所表达的速度现象正是存在于动态过程之中。环境中的快与慢无处不在,马路上的车速度有快有慢,动物行走有快有慢,人的运动有快有慢,就连吃饭、洗手、穿脱衣服的速度也有快有慢《纲要》指出,“教育活动要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车是幼儿熟悉并喜欢的物体,为了引发幼儿关注周围事物的快慢现象,感知事物的差异性,思考为什么有快有慢,于是,我们选择并设计了此项中班科学活动《马路上的车》。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多种方式体验速度的快慢,学习运用两两比较的方法区分快慢,初步了解快慢的相对性。
2、学习记录车辆行驶的快慢现象。
3、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与氛围中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1、教具:多媒体课件《马路上的车》(一)(二)。
2、学具:记录盘25个;小汽车、摩托车、自行车磁性卡片若干;小汽车方向盘模型、摩托车、自行车车头模型各9个。
3、场景布置:操作区、马路
活动过程:
一、比一比。引出快、慢,幼儿初步感受速度有快有慢。
1、教师介绍游戏名称和玩法:孩子们,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名字叫“摸摸xx跑回来”。老师说摸摸大门跑回来,你们就跑去摸摸大门,看谁最先跑回老师这里。
2、幼儿游戏一次后,教师提问:谁最先跑回老师这里?为什么?幼儿说出跑的速度有快有慢。
3、幼儿再进行游戏二次。
二、看一看,说一说。初步理解车辆行驶的速度有快有慢。
师:老师带来了一段有趣的录像,请小朋友仔细观察,看看画面上有什么?
1、观看多媒体画面(一),提问:
(1)你看到画面上有什么?
(2)画面上的小汽车、摩托车、自行车在干什么?
(3)它们谁跑得快,谁跑得慢,请小朋友先猜一猜,把你的想法和身边的小伙伴说一说。
2、观看多媒体画面(二),提问:
(1)小汽车比谁跑得快?小汽车还比谁跑得快?
(2)摩托车比谁跑得快?
三、学一学,演一演。
学习运用两两比较的方法区分快慢,进一步感受、体验速度的快慢是相对的。
1、学一学。师:我们来学一学这些车是怎样跑的?它们的速度是怎么样的?教师小结:小汽车跑得快快的,用小碎步快快地前进;摩托车跑得慢一些,打开双脚跨上摩托车,用稍慢的速度前进;自行车跑得最慢,抬高双腿用力踩,慢慢地前进。幼儿用动作模仿不同车的行驶方式,并控制速度。
2、演一演。老师与五位幼儿自选一种车的模型,并自由选择一种与自己不同的车两两结成车队,进行车速表演。其它幼儿当指令员发口令,游戏结束后师幼共同小结表演情况:小汽车和摩托车比,小汽车快,摩托车慢;摩托车和自行车比,摩托车快,自行车慢;小汽车和自行车比,小汽车快,自行车慢。
四、比一比,记一记。
引导幼儿把观察表演的结果记录下来。
1、介绍记录盘、操作材料、操作要求。师:每个小朋友有一个小篓子和一个记录盘,小篓子里有许多的车,记录盘上有两条马路,每条马路前面有一个小动物,马跑的快作为快标记,乌龟跑的慢作为慢标记。请小朋友把刚才看到的表演结果记录下来,先想一想,什么车和什么车比,它们谁快谁慢,把跑得快的车放在快标记后面,跑得慢的车放在慢标记后面。
2、幼儿进入操作区进行记录,教师巡回指导。
3、请个别幼儿介绍记录情况。
五、玩一玩。
幼儿在游戏《愉快的旅行》中根据音乐快慢的变化控制车速。
1、幼儿自主选择一种车的模型。
2、教师介绍游戏规则,并进行安全教育,幼儿按要求进入场景二——马路。
师:小汽车跑得最快站在前面,摩托车比小汽车慢,站在小汽车的后面,自行车速度最慢,站在摩托车后面。我们去旅行的时候要注意安全,车要跑在马路上,并注意保持车与车之间的距离。
3、幼儿根据音乐快慢的变化控制车速进行游戏。
课后反思
《马路上的车》这个活动,是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的。老师活泼的外形、亲切的语言、准确的角色定位,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他们在游戏中快乐地感受、体验,了解速度的快慢。从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记录的结果看,本次活动是他们所喜欢的,也是成功的!我觉得活动的目标定位科学、合理。本次活动目标定位为幼儿在通过多种方式体验快慢的基础上学习运用两两比较的方法区分快慢,初步了解快慢的相对性,这符合中班幼儿注意容易分散的年龄特点及喜欢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的学习特点。活动从容易引起孩子注意的速度现象切入,再通过老师的引导,孩子们的亲身体验,他们获得了用两两比较的方法区分快慢,这就提升和拓展了他们的学习经验。从孩子们的学习状况可以看出,其核心目标已达成。目标定位不高不低,而且清晰,具有可操作性,能及时检测。
本次活动的成功之处还在于,老师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方面处理恰当。
首先,从活动的时间结构上可以看出,“学一学、演一演,比一比、记一记”这两个环节花了近15分钟左右,大约占整个活动的一半时间,可谓是“浓墨重彩”啊!
其次,孩子们通过亲身体验,有效地突破了“三种车之间的两两比较”这个难点。观看完多媒体画面后,孩子们的印象只停留在“小汽车跑得最快,自行车跑得最慢,摩托车在中间”,虽然老师还问了“谁跑得最快?它比谁快?还比谁快?”但孩子们还是有点模糊。因为多媒体画面上有三种车在比,而两种车又怎么比呢?再说刚从小班升入中班的孩子,记录的经验不够丰富,连比较都有困难,记录就更别提了,但是通过“学一学,演一演”这个环节,孩子们就非常直观地了解了两两比较的方法,同时还为后面的记录作好了准备。记录盘的设计也独具匠心,颜色对比明显的黄、绿车道,特别是使用孩子们熟悉的马和乌龟作为快、慢标记,这两个动物的快慢速度孩子们易于判断,在操作中不会混淆,排除了不必要的干扰。从孩子门学习的专注度可以看出,他们对记录是很感兴趣的;从记录的结果也可以看出,大部分孩子正确地记录了三组车辆两两比较的结果。同时老师还关注了个别差异,对只记录了一种或两种结果的孩子同样都给予了肯定。值得一提的是:这种记录的方法还可以延用到主题《快快慢慢》中后面将出现的'动物与动物之间的行动速度,人与人之间的行走速度间的比较,为今后孩子们进行有效的记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还有一个亮点,就是孩子们的“三次体验式学习”。第一次体验是游戏“摸摸××跑回来”。孩子们通过摸摸柱子、墙壁等周围熟悉的物品,马上跑回老师身边,亲身体验了速度的快慢,并初步感知了速度的快慢是要比才能比出结果的。第二次体验是前面说到的“学一学、演一演”,孩子们通过表演,体验了三种车之间的两两比较,学会了用两两比较的方法区分快慢。第三次体验是活动最后的环节“玩一玩”,以游戏“愉快的旅行”为契机,孩子们开着或骑着自己喜欢的车儿,随着场景的变化调整自己的速度去旅行。这三次体验或学习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整节课以感知体验贯穿始终,如行云如水,一气呵成。在体验式学习中,孩子们非常投入,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活动中,所以教学效果非常明显,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形成技能,提高认识,真正做到了“教师教得有意,孩子学得无心。”在整个活动中,老师的角色定位准确,是孩子们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老师教态亲切,亲和力强。活动一开始,就给予了孩子们情感方面的支持,通过抱抱、摸摸、亲亲等等肢体语言,拉近了与孩子们的距离。老师还为孩子们创设了宽松的环境,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材料。在活动中,还体现了多种形式,积极有效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恰当的提问引导孩子们积极的思维,把活动进一步深入。老师能尊重孩子,常常蹲下来或跪下来和孩子们交流,具有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一个活动,尤其是借班的异地教学,每一位上课的教师都会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不足,年轻的刘老师也不另外。在这里,我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1、老师驾驭课堂的能力稍有欠缺。如引题部分的游戏“摸摸××跑回来”,因孩子们太兴奋,把老师差点推倒在地,虽然有很多客观因素影响,如场地小、孩子们太调皮等,但是如果老师能随机改变一些策略的话,也许效果会更好些。如果是我上的话,我不会蹲下来,而是站在那儿迎接孩子们跑回来,或者是当第一次出现拥挤、推倒现象后,第二次老师就改变指挥的口令,如“摸摸××爬回来“,这样也许会有更好的效果。
2、进入操作区前,老师没详细地交代清楚操作要求,以致一些孩子拿着记录盘跑来跑去,或者是把记录好了的结果一下就撤掉了。
3、老师的提问有时较碎,不连贯,开放性的问题较少。听完刘老师组织的《马路上的车》这个活动后,我深受启发:今后,我们要把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定位于为孩子们终身学习和发展作准备上,因为孩子们探究知识的过程和方法远比知识的多少本身更为重要。一个优秀的幼儿教师要做到心里装着每个孩子,知道孩子的兴趣点,采用孩子们喜欢的体验式、探究性等学习方法,并为他们创设丰富的活动环境,让孩子们从被动学习中走出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科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知道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的学问,知道通过探究和实验可以了解自然现象并对一些现象作出比较合理的解释,理解科学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创造过程,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影响,知道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保护环境、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会沉浮的气球”、“喷泉”实验、在水槽里游动的金鱼、活鲫鱼、课件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
如何鼓励学生观察、思索身边的自然现象,引导他们自觉地提出疑问,激发探究的兴趣,形成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教学过程:
教师讲述:
先给同学们看一段动画片,开心一下。(播放动画片)
在小学常识里,我们已经知道了广袤的宇宙、神奇的生物、形形色色的物质,由它们构成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界。我们就生活在这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中,这里有无数奇妙的现象,并且大自然中的各种事物都在发生变化。
教师讲述:请同学们看P2、P3的图,(奇妙的大自然、不断变化的自然界)。
展示8月6日西湖上空出现的彩虹图片。
另外老师剪辑了一组反映大自然的影片,给同学们欣赏。不过老师希望同学们在观看时注意,你从这组影片中发现了哪些自然现象?记录在纸上。一会我们交流。笔和纸准备好了吗?(播放影片)
学生交流。教师给予评价。
教师提问:哪位同学说说自己最感兴趣的自然现象是什么?
(用一、两句话说明感兴趣的理由。)
学生活动
教师讲述:讨论了这么多的自然现象,你们有没有产生想提问题的冲动呢?比如说:天空为什么会下雨?夏天雨后为什么能出现彩虹?蚂蚁为什么要搬家?蜘蛛为什么要织网?等等问题。你产生了问题吗?(学生自由提问,略。这里最好由同学帮助他解答这个问题)。
教师讲述:学习了《科学》这门课程,你们会产生更多的问题。能产生这些问题,说明你们有智慧,具备科学研究的动力。事实上,人类就是在不断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科学的规律。那么究竟什么是科学呢?《科学》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呢?(出示投影片:科学的涵义)其实,每一个自然现象都可能产生疑问。每一个小小的疑问都有可能引发科学的发现。
请同学们看一段影片(播放动画影片:伽利略发现单摆)
问题:哪位同学能说说其他科学规律被发现的小故事吗?
(学生自由回答,牛顿的万有引力、瓦特发明蒸汽机等,略)
教师讲述:有的同学很崇拜歌星、影星、球星。(出示投影片:身边的科学家)那么,你认识他们吗?(学生回答,略)球星、歌星、影星他们给我们的是一种时尚,而科学家们给我们的是精神、是智慧。这是一种永恒。
科学家们在发现科学规律的'过程中,都是(出示投影片)先仔细观察身边的自然现象、发现问题、认真思考、积极设计实验、找出规律、把科学规律运用到生活实际,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只要留心观察,从探究身边的问题着手,我们都可以进入科学的世界。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教师出示装有金鱼的水槽。
教师讲述:下面我们就来观察水槽中的金鱼,你看到了哪些现象?
(学生回答,略。出示投影片)下面我们就来探究金鱼在缸内上下游动的现象吧。请同学们按照上述的科学方法来探究。(教师引导学生探究)
1、观察现象:金鱼在缸内上下游动
2、提出问题:金鱼为什么会在水里上升和下沉
3、积极实验:教师演示P4实验,学生仔细观察,得出规律。
4、猜想:鱼的身体内有类似气球这样的结构。
5、验证:教师解剖鲫鱼,找到充满气体的鳔。
教师讲解:鳔的大小在不同水层中会发生变化。鱼在水中的沉浮与鳔的大小有关。其原理与装有不同气体的气球在水中的沉浮相似。我们人虽然不能像鱼儿那样在水里自由地上下游动,但我们能运用自己的智慧,模仿鱼儿,制造出潜水艇,潜水艇的工作原理就和鱼的鳔类似,可以通过调整水柜(专门用于注水、排水的结构)的气体量,来控制潜水艇的上升和下沉。
教师讲述:经过长期的科学探索,人类对自然界的许多问题已经找到了答案,对许多大自然的奥秘有了比较合理的解释。但是,科学的发展是无穷尽的,人们会不断地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正是这些无尽的问题引导着我们去探索、去创新,推动科学不断地向前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又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对环境的认识,
教师提问:科学技术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那些便利?
学生讨论。
教师讲述:老师给同学们推荐一本书,是中科院院长路甬祥主编的《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100个瞬间》,有兴趣的同学也可以找老师借阅。
教师提问: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一些不利的方面,你知道哪些不利的方面吗?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刚才同学们讨论了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学好科学知识,学会科学探究的本领,对我们今后的发展都至关重要。我们要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运用科学方法和知识,推动社会的进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教师布置课后要求:请同学们按照科学探究的方法,探究P5页“喷泉”实验,写出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回家后动手实验、查找资料、找出原因。如时间有余,请几位同学读《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100个瞬间》片段。
完成学习反思
《科学在我们身边》的教学反思
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对自然的认识很多是以“接受”的方式形成的。这种“接受”的形式各有不同,有的是被告知,有的是在活动过程中感受到的,更多的是在日常生活中感性的观察所“积累”的。正因为如此,我剪辑了一系列有关自然现象的影片,通过“对自然事物的感受”“对自然现象的好奇”“问题的发现和提出”这一线索,鼓励学生观察、思索身边的自然现象,引导他们自觉地提出疑问,激发探究的兴趣,形成对科学本质的理解,而更重要的是从他们习以为常地“积累”中怎样得到一个真切的体验,怎样感受到科学的魅力:从问题开始,可以进入科学的世界,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根据《科学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我在教学组织形式中加入了小组协同和小组讨论等形式,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和交流的能力。
在初中学生的想象中,科学研究是高深而神秘的,而且可望不可及。为了消除同学们的这种畏惧心理,我在课件中插入了《伽利略摆的等时性》动画片,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景中理解科学研究是一个探索发现的过程,需要用到很多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需要在实验室里一丝不苟地工作,需要协作和交流。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通过简单的实验来检测一些科学理论。“金鱼在水里上浮和下沉”,这是一个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现象,为了理解这一现象,我安排了一个“会沉浮的气球”的演示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我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指导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用语言表达出来。
在这节课最后我安排了“科学技术改变了世界”这部分内容的讨论,学生们各抒己见,在讨论和交流中明白了科学的发展是无穷尽的,人们在不断提出和发现新问题的过程中,推动了科学不断地发展,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对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好处,但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要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保护环境,才能创造更为美好的生活。
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 通过实验、观察、发现水中漩涡现象产生的原因。
2 通过尝试实验,激发探究自然现象的乐趣,体验获得实验结果的成就感。
3 了解旋转速度快慢与漩涡的关系。
4 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 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活动准备:
1筷子、玻璃杯、颜料每人一份。 2水盆、瓶子、水等。 3有色水一杯、葱一根。 4幼儿用书、教学挂图。
活动过程:
1、出示图片,结合经验,猜想图片中的现象是怎样产生的。
教师:请仔细看图,说说这张图片上描绘的是什么现象?你觉得怎样才能产生这种漩涡现象呢?
2、交待实验材料,请幼儿自由实验,产生图片中的现象。
教师:刚才你们都想了许多办法。现在这里有玻璃杯、筷子和颜料,请你想办法,看看怎样才能制造出图片中的现象呢?
幼儿自由实验,教师注意注意观察。
3、分享实验结果。
教师:你刚才制造出图片中的现象了吗?请你说说你是怎样制造出来的?
4、请幼儿看图片中的实验步骤,了解实验方法。
教师:现在我们来揭开秘密。看看图片中的漩涡现象是怎样制造出来的。
5、请幼儿按照图片中的方法再次进行实验。
教师:现在请你按照图片中的方法和步骤进行实验,看看有没有这种漩涡现象呢?
6、鼓励幼儿用各种材料制造漩涡现象。
教师:你制造出漩涡了吗?你是怎样制造的呢?
幼儿用各种材料制造水中漩涡现象。
这里还有一些材料,请你再来尝试一下,想办法制造出漩涡现象。
集体交流,分享
教师:你是怎样制造出水里漩涡的?
虽然我们每个人用的方法不一样,但你们有没有发现一个共同的现象,在实验中我们都要将水怎样,漩涡就会产生?
小百科:漩涡是一种自然现象,有差异的地方就有形成漩涡的可能,指水流遇低洼处或不同温度和速度的水流相撞所形成的螺旋形涡旋,也比喻气体、烟雾等旋转时形成的螺旋形流向,还比喻某种使人不能自脱的境地,有另一种意思指酒窝。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精选】10-13
科学教案(经典)09-25
(经典)科学教案10-22
【精选】科学教案07-26
科学教案07-20
[精选]科学教案07-30
科学教案(精选)08-12
[经典]科学教案08-12
科学教案[精选]08-13
科学教案【经典】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