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实用的科学教案9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教案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名称:秋虫
活动目标:
1、知道一些常见昆虫的名字,并了解昆虫的基本特征和部分昆虫的不同习性。
2、尝试用动作语言表示自己的认识。
3、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4、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PPT课件。
活动过程:
一、看看认认
1、谈论:秋天里有哪些昆虫呢?
2、观察各种昆虫图片:这里有哪些昆虫?说说它们的名字。(蚂蚁、蝴蝶、蟋蟀、瓢虫、蜻蜓、蚱蜢、天牛)
二、观察比较
1、观察:昆虫的身体有哪些部分组成?
2、比较:昆虫哪些长得一样?哪些长得不一样?
3、小结提升:六条腿、有触角的虫子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昆虫。
4、看一看:这些是不是昆虫(蚊子、蜗牛、蜘蛛)
三、观看课件
1、图一、观察蚂蚁搬食物的情景。
重点提问:它们在干什么?它们是怎样搬东西的?
小结:蚂蚁喜欢住在一起,热热闹闹,互相帮助,齐心协力做事。
2、图二、观察两种不同颜色的蚱蜢。
小结:蚱蜢喜欢在草地上蹦蹦跳跳,并有随草地颜色变化而变化的本领。
3、图三、观察七星瓢虫和十星瓢虫的外壳有什么不同?
四、欣赏儿歌《昆虫运动会》
1、欣赏儿歌,说说这些昆虫在运动会中比赛什么内容。
2、根据儿歌的内容,模仿某一个昆虫的动作。
教学反思:
引领幼儿再次深入地进行探索,给幼儿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整个活动,给予幼儿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探索不同形状的桥面与承重力的关系。
2、体验动手操作的乐趣,并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3、能和同伴合作完成任务。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相同大小形状的铅画纸人手一份,相同大小积木每人两块,雪花片若干,记录纸、笔每组一份
造桥实验
活动过程:
1、谈话引题
幼儿回忆设计过的桥面,教师根据幼儿回忆内容展示桥面。
桥造好了,会有很多的车和人从桥上通过,所以我们的桥一定要造的很牢固,你认为这三中桥哪一种桥最牢固呢?(幼儿自由猜测)我们来做个小实验就知道了。
2、讲解实验方法:
我们已经知道桥墩的距离会影响桥的承重力,所以先得把桥墩的`距离定下来,就在桥的两边,然后在桥中央放雪花片,比比哪种桥能放最多的雪花片,它就最牢固,为了能比得更清楚,我们还要把雪花片的数量记录在纸上。
3、幼儿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提醒幼儿互相合作,尝试并记录实验结果。
4、讲述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每组请一名幼儿讲述操作结果,并得出结论。
教师总结并得出结论。
活动反思:
在幼儿的科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强他们的独立性、探索性,使幼儿把学习任务放到完整的环节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学知识,走进科学,也让科学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长之路。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在尝试撕纸条中发现皱纸纤维的经纬方向。
2、能顺着皱纸纤维撕出细细长长的“羊毛”。
3、愿意耐心反复地尝试撕出细长纸条的方法。
活动准备
1、绵羊轮廓图人手一张
2、皱纹纸、餐巾纸若干
活动过程
一、出示2只羊并创设情境,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
1、小朋友,你们看,这2只羊有什么不同?(1只有羊毛,1只没有羊毛)
2、为什么它没有羊毛,光溜溜的呀?(幼儿自由讲述)
教师小结:原来小绵羊刚刚剪过羊毛,所以身上光溜溜的,还不漂亮,现在又这么冷,小绵羊都哭了,小朋友,我们来帮帮他,好吗?(好)
3、你们有什么办法老帮助他呀?
教师:老师有个好办法,让我们用皱纹纸撕出长长的.“羊毛”,让他和另外一只绵羊一样漂亮、暖和,好吗?(好)
二、引导幼儿探究如何撕出细细长长的纸条
1、这是一张皱纹纸,谁来试试,看能不能撕出长长的“羊毛”。(幼儿尝试撕纸)
2、对撕成一大块一大块的幼儿:你在撕纸时遇到了什么困难?
3、对撕成细细的幼儿:你是怎样撕出细长条的?
4、她们都是慢慢撕,为什么撕出来的纸条会不一样?请你们再换一边再撕一次,看看会怎样?
5、幼儿再次尝试:沿每条纸边反复尝试,直到找到好撕的一边,将纸撕成一条一条的细长条。
三、引导幼儿为“小绵羊贴羊毛”
1、请你们把细细长长的“羊毛”贴到小绵羊身上。从最下面一排贴起,贴好一层再贴上面一层,让“羊毛”一层一层盖下来。
2、小绵羊披上了“羊毛”,现在它不冷了。小绵羊谢谢小朋友!
科学教案 篇4
设计意图:
在上学期上《树叶宝宝去旅行》时,我们班幼儿就对树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欲望,培养探究能力。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学会发现并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作为教师,利用教学活动来让幼儿注意身边不起眼的东西,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周围事物,并对其进行了解,学习观察的基本方法,是非常好的教育契机。这样支持与鼓励幼儿,非常有利于幼儿培养观察与分类能力。让幼儿在与同伴合作探究和分享交流中,尝试整理、概括自己探究的成果,体验合作探究和发现的乐趣,以对话形式来引导幼儿在探究中思考,尝试简单的推理和分析发现事物之间明显的关联。进而让幼儿关注和了解自然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渐懂的热爱、尊重自然。因此,我根据幼儿日常所能接触的树叶来对幼儿进行一个简单的科学教育活动。
活动目标:
1、知道绿树叶和干树叶的基本特征。
2、尝试用各种感官去感受两种事物的不同,并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
3、对感兴趣的事物能仔细观察,发现其明显特征。
4、对xx有浓厚的兴趣,热爱生活乐于探索。
5、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绿树叶若干、黄树叶若干。
2、干的废旧报纸若干。
活动过程:
一、以问答的.形式导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平时在幼儿园是不是都要喝水呀?
师:那你们喜不喜欢喝水呀?师:那你们知不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喝水呀?请小朋友们说说。
教师进行简单的小结,告诉幼儿因为小朋友要长身体,长高长壮。
师:那你们知道吗?大树也要喝水,它也要像小朋友一样长高长壮。那你们知不知道大树喝了水以后,它的水都跑到哪里去了?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帮大树找找它的水到底去哪里了好不好?
师:你们还记不记得上次我带小朋友去户外捡的树叶呀?树叶也是大树身体的一部分,就像我们的小手小脚一样。我们一起来看看大树的树叶里到底有没有水,好吗?
二、引导幼儿找到树叶里的水分。
1、将树叶装入托盘中放到桌子中间,其中有干树叶、绿树叶,另一托盘中装入废旧的报纸,请幼儿自由选择进行操作,并尝试找到树叶的水分。
2、引导幼儿观察报纸是干的,将树叶放到报纸中,用力压。
提问:
师:小朋友们,你们看看你们的报纸和之前的有什么不一样呢?哪儿不一样呢?为什么?
师:你们看,是不是压绿色叶的报纸是湿的,压干树叶的报纸是干的呀?师:所以,绿树叶里面有水分,干树叶里面没有水。
师:那你们说大树的水跑到哪里去了?
师:哦,原来大树的水分跑到绿树叶、大树里面去了。
4、请幼儿到户外找找哪些树叶有水分,哪些树叶没有水分,将没有水分的树叶捡回来。活动延伸:在下一次活动时制作树叶粘贴画。
教学反思: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的特点,喜欢直接参与尝试,对操作体验型的活动尤为感兴趣。本次科学活动正符合了孩子们好动手、喜探究的心理特点。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动手操作、主动活动的兴趣和创造意识。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层次性、开放性,幼儿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
科学教案 篇5
一、活动题目
大班科学教案――水变干净了
二、活动目标
通过实践活动,感知污水通过多层毛巾过滤可以变干净。培养幼儿观察、分析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三、适用对象
5~6岁幼儿。
四、活动所需资源
装满脏水的容器、干净的空杯、笔、纸、毛巾、纱窗网、纱布、海绵、大个果冻盒。
五、活动过程
引入:猜谜语。刀砍没有缝,枪打没有洞,斧子劈不开,没有牙齿也能咬。(谜底是水)。
幼儿讨论:水有什么用?
(1)水能洗衣服。
(2)水能浇花、养鱼。
(3)水能洗澡、洗脸。
(4)水能做汤、煮稀饭。
探究的问题:这里有一盆很脏的水,请小朋友想一想,怎样使水变干净?
幼儿讨论。
(1)我用纱布把脏东西捞出来。
(2)我用海绵把水吸上来就干净了。
(3)我用毛巾把水弄干净了。
试一试,怎样把水变干净。
(1)我把纱网放在空瓶口上,用果冻壳把脏水舀起来倒在上面,我发现水一下子就漏到瓶子里,但水还是很脏。
(2)我把纱布放在空瓶口上,把脏水倒进去,瓶子里的水还是很脏,纱布上也有点脏。
(3)我把海绵放在空瓶口上,把脏水倒在海绵上,流到瓶子里的水有点变干净了。
(4)我把一条干净的毛巾放在空瓶口上,把脏水倒进去,水变干净一点但毛巾变脏了。
说一说,为什么实验结果不一样。
(1)纱窗和纱布的“眼”太大,脏水一下子都漏过去了。
(2)海绵“眼”小,能把水变干净一点。
(3)毛巾有许多毛毛,能粘住脏水里的泥,所以水变得有些干净了。
怎样用毛巾过滤使水变得更干净?
(1)我把毛巾叠起来变成两层,放在瓶子上,把盆里的脏水倒进去,发现流下来的水干净一点了。我又拿一条毛巾叠起来放在第一条毛巾上,把瓶子里有点干净的水倒进去,流到新瓶子里的水又干净了一些。我再拿一条毛巾叠起来放在第二条毛巾上,把瓶子里又有点干净的水倒进去,再流到新瓶子里的'水又干净了一些。最后,我在瓶子上放了5条毛巾,把瓶子里过滤4遍的水倒进去,流出来的水已经变得非常干净、透明了。
(2)我把两条毛巾放在空瓶口上,把盆里的脏水倒进去,发现流下来的水干净一点了。我拿走用过的毛巾,重新放上两条新毛巾放在空瓶口上,把过滤一遍的水倒进去,水又干净一些。最后我换了6次毛巾,水变得非常干净、透明了。
画一画自己的实验过程。
六、注意事项
1.引导幼儿用毛巾过滤时不应用手拧,要让脏水慢慢从毛巾中滴人到干净的容器中。
2.空杯子要透明,便于幼儿观察比较。
3.将脏水慢慢地倒在毛巾上,提醒幼儿倒水的速度要慢,毛巾要把瓶口封严,防止脏水直接倒人容器中,影响实验效果。
4.可将过滤出来的水,反复倒在毛巾上,进行过滤。
5.为便于操作,可将纱布缝在铁丝圈上。纱网可用四根木棍固定。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用讲故事的形式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2、知道相邻数的概念,掌握5以内各数的相邻数。
3、理解并能说出相1或少1的关系。
活动重点:知道相邻数的概念,掌握5以内各数的相邻数。
活动难点:理解并能说出相邻数间多1或少1的`关系。
活动准备:
1、蘑菇房子图片。
2、大点卡和数卡三套。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初步理解“邻居”关系
1、拍手游戏:“嘿嘿,ⅹⅹⅹ(小朋友名),我问你,你的朋友在哪里?”“嘿嘿嘿,在这里!”(被问的小朋友举起旁边小朋友的手。)
2、我们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午休的小床,请你说一说自己的邻居都有谁,让幼儿理解什么是邻居。
二、基本部分
(一)教师讲述故事。
1、在回忆故事的过程中,在蘑菇房子上贴数字卡片,实现从具体的物到抽象的数的转换,告诉幼儿相邻数的定义。
(1)2的邻居是谁呀?(1和3是2的邻居,也叫做2的相邻数。)
得出结论:2有两个相邻数是1和3;5有两个相邻数,是4和6。
(2)提问:那么3有没有相邻数,它们是谁?
得出结论:每一个数都有两个相邻数。
2、幼儿自主探索3、4、5的相邻数,进一步推理说出5以内各数的相邻数。
(二)复习数字1-6。
1、请你说得比我多1(少1)。“小朋友,我问你,比2多1就是几?”
2、接着往下数,一直说到数字6。
(三)总结评价幼儿操作的结果,理解并说出相邻数间多1或少1的关系。
1、“你帮2找到了哪两个相邻数?为什么1是2的相邻数,3是2的相邻数呢?”引导幼儿说出相邻数间多1或少1的关系。
2、发放幼儿数学操作板及操作点卡,帮助幼儿理解相邻数间多1少1的关系。“你找出比2多1的点卡,请你找出比2少1的点卡。”依次找出比3、4、5多1或者少1的数,引导幼儿依次说一说3、4、5的相邻数及其之间的关系。
三、结束部分:
游戏中巩固对相邻数的认识。
科学教案 篇7
【活动意图】
手是非常常见的身体器官之一,小小班的幼儿非常喜欢用手来做游戏,但是要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手能做什么,有什么用途,确实不知,这节课就是认识手,让幼儿通过这节课来认识他们的小手,手上有几个手指头,或是小手能够干什么,并且,两只手也能做很多的事情,让幼儿能进一步的了解手的`用途及认识自己的小手。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幼儿知道自已有两只手,而且还能做很多的事情。
2、在活动室中增强幼儿和同伴与老师的情感交流和互动能力。
【活动准备】
小猪布偶泡沫地毯若干幻灯片。
【活动过程】
一、出示布偶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小客人,小朋友们知道他是谁吗?
师:小朋友们好,我的名字叫“小猪”你们知道为什么我会动吗?
师:因为是老师的手在帮助小猪动起来。
1、小手变魔术
师:小朋友知道自已有几只手吗?(两只)
师:一个手指头呀,变呀变,一直到五个手指头。
2、认识手心、手背
我们一起来和小手玩个游戏。请你按照我的要求去做,如果我说“手心手心拍拍”小朋友们就要手心手心拍拍,看看谁的小手最能干。
手心手心拍拍,我的小手转起来。
手背手背拍拍,我的小手举起来。
手心手心拍拍,我的小手藏起来。
师:小朋友们真棒,给自已鼓鼓掌吧。
3、出示小手能干的`图片(幻灯片)
比一比
师:小朋友们把自己的小手伸出来,来和老师的手比下和自己的好朋友比下看看谁的手大,谁的手小。
师:看看图片上的小朋友在做什么呀?它们用自己的小手在做事情。
师:你的小手会做什么事情呢?
二、保护小手:
总结:小朋友的小手真能干,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要懂得保护自己的小手,不让自己的小手受伤,并且讲卫生、勤洗手,做一个讲卫生的好宝宝。
科学教案 篇8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探索打开各种包装袋的办法。
2、鼓励幼儿通过语言交流、表格记录,大胆表现自己的想法。
3、激发幼儿探索周围事物的欲望。
二、重点、难点:
1、培养幼儿的探索能力。
2、学习打开包装袋并学会记录。
三、活动准备:
1、带包装的牙刷、糖果、火腿肠、午餐肉、罐头食品等需打开的.物品。
2、将所装备的物品放入四个箱子内并封好。
3、剪刀、小刀若干。
四、活动过程:
1、幼儿自由探索打开箱子。
每5个小朋友组成一组打开一个箱子。
2、教师交代要求,引导幼儿探索打开各种包装袋的办法,并进行记录。
(1)“刚才小朋友一起合作将箱子打开了,看见里面放了许多好吃好玩的东西,你们想不想也打开来看一看?”
(2)现在我请小朋友每打开一种包装袋就把你打开的物品和打开的方法记录下来,然后再打开另外一种包装袋。(教师可先举例)
(3)幼儿探索打开各种包装袋,并进行记录,教师辅助幼儿完成。
3、师生交流并统计幼儿打开的方法:
(1)幼儿大胆表述自己的记录结果。教师将幼儿的记录结果进行统计。
(2)共同探讨解决未打开的物品。
五、教师小结:
在生活中还有许多东西需要我们动脑筋想办法解决,用最简便的方法解决,如果以后你遇到什么东西很难打开,请带来我们一起想办法好吗?
科学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过幼儿的实践操作,感知和探索沙的特点。
2、通过玩沙给幼儿带来愉快的情感体验,培养幼儿建构能力。
3、培养幼儿合作、交往的良好品质和科学探索精神。
活动准备:
1、盛水的杯子每人一个,围裙每人一条,小棒若干。
2、活动前检查沙坑安全及卫生。
活动过程:
1、感觉游戏
带领幼儿到室外脱下鞋袜在水泥地上跑一跑、跳一跳,说说是什么感觉?(很硬,脚踩上去不舒服,摔在地上很疼。)
请幼儿再到沙坑里跑一跑、跳一跳,说说是什么感觉?(很软,很舒服,摔倒了都不会疼。)
与幼儿共同讨论得出结论:沙很软。
2、发现游戏
①让幼儿用手玩一玩干沙,鼓励幼儿自己去探索、自己去感知,看看有什么发现: (沙很轻,不用费劲儿就可以拿起来。沙会跑,它会从手指缝里掉下去,说明它很细。沙没有味道。干沙不能粘在一起……)
②发给幼儿每人一个杯子,让幼儿到水池里取水,自由活动。鼓励幼儿将新发现告诉老师和小朋友。
(把一杯水全倒进沙里,水倒得太多,就能看见沙的上面有很多水,水上面还有几粒沙浮在上面。把水慢慢地倒进沙里,水就不见了。把沙放进杯子里,沙不会溶解。沙变湿了可以捏东西……)
师生共同总结沙的特点。
3、建构游戏
引导[1][2]下一页 幼儿运用小棒进行建构游戏(也可用小棒在沙上面画画)对自己在沙坑周围获取材料进行活动的.幼儿加以肯定。
4、欣赏游戏
共同欣赏每位幼儿的作品,给每位幼儿以肯定和鼓励。
5、收拾、整理材料
活动延伸:
请幼儿回家后,看看什么地方有沙,它们是用来干什么的。次日告诉老师和小朋友,一起说说沙的用途。
活动点评:
本活动以发现教育为契机,为幼儿提供了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使幼儿的探索欲望得到满足。培养了幼儿的求实精神,提高了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精选】10-13
科学教案(经典)09-25
(经典)科学教案10-22
【精选】科学教案07-26
科学教案07-20
[精选]科学教案07-30
科学教案(精选)08-12
[经典]科学教案08-12
科学教案[精选]08-13
科学教案【经典】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