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11-14 08:35:26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实用【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实用【5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的、要求:

  1.通过独立阅读课文,初步了解电脑的功能和用途。

  2.使学生掌握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进一步理解电脑如何“管家”,激励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教学难点:

  1.指导学生边读边想,理解电脑的用途。

  2.学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明白电脑“管家”工作的初步原理。

  教学准备:

  一台电脑。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审题,检查预习

  1.板书课题:《电脑“管家”》。

  2.审题:什么叫电脑?为什么叫电脑为“管家”呢?它管什么?怎么管呢?学了这篇说明文,我们就会懂得关于电脑的许多知识。

  3.检查预习情况:

  ①作者重点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引导学生从电脑的功能、电脑如何“管家”、电脑的用途这几方面理解。)

  ②了解学生在预习中掌握了哪些不懂的'词句。(模拟、数据、操纵、履行、贮存等。)

  ③师生讨论部分疑难。(如:终端机、神经中枢和电脑的工作原理等。)

  二、初读课文,理清层次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分为几段?

  2.引导讨论,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电脑的特点和功能。

  第二段(第2—13自然段):电脑如何“管家”。

  第三段(第14自然段):电脑真是个忠实可靠的“管家”。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读懂第一段。

  ①默读,思考:电脑有哪些功能。

  ②明白“不仅……还……”句式表达的意思。

  2.读懂第二段。

  ①电脑能当“管家”,“我”相信吗?“我”是怎么弄明白的?自由读第二段,并分组讨论以下四个问题:

  A.终端机怎样办理客人的住店手续?

  B.餐厅里,客人为什么吃完饭不付钱?

  C.终端机和主机是怎样联系的?

  D.电脑系统的神经中枢有什么功能?

  ②集体讨论,理解电脑如何分步“管家”。

  3.读懂第三段。

  ①齐读,理解电脑的“忠实可靠”、“不知疲倦”。

  ②为什么说电脑是忠实可靠的“管家”?

  四、再读课文,概括中心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作者通过写在北京长城饭店的见闻,介绍了电子计算机是怎样帮助这家饭店“管家”的,说明电脑不仅能代人做许多事,而且忠实可靠,不知疲倦。)

  2.作者是怎样表达中心的?

  五、总结全文,发散思维

  1.总结:学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什么?

  2.电脑还可以应用在什么地方?举个例子说一说。(军事、生产、科研、查询、教学、销售……)

  〔附〕板书设计:不仅……还……电脑“管家”办理手续结帐洗衣费房费饭费,忠实可靠。

语文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选择最佳角度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2、感悟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学习不加任何修饰渲染的朴实自然的语言。

  3、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健全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做一个有孝心的人。

  4、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用真实体验理解文中的人情美。

  二、教学重点

  抓住文中父亲的语言、动作、形象的刻画,指导学生感悟作品文字中蕴含的父子深情,启发学生做一个有孝心的人。

  三、教学难点

  缩短学生与作者的时空距离,使学生受到感染,体会到作者的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导语。中国受长期的农耕文化的影响,尤其注重亲情。千百年来,抒写亲情成了文学的母题,这种题材的作品不胜枚举,你能列举出几篇吗?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表现父子情深的散文《背影》。

  2、简介作者。朱自清(1898—1948),江苏省扬州市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16年19岁时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5年暑假以后到清华大学任国文系教授,当时只有28岁。1937年七七事变,中国人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爆发,朱自清随清华大学迁往大后方,在昆明任西南联大中文系主任。在艰难和贫困的生活中,他在认真努力地进行中国文学的教学和研究的同时,很关心学生的爱国民主运动。1946年10月,朱自清又回到北平,继续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并参加争取民主的运动,成为一个坚定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当时,美帝国主义一面用枪炮支持***反动政府打内战,妄图消灭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又把它的剩余物资美国面粉运往中国,作为救济粮来笼络人心。朱自清为了反对美蒋反动派的罪恶行径,在拒绝领取美国救济粮的宣言上签了名,并且在临终前还嘱咐家人“不要买政府配售的美粉”。因此,伟大的革命领袖毛泽东赞他“有骨气”,“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3写作背景。关于写作背景,主要指出课文记叙的是1917年的事。那年冬天,作者的祖母死了,任徐州烟酒公卖局长的作者的父亲朱鸿钧也被解除了职务。朱鸿钧没有积蓄,两手空空,还欠下五百元的外债。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读书,得到祖母去世的噩耗,便从北京赶到徐州,同父亲一道奔丧回家。到了扬州,父亲将金银首饰都拿出来,又当了一件狐皮袍,才还上欠债。又借钱办了丧事。办完丧事,作者回北京念书,朱鸿钧到南京找工作,父子二人便在浦口车站依依惜别。《背影》所写的就是这一段史实。为了讲解方便,出示一幅北京——徐州——扬州——南京——浦口的简图。这样,课文涉及到的作者的家境和作者的行踪就都清楚了。

  (二)听录音朗读,教师给以朗读指导。

  (三)学生自行查字典解决疑难字词。

  (四)整体感知课文。

  问:这篇文章什么地方令你感动?

  (鼓励学生踊跃回答,简要说明原因)

  (五)仔细研读重点段落。

  1、研读第一、二、三段。(学生读课文,讨论下列问题,然后全班交流)

  (1)第二段中父亲“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这句话包含着什么意思?

  (这时候,父亲心里一定比儿子更加悲伤愁苦,可是,当他看见儿子流泪的时候,便强抑悲苦,反过来安慰儿子,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是多么的体贴、爱护。)

  (2)变卖典质、借钱办丧事说明了什么?这些内容和“背影”有什么关系?

  (作者的父亲在徐州当烟酒公卖局长,不仅没有发财,还要借了钱办丧事,变卖典当了家财去偿还亏空,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父亲的为人。父亲失了业,又背了债,悲和愁相交煎。)

  2、研读第四段。(指名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自由回答。)

  (1)这一段中哪些地方说明父亲完全可以不必为“我”送行?父亲“踌躇”了又“踌躇”说明了什么?

  (第一,他“事忙”,急于谋事;第二,有熟识的茶房,可以托他陪同上车;第三,“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对茶房“再三嘱咐,甚是仔细”,“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踌躇了一会”,写出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心。)

  (2)“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的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不要紧”,是父亲对自己而言,尽管“事忙”,但认为这无关紧要。

  “他们去不好”,是对儿子而言的,就怕别人照顾得不妥帖。

  简短的一句话,说明他关心儿子胜过关心自己,充分表现了父亲的爱子之心。)

  3、研读第五段。(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出悔恨的语气,然后思考下列问题,发表己见。)

  (1)作者为什么说“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而且还要叹气说“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对“聪明”一词应怎样理解?

  (这是作者的自责,责备自己那时年轻无知,不仅没有体会出父亲的一片爱心,反而嫌他“说话不大漂亮”,“暗笑他的迂”。现在想来,内心深感愧疚。)

  (2)进站上车,父亲是怎样无微不至地关心儿子的呢?

  (两个“忙着”说明父亲全然不顾自己,只想着为儿子劳神费力。一个“嘱我”,一个“嘱托”,说明父亲像慈母一样对“我”关心体贴。即使是找一个座位,他也要认真地“拣定”进出最方便的地方,真是细致入微,用心良苦。)

  4、研读第六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小组讨论下列问题,全班进行交流。)

  (1)“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父亲说这句话的时候心里是怎么想的?

  (他想到儿子的旅途生活既单调又口渴,于是要去买些橘子给儿子。为儿子他想得多么周到。)

  (2)第一次写看见父亲的背影,作者是怎么描写的?

  (主要写了父亲的穿戴和一系列动作。黑布小帽、黑布马褂、深青布棉袍,这一身素服,深深地印在了自己的心里。接着具体描写父亲是怎样穿过铁道,爬上那边月台的。“蹒跚地走”、“慢慢探身”,显示了父亲行动的不便;手攀、脚缩、身子倾,形象地写出了吃力的样子,看到父亲不辞辛苦为自己买橘子,“我”怎能无动于衷。因此,“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是写第一次被父亲的背影感动得流泪。)

  (4)写买橘子回来,父亲放好橘子,“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这一细节描写,反映了父亲怎样的内心活动?

  (这段时间父亲的心情并不轻松,穿过铁道,爬上爬下,也确实比较艰难,但是为了消除儿子可能产生的不安,便故意装出轻松的样子来安慰儿子。但也表明他为儿子劳累也是心甘情愿的。)

  (5)离别的时候,父亲说了两句话,这两句话表达了父亲怎样的感情?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表明父亲这时仍在惦念着儿子旅途的安全。“进去吧,里边没人。”儿子送父亲下车,本是人之常情,可是父亲不让送,怕儿子离开车厢会丢失东西。临别时这样细心嘱咐,真是关怀备至,可敬可亲。)

  (6)最后一句写第二次看见背影和第二次流泪,说说这时候“我”的心情。

  (父亲不顾艰难给“我”买橘子,使“我”感动不已,现在父亲要离开了,不免产生浓浓的离情别绪。因此,当父亲的背影消失在来来往往的人群里,自己回车厢坐下来的时候,感念之情涌上心头,禁不住“眼泪又来了”。这一段两次写流泪,体现了儿子对父亲的真诚的爱。)

  (六)引导学生弄清情节线索,体会取材角度。

  1、本文在几处写了“背影”?这几处写“背影”各是在什么情况下,每次有什么不同的特点?(找出写背影的地方,分析特点。)

  本文在四处写到“背影”。

  第一次在开头,不忘背影。

  第二次在浦口送别时,望父买橘时的背影。

  第三次在车站话别,望着背影消失在人群中。

  第四次在结尾,泪光中再现背影。

  2、作者选择“背影”这样的.角度来命题立意,并用它来组织材料、结构成文有哪些好处呢?(教师可引导学生自由讨论,然后集中发言,教师择优肯定、适当补充。)

  作者所以选取“背影”这种特殊的角度来反映父亲的面貌,是基于表现内容的需要,体现着高明的艺术构思:

  (1)可以表现父亲在特定环境中的形象特点。作者家境衰落,父亲老境颓唐、心情忧郁,用“背影”来表现,最能体现人物的这种境遇与心境。

  (2)可以给读者以广阔的自由想象天地。作者不正面描写父亲的面貌,而以“背影”出现,

  结合文章内容,读者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使父亲衰颓的形象更具丰富的内涵。

  (3)艺术视角的创新。

  (七)课堂练习(教师出示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给平时发言较少的同学尽量多提供发言机会。)

  1、父母对子女的爱是多方面的,而且大都在日常细微的事情上十分自然地流露出来。联系自己的生活,用自己的真实体验,选用生活琐事来表述父爱或母爱。

  2、结合第三题,说说油画《父亲》的感人之处。

  3、结合第四题,用几句形象化的语言来描写一下养育你的亲人。

  (八)教师小结。

  《背影》写的是家庭遭遇变故的情况下,父亲送别远行的儿子时的一番情景。这篇抒写父爱的精品,写的是普通的生活感受,用语朴实简洁,却感人至深,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原因何在呢?

  1、父亲的来信是《背影》写作的契机。这信曾使作者大为感动,写出了这样感动人的文章。

  2、《背影》具有感人的力量,是凭了它的老实,凭了其中表达的真情。老老实实,朴素自然,毫不矫揉造作,这正是《背影》的特色。

  3、作者善于捕捉特定情境中的最富有表现力的形象特征来刻画人物、抒写感情。祖母死了,家庭破产,父亲老境凄凉,在这惨淡的光景中,父子又将各奔东西,为生活去奔波,此时此刻的心情是沉重的。作者选择了父亲穿过铁道去给他买橘子时的“背影”这个形象特征,加以集中地具体地描绘,从而充分地表达出了当时父子之间那种骨肉至情,获得了感人的艺术效果。

  (九)结束语。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我们的父母就在我们的身边,把我们的目光悄悄移向他们,你将是一个善良的人,饱含爱心的人。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掌握本课8个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摘录好词好句。

  3、学习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想象等手法来抒发情感的方法。

  4、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激发学生类似体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感知内容,理清思路,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四、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悬念,揭示课题

  1、同学们平时都有哪些朋友?会去探访你的好朋友吗?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篇跟朋友有关的特殊的文章,文中的作者要探访的朋友到底是谁呢?

  3、出示课题《山中访友》,学生读题。

  4、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探访他的好朋友。

  (二)、读通课文,掌握字词

  1、初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圈出你认为优美的词语并多读几遍。读通课文,了解大概内容。

  2、交流生字词的读法,汇报好词,集体品读。

  清爽吟诵唱和陡峭挺拔精致奥秘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

  (三)、学习“出门”,感受心情

  1、作者轻装上路,读读课文的一、二自然段,感受他当时的心情。(心情好;高兴)

  2、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当时心情很好?

  出了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早晨,好清爽!

  (1)自由地读读这句话,感受话中所包蕴着的情意与心情。

  (2)理解“与微风撞了个满怀”的写法及所包含的韵味。

  (3)带着轻松愉悦激动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句子。不坐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

  心情,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

  (1)读读这句话,从什么地方最能看出作者的好心情?“满怀”是什么意思?与上一句的“满怀”意思一样吗?平时还可以说什么东西是满怀的?用“满怀______”练习说话。

  (2)带着满怀的好心情朗读这句话。

  (四)、再读课文,捕获感知

  1、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出门访友。请同学们再自由地、放声地读读全文,想想作者去山中访问了哪些朋友,他是如何看待这些朋友的?

  2、交流讨论。(友好的;他们是真朋挚友;作者是带着欣赏的眼光在与他的朋友在交流;他们之间感情很真挚??)

  (五)、精读课文,感悟深情

  1、请同学们再一次跟随着作者去探访他的那些特殊的朋友。认真读读第三自然段到文章的最后,想想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作者跟这些朋友有深厚的感情,可以把你的`理解写在句子的旁边。

  2、交流同学们划出的句子。

  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凝

  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

  (1)自由读读第三自然段,想象并说说这座古桥的模样。出示古桥图片,思考:作者面对这样一座古老的石桥他联想到了什么?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形象地写出石桥的古老沧桑,暗示了古桥所发挥的作用,指出了作者对于古桥的一片情深)

  (2)读读句子,请想象一下,这座古桥在几百年的历程之中,他驮过了哪些人,在他的身上曾经发生过了哪些事?

  (3)谈谈你对“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这句话的理解。

  (4)自由朗读;指名朗读;师生共读。

  (六)、抄写词语,自主背诵

  1、抄写含有要写的字的词语。

  瀑布陡峭身躯津津乐道蕴含侠客

  2、有能力的同学将第三自然段熟读至诵。

  第二课时

  (一)、回顾“朋友”,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跟随着作者去访问了他的一个老朋友,那座古老的石桥。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入深山去探望我们那些特殊的朋友!

  (二)、朋友相见,感受情意

  1、除了“古桥”这位老朋友以外,还探访了哪些好朋友呢?他们之间情谊如何,你是从哪些语句中感知的?请你们拿起书本,快速地浏览一遍。

  2、交流探究,品评赏读

  有侧重地品析下列语句。

  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它们迎面送来无边的青翠,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

  (1)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表达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用朗读来加深自己的体会。

  (2)有感情地朗读。

  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1)默读,想象作者描写的情景。

  (2)同桌互读,交流对这段话的体会。

  (3)指名汇报对这段话的理解。(丰富的想象;写出了融入大自然的感受)

  (4)带着自己的体会多读几遍。

  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1)指哪些朋友呢?请熟读第五自然段。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明确日记在选择材料和格式方面的要求。

  2.能写出一篇符合要求的日记。

  3.培养写日记的兴趣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1.选择合适的材料写日记,格式正确。

  2.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准备

  1.日记本。

  2.课件。

  教学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请来了一位好朋友,你们猜猜它是谁呢?(日记本)

  2.你们知道它有什么作用吗?

  3.(学生传看、交流)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体会?

  4.好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写日记。(板书题目:我来写日记)

  二、阅读例文,感知写法

  1.怎样写日记呢?让我们先来回顾第16课《护士长日记》。

  2.通过《护士长日记》这篇课文,你了解到了什么?

  3.师小结写日记的格式、内容及选材要求。

  (1)日记的格式:第一行正中要写清年、月、日、星期几和天气情况,第二开头空两格写正文。

  (2)日记的内容:不仅可以写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事,还可以写做过的事。

  (3)写日记并不是把每天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记下来,而是应该选择印象最深的、有意义的,能使自己感动的内容。

  三、分组讨论,明确写法

  1.学生阅读“习作提示”,思考:它告诉了我们什么。

  2.四人小组讨论,明确写好日记的方法。

  3.检查学生讨论情况,生谈体会,师相机指导。

  (1)日记内容不限。

  (2)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3)注意格式正确。

  四、组织欣赏,引导选材

  1.明确本次习作的主要内容和要求。(出示课件)

  主要内容:写一篇日记。

  要求:(1)选择生活中一件使自己动情的事。

  (2)注意表达真情实感。

  (3)注意日记格式。

  2.展示教师的几篇教学日记,课件出示其中的两三篇日记,看看分别写了哪些事。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写出这样的.日记吗?

  (1)善于观察。

  (2)养成勤写日记的好习惯。

  (3)多观察、善思考、勤动笔,文章当然越写越好啦!

  4.从这几篇日记中,你学到了什么?

  5.学生选择材料,同桌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

  6.教师抽查学生选材情况,并作点拨。

  (1)写什么事?

  (2)按什么顺序写?

  (3)表达怎样的心情?

  7.小组汇报交流。

  8.学生互评。

  第二课时

  一、回忆写法,组织练写

  1.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了解了日记的格式、内容及选材要求。

  这节课我们就根据上节课自己的选材内容,把它们写下来。

  2.学生试写,老师巡视指导。

  3.朗读交流。

  4.师生评议。

  5.完善习作。

  通过刚才的评议,同学们一定还想把自己的日记读一读,改一改吧!就让我们现在行动吧!可以同组的同学之间互相修改,也可以自己独立修改,相信你能把它写得更好!

  二、眷写习作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寻找自己成长的足迹和纪念物,引导孩子发现自己的成长与变化,结合自己的成长过程,比较全面地认识成长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积极参与与体验活动,提高体验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

  3、行为与习惯: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探究、善于学习、肯于动手、勇于创新的好习惯。

  4、情感与态度:

  ①激发孩子欣赏自己的成长,学会展示自己,产生成长的喜悦感,树立自信心;

  ②引导孩子体验家长的关心,增进亲子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寻找自己成长的足迹和纪念物,结合自己的成长过程,比较全面地认识成长的含义,产生成长的喜悦感。

  教学难点:

  体验被父母的疼爱的幸福,让孩子懂得热爱父母,孝敬父母。

  教学准备:

  成长的物品(如:衣服、玩具、书本、作品、奖状等),照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体验成长

  1.猜照片:挑一位班里同学的照片,让小朋友们猜猜照片上的人是谁?(我带来了我们班同学小时候的有意思的照片,同学们一定想看看,一定想知道是谁吧?想看就得答应老师一个小小的要求:照片的主人不能告诉同学,知道的同学要举手告诉老师,能不能做到呀。)

  2. 揭示照片的主人后,说说为什么猜不着?从而发现小朋友长大了引出课题。

  3. 小时候用品展示

  (从照片上能看出她现在已经长大了。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小朋友们身体上还发生了许许多多的变化,有的是看得见的,有的是看不见的,那我们还有哪些物品能证明我们在长大呢?

  a、课前老师请同学们搜集能表现你长大的物品,你们都搜集到什么啦?(照片、衣服、手套、鞋子等)

  b、谁愿意到前面来,把你的变化给同学们介绍介绍。

  重点:1)长高 2) 长胖 3)有力气 4)换牙 5)壮实

  小结:我们每一个同学在身体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的个子长得特别快,一年就长了好几公分,有的力气大了,像个小牛犊,这说明同学们在一天天的长大,那么看着自己长大了,你高兴吗?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3-09

语文园地语文教案04-04

语文《语文园地四》教案02-20

语文教案【经典】09-06

(经典)语文教案09-07

[精选]语文教案08-24

(经典)语文教案08-12

语文教案[精选]08-20

语文教案[经典]08-21

语文教案(精选)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