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汇编[9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过程与方法:熟练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及重点句子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古人深邃的读书精神,培养良好的读书、学习习惯。
教学方法
阅读法、讨论法教具课文音频资料
教学重点
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背诵。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教学难点
背诵课文,理解文中每则大意。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1、导入
2、作者简介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现存《论语》一书,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孟子(公元前372——约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县)人。他是儒家学派中思(子思)孟(孟轲)学派的主要代表,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孟子》,是孟子的.弟子们整理的孟子言论,其间杂有弟子的话语。《孟子》现仅存“内书”七篇。《孟子》一书,除了阐述儒家的“仁”的主张外,还提出了“义”的观念,提出了“性本善”、“养浩然之气”等一系列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命题。
3、整体感悟
(一)生字:论语lún不亦说乎yu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wǎngdài不悱不发fěi举一隅yú奕之为数yì辟若掘井(pì)流杵也chǔ
(二)翻译课文。《孔孟论学习》参考译文:
第一则:学过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
第二则:温习旧的知识,不断吸取新的知识,就可以做老师了。或“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
第三则:学习却不思考就不能解决疑难问题。只思考却不学习也不能解决疑难问题。
第四则: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聪明。
第五则:聪敏而又热爱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辱。
第六则:对于一件事,了解它不如热爱它,热爱它不如发自内心地喜欢研究它。
第七则:不到他苦苦思索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又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他一个方面,他不能推知其它三个方面,就不再教他。
第八则:接受教育,注重请教,怎么会不顺利成功?
第九则:诵读《诗经》《尚书》,就好像与古人生活在一起;诵读《诗经》《尚书》,就好像与古人一起商讨,交谈。
第十则:君子遵循正确的方法以获得很深的学问,并想自己找到正确的方法。自己找到了正确方法,所学的东西就能掌握牢固;知识掌握得牢固了,那么学问积累就多;学问积累得多,就用之不尽,取之不竭。所以,君子都想自己找到正确的方法。
第十一则:即使有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如果一会儿晒它,一会儿冰冻它,没有能够生存下去的。……现在,围棋作为一种技能,是小的技能;如果不专心致志地学习,也学不会。一位名叫秋的围棋手,是全国最擅长下围棋的。让他教导两个人学习围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从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听从秋的教导,但心里却总是想着天鹅将要飞来,想着拿弓箭来射它,虽然和另一个人一起学习,但不如另一个人学得好。是因为这个人的智力不如另一个人吗?答案是:不是这样的。
第十二则:做学问就像挖井,井挖得很深了,还没有泉水,还是一口废井。
第十三则:完全相信《尚书》上所说的道理,还不如没有读过《尚书》这本书。我读《武成》,只是选择读其中的二三页罢了。仁道之君挥无敌于天下,以周武王这样极为仁道的人去讨伐商纣这样极为不仁的人,怎么会使血流得把舂米的木槌都漂起来了呢?
〖质询疑点〗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句要遵循什么原则?
“信”: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不随意增减;“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雅”: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语文教案 篇2
一、揭示课题
1、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那是我们世代居住的地方。如果你的家乡在江南(出示媒体),那人们便可以用3个字来概括——小桥、流水、人家
2、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江南一景——齐读课题(媒)
3、江南的小河像一条条血脉,网布(媒)在大地母亲身上。水在桥下流,桥在水下连,人在小桥流水之间,那跃然纸上的便是令人神往的江南,怪不得作者发出这样的感叹——(媒)
4、读好句子,比较“长、常”长—长久,长远,刻骨铭心,连绵不断。(师小结:如果延长语音,就能强调“长”字,如果加重语气,就能读好最字。)
二、感悟课文内容
(一)桥多(学习第1、2节)
1、家乡的桥又多又美,指板书——多到什么程度呢?引读:我的故乡在江南,江南的桥多是因为小河多。故乡的小河——(像一条条……的身上。)小河长,小桥多。桥不但连接着——(一个……村庄),还连接着——(一户……人家),步行从桥上过,举个例子,如果——(提个……才怪哩!)小船从桥下过,打个比方,记得有一年清明节,我跟外婆坐船扫墓去——(每过……故事)。几十里水路——百座桥,相当于绕学校操场一周就有一座桥。怪不得外婆的故事——(足足……船)
2、家乡的桥这么多,怪不得作者要——(长相忆,最忆家乡的桥。)
(二)桥美
过渡:家乡的桥不但多,而且还很美呢!
1、自读第4、5节,完成第一大题第一小题的填空。
2、作者写桥的造型美,用哪一个词语概括?——千姿百态。
3、引读:课文中一详一略介绍了两种桥,分别是——(过户桥和单拱桥)。对!过户桥简单到什么程度——(一块……连起来)。这就是简约美!作者详写的是——(最漂亮……石柱上)
4、练习说话:这句话再读两遍,用“我觉得单拱桥气派是因为()”的句式来说说。
5、读出这句句子的气派美。(两人读,男生读)注意:读出“雄赳赳”“缀”。
6、晚上的单拱桥又是一番滋味。女生读(夜里……家呢!)
7、老师的故乡也在江南,我最喜欢的就是桥洞及其倒影了!看看,像什么?(指媒体)——(一轮圆月)
8、(音乐)师读后生读:桥洞和它的倒影像一轮圆月,桥负上弦月,水怀下弦月。天上一月,一半是江南的桥,一半是江南的水。
9、引读第三节:最漂亮、最有气派的`数单拱桥。桥洞和它的倒影像一轮圆月,桥负上弦月,水怀下弦月。天上一月,一半是江南的桥,一半是江南的水。两边几十级石阶缀上去,形成个大“八”字,一对对石狮子雄赳赳地屹立在石柱上。夜里,你撑条小船穿梭其间,那光景,会使你怀疑是不是进了月亮婆婆的家呢!(感情朗读,师注意手势引导)
10、(师可与生一起读)桥身是静的,桥上的石狮是静的;而桥的倒影却在水波中荡漾,加上穿梭的小船,这一静一动,便使凝固的桥有了灵气,有了生命……
师:我们都陶醉了,难怪作者——(3、长相忆,最忆家乡的桥。)
(三)名称美
1、家乡的小桥,不但造型美,名称也美极了!出示千岁桥、如意桥、震龙桥、元宝桥、娘娘桥、骆驼桥、永宁桥……
(1)(问省略了什么——其它桥的名称。请学生说说桥名)
(2)跟着老师有节奏的读(师拍手),问从读中你了解了什么?
(桥多)
(3)师小结:是啊,用顿号连接并列词语的句式往往能说说事物多的特点。
(4)桥的名称多,名称的来源也各不相同。指板书读,有的来源于——小组读出示的话,问有几个分句(三),用什么符号隔开?(分号)分好的用法:(媒体)老师在这了把千岁桥的名称来源也写进去了。千万注意的是:改标点,句号改成分号。这是课后作业,根据永宁桥的资料,补写一句。
(5)分小组读好这一长句,一组读一个分号,读出句子的韵味。
(6)读王维的诗。
2、字体
家乡小桥桥名来源不一,有趣的是,在青石上凿就的桥名字体也各不相同——(媒体)或篆或隶或楷或草,篆书刚劲雄健,隶书沉稳大方,楷书飘逸潇洒,草书狂野豪放,跟桥相衬相映,又平添几分情趣。
(1)出示媒体不同字体
(2)读好四个词语,句子。
(3)读媒体江南的桥与中国书法文化相衬相印,于是——桥不仅是沟通彼此的交通,骨子里似乎更传承了江南的文化。
(4)怪不得作者发出感叹——长相忆,最忆家乡的桥。
3、作者对家乡的桥长相忆,不仅忆它的造型美,名称美,而且家乡的桥盛满了作者童年的回忆。
(1)完成填空2
(2)老师给大家一个词语:小憩
(3)这节也是采用分号的句式,大家分组读。音乐响起
(4)作了什么梦呢?虽然没有告诉我们,把梦补充完整,填空3
4、江南的桥在不同季节不同眼中呈现出不一样的美。(男女生读)19、自古到今,人们对24桥谈论不一,有人说它是虚构的,有人说确实存在,也有人认为,24本身是桥的名称。但无论怎样,说起江南离不开——小桥、流水、人家。跟着老师,轻声读——
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tiáo),
秋尽江南草木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萧?
寄江南,桥为骨,水为肤,荡尽水乡万般柔情,怎不叫人热爱?怎不叫人神往?更何况江南是我的家乡……
师:是生我养我的家乡呢!怪不得作者发出这样的感叹——长相忆,最忆家乡的桥。
语文教案 篇3
一、单元课文特点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文章从不同方面介绍了民族文化艺术的优秀传统、独特风格。文中一些重要的观点、结论可以成为鉴赏文艺的理论依据。文中介绍了许多重要的表现技巧,不但能提高我们的艺术鉴赏力,也能提高我们的艺术表现力。文章对典型的文学艺术现象进行了精辟的分析,可以成为我们鉴赏文艺的指南。学习本单元,要学观点,学方法,从中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
归纳是基本的.写作方法。首先要分类。《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就根据不同时代的不同特点将中国古代小说分成许多小类:神话传说、志人志怪小说、传奇小说、话本小说、演义小说、世情小说。分类之后是求同,寻求同一大类不同小类事实的共同点,把一系列个别性事实的共性抽象出来,概括成一般规律、原理。如魏晋南北朝的志人志怪小说,是作为史实,依靠访问、搜集、记录而成,唐朝的传奇小说则是依据传说,想像、虚构、创作而成,二者有很大区别。但志人志怪小说的材料并不是史实,
实际是民间传说,是无名氏的口头创作,其中就包含了想像和虚构的成分。这是它与传奇小说的共性,因而同归小说一类,不能把它当做历史看待。根据我国古代小说发展的事实,课文运用归纳法概括出两条规律:一是从民间创作发展到文人创作,二是从记实发展到虚构。
总是以大量确凿的事实作为立论的依据,观点一般都是从大量事实中概括出来的。《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运用绘画、戏剧、舞蹈、建筑、书法等艺术门类中的典型事例论述艺术表现里的全与粹、虚与实的辩证统一关系,在把握住不同艺术的个性特征之后,运用归纳的方法,抽取它们的共性,概括出中国传统艺术空间表现的共同特征:由舞蹈动作延伸,展示虚灵的空间,讲清了艺术中以粹概全、虚实相生的道理。
注重具体分析。《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运用比较的方法剖析了洪防思、王渔洋和赵执信三个人对艺术表现中全与粹、虚与实相互关系认识上的差异,从而揭示了他们各自的艺术主张的不同实质:洪防思重视“全”而忽略了“粹”,是自然主义;王渔洋看重“粹”而忽视了“全”,是形式主义;赵执信主张以粹概全,这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现实主义。尤其注重因果分析。《说“木叶”》就着重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从而阐发了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的特质。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中的几个重要的文艺学观点,把握文章的精髓。
2.学习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规律的推理方法和运用规律解释事实的演绎推理的方法,从而深入理解中事实材料、理论材料同科学观点的关系,具体而深刻地掌握科学结论,做到融会贯通。
3.学习类推的方法,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在拓展练习中运用文艺学观点观察、分析、解释一些文学艺术现象。
4.学习中国传统艺术的表现技巧,提高文艺鉴赏能力和文学创作能力。
三、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社会科学论文中的术语很多,对科学术语不但要精确理解其抽象的概念含义,还要了解它在文中指涉的具体内容。例如“再创造”就是一个文艺学术语。《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一文结合诗歌欣赏对这个术语作出了具体的解释:“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像活动”;“读者通过想像正确地把握住诗人的艺术构思,并且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再创造“不单是了解诗人的感情活动,而且寄托自己的情思,或者重温自己曾经有过的情感的经历”,“希望通过诗的形象产生感情上的共鸣”。这个解释已经把再创造的性质、方式和作用说得很细致、很清楚了。但我们还不应满足于这样的解释。文章通过对三首诗的欣赏,进一步具体说明了再创造的内涵:欣赏中的想像活动围绕诗中形象展开;诗中的形象和情感,通过读者自由的想像得到了显现;在想像活动中,欣赏者可以将自己或联想到的其他人物“移人”,从而创造出生动的.画面。结合文中这些具体的论述和说明可以全面透彻地理解科学术语的意义。正确理解并阐发重要的科学术语,吃透科学观点,是本单元教学重点。
课文中有些古代的文艺学术语如“全”、“粹”、“虚”、“实”,意思比较玄虚,哲学意味又很重,令人觉得深奥难懂。还有些形象化的说法,如“舞蹈精神”、“泡”、“猜”似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要准确、清晰地理解这类语言,就要从上下文中找到相关语句,从中发现定义线索、喻义线索、同义线索、反义线索,通过关联性的判断,作出切合文意的合理的解释。上下文中有语言的解释因子。在理解艰深的概念、语句时,要有语境意识。如《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谈到史传文学“实录”的经验。如果望文生义我们会把“实录”理解为“据实记录真人真事”的意思。但如果写小说不要虚构而只是据实记录真,真事,这样的小说也就不成其为小说了。文中的“实录”讲的是对人的看法和描写的方法,这就是“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因而如“明镜照物,妍媸毕露”。这是一种高明的写人艺术,可以塑造真实丰满、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这里的“实录”,同写真人真事,不允许虚构具有截然相反的意义。遇到难懂的语言时,应充分利用上下文中的解释因子,求得确切、圆满的解释。
本单元能力训练重点是融会贯通,触类旁通。融会贯通指对读物全面而透彻地理解。阅读本单元的四篇文艺学论文,要求能够通过分析与综合,把文章中的各个部分贯穿起来,把握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从而吃透它的精神实质,达到融会贯通。分析与综合是十分重要的思想方法和读写方法。阅读中的分析综合要求我们在思维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进行细致而深入的研究,从而把握文章的精髓。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是一种类推的能力。具备了这种能力,能使我们由已知向未知进军并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训练中,要指导学生学会运用演绎和类比的方法,进行研究性学习。
四、单元教学设计
本单元教学可采用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教师通过示范、点拨、答疑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吃透理论观点,培养分析能力。课堂讨论采取开放式,鼓励各抒己见,求同存异。学习理论观点,要密切结合实际,运用课文和课外的实例,印证、说明观点;又能运用理论观点解释一些文学艺术现象,重在培养实感,积淀审美经验。本单元安排大量迁移练习,有助于进一步吃透几个重要的文艺学观点,训练文艺鉴赏能力。
语文教案 篇4
设计理念:
以读为本,读中理解,读中体验,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中创新;合作识字,掌握识字方法,提高识字能力;主体参与,合作交流,培养团体合作精神;用看一看,读一读,说一说,议一议,画一画,演一演,评一评多种形式,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感受春天的美;课内外结合,拓展深化。
设计特色:
注重主体性参与,强调以读为本,读中体验,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中创新。
教学目标:
1、认识“醒”“雷”等8个生字,会写“说”“活”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通过朗读去感知和感悟春天的美。
3、能用自己的眼光发现春天里的事物。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第一教时
教学要求:
采用多种形式充分感知课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知和感悟春天的美。
教学环节:
一、形象感知。
(一)学生观看CAI课件:草长莺飞,桃红柳绿的春景图,并伴以和谐优美的小提琴协奏曲。
(二)师:这几幅美丽的图片描绘的`是哪个季节?(课件上出现“春”字)你喜欢春天吗?为什么?
(三)师:春天是一个美好的季节,春天一到,万物复苏,小柳树呀,也醒了!(出示课题齐读)
(形象感知春天的景象,感受到春天明丽的色彩,轻快地音符和跳动着的生命力,从而让学生进入优美的情境,获得身心的愉悦,不仅巧妙地引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而且为后面各环节的教学作好辅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学生听老师配乐朗读,说说柳树醒了是什么意思?
(二)自由读课文,读准音,并标上小节号,说说柳树在谁的帮助下醒了。
(三)分节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标出生字,把生字多读几遍。
(四)同桌互相听、读、正音,比比谁读得流利。
(以整体入手,以读为主感知课文,有利于学生进入课文所营造的意境。充分的自学为合作学习和全班交流作好准备。)
三、合作识字。
(一)同桌互读生字,比比谁读得准,“醒”后鼻音;“澡”平舌音;“枝、梳、梢、耍”翘舌音。
(二)小组比赛认读生字卡,说说你用什么方法记住生字。
(三)出示下列生字,让学生做找朋友的游戏。
说()()()话()()()
川()()()友()()()
春()()()高()()()
(字词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注重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利用儿童已有的经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培养识字能力,注重自己的积累和运用。)
四、细读课文,指导朗读。
(一)你从什么地方知道柳树醒了?分小组合作学习。
(二)小组反馈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学习相应的小节)
1、学习第1节。
⑴指名读。
⑵想象:春雷会跟柳树说些什么话?
⑶如果你是春雷,那就把这悄悄话说给组员们听听吧!
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说第一节。
⑸指名读、评议。
⑹比赛读,评出朗读高手。
2、学习第二节。
⑴指名读。
⑵教师板画柳树。
⑶愿意上台画一画柔软的柳枝吗?
⑷你们觉得应该怎样读这一小节呢?
⑸比赛读,指导读。
3、学习3、4小节。
⑴播放录像,春风吹动柳枝,柳絮随风飞舞。
⑵音乐声中,教师引读3、4节。
⑶春风中,柳枝展示出它婀娜多姿、俏皮可爱的样子,你愿意让柳树变得更美吗?(请同学们上来画一画)。
⑷朗读指导。
⑸小组汇报读。
4、学习第5节。
⑴醒了的小柳树可高兴了!它们在干什么呢?
⑵指名读、评议。
⑶自由体会读。
⑷全班朗读。
(语文教学以读为主,诗歌的教学尤其如此,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进入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中去,在诗中意会,读中感悟,读中体验,在读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在阅读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读读、想想、说说、听听、画画,不仅提高语文素养,更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
第2课时
教学要求:
背诵课文,积累语言,拓展练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精神。
教学环节:
一、复习导入,巩固生字。
(一)自由读读课文,再说课文中的生字。
(二)开火车认读生字。
(三)做猜字游戏。
(四)完成课文“我会认”“我会读”。
(巩固字词的形式多样,以便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加深理解和记忆。)
二、美读,前诵课文。
(一)带着自己的感受美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
1、自由读。
2、指名读。
3、小组赛读。
4、齐读。
(二)背诵全文。
1、借助板书试背。
2、自由背。
3、同桌互背。
4、表演背。
5、配乐、自己画背。
6、全班齐背。
(阅读教学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教师努力创造情境,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欲望,采用多种形式,调动多种感官,在游戏、活动中积累语言,提高语文素养。)
三、指导写字。
(一)出示“我会写”中的生字,学生观察,说说怎样才能写好这些字。
(二)教师范写学生认为最难写的字。
(三)学生书写(指名上、中、下三名学生在黑板田字格中书写,其他同学在田字格中练写。)
(四)师生评议。
(五)继续练写。
(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培养写字技能,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
四、拓展活动。
(一)说一说,在春天里,还有什么醒了呢?
(二)写一写,春天跟( )说话了,说着说着,( )。
(三)画一画,你眼中万物复苏的春天。
(课文内容的拓展,再次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拓展了思维的定向。)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认识本课生字、词语,能结合图文认识词语。
2、过程与方法:
(1)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2)结合图片、动画,体验学习的快乐;
(3)通过形象的图片让学生更好认识生字词,通过游戏发展学生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懂得祖国哺育我们成长,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热情;
(2)渗透环境保护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激发情感,有感情的诵读课文;
(2)看懂图文,结合图理解字词,体会诗的第二句所包含的意思。
教法、学法:
感情朗读法、质疑法。
教学思路:
《家》是一篇生动活泼,富有儿童情趣的课文,纵观整篇课文,它又是一篇十分简单的儿童诗,共六行十二句,但真正要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则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本课在设计上体现宽松和谐的氛围,体现“读的进输的出”。“读的进”即让学生结合平时的观察,激情生趣,读得出自己的感受。在教学中让学生当爱心小使者,去寻扎,发现画面中的“家”,然后让他们来当小老师。这样的设计是构建在学生的年龄特点上的,通过形象的图片让他们更好地认识生字词,通过活泼有趣的活动发展学生的思维,同时让他们铭记自己的发现。“输的出”即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因此,在教学中,设计了让学生当小诗人,自己创作小诗歌两个相对来说比较有难度的环节,旨在让学生在创造中提高表达能力,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设计全解:
一、创设宽松和谐的气氛
1、老师今天给小朋友们带来了几张照片,想看吗?(分四组)
2、小朋友,你们想知道这是哪儿?这都是谁吗?(这就是老师的家,老师家里有八口人,他们是老师的爸爸、妈妈、哥哥、嫂子、小侄子还有我爱人和可爱的小女儿)看!照片上我们笑得多开心呀!欢迎小朋友们有空来我家玩儿。
3、小朋友,能告诉老师,你们的家是什么样的吗?(欣赏几组家的图片,课件1、2、3)
4、老师小结:家是一个让人感到温暖和快乐的地方。(揭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家”的一首小诗)
5、老师领读课题:家jia (拼音)
二、初读感知
1、学生借助拼音拼读课文。(课件4)
2、指生朗读反馈。
3、听读课文。要求:认真听,轻轻的跟老师读,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4、尝试模仿联系朗读课文。
三、学习课文
1、借助拼音,认读生字。
2、逐句学习课文。
(1)第一行:老师范读(出示课件)
学生思考:为什么说蓝天是白云的家呢?
小朋友再想一想,蓝天还可以是谁的家呢?
(蓝天)是( )的家。
(2)第二行:男生读(出示课件)
思考:你知道了什么?为什么说树林是小鸟的家呢?
请开动小脑筋想一想,树林还可以是谁的`家?
(3)第三行:女生读(出示课件)
思考:你听明白了什么?为什么说小河是鱼儿的家呢?
请再想一想,小河还可以是谁的家?
(4)第四行:指小组读(出示课件)
思考:你又知道了什么?为什么说泥土是种子的家呢?
请再想一想,泥土还可以是谁的家?
(5)请同学们看黑板:齐读前四句诗。
(6)小朋友,我们的祖国孕育了万物,我们的祖国就像大花园,我们就像祖国大花园里的花朵,祖国大花园里有温暖的阳光,有清新的雨露,有肥沃的土壤,我们就生活在祖国这块土地上。所以祖国就是我们的家。(齐读最后一句)
思考:为什么说祖国是我们的花朵呢?
老师小结:没有祖国的哺育和培养,我们就不可能健康地成长,就没有美好的未来。
(7)再朗读小诗。
(8)听歌《娃哈哈》。
四、拓展联系
1、找家:
2、做一名小诗人:学完了课文,我想小朋友也一定能创造一首小诗,
填一填:
( )是( )的家。( )是( )的家。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
1.通过阅读,整体把握文章意思,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
2.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这一写法的好处。
3.了解爱情的特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1.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这一写法的好处。
2.品味含义深刻的语言,了解爱情的特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难点 :
学生处于特殊的生理和心理阶段,且无生活经历,理解爱情的本质有些困难,加之现实生活中对待早恋的观念,使得学生不太愿意就这一敏感话题发表看法。
教学方法:
朗读、复述、讨论、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
1.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词:
繁衍 刹那间 迷惑不解 勃然大怒 无与伦比
怒不可遏 曙光 伫立凝视 繁殖
2.查找资料,了解作者苏霍姆林斯基。
导入 新课:
19世纪伟大的诗人、剧作家莎土比亚曾经在一首诗当中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告诉我,爱情生长在何方?是在脑海,还是在心房?它是怎样发生?它又怎样成长?这是每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可能也是同学想知道的。当我们遇到这样的疑惑时,我们却不一定敢向我们的父母发问,而有一个14岁的小姑娘向她的父亲提出了这个问题,而她的父亲也在一封信中给了她一个诗意的回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封《致女儿的信》
介绍作者:
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乌克兰卓越的教育家、教师、思想家和作家。他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教,担任这所农村中学的校长、教师和教育者长达32年。苏霍姆林斯基一生短暂,不满52岁,但他却持之以恒地探索和孜孜不倦地去写作,奇迹般地写出了40部专著,600多篇论文,约1200篇儿童小故事。
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部著作都是面向教师、教育家、教育者、父母和自己孩子们的。他把自己的思维、思索、建议和见解全部倾注在了他的著作当中,即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教师和父母应当历经何等艰难之路,才能使孩子成长为好学上进、聪颖、心地善良而高尚的人和好公民。
瓦·亚·苏霍姆林斯基的作品在乌克兰国内人人皆知并喜爱,而且在国外许多国家也被广为出版,如众所周知的《我把心给了孩子们》《公民的诞生》《给儿子的信》以及某些论文和小故事。
他的作品每一新版,都引起了人们更大的关注和浓厚的兴趣。
阅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
1.朗读课文,注意揣摩写信人的心理和语气。
2.浏览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1~4段:女儿提出问题及我(父亲)对此的态度;524段:回忆从前祖母给我讲过的故事,得出爱情是什么的答案;25段:告诉女儿该如何对待爱情。
3.再读课文,提出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难题或值得思考的问题,集体展开讨论。提出问题,创设情景,体会文中父亲的形象和文章的写法:
1.你是如何理解爱情的?
提示:在提出这个问题之前,可以向学生阐明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让学生放下心理包袱。
2.如果你拿同样的问题问自己的父母,可能得到的答案是什么?
提示:学生给出的答案一定会涉及父母对待这个问题的态度,从而引出下面的问题:
(1)文中的我对此的态度如何?
提示:文中的我把女儿提出的问题看成是女儿长大的标志,同时我对女儿的成长表示高兴并给予充分的尊重。
(2)我为何没有正面回答女儿的提问,却说到了我的少年时代和祖母玛利亚所讲的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提示:我用自己成长的经历告诉一个正确的引导带给我的巨大收获,希望女儿重视。同时运用故事揭示这个抽象的概念,深入浅出,形象生动。
研读课文,注重自己的体验:
阅读课文第525段:
(一)请同学复述文中的故事。
(二)分析、讨论以下问题:
1.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
提示: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
2.五十多年间,那一对男女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促使那一对男女(后来的老头和老太婆)生活发生这么大的变化的基础是什么?
提示:是他们之间相濡以沫的爱情。(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是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4.故事中为何要把这对男女的爱情放在五十多年的时间历程中去表现?这说明了什么?
提示:真正的爱情能够经历时间的考验。
5.五十多年里是什么维系了他们的爱情?
提示:是忠诚、心灵的追念(彼此的扶持、依靠)
6.文中的上帝面对人的爱情有何表现?为何多次写到上帝的态度?
提示:表明爱情是人类独有的,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只有人才能够爱。
7.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告诉我们该如何对待爱情?
提示:善待爱情:以人的方式去爱。(人类的爱情不是仅仅为了繁衍后代,还要给对方以幸福因为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是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品味语言:
1.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
2.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从那时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3.爱情,它高于上帝。这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人们世代交替,我们每个人都不免变成一坏黄土,但爱情却成为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4.本身来说,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成为真正的人。
延伸拓展:
结合研讨与练习三,对照文章,谈一谈你对爱情的理解。
语文教案 篇7
这是一篇描写北京老四合院邻里之间和睦相处的课文,这是一篇阅读课文。在第一次读到这篇课文时,我就被它清新流畅、朴实的文字做吸引。从课文中读到了作者童年的快乐,属于孩子的,阳光的,轻松的,快乐的,自由的,上完这一课,我感慨颇多。
首先,我努力创设一种轻松、自在的学习的氛围,努力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感受这种快乐,其实作为农村的孩子,大多数的学生都会有和作者相同的体验,比如,在学生谈体会的时候,有学生说到了自己小时候的事,犹如再现了作者的小时候。这样就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读,在读中感悟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干情,学生感悟的很好,这一环节完成得不错。
其次,课堂上,我调动了学生所有的感官,听,说,读,写,让学生在听说读写中感悟文本的内涵,通过多次的朗读和表达,学生的口语的表达能力也在一步步的提高,相信经过一次次的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也会突飞猛进的。
我们说“语文教学是遗憾的艺术”,这节课,我仍有遗憾。
1、我努力践行着“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但在课堂上,因为这节课有领导听课,仍有一部分同学没有动起来,没有能主动的思考,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使得课堂当中呈现的多是优秀学生的表现,没有考虑的学习稍有困难的学困生,我想在以后的课堂上,我都会努力,让全体学生共同的参与。
2、在课堂上教师的评价语言过于简单,没有激发性,这也许是课堂不够活跃的原因。我知道在课堂上适时的评价是推动教学,促进学习的`一种有效的办法,并且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在评价上做得总欠火候,在学生回答的精彩的时候,我总觉得对学生的评价缺点什么,现在想来,评价不仅仅是语言的评价,或许,老师一个简单的动作,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手势,一个微笑,那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评价,更能激励到学生。我将会努力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教育机智。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内容与目标:
学习课文4-7自然段,了解鲸的生活习性;初步认识列数字、举例子、比较、比喻等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教师创设故事情境,生续说故事:
元旦到了,海洋鱼俱乐部准备庆祝节日,邀请所有的鱼类到海底隧道参加活动。鲸鱼也兴致勃勃地去参加活动,却被红鲫鱼拒之门外,鲸鱼很生气……
教师启发:鲸和红鲫鱼会有怎样的对话?结果如何?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还知道鲸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课文用了哪些方法来说明鲸“大”的特点?
二、新授。
1、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教师归纳学生问题,明确教学目标:
(1)了解鲸的生活习性。
(2)看看作者是怎样来写这些特点的。
2、自学课文4-7自然段:
(1)边读边思考:
课文介绍了鲸的哪些生活习性?
(2)学生回答,师板书:
吃食
生活 呼吸
习性 睡觉
生长
3、选择最感兴趣的一至二个段落认真读一读,并想一想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鲸的生活习性讲清楚的,然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朗读、画图、鲸的'自述等)把你学到的有关鲸的知识介绍给大家。
4、交流汇报,你想向大家介绍什么?用什么方式介绍?注意运用适当的说明方法,将特点介绍具体,详细。
学生评议:他(她)介绍得怎么样?教师根据学生的表述相机指导:
第四自然段:
书中怎样描写鲸吃食?(张、吸、闭、滤、吞、扑),注意突出重点词。
算一算鲸的食量20xx多公斤有多重?(相当于40多个成年人)30多吨有多重?(可以装6辆卡车)
师引读,生分角色朗读。
第五自然段:
生说鲸呼吸的特点;做一个有经验的渔民,根据水柱来判断鲸的种类。
第六自然段:画示意图。
第七自然段:
师介绍:鲸长得很快,寿命很长;生说这样介绍好不好,为什么?体会运用列数字、举例子说明的好处。
三、延伸:
1、你还知道有关鲸的哪些知识?
2、(演示课件:各种各样的鲸)
3、小结:还有很多知识有待同学们去探索,你会发现大自然是个奇妙的世界!
四、作业。
以下四道题目大家任选一道完成:
1、熟读课文,了解鲸的有关知识。
2、收集资料,进一步了解鲸。
3、以《鲸的自述》为题改写课文(也可用课文外的内容)。
4、学习课文说明事物的方法,介绍一种你喜欢的动物。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一、知识能力:
1、能正确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知道机器人是怎样的。
2、就自己感兴趣的地方与同学交流讨论。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独立阅读的能力。
二、过程方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巨大改变,激发学生对神奇的科技世界的
兴趣及探索的欲望。
2、了解果园机器人的基本情况,引起对机器人的兴趣,培养阅读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阅读猜想。
1、(板书:机器人)同学们,喜欢机器人吗?大家都来说一说自己对机器人有哪些了解。
2、(板书:果园机器人)让我们来大胆地猜想一下果园机器人是什么样子的、会干哪些
活?
二、自读自悟。
1、打开课本,认真朗读课文,练习读正确、读流利。
2、根据“阅读提示”中的学习要求默读课文。
3、找出文中果园机器人最新奇有趣的地方,有空白处写写自己的感想。
三、小组交流。
1、小组内朗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2、组内成员共同讨论文中果园机器人新奇有趣的地方。
四、全班交流。
1、(出示文中的两幅插图)自选方式,汇报你们小组认为果园机器人最新奇有趣的地方。如:机器人的样子设计可爱合理:它的外表就像一个淘气的孩子;各个部位都设计得非
常科学合理,它的电子眼能够发现浓密枝叶后的每一个成熟的水果;胳膊可随意弯曲旋转伸缩,手上戴有手套,不会将水果抓伤;它的脚能够依据地势保持平衡。
2、通过有感情朗读课文的.第2~5自然段,来表现果园机器人的神奇有趣。
五、感悟积累。
1、抄写三句文中加有引号的句子,同桌间说说自己的体会。
2、给大家读一句你感到最有趣的句子,并说说原因。(如,“让果农在大片密密的果
树林里一个个地去找‘饿倒’了的机器人,那可太麻烦了。”本来人才知道饿,饿了没有力气就干不动活,那么机器人没电也干不了活,作者说它们被“饿倒”了,让我感觉到它们就像一群饥肠辘辘的工人,一点儿力气也没有了,躺在果树林里向果农抗议,感到非常生动有趣。)
O 六、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机器人的资料,说说机器人还能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