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大全(9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设计理念】
以“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策略为指导,以知识树为线,注重学生自主阅读习惯的养成,学会读书和记笔记的方法,同时能理解相同主题文章的内在联系,能较为准确地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以及表达的主旨。课堂上要给予学生交流体会和探讨困惑、解答疑问的时间和空间,以便让学生对阅读材料更好地消化和吸收。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时空、教学方法的全面开放,使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相互渗透,有机整合。
【教学目标】
1、教学本组课文,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走进文本,品味人物形象,受到心灵启示。
2、教材中涉及的人物,他们身上都具有一种执着专注、不懈追求的精神,这种执着奋斗的精神在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中是至关重要的。为此,教学中要结合课文中重点词句,联系生活实际加以体会,使学生有所感悟,受到启发。
3、几篇课文所涉及的观察和描写人物方法,学生不易把握,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反复读书,在读中加以体会,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读、说、写的语言实践活动。
【教学内容】
1、人教课标版教材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七单元:《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全神贯注》、《鱼游到了纸上》、《父亲的菜园》
2、人教版《同步阅读》教材:《绿手指》、《有了愿望的石头能走多 》、《弹琴的姑娘》、《我背父亲去上学》
【教学重点】
1、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留心人物的外貌、动作和语言描写的方法,体会人物的执著追求精神;
2、分享孩子同步阅读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为学生有效同步阅读奠定基础。
【教学步骤】
一、导入谈话
1、用画知识树的方法走进文本。
同学们,黑板上画着一棵茂盛的知识树,一棵“执着追求”之树,上面有我们语文书第七单元中四篇感人的故事的题目,它们分别是《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全神贯注》、《鱼游到了纸上》、《父亲的菜园》以及上个星期我们布置预习重点研读的同步阅读上的四篇文章《绿手指》、《有了愿望的石头能走多远》、《我背父亲去上学》、《弹琴的姑娘》。
我们相信通过我们精彩的阅读展示,会让这棵树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的!
二、主题回顾
1、导入谈话,引出主题——执着的追求
第七单元四篇课文主人公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呢?师相机板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追求真理;《全神贯注》:如痴如醉;《鱼游到了纸上》:勤奋专注;《父亲的菜园》:百折不挠。 通过阅读大家发现这些故事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这个主题是什么呢?(讲的都是人们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故事)是的,我们想要在某一方面取得成功,就应该有明确的目标,并进行不懈的追求。通过阅读发现这些故事都是通过什么展示人物的优秀品质的呢?(通过动作和语言描写的方法,体会人物的执著追求精神。)(板书: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描写展示人物品质)
三、阅读概览、片段分享与精彩赏析
1、是呀,这些经过不懈努力获得成功的人中有科学家,艺术家,也有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普通人。
在同步阅读教材中,也介绍了8个执着追求获得成功的人物,我们要求大家重点阅读4篇。前一段时间已经布置大家进行了阅读,并进行了阅读摘抄。现在请小组相互交流,看看你们的阅读体会是不是一样的。
2、这几篇写人物的故事中你最喜欢哪一个?说说主要内容?(板书:概括主要内容) 请用我用 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这篇文章讲的是 。
(表扬孩子们掌握了多种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四、片段分享与精彩赏析
老师相信文中四篇主人公对成功的不懈追求深深打动了大家,将令你感动的段落读一读,与大家分享吧。
《绿手指》——坚持不懈 辛勤培育
(1)(老奶奶通过20年坚持不懈的辛勤培育,终于培育出纯白的金盏花。)课题拓展法(板书:坚持不懈)
(2)、由“在法国一个小镇,有位老奶奶,长着‘绿手指’”一句引出,理解双引号的四种用法。(板书:引号的四种用途)
(3)指生读读后感
《有了愿望的石头能走多远》——聚沙成塔,持之以恒 创造奇迹
①(起因 经过 结果三要素概括法)
②快速浏览课文,课文介绍薛瓦勒持之以恒建“邮差薛瓦勒之理想宫”的哪一个文段最令你感动,能读出来给大家分享吗?
③P169现在,这个城堡成为法国最著名的风景旅游点之一,它的名字就叫做“邮差薛瓦勒之理想宫”。(表示特定的称谓)
我不禁为薛瓦勒的执著所倾倒,在那漫长的二十年里,薛瓦勒不停地寻找石头,运送石头,堆积石头,面对人们的嘲讽,他毫不在意,还是一如既往地努力着。凭借着对梦想的执著,完成了让人惊叹的“邮差薛瓦勒之理想宫”。的确,只要心中有愿望,并为愿望不断地努力,就算石头也能走很远。
《弹琴的姑娘》——勤学苦练、锲而不舍
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②找出文中带有“锲而不舍”的句子体现双引号的用法,
③文中最能体现弹琴姑娘锲而不舍的文段是那一句?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日子过得飞快,不是几天、几星期、几个月、而是整整一年了吧,这?叮咚!叮咚!叮叮咚咚……?的琴声,仿佛一直在而旁边响着,它从来没有缺席过。”这段话让我感觉这个小姑娘是多么的刻苦,多么热爱弹琴啊!为了学好弹琴,她能持之以恒,从不间断(板书:理解句子的.意思)
④体会文章按四季顺序把四季景色和琴声融为一体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板书:借景抒情) ⑤背诵积累语言,说春夏,背秋冬(板书:积累语言,学以致用)
《我背父亲去上学》——不离不弃 孝心感天
①用段意合并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指导分段)
②读感动
(1)生自由讨论,找出令你感动的句子相关句子体会。
师小结:生活的艰辛并没有阻止李勇求学的脚步,他不能舍弃上学,但也不能放弃不管瘫痪在床的父亲,所以背起父亲去上学,在学业与生活的压力下经受更多的艰辛成了他唯一的选择。
(2)李勇在生活中遇到了哪些艰辛呢?
③周友朝导演根据李勇的真实事迹改编了一部电影《背爸爸上学》,看视频理解李勇的艰辛 ④面对着有着如此艰辛求学历程却丝毫不放松学习的他,我想大家都会思绪万千,现在,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体会。
听了同学们的感言,看了影片中李勇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一所师范大学,面对录取通知书和已经生活不能自理的父亲,李勇并没有被生活艰辛所击倒,毫不犹豫毅然背起爸爸上学,他每天都背着父亲艰难地淌过一条不深但很宽阔的河流,面对生活艰难它毫无言弃。看到这里我不禁感慨万分,而我们呢?每天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享受有着良好的学习环境,回到家,更是"衣来张手,饭来张口."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可就是这样,我们当中却有些人不珍惜这如此好的学习机会,比如说上课不专心,学习不用心,不听父母的话.与李勇相比,我们是否感到惭愧?是否应该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无论在生活还是学习中遇到困难,要像李勇一样,用顽强的意志来克服,相信风雨之后见彩虹.每个人树立远大的理想,在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努力奋斗的同时,更要懂得感恩,懂得回报,让心中的爱灿烂地绽放出来。
五、主题拓展
同学们读书都非常认真,也很仔细,我们再来看看这棵知识树,从这棵执着追求之树上,我们看到了“追求真理、如痴如醉、勤奋专注、百折不挠、坚持不懈、持之以恒、锲而不舍、不离不弃、”的人的不同的事,但带给我们的却是相同的感受,那就是有了执着的追求就会获得成功。 其实,在我们身边也有很多这样的人,这样的事。
我班的陈瑞仪同学本学期参加学校的写字竞赛获得了一等奖,但上个学期她连班级的初赛都没有入围,那么,她又是如何获得今天的成功的呢?我们请她说说。
同学们,我们身边还有很多具有执着专注、不懈追求精神的人,通过他们的事例告诉我们:只要我们认准目标、不懈努力,就有可能获得成功!愿同学们都能朝着自己的目标不懈努力,早日到达成功的彼岸!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习6个词语:农村、工厂、农民、自己、做工、也;学会7个生字:农、工、厂、民、自、己、也;认识一个部首:冖。
2、学习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画,理解句子和词语的意思,了解祖国农村的新面貌。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短文。
教学重点难点:
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画,理解句子和词语的意思。
教学思路:
本课是看图学词学句,可分为四步进行教学。首先,老师深入浅出地介绍一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第二步,指导学生有顺序地看图,先总体地看,再由近及远一部分一部分地仔细看。第三步,先初步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丢字、不添字、不唱读;再精读课文,读中学词学句。第四步,学习生字。教学重点是学词学句,要在读短文中进行,要多读课文,加强读的指导。指导学生写字时,要求要严格,注意纠正学生的写字姿势。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指导按顺序观察图,初读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你们到过农村吗?你们知道现在的农村是什么样子吗?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变化可大啦!农民不是光种地,他们还办起了工厂。他们既会种地,又会做工,成了新型的`农民。他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用上了洗衣机,看上了大彩电,住上了新楼房。我们今天要学的《农村大变样》,就是写现在农村的新面貌的。课文下面还有一幅美丽的农村图画呢!
二、指导看图。
1、请小朋友看看,图上都有些什么?(图上有公路、厂房、田野;也可以说成:图上有公路,有工厂,还有田野;还可以说成:图上有公路、工厂和田野。)
2、我们看图时,不仅要从总体上看,还要按照一定的顺序仔细看。下面,同学们按照由近及远的顺序,先看公路,再看工厂,最后看田野。要仔细观察。(看后提问)
(1)公路怎么样?(非常平坦,非常宽,很整洁。可以并排走好几辆汽车,公路旁边还有树木……)
(2)厂房怎么样?(非常高大,有明亮的玻璃窗,烟囱里冒着白烟……)
(3)田野怎么样?(金黄的小麦,拖拉机在收割……)
(4)谁能把这幅图的内容连起来说一说?
(近处有一条平坦的公路,公路两旁树木茂盛。公路旁有一家工厂,厂房非常高大,烟囱里冒着白烟。远处是辽阔的田野,田野里有拖拉机在收割庄稼……)
3、再看看图,你有什么感觉?(新农村真美啊!农民的生活提高了。)
三、初读课文。
1、区分易混音节:n$ng、g#ng;zh8ng、zh^ng;m0n、x9n。
2、读准下列字音:正农种
3、目视双行自由读课文。
4、指导读长句子,注意句子中的停顿:
做工的\也会种地,
新农村里\出新人。
5、指名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精读课文,学习重点词句;学习生字。
教学步骤:
一、学习第一句话。
1、指名读第一句话。
2、读后提问:哪位小朋友去过农村,看到了些什么?(如是农村学校,则可以问:你们村过去是什么样子?现在是什么样子?)
3、再读课文,“农民”、“变样”、“自己”几个词语在读中理解。
在短文中,“变样”是什么意思?(很多农村原来没有工厂,现在“变样”了,有工厂了。“大变样”则是说变化非常大。)
“自己”指的是谁?(就是农民)
4、有感情地读这句话。(“大”和“自己”要加重语气读,说明农村的变化确实很大,这里的工厂不是城里工人办的,而是农民“自己办的”。)
二学习第二句话。
1、“农民”是干什么的?“工人”是干什么的?
2、“做工”是什么意思,你能举例子说明吗?(如自己的爸爸、叔叔等亲人是工人,就可以举他们的例子)
3、“种地的”指的是谁,他们在哪里做工?(“种地的”指的是“农民”,他们在乡镇企业的工厂里做工)
4、“做工的”指的是谁?他们怎么也会种地?(“做工的”指的是在乡镇企业里做工的“农民”,他们原来就会种地,工余时间回到家里也还是要种地)
5、结合插图,说说“新农村”是什么样的?(有农田,有工厂,有平坦的马路。)
6、联系上文,说说“新农村”里的“新人”是什么样的?(既会种田,又会做工)
7、朗读第二句。(注意“也”字要加重语气读,两个“新”字要加重语气读)
三、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自由读。
2、范读。
3、练习读、指名读。
四、学习生字。
1、指导读准字音。
2、其中哪些字不好写?(农、民、己、也)
(1)指导写“农”字。
笔是横勾,第四笔是竖提。
(2)指导写“民”字。
(3)指导写“己”字。
(4)指导写“也”字。
(5)“农、民、己、也”每个字写四遍,“工、厂、自”各个字写两遍。
五、课堂练习。
1、正确、流利地朗读短文。
2、写出下面字的笔顺。
农:也:
民:己: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教材依据
苏教版国标本实验教材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庐山的云雾》
设计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只有在民主、平等、积极、愉悦的课堂情境下,在教师的点拨、引导、启发下,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才会有灵感,才能迸出智慧的火花,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当堂背诵。
2、初步认识总分段式。
3、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庐山云雾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自学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难点
初步认识总分段式。
教学准备
小黑板,教学挂图,配套课文录音,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词语:秀丽、变幻无常、千姿百态、瞬息万变、流连忘返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3、过渡:庐山的云雾如此神奇美丽,那么它有什么特点呢?
二、感知第二自然段
1、让学生自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本段的中心句,用“﹏﹏”画出来想想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具体描写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并用笔在纸上把云雾的姿态画出来,学生边读边画。教师巡视
2请三位同学上黑板,写出云雾一种姿态,让生说说画的是什么,
3引导学生画出两种姿态,师生共评。
4让我们一起用朗读来感受一下云雾,生齐读课文。
5那么庐山云雾是这四种姿态吗?它还有哪些姿态呢?
6让学生画,指名上黑板画,生解说内容,师生共同评点所有内容。
三、自学第三自然段
1、出示自学要求①有感情地朗读,②这一段的构段方式是什么,中心句是哪句?
2、按照自学的要求,读懂第3自然段的同学请谈自己的感受。
(1)让学生读课文
让学生
再让学生读课文
学生
(2)读书时不仅要正确、流利,还要有感情,才能给别人带来享受,请你们谈谈自学时,读懂了什么?[
让学生说,引导就弄懂这段话的中心句,总分构段方式。理解“瞬息万变”的意思,引导学生体会具体的语境,确切地理解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巧妙地点拨学法。
3、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用笔画出描写云雾变化多、变化快的词句,想想作者是怎么写“瞬息万变”这个特点的。
让学生说一说
4、作者就是这样抓住“瞬息万变”这个特点,展开丰富想象,运用了打比方的.方法,把庐山云雾瞬息万变这个特点写得具体形象的,我们一齐来读这一段。
5、同学们是否注意到了最后的省略号,它表示什么?生说
6、想想看,云雾还会变出哪些样子?
生说
谁能用上一些词,把你们刚才想到的连起来说?
学生自己说,指名说
7、这么多的样子,用一个词来概括就叫——
生齐读千姿百态。
云雾的变化这么多,这么快,也用一个词概括叫做——
生齐读瞬息万变
8同学们自己读懂了课文,真了不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讨论解疑。
9现在,让我们带着对庐山云雾的喜爱和赞美之情,齐读这一段。
四、理解第四自然段
正因为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所以令到那里的中外游客。
——(生齐说流连忘返)
“流连忘返”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你能用“流连忘返”说一句话吗?
五、,升华
教学后记
本是一脍炙人口的佳作,描写有独到之处,语言也有突出的特色,因此,本教学设计根据这课文的特点,注重引导学生整体把握,下面谈谈教后的几点感想。
一、淡化分析,重视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语言文字重在感悟,让学生有所“感”然后各自“内化领悟”,因此在教学中我尽量减少老师的分析、讲解、还是以读为主,用多种形式让学生感悟词语。
二、注重朗读,整体感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因此,在教学中,我给了学生充分读书的时间,并注意激发了学生的读书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注重学科整合渗透,激发学生兴趣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画一画庐山的云雾,与美术学科整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授课日期: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列宁由于仔细观察,善于联想分析而找到了养蜂人;懂得要细心观察周围事物,培养自己分析、判断事物的能力。
2、继续练习一边默读一边想。
3、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逐渐掌握一边默读一边想的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教 学 具:8号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字词。
蜜蜂 引路 哪里 谈天 惊讶 观察 果然
二、揭示课题。
齐读课题。提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三、学习课文。
1、 默读全文,边读边看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 整体感知。
(1)默读全文。一边默读一边想:
① 列宁为什么要找养蜂的人?
② 列宁找到养蜂的人了吗?
③ 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的人?
④ 各在第几自然段写着呢?
(2)默读第二自然段,说说列宁为什么要找养蜂的人?
(3)默读第三自然段,边默读边想:
① 列宁在路上发现了什么?
② 他为什么要仔细观察?
再默读课文。想一想:列宁为什么去敲那所小房子的门?
四人一组讨论:列宁为什么去敲那所小房子的门?
自读这一段的最后一句,边读边想:“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一句中“果然”表明了什么?
(4)朗读第三自然段。
读后说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的人?
(5)小结:列宁利用蜜蜂作向导,找到了养蜂的'人。
(6)默读第四自然段。
读后回答:养蜂人为什么惊讶地说?
“惊讶”是什么意思?
提问:①列宁为什么说:“是您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
② 课题为什么是“蜜蜂引路”?
3、通读全文。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阅读的方法就是:一边默读一边想。
四、巩固练习。
1、 按课文内容填空,再读一读。
(1)列宁想找养蜂人( )怎样养蜂,可是别人都不知道他住在哪里,列宁就( )去找。
(2)养蜂的人看见列宁,( )地说:“您好,列宁同志。是谁把您领到这儿来的?”
(3)列宁笑着说:“我有( ),是您的( )把我领到这儿来的。”
2、 用“观察”写一句话。
① 说说观察的意思。
观察:仔细察看(事物或现象)。
② 练习用观察说一句话。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一、解析内容 说教材
《美丽的彩虹》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第10单元雨 中的一首儿童诗歌。诗歌按彩虹从出现到消失的过程,通过人物的对话,描绘了彩虹的美丽,抒发了作者对彩虹的赞美和对大自然的神往之情。全诗共有六个小节,第一小节描写了雨过天晴彩虹的出现。第二小节到第五小节用对话的形式描写了小朋友们看到彩虹的想象。最后一个小节描写彩虹的消失,“它回到了白云中间”。诗歌图文并茂,生动易懂。“彩虹”又是学生知道却不太了解,见过却又并不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所以很容易引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二、研究主体 说学情
一年级的儿童对于彩虹,并不陌生,他们有的亲眼见过,有的从电视图画上看过。在他们心中彩虹是美好的,对彩虹充满了向往之情,这自然成为了学好这课的情感基础。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听说读写的能力,特别爱幻想,但其识字量还不够多,语言积累刚刚起步,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还很弱,所以他激发想象发展思维、美文美读丰富积累是他们学习这课的主要成长点。
三、明确方向 说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基于现在正提倡的高效课堂的要求,我设计本课教学目标为: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并进行渗透性识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彩虹的美丽与神奇。
3、想象彩虹的美,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目标3
四、发挥主导 说教法
为了落实教学目标,突破难点,根据皮亚杰的建构理论,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情境设置法”——激发情感,引起兴趣
“读悟法” —— 以读为本,读中促悟
“多元识字法”—— 随文识字 集中识字
五、突出主体 说学法
结合一年级儿童的特点紧扣本课目标,主要引导学生采用以下学法:
多元识字法——随文识字 集中识字
游戏巩固法——游戏检测 强化巩固
感悟想象法——读中感悟,美读想象
六、师生互动 说过程
(一)激趣引趣 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心里前提。心里学家认为,人们接受外来信息和知识,主要是通过人体的各种感官实现的,先有感觉后有认知,因此课堂开始,我便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美丽的彩虹图片,美妙的音乐适当的解说,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感官,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彩虹产生积极的注意倾向和向往之情,然后引导学生谈自己看彩虹后的感受,揭示课题、美读课题,充分调动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为后面的学习奠定积极的情感基础。
(二)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我特别重视学生自己学习,于是紧接着我便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办法解决它。一年级下期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识字能力,他们会看图识字、读拼音识字、结合上下文猜字等等,在短暂的时间里学生只有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学习生字,才能促进孩子更积极有效的识字。
2、在学生自主学习完以后,组织学生分小节进行汇报,相机通过老师和学生的评价,纠正个别容易读错的字音,进行随文识字。
3、集中识字,游戏检测
集中识字我设计了三个步骤:一读带有音节的词语,二去掉音节再读词语、三认读单个的生字。这样设计从整体到部分再到局部,遵循了儿童的认知特点,第二环节后设置了小组赛读、考考你读词组,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词组引导学生联系旧知丰富积累,第三环节的后面设计有攀登彩桥夺红旗,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这些简单的游戏进行检测反馈。简单有效的游戏竞赛符合儿童天真、好玩、好动的天性,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激发了他们内在的学习动力,提高了识字效率。考考你、比一比是教师对字词中学习重点的强调、也是渗透性识字的一个基点,使识字更有层次性、针对性,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4、送字回文、读文巩固。让学生学会的生字在读课文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
(三)美读课文,放飞想象。
1、美读2、3小节,感受彩虹的神奇美丽。
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自由读2、3小节勾画在丁丁冬冬眼中彩虹是什么,为什么丁丁冬冬这样说?抓住“彩虹是一座神奇的桥”“彩虹是一条美丽的项链”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和老师展示的彩虹与桥、项链的`图片比照,帮助学生理解彩虹形状、颜色、出现位置的美丽与神奇从而指导学生读出彩虹的神奇与美丽。
在美读彩虹是一座神奇的桥后,问学生看到这座神奇的桥你想干什么,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想象,顺势引出丁丁想通过这座神奇的桥去干什么?让学生回到文本,读出
丁丁的美好愿望,美读第二小节。
在美读冬冬说彩虹是一条美丽的项链时,顺势问学生这条美丽的项链你想给谁带上为什么,发散学生思维,引出冬冬想给仙女带上的美好愿望,指导学生读出冬冬的美好愿望,美读的三小节。
这样让学生以读促思,以悟促读,层层深入,自然而然的读出了彩虹的神奇与美丽。
2、放飞想象,仿写诗歌。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这话精辟的概括了现象的作用。在二、三小节的学习之后,创设问题的情境:你觉得彩虹还像什么,你想用它干什么,仿照第二、三小节说一说,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把想象的方法渗透在教学生成活动中,使学生在教学中不仅学到知识,更增长智慧,培养创造力,训练了口头表达能力。
在此处我做了一个弹性设计,如果学生会自己说,就让学生自己多说,如果学生想象有些困难,就出示一些和彩虹形状颜色相似的事物图片,启发学生想象,以突破学生此处学习的难点。
3、美读4、5小节,大胆提问。
这一环节作为简略学习部分,主要分男女生读小弟弟小妹妹的问题,看一看这两个小节哪个标点符号用得最多,指导学生读出疑问的语气,引导学生也向小弟弟小妹妹一样,问出自己对彩虹的疑问。通过学生喜欢的视屏——彩虹的自我介绍,帮助学生了解彩虹成型的基本知识,寻找问题的答案。接着,通过解决问题:是谁为彩虹画了七彩衣,谁有这样巨大的笔,让学生认识到这都是大自然的杰作,感受大自然的神奇,突破教学难点。
(四)拓展延伸,丰富积累
课本上的内容是有限的,然而学习的空间确是无边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通过课本的学习走进更广阔的世界。因此在学完这篇课文后,我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读儿童诗《彩虹》,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彩虹的认识,更把课内外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丰富学生的积累。
(五)指导书写生字。
现在提倡高效课堂,提倡海量阅读,阅读的时间哪里来?只有提高课堂效率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中读更多的书。因此,这样比较简单的儿歌我们要尽可能一课时上完。所以我们把生字的书写也融入了这节课中,让学生对要求掌握的生字做到不仅会认,而且会写。结合本课内容我创设彩虹姐姐送七色花的情境鼓励学生自己观察生字,找出自己认为难写的字指导学生书写空、定、巨,把七色花送个字写得最好的孩子,激励学生仔细观察、认真书写。
(六)回顾全文 总结提升
今天我们学习了美丽的彩虹,其实,我们可爱的大自然中像彩虹这样美丽神奇的现象还很多很多,比如我们的风霜雨雪,他们都有很多的秘密,只要孩子们留心观察,勤于思考,你就能发现大自然更多的美丽与神奇!
这样由彩虹这一自然想象引出生活中更多的自然现象,把课堂与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进入更广阔的空间,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七、图文结合 说板书
此板书紧紧抓住课题和课文的中心内容进行设计。这道彩虹以图画的形式更直观形象的给孩子视觉上的冲击,激发学生兴趣,给学生美的感受;神奇、美丽突出了彩虹的特点,同时也突出了大自然的特点。大自然,既揭示彩虹的成因,又有鼓励学生去探索大自然之意思,凸显了诗歌的主旨。整个板书生动简明,让学生对本课内容一目了然。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我们学到《凡卡》这一课,“爷爷,圣诞节的时候,别忘了替我摘两颗金胡桃呀!……”录音机中方明那充满磁性而又低缓、沉重的播读,深深地感染了全班每一位同学。为了进一步激发孩子们对凡卡的同情,我适时点拨了一句:“同学们,凡卡的愿望是多么的单纯简单呀,然而,就是这最基本的要求,他能如愿吗?为什么?”
“不能实现,因为凡卡写在信封上的地址是‘乡下爷爷收’,地址不详,爷爷根本收不到。”一个聪明的学生聪明地答道。我接过他的话题:“是的,尽管我们都不愿意相信,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一封永远也无法寄出的信!”55个人的班级一下子寂静了下来。教师的职业敏感提醒我,又一次升华主题的时刻到来了。我趁热打铁地说道:“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呢?”
“老师,如果为凡卡家装一部电话就好了。”这多少有些出乎我的'意料,不过我立刻意识到,他这么说完全是合情合理的。事实上,他传达出的信息是:出于对凡卡不幸遭遇的怜悯,进而联想到了今天文明生活的幸福。我饶有兴致地追问道:“说说你的理由。”“如果为凡卡家装一部电话,那么他就不用担惊受怕地到处找笔找纸,还要花钱买信封邮票,又怕写信时被老板抓住了挨打。而且电话使用起来也很方便,只要记住电话号码就行了,实在记不住,查询‘114’台问题就解决了。”
另一个孩子紧接着说道:“不好,不好,打电话有时会找不到人,应该给他爷爷配一部手机,这样随时随地都可以取得联系。”
话音刚落,又一个孩子迫不及待地反驳道:“手机太贵了,他爷爷老了,家里没有那么多钱,给他爷爷配一个BP机,又省钱又管用,随时随地BP机一响,人就‘call’来了。”
第一个回答问题的孩子,不知什么时候“呼噜”一下子又站了起来,理直气壮的样子,完全是副胜利者的姿态:“告诉你们吧,现在装电话,免费送BP机的,还有来电显示,所以还是装电话好!”
我知道是该收场的时刻了:“同学们,你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可是老师不得不指出,在凡卡生活的那个年代,电话还没有普及,更何况凡卡家里很穷,要不,他爷爷怎么舍得把惟一的小孙子送去当学徒呢?同学们,凡卡也想和你们一样,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听老师讲课,跟小朋友们一起玩;也想在想家的时候,轻轻拿起话筒,拨一串熟悉的号码,听到家人的声音。然而——”我不再说话,静静地注视着我的学生们……
许久许久,我的学生们才缓过神来,他们说:“老师,我们的生活真幸福,有电话真好!”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为什么认为怀特森先生是最好的老师。
3.认识到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的科学态度,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是追求真理所需的可贵品质。
课前准备:
教师查阅、收集关于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故事、文章。
教学过程:
一、回顾前文,导入新课
在前几课文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一位位不怕困难、苦战攻关、善于发现、极具科学的科学家。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极有个性的科学课老师──怀特森先生。他是作者心目中最好的老师。(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步理解“最好”
1.默读课文,想一想:
①课文讲了一件怎样的事?
②作者为什么说怀特森先生是他“最好的老师”?划出课文的中心句。(怀特森先生让我还有我的同学明白了一个重要的道理:不迷信书本、也不要不迷信权威。)
三、读议结合,深刻理解“最好”
1.作者用哪些事实说明怀特森先生是我最好的老师?
2.老师在读这课文时,也不禁被怀特森先生独特的教学方法所折服,你喜欢这样的老师吗?
3.怀特森先生的哪些言行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读、划、议)
四、回归整体,加深对科学的.认识
1.古今中外,善于发现问题并研究问题的人往往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你知道哪些事例?(二年级学的《画家和小牧童》中敢于给戴嵩指出错误的小牧童;四年级学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中敢于挑战权威的伽利略等。)
2.结合本单元前三课文,谈一谈你对科学又有了哪些认识?
五、拓展阅读,迁移延伸
1.阅读《嗅苹果》,读后交流自己的体会。
嗅苹果
学生们向苏格拉底请教:怎样才能坚持真理?
笑容可掬的苏格拉底让大家坐下来,随后取出一个苹果。他用手指捏着,慢慢地从每个同学的座位旁边走过,一边走一边说:“请同学们集中精力,注意嗅一嗅空气中的气味。”
然后,他回到讲台上,把苹果举起来左右晃了晃,问:“哪位同学闻到了苹果的气味儿?”
有一位同学举手回答:“我闻到了,是香味!”
苏格拉底再次走下讲台,举着苹果,慢慢地从每一个学生的座位旁边走过,边走边叮嘱:“请同学务必集中精力,仔细嗅一嗅空气中的气味。”
稍停,苏格拉底第三次从讲台走到学生们中间,让每一个学生再嗅一嗅苹果的气味。
经过三次“嗅一嗅”之后,除一个学生外,其他学生都举起了手,都说闻到了苹果的香味。
那位没举手的学生环顾周围看了看,觉得一定是自己错了,于是也随波逐流地赶紧举起了手。
苏格拉底脸上的笑容不见了。他举起苹果缓缓地说:“非常遗憾,这是一枚假苹果,什么味儿也没有。”
小学语文教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认识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本课重点词语。
(2)理解寓言的寓意。
(3)能正确流利的读课文。
(4)通过网络了解更多有关寓言的知识。
(二)能力目标
(1)继续培养学生敢于提问,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学水平。同时培养学生运用网络获求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从寓意中得到教育。
(2)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教学内容及重、难点
(一)重、难点:
(1)理解寓言包含的道理。
(2)对“牢”、“亡”、“亡羊补牢”意思的理解。
三、教学内容分析
媒体选择上,有如下目的
(1)突破难点,解决问题。在学生解决字意时,利用课件出示“牢”字的字义演变并出“牢”的象形文字,使学生生动清晰的了解“牢”字古今意义的转变。
(2)出示名言,突出重点。学生揭示寓意时,用课件出示拉封丹名言,既明白又简练地概括出寓言分身体(故事本身)和灵魂(道理)两部分。通过名言进一步牢固掌握《亡羊补牢》的故事内容和寓意。
(3)开阔视野,扩展课外。在学完本课内容后,学生又产生有关寓言知识的许多问题。于是我就把知识延伸课外,通过学生上网查找资料,获求更多寓言方面的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主动的学习。
将计算机多媒体融入语文课堂,以学说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地智能地学习,是当今语文教学的大趋势。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引导质疑
今天来了许多听课的老师,他们不知道咱们三一班同学有个最大的优点。那就是:用心读书,愿意思考,敢于提出问题。是吗?今天,我们就把这一优点充分展示出来好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则小寓言(板书:亡羊补牢)谁能读?谁再来试试?齐读一下吧!“亡”是本课的生字,看来你们都认识了。看到这个题你有问题吗?学生自由提问。看到题目你们就提出这么多问题,可真棒。能解决吗?你们想怎么解决?好,旧请同学们用你们自己的办法解决这些问题。如果在读书过程中又遇到了新的'问题请你和平时一样做个小记号,试着解决一下,如果实在解决不了,呆会儿提出来,大家共同研究。
开始吧。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解决了哪些有价值的问题?(“牢)”牢“字字意也有变化。请看大屏。
课件出示:“牢”字字义演变。突破难点使学生一目了然。
(说到寓意)在这儿,老师有一句名言送给同学们
课件出示出拉封丹名言使学生更清楚了解寓言分身体(故事本身)和灵魂(寓意)两部分。对《亡羊补牢》的故事和寓意理解更加深刻。
寓言的身体就是故事本身,谁能把寓言的身体再展示给大家,来读读课文?透过寓言的身体可以看到寓言的灵魂,谁能再说一说《亡羊补牢》这则寓言的灵魂是什么?
你还解决了哪些有价值的问题?这么一个小故事,你们却知道这么多,真了不起!其实,每一个问题的提出和每一个问题的解决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一个收获。你的问题越多,收获也就越多。
寓言的世界丰富多彩,透过这则小寓言,你们的小脑瓜里也一定又会想到很多很多,会产生许多的疑问。你想问什么吗?
啊!同学们产生了这么多的疑问,想找到答案吗?好,就让我们走进寓言的广阔世界.请点击***到寓言之家做客吧。
利用计算机网络:让学生进入校制网页《寓言之家》,这里有寓言知识、动画寓言、连环画寓言、连接相关网站(《伊索寓言》、拉封丹、中国古典寓言网等)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上网了解更多的寓言知识。同时让孩子领悟到网络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寓言之家”有趣吗?谁能说一说做完客,你有什么收获吗?你还有什么收获?
读了这么一则小寓言,你们有了这么多问题,又有了这么多收获。使老师想到一句话:有思才有疑,有疑才有得。我相信你们会在以后的学习中善问、会问,在问中获求更多的知识。
板书:29、亡羊补牢
有思必有疑,有疑必有得
流程图:
小学语文教案 篇9
一、着眼全,区分详略主次
在初读课文、尝试分段并概括段意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提问:课文共分几部分?哪部分写得最详细?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吗?通过对课文的初步了解,学生就会发现:全文共分三部分。其中第二部分是重点,写得最详细。因为文章题目是“卢沟桥的狮子”,以写物为主,所以介绍狮子特点的部分理应是全文重点。学生明白这层关系后,教师再追问:那么你们说,我们学习,应重点学哪一部分?(答:重点段。)既然这样,我们就应花最少的功夫,完成一、三两部分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读课文,说一说:
读了第1部分,我知道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了第3部分,我又知道了____________________。
:在一文章中,作者会把主要部分写得很详细,而次要部分就简略些,这样才能突出重点。现在,让我们到第二部分去看看卢沟桥的狮子到底是怎样的?作者又是怎么把它写好的?
这样处理,使得教师在第一个整体教学(即初读课文、初步感知)阶段就收获匪浅:既让学生理清了全文脉络,了解了文章大意,又向他们渗透了读书与的基本技法。寥寥数语,就将读文与训练落到了实处。
二、切入段落,摸清构句方法
当学习的车头被直拉到重点段之后,可以这样让学生理清本段的层次关系。
1.自由读第二段。边读边想边画,找出能概括卢沟桥狮子特点的语句,并做上记号。(这些狮子真有意思;卢沟桥的狮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很难数清楚。)
2.这两个语句分别位于本段的什么位置?
3.那么中间部分又写什么呢?(具体写狮子大小不一和神态各异。)
4.由此可见,这一段作者写狮子,先( )写,后( )写,再( )写。
5.能给中间的这部分分层吗?看看在这里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并出示习题:在具体叙述时,又先写( )再写( )。
:用总———分———总的方法,可以使文章条理清楚,结构严谨。板书:条理清。
三、品读词句 学习观察表达
第二段要重点讲解的是要让学生仿写的部分,除了要字求其义、句求其旨外,更要明白作者是怎样观察狮子,并把他看到的狮子写下来的。具体操作如下:议一议。
(1)课文是怎样具体描述“大小不一”的?(大的几十厘米,小的几厘米,甚至……也看不清———列举数据,作对比。)
(2)读读具体写“神态各异”的句子,看看作者用“有的”共写了几类、几种样子的'狮子?
(3)作者为什么既要写到大狮子,又要写到小狮子?(这样才能让我们知道卢沟桥的狮子有大有小,大的威武,小的淘气。)
(4)“好像朝着远方长吼,好像专心听桥下的流水声。”这些是比喻句吗?(不是。这是作者根据石狮的样子想象出来的。)
(5):正因为作者给不动的石狮注入了动作与情感,使它活起来了,所以绝大多数同学都认为这儿写得最有趣。由此可知,看图也好,写物也好,我们都要展开丰富的想象,把静的写成动的,把无生命的写成有生命的,把黑白的写成彩色的,这样文章才生动形象。
演一演。卢沟桥的狮子这么活泼、威武,教师可请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分别学一学这样的形态。也可以指名上台表演。一演胜千言,在表演中学文,在表演中读文,在表演中记文,印象更深,效果更好。
写一写。演完五种姿态后,教师提醒学生:卢沟桥的狮子只有这些形态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省略号。)卢沟桥的狮子确实是姿态万千,各不相同,那么还会有哪些形态呢?你能想象出来吗?这样一提醒,学生兴趣盎然,立刻会展开热烈的讨论,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最后,要求学生从自己及同学的表演中选择最喜欢的一两种“狮子”,把它的大小及动作、神态描写下来。这一安排,把课堂的所读、所演全部融入到所写之中,完成了“读为基础,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读写任务。整堂课凭借了“课文”这一教学的例子,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与讲与练相结合,做到举一反三。学生除了读懂课文,更练习了“阅读和的熟练方法”(叶圣陶)。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教案11-16
[经典]小学语文教案09-09
(精选)小学语文教案09-12
小学语文教案【精选】09-23
【精选】小学语文教案10-07
【经典】小学语文教案10-02
小学语文教案03-22
小学语文教案(精选)07-24
小学语文《麻雀》教案07-24
小学语文识字教案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