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教案

时间:2023-11-09 08:07:52 教案 我要投稿

八年级物理教案[汇编15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物理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八年级物理教案[汇编15篇]

八年级物理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常识性了解照度的概念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照度对视力影响的介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教材分析

  本节是选学内容,我们知道照明与人类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学校、家庭学习环境照度达不到标准,危害学生眼睛健康,为了提起人们对此关注,为保护视力,国家规定了照度标准,以保证日常生活工作的最好条件.因此照度作为常识介绍还是有其必要性的

  教材通过把光源设置在不同位置,观察桌面的明暗程度给出照度的概念和单位,然后介绍了自然界中典型情况下的照度和国家规定标准中的学校用房的.平均照度.最后通过实验照度与光源距离、与光照面的倾斜程度的关系.

  三、教法建议

  1)通过实验观察与测量加强学生对照度的感性认识.

  2)让学生通过实际测量教室各位置的照度,判断是否达到国家标准.从而使学生增强“标准”意识.

  3)照度与光源距离、与光照面的倾斜程度的关系,最好让学生通过实验自己归纳得出.

  四、教学重点:

  照度与光源距离、与光照面的倾斜程度的关系

  五、教具:

  照度计、点光源、每个同学带一个手电筒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在暗室中进行学生实验:用手电筒垂直照射桌面,改变与桌面的距离,观察桌面明亮程度的变化,引入照度的概念.

  二、新课教学

  1.照度的概念

  给出照度的概念后,介绍自然界中典型情况下的照度,以及国家规定的照度卫生标准.

  让学生感知照度:给出国家规定的教室桌面的照度标准,通过改变教室内灯的个数,来达到桌面的规定照度标准,若教室灯的亮度不够,可采用手电筒辅助照明.

  2.影响照度的因素

  提出问题:照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猜想:学生可能猜测出很多方面,如与光源有关等,正确的给与肯定.属于本节课实验探究活动范围的不予判断.

  设计实验:

  实验探究:

  限定条件:同一光源

  研究内容:

  1)照度与光源距离的关系

  2)照度与光照面倾斜程度的关系

  学生交流分析得出结论:

  对同一个光源来说,光源离光照面越远,光照面上的照度越小;光源离光照面越近,光照面上的照度越大.

  光源与光照面距离一定的条件下,垂直照射与斜射比较,垂直照射的照度大;光线越倾斜,照度越小.

  进行眼睛的保健卫生教育.

  三、板书设计

八年级物理教案2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1)色散现象

  (2)物体的颜色

  (3)光的三基色和颜料的三原色

  2.难点:

  (1)决定物体颜色的因素

  (2)会区分光的三基色和颜料的三原色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一块圆纸板、一根火柴棍、水彩颜料

  2.教学器材:三棱镜、七色光板、红、绿、蓝三色板、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教学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

  提出

  问题由生活中的自然现象提问:

  阳光通过家庭内的养鱼缸,有时会在墙上出现彩色的光带.在阳光的照射下,雨后的天空中会出现美丽的彩虹.人工喷泉在空中喷出的细小水珠,有时也能形成“人造彩虹”……

  这些美丽的色彩是从哪里来的呢?

  难道阳光是由这些美丽的.色彩构成的吗?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引发他们的思考

  光的色散演示实验:

  让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在墙上形成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组成的彩色光带。学生观察

  七色光

  复合成

  白光使用七色光板,通过快速旋转来演示七色光复合成白光的现象。

  请学生把七色光按一定的颜色比例,画在圆盘上,现场制作七色光板。

  让学生用自己做好的七色光板,完成七色光复合成白光的实验。学生观察

  学生动手制作七色光板:

  在预先准备好的圆纸板上,划分成六个面积不等的扇形,扇形区的颜色和圆心角按逆时针顺序分别为:红色、橙色、黄色、绿色、蓝色、紫色.颜色可以用水彩或彩色粉笔涂上,也可以贴上不同颜色的色纸.然后用笔在圆盘中心扎一个孔,再插入一根火柴棍即完成。

  学生做七色光复合成白光的实验.转动这个圆盘,观察盘上颜色的变化。

八年级物理教案3

  一、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现确定第一教时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1.了解浮力(包括浮力的方向、施力物体、浮力的单位)。

  2、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和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

  3.理解计算浮力的两种方法(即阿基米德原理和称重法)。

  技能目标:

  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初步掌握利用探索性实验研究物理问题,并归纳出物理规律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排除、归纳整理数据的能力。

  情感目标:

  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同时通过介绍科学家的贡献,鼓励学生树立刻苦钻研、大胆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1、教学重点:探究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和阿基米德原理

  2、教学难点:启发探究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和阿基米德原理时的科学方法

  三、教学的关键:以方法教育引路,以学生思维障碍为突破口,针对性地安排实验探索。

  四、教法与学法:

  作为探究自然科学的规律课,过程一般是

  本节内容要突破重、难点的方法与措施也不例外,因为无论从方法论的角度还是对具体的探索实践中获得信息的分析,都表明这是行之有效的路径,因此,本课的教法主要是“开放情境、引导探究”,而学法主要是让学生“亲身体验,自主猜想、合作探究、分析归纳、得出规律”。

  五、教学策略

  教材中是一个探索性演示实验,但由于教师的演示实验可见度较小,即使让一些学生上讲台参与,仍不利于满足大多数学生的求知心理,也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方法教育的实施。故相应策略:

  1.把演示实验改为并进式实验:即有演示实验又有学生实验。

  2.通过分工合作和多次实验,以筛选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和获得不同条件下F浮与G排液的数值关系,并运用实验验证和归纳法为得出一般规律提供必要的素材。

  六、教具准备

  除了教师演示用装置外,还给每组学生准备了一小桶水,橡皮泥一块、饮料瓶、弹簧秤、烧杯和溢水杯各一个,塑料杯,塑料盘,胶水瓶,木块、同体积的铝块、铁块和铜块各一,水、酒精、盐水三种液体各一杯,细线等供选用等。

  七、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提问复习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引入新课。

  浮体演示实验1:橡皮球(空心体)在液体中上浮。

  请同学们从日常生活和常见的自然现象中举例说明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如:水中的游鱼、游泳的人、漂浮的物体、沉入水中的物体等,在气体中的物体同样也受到气体的浮力,如:空气的浮力等。浸入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那么浮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吗?

  浮体演示实验2:木块(实心体)在液体中上浮(多媒体演示)。(说明:动态观察、创设情景、激发思维)

  (二).新课讲授

  1、浮力产生的原因(互动1)

  学生讨论并启发答出:立方体木块浸没在水中,左右两个侧面和前后两个侧面相对应的部位,距液面的深度相同,水对它们的压强相等。因而它的左右两侧面和前后两侧面,受到的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互相平衡,而由于立方体上表面距液面的深度小于下表面距液面的深度,所以它们受到水的压强不同。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强大于上表面受到水的压强。上下表面积相等,据P=F/S得F=PS可知,下表面受到水的竖直向上的压力大于上表面受到水的竖直向下的.压力,所以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差就是产生浮力的原因。

  师:球体或无规则物体虽然没有象立方体有明显的上下表面,但它们受到浮力的原因也是由于上部下部表面受到压力的合力产生的。

  2.浮力概念的建立(互动2)

  刚才我们看到的橡皮球和木块浸入水中后都受到浮力,那么请问:它们上浮后,漂浮在水中静止有否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作用?(有!因为处静止状态,据受平衡力条件可以知道F浮=G物,方向与重力方向相反:竖直向上)。下面请看:

  沉体演示1:金属球在中下沉

  沉体演示2:胶水瓶在煤油水中下沉提问(1):那么浸在液体中的金属球和胶水瓶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针对学生思维障碍提出问题,进一步激发思维)

  提问(2):如何判定金属球和胶水瓶是否受到向上浮力的作用?

  请同学们讨论判定方案:把金属球或胶水瓶吊在弹簧测力计的下面,在让它们浸入水中,比较前后两次的读数,如果示数减少了,则说明金属球或胶水瓶受到向上浮力的作用。且减少量就是浮力的大小,即(F浮= G-F拉)。这也是测量浮力的方法。我们把这种方法叫称量法:F浮= G-F拉 (板书) , 并让学生实验。提问几组:胶水瓶有否受到向上浮力的作用,胶水瓶受到浮力多大?

  结论:浸在水中的金属球和胶水瓶也受到浮力的作用。

  总结归纳得出浮力的初步概念: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托力,这个力叫做浮力。F浮= G-F拉

  说明:从“上浮”到“下沉”,从“浸没”到“部分浸在”,从水到其它液体,改变实验条件,异中求同比较,提供归纳素材。通过归纳,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初步得出浮力的初步概念能力。

  浮力是一种力,施力物体是液体(或气体),其大小的单位也是牛顿,方向竖直向上;那么浮力的大小:在什么情况物体受到的浮力大?什么情况物体受到的浮力小?阅读实践教材P82 “想想做做” 引入研究课题。

  3、探究浮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实验1材料:一团橡皮泥、水、玻璃球

  步骤:把橡皮泥捏成不同形状,放在水中,观察其浮沉情况。把橡皮泥造成船上面加重物(玻璃球),比一比,看谁能装载更多的重物.提出怎么装载更多的重物?(解决问题)。引出浮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的问题?

  实验2材料:饮料瓶、小桶、水

  步骤:把饮料瓶逐渐压入水中,注意手的感受,体会饮料瓶所受浮力及其变化,从感受及观察到的现象提出浮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的问题?(投影)

  学生自主猜测可能的因素:物体的密度ρ物(物体的重)、物体的形状、深度h、浸入的液体密度、浸入液体的体积(或说排开的液体体积V排)、排开的液体重等。

  师:同学们的猜想都有自己的道理,这些因素是否都会影响浮力的大小呢?今天我们也要象科学工作者一样,用实验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

  同学们讨论设计下面验证的实验方案:

  验证实验1:请设计一个检验F浮与物体的密度ρ物(物体的重)有否关系的实验。

  验证实验2:请设计一个检验F浮与物体的形状有否关系的实验。

  验证实验3:请设计一个检验F浮与浸入的液体密度ρ液有否关系的实验。

  验证实验4:请设计检验F浮与浸入的液体深度h有否关系的实验。

  验证实验5:检验F浮与浸入液体的体积(或说排开的液体体积V排) --------: 有否关系的实验。

  分配学生验证课题:由于时间关系,而且我们要验证课题的因素较多,所以我们全班同学分工合作:探究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一、二、三、四小组同学分别验证实验1、2、3、4,做完实验后把合作探究过程和分析课题的结果向全班汇报,并与其它各小组合作交流、总结判断: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投影实验报告)。

  ((1)验证实验1:取相同体积的铝块、铁块和铜块,使其全部没入水中,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浮力。由于三者的密度(物体的重)不同,但浮力相同,故判断:F浮与物体的密度(物体的重)无关。

  (2)验证实验2:把同一块橡皮泥捏成几种不同形状,分别用弹簧测力计测其浮力。由于形状不同,但浮力相同,故判断:F浮 与物体的形状无关。

  (3 )验证实验3:把同一块胶水瓶浸入的不同液体(水、酒精、盐水)中,用弹簧测力计测其浮力。由于浸入的液体(密度ρ液))不同,浮力也不同,故判断:F浮与浸入的液体密度ρ液有关

  (4)验证实验4:把胶水瓶浸入小桶的水中,用弹簧测力计测其浮力。由于浸入水中的深度h不同,但浮力相同,故判断:F浮与浸入的液体深度h无关。可能出现两种判断:

  A:将弹簧测力计所挂的胶水瓶逐渐浸入水中,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逐渐减少,证明F浮与深度h有关,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B:将弹簧测力计所挂的胶水瓶逐渐浸入水中,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逐渐减少,当胶水瓶完全没入水中后,继续增大深度,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变,证明F浮与深度h无关。

  师:这两个结论似乎是矛盾的,这说明物体在部分浸没过程中不单单是深度h变化,还有更本质的因素有待发现,请同学们进一步观察与比较一下,上述两个过程存在什么差异? A在验证实验中没有控制变量一定(即没有控制浸入液体的体积相同)故判断错误。

  师:这两个结论似乎是矛盾的,这说明物体在部分浸没过程中不单单是深度h变化,还有更本质的因素有待发现,请同学们进一步观察与比较一下,上述两个过程存在什么差异? A在验证实验中没有控制变量一定(即没有控制浸入液体的体积相同)故判断错误。

  师:刚才同学们把饮料瓶逐渐压入水中,体会感受饮料瓶所受浮力变化,故猜想F浮与浸入液体的体积(或说排开的液体体积V排)可能有关。下面同学们一起验证实验5。

  (5)验证实验5:把胶水瓶浸入的液体中,用弹簧测力计测其浮力。由于浸入液体的体积(或说排开的液体体积V排)不同,浮力也不相同,故判断:与浸入液体的体积(或说排开的液体体积V排)有关,而与液体深度h无关。

  师:通过我们刚才的合作验证,讨论分析判断,认识到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密度、重、形状和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h均无关,而与液体的密度ρ液和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V排有关。而且由实验可得液体的密度ρ越大和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V排越多,即物体排开液体的重G排液也就越多,可见浮力的大小是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G排液有关的。提出问题:F浮与G排液之间是否存在着确定的数量关系呢?若相等?(由F浮=G排液=m排液g=ρ液V排液g说明只与ρ液、V排液这两因素有关),若下相等(F浮≠G排液=m排液g=ρ液V排液g说明还有其他因素)?

  4、探索F浮与G排液的关系。(投影)

  (1)、学生自主猜想:

  如何通过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

  (2)、 布置学生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需要哪些器材?如何测物体(沉体、浮体)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如何测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两种方法)设计一个实验记录表格。

  实验室提供器材:物体(1沉体:胶水瓶、石块、橡皮泥……2浮体:木块、蜡块)、液体(水、酒精、煤油、盐水……)、大烧杯、塑料杯、塑料盘、弹簧测力计等。说明:这里采用让学生分组,可用不同的液体做实验,再归纳出一般结论的方法。组织实验:桌上有同学们所需要的器材,各小组可按需要选用,我们要亲自做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看哪个组配合的好、实验操作熟练、测量数据准确。

  (3)、 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分别对于沉体和浮体讨论验证方案,设计实验合理后,设计实验纪录表格,并按实验步骤进行实验: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沉体(如胶水瓶)全部浸没和浮体(如木块)部分浸没在液体(如水、盐水或酒精)中受到的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受到的重。

  ①对于沉体(胶水瓶)全部浸没的记录表格:(F浮= G-F拉)

  胶水瓶的重:

  G物= (N) 胶水瓶在液体中受到拉力

  F拉= (N) 胶水瓶浸没在受到的浮力

  F浮= (N)

  (选用塑料杯重可忽略不计) 胶水瓶排开液体的重

  G排液= (N)

  ②对与浮体(木块)部分浸没的记录表格:

  木块的重

  G木= (N)

  木块受到的浮力

  F浮= (N)

  (选用塑料杯重可忽略不计)

  木块排开液体受到的重

  G排液= (N)

  教师巡视,并帮助学生将实验顺利完成。几组实验报告,提问实验中遇到什么问题?解决方案?

  师:刚才我们分别做了不同物体(胶水瓶、木块、橡皮泥、石块、蜡块)在不同液体(如水、酒精、盐水、煤油)中所受的浮力与这些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的关系。现在我们归纳一下我们的实验结论。

  (4)、归纳得出阿基米德原理

  (投影 )①结论: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在误差范围内)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这就是浮力定律(即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数学公式表示为:F浮=G排=m排液g=ρ液V排液g。

  ②.原理的适用范围:它不仅适用于液体也适用于气体。

  ③.简介阿基米德的发现:投影资料。

  八、学习小结(见投影)1、知识要点,有两种方法可以计算浮力:F浮=G排=m排液g=ρ液V排液g和F浮= G-F拉。2、小结课题探究的一般过程。师:今天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同班同学的合作,探究了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和阿基米德原理,同学们表现了很高的热情与积极探索科学的精神,共同完成了本课学习任务,目前国际上很多领域也采用象我们这样的合作探究方式探索科学课题,如我国与国际合作探究、交流核科学技术(投影)。

  今后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要将这种合作探究、学习交流的精神发扬下去。

  九、布置作业

  1、完成提纲(达标反馈)

  2、实践性作业:动手制作利用浮力工作的模型(如:轮船、密度计、潜水艇、气球和飞艇)。

  十、板书设计: 浮力

  一、浮力的产生原因: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一、 浮力:

  1.定义: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托力,这个力叫做浮力。

  2.施力物体:液体(或气体)

  3.方向:竖直向上。F浮= G-F拉

  二、 阿基米德原理:

  1.内容:浸在液体里的物体(或气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

  2.公式:F浮=G排=ρ液gV排液

  3.适用范围:液体和气体。

八年级物理教案4

  一、学情分析

  物理是一门新接触的自然学科,学生基本没有物理基础,经过八年级第一学期的学习,对于初中物理知识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学习方法逐渐成熟,但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却很欠缺。物理这门自然学科有着非常明显的特点,充分以探究活动为主,注重实验与观察的方法,同时具有很强的神秘感与奥妙。教师应充分把握这一特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更好地探究活动的能力,寻找物理规律,学习掌握好物理知识与技能,树立起正确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运用科学的辩证的思维方式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尤其是这下学期的学习任务很重,时间紧,内容多而且知识内容难,因此更要抓好学生的双基教学和创新教学,尤其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新课标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目标,以及课程基本理念: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构建新的评价体系等思想。在此基础上,物理注意了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的课程培养功能的体现;注重从自然与生活现象中引入物理问题,通过探究寻找物理规律,然后将其用于生活、生产实践;注重将科学探究的各主要环节渗透于不同章节,让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不仅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还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养成科学探究的能力,以便学生学习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客观了解科学的社会功能,树立正确的科学观等。

  本学期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第七章力;第八章运动和力;第九章压强;第十章浮力;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十二章简单机械。主要是力学知识、简单机械类、近代物理知识的物理知识体系。其中第九章压强、第十章浮力、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是重点,难点在浮力、功和机械能,这部分内容综合性比较强。

  三、教学目标

  1、加强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掌握学科的基础知识,包括定义、概念、定理、公式、原理,以及实验各方面的综合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如科学探究、解答问题的能力、实验操作能力。

  4、能运用课本上的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5、树立正确的科学世界观。

  四、教学方法

  1、在熟悉教材、纲要、标准的基础上,认真钻研《课程标准》,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制订有效的计划,选择好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同学生共同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探究历程,认真批阅作业,辅导学生,认真做好物理实验活动的探究,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的究能力。

  2、重点培养中优等生,注重全体学生的充分全面的发展,加强他们的思想德育工作,充分有效地提高初二物理的教育教学质量。

  3、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4、及时下班辅导补缺补差。

  五、具体措施:

  1、鼓励科学探究的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参与科学探究。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通过有目的探究活动,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体验到学科学的乐趣,了解科学方法,获取科学知识,逐步树立科学创新的意识。帮助学生尽快进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学习的轨道。

  2、帮助学生尽快进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模地的构建,而不是去复制知识,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才是至关重要的。激发并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

  3、激发并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与日常生活,技术应用及其他科学的的联系。

  4、加强与日常生活,技术应用及其他科学的联系。由于物理学与生活、社会有着极为深密和广泛的联系,困此在实际教学中,要结合本地实际,进取学生常见的事例,尽可能采作图片、投影、录像、光盘、课件进行教学。

  六、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初步认识声、光等自然界常见的现象,了解这些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⑵初具了解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中产生的一些历史背景,能意识到科学发展历程的艰辛与曲折,知道物理学不仅物理知识,而且还包科学的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⑶具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能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

  ⑷会记录实验数据,知道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会用科学术语,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

  2、过程和方法

  ⑴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⑵能在观察物理现象或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的能力。

  ⑶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能利用不同渠道收集信息,有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

  ⑷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习信息处理方法,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

  ⑸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书籍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⑹能书面或口头表达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有初步的信息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能保持对自然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⑵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的喜悦。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不态度,不迷信权威,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是否符合科学规律的初步意识。

  ⑷有将自己的见解分开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地提书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⑸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有理想,有报护,热爱祖国,有振兴中华的使命和责任感。

八年级物理教案5

  教学目的

  1. 常识性了解音调、响度和音色是乐音的三个特征。

  2. 常识性了解音调的高低是由物体振动频率决定的,响度的大小跟物体振动的振幅和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3. 常识性了解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不同,是由于它们的音色不同。

  教具:

  演示用:收录机、录有高音部和低音部的合唱歌曲的磁带、发声齿轮、塑料硬片(或硬纸片)、铜锣、响铃、队鼓和彩色纸人以及闹钟。

  学生用:梳子、塑料硬片(或硬纸片)、橡皮筋。

  教学过程:

  一、 引入新课

  用收录机放有高音部和低音部的合唱歌曲的磁带。

  讲述:同学们刚才欣赏到的是悦耳动听的歌曲,但是在日常生活中还常听到一些令人烦躁不安刺耳的噪声。同样是乐音,有的音调高,有的音调低;有时声音大,有时声音小;有的用钢琴伴奏,有的用小提琴或我国的民族乐器二胡、三弦等伴奏。学了这节课后,同学们将知道其中的奥妙。(板书课题:第二节 音调、响度和音色)

  二、 进行新课

  1.音调

  (1)讲述:唱歌时,一首歌曲音调可以唱高一些,也可以唱低一些。刚才同学们听到的一首合唱歌曲,高音部的音调高,低音部的音调低,我们把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教师板书)。

  (2)演示:先介绍发声齿轮,请一位学生上台观察在同一轴上的几个发声齿轮的齿数,并告诉全体同学,每个齿轮的齿数不同。

  转动齿轮,用塑料硬片接触齿轮的齿,使塑料硬片振动发声。让学生注意观察,硬片接触不同齿数的齿轮时,发出的声音的高低有何不同,哪个高?哪个低?

  引导学生分析:塑料硬片接触齿数多的齿轮时,振动快,发出的音调高;接触齿数少的齿轮时,硬片振动慢,发出的音调低。

  讲述:物体在1秒钟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教师板书)。由演示得出:音调高低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教师板书)

  (3)学生随堂实验:用塑料硬片在梳子上快慢不同地划过,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塑料硬片快划时和慢划时,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哪个高?哪个振动的频率大?哪个振动的频率小?进一步认识音调的高低是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的。

  (4)学生随堂实验:学生利用橡皮筋做课本图3-9的实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音调的高低是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的认识。

  (5)读图:请同学们读课本中的图3-10,读后教师做简要解释,然后问:为什么有些声音在人们毫无觉察时,猫、狗就已经警觉地听到了?(学生可自由举手发言,然后教师小结学生发言,并作明确解答,拓展知识,活跃思维。)

  2.响度

  (1)演示:轻敲队鼓,请同学听发出的声音,并观察鼓皮上彩色纸人的跳动情况,跳动缓慢,犹如轻歌曼舞,敲击由轻逐渐加重,再听声音大小的变化,并观察纸人跳动的变化,跳动由慢到快,犹如从轻歌曼舞过渡到狂欢。引导学生分析出:鼓皮振动的振幅大,声音大;振幅小,声音小。教师讲述:我们把声音的大小叫做响度,响度跟物体振动的振幅有关。(教师板书)

  (2)拿出闹钟让同学们听。前排同学可以清晰地听见闹钟的滴答声,后面几排的同学几乎听不见。表明:响度还跟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教师板书)

  (3)读图:请同学们读课本中图3-12,看后说出为了减小声音的分散,增大响度可以采用哪些办法。然后请同学们从实际生活中举出一些增大响度的办法。课后请同学们互相比一比,看谁举得又多,又恰当。

  3.音色

  (1)讲述:除以上音调、响度外,音色也是乐音的一个特征。(板书:音调、响度和音色是乐音的三个特征。)接着,在讲桌下(不让学生看见)敲响铜锣、摇动响铃,请同学们说出所听到的声音是什么物体振动而发出的?(肯定学生都能说正确),那么你们是凭什么分辨出来的呢?当同学们带着疑问的眼光望着老师时,教师及时指出:在音调、响度都相同时,不同的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不同,这就是音色。(教师板书)

  平常人们常说: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就是根据各人声带振动发出的声音不同,即各人的音色不同分辨出是谁的声音。

  同一个人的音色,也会随着年龄的增大,以及饮食、起居和本人健康状况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三、 小结

  本课学习了乐音的三个特征,即音调、响度和音色。恰当的乐音给人以精神上的调节,艺术上的享受,激励人们奋发向上。通过本课学习,希望同学们知道:

  1. 什么是音调?音调是由什么因素决定?

  2. 什么是响度?响度跟哪些因素有关?

  3. 人们能分辨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是根据乐音的哪个特征?

  四、 布置作业

  课后认真阅读课文、注意不要死记硬背课文中的名词,要注重理解。看一看课文后的想想议议,同学们可以三三两两的进行议论,还可以找教师探讨。

  说明

  新课引入时,如果没有恰当的合唱歌曲磁带,可请两位同学或老师跟一位同学一起同唱一首歌。新课引入没有一定的模式,要根据材料、学校实验设备、学生实际等条件,用不同的形式巧妙地引入,注意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求知欲望,跟该堂课要学习的内容紧密地联系起来。

  关于响度跟振动的振幅的关系,除了以上所述的实验外,在纸盆喇叭上放置乒乓球,改变音量大小;用敲击音叉将盛在盘内的水溅出等实验都可以观察,效果也很好。但在实验时要注意可见度,如果可见度不佳,可请后面的同学上讲台来自己做,做后大声地告诉全班同学。

  本课物理名词较多,对于刚上物理不久的初二学生来说要完全理解是困难的,课内教师在这些名词上不必多费唇舌,要把握住本课的教学目的。这些名词在实际生活中和今后高中物理课的学习中,还可以进一步加深理解。对于这些名词的解释,不要给学生提出过高的要求,否则将适得其反。

八年级物理教案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定义、公式。

  2、知道速度的单位“米/秒”和“千米/秒”及换算关系。

  3、变速运动和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

  能力目标:

  1、思维能力:从日常生活中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来建立速度的概念,并思考比较快慢的两种方法。

  2、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用于实践,并初步了解物理计算的解题思路和规则。

  情感目标: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规范解题步骤,养成认真细致的学习习惯。

  教学建议

  "机械运动"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过三个问题使学生领会要比较运动的快慢必须同时考虑运动的时间和通过的路程这两个因素。在此基础上直尺速度的定义。在实验设计中,由学生自行提供三个玩具通过测量时间和路程计算速度,并给出了速度的公式。

  教材用实际示例来建立学生一般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的观念,并给出了速度的单位,米/秒是国际主单位,而常用单位还有千米/时,并分析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平均速度的概念还是由实践建立的,因为实际的需求而产生的变速运动和其平均速度,平均速度的公式没有作强调,仍沿用速度的公式,只是其符号的意义发生了变化。最后由想想议议来使学生知道一些物理量是比值物理量。

  "机械运动"教法建议

  速度的概念,应当从一个实际问题入手,为了能区别物体的运动快慢应当如何处理,可以分学生小组讨论得出,教师总结两种方法。快慢用物理量速度表示,进而引出了速度的概念,在此基础上用学生提供的玩具来实际测量速度,并给出了速度的公式。速度公式也可以由学生根据实验的结论得出。

  速度的单位,应当联系实际,提供大量的图片,展示不同的物体运动的一般速度,建立速度的物理图景,并提供一些视频资料,展示现代科技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关于速度单位换算,应当在长度的`换算的基础上,用同样的等量代换的方法明确两个单位的换算,并让学生记住两个单位的换算关系。

  平均速度,上一节内容是匀速直线运动,本节让学生思考实际情况,实际的运动都不是匀速的,但是我们需要作粗略的计算,所以引进了平均速度,最好让学生自行思考出这个思路。在此基础上用具体的例题来形成学生的解题规范。

  教学设计示例

  “速度和平均速度”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单元分析】

  速度的概念,从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入手,正确的引出速度的概念,应当先从比较物体运动快慢分析,认识到比较速度的意义进而用单位时间的路程表示速度。

  速度的公式和单位,速度的单位是由时间、长度的单位合成的,是物理中第一次遇到的复合单位,速度的计算要认清路程和时间的对应。

  【教学过程分析】

  一、速度概念的引入

  思考教材中提出的三个问题,从这三个问题中分析出比较速度的方法:用相同的时间,看运动的路程;运动相同的路程,看所用的时间。而比较不同的时间和路程的方法是用相同的时间衡量通过的路程。

  对于基础较好的学校和学生可以提供图片资料、视频资料,使学生认识到比较速度的必要性,也可以直接由学生想象速度比较的意义,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说清用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这是速度的物理意义,结合小学的知识,得出速度的概念,可以由学生总结概念。

  二、实验:速度的计算

  学生在课前就应当准备玩具小车,进行课本上的实验,把实验中的数据添入表格中,就得到了计算速度的公式。

  本内容的教学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学生可能设计成使小车通过1米的路程,记录下所用的时间,进而比较小车的速度的大小,教师应当予以鼓励。

  三、速度的单位

  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应当提供大量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让学生比较和认识不同物体的速度,适当选取科技新闻,使学生联系实际和科技的学习,也可以用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接触更多的信息,建立自然界速度的物理图景和养成从信息中学习的习惯。

  可以提供的资料有:步行的速度、游泳的速度、骑自行车的速度、汽车速度、列车速度、飞机速度、卫星速度、地球运动的速度等。

  速度的单位可以用对比法学习,对比长度的单位换算和速度的单位换算,然后应当找到最简单的方法进行换算。见副板书1。

  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学生观察出特点:单位进行等量代换、单位用字母表示。

  四、平均速度

  可以提供图片、视频资料使学生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的运动都是变速运动,而我们一般都是不要求很精确的情况下,做粗略研究用平均速度,例如列车从广州到北京的平均速度等。所以引入平均速度概念,平均速度的计算是路程和所用时间的比值,日常所说的速度,多数情况下都是指平均速度(实际上指的是平均速率)。

  计算平均速度的例题,例题如副板书2

  形成作题的规范步骤:已知列出已知条件,一般换算成求所需的单位,用字母表示;求列出所求的物理量;解的过程是公式、代入数值和单位、得结果;答结果的内容。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课题】

  速度单位的资料

  【组织形式】

  学生小组

  【教师辅导参考】

  1、可以在网上查找各国的速度的单位。

  2、各个速度单位的换算关系。

  3、相同时期各地速度的单位。

  【评价方法】

  1、网上的资料可以列出学习记录。

  2、小组总结,各个小组互相补充资料,实现资料共享。

  3、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看看哪个组能根据资料提出新的问题。

八年级物理教案7

  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

  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过程和方法: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学道理。

  重、难点:1、判断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解释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教学器材:可密封的玻璃瓶、酒精灯、碘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物质由_______转变为_______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两种方式是________和________。

  2、物质由_____转变为_____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过程______热量。居民使用的液化石油气,就是在常温下用_________的方法,是石油气变成液体储存在钢瓶里的。

  3、关于蒸发和沸腾,下列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沸腾必须在一定温度下进行;

  B、蒸发不需要吸热,沸腾需要吸热;

  C、蒸发是液体表面汽化的现象,沸腾则是在液体内部进行的汽化现象;

  D、蒸发是缓慢的汽化现象,沸腾是剧烈的汽化现象。

  4、夏天扇扇子,人感到凉爽,主要是因为扇来的风:( )

  A、 降低了周围的温度;

  B、 降低了人的体温;

  C、 加快了人身上的汗水的蒸发;

  D、 赶走了人体周围的热空气。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雪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猜想:〔 …… 〕

  进行新课:

  1、升华(吸热):物质直接从固态变成气态。 凝华(放热):物质直接从固态变成气态,

  2、实验:碘的`升华和凝华

  结论:(1)、注意“直接”。(2)、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3、解释常见的升华、凝华现象

  ○1卫生球变小 ○2“干冰”的人工降雨和人造烟雾 ○3“冰花”的形成

  ○4雪、霜、冰雹的形成 ○5雾松的形成 ○6 灯泡用久了会变黑

  固体

  4、小结本章内容:

  液体 气体

  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

  要分析一些常见的凝华、升华现象

八年级物理教案8

  知识目标

  (1)知道功率的概念。(2)结合实例理解功率的概念。(3)了解功率在实际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和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做功率的物理意义;能用公式p=w/t解答相关的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功率实际上是表示能量转化快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2节功率慢的物理量。

  教学具准备

  课件

  教法

  讲授法

  教学过程

  复备

  11.2-1复习:

  课件展示:

  1、力学里的'功包括两个必要的因素是什么?

  2、计算功的公式和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什么?

  11.2-2引入:

  我们怎样比较做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2节功率功的快慢,做功不但有一个多少的问题,还有一个做功快慢的问题。如体重相同的甲、乙两同学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2节功率,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2节功率甲慢慢从一楼走到五楼,乙快速从一楼跑到五楼,尽管两人做的功一样多,但甲需较长时间,做功慢;乙需时间较短,做功快。比较做功快慢就像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一样,可以采用:

  a.做同样的功,比较做功时间的长短;b.在相同的时间内比较做功的多少。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比较做功的快慢。

  11.2-3新课教学:

  阅读课本65-66页,钩出重点知识,在不懂之处打上问号。

  物理学上常采用b情况,一般都取“单位时间”。就是功与做功所用时间之比叫功率。他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很显然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课件展示:

  一、功率

  物理意义:它是用来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定 义:功与做功所用时间之比叫功率。

  功率公式: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2节功率

  w-功-焦耳(j),t-时间-秒(s),p-功率-瓦特(w);

  单位:国际单位是瓦特,简称瓦,符号w。 1w=1j/s 常用单位:千瓦,符号kw.

  换算: 1kw=103w 1mw=106w

  课件展示:介绍瓦特单位的由来。

  (出示问题)举例说明功率的物理意义。

  1.功率70w表示什么意思?

  2.功率70w和450w功率哪个大?哪个做功快?为什么?

  (图片展示)一些运动的物体和机械的功率。

  随堂练习

  1、功率表示做功的_____,功率越大表示做功越____。功率的大小由____和___共同决定。2、试判断(p=w/t)a做功越多功率越大 ( )b功率小,表示做功少。 ( )c做功时间越短,则功率越大( )d做功快,则功率大 ( )

八年级物理教案9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探究实验,得出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2.在实验过程中,训练连接电路的基本技能。

  3.通过实验,训练正确识记、使用电压表的技能。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能力。

  2.通过学生的亲自实验,培养他们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的实验能力。

  3.通过对实验结论的归纳和总结,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学生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研究、探索科学知识的精神。

  2.通过同学们共同的实验过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索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

  ●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认真观察,仔细分析,得出恰当的结论。

  ●教学方法

  探究法、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电池组、小灯泡(带座)、开关、导线若干、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请同学们在纸上画出你熟悉的串联电路图。

  学生画图,教师巡视,选出较好的图,用投影仪放大。

  [师]同学们观察自己画出的串联电路图。

  思考:你已经了解了串联电路的哪些知识,还想知道哪些内容,还有什么问题?

  [生]串联电路中的电流处处相等。

  [生]电流表工作的时候必须串联在电路中。

  [生]串联电路中的电压有什么样的关系?也和电流一样,处处相等吗?(提出问题)

  二、进行新课

  [师]这位同学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同学们可以大胆猜想,你认为会是什么呢?

  [猜想或假设]

  [生]我认为串联电路中电压的关系应该和电流的关系相同,也是处处相等。

  [生]我们认为电压应该从电源正极出发,沿着电流的方向越来越小。因为电压是使电路中形成电流的某种“力量”,力量会越用越小。

  [生]我们认为灯泡大的地方电压大,灯泡小的地方电压就小。

  [生]串联电池组的电压等于各个电池的电压之和,串联电路各点的电压之和也应该等于两点间的总电压。

  …

  [师]同学们作出了各种猜想,各样假设,真实的结果到底是什么?请同学们用实验来求证。大家先设计实验。

  [设计实验]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了解)

  [师]各组可以简单说明你们的设计方案。

  第一组:我们计划用三节电池,选择两只完全相同的灯泡,分别测出每只灯泡两端的电压和两只灯的总电压进行比较。

  第二组:我们组选择两只不同的灯泡,选三块电压表,同时测量每只灯泡和两只灯泡的电压,比较结果。

  第三组:我们组选择三只差别较大的灯泡,分别测量每只灯泡的电压,每两只灯泡的电压和三只灯泡的总电压。

  第四组:我们计划选四只灯泡,两只一组,先将两只灯泡串联接入电路,分别测每只灯泡的电压和两只灯泡总电压。然后再换上另外两只灯再次测量。(通过投影展示)这是我们的实验电路,这是我们设计的实验数据表格。

  第五组:我们想选择两只灯泡,一块电压表,像测电流那样分别测出A、B、C各点的电压,然后进行比较。

  [师]老师觉得同学们的设计都很好。不过要提醒大家一点,你的设计一定要有书面的内容,你要怎么做(同学们刚才已谈到的),你是怎么做的(要按电路图测量),你得出了什么样的结果(要有实验记录)。以便于自己检查和与别人交流做更好的改进。

  各组同学补充设计实验电路和实验数据表格。

  [师]电压表应该如何连接在电路中?

  [生]电压表应并联在被测电压的`两端。

  [生]我们知道了,测电压不能像测电流那样将电流表接在某一点,测该点电流。应将电压表并联在被测电路的“两”点间,测出来的是“两”点间的电压。

  [师]很好!同学们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设计方案后,可以进行实验。建议大家在实验中更换不同的小灯泡,进行重复测量,并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探究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

  [进行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要求同学们注意仪器使用的规范性。特别是电压表正、负接线柱连接正确,量程要选择合适,读数时要弄清分度值,读数准确。原始数据的记录要实事求是如实记录,不许随意改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要记录下来,以便查找、分析原因。

  [分析和论证]

  [师]同学们认真分析你们测量出的数据。测量结果说明了什么?你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和你原来的猜想一致吗?

  [生]我们用的是两只完全相同的小灯泡,测出每只小灯泡两端的电压相等,并且每只灯泡两端电压的和与测出的两只灯泡的总电压几乎相等。

  [生]我们用两只不同的灯泡串联,测出每只灯泡的电压不同,但两只小灯泡两端电压的和等于电源电压。

  [生]我们用的是三只差别较大的小灯泡,测出来每只灯泡的电压都不同,但每两只灯泡电压的和都和直接测得的这两只灯泡的总电压相等,三只小灯泡电压的和几乎等于电源电压。

  [生]我们先用两只小灯泡测,然后又换了两只不同的小灯泡测。尽管测出的四只小灯泡的电压都不一样,但前一次测量的两只小灯泡电压的和与第二次测量的两只小灯泡电压的和几乎相等,且都差不多等于电源电压。

  [生]做完串联,我们还将两只小灯泡并联起来,分别测它们的电压,结果电压表指针指的是同一个位置。

  [生]我们也测并联了,相同的两只小灯泡电压相同,不同的两只小灯泡电压也相同。

  [生]我们从两只灯泡并联开始,一直增加到四只小灯泡并联,测出来的结果几乎不变。

  [生]我们在原来两只小灯泡串联的基础上给其中的一只灯泡并联了第三只小灯泡,结果并联的两只小灯泡两端的电压相等。

  …

  [师]同学们这种勇于探索的精神非常好,归纳大家的实验,可以得到一般结论吗?

  [生]不管怎样选择灯泡,不论如何进行测量,尽管测出的数据不相同,但是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同一个串联电路中各个灯泡两端电压的和等于这几个灯泡两端的总电压且等于电源电压。

  [生]通过实验可以得到结论:

  串联电路中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的电压之和。

  并联电路中的总电压,等于各个支路两端的电压,各支路电压相等。

  [师]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同伴的配合得出了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祝贺同学们得到了一个正确的结论。不过,对同学们来讲获得结论的过程更重要。请大家对自己的探究活动过程进行回顾,认真分析、思考在实验过程中真正明白了哪些问题,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评估]

  [生]我开始将电压表连接错了。现在我知道了,电压表的正负接线柱必须连接正确,否则一接通电源,指针反偏,并且速度很快,很容易将电压表指针打弯。

  [生]电压表的量程选择也很重要。如果选择的量程太大,指示值很小,几乎不能读数。如果选择的量程太小,指针偏出了刻度盘外。

  [生]我们连电压表的时候,先不接死,合上开关,迅速“试触”一下,大概估计好量程再连接,很省事,一次就差不多能选对。

  [生]读数也很重要。我第一次读数,读出一只小灯泡的电压值比电源电压还大,原来电压表接的是小量程,我是按大量程的刻度读出来的。

  [生]我将电压表接在了一根导线两端,结果灯都亮了,可是电压表读数是零,为什么呢?

  [生]我不小心将电压表串联在了电路中,灯全不亮,电压表却有指示值,和电源电压几乎一样大。

  [生]我们是将电路连接正确了,电压表也有指示,就是灯不亮,换了另外一个灯泡还是不亮。用手按住才亮起来。

  [生]我们组开始做时,有一只灯亮,另一只灯不亮,测电压时,亮着的灯有指示值,不亮的灯两端电压为零。

  …

  [师]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的问题,说明大家一定是很认真地去做了。养成好的习惯要比得到一个正确的结论更重要,希望同学们以后继续努力。刚才提到的问题,请同学们互相讨论,看能不能找出问题的原因。

  (教师巡视并参加同学们的讨论)

  [生]电压表接在一根导线的两端,中间没有用电器,相当于“一”点,所以电压表示数为零。

  [生]将灯泡用手按着才能亮,我觉得是因为没有接触好,另外的问题我不知道。

  [师]同学们一定非常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那就在以后的学习中努力,相信你一定会有收获的。在同学们的交流中我注意到许多同学都用了“几乎相等”这个词,而不是说“相等”,为什么呢?

  [生]因为它们相差很小,但又不完全相等。

  [师]能分析出其中的原因吗?

  [生]因为读数或用表测量的过程中有一些偏(误)差。

  [师]同学们的表现非常棒。现在需要同学们根据你们的探究过程写一份科学探究的小报告。

  (学生完成探究报告,教师巡视,选择完成较好的,利用投影和同学们交流、小结。)

  三、小结

  通过我们这次的探究活动,同学们了解了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同学们一起总结)

  提出问题——猜想或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通过实验同学们还得出了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

  四、动手动脑学物理

  1.彩灯是串联的,串联电路中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的电压之和。所以,根据题意有:36 Vn=220 V,n= =6.至少要串联6个这样的灯泡。

  建议同学们自己动手制作彩灯。如用36 V额定电压的灯泡,可以串联6个或7个,分别点亮比较它们的亮度,也可以用5个灯泡串联,但点亮时要注意安全。

  如果家里有用过的彩灯串,可以利用起来。再给你制作的彩灯串连接一个日光灯上用的起辉器,看看有什么效果。

  2.(1)可以用“试触”的方法来判断水果电池的极性。测量电压时,因水果电池电压不会很高,应注意选择电压表的小量程测量。

  (2)选择其他的水果可以用桔子、柚子、苹果等,土豆也可以。

  选择的金属还可以是锌片、铝丝等。

  五、板书设计

  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串联电路中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的电压之和。

  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并联电路各支路电压相等。

  探究问题的一般方法:提出问题——猜想或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与交流。

八年级物理教案10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生认识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对物理研究及物理应用有初步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步了解学好物理应注意的事情。

  二、能力目标:

  1.过观察和实验,学习初步的探究问题的方法。

  2.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三、德育目标:

  1.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发现科学实验带来的乐趣。

  2.共同完成的观察及实验中,学会和同伴的协作和配合。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讨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难点:能从看到的现象中提出问题。

  ●教学方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师自我介绍

  二、引入

  [师]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们学习一门新课——物理。请同学们先观看漂亮的章首图,然后听一位同学带感情地朗读配文。

  三、进行新课

  [师]科学之旅的第一站,我们先请同学们观看几个有趣的实验。

  [演示]课本图0.1-1实验

  [演示]课本图0.1-2实验。

  教师边演示,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教师再演示书本的几个[想想做做]

  1.放大镜看自己的手指纹:是放大的;再用放大镜看窗外的物体:是缩小的。

  2.乓球会落下吗?

  [师]以上的这些实验有趣吗?

  [板书]物理是有趣的

  [板书]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声、光、热、电、力等现象

  [师]这些现象不仅有趣且都包含一定的'科学道理,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逐渐弄清楚其中的奥秘。

  物理学不仅有趣,而且还非常有用:

  [板书]怎样学习物理。

  [板书](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板书](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板书](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四、小结

  物理学是有趣的,有用的。学习物理要用自己的眼睛仔细观察周围的生活,从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大胆猜想、善于动手、勇于实践,才能最终发现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在“真理的大海”中勇往直前。

  五、布置作业(略)

八年级物理教案11

课题

  § 4.1 温 度

  执教

  郭敏

  教学

  目标

  1.知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知道摄氏温度的定标规定,知道摄氏温度的表示和读法。

  3. 了解液体温度计和体温计的构造、原理及识别方法。

  4. 知道液体温度计和体温计的正确使用、读数。

  重点

  1. 温度概念

  2. 液体温度计的正确使用

  难点

  1. 温度计的构造、原理。

  2. 摄氏温度的规定

  教具

  演示

  常用温度计、体温计、烧杯、铁架台、酒精灯、水;多媒体及相关课件。

  学生

  常用液体温度计、体温计、烧杯(2)、冷水及热水若干。

  主 要 教 学 过 程

  学生活动

  用时

  引入新课

  播放课件 人类生活与热现象。

  设问 刚才的课件说明了什么?

  导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新的物理现象--—热现象。热现象指跟物体的冷热程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在生活中用冷、热、温、凉、烫等有限的词来形容物体的冷热程度,在物理学中,为了准确地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我们引入了温度这一概念。

  观看课件

  思考与回答 说明了气候的冷热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一)温度的概念

  点拨 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

  引导 请同学们体验把左、右手分别放在冷水、热水中片刻后,一起放入温水中的不同感觉。

  归纳 要准确测量物理温度必须使用温度计。

  实验 体验温度。

  结论 靠感觉无法区水的冷热度。

  3

  (二)温度计

  点拨 1.常见的温度计 2.作用

  引导 3.观察常用温度计并归纳:①构造 ②工作原理

  播放课件 摄氏温度的定标

  点拨 4.摄氏温度的定标与读法

  练习 温度计的读数

  观察 温度计

  交流 观察结果

  质疑 ℃意思?

  观看课件

  练习 温度计的读数

  15

  (三)温度计的使用

  播放课件 温度计的使用

  点拨 温度计的使用

  1.使用前: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2.使用时:估、放、读

  练习 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

  练习 用温度计测量水温

  10

  四、体温计及其他温度计

  观察 1.测量氛围、最小刻度 2.特殊结构

  点拨 使用时可离开人体读数,用完将汞液甩回玻璃泡

  练习 用体温计测量体温

  播放课件 展示其他温度计

  练习 用体温计测量体温

  8

  小结 (板书)

  § 4.1 温 度

  一、温度的概念

  1. 热现象:指跟物体的冷热程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2. 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

  二、温度计

  1.常见的温度计:常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

  2.作用:准确测量物体的温度。

  3.常用温度计

  ①工作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

  玻璃管:内径细而均匀

  ②构造 玻璃泡:水银、酒精、煤油等适量液体

  刻度:零刻度、测量范围、最小刻度

  4.摄氏温度的定标与读法

  0℃:冰水共存物的温度

  ①规定100℃: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

  1℃:在两者间均分100等份后的每一等份

  ②读法:5℃读作“5摄氏度”;

  -5℃读作“负5摄氏度或零下5摄氏度”。

  三、常用温度计的使用

  1.使用前: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2.使用时:

  (1)估:估计被测液体的温度,选取合适的温度计。

  (2)放:玻璃泡浸没于被测液体,不接触容器底、壁。

  (3)读:玻璃泡不离被测液体片刻后读数,视线与液面相平。

  四、体温计

  1.测量范围:35℃-42℃最小刻度:0.1℃

  2.特殊构造:

  ①玻璃泡上方有一很细弯曲管道(可离开人体读数)

  ②玻璃泡容积比细管容积大得多(准确到0.1℃)

  3.使用:可离开人体读数,用完将汞液甩回玻璃泡。

  2

  回家作业

  完成P19实验报告及练习1

  估计时间

  15

  课后小结:在本节教学设计中试图通过对教材的再处理,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实验和

  学生活动为主线组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学物理,体现实验学科的基本特点。冀此探索老教材的新用法,为迎接二期课改的到来做一些铺垫和积累

八年级物理教案12

  一、 学习目标

  物质三种状态的不同特征,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二、 学习重点

  正确使用温度计

  三、 课前准备

  〖例1〗 如图,先把两手同时放人热水和冷水中,过了一段时间后,再将两手同时拿出并放入温水中,这时两手的感觉 (选填相同或不相同)。这个事实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2〗以下说法中,你认为最符合实际的是( )

  A. 人体的正常体温为35℃。 B. 冰箱冷冻室的温度约为5℃。

  C. 上海 盛夏中午室外温度可达38℃。 D. 上海的最低气温可达零下30℃。

  〖例3〗医生用普通体温计给感冒发烧的病人测量体温,从体温计的构造和使用情况来看,运用了哪些物理知识?请你写出其中的两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效果检验

  1.__________是表示物 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它的常用单位是__________。

  2.以下温度中,最接近 25℃的是( )

  A.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B.健康成年人的体温

  C.让人感觉温暖而舒适的房间的温度 D.广州市冬季最冷的.温度

  3.使用温度计时,首先要观察它的量程和认清它的 。小强在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液体温度 时读取了四次数据,每次读数时温度计的位置如图所示,其中正确的是 。图中所示的是用温度计分别测得的冰和水的温度,那么冰的温度是 ________ ℃,水的温度是 ℃。

  【课堂反馈】

  1、 通常情况下,物质一般以_______ 、_______ 、 ________三种状态存在,______既有一定的体积,又有一定的形状,物质外于哪种状态与_______有关.

  2、 物体的冷热程 度用_______表示;实验室常用________来测量,它是根据_______________

八年级物理教案13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和方法

  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与虚像的主要特征。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模拟照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喜悦。

  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重、难点:

  照相机的原理。

  凸透镜成像的特征。

  教学器材:

  透镜、纸片、放大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凸透镜、凹透镜对光各有什么作用?

  什么是焦点?什么叫焦距?

  光心有什么特点?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我们在生活中,有哪些仪器用到透镜?

  进行新课:

  1、照相机:可以成缩小、倒立的实像

  照相机的`结构: 镜头……凸透镜

  胶卷……

  快门……

  图3.2-1示

  2、活动:制作模型照相机(10分钟)

  3、投影仪: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结构:图3.2-4示

  4、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实际是一个凸透镜

  怎样使用?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课本练习。

  写出照相的一些技巧。

  教学后记:

  考虑二个问题:如何讲解结构、原理时具体化?

  如何连接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八年级物理教案14

  一、教材分析

  力对空间和时间的积累,是力对物体作用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前一节介绍了力的时间积累效应—动量定理,而本节深入介绍了物体相互作用过程中所遵循的基本规律—动量守恒定律,这是高中学生所必修的自然界中四个基本守恒定律之一,因而它具有特殊的地位,在教学大纲中,动量守恒定律是B类知识点,属于较高层次的要求。

  教材选取两体问题中的碰撞模型,依据牛顿第二定律及动量定理导出了动量守恒定律的一维表达式,再将结论拓展为多个物体、两维情况,较全面地介绍了动量守恒定律及其适用范围,它不仅和牛顿第二定律一样适用于宏观低速系统,也适用于牛顿第二定律不成立的宏观高速系统及微观系统,教材还详尽介绍了动量守恒的条件,提出在系统不受外力或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时,系统的动量保持不变。

  前节教材讲述的冲量、动量及动量定理是全章的基础知识,在中学物理中用动量定理处理的对象一般是单个物体(通常可看作质点)本节则将研究对象拓展到系统,在动量定理的基础上概括了封闭系统中的一般规律,动量守恒定律不仅是本章的核心内容,也是整个高中物理的重点,学好本节内容对今后处理物理综合问题以及学习新的物理知识都是至关重要的。

  二、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的要求,教材的具体内容及高中学生的认知特征,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在一维情况下两物体的相互作用情景中由牛顿定律及动量定理推导出动量守恒定律,理解并掌握定律内容及定律成立条件,了解定律的几种不同的数学表达式。并使学生明白定律虽可由牛顿定律及动量定理导出,但其具有独立性、普适性。掌握定律中“系统”、“内力”、“外力”等名词的确切含义。

  2、能力目标。能在具体问题中判定动量是否守恒,能熟练运用动量守恒定律解释现象和解决问题,知道应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通过实验探索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3、科学思维品质目标。通过对定律的推导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推理方法,使学生认识到研究物理量的守恒关系是自然科学研究的一种常见的科学思维方法。

  三、教材的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理解动量守恒成立的条件及定律的表达式的推导及应用。

  难点是理解动量守恒的物理内涵,动量及动量守恒方程的矢量性,动量的相对性以及研究对象的系统性、物理状态的同时性。

  四、教法及学法指导

  1、实验及引导探索式。学习物理,重在理解。为使学生理解动量守恒的概念及其守恒条件,本节课宜采用实验及引导探索式教学法,即通过实验,对一维两体模型中的每个物体及由两者构成的系统进行受力分析,确定单个物体及系统所受的合冲量,确定单个物体及系统的动量变化,在对单个物体应用动量定理的基础上,引出系统动量守恒的概念,进而探索系统动量守恒的条件,在探索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分析、推理的方法,通过演绎论证,环环相扣地得出结论,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及综合概括能力。

  2、讲、练、评结合式。在讨论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时,通过让学生分析具体问题,随时发现学生中出现的错误,并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评析产生错误的原因,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结合起来。

  五、教具的准备:气垫导轨、细线、弹簧、两质量相等的小车、砝码。

  六、教学程序

  1、引入新课。利用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入新课,让学生贴近生活,感到自然亲切,充满趣味性,可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及充满对未知科学领域的好奇,进入到本课的学习中。

  2、讲授新课

  a、演示课本上的一维两体模型实验。实验改为用气垫导轨,可使实际情景更为理想化,使学生体会到理想化的.方法在物理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实验初步建立动量守恒的概念;

  b、引导学生由观察实验过渡到理论推导,定量地导出在一维两体模型中的动量守恒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此过程又引导学生回味了前面学过的重要定律、定理,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

  c、引导学生推导出动量守恒的几种不同的数学表述及其意义;

  d、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动量守恒成立的条件,并归纳得出动量守恒定律;

  e、演绎、推广动量守恒定律的使用范围;

  f、通过举实例说明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范围。

  3、用典型习题加深对动量守恒定律成立条件的理解及用来解决实际问题时应注意的几点问题,同时可及时反馈学生中知识接受及理解上出现的错误及遗漏。

  a、实际问题中,系统不受外力的情景很少见到,此时往往做近似处理(定律成立条件的拓展)如外力远小于内力时亦认为动量守恒;有时系统在某个方向所受外力为零,即该方向系统的动量守恒;让学生了解一般在作用时间很短,内力影响远大于外力时均可认为动量守恒成立,例如碰撞、打击、爆炸等问题的处理中可运用该定律;

  b、定律表达式中要注意动量的相对性、矢量性及作用前后两物体动量的同时性,注意定律的适用对象是一个相互作用的物体组成的系统(系统性)。对于矢量性的理解要重点突出动量是矢量,动量守恒表达式为矢量式,但在一维问题中可将之转换为代数式,故解题时正方向的假定是必要的。

  4、板书设计。板书板图应做到直观性、全面性和系统性,主要板书在黑板上保留时间要长,使之对学生视觉的刺激作用较为明显。

  5、作业布置。为了让学生理解定律的内涵,掌握定律的应用,设置了三道作业题留给学生课外完成,可起到巩固新课、回味课堂的效果,题量不宜过多,以减轻学生负担,留给学生一个全面发展的空间,亦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八年级物理教案1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教学重、难点分析

  1.重点:速度的计算

  2.难点:速度单位以及单位换算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场面描述:我校的100米决赛正在进行,小明勇夺冠军,同学都羡慕地说,他跑得真快!而在5000米的长跑竞赛中,运动健将小马一举夺得冠军,同学们佩服地说:小马跑得真快!

  引导学生从事例中提出问题:怎样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二)讲授新课

  1.速度

  组织学生讨论所提出的问题。学生从小明跑得真快的事例中讨论得出:运动员运动的路程相同,比较哪个运动员先到达终点就是哪个运动快。

  得出:“通过相等的路程,用的时间短的运动得快。”

  提问:小李步行,而妈妈骑自行车,大家同时从家里出发,怎么判断他们运动的快慢?

  学生讨论得出:谁在前边谁就运动得快。

  “在相等的时间内,走的路程多的运动得快”

  提问:怎样比较小明和小马谁运动得快呢?

  启发学生回答:可以计算出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短就是运动快或者计算出相同时间运动的路程长也是运动快的。

  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大小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v=s/t

  单位:m/s或者是km/h

  例题:书本23页

  指导学生学会单位换算

  练习:20m/s= 54km/h=

  例题:书本24页

  指导学生学会熟练掌握公式的变形。

  2.匀速直线运动

  指导学生观察图11.2—2。让他们提出不同之处。从而引出匀速直线运动的含义: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

  变速运动:物体运动快慢是变化的`运动。

  让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物体做变速运动的例子(汽车开动时,汽车刹车时,足球在草地滚动时等等)

  平均速度:v=s/t 这样算出的速度上该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三)课堂小结

  1.怎样表示运动的快慢?

  2.速度是怎样计算的?

  3.速度的单位怎样进行换算?

  4.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那么变速运动呢?

  (四)作业

  1.书本26页第一、四题

  2.完成相应的同步测试

  (五)教学后记

【八年级物理教案】相关文章:

八年级物理教案11-09

初中八年级物理教案04-27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05-25

八年级物理教案《电与热》09-13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07-11

惯性物理教案03-08

功率物理教案03-08

质量物理教案03-08

电压物理教案11-23

初中物理教案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