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4篇(优秀)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4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 正确认读生字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理解诗歌语言,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通过反复诵读(语调、韵律、节奏等)激发学生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
4、 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仿写一两小节。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图片和对关键词语的理解、重点句子朗读、吟诵、领悟内涵,训练语感。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之情。
三、 教学评价设计:
1、 检查预习,找出生字词认读、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了解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2、 在精读感悟环节,采取圈画关键词语,让学生展开想象,联系积累,丰富画面,朗读感受,激发学生自豪感。
3、 借助拓展小练笔,仿照这首诗第2至6节写一到两节。
四、 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单。(见后附件)
教师:
1、 有关祖国的多媒体课件
2、 查看学生的预习单
五、 教学课时 2课时
六、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创情境,导新课
1、播放多媒体课件,观看祖国锦绣山河,人文风情图片并欣赏配图歌曲《我爱你,中国》。
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歌唱祖国的诗歌,揭题、读题。
请学生谈自己的初步感受。
(二)借助预习单,检查预习。
1、检查学生生字新词的认、写,积累词语。
多媒体一一出示
(1)、认读生词,读准翘舌音“妆、硕”,平舌音“瓷”。
组词再读,直至全面认读。
(2)、认真观察笔画、结构,指导学生书写。“脊”上面收紧,“瓷”上小下大等。
(3)、认真观察生字的笔画、笔顺和结构,怎样写才最美。
集体交流:“渺”不要写太宽。“脊”上面的部分要收紧,“人”的两笔之间要宽大、罩住下面的“月”字。师示范书写。
学生在田字格中认真书写。
(4)、检查对描写景物的词语的识读与应用:
出示词语:巍峨 银装素裹 清奇俊秀 云雾飘渺
绚丽 盎然春色 浓妆淡抹 波澜壮阔
a、正确识读,你认为哪个词描绘的景色美,为什么?
b、你能用其中的一两个词说一段话吗?试一试。
2 检查朗读课文
(1)、分小节指名读课文,纠正字音。
(2)、重点读好2-6小节的总起句,这一句要有感情。
(3)、学生再练读几遍。
3、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一句完整的话来概括。
(2)、你对这首诗歌感受特别深的是什么?
(3)、拿出你收集祖国图片,你在图片后写的一段对祖国产生的认识的话是什么?(先同位互相交流,再全班交流)
4、播放课文录音,感受全文的感情基调。
(1)、请学生全神贯注地听。
(2)、从文中你都感受到哪些?
(3)、全文可分为哪三个部分?说说理由
第二课时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三) 理解想象 研读真情
1、学习第一小节
(1)、齐读。
(2)、出示课件(中国地形图)
找出“东海、帕米尔、北国、南疆”的位置,并结合诗句感觉到什么?(祖国幅员辽阔)
过渡语:
祖国疆域广大,这值得我们引以为豪,教师引读本小节,特别是读好“啊,我们爱你,中国!”
2、详细指导第二小节
(1)、指名朗读,正音,再练读。问;山河有何特点?圈词思考
(2)、一一出示课件:
借助桂林、西湖、黄山、庐山、长江、黄河最具特点图片,围绕“清奇俊秀、浓妆淡抹、云雾飘渺、波澜壮阔”,讲讲这里的美景,说几句话。
(3)、学生想象脑海中形成的画面,同位互说。(教师适时出示桂林、西湖资料)
板书:山河壮丽
(4)、指导朗读 并背诵
“桂林山水、杭州西湖”要读的轻柔点,“黄山、庐山”读的神秘些,“长江、黄河”读的高亢有力。
(采用多种朗读形式如:个别读、互读、小组比赛读、齐读)最后在朗读与感悟的基础上背一背。
(5)小结学法:
朗读诗句,理解词语。
展开想象,展现画面。
联系积累,丰富画面。
感情朗读,练习背诵。
3、运用以上学习方法,自学3~6节。再交流讨论
(1)、出示学习要求:
a、从3--6小节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反复读读,结合自己搜集到的材料,想一想:你有些什么话想对大家说?
b、几个人一小组交流彼此的感受或想法。
(2)、引导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大胆想象、相互补充。) 教师有选择性地参与到某个小组的交流中。
(3)、读你喜欢的内容,读出自己的感受
4检查自学情况
(1)、 物产丰富(龙井茶、茅台酒、江南丝绸、景德镇陶瓷、你能介绍一下吗?适时出示课件)
多样民族(傣家竹楼、布达拉宫、吐鲁番、戈壁滩)
傣族 藏族 蒙古族 喜欢哪个民族?
灿烂文化(编钟,还有吗?)
伟大成就(介绍你知道的)
(2)、你最喜欢读哪个小节?读给大家听听。你觉得他读的如何?你认为应如何读?比一比,赛一赛。
(在吟诵与感悟中,注意朗读的'节奏美,韵律美。如3、4小节找到朗读的语感,注意每一小节的起句)
(四)、品读 体味 升华真情
(1)、爱祖国要落实到实际的行动中,因此,作者最后发出了这样的呼唤——齐读课文的最后一个小节。
(2)、怎么做?如何“奋发”“开拓”呢?举例说一说
(3)、小结;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4)、学生热情朗读。
要把你所有的情感都倾注到文字中。
个人读、小组读,挑战赛读。
试背:选一节试着背下来。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五)、从--------、---------、----------、---------、----------、个方面抒发了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
(六)、
除了诗歌中描写的内容外,你还可以从哪些方面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仿照诗中的句式以“我们爱你”进行仿写一到两节
我们爱你------
【教学总结】
本文是一首诗歌,作者以饱含热情的笔墨赞美了祖国的美丽富饶以及悠久的历史、光辉的成就,抒发了对伟大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全诗语言形象,结构完整紧凑,感情强烈,富有节奏美和韵律美。
一、在朗读中感受“爱”。
教学本诗,主要通过朗读来体会诗歌感情。学生首先通过学习,了解到课文的中心是抒发对祖国的的热爱之情。一开始,通过歌颂祖国幅员辽阔,总写对祖国的热爱。接着从多个不同的角度来歌颂祖国,分别是“山河壮丽,物产丰富,民族多样,成就辉煌”等五个部分。最后,表达了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的决心。让学生从读中体会,去理解,然后,再读,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和联想,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从而把握课文的思想感情,在朗读中读出感情,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二、在联想中理解“爱”
教学这篇课文,我还注意了联想,通过联想,使学生去体会课文含义,理解句子的意思。
在教学桂林的山水,杭州的西湖,黄山、庐山,长江、黄河时,让学生联想祖国优美的名胜及其特点。很多孩子能结合诗句:桂林: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西湖: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黄山: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长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庐山: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在教学龙井茶,茅台酒,江南丝绸,景德镇陶瓷时,让学生联想我国著名的物产,在教学傣家竹楼时让学生联想各民族的民族特点等等。
通过联想,更进一步使学生了解祖国,更进一步地激发起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
三、在仿写中体悟“爱”
学完了这课后,我让学生仿照课文的构段方式来写一首《我们爱你啊,中国》。学生兴趣浓厚,除了课本中出现的“壮丽山河”、“驰名特产”、“民族特色”等,学生已冲出了课本,描写了“四大发明”、“民族乐器”、“四大名著”、“民族英雄”等,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学习寓言中的生字新词。2.学习《亡羊补牢》,理解寓意,懂得当一个人做了错事,只要认真改就不算晚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如果早听别人的劝告,损失会更少。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了解拔苗助长的过程,理解寓意
教具:课文朗读带生字卡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引导教学、朗读教学法
教学流程:
一、复习巩固
听写生字词,说一说《拔苗助长》的意思。
二、理解:亡羊补牢
1、齐读课题
2、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3、出示图:说一说那个人是怎样的一个人。
三、学习生字词
1、学习生字
出示生字卡,学生拼读并记忆字形:叼劝堵悔忠
引导学生书写生字
2、学习生词
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叼走、后悔、忠告
学生理解词语,可采用互帮互助的方法理解生词,师相机点拨
四、学习课文
1、听课文录音朗读,学生分段朗读
2、学生复述课文内容,要求语言简洁明了,意思完整。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那个人不什么不修羊圈?不修羊圈的结果是怎样的?修了以后呢?
4、学生自由讨论,找答案,相互交流看法
5、汇报讨论结果
五、全文,指导朗读
1、全文,揭示寓意
学生自由讨论:这个养羊人的做法错在哪里?
2、指导朗读:分角色朗读课文,评议后,再朗读
3、结合实践,说一说这个人在生活中还会存在哪些事情?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知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天性、宇宙、真切、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万紫千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准备】
同学搜集有关德国的民情风俗。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学期,俺们学习了一篇访谈录《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其中那棵大树还记得是谁吗?对,是俺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教育家季羡林爷爷。今天,俺们要同季爷爷一起去德国,去看看德国的花。
(同学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读课文,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顺、流利。
2、出示生字,生齐读,指名读,师注意纠正字音:
注意“莞”是个多音字,本课中读“wǎn”,表示地名时读“guǎn”,如,广东省的“东莞”;“姹”(chà)的声母是翘舌音,不要读成平舌音。
3、生指出书写上的疑难字,指导书写生字:
暇:与“瑕”区分记忆,偏旁表义
锦:与“绵”区分记忆。
嫣:右部的上下结构分配要合理。
(师可范写。)
4、生写生字,师巡视。
5、投影仪展示书写,师生评议。
6、结合预习情况,理解文中疑难词语:
房东:出租或出借房屋的人(相对“房客”而言)。
莞尔一笑:形容微笑的样子(多指女性)。
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景象。
万紫千红:嫣:娇艳。形容各种好看的花娇艳绚丽。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在初读课题的时候,同学们会发生怎样的疑问?
(谁把自身的花给他人看?为什么要给他人看?)
2、默读课文,自身在文中找答案。
3、在小组内交流自身的体会。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这节课,俺们继续学习25课。
同学齐读课题。
二、学文
1、在初读了课文后,说说你对课题的理解。
(根据同学的体会,以学定教确定教学的顺序。)
2、生:俺明白了德国人把自身养的花给他人看。
引导同学找到相应的语句“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谈谈自身的理解。
(“花的脊梁”只是一些枝干和叶子,并不美观,而花最美丽的局部──花朵自身却不能完全欣赏到,那自身岂不是得不偿失吗?可引导同学对这个问题讨论一下,明白把自身的'花给他人看,自身也能看到更多更美的花。)
3、让俺们走出房屋,来到街道欣赏美丽的花朵吧!请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大家边听边展开想象,然后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
(教师在轻柔的音乐声中朗读。)
生:俺仿佛看到家家户户的窗子上鲜花怒放,红的似火,粉的像霞,白的如雪,五颜六色,千姿百态,美丽极了。
生:俺仿佛看到在这些奇特房子的窗台上的花连成一串,汇成了一条条花的彩带。俺感到逛街成了一种美的享受,真香真美。
师:谈得真好,想象丰富,谈出了自身的感受。请接着说……
生:俺仿佛看到主人们正在把一盆盆快枯萎的花搬下阳台,换上一盆盆正在开放的鲜花。
生:俺仿佛看到各种鲜花争奇斗艳,吸引来了大批的蝴蝶,围绕着各家各户的窗台翩翩起舞。主人闻着花香,欣赏着蝴蝶翩翩起舞;行人不时驻足观赏,真是“人在街头逛,似在花海中。”
生:……
师:是的,通过想象,大家已经充沛感受到了这奇丽的景色。让俺们看看课文中的插图,再通过俺们有感情的朗读把这奇丽的景色表示出来吧。
(有条件可观看德国街道的图片,感受这奇丽的景色。)
随机理解“花团锦簇、万紫千红”的意思。
(配乐指名读、分男女生读、全班齐读;然后让全班看插图,能背则背,不能背则读;接着誊写本段中自身喜欢的语句。)
4、现在,你还会不会为你刚才在屋内没有看到自身种的美丽的花儿而后悔呢?
(同学谈自身的体会,明白人人都把自身美丽的花奉献给大家,才干欣赏到如此美丽、奇特的风景。)
5、随机出示:
人人为俺,俺为人人。俺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⑴ 联系课文内容谈谈你的体会。
(每个人都把自身种的花儿展示在窗外,自身也能看到多于自身的更多、更美丽的花。)
⑵ 同学联系实际举例说明。
(如:同学轮流值日打扫教室卫生,每人带课外书到班上建立图书角等等,都是人人为俺,俺为人人。)
⑶ 再读读这句话,谈谈你明白了什么。
(“俺为人人”是说每个人心中要有他人,要有社会责任感,要用实际行动为大众着想,为社会尽到自身的义务。假如大家都这么想这么做就必定会换来“人人为俺”的结果。虽然“人人为俺”放在前面,但实际上“俺为人人”是前提,只有“俺为人人”尽到责任和义务,才会实现“人人为俺”的美好愿望。)
6、学到这里,你觉得德国或德国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街道景色奇丽;德国人懂得为他人无私付出。)
7、季羡林再次来到德国,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谈谈你的理解。
(德国沿街的奇丽风景没有改变,依然是“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万紫千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同时,也许作者言下之意还在赞扬德国人民那“人人为俺,俺为人人”的美好境界。这种境界是更令作者欣赏的,也是更“美丽”的。)
三、教师总结
语文教案 篇4
学情分析:
本文语言浅显,但所说道理深刻,富有教育意义。学生可以顺利理解花生的特点,做人的道理不一定理解到位,教学时尊重学生的不同感受。
教材分析:
《落花生》是一篇现代优秀散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所受的家教。课文通过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品尝花生时谈论花生的话题,告诉我们做人要做务实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本文可分三段: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种花生和收花生。第二段(第2——14自然段)写一家人尝花生,谈论花生的好处。所谈内容可分两层:一是讲花生的好片面性特点;二是以花生喻做人。第三段(第15自然段),写父亲的话深深印在“我”心上。课文通过议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阐明做人的道理,发人深思。文章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语言质朴简洁、清新自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使学生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2.概括课文中心思想,练习分清课文主次。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居然”“成熟”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2.练习根据课文的中心,分清主次。
教学难点:
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理清课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
二、教学重点
(一)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
三、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1.老师出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它是哪种植物。
“根根胡须入泥沙,自造房屋自安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
(花生)
2.出示花生的投影片,教师解题:花生又叫落花生,因为花生的花落了,子房柄就钻到士里长成花生荚,所以叫落花生。
3.简介作者:这篇课文的作者许地山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因为小时候父亲关于落花生的一番话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决心要像花生那样,做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所以常用的笔名是“落华生”。那么,他的父亲关于花生谈了些什么,是怎样谈的呢?我们来看课文。
(板书:19.落花生)
(二)检查预习
1.填写生字表
本课生字不多,但每个生字都有要提醒学生的地方。
“辟”是多音字,主要掌握pì和bì两个读音,通过组词让学生区分并掌握
“榨”是翘舌音zhà,纠正学生口语习惯读音“zhá”
“慕”字下面是不是
2.查字典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解释词语要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联系上下文准确地理解词
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可惜:值得惋惜。
开辟:开拓发展。
翻地:用犁、锨等翻松田地。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竟然。
收获:取得成熟的农作物。
吩咐:口头指派或命令。
爱慕:由于喜爱或敬重而愿意接近。
成熟:植物的果实等完全长成,泛指生物体发育到完备的阶段。
分辨:辨别。
体面:(相貌或样子)好看;美丽。
(三)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1.在理解生字、新词的基础上,默读课文。联系课文加强对生字、新词的记忆与理解。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课文为什么以“落花生”为题,围绕题目写了哪些内容。
(落花生是本文议论的中心事物,因此以落花生为题。全文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都是围绕题目来写的)
(板书: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
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学生可能总结不全,教师指导学生读有关句段来帮助学生概括总结。
3.给课文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种花生、收花生。
第二段(第2自然段)写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并为过收获节做了准备。
第三段(第3自然段到最后)写吃花生时的议论。
分段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将第1自然段分作第一段,学生不会有什么分歧;对第二段的划分,学生会产生分歧。有些学生会将第2自然段到最后都分作第二段,依据是这一大段是讲一家人过收获节。对学生的这种分段方法教师应予以肯定。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使学生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二)概括课文中心思想,练习分清课文主次。
(三)练习用“居然”“成熟”造句。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1.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2.练习根据课文的中心,分清主次。
三、教学难点
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指名三名学生有感情地分段朗读课文。普普通通的`花生引出了一家人的许多话题,使我们对花生也生出了几分敬佩之心,带着这份敬佩之情,我们来学习课文。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理解内容。
1.各自轻声读第一段,思考:这一段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
(先写种花生,再写收花生)
(板书:(一)种花生收花生)
2.课文中哪些词语写种花生的经过?这些词语能颠倒吗?为什么?
(买种、翻地、播种、浇水;”这些词语是按种花生的顺序排列的,不能颠倒位置)
3.“居然”写出了什么?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居然”写出了种花生的结果,也写出了获得收获时大家出乎意料地高兴的心清。因为大家没有种花生的经验,又是在荒地上种的,对能否收获没有把握。没过几个月收获了,真是喜出望外。用“居然”一词强调了大家那种惊喜的心情。)
4.练习用“居然”造句。
学生练习用“居然”一词口头造句,教师指导学生注意句子中要有出乎意料的意思,不能简单地造出“他居然……”类型的句子。
(三)学习课文第二段,理解内容。
这一部分写得很简略,也容易理解,教师可用简练的语言一带而过。
花生居然收获了,一家人准备过一个收获节。
(板书:(二)母亲的建议)
(四)学习课文第三段,理解内容,懂得道理。
1.默读第三段,思考:一家人是怎样议论花生的好处的?
(板书:(三)尝花生议花生)
2分角色朗读课文,讨论回答思考题。
(姐姐说味美,哥哥说可以榨油,“我”说便宜,大家都喜欢吃,父亲说花生最可贵的是它的果实理在地里。)
(板书:兄妹们议花生父亲议花生)
3.兄妹们所说的花生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父亲指出的却是花生常常被人忽视的一个特点。父亲对花生作了几次议论?几次议论有什么不同?
(两次。第一次把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作比较;第二次由花生的特点进而说明做人的道理。)
(板书:花生桃子石榴苹果)
(1)齐读父亲的第一次议论。思考:父亲是怎样通过比较说明花生最可贵之处的?)
(父亲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较。通过果实的样子、果实结出时的位发的比较说明花生最可贵之处的)
教师帮助学中抓住关键词语“埋在地里”“鲜红嫩绿”“高高地挂在枝头上”“矮矮地长在地上”等进行分析,体会出花生的默默无闻,朴实无华。
(板书:果实理在地里鲜红嫩绿的果实矮矮地长在地上高高地挂在枝上)
(2)思考:花生的果实长在泥土里,桃子、石榴、苹果将果实挂在枝头,是个是花生故意钻进土里不让人知道,桃子、石榴、苹果放意炫耀自己?为什么?
(这是它们各自的生长特点)
(3)桃子、石榴、苹果鲜红嫩绿,惹人喜爱,而花生却将成熟的果实理进泥土,等待人们来挖掘,来利用。由此,你体会到花生可贵的品质是什么?
(不求虚名,默默奉献,朴实无华)
(4)练习用“成熟”造句。
“成熟”有两个义项。一是泛指生物由发育到完备阶段;一是指发展到完善的程度。教师据此指导学生造句。
(5)齐读父亲的第二次议论,思考:父亲借花生来教育孩子们做什么样的人?
(谦虚朴实,不计名利,不会炫耀自己,对别人有用的人)
(6)出示投影片,填空,指导学生背诵。
“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可是,不是而的东西。”
(板书: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
4.作者对父亲的话理解了吗?你从哪里看出的?读出有关的句子。
(1)出示投影片,填空,指导背诵。
“人要做的人,不要做,而的人。”
(2)你对作者的话理解了吗?什么叫有用的人?什么叫只讲外表体面而对人没有好处的人?结合实际,举例说明。
(3)小结:作者受父亲的启发,所说的这段话是全文的中心所在。它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做人的道理,赞扬了脚踏实地、埋头苦干、谦逊朴实、不计名利、有真才实学而不炫耀自己的人;赞扬了一切默默无闻,为人民多做好事,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批判了那些只求表面,贪图虚名,不学无术,对社会没有用的人。父亲的教导深深印在作者的心上,“落花生”的精神贯彻在他一生的做人、写作和教学之中。
(4)齐读全文最后一节。思考:这一节对全篇文章和突出文章中心起了什么作用?
(第一句讲过收获节的谈话一直到深夜,交待了时间,把事情叙述完整。第二句说明了父亲的话给“我”的印象之深,说明了作者在收获节上的收获之大,也可见母亲安排这一活动约用意和父亲参加这一活动的目的。这样的结尾深化了主题。)
5.背诵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
(五)练习根据课文的中心,分清主次。
1.结合“我”的一段话,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课文通过收获节上一家人对花生好处的议论,说明要做对别人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2.从种花生到收花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从吃花生到谈花生、从谈花生到论人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可以使学生对文章的主次有具体的感受,对文章主次与中心思想的关系有比较具体的体会。
(板书:略写详写)
3.这篇课文的重点是过收获节,议花生是主要的,父亲的议论是着重写的,这样可以突出文章的中心。其它内容略写,但它为文章的主要内容起说明交待的作用,不能不写。我们在写作时也要确定重点,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六)有感情地齐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及写作特点。
(七)总结:这篇课文借写花生,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种写法就叫“借物喻理”。在我们的周围也有许多事物能给我们以启迪,让我们懂得深刻的道理。如:粉笔这个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小东西,为了让同学们获得知识,不惜牺牲自己;蜡烛,照亮了别人而毁灭了自己……我们在写作时可以学习本课“借物喻理”的写法。
(八)作业。
1.用“居然”“成熟”造句。
2.背诵课文。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3-09
语文下册语文园地教案11-21
语文《语文园地四》教案02-20
语文园地语文教案04-04
语文阅读教案03-03
语文下册教案12-14
语文《江南》教案12-10
语文基础教案12-12
语文写作教案12-03
语文下册教案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