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3-11-05 12:24:49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教案集合(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语文教案集合(5篇)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我在教学《找骆驼》一课时,有一个环节是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其中的位学生站起来说:“骆驼的脚不一定跛。”我诧异地让其说说理由,他接着说:“如果骆驼左边驮的蜜比右边驮的米多的话,那么骆驼左边的脚印也会比右边的脚印深。因此,从脚印的深浅是不能确定骆驼的脚是不是跛的。”

  面对这样的场景,不知各位同行会如何处理?

  我是这样做的:

  1、表扬这位同学。

  我想,这样的问题由一个小学生提出是很难得可贵的`,再则这个问题也触及到的思维训练的核心——因果推理。

  2、组织讨论。

  因为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我们可以直捣黄龙,一下就抓住文章的重难点。

  3、稍作解释。

  有点难,我还没有很好的解释。当时,我是这样说的:骆驼是四只脚的,书本的的左脚其实是说骆驼左脚的某一只的。

  下面我再谈一点启示:

  1、我认为这个问题的答案不是最主要的,关键是我们通过这个问题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他们质疑问题的习惯,同是时也发展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2、备课时,我们要多准备一些除语文外的相关知识,我们不能用老眼光看待现在的孩子。我们除了强调学生多读课外书的同时,千万别忘了要不断地给自己充电。

  3、对待教材,我们也要实事求是的分析,对于一些不太合理的地方,要做到心里有数,不要以“本”为本,不讲科学性。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这篇讲读课文通过“我”耳闻目睹,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学习课文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继续练习给课文分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构想

  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依“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的顺序理解课文内容,然后引导学生抓住大潮的特点---声音大、气势大,抓住声音和形态是怎样变化的来理解词句。

  教学准备 投影片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从语言文字入手,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对具体词句的理解、朗读体会文章感情。

  学生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启发谈话

  1、教师板书课题,问:“今天我们学习第23课,同学们读课题。“潮”指的是什么?(钱塘江大潮)“观”是什么意思?(看)。

  2、教师简介钱塘潮。钱塘潮是浙江省杭州湾钱塘江口的涌潮,也叫“海宁潮”。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在海宁县所见到的大潮最为壮观。因钱塘江口呈喇叭形,外宽内窄,外深内浅,潮波传播时受到约束而形成。景象雄伟壮观,有声有色,令人赞叹不已。因此自古以来,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板书:奇观。

  3、请同学们打开书,看书上的什么地方写“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4、指导学生读第1自然段,重点读出“天下奇观”这四个字。

  5、导入:为什么称它为“天下奇观”呢?

  二、初读课文,将课文分段

  1、学生自由小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教师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开火车读,读准字音。

  3、学生按分好的四段再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三、重点讲第三段,体会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是因为潮来之时,景象雄伟壮观,使人为之惊叹、赞叹不已,那么,作者又是怎样将这一大潮的壮观景象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呢?请同学读第三段。

  1、指名读,思考:大潮是从哪个方向来的?

  2、学生自由读这段,用“ ”划出描写潮来之时的情景的句子。

  (1)“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这句写的是什么?(听到的声音)声音好像闷雷滚动,说明了什么?(未见其影,先闻其声,并且声音特别大。)教师指导读这句。重点读出“隆隆的”、“闷雷滚动”两个词。

  (2)此时江面有何变化?(江面还是风平浪静)未见潮水,先闻其声,因为什么?(因为声音的速度比水的速度传播得快。)

  (3)这时声音越来越大,(板书:越来越大)江面上怎么了?学生读,回答:(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水天相接”是什么意思?(潮水和天空相接的地方,即地平线。)为什么作者能看到?(观察)

  (4)这是作者在什么地方听到的,看到的呢?(教师板书:远处)

  (5)在潮来之时,作者听到了什么,又看到了什么呢?

  (6)这时人们的情绪是怎样的呢?(当人们听到“隆隆声”时,人声鼎沸,当人们看到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一条白线时,人们又沸腾起来。)“人声鼎沸”是什么意思?在这里如何理解?“沸腾”什么意思?(形容人们情绪十分高涨。)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第一教时

  一、揭示课题,简介背景。

  1、 出示课题《别了,我爱的中国》

  学生读题

  2、 释题

  我指谁?简介作者郑振铎

  课题中最重要的是哪两个词?

  别写作的线索 爱是课文的中心

  我们离开故乡是什么感情?

  作者被迫离开又是一种什么的 心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听课文录音

  2、 自由读课文,想一想哪个句子在课文反复出现?起到什么作用?

  3、 学习单元提示,划出文中的.中心句

  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

  二、学习第一段

  1、 自由读,思考讨论

  写发生在什么地方的故事?这时作者心中涌起的是什么感情?

  那些句子写出了依依惜别之请?

  比较句子练习

  A、 我听到鞭炮啪啪的的响着,我流泪了

  B、 我听着镜面模糊了

  这样写有什么用?

  2、 你体会到什么?学生朗读(语气伤感,中速缓慢 ,第一句要强烈)

  四、学会字词,完成作业。

  第二教时

  一、复习巩固

  1、课文是水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2、中心句在文中出现几次?第一次在那里?

  3、带着依依惜别的感情朗读第一段。

  二、研读第二段

  1、自由读文,你读懂了什么?

  2、讨论哪里看出作者对帝国主义的恨?比较句子

  (1)那是帝国主义的军舰。

  (2)不,那不是悬挂着我们的国旗的,那是帝国主义的军舰。自由读指名读全班读3船慢慢驶出港口,我看到哪些景物?这时的感情有什么变化?我在感情上从热爱祖国变化到对帝国主义的恨。

  3、有感情地朗读。

  三、学习第三段

  1、读第三段,思考:我不忍离开祖国,为什么又要离开?我 的希望和誓言是什么?哪些词写出了作者不忍离开。

  2、为什么又说我不负责任是个罪人?体会用词正确

  3、读出热情,激昂、坚决的语气

  4、读最后一句话体会

  四、巩固练习

  1、作业本3、5、6题

  2、背诵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文的内容。

  2、掌握重点字句,积累文言词汇

  3、反复诵读,深入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和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目标3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分析:

  《观潮》写了南宋时期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文章以精炼的笔墨,分四段写了海潮的壮观景象,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弄潮健儿和观潮人群,描写的重点又在水军和健儿的水上表演,江潮之盛和观潮者之众,都衬托了重点描写的场面。浙江潮雄伟壮观,水上表演头绪纷繁,场面众多,观潮者士女骈阗,但在这篇短文中,作者却写得井然有序,主次分明。这一方面是由于作者结构精巧,以海潮为线索,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另一方面也由于作者惜墨如金,用语十分简练。本文不仅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而且即便是简洁的`白描,也写得十分生动形象。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与讲读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 导语:

  同学们,看过钱塘江大潮吧,感受如何?(学生自由说)现在我们来学周密的《观潮》,看看宋代人眼中的钱塘江大潮是什么样子?

  [学生介绍作者,教师补充]

  二、疏通文意:(按自然段进行,小组讨论,一人读句子,一人翻译,教师补充,纠正)

  1、 翻译第一自然段:

  重点字词:A、既望:农历十六日 B、方:当时 C、仅:几乎,将近 D、既而:随着 E、际天: 连接着天F、震撼激射:震撼天地,激扬喷射 G、沃:用水淋洗 H、势极:来势极其

  2、 翻译第二自然段:

  重点字词:岁——年。尽——穷尽。标——树立,举。倏尔——忽然。略——一点点 逝——去,往

  3、 翻译第三自然段:

  重点字词:文——画着 溯迎——逆流迎着 出没——健儿在水中忽隐忽现 鲸波——巨浪

  4、 翻译第四自然段:

  重点字词:溢——满 穹——高 僦赁——租用 容——许,使。

  三、 整体感知:

  提示:(教师补充)

  作者所处的时代是南宋,当时的都城在临安(杭州),观潮地在当时临安城南,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时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1、 小组讨论本文四段段意:

  a) 写海潮的雄伟壮观

  b) 写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

  c) 写弄潮健儿的英姿

  d) 写观潮人数之多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海潮)

  四、 研读赏析:

  1、 指明读第一自然段:(讨论)

  A、 作者对江潮从那几方面进行描写的?写出了它什么特点?

  [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进行正面描绘,由远及近的写出了海潮的雄奇景象]

  B、 杨万里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作用是表现钱塘潮水的雄伟,形象生动,呼应首句,为下文作铺垫]

  C、 运用了什么修辞?(比喻、夸张)

  2、 齐读2、3、4段,回答:

  本文题目是“观潮”,这些内容是不是离题?为什么?

  [本文描写的水军演习、弄潮表演以及观潮情景,既衬托了钱江涌潮的奇伟壮丽,又共同组成了南宋都城生活的风景画、风俗画,表现了人与自然搏斗的勇敢精神。]

  总结:

  本文是一篇在艺术上很有特点的写景记事佳作,以海潮为线索,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语言简练。描写十分生动,既用了比喻、夸张等描写手法,而且也用了简洁的白描。

  五、 学生质疑,自由发问不懂得地方

  六、 布置作业:

  1、 生字、解词各2遍

  2、 翻译文章1遍

  3、 课后1、2

  4、 周记:课后三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3、简单了解山水田园诗。

  教学重点:

  1、理解词、句,明确内容。

  2、体会作者表达的.泊舟暮宿为背景,触景生情,充满忧愁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揭题解题:介绍作者及作诗背景。

  教授新课:

  1、朗读古诗。

  2、借助注解理解词句的意思。

  问题一:诗中点题兼写环境的诗句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答:第一句“移舟泊烟渚”。“移舟”点出将星,“泊”字点出题面 上的“宿”字,而“泊烟”二字,既写出了江边烟雾茫茫的时 空环境,也体现了日暮无归的莫名惆怅,又为下面描写羁旅客 愁作了铺垫。

  问题二:“新”字的涵义?

  答:一方面说明“日暮”引发了“新”的客愁,即无归之愁。 另一方面,有暗示了“新愁”之外,自己的心中还有许多旧忧。

  问题三:赏析后两句诗。

  答:后两句诗是对偶句,并列写景。一个是写远眺,一个是写近观 给人既辽远又逼真之感。描写的是景物是精美的、万籁俱静的, 随意点染的景物与情淡的情思相融,浑然一体。

  复习巩固:

  运用联想,用第一人称描述古诗的内容。

  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