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11-02 09:03:14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9篇[合集]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教案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科学教案9篇[合集]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认识人体的主要消化器官,了解食物的消化过程,知道胃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2.加深对身体的了解,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3.逐步养成良好的饮食和卫生习惯。

  4.尝试用线条记录实验结果,并能用恰当的词汇进行描述。

  5.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活动准备1.多媒体课件ppt2.动画视频。饼干。

  活动过程

  一、教师与幼儿每人吃一块小饼干,谈话引出课题。

  今天老师给每个小朋友带来了一块好吃的饼干,你们开心吗?那我们一起来尝尝。好吃吗?

  二、欣赏故事,感知作品内容的有趣,认识主要消化器官,了解食物的消化过程。

  刚才我们吃的饼干还在嘴巴里吗?去哪儿呢?有的'小朋友说饼干去了---还有的小朋友说---那饼干究竟去了哪儿?老师这儿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请你们仔细听听食物经过了人体的什么地方?

  欣赏故事视频三、回忆内容,体验自己身体的消化器官1.听完了这个有趣的故事,你们知道食物去人体旅行,都去了些什么地方?

  幼儿说到哪个部位,教师点击相应图片。

  口腔(咀嚼功能)嘴巴-它还有呢外一个名称叫口腔,它有什么本领呢?

  食道(运输功能)脖子-对脖子,它里面有一根细细的长长的管子,你们知道叫什么吗?(食道)它可以干什么呢?食道就像滑梯一样,帮助人体运送食物。

  胃(搅拌功能)胃又有什么本领呢?把食物颠来倒去地,像搅拌机一样把食物绞成稀泥糊糊,小肠(吸收营养)它可以干什么?从食物中吸收营养大肠(垃圾的仓库)大肠是食物垃圾聚集的地方,大肠的终点是什么?(肛门)肛门负责把垃圾排出人的体外2.师小结:小朋友们真聪明,知道食物经过人体都去了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这些地方。这些地方它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消化器官。(丰富词汇"消化器官"。)我们每个人身体里面都有这些消化器官,这些消化器官在我们身体里工作着……口腔里的牙齿能咬碎食物、食道像滑梯一样往下运送食物、胃把食物颠来倒去地,像搅拌机一样把食物绞成稀泥糊糊、、小肠从食物中吸收营养、大肠是食物垃圾聚集的仓库、大肠的终点就是肛门,负责把垃圾排出人的体外。

  3.幼儿操作游戏:图片排序。(演示画面二)下面我们来玩一个排序游戏:请看图片上有一根长什么?绳子上夹着-夹子,请你们按照人体消化的顺序,对下面的这些消化器官进行排队,一个一个的夹到夹子上。谁来说说,谁排第一---------四、游戏"翻翻乐",巩固和拓展相关经验1.小朋友们真能干,下面我们再来玩一个"翻翻乐"的游戏。(放PPT),这个游戏一共有六道题,不管你指到谁,它就会翻开,给你带来一个有趣的问题。回答正确方能过关,才能进入下一题。小朋友加油喓!

  2.关于人体消化器官,你还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

  3.游戏:对错猜猜猜。

  1.吃饭时细嚼慢咽(对)2.运动后马上喝水(错)3.吃完后慢慢地散步(对)4.饭后剧烈运动(错)5.天热时多喝开水,少喝饮料(对)6.吃汤泡饭(错)7.一边吃饭一边讲话(错)8.不吃早饭(错)五.结束部分今天小朋友们的表现真棒!坐了这么长时间,为了让我们的身体更健康,那我们一起动起来吧!

  附"翻翻乐"游戏题:

  1."饭后,我们一起去踢球吧!"这样的做法可以吗?为什么?

  2."游戏真好玩呀,大便先憋一下吧。"这样的做法可以吗?为什么?

  "为什么有时候我们会拉肚子呢?"你能说出原因吗?

  3.身体里哪个消化器官有点像搅拌机?为什么说胃或口腔像搅拌机?

  4.暴饮暴食对吗?

  5.经常吃粗粮好吗?(可以追问:粗粮有哪些?)6.睡觉蹬被子对吗?

  活动反思:

  幼儿知道健康的牙齿白白的,不疼痛,没缺口;不健康的牙齿会疼、延迟的颜色是黄色或黑色,有的牙齿上

  虫洞,有的咬不动稍微硬一点的食物,讨论如何保护牙齿时,部分幼儿缺乏轻声讨论交流的习惯,不能按要求倾听同伴的发言,自我意识较强,个别组有争抢发言标志牌的现象,活动常规需要长期培养。总体说来,幼儿知道牙齿生病的原因,掌握了保护牙齿的方法。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能用5以内的序数词从不同方向描述物体的顺序和位置。

  2、感受“序数”在生活中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重、难点:

  1. 能用序数词“第几”表达物体排列的顺序和位置,了解序数的含义。

  2. 理解序数的方向性。

  活动准备:

  小动物图片15个,带有箭头和数字标记的动物图案15个;课件;颁奖台3个;

  自制平房和楼房积木3套;

  活动过程:

  一、创设小动物运动会的游戏情境。初步感知学习5以内的序数。

  1. 小动物排队入场,观察有哪些动物?有几个小动物?

  2. 出示向右的箭头,提问:从左边开始数,小老鼠排在第几位?排在第三位的是谁?小狗排在第几位?

  3. 引导幼儿观察,主动思考,在讨论中让幼儿初步理解序数的方向性。

  这个标志(向左的箭头)告诉我们什么?从右向左数小狗排在第几位?为什么会这样?

  小结:方向不同,小动物所处的顺序就不同。

  4. 巩固练习谁能完整的给大家介绍一下:小马排在第几位?

  二、通过观察和描述跑步比赛的结果,进一步理解序数的意义。

  1. 出示跑道,数一数一共有几条跑道?

  2. 借助课件,提高孩子们的'积极性。小朋友做裁判,比赛开始。谁跑了第一名?第二名是谁?小老鼠跑了第几名?谁能告诉大家跑在第4和第5名的分别是谁?小鸡跑了第几名?

  三、颁奖仪式,巩固对序数的认识。

  四、送小动物回房间

  1. 通过观察和比较,与小伙伴一起借助图纸合作,完成搭建,为下一个环节做准备。

  2. 按照标志的指示,送小动物回房间,从不同方向找到动物排列的位置。

  五、通过参与“开火车”的游戏,进一步感受序数在生活中的运用。

  活动反思:

  在游戏“送小动物回家”的环节,孩子们的兴趣点立刻又回来了,他们有一颗热爱小动物的心,大部分宝贝轻松地把小动物送回了家里。科学活动是非常有意思的教学内容,不仅考验着班级幼儿的能力发展水平,也对代课教师有着过高的要求。值得深入的钻研与研磨。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认识磁铁,感知磁铁吸铁的特性以及磁化现象。

  2.探索磁铁吸起非铁制品的多种方法。

  活动准备:

  1.长条形、马蹄形磁铁各一块;回形针、小铁片、铁钉、鞋扣、铁夹子等小型铁制品;积木、塑料插片等小型非铁制品;铁丝、毛线绳等辅助材料。

  2.每组两个盘子。其中一个将铁制品和非铁制品混合放在一起。

  活动过程:

  1.认识磁铁,感知磁铁吸铁的特性。

  (1)出示磁铁,请幼儿说一说它的名字,有什么本领。

  (2)请幼儿操作磁铁,看看磁铁能吸起盘子里哪些材料,重新把材料分成能吸和不能吸两个种类,分别放进两个盘子里。

  (3)请幼儿用磁铁在活动室操作,看看磁铁还能吸起室内哪些物品。

  :磁铁有磁性,可以吸住铁制品。

  2.再次操作,请幼儿探索如何用磁铁吸住非铁制品。

  (1)请幼儿想办法用磁铁把刚才吸不起来的'东西重新吸起来,如用曲别针别住纸张,纸就能被附带吸起来。

  (2)相互交流好的做法。

  3.用磁铁吸铁钉,看谁吸的多,感受磁化现象。

  (1)请幼儿比一比,用磁铁一个连一个吸住铁钉,看能吸住多少个,比一比谁吸的最多。

  (2)用磁铁吸回形针,一个一个连续吸,看能吸住多少。

  (3)用不同大小的磁铁试一试,看吸起来的铁钉和回形针的数量有没有变化。

  4.请幼儿把两块磁铁放在一起,看看会怎样,感知磁铁正负极相吸相斥的现象。

  5.引导幼儿了解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

  活动反思: 本节科学活动,幼儿非常感兴趣。活动中,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感知到磁铁有磁性,可以吸住铁制品。在操作中,幼儿自由探索出了怎样用磁铁吸住非铁制品。如用曲别针别住纸张,纸就能被附带吸起来。在用磁铁吸铁过程中,让幼儿感受到了磁化现象,在动手实验中感知到磁铁正负极相吸相斥的想象。用磁铁一个连一个吸铁钉,幼儿感受到磁化现象。

科学教案 篇4

  一单元 生物的演变

  (4)教师提问:你们怎么知道形成共识的内容是正确的?怎样解决存在的争议?

  (3)观察活动需要熬夜进行,怎样才能坚持完成观察活动?

  (4)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简单板书。

  第二课时

  一、 指导思想:

  鄂教版六年级下学期科学教案(三单元)

  4.学生自由举手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适时组织大家进行评价,最终将这些观点统一起来。

  5.学生分组实验体会太阳热量对水循环的重要作用。

  四单元 无限宇宙

  (5)教师谈话:你们形成的共识都是正确的吗?存在的争议到底谁的看法对?

  18 运载火箭教学目标

  自由研究

  教学目标

  1.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主题,自由组合形成合作小组,并针对问题提出研究方案,即明确做什么和如何着手做。

  2.能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动手办一份小报,懂得搜集资料是科学学习的的一种重要的方式。

  3.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研究活动结果,与同学进行交流、评议。

  4.扩展学习与本单元科学教学内容相关的基础知识。

  5.愿意提供自己的研究资料和发现,与他人分享研究成果,体验合作的愉快。

  6.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教学准备

  1.搜集与自由研究主题相关资料和图片。

  2.白纸一张,铅笔、彩色笔、剪刀。

  教学建议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播放视频或阅读一段有关宇宙单元的。

  2.分析:

  (1)这些资料描述了哪些内容?

  (2)哪些是我们已经学习了解过的内容?哪些是新知识?

  (3)通过《无限宇宙》单元的学习,我们都知道些什么?

  (4)还想了解哪些内容?(教师可一一列举出来)

  3.整理和分类:

  针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可依次整理成书上的8个主题:我们的地球;我的太阳;银河迢迢;

  “神舟”飞船;月球,你好;天上星星知多少;“长二捆”,真棒!我驾飞船去巡航。如果有其他主题可另分成一类。

  二、自由组合,选择研究主题。

  1.问题:要想知道更多有关宇宙方面的问题,我们有哪些方法?

  2.集体交流。

  3.每个同学自由选择感兴趣的研究主题,形成合作小组。

  4.提出要求:

  每个合作小组按照确定的主题,进一步查阅资料,办一张图文并茂的'科普小报。

  三、制定计划,合作研究。

  1.讨论:怎样才能结合自己的研究主题办好一份图文并茂的科普小报?分小组讨论,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其他小组可补充。

  2.教师小结办报步骤:

  (1)根据主题每个同学分头搜集相应的图文资料;

  (2)对搜集到的资料和图片进行分析、归类、整理,筛选出办报素材;

  (3)版面设计,根据筛选出来的办报素材进行排版,做到内容丰富,摆放美观;

  (4) 粘贴图文资料,并进行加工和美化,完成小报。

  3.分小组制定研究计划。

  4.汇报交流。

  四、布置作业。

  课后搜集相关主题的图文资料。

  第二课时

  1.交流个人搜集的图文资料,并进行整理和筛选。

  2.学生自己办报,教师巡视。

  二、展示与评议。

  1.讨论:

  各小组已经按要求办好了科普小报了,那我们怎样向其他同学展示和介绍我们的作品呢?可以用哪些方式?

  2.分小组讨论,设计展示方案。

  3.分小组展示科普小报。

  4.集体交流与评议。

  三、总结与交流。

  1.集体交流:

  (1)通过办小报这项研究活动,你知道了哪些天文知识?有哪些感受?

  (2)欣赏了各个小组的科普小报后,你又了解到哪些天文知识?

  (3)通过集体评议各组的科技小报,你对自己的作品有什么想法?

  2.提问:

  在这次活动中你觉得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3.教师小结:通过这次“自由研究”活动,大家都有很大的收获,希望大家回家后继续学习宇宙知识,了解更多的宇宙奥秘。

科学教案 篇5

  创意来源:

  我们幼儿园地处郊区,很多农村拆迁户迁至镇上。镇上的居民多起来,生活垃圾也多起来。一些老人突然无事可做了却闲不下来,就喜欢收集一些废品去卖,这样孩子们就能经常接触这些废品,我觉得刚好可以带他们进行垃圾分类的教育,在日常生活中渗透环保意识。环保是个抽象概念,在生活中利用实际行动,从身边小事做起,我想这是对环保最好的诠释。另外,我们幼儿园本次研究课题就是环保方面的内容,所以我就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设计了这次活动。

  教学目标:

  1、认识日常生活的垃圾可分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了解常见的有毒垃圾。

  2、通过游戏活动能够将垃圾按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分类。

  3、体会整洁环境的舒适,养成爱卫生的好习惯。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教学准备:

  视频、糖果、各种垃圾物品、绿色笑脸、红色哭脸、黄色惊慌标记、垃圾篓、场景布置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师:小朋友,今天我们到小白兔家玩玩,好吗?

  2、呀!小白兔家怎么这么乱啊,我们怎么帮帮她呢?

  (分析:教师布置场景,带幼儿去小兔家,把幼儿带入游戏环境,引起幼儿兴趣。另外,通过发现小兔家的凌乱,孩子们会对后面的整洁更有成就感。)

  二、了解垃圾可分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

  1、观看视频《哭泣的垃圾》。

  2、垃圾为什么哭呢?他们的家在哪儿呢?

  (分析:视频中垃圾因为回错家而哭泣,哭声很响,一下子就抓住了孩子的注意力,为思考提供支撑。)

  3、认识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垃圾

  你的爷爷奶奶有没有捡过一些东西回来卖钱啊?

  捡过哪些东西?

  4、对,这些东西就是可回收的。不能卖钱的就是不可回收的。

  (分析:对可回收不可回收这样抽象的概念,小班幼儿是不能理解的。可是生活中他们通过爷爷奶奶的行为了解到有些垃圾是可以卖钱的,用这个事实来理解概念,浅显易懂。)

  三、操作垃圾分类

  1、出示绿色笑脸红色哭脸标记:笑脸代表可回收,哭脸代表不可回收。

  (分析:小班孩子对标志还不能认识,所以我用笑脸哭脸来代替可回收不可回收,孩子感兴趣。而且我还利用了颜色的视觉效果来区分,帮助孩子辨认,效果明显。)

  2、帮助小白兔整理屋子,把垃圾分类放进笑脸哭脸垃圾篓。教师巡视。

  (分析:整理屋子,其实是垃圾分类的过程。在游戏中蕴含了教育内容,不知不觉就能完成目标。)

  四、发现电池,了解有毒垃圾

  1、电池放在哪个垃圾篓?

  2、出示黄色惊慌脸标志

  把电池放进有毒标志垃圾篓

  (孩子在生活中接触最多的有毒垃圾就是电池,所以这里单独提出。利用惊慌的`表情来直观表现。黄色,有警告意味。)

  五、感受整洁环境的舒适,体会帮助别人的快乐

  1、我们帮小白兔把家整理得这么干净,你们觉得现在小兔家舒服吗?小白兔回来很开心,请小朋友吃糖呢!

  2、在音乐声中舞蹈吃糖果。

  (分析:体会快乐,对小班孩子来说莫过于吃糖。帮助了别人有好吃的,是最直接的快乐体验。整个活动围绕垃圾分类展开,渗透了环保理念。孩子们在游戏中接受了教育,效果好。)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以去小兔家做客,帮助收拾屋子这样的游戏贯穿,用游戏的形式来实现教育目的,符合小班幼儿的特点,体现“活”教育理念。并用幼儿接触到的事实:能卖钱,不能卖钱来理解可回收不可回收这样抽象的概念,浅显易懂,孩子容易接受。活动前教师的场景布置,把教室一角围成小兔家,更能让孩子投入其中。但在活动过程中,对能卖钱的不能卖钱的垃圾,还应该让孩子多说,加深印象,这样操作起来效果更好。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的膨胀现象,知道物体遇水膨胀。

  2.会用比较的方法观察事物。

  3.萌发对物体膨胀现象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重点难点

  重点:感知物体的膨胀现象,知道物体遇水膨胀。

  难点:比较的方法观察事物。

  活动准备:PPT课件

  做实验物品:干黄豆和湿黄豆;每桌一份胖大海、压缩面膜、茶叶、黑木耳观察瓶;穿线面膜(压缩面膜穿或绑上线)若干,塑料瓶或玻璃瓶,水;可乐和曼妥思糖果。(实物的东西需要老师们自己准备,不好准备的可用同类物品代替,老师们上课的时候随机安排即可)

  活动过程:

  一、观察发现膨胀现象

  老师带来了什么?这粒黄豆长得怎么样?

  小结:黄豆长得小小,圆圆的。今天老师把黄豆带来是变魔术的,我们来当小魔术师了,本来小小、干干的黄豆变大了,这种从小变大的现象叫做“膨胀”。

  猜猜看小黄豆怎么会膨胀变大呢?

  观看课件PPT,准备一碗黄豆,让他咕嘟咕嘟的喝饱了水,然后小黄豆就变大了,可是刚才你们有没有看到我的小黄豆喝水呢?没有

  黄豆喝一会会水是不行的,原来老师手里有两颗豆子,一颗干豆,一颗喝饱了水的黄豆。

  小结:原来是因为黄豆遇到水,吸水膨胀就会变大。

  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喝水后也会膨胀变大的。

  二、比较体验膨胀的有趣和有用

  1.感知各种材料的膨胀现象介绍材料,它是什么?(看PPT中的材料图片)

  看看图片中的东西有没有你认识的,看看它们是什么。

  看来小朋友们都没又猜出它们是什么东西,那么我就让它们都喝饱水,让它们膨胀发生变化,过会大家过来仔细看,喝过水之后是不是就能知道是什么了。

  用眼睛看,同样颜色的可能是同一种东西。

  用手摸一摸,用鼻子闻一闻,不可以用嘴尝,判断瓶子里的东西和图片上的哪个是一样的,仔细的观察比较哦。把找好的同样的东西放在相对应的图片上面

  比较与对应,哪两个瓶子中盛放着同一种材料,膨胀前和膨胀后有什么不同?

  第一个闻了闻,是茶叶的味道;

  道白色摸了摸,像湿巾纸,打开看是面膜,妈妈会用到,刚才大家都没猜出来,可以打开看看,原来那么小的圆圆的一个东西,膨胀后打开看是一张面膜;

  第三个是木耳,拿出来看看形状像小耳朵,摸在手里感觉软软的,同时我把没有喝过水的木耳拿出来,看看比较摸起来有什么感觉的不同,用手摸了之后就会发现,没喝过水是硬硬的,喝过水的是软软的,平时幼儿园都吃过;

  大家都没猜出第三个是什么,这个就是这两天我经常喝的东西,它有个好听的名字,叫胖大海,是一种中药,喉咙痛的时候可以泡水喝。对喉咙好。

  原来生活中的东西就是这么奇妙,喝过水之后都会发生奇妙的变化,有的原来是干干的,喝水之后是潮潮的`,有的小小的变成大大的,有的由硬硬的变成软软的。

  小结:第一个是茶叶,本来是蜷缩着的,泡水后就伸展开来了,像是小树叶,黑色的是木耳,本来是硬硬的,吸水膨胀以后变得软软的。咖啡色的是胖大海,是一种中药,喉咙痛的时候可以泡水喝。白色的是面膜纸,吸水膨胀以后就像面具一样可以敷在脸上,用来美容。原来生活中有这么多的东西会吸水膨胀。

  三、利用膨胀原理做游戏

  现在瓶子里有面膜,收不能碰瓶子,只能拉绳子,这根带线的面膜能不能把瓶子拎起来,你们觉得行不行?为什么不行呢,怎么会失败了呢?

  我们先让小朋友们来试试,四个人一张桌子,拉一下面膜,看看能不能提起来瓶子(失败)

  然后我们让它们喝饱水,喝水膨胀是需要时间的,我们要耐心等待。

  观察变化,有没有变大。

  在瓶中放入水,再一次试着用带线的面膜把瓶子提起。

科学教案 篇7

  科学活动:有趣的影子

  活动目标:

  1、了解影子。

  2、初步知道影子的形成是由于物体遮住了光线这一科学原理。

  3、通过游戏,初步感知影子与光的关系,引出阅读主题——影子。

  活动准备:

  1、教师示范纸制蝴蝶四只,每组幼儿相同纸制蝴蝶四只,表格人手一份,示范图每组一

  2、油画棒、电筒、剪刀若干。

  活动过程:

  一、魔术(手影游戏)

  小朋友,这是老师的一双手,老师用它来变个魔术,看我用手变了什么?(小狗)

  小狗在做什么?(张嘴)

  现在又变了什么?(孔雀)

  我又变了一只小动物,你们看是谁?

  二、初步了解

  刚才小朋友看到的是手的什么?(影子)

  手不在光线下,能看到影子吗?(不能)

  你看到过影子吗?哪些地方有影子?(太阳光下、路灯下``````

  我们听听影子的自我介绍吧。

  三、放幻灯——影子的自我介绍

  看,我就是影子,每个人都有影子:妈妈有影子,爸爸有影子,娃娃也有影子,母ji有,

  蚂蚁有``````植物也有影子。我是怎么来的呢?我呀和光是好朋友,当光线照在物体上,物体遮住了一部分光线,就产生了我。

  提问:人有影子吗?哪些物体还有影子?

  影子是怎么来的?你认为影子会动吗?会做动作吗?

  四、游戏“会变的蝴蝶”

  (出示蝴蝶)小朋友们,蝴蝶有影子吗?(有)老师这里有4只蝴蝶,它们的.影子是怎

  样的呢?请你猜猜看,然后把影子与实物连起来。(幼儿回答猜测结果)怎样才能知道你们的答案是对的呢?(用手电筒照一照)

  幼儿进行操作实验,并记录结果,教师总结。

  五、找影子

  小朋友们现在坐在教室里,能看见自己的影子吗?想想为什么看不见?要在哪里可以看

  见?(太阳光下面)你们想看到自己的影子吗?我们一起去找找自己的影子吧。

  六、幼儿自由讲述发现的结果,教师总结。

科学教案 篇8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

  逛果园

  设计意图:

  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从培养幼儿的活动兴趣出发,我设计了《逛果园》这一活动,旨在通过生动有趣的游戏形式,让幼儿在动动、说说、玩玩的过程中,认识、区分两个物体的“大”和“小”,并大胆地尝试让幼儿用语言和动作来表达“大”和“小”,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及活泼开朗的性格。

  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标:

  1、观察、认识并区分两个物体的大与小,并能用相应的动作及语言加以表达。

  2、体验集体活动的快乐情感。

  3、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活动准备:

  1、布置果园的环境(大树、小树等)

  2、大、小苹果;大、小树叶卡片若干。

  3、大小箩筐若干。大小汽车各一辆。

  (三)活动过程:

  1、出示大、小汽车,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1)师:“今天,老师要带小朋友去个美丽的果园,那里可好玩了,大大小小的果子都成熟了,我们要乘汽车去摘果子。”

  (2)出示大、小汽车:“嘀嘀,开来了两辆汽车。”(幼儿观察)“是什么样的汽车?你想乘哪辆车去?为什么?”(公共汽车很大,可以坐很多人;小汽车小小的,只能坐几个人)“好,我们坐着大汽车去果园吧!”

  (3)师生一起开汽车去果园。

  2、通过摘苹果,观察苹果的大与小,并进行分类。

  (1)认识大树和小树:“这是谁呀?”(大树妈妈)“大树妈妈旁边是谁呀?(小树宝宝)

  (2)观察大树妈妈和小树宝宝及它们身上的'苹果的大与小,鼓励幼儿用语言表达出来,用动作表示出来。(教师给予肯定和支持)

  (3)摘苹果。

  ①师:“大树妈妈请我们吃苹果,每个小朋友摘一个大苹果。”(幼儿摘苹果)“把你摘的大苹果举起来给老师看,你的大苹果是什么颜色的?请你做一个‘大’的动作!”(表扬与别人做的不一样的幼儿)

  ②“每个小朋友摘一个小苹果,举起来,闻闻看苹果香不香!请你做一个‘小’的动作。”

  ③苹果分类:“开心吗?摘了这么多的苹果,我们把它带回去给哥哥姐姐们尝一尝,好吗?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很多箩筐,有大的,有小的,请你们把大苹果放在大箩筐,小苹果放在小箩筐里。”

  3、游戏“捡树叶”,进一步观察和区分树叶的大与小。

  (1)捡树叶:请小朋友一个手捡一片大树叶,一个手捡一片小树叶。

  (2)玩树叶:

  师:“大树叶在哪里?”(幼:大树叶在这里)举起来给我看看,我们把大树叶举起来,把小树叶藏起来;“小树叶在哪里?”……

  (3)和树叶一起跳个舞。(听音乐跳“欢乐舞”,活动结束)

   教学反思:

  一次科学活动的开始,应该来自幼儿已有的经验,一次科学活动的结束,并不是真正的结束,应使幼儿有进一步的探索可能,成为获取经验的开始。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们老师要尽其所有、创设各种学习环境,让幼儿能够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脑思考,全身心地积极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中获得知识,学得经验。

科学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知道桥墩、桥梁、塔柱、拉锁等桥的组成部分及作用,在决定桥面强度的因素,了解桥的发展史。

  2、能提出想知道的关于桥的问题,积极参与桥的话题讨论。

  【活动准备】收集桥的图片资料

  【活动过程】

  1、教师组织幼儿交流,调动幼儿关于桥的已有经验。

  师:你们有没有见过桥?在什么地方见过什么样的桥?

  2、教师出示图片,引出关于桥的'发展史的话题。

  师:这是人们最早造出来的桥,叫什么桥?是什么形状的?

  师:为什么人们要在这里建一座独木桥呢?

  教师出示石板桥图片。

  讨论:独木桥和石板桥哪个更坚固?为什么?

  教师出示石拱桥图片,请幼儿比较石板桥和石拱桥。

  教师出示铁索桥、斜拉桥、悬索桥的图片:这些是人们后来造的,看看桥面是靠什么架起来的?为什么不造成拱桥的样子呢?

  3、引导幼儿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教师将幼儿提出的问题逐一在黑板上用图示记录,并和幼儿一起商量获得答案的途径。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科学教案07-26

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精选)08-12

[经典]科学教案08-12

科学教案[精选]08-13

[精选]科学教案07-30

科学教案(经典)09-25

(精选)科学教案09-18

【经典】科学教案09-11

科学教案【经典】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