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时间:2023-11-01 08:13:15 教案 我要投稿

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元一次方程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一元一次方程教案1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熟练运用判别式判别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

  2.学会运用判别式求符合题意的字母的取值范围和进行有关的证明.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逻辑性和灵活性.

  2.培养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通过例题教学,渗透分类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运用判别式求出符合题意的字母的取值范围.

  2.教学难点:教科书上的黑体字“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当>0时,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当=0时,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当<0时,没有实数根”可看作一个定理,书上的“反过来也成立”,实际上是指它的逆命题也成立.对此的正确理解是本节课的难点.可以把这个逆命题作为逆定理.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上节课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得出结论:“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当>0时,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当=0时,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当<0时,没有实数根.”这个结论可以看作是一个定理.在这个判别方法中,包含了所有各种情况,所以反过来也成立,也就是说上述结论的逆命题是成立的,可作为定理用.本节课的目标就是利用其逆定理,求符合题意的字母的取值范围,以及进行有关的证明.

  (二)整体感知

  本节课是上节课的延续和深化,主要是在“明确目标”中所提的逆定理的应用.通过本节课的内容的学习,更加深刻体会到“定理”与“逆定理”的灵活应用.不但不求根就可以知道根的情况,而且知道根的情况,还可以确定待定的未知数系数的取值,本节课内容对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及思维全面性进行恰如其分的训练.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提问

  (1)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说出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

  (2)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是什么?用它怎样判别根的情况?

  2.将复习提问中的问题(2)的正确答案板书,反之,即此命题的逆命题也成立,即“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如果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则>0;如果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则=0;如果方程没有实数根,则<0.”即根据方程的根的情况,可以决定值的符号,‘’的符号,可以确定待定的字母的取值范围.请看下面的例题:

  例1已知关于x的方程2x2-(4k+1)x+2k2-1=0,k取什么值时

  (1)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2)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1)方程无实数根.

  解:a=2,b=-4k-1,c=2k2-1,b2-4ac=(-4k-1)2-4×2×(2k2-1)

  =8k+9.

  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方程无实数根.

  本题应先算出“”的值,再进行判别.注意书写步骤的简练清楚.

  练习1.已知关于x的方程x2+(2t+1)x+(t-2)2=0.

  t取什么值时,(1)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2)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3)方程没有实数根?

  学生模仿例题步骤板书、笔答、体会.

  教师评价,纠正不精练的步骤.

  假设二项系数不是2,也不是1,而是k,还需考虑什么呢?如何作答?

  练习2.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

  kx2+2(k+1)x+k=0有两个实数根,求k的取值范围.

  和学生一起审题(1)“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应考虑到k≠0.(2)“方程有两个实数根”应是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或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可得到≥0.由k≠0且≥0确定k的取值范围.

  解:=[2(k+1)]2-4k2=8k+4.

  原方程有两个实数根.

  学生板书、笔答,教师点拨、评价.

  例求证:方程(m2+1)x2-2mx+(m2+4)=0没有实数根.

  分析:将算出,论证<0即可得证.

  证明:=(-2m)2-4(m2+1)(m2+4)

  =4m2-4m4-20m2-16

  =-4(m4+4m2+4)

  =-4(m2+2)2.

  不论m为任何实数,(m2+2)2>0.

  -4(m2+2)2<0,即<0.

  (m2+1)x2-2mx+(m2-4)=0,没有实根.

  本题结论论证的依据是“当<0,方程无实数根”,在论证<0时,先将恒等变形,得到判断.一般情况都是配方后变形为:a2,a2+2,(a2+2)2,-a2,-(a2+2)2,-(a+2)2,……从而得到判断.

  本题是一道代数证明题,和几何类似,一定要做到步步有据,推理严谨.

  此种题型的步骤可归纳如下:

  (1)计算;(2)用配方法将恒等变形;

  (3)判断的符号;(4)结论.

  练习:证明(x-1)(x-2)=k2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提示:将括号打开,整理成一般形式.

  学生板书、笔答、评价、教师点拨.

  (四)总结、扩展

  1.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教科书上黑体字的应用,求符合题意的字母的取值范围以及进行有关的证明.须注意以下几点:

  (1)要用b2-4ac,要特别注意二次项系数不为零这一条件.

  (2)认真审题,严格区分条件和结论,譬如是已知>0,还是要证明>0.

  (3)要证明≥0或<0,需将恒等变形为a2+2,-(a+2)2……从而得到判断.

  2.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推理严密性和思维全面性的能力.

  四、布置作业

  1.教材P.29中B1,2,3.

  2.当方程x2+2(a+1)x+a2+4a-5=0有实数根时,求a的正整数解.

  (2、3学有余力的学生做.)

  五、板书设计

一元一次方程教案2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会进行简单的公式变形。

  教学分析

  重点:含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难点:含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及公式变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试述一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及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

  2.什么叫分式?分式有意义的条件是什么?

  二、新授

  1.公式变形

  引例:汽车的行驶速度是v(千米/小时),行驶的时间是t(小时),那么汽车行驶的路程s(千米)可用公式

  s=vt①

  来计算。

  有时已知行驶的路程s与行驶的速度v(v≠0),要求行驶的时间t。因为v≠0,所以

  t=。②

  这就是已知行驶的路程和速度,求行驶的.时间的公式。

  类似地,如果已知s,t(t≠0),求v,可以得到

  v=。③

  公式②,③有时也可分别写成t=sv-1;v=st-1。

  以上的公式①,②,③都表示路程s,时间t,速度v之间的关系。当v、t都不等于零时,可以把公式①变换成公式②或③。

  像上面这样,把一个公式从一种形式变换成另一种形式,叫做公式变形,公式变形往往就是解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

  例3在v=v0+at中,已知v、v0、a且a≠0。求t。

  解:移项,得v-v0=at。

  因为a≠0,方程两边都除以a,得。

  例4在梯形面积公式S=中,已知S、b、h且h≠0,求a。

  解:去分母,得2S=(a+b)h,ah=2S-bh

  因为h≠0,议程两边都除以h,得

  三、练习

  P92中练习1,2,3。

  四、小结

  公式变形的实质是解含字母系数的方程,要求的字母是未知数,其余的字母均是字母已知数。如例3就是把v、v0、a当作字母已知数,把t当作未知数,解关于t的方程。

  五、作业作业:P93中习题9.5A组7,8,9。

  另: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元一次方程教案】相关文章: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08-31

一元一次方程教案优秀10-13

《一元一次方程》说课稿12-29

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04-28

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04-23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教学反思12-23

一元一次方程数学教学反思03-04

数学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04-07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括号》教学反思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