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教案

时间:2023-10-31 11:18:30 教案 我要投稿

大班科学教案集锦(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班科学教案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班科学教案集锦(5篇)

大班科学教案 篇1

  一、活动背景

  产生的原因:

  有一次我园给幼儿吃蒸熟的胡萝卜,黄菲菲过来对我说:“老师,我妈妈告诉我说,‘这是胡萝卜的根,吃了它对我们的身体有好处’”。一边的张佳龙立刻反驳说:“不对,不对,植物的根不是这个样子的,它是一根一根的”。说着两人争了起来,他们找我评理,我没有急于把答案告诉他们,而是征询其他小朋友的意见,大家都比较赞同张佳龙的意见。我说:“这样吧,小朋友回家带一些根的植物来我们一起认认。”

  根据幼儿这一积极的需求,我选择了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根,设计了“奇妙的根”这一活动。

  活动名称:奇妙的根

  活动目标:

  1)让幼儿知道根的奇妙之处在于它可以吸收水分和营养,可以食用,可以治病,可以雕刻成艺术品供人们欣赏。

  2)让幼儿知道植物的根是多种多样的。

  3)教育幼儿要爱护花草树木的根。

  活动准备:

  多媒体设备、制作好的课件、各种各样的根、做好的变态根的食物(红薯、胡萝卜、山药、白萝卜)。

  过程过程:

  (一)引导幼儿观察植物的.根。

  1、幼儿自己观察植物的根。

  幼儿自由进入活动室。

  小朋友,你们看桌上都有什么?(葱、青菜……)请你们仔细看看、摸摸、再说说它们是什么样子的?(为幼儿创设了轻松自如的探索事物的情境)

  请你们在桌上找出有根的植物,告诉你的同伴根是什么样的?(在这里体现了幼儿相互交流的过程)

  2、引导幼儿认识植物的变态根。

  让幼儿看课件“胡萝卜娃娃的自我介绍”。

  小朋友说了半天,有一个人可着急了,是谁呢?(变态根如果由教师直接介绍有点苍白无力,且缺乏新鲜感,无法吸引幼儿注意力,在这里教师运用课件,采用幼儿喜闻乐见的动画形式,从视觉和听觉上一下子吸引了幼儿注意力。)

  3、教师总结:植物的根是多种多样的。

  (通过桌面上实物的对比,让幼儿从感官上直接感受了植物根的多样性。)

  (二)根的吸收。

  1、让幼儿看课件“小鹿和大树的对话”。

  (通过课件中形象的比喻让幼儿明白了:根吸收营养,就象小朋友吃饭一样重要。)

  2、看课件“根的吸收”。

  (通过课件的演示让幼儿直观并形象地了解了根的吸收过程)

  除了大树用根来吸收养料和水分,你们还知道哪些植物也用根来吸收养料和水分?(在这里主要是巩固幼儿对植物根的认识)

  (三)根可以食用

  A、小朋友知道得真多,桌上这些植物的根对我们还有什么用途呢?(可以食用)哪些可以?(红薯、山药、胡萝卜、白萝卜……)我们一起来尝尝(进一步在实践中巩固对变态根的认识)

  B、好吃吗?(好吃)这些根我们有时也要吃,(出示各种中药的根)但它们好吃吗?(不好吃)那它们是干什么用的?对,是中药,给我们人类治病的。

  (四)艺术品:根雕

  还有一些根非常有意思,你们看(看课件)(这些是幼儿平时不易看到的。教师采用形象直观的形式,让幼儿认识了根雕,同时还丰富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五)游戏:找植物的根

  (为了进一步巩固幼儿对根的认识,培养幼儿游戏的兴趣,特设计了这一环节,让幼儿亲自操作鼠标来选择植物的根)

  (六)结束总结

  今天我们小朋友知道了植物的根是多种多样的,而且还非常奇妙有意思,为什么?(因为它们可以吸收水分和营养、可以食用、可以治病、可以雕刻成艺术品供人们欣赏)。我们幼儿园里种了许多的树木和花草,小朋友平时能不能去摇小树和花草?(不能)要是根断了,它们就不能活了。现在我们去给它们浇浇水,让它们快快长大好吗?(好)

  自然带幼儿出场。

大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 在比较中了解常见的导电材料

  2. 初步培养幼儿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

  干电池 电珠 手电筒 记录纸 笔

  铜丝 铁丝 铝线 棉线 塑料管 纸棒

  活动过程:

  一、手电筒的发光原理

  1.出示手电筒,问题:看,这是什么?手电筒怎么会发光?

  2.探究手电筒的结构

  (1)幼儿回答手电筒怎么会发光。

  (2)拆卸手电筒,电珠 电池 铜片

  问:光有电池和电珠手电筒会发光吗?陈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些材料,去试试怎样让小电珠发光吧。

  (3)你的小电珠放光了吗?你是用什么方法让它发光的'?来示范下吧

  结论:实验证明光有电珠和电池手电筒是不会发光的,必须有铜片把电珠和电池连接,电珠才会发光。铜片是可以通电的导线。

  二、实验:寻找能通电的导线

  1.问题:除了铜片,生活中还有哪些材料是可以导电的呢?陈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些材料我们来看看吧…

  (1)幼儿自由讨论:你觉得这些材料中哪些是可以导电的?

  (2)教师提供材料,幼儿进行实验操作并记录:把不同材料的实验结果记录在相应的一栏中。

  要求:①一种材料实验结束马上记录下来,以免弄乱。

  ②一种材料实验结束就把材料放回原处,保持桌面整洁。

  (3)验证实验结果:教师的结果与幼儿的进行一一验证,有错误的再次进行实验并改正。

  结论:六种材料中前三种是可以导电的,他们都是金属,说明金属是可以导电的。生活中哪些是属于金属?

  现场有谁的金项链可以借我们小朋友来验证下吗?

  三、延续问题?

  实验证明金项链是可以导电的,小朋友们回去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验证看看还有哪些东西是可导电的。

大班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让幼儿认识水的基本性质:无色、无味、透明、流动。

  2、知道水是生命之源,了解水的用途。

  3、激发幼儿对水的探究兴趣,懂得要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脸盆6个、玩水工具若干、玻璃杯若干、糖若干、奶、录音机、磁带、图片

  活动过程:

  一、创设环境,激发兴趣。

  幼儿自由玩水,体验水的玩法。谈话活动-------水可以怎么玩?

  二、简单介绍水的三态

  冬天很冷水会结冰是水的固态,夏天天降雨水是水的液态,开水冒的气是水的气态,那么水像魔术师一样一会变成冰块,一会变成雨水,一会又变成气冒出,是不是很有趣呀,那你们想多了解水吗?好那我们研究一下看看水都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

  三、探究水的性质

  1、猜一猜,各是什么?实验:分别出示1号杯水、2号杯奶,让幼儿猜一猜,看一看,通过观察比较明白水是没有颜色的`,而奶是白色。

  小结:水是没有颜色的。

  2、尝一尝,各是什么味道?

  实验:让幼儿闻闻、尝尝1号杯内的水,说说水是什么味道?然后再来闻一闻、尝一尝2号杯内的奶,说说奶是什么味道?在幼儿亲身体验的基础上小结:水是没有味道的。

  3、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实验:把两块糖分别放入1号杯与2号杯中,让幼儿观察比较你看见了什么?为什么?

  最后得出结论:水是透明的。

  4、抓一抓,你知道了什么?

  实验:用饮料瓶制作一个水槽,下面接一个杯子或者一个盆,让幼儿观察水是怎么进了下面的杯子或盆里的,幼儿就会说出是流进去的,从而得出水是流动的。最后得出结论:水是流动的。

  四、讨论水的用途,教育幼儿节约用水。

  老师小结了水的性质后,问孩子们:“水能用来干什么呢?”让幼儿互相讨论后回答,孩子们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水可以洗脸、洗头、洗脚、洗衣服、洗澡等等,老师可以扩宽思维告诉幼儿还可以灭火、灌溉农田、发电等,让幼儿知道水的用途很大,人类离不开水,从而引出要节约用水。

  让幼儿设想如果没有了水,我们会怎样?厕所会怎样?做饭时会怎样?这样加深印象让幼儿真正做到节约用水。

  师问幼儿:“你们见过哪些浪费水的现象呢?那以后应该怎样节约用水呢?”幼儿各抒己见,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老师总结。

  五、做律动《水龙头不哭了》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活动。

  活动延伸:

  区域里继续探究水的其它特性

  活动反思:

  大班孩子在生活中很喜欢玩水,对水的特性也有初步的认识。水的三态的变化在生活中也经常出现,像水烧开会冒水蒸气,孩子夏天吃的冷饮不吃一会就化了……通过这节课的小实验让孩子对水的三态的变化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并能够联系到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做科学小实验的兴趣。活动延伸部分让孩子们讨论如何节约用水,本节活动的重点是通过小实验让孩子了解水遇冷会结冰,冰遇热会变成水,水加热会变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冷又会变成水。其中水变冰,对于冰变成水的过程,孩子已经有了一部分的经验,所以水加热会变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冷又会变成水为难点。

  活动目标:

  1、感知水具有流动、透明、无色、无味的特性。

  2、通过观察实验,感知水的三态变化。

  3、发展幼儿观察力,培养探索精神和大胆变数个人体验的能力。

  4、体验玩水的快乐,产生珍惜水资源的情感。

  我的语言不够精练。在这节活动课中,活动目标的制定虽说简单但是有点太多了,在科学活动中需要老师准确精练的引导话语,我在上课过程中给孩子的引导话语有些罗嗦,这需要在以后的活动中更加注意。对于大班孩子来说活动内容安排的有点多,最后环节应该制作课件让孩子们从直观上产生节约用水的意识,这样孩子们才会更结合生活实际思考如何节约用水。另外酒精灯应该用火柴点,不能用打火机,这是一个错误,课前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应该在实验延伸的时候给孩子更多发言机会。实验的操作可以再熟练一些。

大班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能用语言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对小鸟的认识。

  2、通过故事《鸟类大罢工》,引导幼儿了解鸟类和人类的关系。

  3、知道爱鸟、护鸟的方法及初步的环保意识。

  活动准备:

  课前完成调查表,了解小鸟的种类;有关鸟类及环境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你喜欢小鸟吗?为什么?

  小结:小鸟会唱歌、在空中自由自在的飞翔,有的小鸟还会捉害虫,很多小朋友都喜欢小鸟。

  欣赏故事《鸟类大罢工》,初步理解故事内容。

  师:老师带来了一个关于小鸟的故事,仔细听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

  教师讲述故事提问:

  1、故事中发生了什么事情?

  2、什么叫罢工?(就是不愿意再工作了,小鸟罢工就是鸟儿们不再捉虫、唱歌了) 小鸟们为什么要罢工?

  3、猎人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不能伤害鸟类,那我们应该怎么做?(我们做小鸟的朋友应该保护小鸟)

  4、小结:小鸟为树木捉害虫,保护着我们的森林,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关心、爱护小鸟。

  二、了解鸟类与人类的关系。

  1、讨论:为什么我们要做小鸟的朋友,保护它?小鸟对人类有哪些帮助?(森林邮递员、森林医生、果园卫士。有会报春的鸟,会播种的鸟、供人们欣赏的`鸟。)

  2、教师小结:有了小鸟,森林才能更加美丽,小树才能茁壮成长,果实才能获得丰收,小鸟帮我们做那么多的事,它可真是我们的好朋友。

  三、谈谈如何保护小鸟。

  1、讨论:小鸟为人类做了这么多的事,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小鸟呢?

  2、老师介绍人们是怎样爱护小鸟的。(在广场上喂鸽子,搭鸟窝、司机给小鸟让路)小结:小朋友真能干,知道这么多保护小鸟的方法。我们大家都来保护我们生活的环境,这样我们的周围就就会变得更美丽。当春天来到时,小鸟一定会来和我们一起唱歌、跳舞、做游戏。

  除了保护小鸟,也要学会保护自己。

  师:我们要保护小鸟,可最近一些鸟类,像鸽子、鸡、鸭等都生病了,你们知道他们生什么病了吗?(禽流感)我们应该怎么预防禽流感呢?(不能养鸽子、吃禽类,远离鸟类等)

大班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在设疑——猜想——验证的过程中,发现莫比乌斯环现象。

  2、在多次操作尝试中,激发探究的欲望,体验科学操作的乐趣。

  3、初步了解莫比乌斯环在生活中的运用。

  活动准备:

  各种纸环、纸条、胶棒、剪刀、记录表、笔、筐、课件。

  活动过程:

  一、手指游戏“变变变”。

  用大拇指和食指变成一个圈、变成两个圈

  二、操作尝试,发现莫比乌斯环现象。

  1、操作比较没拧过和拧过一次的纸环剪开后的区别。

  1)(出示纸环)纸环也来做游戏。怎样把一个纸环变成两个纸环?

  示范:纸环对齐捏一捏,先在中间剪个口,再把剪刀伸进去,咔嚓咔嚓剪到头。

  2)幼儿操作。

  你剪出了几个环?(一个、两个),将纸环送回家(两处)

  为什么有的剪出来一个,有的剪出来两个?发现了什么秘密?(没拧,拧过一次)

  3)请两名幼儿上前操作。

  小结:没拧的`纸环剪过以后变成了两个环,拧过的变成了一个大环。

  2、操作比较拧过一次和拧过两次的纸环剪开后的区别。

  是不是只要拧过的纸环都会变成一个大环呢?

  1)幼儿再次操作拧过的纸环。

  你剪出的纸环是怎样的?(将纸环送回家)

  同样是拧过的纸环,为什么有的剪出了大环,有的却剪出了相扣的两个环?

  2)教师分别演示拧一下和拧两下的纸环。

  3)请两名幼儿上前示范操作。

  出示记录表记录并小结:拧一下的纸环剪过以后变成了一个大环,拧两下的变成了两个相扣的环。

  3、猜测拧过三次或四次的纸环剪开后的区别,并自主操作验证。

  拧三下的纸环剪开可能会变成几个环呢?拧四下呢?

  1)幼儿猜想、记录

  2)幼儿操作:先拧、再剪。

  3)交流操作结果,并记录在大记录表上。

  三、了解莫比乌斯环现象发现者和在生活中的应用。

  今天我们玩的纸环有趣吗?这是一种神奇的科学现象“莫比乌斯环”。早在150年前德国数学家莫比乌斯发现了这种神奇的纸环,人们就用他的名字将这种现象命名为莫比乌斯环。莫比乌斯环在生活中有许多运用:过山车、立交桥、机械传送带、打印机色带等。

【大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07-20

[经典]大班科学教案07-21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7-28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07-29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7-29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08-04

(经典)大班科学教案08-10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8-01

【经典】大班科学教案08-02

大班科学教案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