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5篇(优选)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科学教案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感知各种各样的绳,并围绕“有用的绳子”这一话题展开讨论。
2、探索绳的各种玩法,体验玩绳的乐趣。
3、提高动作的灵敏性与协调性,具有良好的.合作意识。
活动准备:
1、 收集各种各样的绳子。
2、教师用绳自制的网兜。
活动过程:
1、 引导幼儿观察、感知各种各样的绳,并围绕绳子的用途展开讨论。
(1)启发幼儿感知各种各样的绳。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的绳子,你们认识它们吗?请你们用眼睛看一看,用小手摸一摸、拉一拉,它们一样吗?”
(2)请幼儿讲述自己的发现。
(3)请幼儿每人选择自己喜欢的绳,集体交流。
师:“你喜欢的绳子是什么样的?它可以用来做什么?”(鼓励幼儿与同伴交流,分享经验。)
(4)迁移幼儿的生活经验。
师:“你还在哪些地方看到过不一样的绳子?它们有什么用?”
2、引导幼儿探索绳子的不同玩法
(1)教师用绳子变魔术,激发幼儿的兴趣。
师:“绳子还可以变魔术呢!”“今天绳子特别高兴,它们想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戏。请小朋友开动小脑筋,可以怎么玩?你可以和好朋友一起商量一下,也可以把你的好办法告诉你的好朋友。”
(2)幼儿自由选择绳子尝试不同的玩法,教师参与其中,对个别幼儿进行指导。
(3)幼儿展示自己不同的玩法。
(4)引导幼儿探索合作玩绳。
师“能不能几个小朋友用绳子一起玩游戏?可以怎么玩?”
3、师生互动游戏:“网小鱼”。
科学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来自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电”中第二课《点亮小灯泡》。本科教材由“小灯泡的构造” 、“让小灯泡发光”两大部分组成,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电、电路,想象电流是怎样流动的,体会成功的喜悦,激发进一步探究有关“电”的奥秘的兴趣。
教学理念:
新课程新标准,现在的教学要强调发挥师生之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中教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对教学全过程的恰当指导,使学习有明确目标、融洽氛围、师生投入、勇于开拓实践的高质量学习。教学中遵循儿童认知规律,从微小变化开始,从关注学生身边的事物开始,用学生的眼光看待事物,促进他们建立自己的观点和概念。实行教学民主,做到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和自主选择的权利。师生在互动中交流,教师因势利导、因材施教,让教学相长,共同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只有电流流过灯丝时小灯泡才会发光。
2、初步认识电路的意义,即利用电来点亮一只小灯泡需要一个完整的电路。
3、认识到一个完整的电路可以使用相同的材料,而用不止一种方法建立起来。
4、认识短路对电路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会连接简单电路。
2、能够观察、描述和记录点亮小灯泡的实验现象。
3、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初步对电流的流向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对周围事物进行有目的、细致地观察的乐趣和合作成功的喜悦。
2、敢于根据现象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3、激发进一步探究电的兴趣。
教学重点:在观察了解小灯泡结构的基础上,能正确连接电路。
教学难点:认识小灯泡的结构,正确连接小灯泡。
教学准备:小灯泡图片
教师准备:小灯泡的复合图片,小灯泡、电池的图片,几根导线和多媒体课件。
学生实验准备:每个学生一份材料:1个小灯泡、1节1.5伏干电池、1根导线、实验记录单。
教学时间1课时。
板书设计:
点亮我的小灯泡
小灯泡 导线电池
(实物图片)(实物图片)(实物图片)
教学环节: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活动:谈话激趣,了解学生。同学们,老师今天特意给大家带来了一件礼物,想知道吗?
学生活动:想。
教师活动:猜猜看,是什么?(教师手中握住小灯泡,面向大家)
学生活动: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活动:(学生充分发言后)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小灯泡。
教师活动:同学们,你们观察过吗?
学生活动:观察过。
教师活动:同学们,你们仔细观察过吗?
学生活动:没有观察过。
设计意图:好奇、好玩是孩子们的天性。巧妙设计一些游戏,留下一些悬念,让孩子们在快乐中进行学习,让他们处于轻松、乐学的氛围之中,有利于调动学习兴趣,为进一步的学习做好了心理准备。
二.观察材料,认识小灯泡的构造
(一)观察小灯泡
教师活动:老师给每个同学一个小灯泡,你先仔细观察一下,然后把你观察到的画下来。
教师活动: 教师巡视,及时表扬画得又快又好的同学。
设计意图:让每一位同学都亲自动手作画,培养动手能力,同时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积极性。
教师活动:全部画完的小组内交流一下,都观察到了什么?补充完整自己的画,然后推荐一位同学代表小组来汇报。
学生活动: 学生小组内交流补充。
教师活动:请第一小组来汇报。你们小组发现了什么?
学生活动:我们发现小灯泡里面有钨丝,有一个黑点。
教师活动:黑点下面还有什么?
学生活动:有一点是灰色的。
教师活动:他说了三点,自己小组内有补充吗?
学生活动:上面也有灰色的一点。
教师活动:画上去了吗?在哪里?
学生活动: 学生补画上一连接点。
教师活动:他们组一共发现了四点,其他组还有什么发现吗?
学生活动:我们发现还有黄色的圈。
教师活动:这个上面的圆表示什么?
学生活动:小灯泡上面部分是玻璃做的。
教师活动:同学们观察得可真仔细。其实小灯泡的.每个部分都有它规定的名称。(课件)
设计意图:营造氛围,给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为学生创造更为广阔的自主学习和实践空间。让学生在交流中探究新知,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
(二)认识小灯泡的构造
小灯泡的构造
教师活动:看大屏幕(教师手指屏幕中的灯泡实物图介绍)
上面玻璃做的叫——玻璃泡
有两根竖着的金属线叫——金属架
中间弯着的丝叫——灯丝,它是灯泡的发亮部分。
灰色的两个小圆点叫——连接点。
教师活动:刚才我们观察的是小灯泡的外部结构,还想继续观察它的内部吗?
学生活动:想!
教师活动:看大屏幕(灯泡剖面图),你看看,发现了什么?
学生活动:金属架跟两个连接点是连着的。
学生活动:金属架接着两个连接点。
教师活动:金属架支撑着灯丝,又与两个连接点都连通了。
设计意图:教师有目的的创设情景,让学生在练习中获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
三、小组合作、积极探究、点亮灯泡
教师活动:小灯泡观察完了,还想做什么?
学生活动:点亮小灯泡。
教师活动:好,我们自己来动脑筋点亮我的小灯泡。 ( 板书课题:点亮小灯泡)
教师活动:要让一个小灯泡亮起来,最少还需要什么材料?
(一)引出导线
学生活动:一根线。
学生活动:是导线。 教师出示导线实物。
学生活动:还需要一节电池。教师出示电池实物。
(二)观察电池
教师活动:(课件)我们已经认识了电池,知道电池上有两个符号,正极用“+”一样的符号表示,负极用“-”一样的符号表示。
(三)点亮小灯泡
教师活动:材料都齐了,咱们小组,先合作尝试一下,好不好?
学生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利用合作交流活动方法敢于根据现象作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教师活动:哪几组亮了?我们请接亮小灯泡的小组上来展示一下。
学生展示。
教师活动:小灯泡接亮了吗?我们为他们的成功鼓掌。
设计意图: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使学生有成就感。通过动手的方式,体验活动,切身感受有目的、细致地观察的乐趣和合作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在学习中观察、探究、思考、表达的能力,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
教师活动:怎么接的能在黑板上表示出来吗?学生画图。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利用合作交流活动方法表达出自己的感受、想法,不仅使学生展示了自己的成果,还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教师活动:课件出示连接好的简单电路图,学生按图连接实物,亮吗?
学生活动: 学生再次接亮小灯泡。
教师活动:能接亮的小组请举手。
教师活动:都能接亮了,同学们可真聪明。
教师活动:小灯泡亮了,说明有电流过小灯泡了。那你猜测一下,电是怎样流过小灯泡的?
学生活动:电从正极出来流到灯泡里,同时从负极流出流到灯泡里。
学生活动:电从电池的正极出来,流过小灯泡里的灯丝,小灯泡就亮了。
教师活动:说得没错,通常我们是这样认为的:电从电池的正极出发,从小灯泡的一个连接点进入,经过灯丝再从另一个连接点流出,流到电池的负极,形成了回路。这条路一通,小灯泡马上就亮了。(边讲边课件演示)
教师活动:我们再看看,这条通路中,小灯泡的两个连接点和电池的正负极是怎样连接的?
学生活动:小灯泡的一个连接点跟电池的正极相连。
学生活动:还有一个连接点通过电线跟负极相连。
教师活动:大家看出来了,小灯泡的两个连接点分别连到了电池的正极和负极,小灯泡就能亮了。(课件让连接点亮一下)
设计意图:学生展示连接方法,体会成功的喜悦与探究的乐趣。敢于根据现象作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激发了进一步探究电的兴趣。
教师活动:出示断路、短路连接图。为什么这样接小灯泡不会亮?(看实物连接图)那么,除了这些接法,还有其它不同的接法点亮小灯泡吗?老师这里有几种连接方法,猜一猜哪些会亮?哪些不亮?说一说为什么这样接法灯泡不会亮?(课件出示)
学生做出判断,教师予以简评。
教师活动:通过分析得出:像这样用导线直接把电池的两端连起来的现象叫短路;电路中电流不通,电没有形成回路,断开了就叫做断路。最后归纳在连接电路经常出现的错误接法:短路和断路。
教师活动:如果现在再让你接,你还会直接把电池的正负极相连吗?
学生活动:不能连。
学生活动:这样会破坏电池的。
设计意图:短路和断路是学生在点亮小灯泡的过程中极容易犯的一个毛病,正确理解短路和断路,有助于学生正确连接点亮小灯泡,也能增强安全用电常识。
四、用多种连接方法使小灯泡发亮
教师活动:通过对短路、断路的分析,我们进一步明确了只要把小灯泡的两个连接点分别与电池的正负极相连接,让电能流过小灯泡形成一条通路,小灯泡就能亮。那你们能不能想出更多的方法来接亮小灯泡。
教师活动:老师发给每组一个信封,信封里有电池和灯泡的卡片,发现一种新的接法能使小灯泡亮起来,就把电池和小灯泡贴到白纸上,导线用记号笔画线代替,到音乐响起我们就暂停。
教师活动:发现了几种新的接法,举起手指头告诉大家。
教师活动:请这组上来贴,还有不一样吗?
教师活动:咱们发现了几种?为咱们的成功鼓掌。
教师活动:谁能说说这几幅图中电在小灯泡里是怎样流的?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乐意与他人合作交流,分享活动成果。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的兴趣和动手操作的能力,优化了教学程序,体现了学生为主的教学原则。
五、综合运用,课外延伸
教师活动:1、安全教育
我们在课堂上使用的都是电池,电压较小,不伤及到生命,而发电厂发出的,通过导线送到各家各户的电是220V交流电,这是足以引发触电事故的、致人死亡的点,所以我们不能直接用家里、学校里插座中的电做实验。在使用的过程中也尤其要注意。
设计意图:对学生进行安全用电教育,增强学生的安全用电常识。
教师活动:2、延伸
教师活动:这节课我们采用多种方法接亮了一个小灯泡,如果有两个小灯泡,你能让它们同时亮起来吗?
学生活动:能!
教师活动:如果有三个或更多的小灯泡,你还能让它们同时亮起来吗?课外请同学们自己去找些材料试一试,可以一个人做,也可以几个人合作探究。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与探究的乐趣。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电的兴趣。
3.这节课我们通过使用电池和导线让小灯泡亮了起来,研究了小灯泡发光的秘密。电灯是人类20世纪最伟大的一项发明,你知道电灯是谁发明的吗?
课件:介绍爱迪生。
4.节约用电教育:另外,我们要节约用电,我准备一份小资料,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仔细阅读一下,日常生活经常用到的电器节约用电的方法,可以尝试下。
设计意图: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培养学生节约用电意识。增强学生环保、节能意识,体现“科学与人文”教育有机揉合的现代教育理念。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主题,自由组合形成合作小组,并针对问题提出研究方案,即明确做什么和如何着手做。
2.能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动手办一份小报,懂得搜集资料是科学学习的的一种重要的方式。
3.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研究活动结果,与同学进行交流、评议。
4.扩展学习与本单元科学教学内容相关的基础知识。
5.愿意提供自己的研究资料和发现,与他人分享研究成果,体验合作的愉快。
6.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教学准备
1.搜集与自由研究主题相关资料和图片。
2.白纸一张,铅笔、彩色笔、剪刀。
教学建议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播放视频或阅读一段有关宇宙单元的。
2.分析:
(1)这些资料描述了哪些内容?
(2)哪些是我们已经学习了解过的内容?哪些是新知识?
(3)通过《无限宇宙》单元的学习,我们都知道些什么?
(4)还想了解哪些内容?(教师可一一列举出来)
3.整理和分类:
针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可依次整理成书上的8个主题:我们的地球;我的太阳;银河迢迢;
“神舟”飞船;月球,你好;天上星星知多少;“长二捆”,真棒!我驾飞船去巡航。如果有其他主题可另分成一类。
二、自由组合,选择研究主题。
1.问题:要想知道更多有关宇宙方面的问题,我们有哪些方法?
2.集体交流。
3.每个同学自由选择感兴趣的研究主题,形成合作小组。
4.提出要求:
每个合作小组按照确定的.主题,进一步查阅资料,办一张图文并茂的科普小报。
三、制定计划,合作研究。
1.讨论:怎样才能结合自己的研究主题办好一份图文并茂的科普小报?分小组讨论,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其他小组可补充。
2.教师小结办报步骤:
(1)根据主题每个同学分头搜集相应的图文资料;
(2)对搜集到的资料和图片进行分析、归类、整理,筛选出办报素材;
(3)版面设计,根据筛选出来的办报素材进行排版,做到内容丰富,摆放美观;
(4) 粘贴图文资料,并进行加工和美化,完成小报。
3.分小组制定研究计划。
4.汇报交流。
四、布置作业。
课后搜集相关主题的图文资料。
第二课时
1.交流个人搜集的图文资料,并进行整理和筛选。
2.学生自己办报,教师巡视。
二、展示与评议。
1.讨论:
各小组已经按要求办好了科普小报了,那我们怎样向其他同学展示和介绍我们的作品呢?可以用哪些方式?
2.分小组讨论,设计展示方案。
3.分小组展示科普小报。
4.集体交流与评议。
三、总结与交流。
1.集体交流:
(1)通过办小报这项研究活动,你知道了哪些天文知识?有哪些感受?
(2)欣赏了各个小组的科普小报后,你又了解到哪些天文知识?
(3)通过集体评议各组的科技小报,你对自己的作品有什么想法?
2.提问:
在这次活动中你觉得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3.教师小结:通过这次“自由研究”活动,大家都有很大的收获,希望大家回家后继续学习宇宙知识,了解更多的宇宙奥秘。
科学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认识物体的运动、物体运动的测量等两课。物体的运动要求学生知道常见的几种运动方式,会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物体运动的测量要求学生会测量物体运动的路程和时间,会计算物体平动的速度,会进行有关汽车、火车行驶路程和时间的计算。还要求了解我国铁路发展的一些情况,比如我国铁路的发展史,旅客列车现在的速度等。
本单元计授2课时。
第一课时 认识物体的运动
教学内容:教材第51~56页。
教学目标:会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知道几种常见的运动方式。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板书 物体的运动
2、吟诵导语
陀螺转转,秋千荡荡,雪橇滑滑,大家玩得多欢畅。
动和静,快和慢,如何去判断,怎样来测量?
3、物体运动简介:物体的运动方式多种多样,鸟在天空飞,鱼在水里游,车轮转动,日月运行,有的物体运动方式简单,有的物体运动方式复杂。我们怎样知道物体是否在运动呢?比如你坐在火车上,看见旁边的一列火车在动,你可能一开始还确定不了究竟哪列火车在动。又比如你看到月亮在云朵间走得很急,有时甚至是向东走的,这是真的吗?要弄清真相,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物体的运动”。(板书:物体的运动)
二、新课讲授
1、提出问题:你走在马路上,汽车擦身而过,你会感觉到“汽车真快”,蜗牛慢慢爬上墙壁,你会替它着急,我们怎样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呢?
2、活动1 物体的运动(参看第53页图)
你见过这些情景吗?图中的物体都有一个共同点,位置在不断变化。位置在不断变化的物体就是在运动。
3、观察撑杆跳高运动员在跳高过程中的位置变化(第54页图)。
4、活动2 物体的运动方式
常见物体运动方式有平动、转动、振动等。
举例:轮船航行、运动员赛跑等是平动;机器、车辆轮子等的运动是转动;钟摆、秋千等的.运动是摆动或振动。(鼓励学生例举生活中见到的运动的例子)
5、填表(第56页)
6、活动3 做各种方式的运动(参照第56页材料图,用图中材料做平动、转动、振动等)
三、小结
四、作业
观察一个运动过程,并描述出来,说说物体的位置变化(如运动的悠悠球、行进中的自行车等)。
第二课时 物体运动的测量
教学内容:课本第57~61页。
教学目标:会测量平动物体的运动速度,会进行有关速度、时间、路程的计算,初步了解我国铁路的发展历史。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公里上的自行车、摩托车、汽车奔流不息,铁路上列车鸣笛飞驶。自行车和摩托车比,摩托车快得多。但摩托车究竟有多快呢?本节我们就要探究一个问题:物体运动的测量。
二、新课讲授
1、提出问题:怎样知道物体运动的快慢?
2、活动1 小车有多快?(参看第58~59页内容)
3、活动2 比比谁跑得快
在操场上量出50米的路程,记录每个同学跑完50米所用的时间,再计算出每个同学平均每秒跑多少米。
4、速度的引出 经过同样的路程,用的时间越短,物体运动得越快,运动的快慢也可以用单位时间内经过的路程来表示,单位时间内经过的路程叫速度,速度越高,运动就越快。(根据活动2的记录找出跑得最快的同学,计算出他的速度,并总结速度计算公式)
5、速度计算公式:速度=路程÷时间 速度的单位是“米/秒”或“千米/小时”等,分别读作“米每秒”和“千米每小时”等。
6、拓展 列车现在在哪里?(参看第60~61页图表,分别计算出列车到达长沙、武汉、郑州等的大致时间)
①先计算出T16次列车平均每分钟行驶多远,再计算出火车到各站的时间。
2294÷1326≈1.730(千米/分)
707÷1.730=409(分)=6时49分
16:52+6时49分=23:41
1069÷1.730=618(分)=10时18分
16:52+10时18分=27:10(即次日3:10)
1605÷1.730=928(分)=15时28分
16:52+15时28分=32:20(即次日8:20)
②填表(把计算出的时刻填入下表)
T16次列车到站时刻表
站名 广州 长沙 武汉 郑州 北京
路程(千米) 0 707 1069 1605 2294
到站时刻 16:52 23:41 次日3:10 次日8:20 次日14:58
根据这个表即可判断列车任何时刻的大致位置。比如中午12:00时,列车在郑州与北京之间。
7、资料(上网查看) 我国铁路的发展
铁路被称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1997年以来,我国铁路连续进行了5次提速。目前我国的旅客列车时速已经达到了每小时160千米,中国铁路正大踏步走向现代化。
三、小结
四、作业
根据T16次列车到站时刻表判断晚上12:00T16次列车的大致位置。
科学教案 篇5
本学期新接手的这5个班级,在经过了两堂课的课前交流后,决定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观察习惯入手安排教学。例如在本课的教学中,首先,因为杠杆的发明者是阿基米德,有必要在课堂上简单提一提阿基米德这个人物和他的故事,利用他要撬动地球的“大话”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一课教学的重点在于杠杆上的三个位置的教学,分析这三个点的位置关系,结合平时学生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让孩子先自我分析一下,分别将用力点放在杠杆前后不同的几个位置,那我们的用力情况会费力一点还是省力一点。如此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力的体验过程,在这同时也分析一下用力点离支点的距离关系是近了还是远了。这样的`分析有助于学生理解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的那些距离关系。等弄清楚这些关系之后再让学生在杠杆尺上挂一个省力杠杆和一个费力杠杆。把全班同学的省力杠杆拿出来分析一下是不是这样的情况,再把全班同学挂的费力杠杆拿出来分析一下是不是费力杠杆。
最后总结科学概念。这一环节让全班同学共同完成表格,相当于把每位同学自己挂的钩码平衡状态的情况让大家一起来记录并分析,然后让学生自己再体验挂不同省力情况的钩码。这样的操作时间上会比较节约,汇报的时候大家都能看到同类型的情况,有助学生仔细分辨。尝试的发现,第一个班是让学生随意挂一个平衡杠杆,然后分析自己的杠杆是属于费力的还是省力的,这样的教学有阻碍教学概念的混淆,难以达成教学目标。所以Т拥诙个班起我改为让学生先分析省力杠杆的情况和费力杠杆的情况,然后再来挂杠杆尺上的钩码。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科学教案07-26
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精选)08-12
[经典]科学教案08-12
科学教案[精选]08-13
[精选]科学教案07-30
科学教案(经典)09-25
(精选)科学教案09-18
【经典】科学教案09-11
科学教案【经典】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