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教案

时间:2023-10-30 09:49:02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大班科学教案6篇(合集)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班科学教案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实用的大班科学教案6篇(合集)

大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知道有气的球跳得高、没气的球跳不起来。

  2、通过玩球、拍球活动、体会活动的乐趣。

  3、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4、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活动准备

  1、皮球人手一个(瘪球一个)

  2、手动充气工具一个。

  活动过程

  1、活动导入:

  出示一个有气的皮球和一个瘪气的皮球,教师分别拍着两个球,请幼儿数拍球的个数。

  幼儿讨论:哪一个球拍的多,为什么?

  2、学习新内容

  (1)出示瘪气的'球这个皮球为什么拍不起来呢?(因为它没气了)

  (2)认识充气工具,感受充气工具里出来的气体。

  让幼儿认识这是给皮球充气的,并在幼儿的表面皮肤(脸上、手上)打气,让幼儿感受充气工具里出来的气。

  3、学习手动充气的方法。

  (1)教师:我们来给皮球充气吧,气要从哪里才能进去呢?

  我们来一起找找看皮球的充气孔在哪里。

  (2)教师和个别幼儿用手动充气工具给皮球充气,让幼儿幼儿观察皮球渐渐鼓起来的过程。

  4、幼儿玩球

  (1)教师:现在充满气的皮球和刚才的一样吗?;本文有什么不一样的呀?

  (现在的有气,能跳起来;刚才的没气球跳不起来。)

  (2)教师:现在皮球有气了,可是皮球宝宝跳得很低,谁有办法能让皮球宝宝跳得高一点?

  教师与幼儿一起讨论,得出结论:气的多少与球的弹跳高度有关,气越足,皮球跳得越高。

  (3)请个别幼儿尝试操作。

  5、拍球比赛

  幼儿人手一个皮球,根据老师的口令,高皮球,低皮球,快拍球,慢皮球。

  教学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达到了预期目标,效果非常好,甚至超过了预期效果。整个活动既让幼儿体验了实验成功时的快乐、增强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这个活动在中班开展是非常有意义和有必要的。

大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知道周围生活的世界有各种声音,人们都喜欢乐音,不喜欢噪音。

  2、能注意在日常生活中避免听噪音和发出噪音。

  活动准备:

  1、小铃、钢琴声、圆舞板、勺子、盒字等。

  2、录有噪音的磁带、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请三位幼儿逐个操作小铃,钢琴、圆舞板。

  1、感受悦耳的'声音,你们听了这三种声音,心里感受怎样?(引导幼儿说出听了心里很舒服)2、仔细听发出噪音的物品(摇椅子、撞东西等等)。你们听了这些声音,又有什么感觉?(引导幼儿说出听了心里很难受)3、刚才,小朋友听了许多声音,谁知道什么声音是乐音?什么声音是噪音?

  4、:周围世界有许多声音,有些声音很好听,这种声音叫“乐音”,还有的声音很难听,这种声音叫“噪音”

  二、听录音分辨“乐音”和“噪音”

  1、平时你在生活中听过哪些“乐音”?哪些“噪音”?

  2、请幼儿听磁带里的声音。提问:哪些是“乐音”?哪些是“噪音”

  3、平时生活中你还听到过哪些噪音?这些噪音是怎样产生的?

  三、讨论噪音的产生及危害。

  1、为什么不喜欢听“噪音”(对身体有害:头疼、心情烦躁、听力下降、失眠、影响健康)2、小朋友听到噪音怎么办?

  3、幼儿讨论:在幼儿园里、在家里、在社区里、怎样减少噪音?

  四、今天,小朋友知道了好听的声音是乐音,难听的声音是噪音,今后,我们要保护自己的耳朵,不要听噪音,自己更不能发出噪音。

大班科学教案 篇3

  设计意图:

  《指南》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利用身边的事物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本次活动我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选择用火做为道具开展探究活动。对孩子而言,他们觉得火很神密,也很害怕,对我们老师而言,觉得用火很危险,所以大都不敢尝试。我想只要引导得当,做好安全防护,还是可以操作的;而番茄汁、柠檬水、醋、茶水、白开水是日常生活中幼儿最常见的食物,于是我就结合了用火做实验这一想法设计了这一活动,充分利用这些常见的食物与纸张发生奇妙的变化,引导幼儿注意观察来自身边的科学现象,激发他们的探索兴趣,使幼儿感受到身边随处可见的科学现象,让幼儿在使用各种食物制作神奇的信的.活动中获得探究经验,提高探究能力。

  活动目标:

  1.能大胆尝试,初步感知食物的成分与纸张之间的化学变化。

  2.学习制作神奇的信,体验成功解决问题的乐趣。

  3.喜欢动手操作,愿意用多种方式来探索、验证、展示交流过程和结果。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认识番茄、柠檬、醋。

  2.物质准备:多媒体课件:柠檬水、醋、茶水、白开水、记号笔、蜡烛、记录表等;两次探索学具、猜测记录表、操作梳理图ppt、展示板三块。

  活动过程:

  (一)“神奇的信”导入,激发兴趣。

  师: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神秘的客人,我们来看看是谁?

  (二)初步感知神奇的化学变化、学习实验方法。

  1.提出问题,引发猜想。

  师:猴王的信上写了些什么?咦,怎么看不出来?有什么办法可以看到信的内容?

  2.实验探究,发现变化。

  (1)幼儿自由选择工具探索,发现神奇的化学变化。

  (2)幼儿观看展示板,交流探索时的发现,感受神奇的化学变化。

  3.示范操作,获得方法。

  教师边演示实验,边示范操作,引导幼儿掌握其方法。

  (三)寻找适合制作“神奇的信”的材料,进一步感知验证神奇的化学变化。

  1.介绍材料,引发幼儿猜想、猜想结果汇总记录。

  2.分解操作步骤图,自主学习操作方法。

  (1)要选择相对应的材料进行实验,并在记录表上做相应的记号。

  (2)用棉签在记录表上写上你想写的字或图案,轻轻地吹一吹。

  (3)放在架子上沿着你画的图案轮廓慢慢地来回移动烤一烤。

  (4)做完实验将适合做“神奇的信”的黏在打“√”的展示板上,不适合的黏在打“×”的展示板上。

  3.提出操作要求

  (1)操作时,各玻璃杯里的棉签不可交叉使用。

  (2)在烤的过程中注意安全。

  4.幼儿第二次操作探索,验证自己的猜想。

  教师巡回指导:重点指导幼儿选择与记录表相对应的材料进行操作。

  5.集中交流,记录表分析、验证。

  师:你用什么材料实验?适合做神奇的信吗?为什么?

  (四)师幼分享交流,得出结论。

  1.引导幼儿发现这几种材料的共同点。

  2.师幼分享交流“神奇的信”的原理:这些酸的水里都有一种成分,这些成分会使纸张发生奇妙的变化,抹过这些水的地方比没抹过的遇热以后更容易变黄。“神奇的信”就是用这种道理制作出来。

  (五)迁移经验,结束活动。

  1.美猴王揭开谜底,帮助孩子提升经验。

  2.除了酸性成分的食物适合做神奇的信,还有哪些食物也适合做呢?你们可以回家和爸爸妈妈一同去试试,然后把你的发现告诉老师好吗?

大班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活动,使幼儿初步了解什么是弹性,知道生活中有许多东西是有弹性的。

  2、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每人座位靠背上系一根松紧带。

  2、教室桌面:弹簧、海绵、弹跳熊、高弹棉绒布玩具、橡皮筋、圆珠笔、软橡胶玩具等。

  3、室内:小沙发、高弹棉靠垫等。

  4、室外:蹦蹦床、跳跳球、橡皮筋、皮球等。

  活动过程

  (一)探索游戏:

  教师交待要求和注意事项:今天带小朋友到活动室玩游戏,桌子上有许多有趣的东西,你们每一个人可以去取一样玩,玩了以后你们发现了什么感觉怎么样

  1、 启发提问引导幼儿认识弹性。

  请小朋友告诉大家,你是怎么玩的感觉怎么样引导幼儿发言。(教师)你们按一按、压一压后发现这些东西会弹回来。

  教师小结:一样东西,用了力气压下去和按下去。手松掉后,它又会弹起来,这就叫弹性。

  2、请小朋友回头找找自己椅子背后有什么东西 (松紧带)请你们去拉拉,发现它会怎样什么道理呢 小结:对了,有力拉拉,它变长了,放松后,它又弹回来,所以说松紧带也是又弹性的东西。

  3、 现在小朋友用压一压、拉一拉、按一按的方法找找身上那些地方和那些东西也是有弹性的。

  (皮肤、头发、毛衣、袜子、松紧袖口等) 辅助提问:你是怎么发现和感觉到的 (启发幼儿说出自己的感觉)

  (二)启发幼儿发现弹性与自己周围生活的联系。

  刚才,小朋友在自己身上找到了许多东西是有弹性的,我们生活中有许多有弹性的物品,接下来请小朋友自己想办法去发现活动室时还有哪些东西有弹性,然后告诉大家你是用什么方法发现的 (去掉遮布,幼儿分散活动寻找,给幼儿一定时间找一找、玩一玩)

  1、老师请小朋友回到座位上组织大家一一讲自己的感受,引导幼儿说出用拉、按、压、捏、坐、跳、踩等动作感受到的弹性物品。

  2、教师小结:刚才大家用了不同的方法,找到了许多有弹性的东西,有的是拉的、有的是压的、有的是按的、有的是跳的、有的是坐的,不管哪一种方法,都是用了力气,所以说都是用了力后,这些东西才会有弹性。

  (三)最后请大家到外面游戏场上去找一找哪些东西也是有弹性的。

  (带领幼儿到场地上去玩有弹性的`运动器具)

  活动延伸

  1、把一些小的有弹性的东西放在科学区,让幼儿进一步探索。

  2、回家后找找还有哪些有弹性的东西。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中,我们为孩子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弹性物体,这些物体都是幼儿生活中常接触的,他们很感兴趣。通过引导幼儿动手操作、实践,让他们感知弹性物体的特征,探索弹性的秘密,从而使他们的观察力、创造力、思维能力等得到发展。

大班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学习观察比较物体下落的现象,对物体的下落现象感兴趣。

  2、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物体落下的现象。

  [活动准备]

  智慧苹果6个、托盘5个、记录单多于幼儿人数、相同的白纸人手一张、沙包、瓶子、纸杯、水果网、蛋糕盘、小手绢、瓶盖等若干、彩笔4盒。

  [活动过程]

  一、导入环节"这是一个沙包,请你仔细看,它怎么样了?"

  1、教师操作沙包从空中落下。

  2、谈话: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什么东西落下来,它是怎么落下来的?

  3、奖励1个智慧苹果"你们真是一群认真观察、大胆表现的孩子,奖励你们1个智慧的苹果。"

  二、挑战游戏一-----探索两种不同的物体从同一高度同时落下有什么不同

  1、猜一猜出示沙包和小手绢,帮助幼儿理解同一高度、同时的含义。

  猜一猜,它们从同一高度同时落下会怎样?

  2、教师验证幼儿猜想,引导幼儿观察它们下落的速度及路线。

  3、 教师示范在记录纸上用符号记录结果。

  如:用圆圈代表沙包,正方代表手绢,在它们下面用自己喜欢的符号表示他们下落的样子与速度。

  4、幼儿操作记录,教师巡回指导。

  "你们也可以选两样不同的东西,让它们从同一高度同时落下,仔细观察它们落下时有什么不同,把看到的结果记录下来。。教案来.自:大;考吧幼.师网,找一个碰不到小朋友的地方试一试。"

  5、展示记录单,学习多种记录方式。

  1)教师提问不明白的地方,请问:xx小朋友,这个表示什么意思?

  2)幼儿间提问你对谁的记录不明白,可以向老师刚才那样提问。

  3)小结幼儿的记录方法。

  6、奖励智慧苹果为了表扬你们遵守规则、物归原位的好习惯,奖励你们2个智慧的苹果。

  三、挑战游戏二----探索相同的纸不同的下落方式。

  1、教师示范一张纸飘落,提出问题。

  谁能用同样的纸和我比赛,让你的落下的和我不一样。

  2、幼儿人手一张进行实验,教师及时发现有创意的孩子和她比赛,鼓励其他孩子创新出不同的方法。如:我只和第一位想出不同办法的小朋友比赛。

  3、 幼儿回座位,请几名幼儿说说自己的方法。

  4、奖励3个智慧苹果

  5、为了表扬你们积极动脑,想出与别人不同的办法去实验,奖励奖励3个智慧苹果。

  四、由智慧苹果引出牛顿的故事。

  [活动延伸]

  鼓励幼儿在生活中随时观察物体落下的现象。

  活动反思:

  活动中第一次尝试,探索发现物体自由下落的现象,在这一环节老师没有给幼儿提过多的`要求,只是给幼儿提供了一个比较、自由和宽松的探索氛围,这样能便于幼儿自由尝试,简单的尝试后,孩子们发现物体扔到空中会落下来,并且有的快有的慢。孩子们的发现,我就紧接着提给孩子问题:到底什么东西落得快?什么东西落得慢?幼儿进行第二次尝试,按物体下落的速度进行分类,和幼儿进行集体验证后,根据幼儿掌握的情况,老师提出一个发散思维的问题:“除了老师给你准备的东西外,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落得慢?什么东西落得快?”孩子们的回答很丰富,有的说:树叶落得慢,石头落得快......在这一环节中幼儿通过分类活动,幼儿对落得快落得慢的物体有了一个新的认识:重一点的物体落得快,轻一点的物体落得慢。老师发散性思维的问题,不但发挥了幼儿的想象力,更进一步丰富了幼儿的感性经验。但在这里有一个知识难点,幼儿认为物的轻重决定它下落的速度,这是幼儿探索的结果。也是幼儿感性经验的反应。对幼儿的回答,我没有下结论,而是给幼儿一个新的问题,给幼儿提供第三个尝试机会,在这个环节中,幼儿知道了物体下落的速度除了与自身的重量有关,还与形状、大小有关,这次探索是本活动中最精彩的探索,我用启发性语言脱像了**给幼儿提供了方向,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得到了迁移,我对幼儿进行了肯定和鼓励,是每一个幼儿获得了成功感,把幼儿的探索活动推向了**。

  在整个活动中,我把发展幼儿的探索精神,创造思维放到了首位。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幼儿主体作用。活动延伸激发了幼儿的求知欲,给幼儿提供了继续探索的方向。

大班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在操作中简单了解物体受力与物体承受力之间的关系。

  2、对生活中的有关现象感兴趣。

  活动准备:

  幼儿人手一张长方形的纸、每张桌子上有若干张纸。

  活动过程:

  1、由大变小:

  ——“你们每人手中的一张纸,能用什么办法使它变成两张?”

  (1)、幼儿尝试,交流自己变的方法:

  ——“如果现在我们用手拉住纸的两端用力往外拉,纸会撕破吗?”

  (2)、幼儿反复感受两种不同方法的用力大小:

  ——“为什么撕纸时,轻轻用力就能撕开,而拉纸时,用了很大的.力也不一定撕开呢?”

  2、看实验理解科学道理:

  (1)、教师实验,帮助幼儿理解:

  ——“猜猜哪张纸先破?”

  (2)、教师演示拉纸,让幼儿摸一摸纸被拉直的紧绷感。

  3、教师设疑:

  ——“生活中,你看到过什么东西也是依据这个道理做成的?”

【大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07-20

[经典]大班科学教案07-21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7-28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07-29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7-29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08-04

(经典)大班科学教案08-10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8-01

【经典】大班科学教案08-02

大班科学教案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