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10-27 09:08:20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汇编5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汇编5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准备:

  动物的单幅图片若干(梅花鹿、金丝猴、小白兔、猫、鼹鼠、小狗,……)

  教学过程:

  教师行为学生活动

  引入新课

  1. 启发:大家也许还不2. 知道,3. 可爱的小动物和我们人类一样各个神通广大,4.

  大家知道有哪些动物?它们各自擅长做什么呢?(板书:本领)

  5. 提问:小动物们都有什么本领?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记录学生答案在小黑板上,6. 左边是动物,7. 右边是本领)

  8. 引导:那么多小动物,9. 谁的本领大?每个小组选一个自己认为本领最大的小动物出来。(观察学生讨论情况)

  10. 小结:大家都有自己心目中本领最大的动物,11. 但谁的本领更大,12.

  却很难分得清。森林里就发生了小动物比本领的事情。(板书:比本领)的学习。

  1. 七嘴八舌,2. 自由发言。

  同3. 桌讨论,4. 再举手发言,5. 说一说。可能的答案有:梅花鹿跑得快,6. 大象能用鼻子卷东西,7. 猴子能爬树,8.

  鼹鼠会打洞……(答案都是将动物拟人化了的.,9. 有学生回答的角度可能不10. 一样,11. 如:狮子会打猎,12. 不13.

  用特别的纠正,14. 仍然要鼓励其发言)

  15. 小组讨论,16. 推选一人做汇报,17. 简单说明理由。

  18. 倾听小结,19. 自然过渡到新课文

  整体感知故事大意1. 大家先自己默读课文,2. 看一看故事的主人公是谁?它们做了什么事,3. 遇到了什么问题。

  4. 抽生答。小结:这是在一个森林里,5. 梅花鹿和金丝猴比赛谁的本领大的故事。

  6. 抽生扮演动物角色,7. 做介绍。

  8. 小结:大家介绍得都很棒!我们来看主题图,9. 究竟谁的本领大?

  1. 带着问题默读。

  2. 讲述故事大意。不3. 要求复4. 述细节。

  5. 生甲扮演金丝猴,6. 生乙扮演梅花鹿。分别介绍自己的名7. 称,8. 外貌,9. 本领特点。

  精读课文认识生字1. 引导生观察主题图:大家结合图片,2. 看一看,3. 梅花鹿和金丝猴在比赛的时候遇到了什么困难?它们是怎么解决的?

  4. 提示生字。

  5. (板书生字)观察图片,读课文,思考问题。

  辅导练习提示提醒学生可以多选。

语文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本文是初中语文课本所录选的外国文学作品中的名家名篇。学习本课应完成的任务主要是: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其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作者的态度感情,认识资本主义社会里几乎没有人间亲情、友情,只有金钱的现实;使学生更加热爱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

  2、教学目标:

  ⑴ 体会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学习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⑵ 理解小说表现的主题思想。

  3、教学重难点:

  ⑴ 重点:

  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性格。

  ⑵ 难点:

  悬念的铺排,构思的巧妙。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对学习小说大都有较浓厚的兴趣,他们很关注小说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命运,看过小说之后印象较深的就是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的命运结局。对于小说中的字、词、句,大部分学生不会感觉有难度。这有利于调动广大同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欣赏水平的'提高。

  【学法指导】

  1、理解──品味──感悟:

  说明:学生学习本文,首先应该熟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逐步达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掌握。其次是品味课文,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在分析人物性格时,要抓住一个“变”字,通过变化的对比,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的能力。在分析悬念铺排时,要扣住一个“巧”字,以达到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最后感悟课文,欣赏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感受文学艺术的美。

  2、采用自主讨论式的方法,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并获得一定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莫泊桑是法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巨匠。他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断,以小见大的概括出生活的本质。他的短篇小说侧重描写人情世态,构思布局巧妙,故事情节曲折起伏,善于用精练笔墨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今天我们要学的《我的叔叔于勒》也是这样的一篇小说。

  二、整体感知课文

  1、速读课文,积累词语:

  示例:拮据 栈桥 褴褛 狼狈不堪

  2、理解:

  再读课文,然后概述故事情节。

  (设计思路:培养学生快速掌握课文大意和口语表达能力。)

  三、品味

  1、学生讨论:

  本篇小说情节富于变化,跌宕曲折,引人入胜,关键是设置了悬念,构思也很巧妙。请找出小说中的悬念,作适当分析。

  提示:他们一家为什么要每星期天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散步?于勒是个什么样的人?于勒曾是他们的灾星,现在为何却成了他们的福音?他们极其美妙的梦境是否得以实现?为什么?

  (设题目的:以此理解本文的结构特点──巧妙,也引导学生由此入手逐层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2、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为此设计如下问题供学生讨论,之后笔答,以此调动每个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用幻灯片展示以下内容:

  1、小说刻画的人物主要有哪些?他们的个性特征怎样?菲利普夫妇的言行是怎样变化的?从哪些最具代表性的语句、语段中可以看出?

  (设题目的:理解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有什么突出的特点。)

  2、课题《我的叔叔于勒》可否改为《于勒》或《我的父母》或《菲利普夫妇》等等?为什么?

  (设题目的:理解“我”对于勒的感情区别于“我”的父母对于勒的感情,以及“我”、菲利普夫妇、于勒在文章中的作用。)

  3、小说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他们的结局怎样?这是由个人性格造成的,还是社会环境造成的?在那样的环境中怎样才能实现发财梦?

  (设题目的:以此达到对小说主题思想的理解和归纳。)

  方法设计:学生先独立思考以上问题,然后分组讨论、交流,最后在班内交流质疑,并逐步明确。

  四、感悟

  学习了这篇文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五、课堂迁移训练

  假如菲利普夫妇在游轮上巧遇的是个发了大财的于勒,他们的言行会是怎样的?请设想一下。用150个左右的字完成。

  六、推荐作业

  1、写一篇作文,反映当今社会的人际关系,题目自拟。

  2、阅读莫泊桑的其它作品,并体会其作品的特点。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新颖的构思,托物寓情的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有感情朗读的能力及抒发生动、具体、含蓄、深沉的感情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对母亲的爱。

  (四)美育渗透点

  领会本诗挚爱母亲的亲情美。

  二、学法引导

  在简要了解写作背景和作者情况的基础上,进入对课文本身的欣赏。重点欣赏这首诗在表达母爱上的独特之处。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讲清母女之间的深深的情感。

  2、难点:托物寓情的写法。

  3、疑点:诗的第三节。

  4、解决方法:讲解,辩论。

  四、课时安排

  2~3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及相关的软件(大海行船画面及配音或朗读)、录音机及相关的伴乐朗诵带。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师利用多媒体画面展示沧海、小船及相应音响,以此作背景,范读诗歌。

  2、读诗歌,总结诗歌内容,找出感受最深或自己比较喜欢的句子,并对其作用予以讨论。

  3、让学生折纸鹤,折纸船,写上对亲人祝愿思念之言。或写一首小诗表达情感。

  七、教学步骤

  导语说起诗,同学们马上就会想起李白、杜甫的许多首脍炙人口的佳作,却很少想到冰心的诗。冰心,这位我国著名的女作家,写了大量的反映社会生活和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文学作品。她的“问题小说”,早在新文学初期,就引起文学界的注目;她那清新、隽永、富有哲理的小诗,曾形成了“小诗流行的时代”。她文思潮涌,彩笔纵横,谱写出许多新的篇章。

  今天,我们学习冰心的一首诗《纸船——寄母亲》。1923年8月,冰收由上海启程赴美留学,在漫长的旅程中,面对茫茫大海,她倍感孤独,日夜思念亲爱的母亲,于是写这首诗。

  (一)明确目标

  反复朗读感受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赋予“纸船”的含义。

  (二)整体感知

  1、有感情朗读诗文,要求学生划出生字词。

  生字

  叠dié抛pāo

  生词

  天风:大自然之风。

  吹卷:吹动翻卷。

  无端:没有来由;无缘无故。例:无端生事。

  至爱:至,极;最。例:欢迎之至。至爱:最爱。

  2、朗读诗文,理解全诗内容,领悟文章思想内涵。

  3、自由领读,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有感情颂读,重点品味其精神实质。

  (三)总结、扩展

  1、教师提问: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心情?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思念母亲的心情。

  1923年初夏,冰心毕业于燕京大学。同年八月十七日,她在上海乘约克逊号邮船赴美

  国留学,在向大洋彼岸进发的海轮上创作了这首诗。粼粼的海波,澎湃的海潮,复苏了诗人爱海的童心;碧绿的海水,飞翔的海鸥,使诗人又与自然亲近。从吴淞口出发的十天左右的海上生活中,冰心早期人生观“爱”的哲学中的三根支柱——母亲、童心、自然,只有“童心”、“自然”在此时得以复活和重现,而“母爱”则因远离母亲而无法亲近。因而诗人格外怀念母亲,甚至因思念母亲而得病,又因在梦中见到母亲而病愈。这首诗就抒写了诗人思念母亲的深情。

  2、提问:这首诗分三节,每节写的是什么?

  诗的第一节从自己充满童真的'行为——折纸作船写起,说自己在海船上不肯废弃一张纸,留着它折叠成船,从船上抛到海里。看似平淡的四行诗,为感情的喷发作了铺垫。

  诗的第二节写从船上抛出的纸船的去向,“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这种种去向,都不符合诗人诚挚的心愿。她“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为此她“仍是不灰心的每天叠着”,可见她这种强烈诚挚的愿望。至于希望那纸船流到什么地方去,诗人在这一节没有明白说出,从而造成悬念,耐人寻味。

  诗人自然明白纸船是不可能流到母亲身边的,于是诗的第三节翻出新意。诗人遥想母亲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纸船。如果说这一现象还属一般的话,“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就显示了诗人设想的奇特。那么,为什么要让母亲不要惊讶小船的入梦呢?诗人采用“卒章显其志”的方法,在诗的结尾点明想像中进入母亲梦中的纸船是她含着泪叠的,她祈求纸船载着她对母亲的爱和因远离母亲而产生的悲哀情怀流到母亲的身边。这一结尾是全诗的高潮所在。

  3、提问:这首诗的写作特色是什么?

  ①这首诗构思新颖,诗人采用托物寓情的方法,感情的抒发就显得既生动、具体,又含蓄、深沉。②这首诗的诗行较长,语调缓慢,正与对母亲的绵长思念相协调。③诗以洁白无瑕而轻盈的纸船作为寄托物,有利于想像的展开。④诗是自由体,但感情的潮水自由翻腾,风格质朴、委婉。

  八、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一(1)

  2、折一纸船或纸鹤或写一首小诗交上来。

  九、板书设计

  纸船——寄母亲

  冰心

  十、随堂练习

  繁星

  小小的花

  也想抬起头来

  感谢春光的爱——

  然而那深厚的恩慈

  反使他终于沉默

  母亲啊

  你是那春光吗?

  思考题

  1、明明想“感谢春光”,却“终于沉默”。为什么不说呢?这其中包含着怎样的思想感情。

  2、最后的一句话隐含着对母亲的特别的感激之情,它的后面可以补充上一句话揭示出这种感激之情,发挥你的想象补充上。

  3、这首诗和唐代孟郊的《游子吟》中的一句表达的思想很接近,你能默写出那句诗吗?

  答案

  1、因为他认识到几句感谢的话是不足以报答“春光的爱”的,沉默中包含着更深的感激与敬意。

  2、我就是那朵小小的花。

  3、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读记“恶作剧、奇妙无比、不拘一格、年过花甲”等新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课文从哪几个方面阐述索溪峪的“野”。

  3.感受索溪峪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

  教学重难点

  1.感受索溪峪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

  2.体会作者通过想象和联想表达的对索溪峪美的独特感受。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揭题解题,激发兴趣

  1.出示课文题目,学生齐读课文题目:索溪峪的“野”。

  2.“索溪峪”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索溪峪是“野”的?“索溪”是张家界的一条山溪,那“峪”又是什么意思呢?可以根据字形来揣摩它的意思。(“峪”就是“山谷”的意思。看来,根据字形揣摩字义真是个不错的方法呢。)

  二 读课文,解疑惑

  1.我们知道“索溪峪”的意思了,至于为什么说索溪峪是“野”的,看谁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请同学们快速地读课文。

  2.学生质疑解疑。

  “野”的本来意思是什么?那么在文中也是这个意思吗?

  由此引导学生明白“野”在文中的意思是原始的,自然的,不加任何修饰的。

  3.那么,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了索溪峪原始、自然的“野”趣呢?(山、水、动物及人。)

  三 精读课文,谈“野”论“野”

  1.请同学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画出你认为最能体现“野”的句子。

  2.比较品评,感悟山“野”。

  这种美,是一种惊险的美:几十丈高的断壁悬崖拔地而起,半边悬空的巨石在山风中摇摇晃晃,使人望而生畏。

  这种美,是一种磅礴的美:不是一峰独秀,也不是三五峰呼应,而是千峰万仞绵亘蜿蜒,“十里画廊”,“西海峰林”,令人浩气长舒。

  这种美,是一种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或直插云天,或横拦绿水。旁逸斜出,崛起巍巍“斜山”;相对相依,宛如“热恋情人”;婷婷玉立,则好似“窈窕淑女”。

  (1)如果有同学说到其中一句,建议将其他两句话一起出示研读,引导比较、体会。

  (2)借助图片理解“断壁悬崖、千峰万仞、绵亘蜿蜒、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等的意思,引导学生分别感受索溪峪的山的惊险之美、磅礴之美、变化之美。

  (3)选择其中一句,自由读,指名读,老师随机点拨与引导;老师引读,学生跟读。

  3.领悟写法,感受水“野”。

  索溪像一个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一会儿绕着山奔跑,一会儿撅着屁股,赌着气又自个儿闹去了。

  你觉得索溪峪的水“野”在什么地方?实际上,在常人眼中,这溪水是什么样子的'?(溪水弯弯曲曲,一路朝前流去。)为什么读课文时,你觉得它“野”趣十足呢?(引导学生体会表达效果)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

  4.体会动物的“野”。

  (1)读课文第4自然段,找出体现“野”趣的句子。

  (2)用自己的话谈谈体会。(野性十足的猴子惊得游客慌不择路。)

  (3)有感情地齐读课文,读出“野”趣来。

  5.体会人的“野”。

  (1)人们亲身感受了索溪峪的山、水、猴子的十足“野”性后,也变得“野”了。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哪一个词最能看出这一点?(返璞归真。)

  (2)大致理解“返璞归真”的意思。

  (3)再读这一自然段,看看游客们“真”在何处,“野”在哪里。

  四 再读全文,探“野”品“野”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体会索溪峪的“野”。

  2.摘抄或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树的年轮和树冠的形成和作用。

  2.继续培养运用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的能力。

  3.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通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阅读全文,了解树的年轮和树冠的形成和作用。

  (二)培养学生运用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的能力。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通过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学生初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二)指名让学生按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

  (三)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四)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1.以“年轮”为例,“年轮”是指木本植物的主干,由于种种原因,生长的快慢不同,在木质部的断面显出环形纹理,这种环形纹理叫年轮。年轮数与树龄相当。

  2.在了解了年轮的意思后,教师可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把讲什么叫年轮的一段课文画下来。

  3.指名读第5自然段。

  4.出示句子:

  “长一岁,就画一个圆圈,再长一岁,就在原来的圈外再画一个圈。人们把我画的圈叫年轮。”

  5.指名读句子,说句意。

  让学生通过这两句话,了解两个意思。

  (1)什么是年轮?

  (2)根据年轮可以知道树的年纪。同时学生阅读这个自然段。

  (3)要从中了解用年轮判断树龄的科学性、可靠性。

  6.教师出示年轮图片,让学生判断树龄。

  7.联系实际,理解“树冠”一词。在字典中“冠”是指帽子,“树冠”即是指树木主干上端长满枝叶的部分。教师可采用出示树木的图片,让学生判定树冠的方法,让学生联系实际理解词语的意思。

  8.指南针。

  “指南针”是利用可以转动的磁针制成的测定方向的仪器。讲课中,教师可直接出示教具指南针,让学生借助实物理解词语。

  (五)读题,设疑,了解课文内容。

  1.读题设疑。

  (1)文中写的是谁和谁在说悄悄话?

  (2)什么是悄悄话?

  (3)它们说的是什么悄悄话?

  这篇课文运用童话形式,通过老槐树和小槐树的对话,介绍科学知识。说明年轮、树冠的形成过程及其作用。教师可借助以上三个问题,引导学生通读全文,了解主要内容。

  ①人物:老槐树和小槐树。

  ②悄悄话:原意是用很小的声音和人讲话,只让对方听见,而不想让其他人知道。在这篇童话中,作者把槐树树冠被风吹而发出的沙沙声当作悄悄话。这是把树人格化了。作者采用这种拟人的写法,可以引人入胜,增加文章的感染力。

  ③说什么悄悄话:

  这篇课文写的是老槐树和小槐树的对话,内容包括如何计算年龄和枝叶有的地方茂盛、有的'地方稀疏的原因及如何记录气候的变化。

  (六)读题、解疑、读懂课文内容。

  1.指名读课文思考练习第1题第2小题:

  树木是怎样靠年轮来记录年龄、指示方向和记录气候的?

  2.讨论:树木是怎样靠年轮来记录年龄的?

  (1)让学生默读第9自然段,画出有关句子。

  (2)指名读句子。

  “因为年轮也是个准确的指南针,年轮稀疏的一面是南,年轮密集的一面是北。”

  3.引申思考:年轮为什么会有的地方稀疏?有的地方密集呢?

  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速读下文,找有关句子,回答问题。

  4.指名读句子。

  “温暖多雨的年份,年轮就长得宽,干旱的低温的年份年轮就长得窄。”

  5.讨论: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通过读重点句,要让学生弄清,年轮不仅可以记录年龄,指示方向,而且还可以记录气候。年轮的宽窄与气候的冷暖有直接的关系。

  6.树冠是怎样帮助人们在野外辨别方向的?指名读第7自然段。

  读这一段,要让学生从中理解人们在野外迷失方向的时候,可以根据大树树冠枝叶的多少来辨别方向。因为南面接触阳光多,所以树南面的枝叶就长得茂盛;北面接触阴面多,接触的阳光少,所以枝叶就比南面的少。

  7.引导学生联系推断枝叶的多少与年轮疏密的关系。

  (1)提问:枝叶的多少与年轮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教师通过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深入思考,从中学会推理和判断。树木在气候温暖多雨的年份,接受阳光多、雨水多,所以枝叶茂盛年轮也就随树木生长快,长得宽。而在少雨低温的年份枝叶自然稀疏,树木生长慢,因而年轮也就长得密集。

  (2)让学生用因果句式,练习说话。

  因为气候温暖多雨,树木_______,所以年轮就________。

  因为气候低温少雨,树木________,所以年轮就________。

  由于南面接触阳光多,所以树南面的________。由于北面接触________________少,所以枝叶就________,这样人们就可以根据树叶枝叶的和________________来辨别方向。

  (七)学生速读课文:

  1.思考课文是怎样把树木靠年轮记录年龄、指示方向和记录气候这些事情讲清楚的?

  让学生思考这个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明白本篇课文采用拟人的手法,通过老槐树和小槐树的对话,向读者讲授年轮与树冠的形成和作用的。其中小槐树的话起了穿针引线的作用。

  (八)分角色朗读课文。

  1.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小槐树问话的句子,读一读。

  2.想一想小槐树是用什么样的语气提问的?应该怎样读?

  3,教师指名让学生读小槐树的问话,并请同学评议。

  4.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3-09

语文《语文园地四》教案02-20

语文园地语文教案04-04

语文下册语文园地教案11-21

语文教案07-20

(经典)语文教案08-12

语文《氓》教案02-23

语文教案(经典)09-12

语文教案【经典】09-06

(经典)语文教案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