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10-23 08:12:39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常用(4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4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常用(4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理解“混沌”“顶天立地”等词语,体会盘古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2、通过 “混沌、盘古、斧子、顶天立地、精疲力竭、化生”等词语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完整地概括课文内容,提升学生的想象力、表达概括能力。

  3、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能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并通过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读懂课文,体会盘古献身的伟大精神。了解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4、感受神话故事充满神奇想象的特点,渗透想象画面,串连画面的复述方法。

  教学重点:

  联系上下文理解“混沌”“顶天立地”等关键词语,渗透复述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盘古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教法学法:

  引导、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

  1、简介中国的神话故事。

  2、交流课前部分资料,以“我记忆中的神话故事”为题,选择一个自己印象最深的神话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3、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我国著名的神话传说,讲的是一个名叫盘古的大神以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化生出世间万物的故事。

  4、板书课题:开天辟地

  解释课题 齐读课题 质疑课题

  5、盘古究竟是怎样开天辟地的呢?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读准生字的读音,认清字形。

  (2)标出小节号,把课文读通顺。

  (3)画出生字新词,想想它们在句子中的意思,

  2、检查字词学习情况。

  (1)读词语

  (2)分小节读课文,随机进行字音及断句的指导。

  (3)交流已理解的词语。

  (4)同桌合作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5)感知文意: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三、精读课文

  1、在盘古还未开天地前,天地是什么样子的?指名读第1小节。

  (抓住“混沌一团”,“大鸡蛋”两个词让学生想象天地合一,宇宙一片黑暗的情景)

  2、盘古是怎样开天辟地的呢?认真默读第2到5小节,感受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给你留下的印象,并说一说为什么会留下这样的印象。

  (1)交流。

  (从“一使劲”、“大鸡蛋裂开了一条缝”等处体会到盘古身躯的高大及力量的.无穷;从“左手持凿,右手握斧”,“猛劈猛凿”、“巨石崩裂”等词体会盘古对光明的向往及创造新世界的决心,同时体会开天辟地的艰难,从“也跟着长高”、“一万八千年”等处体会到盘古意志的坚定,形象的高大。)

  (2)你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让人通过你的读了解盘古的伟大吗?

  (3)指导朗读,出示句子。

  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变成了地。

  这两个句子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句子中有反义词,分别是轻而清——重而浊,冉冉上升——慢慢下沉,天——地等,这样大家能一眼看出天与地的变化,形象地写出了天与地的不同。)

  3、过渡句,几千万年过去了,天不再升高,地不再加厚,而盘古也已精疲力竭,他知道天地再也不会合拢,就含着微笑倒下了,就在临死前,盘古还化生出了世间万生物。

  4、老师很喜欢这一段,尤其是读到“精疲力竭”“含着微笑” “临死”这几个词时就特别感动,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你为什么感动呢?

  (盘古面对死亡显得那样乐观、无畏、坦荡。还把自己的身躯化成世间万物,多么伟大的心灵呀!)

  5、让我们怀着这种感动齐读全文。

  四、小结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领会“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积极意义。

  2。体会本文高超、雄辩的讽谏技巧。

  3。理解和归纳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4。背诵课文。

  5。培养学生根据语境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质、揖、走、郄、恃、不肖、没死、崩、恣、约、乘”词语。

  2。归纳“质、及、甚、少、异”等词语的义项。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根据语境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能力。

  2.领悟本文高超、雄辩的讽谏技巧。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介绍故事背景

  2。反复阅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教学步骤]

  导语

  每当看到有些人用公车接孩子时,每当看到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备受宠爱时,每当听到有些父母为给孩子安排一个好的工作,谋一个“好”的前程东奔西忙,不惜以权谋私,贪赃枉法时,总会想起发生在战国时期赵威后与左师触龙之间的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今天,我们就学习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触龙说赵太后》。

  一、介绍故事背景

  《触龙说赵太后》属《战国策。赵策》。触龙是赵国的一位老臣,在朝中担任“左师”职务。赵太后则是赫赫有名的赵威后。说起赵威后的赫赫有名,在《战国策。齐策》里,有一段“赵威后问齐使”的佳话:齐国使节来赵,她先问收成,后问百姓,最后才问到君王,致使齐使不悦。说她是“先贱而后尊贵”。赵威后据理以对,道出了“苟无岁,何有民?苟无民,何有君”的千古名言。赵威后从此威风八面,青史留名。就是这位青史留名的赵威后,在对待子女的问题上,有时却过于溺爱,甚至蛮不讲理。触龙就此点巧妙地说服了赵太后。

  《触龙说赵太后》这个故事大约发生在赵孝成王元年(公元前265年)。公元前266年,赵国国君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孝成王继承了王位,因当时孝成王还小,所以又赵威后执政。当时的赵国,虽然有廉颇、蔺相如、平原君等人在支撑门面,但赵太后刚执政,处于新旧交替之际,国内动荡不安,国势大不如以前。秦国认为有机可乘,便发兵东下,一举攻占了赵国的三座城池,赵国危在旦夕,太后不得不向齐国求援。齐国虽答应出兵,但按当时惯例提出了一个条件:即赵国必须派太后的幼子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太后是如何考虑这件事的,触龙又是怎样巧妙地说服太后使长安君质于齐的.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

  (放录音,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二、指导自读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指导学生借助书下注释和词典扫清文字障碍)

  2。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学生齐读课文后用10~15分钟时间结合课文下面注释疏通文意)

  3。三读课文,指导诵读,理清思路

  第一自然段

  诵读指导:

  本段为叙述语气,要读得平缓、清晰。“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句中的“新”和“急”要用重音读。“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句中的“强”读为qiǎng,既要重读,又要读准字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句,“有”字后要略作停顿,“唾”字要重读,要将赵太后的蛮横无礼读出来。

  (指明一学生读,教师作指正,然后学生齐读)

  提问:第一自然段,寥寥几笔,交待了什么?

  明确:交待了故事发生的原因。“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一句点明赵国危在旦夕。赵氏求救于齐,齐必以长安君为质。大臣的强谏,太后的不肯,拉开了这个故事的序幕。

  第二自然段

  (齐读课文)

  诵读指导:

  “左师触龙愿见太后”使太后与大臣之间的紧张气氛得以缓解。本段则是触龙与太后之间的一段精彩的对话。

  1。此段中,赵太后言语不多,开始“太后盛气而揖之”,最后“太后之色少解”。心态的变化溢于回答之中。要将太后从盛气凌人到态度稍好转的心理变化读出来。

  2。触龙是在太后与大臣僵持不下时出场的。他的有意识的苍老,他的机智,他的从容不迫都寓于其温和、亲切的拉家常的言语之中,读时要注意。

  3。“日/食饮/得无衰乎?”句一要读出关切之情,二“日”与“食饮”后要略作停顿。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提问:对这段貌似娓娓闲谈话家常的对话,你是如何理解的?

  明确:此段貌似闲谈,实际上是触龙巧妙地说服赵太后的第一步。“盛气而揖之”说明太后的思想上有准备,既使你是身居高位的老臣,照样让你过不去。可触龙却采用“缓冲法”,见面后,只字不提“令长安君为质”之事。而是诉自己的病苦,问太后起居,在叙寒问暖中使太后“色少解”,打破了僵持不下的局面,为进谏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第三自然段

  (让一名朗读基础好的同学读,然后作指导)

  诵读指导:

  1。“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句“令”后略作停顿。“没死以闻”要读得坚定可信。

  2。“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要读出疑问语气中得关切之情。

  3。“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句较长,一要读出反问语气,二要在“非”“计久长”后略作停顿。

  4。此段中触龙与赵太后得对话已很投机。左师公疼爱小儿子“没死以闻”的恳切;太后对“爱子”话题的兴趣均溢于言表。因此,太后之言“妇人异甚”“君过矣”要读得心平气和,“然”更要读得心悦诚服。

  (学生齐读,男女声分角色读)

  提问:敌对情绪逐渐消失,紧张气氛趋于缓和,触龙为何还不提“以长安君为质”之事,而提出让自己的小儿子“得补黑衣之数”呢?

  明确:触龙提及少子舒祺之事,不仅拆除了赵太后心中的戒备,而且使她在爱子的问题上引起共鸣。这是触龙说服赵太后的第二步。

  提问:触龙在使赵太后在“爱子”问题上引起共鸣后,又是如何进一步引水入渠的?

  明确:借太后的爱子之情,避实就虚地将燕后与长安君作比较,顺势引出了“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观点,如此的旁敲侧击,终于使太后心悦诚服。这是说服赵太后关键的一步。

  (学生齐读,尝试背诵)

  第四自然段

  诵读指导

  本段中触龙单刀直入,侃侃而谈;赵太后怒气全无,心悦诚服,读时要把握好此点。

  文意简析:

  本段写触龙借赵侯和各国诸侯的子孙不能永保爵位的历史教训,当面指出赵太后在爱子问题上的错误,终于使赵太后改变了态度,同意长安君质于齐。

  (学生齐读全文)

  三、布置作业

  1。背诵第三自然段

  2。完成课后练习二、三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学生就文中难解词句质疑,师生共同解难。

  2。梳理归纳“质、及、甚、少、异、为”等词语的义项。

  [教学步骤]

  一、检查复习

  1。检查背诵情况(采用集体背诵和抽查两种方式)

  2。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小结:《触龙说赵太后》一文记叙了触龙劝谏的全过程。先言“说”的前因;再详写“说”的过程;最后交代“说”的结果。“说”字贯穿全文始终。以柔克刚,以情动人,能言善辩的触龙;蛮横固执、爱子心切的赵太后在叙家常的娓娓巧妙言辞中栩栩如生。

  二、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难

  (放录音,学生再次整体感知课文,边听边在有疑之处画线)

  学生提问:“日食饮得无衰乎”句中的“得无”该如何理解?

  明确:“日食饮得无衰乎?”句是古汉语得固定句式。“得无”与语气词“乎”组成“得无……乎”的句式。此句式表示对某种情况的推测。“得无”可译为:“该不会”或“恐怕是”。例如“日食饮得无衰乎?”应译为: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

  又例:“得无教我猎虫所耶?”(《聊斋志异。促织》)应译为:恐怕是向我暗示捕捉蟋蟀的地方吧。

  学生提问:“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又在者乎?”句应如何理解?

  明确:“三世以前”指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晋国,三个新的诸侯建国时起。即指赵肃侯时代,赵国未称王的时代。“赵王之子孙侯者”的“侯”为“封侯“,名词作动词。此句应译为:从这一辈往上推到三代以前,甚至到赵国建立的时候,赵王被封侯的子孙的后继人有还在的吗?

  三、梳理归纳“质、及、甚、少、异、为”等词语的义项。

  (学生结合课后练习二题,再借助古汉语词典加以梳理)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认“糕、特”等16个生字,会写“能、味”能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大胆推测和想象“千人糕”的含义。

  4、懂得任何一样东西都是成千上万人共同劳动的成果,我们只有共同努力,互相合作,才能使我们的社会更美好。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朗读。

  难点:理解课文所揭示的道理。

  教学具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认“糕、特”等16个生字,会写“能、味”能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难点:掌握会认的生字和会写的生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师:今天,小熊过生日,爸爸请了好多小动物来给它过生日。爸爸还给它买了千人糕,来给小熊庆祝生日。咦,千人糕。什么是千人糕呢?这可把小动物们高兴坏了,它们一起围着这些千人糕,津津有味地讨论着。有的说:“这就是千人糕呀?好像没有什么不同的呀?”有的说:“千人糕的味道怎么样呢?真想尝尝。”有的说:“这为什么叫千人糕呢?”这可难坏了熊爸爸,因为它也不知道这米糕为什么叫千人糕。孩子们,你们知道吗?

  2、揭示课题:6.千人糕。

  二、初读课文,将课文读通顺。

  1、请孩子们自由读课文,完成以下要求:

  (1)如果你还没有圈出生字,请你圈出生字。

  (2)用横线画出文中的新词。

  (3)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4)想想:千人糕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叫千人糕呢?

  2、孩子们自读课文。

  3、生字宝宝我来学。

  (1)通过拼音学习生字。

  (2)通过加一加、减一减的方法学习生字。

  (3)通过组词的方法学习生字。

  4、交流汇报。

  A 蔗、汁、售是翘舌音。 B菜、算是平舌音。 C嘛是轻声。 D 的、应是多音字。 de( ) yīng( ) 的 dí( ) 应yìng( ) E 劳是边音

  5、生字宝宝可淘气了,现在它们把帽子全脱了,你们还认识它们吗?开火车读没有拼音的生字宝宝。

  三、再读课文,理解生词。

  1、生字宝宝非常淘气,它们又跑到词语中间了,你们还认识它们吗?

  2、出示本课的15个词语。 一定 也许 桌子 平时 难道 味道 就是 知道 加工 种子 农具 甜菜 工具 劳动 经过

  3、先开火车读一读。

  4、说说文中的句子,但要尽量用上这些词语。看谁说得多?

  (1)孩子想:这糕要很多很多人才能做成,一定特别大,也许比桌子还大吧?

  师:一定是什么意思呢?那这糕真的一定特别大吗?真的比桌子还大吗?

  生:没有。

  师:那孩子为什么说它一定特别大呢?

  生:因为它叫千人糕。

  师:那你知道它为什么叫千人糕吗?

  5、请孩子们找出你认为这米糕为什么叫千人糕的原因,并把相关句子用横线画下来。再读一读。

  四、再读课文,了解大致内容。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2、读后讨论交流。

  3、学生汇报交流。

  4、小结。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爸爸给孩子们买米糕说是千人糕。孩子们不知道为什么叫千人糕,爸爸告诉孩子们,千人糕是千上万人共同劳动的成果。告诉我们只有共同努力,互相合作,才能使我们的社会更美好。

  五、作业 。

  1、抄写生字并组词。

  2、选择你喜欢的三个词语写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懂得任何一样东西都是成千上万人共同劳动的成果,我们只有共同努力,互相合作,才能使我们的社会更美好。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出示生字新词,开火车读。

  2、用你喜欢的词语说话。

  3、说说千人糕一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探究课文,了解千人糕名字的来历。

  1、小组合作,任务:

  (1)找出千人糕名字来历的句子,用横线勾画出来,并分角色读一读。

  (2)用自己的画说一说千人糕的制作过程。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为什么米糕又叫千人糕?

  (4)还有哪些东西也是由许多人做出来的?你们能举例说一说吗?

  2、分小组讨论。

  3、请小组成员汇报:

  生1:爸爸说:“是啊,大米是农民种的稻子加工出来的。农民种稻子需要种子、家具、肥料、水……”

  生2:爸爸接着说:“糖呢,是用甘蔗汁、甜菜汁熬出来的。甘蔗、甜菜也要有人种。熬糖的时候,要有工具,还得有火……就算米糕做好了,还得要人包装、送货、销售,这些又需要很多人的劳动。”

  生3:爸爸拿起面前的糕,说:“你想,一块平平常常的糕,经过很多很多人的劳动,才能摆在我们面前。”

  4、孩子们说得真好!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5、师:米糕要做、包装、送货、销售,需要很多人才能完成,而做米糕所需要的材料却更复杂。那做米糕需要哪些材料呢?

  生:稻子、甘蔗汁、甜菜汁。

  师:那稻子、甘蔗汁、甜菜汁又需要怎样做呢?

  生:种稻子需要种、肥料、家具、水……;甘蔗汁需要种出新鲜的甘蔗,再压榨成汁;甜菜汁也需要种子、阳光、水、肥料……种出甜菜,再压榨成汁。

  师:是啊!做一个米糕,需要这么多材料,需要这么多工序,需要这么多人合作。所以我们由衷的发出感叹:

  生:爸爸,这糕的确应该叫“千人糕”啊

  师:孩子们再读。

  三、深层探究,认识千人糕的真正含义。

  1、探究不同千人糕的含义。

  (1)师:请孩子们看看这句赞美中的“千人糕”与前面的“千人糕”有什么不一样吗?

  生:这个千人糕加了引号。

  师:同学们真聪明,真是观察入微。那你知道为什么这里的千人糕加了引号吗?

  2、文前的千人糕。

  (1)请孩子们找出前面的千人糕。用波浪线画出来。

  (2)读一读,说说在孩子们的心里,千人糕是什么样子的?

  (3)学生汇报: A需要很多很多人才能做成的糕。爸爸说。

  B孩子想:这糕要好多好多人才能做成,一定特别大,也许比桌子还大吧?

  (4)师:从“一定”一词看出孩子们是怎么想的`?千人糕真的特别大吗?真的比桌子还大吗?

  (5)生汇报。

  生1:从“一定”看出孩子的想法很坚定。

  生2:其实千人糕就是平常吃的米糕,一点也不大。

  师:这里的千人糕是什么意思? 生:这里的千人糕指的就是这普通的米糕。

  3、回文尾领悟。

  (1)师:那文末加引号的千人糕又指的是什么呢?师引导学生说一说。

  (2)生1:是千人糕的制作过程。 生2:是说千人糕是很多很多人制作的。

  (3)师小结。 文前没加引号的千人糕是指一般的米糕,而文尾加了引号的千人糕是指经过很多很多人制作出来的千人糕。是成千上万劳动人民的成果。

  四、拓展升华。

  1、你还知道哪些东西也是由很多很多人制作的?举例说一说。

  2、学生与同桌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五、思想教育。

  1、千人糕是由这么多人做出来的,你想对这些劳动人民说些什么?

  2、你应该怎么做?

  3、引导学生珍惜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勤俭节约,做到不浪费一点粮食。

  六、总结全文。

  七、作业。

语文教案 篇4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你在成长过程中有什么想对爸爸妈妈说的呢?(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心里话。)今天,我们来聆听一下别人的心声。(板书课题)看到标题,同学们有什么问题呢?(学生发言:谁的心声?什么心声?为什么有这样的心声?心声有没有实现?)同学们的疑问恰好抓住了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下面,我们来看课文,解决这些问题。

  二:读一读,倾听心声

  1.分角色朗读课文。

  其它学生圈点勾画生字词、让自己触动及有疑惑的地方。

  2.让学生梳理故事情节。(指导学生学会提取信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故事的开端:李京京朗读课文的要求遭到老师的拒绝。

  故事的发展:李京京课下用真情朗读课文。

  (1)李京京在树林里深情朗读课文。

  (2)李京京纠正同学的朗读遭到嘲笑。

  故事的高潮和结局:李京京勇敢举手,在公开课上朗读了课文,实现了自己的心声。

  三:议一议,解读心声

  探讨:文章取名为“心声”,你认为主要表现谁的心声?(学生很容易明确:李京京)那么李京京的心声是什么?(要求学生结合文中具体语句谈自己的依据或感悟。)

  多数学生能很快指出李京京“想朗读课文”是其心声。在此基础上,可随机生成以下问题作点拨:

  铺垫问题一:你从文中哪些地方可看出李京京特别想在公开课上朗读《凡卡》?

  生找有关语句揣摩,一方面侧重于领悟人物性格,另一方面了解本文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即细腻的心理描写。这种心理描写有些是通过神态和动作表现出来的,即间接描写;更多的是直接的心理描写,应引导学生品析。

  铺垫问题二:李京京为什么这么想读这篇课文?

  学生会从文中找些语句。如有学生会找“……凡卡,不知怎么,总缠在他的心上……”“跟凡卡信里写的多像多像啊!……”正因为京京与文中的凡卡有着相同的不幸,有着相同的向往,凡卡的遭遇引起了他的强烈共鸣,所以渴望朗读这篇小说,表现了京京对亲情、友情的渴望,并想通过朗读的方式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因为每个人都有倾诉的欲望,正如文中所言:“……而是心里有种憋了很久的感情,想痛痛快快地念出来,吐出来。”

  在师生互动的'基础上可以归纳出对“心声”的理解。

  如:《凡卡》使李京京想起了在乡下跟爷爷在一起的幸福生活,想起了和妮儿一起摘桑果、吃桑果的情景,而这些在城里他都得不到,所以他渴望亲情、友情,家庭能和睦。“他真想念一段,哪怕是几行字的那么一小段呢!”他渴望朗读,其实是渴望内心的感情得到倾诉、宣泄呀!

  总之,想读《凡卡》,他读到的是自己的人生经历以及澎湃于心中的那一个个深切的渴望,一个个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四:说一说,感悟心声

  1.以“李京京之所以把这篇文章读得这么好,是因为______”句式,说说从文中获得的有关阅读和欣赏小说的启示。

  随机点拨:

  铺垫问题一:你从文中那些地方可看出李京京被这篇文章感动了?

  学生自由找语句并作品析。因为李京京在凡卡的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

  他的心与凡卡的心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所以在读的时候能全身心地投入进去,以至“两颗晶亮的泪珠从京京的眼睛里涌出来,‘叭嗒’一声落在手里的讲义上,声音那么响,把他自己都吓了一跳”。

  铺垫问题二:这给我们读文章以怎样的启示?

  明确:读文章时要力求投入情感,在文中读出自己,这就是“共鸣”。

  铺垫问题三:那么你从文章中的哪些地方读出了自己的影子呢?

  学生联系课文中的某个片断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引起情感的共鸣。其中有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有遭遇挫折时的沮丧,有对童年美好生活的怀念,有类似李京京遭遇的往事……

  2.探究想像:(1)假如你是李京京,你最想对程老师说什么?(2)假如你是程老师,你会如何对待李京京这样的学生?

  五:写一写,倾诉心声

  你是否有过像李京京一样被人遭拒绝的经历?你当时的心情怎样?又是怎样面对的?在日记本上写出你的心声。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3-09

语文园地语文教案04-04

语文下册语文园地教案11-21

语文《语文园地四》教案02-20

语文优秀教案02-16

语文绿教案03-04

语文天地教案01-05

语文阅读教案03-03

语文《石榴》教案04-21

语文乐园教案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