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教案

时间:2023-10-18 11:11:18 教案 我要投稿

大班科学教案精选【7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班科学教案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班科学教案精选【7篇】

大班科学教案 篇1

  设计意图

  幼儿园科学教育与美术教育整合,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科技教育研究生长点。美术活动是幼儿喜爱的活动,我们试图让幼儿在蕴含科学的艺术创造中获得发展与快乐,在轻轻松松的做做玩玩中明白科学中的艺术、艺术中的科学。本次活动尝试让幼儿在自制弹簧玩具的过程中接触各种材料,探索弹簧的弹性与材料、制作方法之间的关系,懂得如何比较和寻求验证,并在此过程中训练幼儿的艺术创意,获得审美与成功的快乐。

  活动目标

  1.在做做玩玩的过程中用多种方法了解弹簧的弹性。

  2.探究弹簧的弹性和材料之间的关系,体验发现的乐趣。

  3.尝试制作好玩有趣、有创意的弹簧玩具。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重点难点

  重点:在尝试制作弹簧玩具的过程中了解弹簧的弹性。

  难点:保丽龙球、橡皮泥与弹簧的连接。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初步掌握用电线做弹簧的基本方法。

  物质准备:幼儿每人1个小箩筐,内装一样长的毛根、电线、扎丝,保丽龙球、水笔芯、橡皮泥各一;剪刀、不同长度的毛根、电线、扎丝以及不同大小的保丽龙球备用。教师用多媒体设备,设计示意图PPT,放音设备。

  活动过程

  一、明确任务,引出原有经验。

  教师:“今天,我们要来设计好玩的弹簧玩具。昨天我们用电线做弹簧宝宝的时候,你是怎么做的?”幼儿回答。教师强调要点:做弹簧的时候,电线一圈一圈地绕,绕完后拿住最里面的一圈,小心地拉出,要保持它的弹性。

  二、制作各种弹簧,探索比较它们之间不同弹性的方法,验证假设。

  1.教师出示毛根和扎丝,“请小朋友们猜一猜,用这些材料做的弹簧,跟电线弹簧宝宝比,谁的弹性最大?”幼儿猜测。

  2.幼儿制作各种弹簧,尝试用多种方法比较电线、扎丝、毛根弹簧的弹性。

  ①操作要求:

  第一,把箩筐里面的电线、扎丝、毛根都做成弹簧宝宝,动脑筋比一比谁的弹性大谁的弹性小,还要告诉大家你是怎么发现的。

  第二,做好的弹簧和不用的东西,都放在箩筐里。

  ②幼儿操作,教师巡回观察,提醒幼儿注意做弹簧的要点,必要时轻声指导个别幼儿。

  3.集中分享:“你发现哪个弹簧宝宝的弹性大?你是怎么知道的?”(演示验证的方法)

  让幼儿提出问题:“小朋友们在做弹簧宝宝的时候还发现什么问题吗?有问题的请举手。”

  请幼儿小结:不同材料做的弹簧弹性是不一样的,电线弹簧宝宝的弹性大,毛根弹簧宝宝的弹性小。

  三、设计制作弹簧玩具,展示自己的创意。

  1.明确任务。教师:“刚才小朋友们的学会了做弹簧,还发现了弹簧的许多秘密。接下来,我们进入下一个程序:用橡皮泥、保丽龙球和各种弹簧宝宝做有趣的弹簧玩具。”

  2.请幼儿说说想做什么样的'弹簧玩具,弹簧安装在哪里。根据幼儿的设想,教师出示几幅设计图及幼儿作品PPT,启发幼儿打开思路。

  3.幼儿制作,教师提供幼儿所需材料,适当指导。

  注意事项:第一,把刚才做的弹簧都用起来,如果还要做其他弹簧,材料可以向老师要。第二,做出好玩、牢固、能够站起来的弹簧玩具,而且跟别人的不一样。

  4.集中:展示特别有创意的弹簧玩具作集体表扬。互相欣赏、交换玩弹簧玩具,说说自己的弹簧玩具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延伸活动

  “小朋友设计的弹簧玩具都很不错,下课后,我们把做弹簧玩具的材料放到美术角,你们可以在自由活动的时候继续做。平时在家里或者在其他地方,注意看看哪里有弹簧,研究研究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中,我充分为幼儿创造了条件,引发他们仔细观察,认真体验,提供的材料都是孩子们平时见过的,玩过的,教师的启发下幼儿归纳出了弹性的概念。在分类活动中,幼儿再次操作,玩中观察,玩中发现,自然而然的将有弹性的物体和没有弹性的物体进行了分类。活动时,幼儿玩中学,学中玩,自主学习能力有了明显的增强。

大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认知目标 :幼儿通过实验操作,感知油和水混合在一起后出现的分离现象。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积极参与科学实验活动,从中体验到科学探索的乐趣,萌发对科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1、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懂得油和水的比重不同,能用正确的方式记录下来;

  2、幼儿能正确地操作实验,并明白其中的科学道理。

  活动准备

  1、水、花生油、毛巾、搅棒、瓷碟子、抹布,白板笔、贴有黄蓝两种标记的透明杯子若干、

  2、实验记录单、记录笔、

  活动过程

  一、魔术导入。

  观看魔术表演,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教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变个魔术,一定要睁大眼睛仔细看哦!

  首先拿出了瓷碟子,老师用一支“神奇的笔”在碟子上作画,老师边作画边说(小小黑豆水中游,细长尾巴圆圆头)幼儿猜出什么。教师继续添画两到三个蝌蚪。画好后往碟子中倒水,小蝌蚪从碟子中分离漂游起来。小朋友们想不想知道小蝌蚪为什么会从水中漂游起来呢?老师带着小朋友一起去揭秘吧!

  二、实验操作。

  一、出示实验材料和教具,幼儿大胆猜测。

  1、出示水和油,幼儿通过仔细的.观察和猜测之后,从颜色和气味中得出结论:

  水是无色、无味、透明、流动的液体。

  油是有色、有味、流动的液体。

  2、出示油和水,让幼儿自由猜想。如果把这两种流动的液体混合在一起后,会发生什么现象,油在水的什么位置?教师出示教具,幼儿大胆猜测,教师记录幼儿猜测结果。

  油在水面上 油在水的下面 油在水的中间

  (二)、幼儿第一次操作实验。

  1、教师介绍操作材料,提出操作要求。

  (贴有蓝色标记的杯中盛有水,贴有黄色标记的杯中盛有油)

  教师边操作边讲要求:

  (1)、在贴有蓝色标记的透明水杯中加入油。

  (2)、用小木棒使劲的搅拌,在停止后仔细观察现象。

  (3)、如果不小心把油滴到操作盘上或不小心打翻操作材料,请用桌上的抹布擦干净。

  2、幼儿自主操作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幼儿通过操作后,发现油在水的上面)。

  3、教师小结:通过操作后,我们发现把油加入水后,油在水的上面。

  (三)、幼儿第二次实验,展示记录结果。

  刚才我们是给水中加入油,这次我们又进行一次实验,给油中加入水,搅拌后再仔细观察油在水的什么位置?这次我们要用记录单记录下来。

  1、教幼儿认识实验记录单,讲清记录规则。

  (蓝色代表是水,黄色代表油,实验后仔细观察,看油在水的什么位置,并在图上用√标记出来。

  2、幼儿自主操作,教师指导。

  3、展示记录结果并小结。

  教师小结:因为油和水的比重不同。油比水轻,所以不论往油里倒水还是往水里倒油,油都是浮在水上面,水在油的下面。

  附实验记录单:

  4、揭密:这下小朋友知道了为什么老师画的小蝌蚪会在水面上漂游起来。因为老师这支“神奇的笔”是白板笔。(白板笔中含有一种剥离剂,剥离剂是一些“油乎乎”的物质,这些“油乎乎”的剥离剂遇到水就会分离,油比水轻,所以小蝌蚪就会在水面上游起来了。)

  三、拓展延伸

  1、教师引导幼儿用蜡笔和水粉颜料作一幅“油水分离”画,并观察其中的奇妙之处。

  2、幼儿回家后和家长一起在做一做“油水分离”的实验,巩固已有经验。

  活动总结

  这节课孩子们表现太出色了,一个个通过自己的小手做了实验,并从实验中初步懂得了油和水分离的原理,科学探索是无限的,在以后的活动中,老师会带着大家一起来探索科学的奥秘,大家可要继续加油哦!

大班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了解不同动物奇特的用餐方式,和探索动物秘密的兴趣。

  2、尝试用夸张、诙谐的肢体动作来表现各种动物用餐的样子。

  活动准备:

  1、课件 2、请小朋友事先去了解一些动物们进餐的方式活动准备:

  一、教师表演吃东西的样子,请幼儿猜测,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

  师:今天张老师带来几样好吃的,你们来猜猜看我在吃什么?用什么方式吃的?

  1、教师做舔冰淇淋、咬汉堡、吸面条的动作。根据幼儿猜出来的答案,一一出示图片。

  2、幼儿自由表达所了解的各种动物用餐的相关信息。

  师:原来我们吃东西有这么多的方式,那动物们有哪些方式呢?

  二、语言表达与肢体表现。

  1、看动物们"享用美餐"的图片,引导幼儿用语言说出牛在咀嚼草、啄木鸟啄虫子、蟒蛇吞吃老鼠、狮子撕咬猎物。

  师:我们小朋友真棒,说了这么多动物的用餐方式,张老师今天要给你们介绍几种动物吃东西的方式,先来看看牛,你仔细看看它的嘴巴,猜猜它是用什么方式在吃?

  2、鼓励幼儿模仿动物的样子,用夸张诙谐的肢体动作进行表现。

  你们来学一学它吃动西的方式。

  你还知道那些动物也是用这个方式吃的?

  :原来动物有这么多的方式,有咀嚼的、啄的、吞的、撕咬的,其实还有些动物特别的聪明,会利用工具享受美食,我们一看。

  三、迁移、想像。

  1、继续看图片,观察黑猩猩利用树枝掏蚂蚁、海獭用石块敲开贝壳等情景。

  黑猩猩利用了什么工具,怎样享受美食?

  :黑猩猩利用树枝掏蚂蚁来享受美食。

  这是谁?你认识吗?它是怎么吃的`?

  :海獭利用石头敲碎贝壳用餐的。

  2、讨论,我们人类利用哪些工具来吃东西呢?

  师:动物们真聪明,会利用工具来吃东西,那我们人有利用那些工具来吃东西呢?你知道哪些工具?(筷子、刀叉、吸管、勺子等)师:动物们的用餐方式真有意思,不同的动物他们有不同的用餐方式,还有很多很多,我们一一看。

  四、观看动物用餐视频,拓展视野

  :动物世界是在太有意思了,其实动物们除了奇特的用餐方式外,还有许许多多的秘密呢,等着我们去发现,我们回到教室后进一步探索他们的秘密吧!

大班科学教案 篇4

  设计意图:

  我一直认为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应该再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应该注重将知识和儿童的生活有机牵挂起来,变静态的传递为动态的索取。注重儿童的情感态度和儿童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在科学活动内容的选择上“源于生活,缘于兴趣。”空气是人和动植物赖以生存的物质,无处不在,无色、无味、无固定形状。但是在与中班幼儿平时的交流中,我发现幼儿对空气的了解知之甚少,于是我设计了本次科学活动。活动主要通过五个阶段的实验让幼儿多种感官积极参与进行探索,从而了解空气的存在与神奇,感知空气流动形成风,帮助幼儿初步了解空气与人以及其它物质的关系。在实验过程中,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注意让每个幼儿都参与进来。通过观察,发现真知;通过尝试验证真知,培养幼儿探究科学的能力以及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活动目标:

  1.了解空气是无色、无味、无固定形状的物质。

  2.初步了解空气流动产生了风,以及空气与人的关系。

  3.培养幼儿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4.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5.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活动准备:

  1.条形的气球11个、圆形气球1个、充气动物玩具2个、一个打火机、一根香条、5支小蜡烛、5个烧杯、一把扇子。

  2.风车图片ppt。

  3.关闭活动室的窗户。

  活动过程:

  一、师幼通过深呼吸初步感知空气的存在及特点

  教师做深呼吸,幼儿也模仿着做深呼吸。

  提问:我们用鼻子吸到了什么?(空气)

  师引导幼儿用眼睛看、用小手摸、用鼻子闻,感知空气无色、无形、无味的基本特征。

  设计意图:

  通过深呼吸让幼儿感知空气的存在,直奔主题,同时又很巧妙地渗透了空气的基本特点,激发幼儿对空气的关注兴趣。

  二、师幼通过“改造”气球感知空气的变形

  1.老师出示不同形状的气球,以及不同形状的充气玩具。

  2.引导幼儿说出它们的形状。

  3.引导幼儿思考这些玩具为什么能鼓起来?

  (幼儿讨论)

  4.师小结过渡:这些玩具能鼓起来是因为里面填充了空气。空气没有固定的形状,把它装在圆形的容器里,它是圆的;把它装在长方形的容器里,它是长方形的;装在兔子的气球里,它就成兔子形状了。空气是会变的魔术师,老师请你们来看看空气是怎么变形的。

  5.老师取出一个条形状的气球,通过挤压把它设计成一小狗模样。

  6.把10个条形状的气球分发给幼儿进行造型设计。其余幼儿注意观察这些条形状气球的变化。

  幼儿进行操作老师表扬心灵手巧的幼儿。

  7.拓展过渡:空气是个魔术师可以任意改变形状,在我们身边还有一些东西和他一样没有固定的形状,你能想出来吗?

  幼儿思考,交流。

  师小结:像空气一样的气体,像水一样的液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比方说天上的云、雾、风,我们吃的油等等。

  设计意图:

  此环节重点让幼儿通过观察、操作去主动发现空气是没有固定形状的。结尾的拓展是对幼儿好奇心的培养,让幼儿学会联系生活中的所见进行比对从而拥有更多的发现。

  三、通过造风实验感知空气流动产生风

  1.师打开活动室的窗户,引导幼儿感受有什么东西吹进来了。

  2.师用打火机点燃一根香条,让幼儿观察烟的方向,然后用扇子轻轻扇动,让幼儿观察烟的方向,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烟的方向发生了改变?(扇子的扇动使空气流动了)

  3.师让全班幼儿用手对着脸扇一扇,看看会产生什么?(有一股风)

  4.请一名幼儿拿着一个圆气球,然后对着另一名幼儿的脸,放掉气球里的气,请幼儿说说自己的感觉。

  5.启发幼儿思考风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幼儿交流)

  6.师小结补充:通过刚才的几个小实验我们知道空气流动产生了风。风有时大有时小。空气跑得快,风就跟着快,空气跑得慢,风就跑得慢。

  7.师引导幼儿思考交流:如果我们在一个小房间里感觉闷时要怎样呢?夏天,小朋友感觉热怎么办?冬天,在外面感觉风很大很冷的时候,该怎么办呢?早晨起床,房间里气味很不好,应该怎样呢?

  8.知识拓展:ppt出示风车图片,告诉幼儿人们利用风的力量可以发电。

  设计意图:

  在感知风的形成这个环节,我主要设计了四个体验步骤来感知空气流动形成了风这一科学知识:感知自然风——扇子扇动的风——手扇动的风——气球放出的风。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学会在生活中巧妙利用风,实现知识和生活的链接。关于风的知识拓展,是为幼儿打开又一扇科学探究之门。

  四、通过捂鼻试验,感知空气与人的关系

  1、无色、无味、无固定形状的空气和我们有什么直接的关系呢?我们来做个实验:用小手把鼻子捏紧,紧闭嘴巴,直到自己不舒服为止。

  2、师引导幼儿思考交流刚才为什么会感觉难受。

  3、师小结:我们的生命离不开空气,长时间吸不到空气,我们就呼吸困难了,所以睡觉的时候,一定要把脑袋放在被子外面,这样我们就能吸到空气了。

  设计意图:

  此环节除了让幼儿亲身感受空气是人赖以生存的重要生命元素外,还将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意识渗透其中,让幼儿学科学,用科学。

  五、通过蜡烛熄灭实验,了解空气的助燃性

  1、我们的生命离不开空气,火其实也离不开空气,老师给你们做个实验:先点燃一根蜡烛,然后用一个烧杯罩住,过一会儿,把烧杯拿掉,看看蜡烛怎样了。

  2、师请5名幼儿到操作台前做同样的实验。

  3、小朋友们现在知道了火离不开空气,要是家里炒菜的油锅着火了,最好的灭火办法是什么呢?

  幼儿讨论交流。师小结:对于着火的`油锅,让火苗碰不到空气最好的办法是快速盖上锅盖。

  设计意图:

  这个环节紧扣课题,突出空气的“神奇”,让幼儿逐步加深对空气的好奇心。同时也是渗透学科学用科学的理念,引导幼儿学会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六、师总结延伸

  空气就是这么神奇,风离不开它,我们离不开它,连火也离不开它呢,还有哪些东西离不开它呢?它究竟还有哪些神奇的作用呢?小朋友们平时可要多听、多看、多问、多想,就会有许多发现哦!

  设计意图:

  幼儿科学素养的形成仅仅靠几节科学活动课是远远不够的,老师必须让每节科学活动课都长满向外不断延伸的触角,这样的科学活动才是有生命力的。

  活动反思:

  本节活动先从教育目标方面来看:活动目标比较明确,恰当体现了“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也在目标中体现。所选内容以及整个设计过程,符合新《纲要》精神,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活动过程紧紧围绕着目标,环环相扣,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从活动过程来看,第一环节:以猜谜的形式导入活动,让幼儿用自己的语言,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说说是谁的尾巴、形状等。在这过程中鼓励幼儿说出不同答案和看法,给予每个幼儿充分展示的机会;第二个环节:用课件的形式调动幼儿观察的兴趣,生动形象地让幼儿了解动物尾巴的功能,使幼儿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第三个环节:操作活动,完成拼图游戏,引导幼儿动手又动脑。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幼儿在用手用脑的过程中积极的探索认识了更多的动物以及它们尾巴的功能。科学活动不仅仅是传授科学知识,更要紧的是在活动中培养幼儿拥有科学的素养,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颗充满好奇的心,一双敢于尝试的双手,一个善于思考的大脑。这些科学素养的形成需要丰富的、有趣的形式吸引幼儿主动参与。

大班科学教案 篇5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知道在日常生活中什么现象可以称之为移动,并能举出例子。

  2、教具准备:一只很重的箱子、绳子、圆形木棍、一些乒乓球、没有水的水槽、一些水、吸铁石、钉子、纸、录像带等。

  活动过程

  1、引题,引起幼儿兴趣,培养幼儿集体合作的乐趣。

  (先在教师的一侧放一只重箱子)“小朋友们,老师早上碰到了一件怪事,你们想知道吗?……那小朋友看看,今天我们的教室有什么变化?(让幼儿去寻找,发现那只箱子)对,多了一只箱子。老师本想把这只箱子移开,因为它放在这里不方便大家活动,可是就老师一个人,怎么也移不动这只箱子,你们谁能帮老师想想办法(启发幼儿用集体的力量来推动,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幼儿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启发幼儿用绳子和木棍。)在幼儿操作时,教师要适宜的进行引导,对幼儿讲解初浅的物体移动的原理。”

  2、进一步启发引导,培养幼儿积极探索的习惯。

  (1)提供给幼儿一只没有水的.水槽,一些乒乓球和一些水,启发幼儿怎样使水槽中的乒乓球移到槽面上来。

  (2)提供给

  幼儿吸铁石、钉子和纸,启发幼儿不用手直接接触钉子怎样使钉子从纸的一头移到另一头。

  3、教师对刚刚的活动进行小节。

  4、观看录像带,内容为本班幼儿日常活动中移动物体时的过程,巩固幼儿对物体是怎样移动的认识。在此活动中,因为录像中的主体是幼儿,因此幼儿肯定会出现出乎意料的情况,教师要注意适宜的引导。

  5、提供给幼儿录像中的材料让幼儿动手操作,体验观看后在操作的不同体会,启发引导幼儿注意日常生活。

  活动建议:

  如果时间不够,活动过程中的4和5可以作为活动延伸,另外还可以组织幼儿到户外体验,巩固幼儿课内的知识。

  活动目标

  1、通过幼儿亲自动手操作,培养幼儿动手动脑的能力和探究的兴趣。

  2、使幼儿初步了解物体是怎样移动的原理。

  3、通过合作培养幼儿集体活动的乐趣。

大班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引导发现盐可以改变让一些沉下去的东西浮上来。

  2、激发探索的欲望及对科学的兴趣。

  3、培养幼儿敢于大胆设想、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将幼儿分成五组,每组的桌子上备有:小铁钉、小纽扣、小块的马铃薯、小块的红萝卜、鹌鹑蛋、盐、毛巾(数量若干);

  黑板(画有记录卡)、粉笔;

  人手一张记录卡、塑料瓶子(瓶子里装有温水),铅笔若干;

  活动过程:

  一、以谈话的方式分享自己在家做实验的结果,引出课题。

  二、幼儿探索、操作小铁钉等物体在清水中的沉浮。

  1、教师介绍记录卡的记录方法。

  老教师出示黑板,讲解记录卡的记录方法及操作时的要求。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及个别指导。

  3、交流自己的操作结果。

  教师:你发现哪些东西在水里是沉下去的?

  三、幼儿探索、操作在水中加盐物体的沉浮变化。

  1、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2、交流实验结果。

  四、小结。

大班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和生存环境,探索用各种方法寻找蚂蚁。

  2、体验观察蚂蚁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捉蚂蚁的'工具:如小棒、树叶等,引诱蚂蚁的食物:如碎饼干、米粒、糖果等。

  2、、装蚂蚁的透明瓶,放大镜。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蚂蚁,通过交流讨论,了解幼儿关于蚂蚁的已有经验。

  师:小朋友见过小蚂蚁吗?你们以前在哪里见过蚂蚁?

  二、讨论邀请蚂蚁的方法。

  1、通过提问,引导幼儿讨论寻找蚂蚁的方法。

  师:如果我们要去寻找蚂蚁,你知道在哪里能找到它们吗?你准备到哪里去找蚂蚁?假如蚂蚁躲在家里不出来怎么办?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引蚂蚁出洞?

  2、说说外出找蚂蚁需要注意什么。

  三、寻找蚂蚁

  1、分小组进行,小组长带领组员寻找蚂蚁。

  2、找到蚂蚁,小组成员一起商量用什么工具捉蚂蚁。

  四、交流寻找蚂蚁的经验。

  五、观察蚂蚁。

【大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风》科学教案04-19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07-20

[经典]大班科学教案07-21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7-28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07-29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7-29

大班科学教案12-29

大班科学教案(精选)09-01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9-03

大班科学教案【精选】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