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10-17 09:40:27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9篇(荐)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教案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教案9篇(荐)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会利用书刊及其他信息员查询自己想要的资料,能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人类信息传递的发展历程,制作资料卡片。

  2.能够意识到现代信息技术带给人们的方便与快捷;在活动中愿意合作与交流。

  3.了解人类信息传递方式的发展历程,认识科学技术在人类的信息传递中所起到的作用,知道现代的信息传递工具及方式。

  教学重难点:

  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等技术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上一节课,我们信息了第一节《生活中处处有信息》,并且一开始就指出了“信息就在我们身边”,那有一个问题:我们是如何感知“信息就在我们身边”的呢?

  学生回答

  归纳:我们感知信息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信息获取的过程。我们“如何”感知,就是信息“如何”被获取。

  二.猜想假设:

  小组内进行

  三、制定方案: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

  四、实施探究:

  1、信息的获取

  人们通常用眼、耳、手、鼻、舌等感觉器官来捕获信息。但我们天生的感觉器官获取我们想知道的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或是有障碍的。例如,我们仅凭肉眼想去看到细菌,这样往往就是力所不能及了。但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各种信息采集技术代替或延伸了任的感觉器官。我们用肉眼看不到的细菌,可以使用显微镜。再例如,人老了,身体各器官的功能开始退化,出现了耳聋、眼花等感知障碍的时候,就可以借助助听器、老花镜等科技产品帮助感知、获取信息。

  2、信息的传递

  信息只有通过交流才能发挥效益。例如,一种知识技能怎样才能从一个掌握者的手里传播出去呢?就是通过语言、肢体示范等等交流活动。例如:一个人搬砖头盖房子快还是多各人一起盖房子快?(学生回答:多人快)如果只有一个人掌握了盖房子的技术怎么办?(学生回答:传授技艺)那技术的传授过程就是信息的传递过程了!信息的交流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

  3、信息传递方式的发展:

  肢体动作——>语言、行为——>文字书信——>烽火狼烟、击鼓飞鸿、飞马传书——>电报、电话、电视、广播——>移动通信:卫星、网络

  信息传递的速度:慢——>快

  4、过渡:

  选择大家思考一个问题:随着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我们得到的信息量大、速度快,那么,是不是我们所接受到的信息对我们来说都是必须的呢?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因为我们所接触到的,往往都是原始信息,而原始信息往往需要经过加工处理,才能成为对我们有用的.信息。

  五、展示交流

  信息的处理

  举例:气象站每天都要记录一天的风向、风力、云层、雨情等等,那记录下来的这些数据都是“已发生”的,那么,这些历史数据的意义在哪里呢?人们经过分析和整理这些数据,就对天气的变化规律有了一定的掌握,通过一定的分析,就能推测出未来的天气变化,就有了我们对我们生活有帮助的“天气预报”。要做出一次准确的预报,所需要的已往的数据量是非常大的。那么人么对那些原始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就是对信息的一种处理。对于像例子里这样大量的数据,也就是信息的处理,如果是采用人力,那么付出的工作量是非常大的。这时候,人们就可以借助计算机这种有着高速度、高精确度、大容量存贮和逻辑判断能力的信息处理工具了。

  六、拓展创新:

  畅想未来的信息传递方式。

  七、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学生了解了人类信息传递方式的发展历程,认识科学技术在人类的信息传递中所起到的作用,知道现代的信息传递工具及方式。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 学习观察金鱼吃食等活动,尝试用动作表现金鱼吃食的样子。

  2. 学习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察,并学习短句“这边吃吃,那边吃吃”“上面吃吃,下面吃吃”。

  3. 初步知道金鱼爱吃鱼虫,但是要少量喂食。

  活动准备:

  1. 鱼虫干若干份,放在小盘中备用。

  2. 教学桌上摆放一缸鱼。

  活动过程:

  1. 创设情景,引起幼儿的`兴趣。

  2. 教师示范喂金鱼吃鱼虫。

  (1) 你们知道小金鱼爱吃什么吗?

  (2) 小金鱼,你喜欢吃什么呢?(教师以小金鱼的口吻告知幼儿,我们最爱吃小鱼虫。)

  (3) 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鱼虫干,示范喂小金鱼,并引导幼儿尝试学习如何取少量的鱼虫喂金鱼。(食指和大拇指捏住几粒鱼虫干。)

  (4) 将鱼虫干放入鱼缸后与幼儿共同仔细观察小金鱼吃食。

  3. 幼儿自由喂食,观察鱼吃食的动作。

  (1)教师:小金鱼吃鱼虫真可爱,你们也来喂一喂,看一看。

  (2)将鱼虫分发到幼儿桌上,指导幼儿少量喂食。

  4.幼儿喂小金鱼,教师巡回指导这距离仔细观察金鱼的活动。

  5.交流、表达自己的观察。

  6.教师以小金鱼的口吻反馈幼儿的喂食活动,激发幼儿进一步观察的兴趣。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 通过操作,引导幼儿感知摩擦起电后,能产生静电的现象。

  2. 激发幼儿探索周围事物的兴趣,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泡沫板、碎纸屑、塑料尺、气球、丝绸、手帕、手套、衣服、头发等。

  活动过程

  1.“变魔术”活动导入课题,激发幼儿的兴趣

  用“神奇”的'泡沫板吸起碎纸屑。

  2..幼儿自由操作,引导幼儿想一想、试一试怎么做才能让泡沫板把纸屑吸起来。

  3.教师示范泡沫板吸起纸屑。教师用泡沫板在衣服上擦呀擦呀,边做边说,纸屑起来吧!

  总结:

  两个物体在一起摩擦会产生静电,叫做“摩擦起电”。泡沫板在衣服上来回摩擦产生了一种电,叫静电,所以能把小纸屑吸上来。

  4.幼儿再次操作,体验操作成功的快乐。

  分别请操作成功和不成功的幼儿操作示范。

  总结:摩擦时时间要长一点,速度要快,就容易产生静电,吸起碎纸屑。

  5.幼儿分组操作,尝试泡沫板、塑料尺和气球可以和哪些别的东西摩擦产生静电。

  发现:泡沫板、塑料尺和气球跟丝绸、手帕、手套、衣服、头发摩擦都可以产生静电,将纸屑吸起来。

  6.发现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脱衣服时听到了滋啦滋啦的声音。梳头发时,头发被梳子吸起来。

  活动延伸

  在科学区里提供毛皮、丝绒、铁梳、木梳等各种不同材质的物品,供幼儿继续探索。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感知小灯珠和纽扣电池连接后会亮起来的现象。

  2、在观察、操作中让灯珠亮起来,愿意表达自己的发现。

  3、对灯珠发光的现象产生兴趣,体验动手动脑带来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玩过电动玩具。

  2、操作材料:教师一个“大蛋糕”,人手一个"小蛋糕";纽扣电池,小灯珠,硬币等若干;集体记录表及图标。

  活动过程:

  一、出示亮着的蛋糕,引发幼儿的兴趣

  教师:今天我收到一样礼物,猜猜是什么?蛋糕上什么在亮着?为什么会亮?

  二、探索蛋糕亮起来的秘密。

  1、引导幼儿观察小灯珠。

  教师:小灯珠是什么样的呢?

  小结:小灯珠有两条腿、一条长、一条短、它的身体有各种颜色:红色蓝色和黄色。

  2、引导幼儿观察纽扣电池。

  教师:电池又是什么样的'呢?它像什么?它和我们以前见过的电池有什么不一样?(可以及时拿出硬币和电池比较一下)

  教师:看一看它有几面?上面有什么?

  小结:是的,纽扣电池有“+”号面和光面2个面。

  3、探索并交流如何让灯珠亮起来。

  第一次操作幼儿自由探索,重点引导幼儿尝试让灯珠亮起来并观察亮起来的方法。

  教师:小灯珠和电池怎样连接才能亮呢?你们试试看。

  教师:你的小灯珠亮起来了吗?你是怎样做的,让小灯珠亮起来的?

  教师听幼儿表述并记录。

  小结:当我们把小灯珠的两条腿骑在纽扣电池上的时候,小灯珠就能亮起来了。两条腿并排放在纽扣电池“+”号面和光面都不能让小灯珠亮起来。

  第二次操作幼儿有目的的尝试四种连接方式,幼儿再次发现、感知灯珠亮起来的秘密。

  教师:原来小灯珠和纽扣电池的连接有这四种方法,我们自己再试试,看看小灯珠什么时候亮?什么时候就不亮了?

  小结:小灯珠长腿碰“+”号面,短腿碰光面,小灯珠就能亮起来。

  三、感受动手带来的乐趣

  第三次操作游戏:小蛋糕亮起来。

  教师:今天我给每个小朋友也带来了小蛋糕,我们一起动手让小蛋糕的灯珠亮起来吧。

  教师:小蛋糕的灯珠亮起来了,有各种各样的颜色,真漂亮!还有哪些地方有小灯珠会发亮呢?我们一起回去看一看找一找吧!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喜欢参与空间方位游戏,体验与同伴协商、合作完成对号入座游戏的快乐。

  2、在探索对号入座的游戏中发现“排”与“号”的对应关系,学习在二维空间中寻找正确的位置。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排”与“号”在生活和游戏中的实际意义。

  难点:能发现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找到对号入座的方法。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有10以内序数的经验。

  物质准备:自制观影票、座位图、PPT课件。

  活动过程

  一、教师与幼儿共同了解对号入座的含义,尝试在座位图中寻找准确位置。

  教师:你知道这张电影票的座位号是什么吗?(能用X排X号表达)

  教师:X排X号在哪里?你能在座位图上找到正确的座位,对号入座吗?

  1、请幼儿根据座位号在图中寻找位子,感知对号入座的方法。

  重点提问:你是怎么找到这个座位的?

  2、师幼共同发现对号入座的方法,梳理经验。

  教师:对号入座就是座椅上的`座位号与电影票上的座位号相同,对号入座的方法是先看清排号再寻找座位号。

  二、幼儿操作游戏:谁做错了?(增加单双号)

  教师:四名小朋友中有一位小朋友粗心做错了位置,你能帮助他找到正确的位置吗?

  重点提问:什么是单号和双号?

  经验梳理:对号入座首先要确定排号,再看清单双号。

  三、幼儿体验游戏:幸运观众(增加区号)。

  教师:王老师请你们看电影,小朋友要对号入座看清座位号哦。

  教师:抽取幸运观众(检验幼儿的入座情况)播放安全小卫士微电影

  梳理经验:想要对号入座首先要找到准确的区号,再确定排号,最后还要判断单双号,这样按顺序慢慢寻找就能很快找到自己的座位了。

  活动总结

  此次教育活动的生成是基于幼儿游戏的需要。水木秀场的小观众经常因为找不到座位而烦恼,怎么才能找到自己的座位呢?什么是对号入座?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并生成教育活动,帮助幼儿解决游戏中的困难,提升整体经验。教育活动从游戏中来,孩子们又将知识经验带回游戏中去,使区域游戏的内容也更加丰富。活动中获得的经验也能很好的为幼儿生活提供帮助。

  在此次教育活动中,幼儿充分感受了排与号的实际意义,从平面图过度到真实的体验,是让孩子将经验进行整体提升的过程,看图找座位与实际寻找座位对于孩子来说是不同的,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真实体验对号入座让孩子们既兴奋又得到了全面的提升,最后的抽奖环节实际是教师检验幼儿对号入座的方式,并通过这样有趣的形式激发幼儿深度参与的兴趣。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魔术的概念和奥秘,能积极探索,体验成功的兴趣。

  2、通过欣赏,学习1-2个简单的魔术表演。

  活动重点:初步了解魔术的概念和奥秘。

  活动难点:学习1-2个简单的魔术。

  活动准备:

  1、幼儿操作材料:空瓶、透明的直筒、硬币、小铁球、塑料球、笔、绳子各20个。

  2、教师操作材料:空瓶2个、透明直筒2个、纸筒、硬币、铁球、塑料球、记录表、刘谦照片与片段。

  活动过程:

  一、出示刘谦照片、观看魔术表演。

  1、小朋友今天有一位神秘的嘉宾来到了我们幼儿园,看他是谁?(刘谦)他是干什么?(表演魔术)

  2、对,他是我们中国现在最有名的顶级魔术师,今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中他给我们表演了鸡蛋里面变戒指,震惊全国,让我们都认识了他,今天他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个魔术,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3、观看刘谦的魔术表演。

  4、提问:刚才刘谦哥哥给我们表演了什么?

  二、教师表演魔术,幼儿探索发现其奥秘。

  (一)、小铁球穿硬币进入瓶中

  1、老师也会变魔术,你们相信吗?好,现在老师就来变给你们看,我表演的魔术名字叫《神奇的小铁球》,先请出我的道具朋友。

  2、教师一一介绍道具名称(空瓶、硬币、小铁球、纸筒)。

  3、师:小铁球说:它想要到瓶里去,(掉)这样稀奇吗?对一点也不稀奇,你们也会,不过今天我要用硬币盖住瓶口,让铁球穿过硬币掉入瓶里,你们说可能吗? (幼儿回答,并请幼儿上来示范),但是老师今天就要借用这个纸筒,让奇迹发生。来帮我吹口气,一起喊:小球进去、进去......(教师边操作边说:鉴证奇迹的时刻到了,1、2、3。。。。。。)

  4、师:啊,小铁球真的进去了,它真是穿过硬币进去的吗?我们一起来看看硬币是不是还在?(请一幼儿上来查看)它到底是怎么进去的呢?(幼儿回答)

  其实这个实验你们也能做,老师在后面为你们准备了一些操作材料,还有一个透明的直筒,请你们仔细观察,铁球到底是怎么进去的?

  5、幼儿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观察。

  6、提问:你成功了吗?铁球到底是怎么进去的?(幼儿回答)

  教师小结:小朋友真聪明,把这个魔术的秘密给揭开了。对,小铁球在掉入直筒后与硬币相互碰撞,这时它们被弹了起来,硬币与瓶口产生了缝隙,这时小铁球就趁机掉了进去。魔术就是运用科学原理来完成的。

  (二)、塑料球穿硬币进入瓶中

  1、瞧,这是什么?(教师出示塑料球,请幼儿观察)它是用什么材料做得?(塑料)小塑料球也想穿过硬币掉入瓶中,你说可能吗?(猜,把幼儿的猜测记录在纸中)那现在请你们小魔术师再去试试,小塑料球到底会不会进去?

  2、幼儿再次操作,教师指导。

  3、师:你成功了吗?为什么小铁球能进去?小塑料球不能进去?

  (幼儿回答)

  4、教师用实验来验证,出示两个操作材料进行示范。师:现在老师把这两个球分别放下去,请你仔细观察硬币的变化?(教师操作后幼儿回答)

  5、教师小结:小铁球比塑料球重,球的重量决定了魔术的成功与否。重的球掉下去,硬币弹得高,与瓶口出现的缝隙时间长,球就很容易掉下去,相反就难掉下去。其实,在这个魔术里还有许多的秘密,不仅跟球的重量有关,还跟硬币的重量,瓶子的材料,直筒的高度都有关系,等下课后老师把它们放到区域角中,你们再去找找秘密。

  三、学绳子魔术

  1、师:我变、我变、我变变变。。。。。(教师边说边出示绳子)。这是什么?现在老师要用绳子给你们变个魔术,看好了又一个奇迹就要发生了。。。。。。(教师表演绳子魔术打结)

  2、师:我打结了吗?厉害吗?你们想不想学啊,好,现在老师就来教你们吧,请拿出你的绳子。教师讲解步骤:第一步:两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绳子,轻轻地拉开一段距离,中间的距离不要太大。第二步:把右手的这段绳子放到左手的上面,注意右手不要放开。第三步:把右手的绳子从里到外穿过去,别松手,给绳子吹一口气,最后轻轻的'拉开,就成功了。

  3、幼儿自己操作练习。

  4、请幼儿上来表演。(个别—小组)

  5、师:这个魔术我们采用的是魔术的另一种手法叫障眼法,你们知道什么是障眼法吗?(障眼法就是运用很快的速度来掩饰真相,造成一种视觉上的错觉,是魔术的一种常用手法。)

  6、师:今天我们看了魔术,学了魔术,你们认为魔术还是真的吗?(不是真的)

  教师小结:魔术不是真的,是一种假象,它依靠科学原理,借用道具,利用障眼法、心理变化法等等用艺术的形式来完成的,给我们一种不可思议的、神奇的感觉。

  四、延伸活动:

  1、师:今天我们小朋友学了魔术,后面的客人老师你们想学吗?让我来教你们一招吧。(教师再次用绳子变魔术)

  2、教师讲解方法。

  3、小朋友如果想学的话请客人老师教你,互动。(结束)

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亲近与观察小螃蟹,激发幼儿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2、通过观察螃蟹,发现螃蟹的显著特征、了解螃蟹的生活习性。

  3、鼓励幼儿运用多种表征方式大胆表现螃蟹。

  4、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5、乐于探索、交流与分享。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螃蟹,发现螃蟹的显著特征、了解螃蟹的生活习性。

  难点:鼓励幼儿运用多种表征方式大胆表现螃蟹。

  活动准备

  1、每组螃蟹一只,水盆一个;

  2、吸管若干,各种废旧材料;

  3、背景图画一幅;

  4、《小螃蟹生活习性》的录音。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朋友,你们想和它见面吗?它要给小朋友出个谜语:“两只大钳会夹人,走起路来横又横,水中身穿青灰衣,盘中变成红色衣,是谁呀?

  二、基本部分

  (一)说一说

  你能说说螃蟹是什么样的吗?大家说了很多,让我们来亲眼看看这位朋友究竟是什么样的?

  (二)看一看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提出观察要求:用吸管去碰碰螃蟹,不用手去触摸螃蟹,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同伴。

  (1)螃蟹的身体是怎样的?身上有什么?

  (2)螃蟹的衣服是什么颜色的?身体的反面呢?

  (3)螃蟹是怎样爬?

  2、观察螃蟹的'图片,引导幼儿发现、指出其中的错误。

  “我们刚才看到图片上的螃蟹不是少了腿就是少了钳子,那我们现在来组合一只完整的螃蟹。”

  教师根据幼儿的讲述依次拼出螃蟹的身体。

  3、听一听

  提问:螃蟹的家在哪里?螃蟹喜欢吃什么?

  4、操作活动

  引导幼儿通过拼粘、涂色的方法表征螃蟹。

  教师和幼儿共同检查制作的螃蟹,巩固对螃蟹的认识。

  三、结束部分

  将制作的螃蟹挂在身上,在海浪的音乐声中进行表演。

  教学反思

  《小螃蟹》是一节科学活动,在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宽松、愉悦、平等、自由的平台,幼儿充分运用各种感官感知螃蟹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整个活动中幼儿都在自主探究、都在“玩中学”,活动气氛很活跃。通过观察、讲述、表征的过程,幼儿对螃蟹的外形特征及生活习性都有了一定的了解。

  活动的成功之处在于:一、活动的设计遵循幼儿认知的特点,从猜谜语、观察螃蟹、讲述发现、纠正错误、表征几个环节中,层层递进,让幼儿充分运用各种感官来进行认知。二、“以音代物”,孩子对螃蟹的生活环境的了解较少,而且这一环节也不宜表现,给幼儿提供一个听“小螃蟹”自述的环境,并通过提线纸偶进行表演,让幼儿能在近似环境中感受,从而了解螃蟹的生活习性。三、将原来的在纸上给螃蟹涂色改为在小的一次性餐盘中涂色,这样可以减小幼儿涂色的难度,从而更多关注螃蟹的特征。

科学教案 篇8

  【教材概述】

  《传热比赛——不同材料的导热性能》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七课的内容。让学生知道不同材料在相同的热源中,导热速度是不同的。学习区分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进而认识到生活中人们根据需要选择不同导热性能的材料。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不同的材料有着不一样的导热性能。

  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

  2、过程与方法

  进行不同材料物体热传导性能的比较实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意识实验方法的选择对实验数据准确性的影响。

  【教学方法】

  讲授教学法、演示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在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传到较冷的一端。老师这里有3个材料,看一下有什么特点?(材料不一样,长短、大小一样)

  猜一猜把它们放到热水中,谁能把热先传到顶端?

  下面我们就来一场传热比赛,不过先想想怎么样才能让比赛公平、公正呢?

  二、实验验证

  为了更好的比赛,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个实验盒。同样大小的木头、塑料和钢条(一一出示)。还有温度传感器、MGA数据显示仪、热传导套装实验仪器、热水等。

  1、介绍实验步骤

  (1)把同样大小的木头、塑料和钢条放入同一个容器中并固定。

  (2)把传感器和MGA连接好,将传感器插入容器中相应测量物的孔中,启动MGA。

  (3)往容器注入适量热水。

  (4)观察MGA中3个不同材料的物体2分钟内温度的变化。

  2、推导结论

  不同的材料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钢的传热速度最快。科学上我们把像钢那样传热速度快的物体是热的良导体;像木头、塑料那样传热速度慢的物体是热的不良导体。

  三、生活应用

  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是根据不同材料的导热性能的应用例子呢?

  四、巩固练习

  根据材料的导热性能分类:

  金 木材 棉花 银 铜 皮革 铁 铝 铅 塑料 油 水银 水 陶瓷

  热的良导体:金 银 铜 铁 铝 铅 水银

  热的不良导体:木材 棉花 皮革 塑料 油 水 陶瓷

  五、课后延伸

  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钢的传热速度最快,哪谁最快凉呢?运用刚才所学的实验方法,自己做实验试试看,并根据你得出的实验数据推导实验结果。

科学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体验数学活动带来的乐趣。

  2、巩固已认识的图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

  3、初步感知半圆形和圆形的转换关系。

  4、能运用一 一对应的方法进行铺路。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ppt,音乐,图形卡片,为铺完路的小房子。

  经验准备:对各种常见图形有初步的认识。

  活动过程:

  一、导入

  由小鸭子的新房子,巩固已学的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等。

  二、铺路

  1、情景展现:小鸭子在回家的路上摔跤引出路不平。

  师:请小朋友们帮助它把路铺好。

  2、铺小路

  (1)先引导幼儿观察小路中土坑的形状。

  师:土坑有哪些形状?请你把与土坑形状相同的石头填进去,然后检查是否填平,要大小正好。

  (2)指导幼儿操作,用图形一一对应地填好。

  (3)还有坑没填好,但是没有与它形状相同的图形怎么办?

  引导幼儿观察旁边的半圆形石头:鼓励幼儿尝试拼一拼,教师用大小不一的拼一拼,让幼儿观察比较。

  归纳并小结:两个大小一样的半圆形可以拼成一个圆形。

  (4)喊小鸭子回家引出铺路任务。

  交代用一一对应的`方法铺路幼儿人手一张要铺路的图,强调在铺路的时候应边对边、角对角铺平。

  幼儿完成后点评、展示。

  三、活动结束

  将我们铺好的小路图送到教室的科学活动区展示,大家一起去欣赏吧!

  活动延伸:

  请幼儿回家找找有哪些东西的形状是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等。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经典)09-25

科学教案【精选】10-13

【经典】科学教案09-11

(精选)科学教案09-18

科学教案[经典]08-27

[精选]科学教案07-30

科学教案【经典】08-16

(经典)科学教案08-20

(精选)科学教案08-20

科学教案(经典)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