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科学教案9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教案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科学教案 篇1
师:同学们,平时玩过滑梯吗?谁能说说玩滑梯时你有什么感受?
师:你从滑梯滑下来时,身体与滑梯接触的地方有什么感觉?学生汇报交流。
小组交流,学生说出身体与滑梯接触时有摩擦的感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生活走向科学,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际入手,让学生亲身体会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
探究活动:
1.体会摩擦力。
活动一:手在桌面上摩擦。
师:请大家用手在桌面上摩擦,你有什么感觉?
师:请你在手上垫上白纸,再在桌面上摩擦,你又有什么感觉?
活动二:拉动蹲在地上的同学。
师:拉动蹲在地上的体重较大的同学,说一说在拉动时你有什么感觉?
师:拉动蹲在地上体重较轻的同学,说一说你又有什么感觉?
师:通过刚才两个活动,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当我们在桌面或地面上推或拉一个物体时,会感到费力,这是因为物体和桌面或地面之间产生了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科学上称摩擦力。推拉物体时感到很费力说明摩擦力大,感到比较省力说明摩擦力小。
2.探究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
(1)提出问题。
师:通过以上实验和活动,猜想一下: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2)猜想假设。
(3)制定方案。
师:这只是我们的猜测,能不能设计个实验来验证你们的猜测呢?
实验方案一:选择表面光滑和粗糙的两块木板,分别在上面用同样的速度拉动同一个木块,看看用多大的力,并分别记录下来。每个实验做两次,比较两个实验用力的大小。
实验方案二:将木块放在光滑的木板上,在木块上先后加放不同数量的砝码,分别用同样的速度拉动木块,比较两次实验用力的大小。
(4)实施探究。
教师巡视指导。
实验记录表
实验次数改变的因素保持不变的因素我们的发现我们的`结论
(5)展示交流。
师:以上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
师:大家说得很好。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被拉动物体的轻重有直接关系。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就越大,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就越小;被拉动物体越重,摩擦力就越大,被拉动物体越轻,摩擦力就越小。
3.摩擦力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师:生活中有很多与摩擦力有关的现象,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出示课本图片,可投影或播放有关视频)。你能说一下摩擦力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吗?
学生汇报。(手被磨得有些疼痛。)
学生汇报。(手磨起来要滑多了。)
学生汇报。(拉体重较大的同学需要费很大的力气,而体重较轻的同学就要省力多了。)
学生汇报。
学生猜想假设并相互交流。学生讨论后汇报:“可能与物体接触面光滑程度有关”.“可能与被拉物体重量有关”等。
各组讨论实验方案并汇报。
各小组根据实验方案选择实验工具进行试验,并将验证结果记录下来。各组学生开始试验。
各组展示.汇报实验记录与过程。
学生讨论汇报。
学生汇报。
学生在对比活动中感受到费力和省力,体验摩擦力的存在。
引导学生正确了解人们有效利用摩擦力的实例,以及人们克服摩擦力的做法,并进一步理解这些“克服摩擦力的做法”起到了什么作用。通过交流,认识到人们要尽可能增大有益摩擦.减小有害摩擦,使学生全面认识到摩擦力的利与弊。让学生明确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要为生活服务。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发现筷子、勺子、吸铁石能从米中取出小铁珠,感受吸铁石给米中取物带来的方便。
2、能积极参与活动,用简短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3、萌发进一步探索吸铁石的秘密的欲望。
【活动准备】
1、每组准备一个盒子,里面撒一些米,在米中混合一些小铁珠。
2、每组准备一份取物的'工具,有筷子、勺子和吸铁石。分别放置在小篮子里。再准备每组一个空盆子。
3、教师准备二张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一天晚上,有一只老鼠出来偷吃米,还把许多的小铁珠打翻在米缸里了。米和小铁珠混在一起。你有什么好办法帮我把小铁珠取出来吗?
幼儿自由说说取小铁珠的方法。
二、提供工具,让幼儿说说都有什么工具。
1、出示:筷子、勺子、吸铁石,猜一猜,这些工具能把小铁珠取出来吗?
2、出示统计表(一),介绍记录方法(在表格中第一格打勾和叉)。
三、探索:
1、老师说明要求:每人选一样工具,把取出来的小铁珠放在空盆子里。换工具时要把原来的工具放好,注意不要把米弄出来。取出小铁珠后想一想:你用的什么工具?是怎样取出来的?
2、幼儿开始取物,并记录(记录在相应工具后面第二格,打勾和叉)
请幼儿说说你用的什么工具,是怎样取的?和你猜想的是不是一样?
3、什么工具取回形针又快又方便?幼儿自由地说说。
四、取铁珠比赛。
1、每人取一样工具,不能换工具,又快又好地取小铁珠,在老师规定的时间看谁取的小铁珠多,老师喊停必须停下来,否则算犯规。
2、记录结果,数小铁珠的个数,在记录(二)中填写。
3、得出结论:取米中的小铁珠用吸铁石又快又方便。
【活动延伸】
吸铁石有这么大的本领,它还可以帮助我们做什么呢?我们下次再来讨论。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通过拉、拽、套串珠的操作活动,感知松紧带的弹性。
2、帮助幼儿了解松紧带给人们带来的方便。
3、能大胆讲述自己的发现。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用松紧带和包装绳穿的珠子各一串(大小、颜色一样),幼儿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1、谈话引起兴趣,介绍桌面材料,比较两串珠子。
◎教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两串珠子,好看吗?这两串珠子一样吗?什么地方一样啊?你们想戴吗?
2、幼儿戴珠子,感知松紧带的弹性。
◎幼儿自由戴手珠。
提问:你们戴一戴、试一试!戴起来了吗?
◎让幼儿比较两串手珠,引导幼儿发现穿珠子的绳子不同。
教师:这串怎么会戴不起来?这两串是一样大的啊,你们拉一拉,看看发现了什么?绳子怎么啦?
3、比较包装绳和松紧带,进一步感知松紧带的弹性。
◎(教师当场拆开两串珠子)
提问:你们想一想哪根是拉不动的?哪根是能拉动的呢?(让幼儿指认)
◎教师双手拿住两根绳子的一端,请一名幼儿拉另一端,感受松紧带的弹性。
教师:这根能拉动的绳子叫什么啊?
4、经验拓展。
◎让幼儿找一找身上的松紧带,帮助了解松紧带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提问:为什么身上这么多地方要用到松紧带啊?
5、游戏活动——“松紧带”
玩法:手拉成圆圈,松——圆变大,紧——圆变小。
活动反思:
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探究活动,进行尝试,感受参与的乐趣,并能鼓励幼儿大胆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整个过程通过幼儿分组交流探索的结果,分组合作制作手珠串,分享共同合作的过程与结果,培养了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积极动手做科学小实验,初步感知弹性物品的特点和性质。
2、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3、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教具:录音机、磁带、弹簧、贺卡、小兔图片;学具:海绵、气球、松紧带、皮筋、积木、铅笔、雪花片、磁带盒、纸、发套、高弹手套。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一个非常神奇的世界里”(放录音),“听,多好听的声音,到底是个什么地方?我们一起去看看吧”教师带幼儿学小鸟飞的动作进入教室。
〈二〉基本部分
1、通过操作感知弹性物品的特点。
〈1〉幼儿每人一根皮筋
“来到了神奇的世界,大家看看我们身边的桌子上有什么?”〈皮筋〉“现在你可以玩一玩,但玩的时候,你要仔细看,它会怎么样?”幼儿玩耍,教师观察。“请你拉一拉皮筋,边玩边仔细看,它会怎么样?”教师小结:皮筋用力拉开后会变长,放开后回到原来的样子。
〈2〉每组一个小篮子,内装有海绵、气球、松紧带等弹性物品
教师揭开盖布:“神奇世界的东西可真多,我们一起看看还有些什么呢?”〈请幼儿看一看、讲一讲。〉“小朋友想玩玩这些东西吗?请小朋友每人拿一样玩玩,看看谁的玩法最独特。”〈启发幼儿可以跟组里的小朋友换着玩〉
教师对这些问题逐个进行引导。
比如:“吹气球”提问:没吹的气球是什么样的?往气球里吹器,气球会有什么变化?给气球放气,它会怎么样?
2、教师引导幼儿用语言表述这些弹性物品的性质、特点。
“刚才我们玩了这么多东西,准能说说它们有个什么共同的秘密?”幼儿思考,各抒己见,自主表达各自的观点。
3、启发幼儿联想日常生活中,哪些东西有弹性 “刚才小朋友发现了皮筋、海绵、气球对它们用力以后,会变形,手放开后又变成原来的样子,是有弹性的,那么除了这些东西外,你知道还有哪些东西是有弹性的呢?”
4、指导幼儿进行弹性、非弹性分类,进一步巩固对弹性的`认识
5、发散性思维训练:“如果你是一位设计师,你会设计一件什么样的弹性玩具?”〈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大胆表述〉对每一位幼儿设计出来的每一件物品,不论好坏,都要做出积极的评判,鼓励幼儿积极思考,激发求异思维的火花。
6、延伸活动:“制作弹性玩具――会跳的电池”
活动反思:
《幼儿园教育纲要》明确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现发现的乐趣。科学教育蕴含的教育价值主要在于亲历探究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从而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应用。幼儿学习的动机与成人不同,他们的动机完全依赖于对被认知对象感兴趣的程度。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意图:
幼儿知道用线来放风筝,用绳作跳绳、游戏…… 但是孩子缺乏一定操作经验,故开展了本次活动。旨在提升孩子探索与学习多方面的生活经验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幼儿自讲、互讲、满足幼儿表达的愿望。
活动目标:
1.认识生活中的线和绳,能够比较各种线和绳的不同特点,初步了解它们的用途。
2.感知线和绳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活动准备:
1.布置丰富线绳原材料的活动室。
2.收集各种各样的线绳,探其用途。
3课件《我和我的外婆》
活动过程:
一、教师讲故事《我和我的外婆》
1、教师:先请小朋友听一个故事,听听、看看故事里讲了什么。
2、听故事后,教师提问。
教师:故事里讲了什么?都有什么是长长的.?(电话线、马路标线、毛线、阳光线)可请幼儿反复听几遍故事,加深理解。
二、寻找线和绳
教师:小朋友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线和绳,我们来找一找吧!
1、寻找身上的线和绳
引导幼儿观察自己身上和同伴身上哪里有线和绳,如:衣服上的线、鞋上的绳、女孩系在头发上的松紧绳等。
2、寻找活动室中的线和绳。
引导幼儿观察、寻找活动室里有哪些线和绳,如:电线、运动时用的跳绳、玩具上的天线等。
三、感知、交流
1、向幼儿逐一展示各种各样的线和。
教师:小朋友们看一看,这些是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引导幼儿比较它们在长短、粗细、软硬等方面的不同。
3、引导幼儿说说它们可以用来做什么。
教师:说一说,我们生活中的哪些地方用到了线和绳?它们都有什么作用?
如:毛线—织毛衣用,纸绳—包东西用,网线—上网用,彩绳—包装礼品用,丝线—刺绣用等,让幼儿充分的讨论各种线和绳的用途。
4、引导幼儿根据以往的经验说说自己还在哪里见过什么样的线和绳。如:铁丝线、包装用的绳等。艺术品中有哪些是用线和绳做的。
四、操作游戏
1、指导幼儿尝试玩翻绳游戏。
2、指导幼儿用线和绳摆出各种各样的几何图形。
3、指导幼儿弯折电线,大胆设计各种造型。
科学教案 篇6
设计意图:
空气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的。为了增加孩子们对空气的认识,帮助他们获取一些有关空气与人类的关系,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对大自然的'热爱。我设计了本次活动。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无处不在的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2、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知道空气可以助燃、充气的作用。
3、喜欢进行小实验活动,积极探究空气的秘密。
活动准备
1、白色塑料袋、吸管用具与幼儿人数相等。
2、气球、蜡烛、火柴、小杯子、充气玩具。
3、大玻璃瓶、小塑料杯一个
活动过程
一、出示透明玻璃杯,告诉幼儿玻璃杯里盛着非常宝贵了东西,引起幼儿的兴趣。
二、教师做实验,请幼儿细心观察,证明实验用的杯子里有空气。
1、玻璃杯子里面放如一张纸,将杯口朝下,垂直放入盛水的玻璃瓶中,过一会将被子垂直拿出来,杯子中的纸没湿。如果杯子在水中倾斜,就会发现有许多水泡从杯子中跑出来,杯子中的纸也会被浸湿了。
2、启发幼儿注意观察,认真思考,引导幼儿进行猜想和讨论,寻找答案。
三、引导幼儿根据生活经验讨论: 为什么空气是宝贵的。帮助幼儿理解空气与我们的生活关系,了解人和动物都离不开空气。
四、出示实验材料,教师指导幼儿操作,寻找空气。
1、让幼儿用塑料袋在活动室的各处找空气。
2、请幼儿观察空气的颜色、闻闻空气的味道,摸一摸,启发幼儿说出空气的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
3、请幼儿为气球充气,把点燃的蜡烛用玻璃杯罩住,用塑料管吹看看有什么现象,想想这是为什么?
4、启发幼儿说出还有什么地方有空气?(皮球、游泳圈、轮胎、我们的身体了等等)。
活动延伸:
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思考:水里有空气吗?高空有空气吗?并把自己的发现及时与大家进行交流。引导幼儿阅读幼儿用书第2册第一页,继续进行空气的游戏。
科学教案 篇7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初步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四个基本生长过程和外形特征;
2、启发幼儿对小动物的探索欲望和兴趣;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操作能力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二)活动准备:
1、盛有小蝌蚪的鱼缸
2、故事《小蝌蚪找妈妈》;
3、PPT
三)活动过程:
一、老师带领幼儿观察小蝌蚪引入活动主题
1、老师讲故事《小蝌蚪找妈妈》,提醒幼儿边听故事边观察"小蝌蚪长得是什么样子的,象什么?"
2、引导幼儿观察鱼缸中的小蝌蚪,讨论并讲述"小蝌蚪的外形特征(大大的头、有眼睛、没腿、象鱼等)。
二、逐步出示小蝌蚪的变化过程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它的四个不同的过程,并在活动中适当穿插各种提问。
参考资料:
1、卵子:一个青蛙妈妈在春天时会在池塘或小河里产下许多的卵子。每个卵子都是圆圆的,软软的,许多许多连在一起,在水中慢慢地蠕动着。
2、刚出生的小蝌蚪:过2——3天以后,小蝌蚪便从卵子里钻出来,大大的头,长长的尾巴,特别象鱼,并用头上的鳃从水中吸进空气,开始生活。
3、长大的小蝌蚪:大约需要50天的时间。“文章。出自大。考。吧幼。师网。"慢慢地先长出两条后腿,再长出两条前腿,变成了小青蛙的样子,嘴巴变大了,头上的鳃没有了,但尾巴还没有脱落。
4、小青蛙:70多天以后,它的尾巴完全脱落。这时,它可以在水中生活,也可以到陆地上去生活,自己找食物,变成了一个能干的小青蛙。
三、师生共同小结,进一步加深幼儿对小蝌蚪生长变化过程的认识和理解。
1、小结:以上是小蝌蚪变成青蛙的四个基本过程,从卵子到变成小青蛙大约需要70多天,可也有些小蝌蚪要花将近3年的时间才能变成它爸爸和妈妈的样子,世界上还有些小蝌蚪它不是在水里进行变化的,而是在它爸爸的嘴巴里进行变化,直到长成小青蛙才跳出来。
2、提问:
(1)为什么把小青蛙叫两栖动物?(可以生活在水里,也可以生活在陆地上)
(2)青蛙吃什么呢?(昆虫、蚯蚓、蜘蛛、蜗牛……)老师提示:青蛙不停地脱皮,旧皮对它们来说也是最好的食物。
(3)为什么要爱护小青蛙?(它是捉害虫的.能手,庄稼的好朋友,对我们人类来说是有益的,所以要爱护它、保护它)
附件(儿歌):小蝌蚪找妈妈
1、一个卵子圆又圆,动一动,动一动,真好玩;(动作缓慢)
2、一只蝌蚪一条尾游来游去找妈妈;(动作轻快)
3、两条后腿长出来,妈妈妈妈在哪里?(欢快)
4、四条腿呀长出来,妈妈妈妈在这里。妈妈……扑向妈妈的怀抱(老师头演青蛙妈妈去迎接"小蝌蚪")。
教学反思:
1、在备课过程中,我考虑到以讲故事形式进行引入,略显单一,于是采用PPT的形式,将故事以动画形式播放给幼儿观看,并加以将讲述,这样让幼儿很直观地观察小蝌蚪的各种动态,以及青蛙的模样,青蛙与其它动物的相同与不同;
2、在活动过程中,在保证幼儿有自由发展空间的基础上,我引导幼儿先进行观察,让幼儿发表自己的想法,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再进行绘画基本操作的示范;
3、在幼儿自己操作的过程中,我加以指导一些常规教育,以此来巩固幼儿的良好习惯;
4、不足之处在于:从最后的作品上看,在给幼儿进行绘画操作示范的同时,限制了孩子的思维, 不少孩子画的小蝌蚪尾巴都在相同方向,所以,如果重新上这堂课的话,我会在这方便多加以引导,让幼儿更具想象力。
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尝试从整体到局部观察常见的水果,提高观察能力。
2.乐于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3.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4.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活动准备:
1)自制水果的家,拉开式的门;2)用纸盒做成水果的家,里面装入红、黄、绿苹果;3)幼儿操作材料:①用黑色手工纸做成苹果、梨、香蕉的影子,放于幼儿身边的桌子上;②用透明塑封纸做成的苹果、梨、香蕉,多种颜色的底板纸。
活动过程:
捉迷藏 回忆水果意图一:在捉迷藏的游戏中,帮助幼儿回忆常见的水果1、出示一扇门师:今天水果娃娃要和我们捉迷藏,猜猜会有哪些水果宝宝?
(幼儿自由回答)辅助提问:xx是什么颜色的?Xx它长得怎么样?
2、打开门让幼儿观看小结:今天有圆圆的苹果,黄黄的生梨,弯弯的香蕉这么多的水果和我们捉迷藏,找影子 感知水果形状意图二、寻找苹果、梨、香蕉的影子,感知水果形状1.出示水果影子师:调皮的水果宝宝还要和我妈玩找影子的游戏。(展示图片中苹果、梨、香蕉的轮廓图。
师:宝宝们,我们是苹果、梨、香蕉。我们的影子已经在你们的桌子上了,快来找出我们的影子吧。
2.交代任务师:现在请你走到桌边,看一看、想一想桌子上的影子是谁的,然后把它送到苹果、梨、香蕉的家里。
3.幼儿操作,老师观察指导。
幼儿将影子贴到相应轮廓图的下方。
教师观察指导要素:
(1)幼儿能否按照外形把水果影子送至相应的地方。
(2)当幼儿匹配正确时,教师宜用提问帮助幼儿提升:
1、 这是什么水果的影子?它的形状是怎么样的?
2、你怎么知道这是苹果、梨、香蕉的影子?它们的形状是怎么样的'?
4.教师小结。
小结:苹果的形状是圆圆的,梨的形状是一头大一头小,香蕉的形状是长长的、弯弯的。我们是根据形状找到了苹果、梨、香蕉的影子。
颜色变变变 感知水果颜色意图三:寻找苹果、梨、香蕉的颜色,感知同样的水果不同的原色1.出示三种颜色。
师(模拟水果宝宝的声音):没想到你们这么厉害,一下子就找到了我们的影子。我们再来玩一个游戏吧。你们准备好了吗?
2.交代任务。
师(出示塑封纸做的透明的水果):这次水果们把自己的颜色藏起来了。你们想一想苹果、梨、香蕉是什么颜色的?把它们送属于自己颜色的家里吧。
3.幼儿操作,教师观察指导。教师观察指导要素:
(1)幼儿是否将透明的水果送至与其颜色相应的颜色底板纸上。
(2)当幼儿匹配正确时,教师用提问帮助幼儿提升:你为苹果、梨、香蕉穿上了什么颜色的衣服?
4.教师小结。
(1)当绿色没有幼儿使用时,重点提问:苹果宝宝有哪些颜色的衣服?你在哪里看见过不同颜色的苹果?
(2)有个别幼儿用到绿色时,重点提问:你在哪里用到绿色时,重点提问:你在哪里见过绿颜色的苹果?苹果宝宝还有什么颜色的衣服?
(3)出示"苹果的家"并小结:不同的水果有不同颜色。有些同种水果也会有不同的颜色。
教学反思
本节课,幼儿对活动很感兴趣,学习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活跃,能充分调动他们动手,动脑和动口的能力,提高了他们的观察力和听觉能力。能达到教学目的。
不足:可能在最后加上一些品德教育效果会更好一些。(如:声音虽然好听,但在别人休息或工作的时候,我们不能发出太大的声音,以免影响别人……)
科学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小蝌蚪的特征。
2、乐意和教师一起表演,感知体验自由游动的小蝌蚪。
【活动准备】课件:趣味练习--养蝌蚪
【活动过程】
1、出示趣味练习卡,幼儿观察小蝌蚪。
师:画面上有什么?小蝌蚪是什么样子的?
2、认识小蝌蚪的特征
小蝌蚪的头长得什么样?
有几个黑油油的眼睛?
小蝌蚪的后面有几条尾巴?
小蝌蚪在水里是怎么游的'?
3、请幼儿模仿小蝌蚪在水里游的动作。
4、师:我们看看小蝌蚪长大后会变成什么样子?
观察图片
了解小蝌蚪长大后变成青蛙。
5、师:你们喜欢小蝌蚪吗?我们来画很多的小蝌蚪,把它们放在池塘里好吗?
6、幼儿画蝌蚪,用线条画出大大的脑袋,小小的尾巴。
7、养蝌蚪,把幼儿的作品放在展板上(池塘)。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经典)09-25
科学教案【精选】10-13
【经典】科学教案09-11
(精选)科学教案09-18
科学教案[经典]08-27
[精选]科学教案07-30
科学教案【经典】08-16
(经典)科学教案08-20
(精选)科学教案08-20
科学教案(经典)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