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10篇【实用】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教案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①认清科学与艺术的相同之处
②理解文中例证法及其作用
③学会用研究、讨论的方法就科学与艺术的关系,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讨。
④理解“科学”“艺术”“创造力”“真理”这些标志人类文明进步的最重要的概念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学会用研究、讨论的方法就科学与艺术的关系,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讨。
教学难点:
理解“科学”“艺术”“创造力”“真理”这些标志人类文明进步的最重要的概念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第1课时
教具准备:幻灯片、幻灯投影仪、电脑
作 业:见自测
板书设计:
科学与艺术
李政道
共同基础:人类的创造力
共同目标:追求真理的普遍性
时间 教学过程
一、导向:
1、导语:
运用多媒体播放或解释李可染的水墨画“晓阳辐射新学光”和“超弦生万象”。
2、揭示目标:
①认清科学与艺术的相同之处,理解文中例证法及其作用
②学会用研究、讨论的方法就科学与艺术的关系,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讨。
③理解“科学”“艺术”“创造力”“真理”这些标志人类文明进步的最重要的概念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二、自学:
1、自读课文后,把文中不认识的字写在黑板的左边,认识的同学就把拼音注上去。
阐(chǎn) 婵(chán) 奠(diàn) 辐(fú)
2、积累下列词语:
①潜意识②婵娟③共鸣④依赖⑤奠定⑥鉴赏⑦意境⑧跨越⑨狭义⑩广泛
2、作者作品及相关知识简介:
李政道教授1926年出生于上海。曾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57)、爱因斯坦科学奖(1957)、法国国立学院布德埃奖章(1969,1977)、伽利略伽利莱奖章(1979)、意大利共和国最高骑士勋章(1986)、埃.马诺瑞那爱瑞奇科学和平奖(1994)等。
背景资料:20xx上海科学与艺术展上,李政道做了《科学与艺术》的演讲。他旁征博引,从李白的《把酒向月》、苏轼的《水调歌头》,到迈克尔逊和莫雷1887年的光速试验,普朗克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从科学与艺术对称和不对称的表现方式到欧几里德和非欧空间、超弦理论等方面,对科学和艺术的关系作了精彩的阐述。
3、感知内容:
①逐字逐句地读懂课文,最好能把一些概括抽象地话,通过理解,在头脑里形成具体的事物。
②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议论文包含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
论点就是文章所要议论、阐述的观点,是作者要表达的看法和主张。阅读议论文,首要的就是寻找、提取和理解文章的论点。
本文的论点是: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③为什么说“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如何理解“真理的普遍性”
科学的自然定律,由人的创造性的概括和抽象而成,各种艺术品更是人的创造力的体现,没有人的创造力就谈不上科学和艺术。
④再次速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开门见山,提出论点。
第二部分(2-10)具体论证论点。
第三部分(11-12)综合论述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和情感智慧方面的异同。
三、讨论:
小组合作探究
过程:学生先独立选择探究品味点,思考批注,然后在小组内探究、讨论、交流。
1、科学与艺术有哪些相同点?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2、文章列举李白的《把酒问月》和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为了说明什么?是为了说明不同朝代的不同作者写同一题材——咏月,虽然有相似和不同,却同样感动着不同时代的人们。这就是艺术珍品的“真理的普遍性”。
四、质疑:
再读课文,自由设置疑问,师生共同探究,合作解决。
五、自测:
1、(1)简要说说科学与艺术在哪些方面本质是一致的?
2、(2)细读下面的句子,并结合实例谈谈你的理解。
①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
②定律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就越深刻。
六、自结:
学习本课时你有什么收获?
略
第2课时
教具准备:幻灯片、幻灯投影仪、电脑
作 业:见自测
板书设计:
略
时间 教学过程
一、导向:
1、导语:
复习上课时内容,导入本课时内容:请一个同学说出:《科学与艺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其实在我国古代就有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实例。讲讲我国古代的人们面对冰清玉洁的月亮表面的蒙蒙黑影编出的嫦娥奔月的故事。
2、揭示目标:
①认清科学与艺术的相同之处
②理解文中的一些句子的含义。
③理解文中例证法及其作用
二、自学:
1、找出点明艺术的“创造力”和“真理的普遍性”的句子,并谈谈如何来理解它们。
强调艺术的创造力句子: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地情感。
就是说,只有用创新的手法,才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珍品,也才能唤起深藏在内心的情感。强调艺术“真理的普遍性”的句子: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情感”指的是: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反响”是指艺术接受者欣赏者的共鸣反映。
2、说说什么是科学的“创造力”和“普遍性”?如何来理解它们。
科学的创造力的句子:尽管自然现象不依赖于科学家而存在,但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实一种人为的,并属于人类智慧的结晶,这和艺术家的创造是一样的。这句话强调了人对于科学的“创造力”
科学的普遍性: 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这就是说原理定律一旦抽象概括出来,它的覆盖面是极广的,它的应用形式再多再发展,也只是它的应用形式,它本身是不会变的。
3、找出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方面的“异”,它们的关系。
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方面的“异”:科学的真理性植根于科学家以外的外部世界;艺术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植根于整个人类。科学家和整个人类只是外部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科学的普遍性根植的范围要大于艺术家所追求的。
4、“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联的”表现
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联的”表现:艺术和科学都需要智慧,而要发挥发展智慧又需要情感因素。
三、讨论:
小组合作探究
过程:学生先独立选择探究品味点,思考批注,然后在小组内探究、讨论、交流。
议一议本文运用的例证法及其作用。
例证法就是一种用个别、典型的具体事例实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
本文2至4段中举了李白的《把酒问天》和宋苏轼的《水调歌头》,说明不同朝代的不同作者写同一题材——咏月,虽然有相似和不同,却同样感动着不同时代的人们。
本文第5段举了莎士比亚的例子,说明中外一理。
本文第10段举了“迈克耳孙和莫雷在1887年做的光速实验”和“普朗克在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的事例来论证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
四、质疑:
再读课文,自由设置疑问,师生共同探究,合作解决。
五、自测:
1、仔细观察生活,从中找出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事例。(例如:“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杂技、魔术、戏法里有许许多多物理、化学、心理学的学问。)
六、自结:
学习本文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谈认识
七、教后记: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通过多层次的观察和提问,认识季节变化对动物的影响。
教学准备:
蚯蚓、蚂蚁、蛇、青蛙、喜鹊、燕子、熊、猫等常见动物的卡片或模型。
教学过程:
一、观察与提问。
1、观察提问
“小蚂蚁找朋友”是在巡访蚂蚁的基础上,更宏观的观察活动和有意识的提问。阅读这个小故事。
小蚂蚁在找什么朋友?
找到的都是那些朋友?
朋友们在干什么?
其他动物是怎样过冬的?
小组讨论,查找资料。把搜集到的资料写在“小科学家记录本”上,并与同学们互相交流。
2、分类
同学们大家真是太棒了,通过搜集资料与小组交流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动物们过冬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让我们打我们搜集到的动物的过冬方式进行分类吧!
动物的过冬方式可以分为几类?你们是怎样考虑的?
冬眠:熊、青蛙、蝙蝠、蛇……
备粮:蚂蚁……
南飞:大雁……
换毛:猫、狐狸……
3、游戏:卡片竞答
每组两人,轮流抽取卡片,讲讲每张卡片上的动物是怎样过冬的',看谁知道得最多。
4、角色扮演
通过学生喜欢的活泼的方式,激发对已知事物的感受,展示生命世界的丰富多彩,激发热爱生命的情感。
我们来排练一个小节目,扮演准备过冬的动物。
看那一小组的表演最棒!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比较豆子泡水之前和泡水过后的变化。
2、了解泡过水后的豆子的构造。活动准备:干黄豆和泡过一夜的湿黄豆若干,练习册。
活动过程
一、引发幼儿回忆泡豆子的情形。
1、想想昨天我们是怎样泡小豆子的'?泡的是什么豆子?它是什么样的呢?
二、观察泡过水的豆子的形状。
1、出示两种豆子:泡之前的豆子和泡过水后的豆子大小有什么不一样呢?哪个大哪个小?泡过水后的豆子外皮怎样?形状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2、请你们拿一个小豆子,轻轻剥开两瓣,看看里面怎样?你知道里面长出细细的小芽叫什么吗?胚芽有什么作用呢?(
3、小结:植物的胚芽是植物胚的组成部分之一。它位于胚轴的顶端,突破种子的皮后发育成叶和茎。
三、画一画。
1、请你将泡之前的豆子的样子和泡过水后的豆子模样画出来。
2、引导幼儿相互交流自己的作品,并说出泡过水后的豆子的构造。
四、延伸活动。
我们将这些豆子种植起来,看看它们都会有什么变化。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理解物体厚薄的概念,感知厚薄的相对性。
2.在玩积木中感受物体的厚薄。
活动准备:
1.长宽相同、厚薄明显不同的3种积木图片,每种若干并按从薄到厚的顺序做上标记。
2.厚薄不同的各种物品图片。
3.厚薄不同的积木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认识厚薄不同的物体
1.教师在电脑上出示积木1和2的图片,让幼儿观察积木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2.教师:这两块积木哪里不一样呢?幼儿回答积木1和2的高矮不一样,教师可以告诉幼儿由于他们都太矮,所以不用高矮区分,而用厚薄来区分。
3.教师小结:2号积木厚些,1号积木薄些。
二、幼儿寻找不同的物体
1.教师出示一些图片,让幼儿观察,哪些物体是厚的,哪些是薄的。请一些幼儿来到电脑前点出哪些厚哪些薄进行互动。
2.看图互动后,可以再请幼儿说说周围还有哪些厚薄不一样的物体。
三、想一想,说一说
1.教师出示积木3,与积木2比较,问幼儿:那块积木厚些,那块薄?
2.教师同时出示3块积木。 教师:2号积木和1号积木比的时候,它是厚的。但是和3号积木比的时候却变成薄的了,这是为什么呢?
3.教师小结:3号积木最厚,2号积木薄些,3号积木最薄。
四、积木比一比 教师在电脑上出示分别由三种厚薄不同的积木若干进行垒高图片。
1.三种不同积木垒同样高度的'图片,并数一数垒同一高度不同积木所需数量的差别。
2.同样数量的不同积木进行垒高的图片,看哪一种积木垒起来的高度最高。
3.图片展示说明后,请幼儿自由分组,教师把积木发给幼儿亲自动手搭积木,感受物体薄厚的相对性。
科学教案 篇5
一、活动目标:
1、知道月饼是中秋节特有的食品,通过观察和品尝,知道月饼有各种各样的外观和味道。
2、能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与感受。
3、体验和同伴一起分享月饼的快乐。
二、活动重难点:
1、活动重点:通过观察和品尝,知道月饼有各种各样的外形和味道。
2、活动难点:能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出月饼的特征。
三、活动准备:
1、幼儿每人一块月饼(幼儿自带,品种不一)。
2、教师准备苏式和广式月饼,水果刀一把,盘子若干。
四、活动过程:
(一)、幼儿自由观察盘子里的`月饼,并和同伴进行交流。
提问:盘子里有什么?它们是什么样子的?闻起来是什么味道的?
(二)、引导幼儿观察月饼的馅儿,知道月饼是有各种各样的。
1、猜猜月饼的馅儿,激发进一步活动的兴趣。
2、观察切开来的月饼,知道月饼的馅儿是各种各样的。
(1)仔细看看月饼里面是什么样的?
(2)你们有没有吃过这些口味的月饼?说说它是什么味道的。
(三)、幼儿品尝月饼,体验和同伴分享的快乐。(引导幼儿了解月饼是中秋节特有的食品。)
(四)、拓展经验,介绍自己见过或吃过的月饼。
提问:你还吃过什么样的月饼,向我们大家介绍一下。
五、活动延伸:
可通过家校通提醒家长在家中引导幼儿观察月饼的外观、品尝月饼的味道、比较月饼的内馅儿,让幼儿知道不同的月饼,它们的外观、味道和馅儿是不一样的。在中秋节晚上可以跟孩子讲一讲中秋节的故事,让幼儿了解中秋节的来历和意义。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能区分生命物和非生命物,初步理解生命的概念。
2、教育幼儿要珍惜生命、爱惜生命。
3、培养幼儿探索生命现象的兴趣。
活动准备:
多种小动物、植物、录像、课件、玩具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今天老师要和小朋友一起来研究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哪些东西有生命?你是怎样想这个问题的?
2、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许多可爱的小动物,它们是谁?它们在干什么?它们都喜欢吃什么?
二、组织幼儿探索(观察)哪些东西有生命,感知生物的.特征。
(一)探索动物为什么有生命?
1、引导幼儿观察动物,并尝试去喂一喂。
2、组织幼儿讨论刚才的发现。讲一讲你刚才看到了哪些小动物?它们在干什么?
小结:这些小动物有的会飞、有的会跳、有的会游、还有的会爬…,它们都会动,饿了还会吃东西,吃了东西就会慢慢长大,像这些动物它们都是有生命的。
3、联想活动
①想一想你们还见过哪些动物?它们有没有生命?
②看录像:看看这些动物它们是不是也会动,也有生命呢?
③小结:刚才看到了什么动物?这些动物有生命吗?(它们都会动、会吃东西、还会慢慢的长大,而且生命是不断延续的,它们都是有生命的)
4、让幼儿感知动物是有生命的,会从小慢慢长大。
放录像:小蝌蚪的生长过程。
(二)探索植物为什么有生命?
1、想一想植物有没有生命?(植物也是有生命的,它们吸取水分和养份)
2、出示植物,观察
提问:它是怎样长大,才开出这么漂亮的花来的?
3、放录像:植物的生长过程
小结:播下种子---发芽---长叶---开花(有的植物还会结出果子)虽然植物不会动,但植物也是有生命的,所以我们也要爱护花草树木。
(三)探索人为什么有生命
1、动物有生命、植物有生命、那人有没有生命呢?
2、人的成长,出示课件,小结,动、植物、人都是有生命的,我们都要去爱惜生命、珍惜生命。
(四)探索非生物
1、出示玩具,幼儿玩一玩,看看它们有没有生命呢?
2、小结:玩具跟动物、植物、人是不一样的,它们自己不会动,不会吃东西,不会从小慢慢长大,是没有生命的。
3、联想活动:想一想还有哪些东西是没有生命的?
三、结束游戏
1、游戏“长长长”
2、作业,今天我们知道了哪些东西是有生命的,哪些东西是没有生命的,课下再去找一找。
科学教案 篇7
活动名称:气球船
活动目标:
1、 激发幼儿对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主动探究的愿望,并从中体验快乐。
2、 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让幼儿感受气球里的空气往外排出时会产生反作用力,探索吸管的不同与气球速度的关系。
3、 学习做气球船,提高幼儿用透明胶固定气球和吸管的能力。
活动准备:小河,吹好的气球一个,气球若干,剪刀,透明胶和吸管,毛巾。
活动过程:
1、 小实验“气球船”。
——小朋友们看一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气球)
——这些气球有什么不一样吗?
——今天老师想用这些气球小实验,看看他们在水里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2、 讨论幼儿观察的现象,教师总结。
——小朋友刚刚看到了什么?
——小朋友说的真棒,这些气球在水里,像小船一样能行驶,真好玩!老师给这些能行驶的气球起个好听的名字叫气球船好吗?
3、幼儿尝试做气球船,教师给与引导和支持。
——李老师做得气球船好不好玩你们想不想做个气球船在水里玩一玩呢?通过刚刚小朋友们的观察谁能告诉气球船是怎样做的?
——教师边示范边讲解气球船的制作方法。
——老师今天为你们准备了气球、吸管、透明胶、剪刀和毛巾。现在请小朋友上桌做一个漂亮的气球船放到小河里试一试。
——教师个别指导幼儿用胶带和放到水中引导幼儿观察速度不同。
——刚才老师做的气球船时小朋友发现了气球船有吸管排气才能在水上行驶,现在小朋友仔细观察水池中你做的气球船和别人的气球船有什么不同。(气球船的速度为什么不一样呢?)
——小朋友说的`真好,吸管粗的跑得快,细的跑得慢。
——老师想考考你们,你们说为什么气球插上吸管排气时就能在水中行驶呢?
——老师带来了一段录像,我们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
4、 放录像,师幼共同寻找“气球船”的原理。
——刚才我们看了录像了,谁告诉我你看到火箭是怎样升空的?
——是靠向后排出气体才向前运动的。
——小朋友现在想一想我们的气球船为什么能在水里行驶呢?
——老师告诉你们,这两种现象是一个道理叫“动量守恒”。
5、小结:师幼共同尝试做气球火箭。
——嫦娥一号运载火箭起飞了,他的起飞和小朋友做得气球船是一个原理,那小朋友现在想不想让你的气球船也像火箭一样飞上天空呢?我们试一试好不好?
——请小朋友到水里拿出你刚才做的气球船给他吹满气,捏住先不发射这次我们来个飞行比赛大家一起发射。
——幼儿吹气球
——预备齐——发射。
科学活动:绳子的用途
温州第四幼儿园:金笛
活动目标:
1、了解生活中各种绳子及其用途。
2、乐意开展创造活动,喜欢和同伴交流、分享。
活动准备:
1、汉字卡片:挂、系、扎、串(已认识过这四个汉字)。
2、将衣服、毛巾、图画;没穿鞋带的鞋子;各种有孔的珠子;包装盒分四组摆放。
3、收集一些关于绳的照片。
4、宝物筐:各种材质不同、粗细不同、长短不同的绳子、衣架、夹子、剪刀等。
活动过程:一、了解材料,引出绳子的主题
(出示各种材料包括各种绳子)师:你们瞧,桌子上都有些什么?
(出示四个汉字)师:这几个字能用绳子和桌子上什么东西做好朋友?
二、分组试一试,绳子的用途
1、师:老师把它们分成了四组,每组的中间有一个字,看了这个字后,你们四人为一组就要动脑筋把桌子上的东西变一变!
2、每组幼儿展示自己的成果
师:你们桌子上的是什么字?怎么变了?
三、说一说用过的绳子
师:刚才你们干什么了?
你们都用到了哪些绳子?教师与幼儿一起总结绳子的用途,让幼儿了解各种绳子的特性。
如:棉绳很软,打在脸上也不痛:尼龙绳比较坚固,可以用来挂重的东西;塑料绳用来做跳绳…
四、合作玩绳子
师:绳子还可以用来玩呢,我这里就有一些绳子,带得太少了,不能每个人一根,你们可以几个好朋友一起玩一条绳子,看看哪几个小朋友绳子能玩出新花样。
玩的过程中及时发现新的玩法,引导幼儿合作完成。
五、生活中的绳子
师:小朋友真棒!刚才我们用不同的绳子进行了扎、串、系、挂的活动,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还在哪里发现了绳子?
1、幼儿自由讨论
2、播放各种绳子的照片
师:生活中还有很多绳子可调皮了,躲起来很难发现,金老师就把这些绳子找出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绳子藏在哪里了?有什么用呢?
六、结束
原来生活中还有那么多有用的绳子,那楼下的小朋友肯定等不及了,我们把今天看到学到玩到的赶快去告诉他们吧!
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知道哪些是危险的事,懂得要远离它。
2、积累安全生活的经验,增进自我保护的意识。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了解哪些是危险的事
活动难点:学会自我保护
活动准备:
图片若干 情境表演“胖胖喝进了盐酸”
活动过程:
一、 情境表演
“胖胖喝进了盐酸” 胖胖是一个虎头虎脑,模样长得十分可爱的中班男孩。一个星期天的下午,胖胖从外面与小伙伴一起玩好,满头大汗地回到了家里。妈妈正在厨房忙着烧饭,胖胖擦了脸、洗了手,就忙着找水喝。这是胖胖突然发现雪碧瓶里有“饮料”,捧起雪碧瓶就喝了起来……十分庆幸的是胖胖的爷爷、爸爸妈妈都在长海医院工作,而且他们的家也住在长海医院的职工大楼里。因抢救即使,没有造成严重的后果。经过几个月的'调理,胖胖又能正常地进食了。事后,经了解才知道,胖胖的妈妈将盐酸拿回来,是为了洗马桶,打扫卫生用的。没想到一时疏忽险些酿成惨剧。
二、 讨论活动
1、 胖胖为什么会生病?
2、 我们平时应该怎样做?
小结:我们平时不能随意的去碰、去吃一些物品。
三、 看几副安全教育的图片
图片一:下雷雨是小朋友在大树下避雨
图片二:一个人在摸插座
图片三:陌生人敲门马上把门打开
说说他们做得对吗?为什么? 那我们碰到这样的事应该怎样做?
活动反思:
本次教学活动,能够根据教学目标开展,运用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启发感知。讲述与操作让幼儿积极主动参与活动,逐步激发幼儿动手操作活动的兴趣及强烈的探索欲望。发明创新方法,体验创造带来的快乐。动静结合,注意发挥孩子的主体性,让幼儿思维活跃,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创新品质。
科学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通过有趣的操作活动,感知空气的存在,初步了解空气的特征及作用。
2.动手动脑探究问题,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活动前,让幼儿初步认识空气,让幼儿在自己的身边寻找空气的存在。
2.(物质准备)每人一个装有三分之一水的'透明杯子,吸管,粉笔人手各一份,塑料袋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教师出示一个已经吹起来的气球,直观演示引出课题,请小朋友们看一看,气球为什么是胖胖的?(幼儿回答)教师小结吹起来的气球里面有空气
2.出示问题,幼儿猜想。
气球娃娃为什么扁了?(幼儿回答)那空气宝宝到底去哪儿了呢?请小朋友们一起来猜一猜?(幼儿自由回答)
3.教师引导:小朋友们的想法可真多,那空气宝宝到底去哪儿了呢?会不会跑到我们的身体里呢?下面我们一起玩一个有趣的游戏“找空气宝宝’。
二.实验操作
(一)身体里的空气
1.明确操作要求:
(1).首先要把吸管插入水中,然后向里面吹气,注意吸管只能用来吹气,不可以洗水。
(2).吹的时候要认真观察看看发生了什么?
(3)吹的时候力气不要太大,不要把水弄洒。
2.请幼儿把吸管插入水杯中,用力吹气,感知身体里空气的存在,幼儿把看到的现象进行交流。
3.教师小结:我们的身体里有空气。
(二)粉笔里的空气
1.明确操作要求:把粉笔慢慢的放入水中,认真观察看看发生了什么?
2.幼儿分别把少量粉笔慢慢放入杯中,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并将自己看到的现象进行交流。
3.教师小结:粉笔里也有空气。
(三)身边的空气
1.教师引导,幼儿示范抓空气。
2.幼儿分别拿塑料袋进行操作,感知身边的空气,幼儿讲述。
3.教师小结,我们的身边到处都是空气。
三.亲身体验,感知空气的作用。
1.小朋友知道空气的作用吗?下面请你和老师一起做一个小游戏,请你闭上嘴巴,用手捂住嘴巴,用手捂住鼻子,有什么感觉?(憋气,不舒服)
2.教师小结:其实不光我们人类需要空气,小动物和小花小草也需要空气,那你知道空气还可以用来做什么吗?教师出示放风筝,降落伞的图片。空气宝宝真能干,可以做这么多的事情,小朋友都想和它成为好朋友。
四.延伸活动:
小朋友们用塑料袋到户外抓空气,感知空气无处不在。
科学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探索让热水快点变冷的多种方法。
2、体验参与实验操作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塑料杯;温度计;擦手干毛巾;冰块;湿毛巾;小脸盆(中间加水);调羹;扇子;每组一块记录板、记号笔。
活动过程:
1、提出问题,引导幼儿思考。
“我这儿有杯热水,这杯水一直放在这里,结果会怎么样呢?
(水温会下降,热水会变冷)
2、设计让热水快点变冷的方案。
(1)“你们有哪些办法能让热水快点变冷?
“请你们三人一组,把你们商量的方法一个个记录在格子里。”
(2)幼儿分组讨论并设计,教师巡回指导并了解幼儿的设计意图。
(3)小组交流。
3、提出实验要求。
(1)“现在我和你们来做个实验,我不用你们的那些方法,让热水自己冷,看它能在5分钟内下降到几度。你们就按照你们的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我们来比一比谁的本领大热水的温度降得低。
(2)引导幼儿分工实验。
(3)实验步骤:
小组商量各自的实验项目——倒好热水测量温度并记录——选择实验材料进行实验——5分钟后再次测量水温并记录——做好一项后再做其他的。
(4)幼儿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4、交流讨论。
(1)“你们一组用了哪些方法使热水快点变冷的'?实验后的水温是几度?下降了几度?(幼儿分组介绍)
(2)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发现实验与非实验的不同。
“为什么我的这杯水温度下降慢,而你们的热水就下降速度快呢?”
(我们用了各种方法让热水里的温度散发出来)
5、教师小结:
生活中许多让热水快点变冷的方法,用调羹搅拌、两个杯子相互调换、用嘴吹---,都能增加空气流通、添加冰块、放在冷水里---,这些方
法都能能将热水的热量传递到冰块和冷水里,使热水的温度降低,达到降温的作用,而没有实验的热水它只能将热量慢慢的传递到空气中,所以它的降温速度就会比较慢。(针对幼儿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或留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