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6篇(合集)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科学教案 篇1
过程与方法:
●能够理解不同的物品可以产生不同的能量。
●能够区分不同的物品可以产生的能量。
科学知识:
●知道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性能源。
●知道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性能源的区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意识到能源的重要性。
●能保护不可再生性能源,开发新能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P47的图片。
师问:请指出图片中的物品名称。
学生回答图片中和物品名称。
问:这些物品都利用了哪些能量?
请学生回答。要求说得明白具体,并一一对应,不能随便说。
师小结:生活中,有许多物品都利用了能量,而我们把能产生能量的物品称为能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能源一课。
二、新课
1、了解能源
师问:在生活中,我们使用的能源大多是哪里来的?
学生可以尽情地说,师要有规律地板书在黑板上。
师问:同学们说了这么的物品,你们找找看,它们之间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并给它们分分类?
学生讨论并汇报。
师小结:我们生活或生产中使用的能量大部分来自煤炭、石油、太阳能、风能等这些能源。但它们有着很大的区别,像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它们是不可再生的,因此被称为不可再生性能源,像太阳能、风能、水能等能源可以再生的,被称为可再生能源。
师问:对于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有何理解?
学生表达自己对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有何理解的理解。
2、了解能源的重要性
请学生阅读P48的资料,并思考你有什么启发?
学生阅读资料。
请学生说说对阅读资料后的想法。
师小结:人们在生活生产中都离不开能量,而其中矿物燃料所占比重相当大,而这些能源都是要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才能形成,这些能源只要用一点就会少一点,这些能源的消耗非常大,有的`能源已面临到枯竭的危险。所以,我们在使用能源时要注意保护这些能源,并且多开发一些新能源或使用可再生能源。
3、制作可再生性能源的模型
各小组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书中的一种再生能源的模型。
各小组自行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动手操作自己的作品。
科学教案 篇2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课时安排:
1节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这个单元我们研究微小世界。(板书:微小世界)
2、提问:什么是微小世界?(细菌,细胞,病毒等)。
3.提问:微小世界是什么样的呢,人类是怎么观察到的?需要借助一些观察工具是吗?用什么呢?
介绍:通常我们都是借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这样的观察工具来帮助我们了解微小世界的有关知识,本单元我们就重点研究放大镜,显微镜,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放大镜》(板书课题:放大镜)
二、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师出示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谁能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来介绍一下放大镜。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各种放大镜根据用途不同,所以结构也有所不同。顺便介绍修表用放大镜,鉴定珠宝用放大镜,台式放大镜。)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三、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教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
①目、镜、物三者,目、物不动,镜动。
②目、镜不动,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四、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五、小结
1、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2、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板书设计:
放大镜
构造:镜架、镜片(凸透——“凸透”镜)
作用:“放大”物体的图像、放大细节
用途:……
科学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了解各个感官的作用,认识西瓜的特征。
2.科学探究
初步运用多种感官,对西瓜进行多角度的观察,能依据观察目的,选择合适的感官观察,并能描述观察过程和观察结果。
3.科学态度、STSE
意识到观察在科学探究中的重大意义,学习科学家坚持不懈的研究精神。初步树立保护自己和他人感官的意识。
二、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西瓜(完整的和纵切一半的),湿纸巾,塑料小叉子或牙签,小餐碟。
教师准备:水果刀,砧板。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教师出示西瓜,提出学习任务:学习科学,让我们从观察开始。首先,我们以西瓜为例学习怎样观察。
(二)新课学习
1.整体观察西瓜
(1)分发材料:各组1份完整的西瓜
(2)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用眼看、鼻闻、手摸、手拍并且耳听等方法观察。
(3)交流观察后的.发现。例如西瓜的形状、颜色、花纹,拍打时的声响等。
2.由外到内继续观察西瓜
(1)分发材料:各组1份事先切开一半的西瓜
(2)各组由外到内继续观察
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将感官、功能和可发现的西瓜的特征结合起来(如:眼——视觉——形状、大小、颜色、花纹;手——触觉——光滑程度、硬度;耳——听觉——声音;鼻——嗅觉——气味;舌——味觉——味道)等。
3.品尝西瓜,描述味道(舌——味觉——味道)
4.小结
说一说:西瓜是什么样的?我们是怎样知道的?
用各种感官对西瓜的不同方面都进行了观察,才能对西瓜有比较完整的认识。
5.讨论延伸
上述感官除了帮助我们观察西瓜的方方面面之外,在日常生活中,感官还帮助我们发现了什么?
6.保护感官
(1)辨识哪些行为有损感官健康。
(2)总结正确保护感官的方法。
(三)讲述法布尔的观察故事。整理材料、下课
科学教案 篇4
目的:
1、通过生动有趣的游戏体会“事实与证据”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能指出哪些是事实与证据,是采用什么方法搜集的。
*会从自己经历的事情中总结经验,自己编制游戏图。(并不是必须达到的目的,可依学生实际情况而定。)
准备:
一个骰子,每个参加者一个棋子,一张通关游戏图
怎样进行:
1、复习导入
先让学生回忆前一部分学的内容,让学生复述 “一千个小侦探找青蛙”讲了一件什么事,从这个活动中你学到了什么。
2、了解游戏规则
游戏规则见教课书第100页。
这是通关游戏学生能否玩得有趣的关键。在准备好棋子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讲一讲这个游戏怎么玩。特别要说清楚所走的.每一步的图标代表什么意思,注意联系前一课学习的内容来说。做好准备后,学生就可以玩游戏了。
玩过几遍之后,当学生的兴趣渐渐减弱时,鼓励他们采用另一种游戏规则来做游戏。可以两人玩,也可以多人玩。学生如果有更好的游戏规则,也可以让他们按照自己的规则来做游戏。
同时,学生每玩一遍,让他们说出走到了哪一关,这一关是要求你干什么,每个图标代表的是什么意思,哪些是事实与证据。一直到学生完全明白这个游戏告诉我们什么为止。
拓展活动:
设计并玩自己的通关游戏。这项活动要求学生的独创性比较高,难度也很大。因此,只要是能够模仿课本上的“科学小侦探通关记”游戏,编的简单一些也没有关系。可以画图,也可以写字代表每个图标,但关键是要用自己的生活经历来设计游戏。可以让他们先说事件过程,再找出这件事中哪些地方可以提出问题,设计成关卡,如何过关等。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通过幼儿对玩具的把玩与触摸,感知"软软的、硬硬的",并对玩具及其他物品进行分类。
2.培养幼儿初步的归类意识。
活动准备:
玩具人手一个(有软性玩具、硬性玩具),其他各类物品若干。
活动过程:
一、展示玩具,引起幼儿的兴趣
老师这里有很多玩具,想不想玩?
二、多次把玩玩具,感知玩具软软的和硬硬的特性。
1.幼儿自行挑选玩具把玩。
(1)要求:①每人只能挑选一件;②用你的小手摸摸看,你拿到的玩具是怎样的?
(2)老师指导幼儿用各种方式知道玩具的软与硬。
(3)讨论:你发现你玩的玩具摸上去或碰上去是怎样的?(学习词:软软的、硬硬的)
2.幼儿再次玩玩具。
和同伴交换玩具,尝试多种感知。
三、学习归类
1.游戏:把玩具送回家。
软软的玩具有一个家,硬硬的`玩具也有一个家,你拿的玩具是软软的就送软软的家,你拿的玩具是硬硬就送硬硬的家里。
幼儿送玩具,老师指导。
2.尝试给多种物品归类。
让幼儿观察老师准备的物品。
小结:小朋友,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会接触到很多很多的东西,有些是软软的,而有些是硬硬的。只要用我们的小手去摸摸就知道了。
现在,我们一起来送这些物品回家好吗?
科学教案 篇6
小孩子对什么东西都很好奇,但是真的让他们去弄明白这个东西的原理又很复杂,不过我们可以让孩子从观察开始,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分享了观察科学认识的活动教案,欢迎借鉴!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晴、雨、阴、多云等四种天气类型的特点,认识天气预报中几种常见的天气图标,学习按要求进行简单的天气预报。
2.能借助自制天气图像卡,用一个完整句播报天气,能对几种常见的天气图标和天气实景图进行配对,提高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感知天气与人们日常活动的关系,能主动关注天气预报。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与家长一起搜集两个方面的资料:“天气预报的好处是什么?”“从哪里可以知道天气预报(电视、报纸、手机短信、网络等)?”幼儿已有简单的关于动物习性与天气变化方面的知识。
2.材料准备:教具:手偶“喜羊羊”,PPT“天气预报截图”、“动物气象员”、“有趣的天气图标”。学具:幼儿人手一套天气小图标,配对操作学具(城市天气实景图和天气图标)。
活动过程:
1.户外观察和谈话互动,引发幼儿对天气变化及天气预报的关注。
(1)教师以手偶“喜羊羊”与幼儿展开谈话导入。
“喜羊羊”:“小朋友,你们好!我参加了环游中国的活动,刚刚从北京来到广州。北京可冷了,要穿很厚的衣服呢!到你们这儿,天气暖和多了,穿着这身厚厚的衣服,我都快出汗了,这里的温度是多少啊?”“刚才有的小朋友说天气预报今天是7℃~1 5℃,我们一起到户外去感受一下天气吧?”
(2)幼儿和“喜羊羊”一起到活动室外去观察、感知天气特点,并学习用晴天(或阴天、雨天)来描述当天天气(关注天气预报的幼儿可能会说出当天的天气类型和气温)。
(3)“喜羊羊”:“过几天,我要到香港去旅行,不知道那里的天气怎样。小朋友帮我出出主意,怎样才能知道香港的天气呢?”
适时调动幼儿的生活经验,让幼儿回忆和交流自己和家人了解天气的基本途径。
2.通过讨论,幼儿学习获取天气预报的常见方法,感知天气预报的重要性。
(1)教师出示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截图,启发提问:
“图中有谁?”(天气预报员和天气图标。)“天气预报员告诉我们什么?”(预报明天的天气情况。)“除了看电视,我们还有什么方法可以看到天气预报?”
(2)幼儿根据经验回答。
(3)教师逐一出示报纸、手机、网络等三种天气预报截图,让幼儿了解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获得天气情况。
(4)简单复习已有知识“小动物气象员”,巩固幼儿对动物习性的了解。
指导语:“除了天气预报,在以前的科学活动中,我们知道了有些小动物能‘预报天气’,还记得它们是谁?是怎么预报天气的?”
幼儿回答。师小结:鱼儿上浮、蜻蜒低飞、燕子低飞、蚂蚁搬家等现象都是动物在“告诉”我们,要下雨了。
(5)讨论,进一步了解天气预报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指导语:“除了晴天,还有哪些不同的天气类型呢?”(雨天、阴天、多云天气。)指导语:“如果明天是周末,天气预报是晴天,你想做什么?如果预报是雨天,你想做哪些事?”
3.幼儿认识天气图标,能准确说出其名称并操作相关学具。
(1)出示教具中天气预报图的天气图标,引导幼儿逐一观察图片,结合操作学具,认识晴天、雨天、阴天、多云、晴转多云等天气图标。
指导语:“这个图标画了什么?表示什么?你手上有与这个相同的图标吗?请把它举起来,和同伴互相看看举得对不对。”
(2)出示北京和广州的城市图片(教具),其中有过去一周内连续5天的天气情况。要求幼儿根据图意,正确找出学具中与教具图片相对应的天气图标,并大声说出正确的天气图标名称。
(3)引导幼儿了解天气图中的气温如8℃,在播报时要念成“8摄氏度”;如果图中的气温是“一11℃”,要念成“零下11摄氏度”。
4.幼儿了解天气预报的`播报内容,尝试按要求用一个完整句播报天气。
(1)指导语:“哪位小朋友能像天气预报员那样播报天气呢?大家一起想想播报天气时要说些什么呢?”
(2)幼儿自主上前,根据生活经验,尝试播报天气。引导幼儿倾听同伴的播报,了解其播报的内容和顺序是否符合要求。
(3)幼儿观看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视频,然后说一说天气预报的播报内容。教师适时提出本次活动中天气预报的播报要求(按“日期一城市一天气类型一气温”的方式进行播报)。
①幼儿独立尝试按要求播报天气(如:“2O13年1月8日,北京,晴,-11℃~O℃”;“20xx年1月8日,广州,多云转小雨,7℃~13℃”)。
②幼儿说出天气类型后,还要提醒同伴在这样的天气中应该注意什么,如:如:广州明天是“雨”,大家出门时要记得带伞等。启发幼儿在家时也提醒家人根据不同的天气安排好生活。
5.幼儿分组操作,制作天气记录卡,尝试当“天气预报员”,按要求播报天气。
(1)天气记录卡制作要求:仔细看手中天气预报记录卡上的一些图片,想想看图片中是什么天气,找出代表这种天气的图标,每组制作出两份天气记录卡。
(2)幼儿4人一组,根据学具中已有的图像,找出相应的天气标志图片进行配对后粘贴,制作出天气记录卡(记录卡例举)。
(3)组员互相观察和评价自制的天气记录卡(活动当天是星期一,幼儿预报的是星期二、三、四的天气),如有不正确之处,尝试在组内讨论并修正。
(4)学做“天气预报员”。
①教师再次强调播报要求:“小朋友播报天气的时候,要讲清楚播报的日期、城市、天气情况和气温,比如,今天是1月7日星期一,小朋友可以播报明天的天气‘2Ol3年1月8日,北京,晴,一11℃~O℃’。”
②幼儿先在小组内按照播报要求和记录表的内容,向同伴播报天气,同伴之间相互评价。
③请幼儿推选出小组内的优秀“天气预报员”,让他(她)拿着本组制作的天气记录卡到“小小气象台”上预报未来3天的天气情况,其他幼儿认真倾听。
④优秀“天气预报员”轮流上台播报天气。
⑤教师点评幼儿的播报情况,重点指导幼儿学习播报“晴转多云”等有变化的天气情况。
指导语1:“如果1月8日当天,广州上午是多云,而下午是小雨,那我们应该怎么播报呢?”
教师按顺序出示广州的晴天和多云两幅图,并通过手势暗示幼儿。
指导语2:“如果遇到当天天气发生了转变的情况,我们可以先说前一种天气情况,再说后一种变化了的天气情况,我们可以用一个‘转’字来表达天气的变化,如‘20xx年1月8日,广州,多云转小雨,7℃~13℃’。”
6.结束环节:集体到户外去观察并尝试推测明天天气情况,相互用完整句式预报。
结束语:“刚才我们都试着进行天气预报,请小朋友今晚回家和家里人一起看看天气预报,对自己刚才的预测进行验证。明天回园时看谁能又快又准确地为大家播报天气。”
活动延伸:
1.在班级主题墙上设置“天气预报图”,引导幼儿轮流记录每天的天气情况。
2.在语言区新设“小小气象台”,供幼儿自主播报天气。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经典)09-25
(精选)科学教案09-18
【精选】科学教案07-26
科学教案07-20
[精选]科学教案07-30
【经典】科学教案09-11
科学教案[经典]08-27
科学教案【经典】08-16
(经典)科学教案08-20
(精选)科学教案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