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3-10-09 10:32:33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教案6篇(荐)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教案6篇(荐)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课文回忆了34年前,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傍晚,“我”和父亲去钓鱼,“我”好不容易掉着一条大鲈鱼,父亲让“我”放回湖里,是“我”从中获得终生启示的事。

  教学目标

  认识20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4个。正确读写“启示、剧烈、小心翼翼、操纵、跳跃、挣扎、距离、纽约、抉择、实践、获得”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的道理,从而严格要求自己,左一个有道德的人。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按事情发展顺序一部分一部分的阅读,抓住主要内容,读懂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阅读,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理解课文主要内容,领会从小进行道德实践对人的一生成长的重要作用。

  教学构想

  引导学生自学生字词,读通课文。先整体把握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再引导学生找出点明时间先后的关键词语,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重视质疑问难,鼓励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和老师、同学展开讨论。

  教学准备

  预习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教材,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叙述顺序。

  学生学习过程

  一、自学、辅导。

  1 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把在预习时未能解决的生字读画出来,并提出各自不理解的`问题。

  2 同学们自由询问、解答。

  3 教师巡查、辅导,特别关注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二、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 检查学生朗读情况,先指名个别朗读,其他学生对照边听边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怎样用自己的话把这件事概括出来。

  2 引导学生把思考的结果用一两句话表达出来,从以下方面进行点拨和指导。

  (1)从课题“钓鱼”和“启示”这两个词,你认为课文的内容会是什么?

  (2)读读课文,看看课文是不是主要讲“钓鱼”和“启示”两部分内容。

  3 读通课文,认读生字。

  三、细读课文,了解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从课文中感受大海的浩瀚无际和变幻无穷,体会作者对海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感受能力。

  3、在阅读中揣摩课文的顺序,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朗读课文,感受大海的浩瀚无际和变幻无穷,体会作者对海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感受能力。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弄清叙述顺序,学习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关于大海的图片、海浪声。

  教学过程

  一、话说“大海”,揭示课题

  1、教师朗诵描写大海的诗。

  2、同学们见过大海吧?在你的脑海中,你会用哪些词语形容大海?(一望无际、浩瀚无际、波涛汹涌、蔚蓝……)教师朗诵赞美大海的诗(出示大海的图片、倾听海浪声)看到美丽的图片,听到大海的声音,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愿望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大海的文章(出示课题)。

  (融入到课文的学习中;质疑文本,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二、初读“大海”,梳理文脉

  1、带着问题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找到作者赞美大海的句子。

  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8页,大声朗读课文,想一想与大海朝夕相处的作者,他心目中的大海是怎样的 呢?并找到作者直接赞美大海的段落。(大声朗读全文)

  请找到的同学读一读。(我爱海,爱海的浩瀚无际,也爱海的变幻无穷。)

  2、分段读一遍课文,你了解到作者笔下的大海是怎样顺序展现的?(时间顺序)汇报清晨,上午,傍晚,夜晚。

  3你喜欢哪一时间段的大海,为什么?

  学生随机回答:清晨的海是沉静的;海是变幻的;海是凄凉的;海是狂暴凶恶的……(交流中,教师提炼词语板书。)

  (带着问题读课文找到文中中心句,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三、解读“大海”,研读体会

  不管是清晨的海,还是夜晚的海,都令作者深爱不已。看着这浩瀚无际的海,他不禁倾诉着:我爱海,爱海的浩瀚无际,也爱海的变幻无穷。

  2、默读课文2、3、4、5自然段,思考你为什么爱这一时间段的大海?画出有关句子。(关注学生的个性解读。)

  3、交流,随机重点读3个句子。

  (1)海是雾蒙蒙的灰色,天色也是灰的,海天一色,仿佛一个巨大的灰色幕布笼罩着陆地。海上风平浪静,连海涛声也格外地轻,好像大海刚刚睡醒。(理解“海天一色”“巨大的灰色幕布”“笼罩”,感受海天的阔大无边,海的静。)

  (2)随着云的`颜色和云层位置的变化,海面的各个区域也变换着颜色,仿佛一块硕大无朋的调色板,由计算机控制着配色。(抓住排比句,感受色彩的丰富,抓住“硕大无朋”,感受大海广阔,通过想象健身运动员,感受大海的活力。) (3)阴云密布的夜晚,天是乌黑的,海是墨黑的,水天一色,是黑漆漆的一片,仿佛一个黑箱子倒扣在海面上。狂风骤起,海浪呼啸,巨浪也是黑的,像一头庞大黑色怪兽,咆哮扑来,要吞没海中的一切,也要吞没岸上的一切。(抓住“倒扣的黑箱子”“一叶孤舟’,体会夜晚时大海的漆黑,产生的无边的恐惧,想象战胜这份恐惧需要巨大的勇气,坚定的意志,体会比喻,对比写法的好处)

  4、海的浩瀚无际,海的变幻无穷感动了作者,感动了你我。我们把这份感动用朗读表现出来。

  (课堂上尊重学生个性感受与体会,引导学生体会、读文、交流、再读)

  四、实践拓展

  1、 欣赏大海图片

  2 写一篇《我爱大海》

  (学语文是为了用语文,学后再来欣赏大海美景,学生会写出别样的我爱大海 )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贤文的含义内容及表现形式。

  2、对课文中的成语、名言能熟读体会。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

  主要板书计划:

  8、古今贤文

  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谦虚谨慎,听取意见

  作业设计、安排:

  课内:背诵课文。

  课外: 收集一些名言、成语及谚语故事。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介绍名人名言导入。

  二、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1、自读

  2、交流了解词语。

  三、进行朗读比赛

  1、自己练读课文。读准到读流利

  2、朗读比赛

  四、讨论

  第一自然段:联系学生自己生活实际,运用语言材料讨论,领会“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含义。

  第二自然段:结合生活实际提出讨论议题,再从学生所知道的名人中举例说明“谦受益,满招损“的道理。

  五、再读课文,联系实践

  1、再读课文,文中哪些语句给你启发最大,你能用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加以说明吗?

  2、交流。

  3、: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事例,希望我们每个同学都能做到实事求是,这样我才能取得长足的进步。

  六、熟读。

  七、课后收集一些名言或成语或谚语。

  教后感:

  指导学生认真朗读成语、名言,感悟课文语言,要把读、思、议、悟结合起来,多方位进行感悟训练,以全面吸收语言材料。

  教学时可组织朗读比赛活动,从读准、读流利到有感情地朗读,一次一次逐步提高要求。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一、课文分析

  本文是历史故事,是依据我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五十回的有关情节改写的。课文生动地记叙了东汉末年,曹操率兵南下攻打东吴,东吴大将周瑜采用诈降和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操于赤壁的故事。

  1、课文一开头告诉“曹操的兵在北岸,周瑜的兵在南岸。”写出两军隔江相对的形势。然后点出曹军的弱点:坐不惯船。于是曹操叫人用铁索把船一条一条连起来。这就是火烧赤壁的起因。

  2、黄盖向周瑜献策,提出火攻之计,这是因为:曹军80万,我军才3万,长期相持下去对我们没有好处,另外,曹操把船都连接在一起,用火攻想逃也逃不了,这是一个致命的弱点。

  3、赤壁之战东吴只有3万,却能打败曹军80万。因为黄盖、周瑜知已知彼,看准了敌人的弱点,发挥了自己的优势,以弱胜强,以少胜多。

  二、重点学习: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学会简要复述课文。怎样做到长话短说呢?例如,对《赤壁之战》我们要抓住时间:东汉末年;主要人物:曹操、周瑜、黄盖。课文的第一段交待了事情的起因,包括两点:1、曹操率兵南下,要夺取东吴,与周瑜的兵隔江相对。2、曹军的弱点:坐不惯船,曹操叫人把船连起来,铺上木板,练水上打仗的本领。第二段虽属于事情发展的基本过程——定计,但不是重点,可以复述得简略些,只要点明黄盖定了什么计就可以了。第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我们可以分五个步骤简要地复述清楚,注意哪些该复述,哪些可删去,哪些可合并。

  三、难点分析:

  (难句理解)“黄盖说计策已经有了,向周瑜说了一遍”。黄盖向周瑜说的计策,为什么不直接写出具体的内容?因为下文有这一计策的'描写:黄盖写信向曹操假降,趁东南风起的这天,用20只船,都用幔子遮着,船上装满芦苇,上面铺着火硝、硫磺,后面拖着几只小船向北岸驶去。等船队离曹营很近时,就命令士兵把火点着,士兵们上了小船,解开缆绳,让20条火船冲进曹操的船队。

  课文这样写为下文埋下了伏笔,又避免了内容的重复,使文章结构严密,语言简洁,引人入胜。这是写文章的一种技巧。

  四、参考资料:

  《三国演义》是一部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它描述的是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公元1xx年)开始,到晋武帝司马炎灭吴(公元2xx年)止,前后九十七年的历史故事,全书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生动地描述了当时各个统治集团之间尖锐复杂的矛盾和斗争。小说结构宏伟严密,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语言简洁流畅,以至成为我国古代历史小说的顶峰之作。

  作者:罗贯中(约1330————约1400),太原人。他根据《三国志》和有关传说资料,经过再创作写成了这部我国古代小说史上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教学要求

  1、 正确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纵横交错"、"开天辟地"等词语。

  2、 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6、7、8自然段。

  3、 认识神话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

  教学重、难点

  1、 背诵课文,积累语言。

  2、 认识神话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

  教具准备

  录音带、小黑板(关于这个故事的光碟)

  教学时间:两课时

  课前准备:预习课文,收集神化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质疑揭题

  1、齐读课题

  2、生质疑谁开天劈地?为什么要开天辟地?怎样开天辟地?结果怎样?)

  4、 用词素分析开天辟地什么意思。

  二、检查预习

  1、 生汇报生字、词语的自学情况。

  2、 汇报词语的理解情况。

  3、 汇报预习中的.困难和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师指导学生解决困难)

  4、 汇报读课文的情况。

  5、 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三、了解故事

  1、生自由读文。

  2、在小组讲述这个故事,看谁讲得最具体。

  3、 指名讲述。

  四、指导识记并书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激发兴趣、语言积累

  1、课文中讲到的天地以及世间万物的形成,你认为对吗?你能介绍这方面的知识吗?

  2、"开天辟地"是一个神话故事。神话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对美的向往。这课文主要是对哪些自然现象的天真的解释呢?(天地的形成和世间万物的形成)

  4、 这个神话是怎么解释天地的形成的?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

  "左手持凿,右手握斧"(头顶着天,脚踏着地)

  "轻而清的东冉冉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变成了地。。"(口中呼出的气变成了风和云……)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你还能从课文中找出这种类型的句子吗?

  5、 师相机出示第七自然段,指导朗读背诵。

  6、 背诵六、八自然段。

  二、理解"开天辟地"的意思

  "开天辟地"是一个带有神话故事的成语,学习了这个神话故事,你知道"开天辟地"意思了吗?(在这之前从来没有过,有史以来)

  三、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神话故事,把你知道的神话故事讲听一听。

  四、作业

  继续收集神话故事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这是本教材中的一次看图写话训练,而且是入学以来看单幅图写话的首次练习。课文由图和文两部分组成。图上画的是新村鱼乐池。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地的城镇都建造了居民住宅区,称之为“新村”,新村的建设者不仅为居民提供舒适的住房,而且还提供了娱乐和休息的场所,这就是住宅区公园。“鱼乐池”是公园的一部分。

  “新村鱼乐池”全图可分为“住宅区楼群”、“鱼乐池”和“绿树青山”三部分。“鱼乐池”是图的主体部分,也是写话的重点。图意如下:近处是鲤鱼喷泉雕塑:一个健壮的小男孩,身着背心短裤,背着斗笠,腰挂鱼篓,满面笑容地站在浪花塑座上,双手紧抱.着一条大鲤鱼。鱼尾向右翘起,圆圆的鱼嘴高高向上。那情景.像是男孩刚从池中抱出一条鲜活的大鲤鱼,乐得合不拢嘴。一股晶莹的泉水从色嘴里喷洒出来,宛如撑开一把珠帘做成的伞。展现的是男孩与鲤鱼一同沫浴在喷泉下的快乐情景。稍远处,池的左边有个观鱼亭,红柱黄瓦,四个亭角向上翘起。观鱼亭。靠岸建在池中,亭子的横梁上有一块匾,上面写着“鱼乐池”三个大字。亭子里有少先队员,也有大人,他们悠闲地观赏池中的鱼儿。远处,东北角是居民住宅区,一排排色彩淡雅的四层楼房拔地而起。平坦宽阔的水泥路上停放着轿车和摩托车,这说明新村交通十分便利。再远处是茂盛的绿树和郁郁葱葱的群山,把环境优美的新村衬托得更美了。

  全幅图集中反映了一个“乐”字,男孩抱着鲤鱼一同休浴之乐,人们赏鱼之乐,新村居民生活舒适之乐。这就是本次习作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文字部分提出了这次习作的要求:一是由近及远地观察图画,观察的内容有三个思考题,边看图边回答问题。二是由近及远(按观察的顺序)地把图上的景物有条理地写下来。一般的要求是“用词正确,语句通顺,意思连贯”。

  训练目标

  1.会按一定的顺序(由近及远)观察图上的'景物。

  2.会按一定的观察顺序把图上的景物有条理地写下来。

  3,体会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4.初步培养爱美的情趣。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复习导入揭题,明确本次习作训练与以往看图写话的不同点。

  同学们,上学期你们练习过哪几次看图写话?(4次,第一单元《知错就改》,第二单元《我要找妈妈》,第三单元《水打翻以后》,第五单元《搬煤饼》)这几篇习作训练的课文有几幅图,都是写什么的?今天,我们又要进行一次看图写话的训练,请大家翻开课本,齐读课题(板书课题),现在你们粗略地看看图,然后说说这篇课文与以往的看图写话课文有什么不同。(让学生明确:本次是看单幅图写话,而且是写景的。)

  2.学习课文文字部分,明确习作要求和观察内容。

  (1)这次习作训练有什么要求呢?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的文字部分,并划出表示习作要求的句子(最主要的3句)。

  (2)讨论习作要求,归纳后出示投影或挂板,并齐读。

  ① 从近到远仔细观察图上的景物。

  ② 按由近及远的顺序把图上的景物有条理地写下来。

  ③ 用词正确,词句通顺,意思连贯。

  (3)文字部分提到的观察内容有哪些?(“画的是什么地方”及三个思考题)、

  3.引导按观察方法仔细观察图画,按观察的顺序逐一说说各景点的景物。

  (观察方法:什么地方有什么?什么景物怎么样?)

  (1)我们已经明确了这次习作的要求和观察的内容。现在按第一条要求去做(齐读第一条要求,板书:近。远),然后说一说你所观察到的景物。

  (2)指名说说这幅图是由哪几个景点组成的。(板书:鲤鱼喷泉、观鱼亭、住宅区、绿树青山)

  (3)现在我们就按从近到远的顺序逐一说说各景点的景物。

  要把话说好,不仅要说清你看到的,还要说出你想到的。听时要认真,听后要进行评议。(板书:看到的,想到的)

  指名看图说说“鲤鱼喷泉”,说后进行补充及评议。

  (板书:雕塑、斗笠、鱼篓、像……沐浴、快乐)

  近处是造型优美的鲤鱼喷水雕塑。一个身着背心短裤的健壮男孩,背着斗笠,腰挂鱼篓,双手紧抱着一条大鲤鱼。圆圆的鱼嘴高高向上,扇形的鱼尾向右翘起,那鲜活的样子像是小男孩刚从池里捉出来似的。一股晶莹的泉水从那鱼嘴里喷洒出来,像撑开一把珠帘组成的伞,又像是鲤鱼与男孩一起快乐地沐浴。你看那男孩脸上的笑容,他是多么地快乐!

  指名看图说说“观鱼亭”。说后补充及评议。

  (板书:红柱黄瓦、亭檐、匾、悠闲观赏)

  稍远处是红柱黄瓦的观鱼亭。亭的左边靠岸而建,半面建在池中。亭搪的四角往上翘起,横粱上挂着一块匾,上面写着“鱼乐池”三个大字。两位少先队员和两位大人正在悠闲地观赏池中一群群的游鱼呢!各种各样的鱼儿在清澈见底的池水中成群结队地追逐嬉戏,给货色的人们带来了欢乐。

  指名说说“住宅区”,说后补充及评议。

  (板书:一排排、拔地而起、幽雅美丽、平坦宽阔)

  远处,它的东北角是居民住宅区,一排排崭新的四层楼房拔地而起,屋前屋后种着许多树木和草坪,把住宅区装扮得幽雅美丽,楼群边建有平坦宽阔的水泥路,路上停着汽车和摩托车。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出入十分方便。

  指名说说“绿树青山”。说后补充及评议。

  (板书:茂盛、郁郁葱葱、衬托、幸福)

  再远处是绿树青山。它的北面种着茂盛的参天大树。楼群的东北面是郁郁葱葱的群山。绿树青山把崭新的楼群树衬托得更美了。在这样优美环境中生活的人们是多么舒适,多么幸福!

  4.指名把各景点连起来说一说,注意说清表示顺序的词。

  先分小小组每人说一遍,再指名在班上说,井组织评议。

  5.把自己说的写下来(开始作文)。

  6.交流评价(待学生基本完成后进行,可视时间而定)。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坐井观天教案05-06

小学语文教案【精选】09-23

【精选】小学语文教案10-07

【经典】小学语文教案10-02

小学语文教案11-16

小学语文识字教案10-09

小学语文教案(精选)07-24

小学语文教案(精选)08-01

小学语文教案(经典)08-03

小学语文教案[经典]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