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精华[10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构想】
本单元的写作训练内容是要为秋天写一曲颂歌,即学习用诗歌的形式来表达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应该说学生对秋天比较熟悉,值得写的地方也很多,但关键是要写出每个学生眼中的秋天和心中的秋天,也就是要写出他们对秋天独特的情感体验,这自然成了本次作文训练中的重点。《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初中阶段学生的作文目标——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出来。
依此原则本次作文课的重点确定为引导学生走进秋天,了解、描绘、领悟、欣赏秋天,从而歌颂秋天、礼赞秋天。让学生写作时做到有内容,负载情感,张扬个性,即披情人文,文现个性。至于教材要求写一首歌颂秋天的诗,那只是一种形式而已。不应刻意教给学生一些写诗的方法、技巧和理论。因为空对空的理论对初二的学生来说不仅枯燥而且深奥,最终达不到写作训练的目的,也偏离了本次写作的中心。
基于此,教学时将本次作文训练课分解为两个环节进行:第一,寻找歌颂秋天的内容。第二,选取歌颂秋天的形式。第一个环节的重点是训练思维,激发情感,激情澎湃自然出好诗。第二个环节的重点是在思维成熟的基础上训练语言、安排结构,语言生动定能感染读者。两个环节相辅相成,最后合成—个完美的整体。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2.引导学生用准确、优美的语言文字表达自己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鼓励学生创作诗歌。
[教学准备]
要求同学们课外搜集古诗词中写秋的诗句,并抄写在笔记本上。并做简要的分析理解。
[教学安排]
一、吟咏古诗,拜访秋天
通过品读吟咏秋天的诗词,感受秋天的美丽,领悟作者借秋天所抒发的感情。
1.竞说有关写秋的诗句,营造浓浓的读写气氛。
2.欣赏、品读秋之美,激发勃勃的赏美热情。
3.从古人笔下了解秋天的特点,发现具体的描写秋天的方法。
二、观察联想,礼赞秋天
用自己的语言抒写自己心中的秋之歌,尽量写出自己对秋天感受最深的一点。进行多角度的训练,力求让学生多掌握一些描写秋天、赞美秋天以及表达感情的方法。及时反馈信息。
三、锤炼语言,创作秋诗
用心提炼语言,合理安排结构,使其成为一首颂秋之诗。
[教学步骤]
一、课前热身(导入话题)
师:秋天是一年中最舒适的一个季节,它清新凉爽;同时也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它色彩丰富;更是一个值得期盼的季节,它硕果累累满枝头;它还是一个多情多思的季节,常常勾起人的情思。它的确是一个值得歌颂的季节。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不少诗篇讴歌秋天,人们赞美秋天的成熟、丰收。请同学们打开记忆的闸门,搜索一下大脑中储存的有关秋天的诗词。然后来竞说秋诗秋词,看谁记得多。
课堂预设:学生说到的可能大多是以前学过的诗词。
例如:王维的《山居秋暝》、刘禹锡的《秋词二首》、白居易的《暮江吟》、杜牧的《山行》、马致远的《秋思》等。
(此环节主要将学生课前准备的素材展示出来,并选取有代表性的诗词写在黑板上,让他们对秋天有一个感性认识。为下一步走进秋天、了解秋天作准备。)
二、吟咏古诗,拜访秋天
此环节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热情,让学生在吟咏声中走进秋天、领略秋天,从而悟出赞美秋天的`方法。
引导学生分析所咏诗词是如何描写秋天的,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抒发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请推荐该诗的同学进行分析。
为了分析简洁明了,突出重点,告诉学生按以下句式表达:(诗人)通过描写秋天的——,抒发了的情感。
经过分析,学生一定能明白名家都是通过描写秋天具体的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其感情的抒发又与所写景物的特点及作者当时的处境、生活环境和心情有关。启发学生分析所举的诗词是描绘了怎样的秋景,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主要明确以下要点:
诗人杜牧通过枫林的一片火红,看到了秋天的勃勃生机,看到了秋天山林呈现的热烈,诗人唱出了春不如秋,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赞美之歌。
自居易则给我们描写了深秋时节,夕阳映在江中的美丽画面,诗中意境优美,格调清新,那夜晚露水的晶莹剔透和新月似银弓的美丽呈现在眼前,表现了作者出任仕途中的愉快心情。
王维的《山居秋暝》则为我们描绘了山间秋雨过后的清新景象。
刘禹锡笔下画出了秋天晴朗天空下白鹤凌空飞舞的奇景,从诗中读出了作者乐观向上的豪迈情怀。
马致远的《秋思》则是另一种风格的诗,写出了一个天涯游子的悲伤之情,因而在作者眼里树是枯的,藤是老的,连乌鸦都是昏的,一切皆笼上了一层凄凉的气氛。
分析小结:原来,这些作者都是借具体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的一些感悟。诗人笔下的秋天皆因眼中之景和心中之情的不同而不同。其景与情是交融在一起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果同学们找到自己喜欢的现代诗也可用同样的方法进行分析。)
三、观察联想,礼赞秋天
此环节主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打开思路,激活思维,启发联想和想象。并在讨论中解决歌颂秋天的什么,怎么歌颂的问题。
师:同学们已从古诗词中得到不少启发,下面我们来观察眼前的秋天,每个同学选取一两个方面,来礼赞秋天。
(学生自愿组合讨论,教师汇集讨论交流结果。)
预设情况:可写自然的风、雨、日、月、霜等;可写花草树木中的典型物,如菊花、枫叶、青松等;可以写动物的变化,如秋虫四起,阵雁高飞;可以写秋天收获的情景;也可以通过对比,来写秋天与其他季节的不同,抒发对秋天的独特感情;也可以由自然的秋天联想到人生的秋天,即生命的成熟,或人生耕耘后的收获,或人生的衰老;可由秋菊联想到高洁的人品,可由秋风秋雨触发离别相思之苦;还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写心中的秋天美景或理想中的秋天;还可以借助《夏天的旋律》和《夏之绝句》两文从声音即听觉的角度来写秋天;还可以从色彩方面来写秋天;还可以用拟人的方法来写秋天,把秋天当作人来写,更亲切可爱……总之,秋天可写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写作的方法也是灵活多样的。可根据自己对秋天的独特感受和情感体验具体安排。(此环节鼓励学生将自己所想到的写下来,三言两语都行,为下一个环节作准备。)
四、锤炼语言,创作秋诗
经过前面两个环节的训练,学生心中有了写秋的具体内容,也掌握了一些赞美秋天的方法。因而此环节的重点是训练如何用诗的形式来写秋。具体分三步进行:
第一,引导学生明确诗歌应有哪些形式上的要求。大致拟定以下几点:
①诗要分节分行写,每一节大致4—一6句,句式上比较整齐,每行的字数大致相近。
②诗的语言凝练,还讲究押韵。现代诗可以灵活一些,用韵大致相近即可,这样诵读起来琅琅上口。
③诗是言志的,因而一定要在诗中抒发诗人的情感,建议初写者将感情直抒出来。
④为了使诗歌内容丰富多彩,往往需要运用联想和想象两种思维方法。其中联想主要有相似联想和对比联想。而想象则是在头脑中加工创造出新形象的方法。
第二,应该说每一个创新都自简单的模仿始。因而此环节的第二步就安排一次仿写。教师准备几个不同的材料进行仿写,每个仿写的要求和目的不同,并让学生抽签选择仿写的材料。具体如下:
①改变写春之诗的个别字,将其变成一首写秋的诗。意在学习诗歌分节分行的结构和锤炼诗的语言。
母亲/每当我想给您一阵春风/您笑一笑之后/给我整个春天。
②给出一首写秋诗的前半部分,要学生续写后半部分,主要练习诗歌的情感表达。(学习运用拟人等手法来抒情)
秋天/像一个穿着金色裙的仙女/她那轻飘的衣袖/拂去了太阳的焦热/将明亮和清爽撒给大地/她用宽大的衣衫挡着风寒/捧起沉甸甸的果实/奉献给人间/人们都爱……(续写)
③仿照第一节诗另选物象描绘秋天美的画面,重点训练诗歌如何表现画意,即写出诗歌美的意境。一枚落叶轻轻飘下/似一只金色的小船/满载秋天的回忆/飘近厚厚的书册/一抹淡淡的初霜/叫心灵懂得了珍惜
④仿照句式写一首四季诗。意在训练联想和想象能力。
如果说,春天是一个花枝招展的姑娘;那么,夏天是;秋天是;冬天是。
(在实践中运用各种方法创作诗歌,让学生在理论指导下寻找感性体验。因此在训练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情感体验,充分肯定学生。)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认识生字,新词,了解词语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并能对课文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
2.引导学生自学,自己提问题,学会独立思考。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读后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3. 学习乌塔为了自己的目标勤奋努力去追求的精神以及独立自主的好品质。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在阅读课文时要认真思考,要有自己的见解。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使学生从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这件事中受到启示:我们中国孩子也应该学会自立。
重点:对文中的人物或事进行评价,阐述自己独特的看法。
难点: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叙述和描写中了解人物的特点,并在阅读后与同学交流自己的见解。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你们也许到过很多地方去旅游,都和谁到过什么地方?
2、这节课我们来认识一位德国小姑娘——(板书:乌塔),看看她是怎样旅游的?
二、指导学生自学课文。
1、读课前导读,带着问题读书
2、学生自学课文。
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一位名叫乌塔的14岁德国姑娘独自一人游历欧洲的事)
师:(乌塔是德国小姑娘,她已经独自游玩了法国瑞士奥地利意大利,她还要去希腊呢!xx,你刚刚说的这些内容是在课文中第几段找到的?
生:我是在第五自然段找到的
师:你能读一读这一自然段吗?
(读第五自然段)
3、认读生字词,读通句子
(师:让我们来看一看这一课要认得的字所组成的词语。
师:大家先自由读一读。
生自由读词语:洗漱,惬意,号码,反驳,逻辑,正音)
三、再读感悟,研讨释疑
1.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认真思考,自读自悟。
(问题:乌塔独自一人游历欧洲好不好)
2.全班交流,互助解疑。
(1)、师:同学们,刚才读了课文,谁能说说,你对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有何看法和见解。
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大胆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如有的同学会认为乌塔还小,不应该一个人外出旅游,这样太危险;有的同学会认为只要做好充分准备,乌塔可以一个人外出旅游,这对她今后的成长会有好处……
(2)、师:一个只有14岁的小姑娘,居然独自游玩了那么多个国家,他是怎么去游玩的呢?想一想她在旅行当中是怎么做的?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找。
师:乌塔在旅行中是怎么做的?她为了这次旅行又做了哪些准备呢?课文的那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你来说一说。(第七自然段)
师:你们都找到了吗?
生:找到了。
(3)、师:对于小孩子单独出去旅行的事,作者和乌塔互相交流了看法,课文的那几个自然段讲他们讨论这个问题的呢?大家找一找,把它标号出来好吗?
(生找自然段,标号)
师:找到了吗?谁来说一说?
(6至9自然段)
四、角色扮演,加深理解
1、师:老师有个提议,我来扮演文中的作者,你们来扮演乌塔,我们面对面地交流可以吗?
师:现在就开始吧
(师生扮演对话,引导学生读课文的句子和每人说只一点,不要长篇大论,尽量不请那几个不懂又说一堆的同学回答)
问1:乌塔,你一个人游欧洲不怕危险吗?你的爸爸妈妈不担心吗?
看来,你还挺有自我保护意识的呢。
问2:乌塔,那么你为了这次旅行做了哪些准备呢?这么长时间的准备啊,到底准备了些什么呢?
问3:乌塔,旅游怎么多国家是要很多钱的,那么你的旅费是从哪里来的?——原来是这样啊。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交流的还挺不错的呢,乌塔的这些回答你们是从课文的什么地方知道的?
生答:课文的.第七自然段知道的。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中的第一、二两句话吧。
(生读)
师:通过交流和读课文,乌塔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生各自回答。
(1)自理能力强。
(2)热情、活泼。如:她一见我,立即坐起来打招呼,问我玩得怎样,又问我从哪里来……她一听,高兴得大叫……
(3)生存能力强。如:乌塔说她在家里就设计好了旅行路线和日程。每到一地就先查警察局的电话号码,以便遇到危险和困难时请求帮助……每个周末去帮餐馆或超级市场分发广告单,假期还到别人家里陪儿童玩。
(4)有责任感。如:然后给家里拨个电话或寄张明信片。
(5)做事有条理,有计划。如:为这次旅行他准备了整整3年,读了很多有关这些国家的书籍。……
师总结:乌塔的独立,有计划,活泼开朗都值得我们学习。乌塔也同样问了一些有关中国孩子旅游的问题。让我们再读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么回答她的。作为中国的孩子,你又是怎么回答她的呢?同学们,交流交流吧。,读完课文以后同桌交流交流。
生同桌之间交流。
2、师:同学们,这一回呀,老师想来扮演乌塔了,你们就是中国孩子,我们再来一次面对面的交流好吗?
生:好。
问1:你们中国孩子,也是这样旅游的吗?
——那不对啊,我也是家里的宝贝,我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也很爱我呀,不过我们的兴趣不同,有时候我就单独出去玩,为什么爱你们就不能让你们出去玩呢?(国情不同、家庭因素)——这回我明白了。
(师生再次交流,顺势引导对比中外少年儿童的不同,点名国情不同、条件限制等)
五、指导学生讨论交流,结合上下文或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见解。
师:同学们,你们刚才讨论的非常热烈,读了这篇课文,你们肯定有很多话想说,谁来说说自己的想法。
生纷纷发表,师随机引导,引导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⑴可不可以像乌塔一样单身外出旅游。(不可以)
⑵自立精神与冒险有什么区别?怎样才算自立。
⑶从乌塔的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发,受到了什么启示。
2、小结,教师提出自己的建议:
这节课不是号召同学们全部都离开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老师肚子去旅行,这是不现实的,但是至少我们应该像乌塔那样有独立的意识,最起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还是应该能做的到的。
语文教案 篇3
一、《月迹》
1、解题。
【1、指月儿在孩子们心中美好的印迹2、月儿的变化过程3、寻月就是寻找美好的过程。】
2、关于线索。
【1、地点分:屋子中=院子中=沙滩上2、情感分:失望=争执嫉妒=满足3、事情发展分:盼月儿=寻月儿=议月儿】
3、月儿象征什么?
【美好的生活、希望、幸福、安宁、梦想等】
4、寻月象征什么?
【1、寻找美好希望的过程2、欣赏美好皎洁月色的一种自然美的体验】
5、开头不满足,为什么结尾却满足了?
【不满足:小孩子对什么都很好奇,心中有无数为什么,总想探究一番2、寻月就是寻找美好和希望,找到了月亮,就是拥有了美好和希望,内心踏实、满足了;抒发了儿童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渴望。】
6、主题。
【1、抒发了儿童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渴望2、具有童心童趣,孩子渴望了解外界事物的`强烈心愿;争强好胜;和睦而纯洁。】
7、为什么说月儿是我们盖在天上的一枚印章?
【1、印章泛指图章,证明拥有此物,且对此负责2、既然月儿是印章,那么天空就是一张白纸,纸上的作品由我们完成,为我们所拥有,我就成了天空的主人,月儿属于每个人3、天空就是我们的人生,我们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4、天空代表人世间的一切,说明我们只要有对生活美好的期盼,我们就会拥有一切,那个月儿,即希望,是我们为人生奋斗的凭证4、小孩子拥有无穷无尽的想象力。】
8、你可以从哪儿找到月儿?
【1、酒杯中、天上、眼睛里、沙滩上2、说明月儿无处不在,希望也无处不在3、写作层次分明,充满诗情画意般的美感(文章对月儿的描绘)】
9、孩子们争月的意义?
【1、具有童心童趣,丰富的想象力2、孩子们好奇、要强3、都对美好事物充满向往。】
10、关于文中的奶奶形象。
【1、知道呵护孩子们的童心童趣和童真2、是个高明的教育家,注重引导孩子们探索自然,探索外部世界3、以一个巧妙的方法解决了孩子们的小纠纷4、个人热爱生活,童心未泯,以恰当的手段把孩子们的内心诱导到更高的境界。】
11、如何解释文中说孩子们的眼睛里都有一个月儿?
【眼睛是人心灵的窗户,而月亮又是美好事物的象征,那就说明对美好事物的追求的愿望和理想在在孩子们内心扎下了根。】
12、这句话如何理解“奥,月亮是这么的多: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1、奥是知道、了解的意思2、它指月亮,说明月亮之多3它不可以改成你,如果改成你,则说明了你如何拥有月儿,遇上句意思不符合,上句话指:月亮很多。】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在读中品词析句,体会作者用词准确,生动形象。
2.读懂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村庄消失的原因,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角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其中表达的效果。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境,以读为主,开展研究式和体验式学习,锻炼创新素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会爱护家园、保护环境、爱护树木,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
(四)创新素质培养目标:
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志向、创新思维和创新想像。
教学分析与处理
(一)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短小,语言朴实,然而其隐含的道理却非常深刻,本文没有一处谴责人们滥砍乱伐树木的行为,却把抽象的含义化为具体的物象,让我们从这些可视可感的画面中去领悟、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二)学生分析
本文语言浅显、朴实,用娓娓道来方式向学生讲述了一个村庄从发展到毁灭的过程。但文章中也有含义很深的句子,与学生的人生体验有些距离,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让学生结合体会,谈感受,教师适当点拔。
(三)重点、难点、创新点、德育点、空白点的确立。
重点:
1.理解小村庄变迁的过程和原因。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难点: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本文所蕴涵的深刻道理。
德育点:
1.通过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
2.通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为建设和拥有一个绿色的家园做出自己的努力。
创新点:巩固与创新运用环节中,让学生自由发言,谈感受,表现自己对环境保护的感悟。
空白点:
多处设置空白,主要体现在解决重点,突破难点中。学生自由研读,提出问题等。
教学内容
本文正如它的题目,讲述在一个环境优美的小村庄中,人们靠着手中锋利的斧头,将树木一棵棵砍下来,盖成房子、造成工具和家具,过上了不错的“日子”。但是由于过度砍伐树木,致使土地裸露,终于在一场连续的大雨之后,咆哮的洪水将小村庄卷走了。揭示了村庄里人错误的行为以及这种错误行为引发的严重后果──不爱护大自然,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教具的选择与使用目的'
本课教学采用自制的多媒本课件,展示直观的、感性的情景材料。其目的是让情境再现,使学生多感官参与教学,使学生的情感体验达到较深的层次,对课文内容有更深刻的体会和感悟。
教学过程
本课采用师生合作研究体验创新教学程序,重视读中感悟,诵读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始终。
一、创设问题情境(情境导入)
1.教师播放村庄的画面,创设情境,学生欣赏感悟,同时设问质疑。
2.教师导语:同学们,今天老师想给大家讲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在山谷中,有一个小村庄。那里的森林郁郁葱葱,村前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这里住着几十户人家,靠着周围丰富的自然资源,用斧头砍下树木,盖成房子,造成各种工具,日子过得还都不错。(课件出示)你觉得这个小村庄怎么样?(板书)那么这个美丽的小村庄现在怎么样了呢?请同学们齐读(出示“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为什么会这样呢?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第7课《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师生合作研究探索(学习2-4节)
(一)学习第二节
1.自主探究,发现问题,
指名读,质疑。
带着你的问题,自由读课文,把你找的答案用直线画下来。
(本环节意在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通过质疑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
2.自由研读,分析理解
(1)设计问题:从哪个句子中知道村里人砍树的?(留空白,尊重学生的选择,有观点后讨论,学生可以从关键词、句多角度分析,解决本课教学重点,同时渗透环保教育)(空白点、重点、德育点)
(课件出示)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就这样,山坡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
(2)质疑
指名再读,其他人想一想,你从中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空白点)
(尊重学生选择,留空白,请学生在读的基础,提出问题,然后再通过读来解决问题,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内涵。)
A.理解“谁”
B.理解“拎”(换词方法)
C.理解“裸露”(出示图片对比理解)
D.小结:
(板书:随意砍树)
(3)指导朗读
(4)句子训练
(课件出示)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谁家想( ),谁家( )……就拎起斧头到山坡上砍树 。
(发挥学生的想像力,让学生补充句子,把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生活经验相合)(创新点、留空白)
这里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呢?
(5)小结
(二)学习第三节
设计问题,引发思考: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及新词,认读7个字。
2、按要求积累词语,有选择地写一写。
1、读课文,了解内容,把文章分成两部分。知道星鱼是造成南太平洋上有些小岛神秘失踪的罪魁祸首,感受大千世界的奇妙,受到科普教育。
2、了解设问及其作用。
教学重点:读课文,了解内容,把文章分成两部分。知道星鱼是造成南太平洋上有些小岛神秘失踪的罪魁祸首,感受大千世界的奇妙,受到科普教育。
教学难点:了解设问及其作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学会11个生字及新词,认读7个字;练习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的学习 学习谜和踪。
今天我们学习30课 小岛失踪之谜 齐读课题。
看者老师板书课题,注意谜和踪的写法。
指导谜和踪的字型及书写时注意事项。
二、检查预习。
1、谁能看着生字表组词读生字。
处理“漂”这个多音字
piǎo 漂洗 漂白
漂 piào漂亮
piāo漂离 漂移
2、这些生字是怎么记的?
形声字:谜 据 踪 珊瑚 礁
重点提示:毒 摄
3、练习,区分下面的字形,再组词。
踪( )谜( )经( )
综( )迷( )径( )
4、给下面但是字加一部分组成新字。
宗( ) ( )居( )( )焦( )( )聂( )( )
5、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正确。
提示 哈斯顿.舒尔茨 噬食 罪魁祸首 攫取 澳大利亚
腕足 棘皮
6、两人一组互相读课文,注意互相帮助。
三、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四、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默读课文,提出来。
第二课时
一、读课题,提出自己的疑惑或者自己想了解的问题。
学生可能问:小岛还有失踪的,那么真正的谜底是什么?
二、浏览课文,自己寻找答案。
三、这两种说法你觉得哪种更科学?找出理由谈一谈。
四、默读课文。从课文中画出描写星鱼的语句,先读一读,再说说小岛失踪的真正原因。
生活在南太平洋中的巨大的星鱼,直径超过1米,样子就享年一只大圆盘。它们的身体四周长有16条攫取食物用的腕足,每条腕足上都布满了毒刺。
读了这段话你感觉到了什么?(大 厉害 能吃)
把你感受到的读出来。
这种星鱼以珊瑚和珊瑚礁为口粮,而且胃口极好,一条星鱼一昼夜能够噬食掉2平方米面积的`珊瑚礁。
抓住2平方米和胃口极好理解星鱼是造成岛屿失踪的罪魁祸首。
有语气地读这段,把星鱼的能吃读出来。
因此,当它们对珊瑚礁小岛群起而攻之时,常常会使那些小岛在不长的时间内瓦解消失。有一些大的珊瑚岛则因为根部被咬断而成为无根之岛,在强大的海流冲击下,漂离了原来的位置。
用自己的话告诉大家大岛和小岛是怎样失踪的。
五、再次默读课文,看看哪些自然段写了岛屿失踪的真正原因。说说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
引导学生处理第三自然段
1、事情果真是这样的吗?(什么事情?哪样呢?这句话是接着哪句话来说的?这句话放在这起什么作用?)
2、澳大利亚的科学家经过多年周密的研究作出了科学的回答。(这句话与上面的句子有什么关系?)前面那句话提出了问题,这句话作出了回答。
3、再读这段话,你觉得这段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过渡)
4、小结:过渡段主要是承上启下,但是引起下文的作用更大一些,所以应该把第三自然段与4-7段放在一起,讲的是岛屿失踪之谜。
5、课文的1、2 段讲了什么呢?
6、全文可以分成几部分呢?按两部分读课文。
六、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呢?
认识了一种新的句子那就是设问句,读课文中的两句话,说说这种句子在文中有什么好?
七、有感情地读全文。向你的同学说一说岛屿失踪的真正原因。
八、作业 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30、小岛失踪之谜
被外星人盗走
星鱼吃掉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正确停顿。背诵课文。会认4个生字,会写3个字。
2.熟读课文,理解文言词汇,理解句义、文义。
教学重难点:
诵读、背诵,增强文言语感教学难点理解故事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从题入手,营造文言文学习环境。
今天,我们将听到一个故事,四川偏远地方的和尚的故事。
2.老师从哪个词知道故事发生在四川?——蜀。又从哪个词知道是在偏远地方?——鄙。
二、新授
(一)读课文,整体感受。讨论学法
关于蜀鄙之僧到底有什么奇特故事呢?
1.想知道,快读读。(各自试读)
2.读了课文,说说你的初步印象。
预设:学生可能会认为难读,难懂等。
3.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文言文的词、句与今天的'意思常有不同。今天我们读文言文,难度较大。那怎么学呢?说说你的办法、打算。
预设及教师引导要点。
(1)多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嘛!(读时注意正确停顿)
(2)对照图片、注释或大意学习。
(二)反复诵读,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1.听老师读读,感觉感觉。
2.师范读,同时用同步出示停顿标记,并给难读准的字注音。
ù语shì恃bō钵
3.刚才大家听得挺起劲儿,能不能自己找找感觉?
重点指导读的方法:文言文用字简洁,慢读才好慢慢琢磨;注意停顿。根据停顿标记,自由试读。
4.你会读哪些句子了?来,带我们读一读。如果这些句子你读起来还有困难,也可提出来。大家一起练。相机引导全班练读长句、难句。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5.全班齐读。
(三)借助大意,读懂文言文故事
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结合第二个方法——对照译文学习,你会懂得更多。
2.生自读自悟。
3.你读懂了什么,或者你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小组内交流。
交流弄懂后,请组长拿出问号袋(见下面交流内容),试用文中句子回答。
4.全班交流。
(1)交流问号袋中的问题。同时相机学习重点词语,并板书故事主要内容。
A贫富二僧立下何志?(欲之南海)相机理解“之:去”。
B结果如何?(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相机理解“至:到”。
C你知道他去的地方多远吗?(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相机理解“去:距离”。
(2)自由交流质疑。预设要点:语,告诉(动词)。子:你。恃:依靠。买舟:此处为租船。
5.明白了意思,现在我们一定比刚才读得更好。试试看。
三、练习
指名按停顿读课文。
四、总结
课文讲了一贫一富两个僧人,贫者实现了理想,去了南海,而富者却没有实现,这是为什么呢?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找同伴练习分角色读。
板书设计:
蜀鄙之僧
贫 一瓶一钵至
二僧立志
富 欲买舟而下 未能至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设想:
《四季》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它以儿歌的形式,通过四季代表性事物的描述,表现了春、夏、秋、冬不同的景色。文章语言亲切、生动、文字优美,并且四幅插图艳丽,是一篇适合朗读且体现新课标合作学习为主的,培养学生初步阅读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教材。
根据本课特点及语言特色,进行了如下教学设计:
1、采用以读为主,以读代讲的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以及在读中自己观察、自己发现、自己分析、自己解决问题、表达情感,从而理解课文内容。
2、儿歌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贴近孩子们的生活,整个过程以孩子们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为主,培养他们主动观察,团结合作的精神。
3、为适合低年级儿童特点,采用激情导入法、游戏法、表演等多种形式,使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获得知识。
4、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灵活选择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文章的理解,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使其个性得以充分发展。
教学过程:
一、课题的导入
1.边播放音乐边朗读诗:
秋天到,秋天到,
园里果子长得好,
枝头结柿子,
架上挂葡萄,
黄澄澄的是梨,
红彤彤的是枣。
2.启发谈话
儿歌描写了哪个季节的景色?一年中除了秋季你还喜欢哪个季节?
根据回答,相应板书:
春夏秋冬
3.揭示课题:
小朋友这么喜欢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性,那么今天老师就带领小朋友学习一篇课文,题目叫《四季》(板书课题)
二、对课文进行感知性阅读:
提出要求:
1.请小朋友借助汉语拼音试着自己指读课文,读准字音。
2.指名请个别小朋友来读。教师及时地正音,并且鼓励。
三、图文结合,边看图,边读诗,边了解四季的特征。
1.教师提出要求,以小组的形式来学习。
(1) 请每个小朋友在组里读读诗。
(2) 看看图上画着什么?想想诗中告诉我们什么?
(3) 组里小朋友互相说说,你怎么知道诗中说的是哪个季节?
2.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学习情况。
提问:
请每组小朋友说说你是怎么学这节诗的?(注意引导抓住描写四季特征的词。)
板书:春:草芽尖尖
夏:荷叶圆圆
秋:谷穗弯弯
冬:雪人顽皮
3.抓重点词,指导朗读。
诗中把四季的特征描写得那么生动,春天草芽是尖尖的,夏天的荷叶是圆圆的,秋天,金黄色的谷穗成熟,挂在枝头弯弯的,冬天大雪纷纷扬扬,堆起个雪人,那顽皮的样子多么可爱。而且诗中都是以说话的形式来表现,如草芽对小鸟说:让我们感到亲切。课文该怎么读呢?请小朋友试着读,如果能适当地加些动作就更好了。
4.生动表演,加深记忆
把文中四幅插图贴在黑板上,给每组小朋友发代表春、夏、秋、冬四季特征有关的头饰,结合挂图,进行表演。
四、扩展知识,进行语言训练
课前,老师请小朋友们收集有关四季的图片,通过图片和你对四季的了解,你还知道四季有什么特征?能否也用文中形式来说一说?
五、结合板书,总结全文。
语文教案 篇8
复习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复习生字词语,并能正确默写。
3.能用“尤其”、“启示”、“滴水穿石”造句。
4.照样子填空:“为了……我们可以……”
5.巩固练习4中的题目,复习省略号的几种用法。
6.复习例文《和书籍交朋友》,会写板报稿。
复习重点:
1.认读生字词语,并能正确默写。
2.照样子写词语、写句子。
3.会用“尤其”、“启示”、“滴水穿石”造句。
4.掌握省略号的几种用法。
5.复习例文《和书籍交朋友》,会写板报稿。
复习时间:
二教时
复习过程:
一、生字词语
1.认读生字词语。
2.听写词语。
申请铭记效率情况持之以恒
青睐码头锻炼兴趣炉火纯青
二、照样子分别写几个词语。
1.绿油油:
2.飘飘悠悠:
3.学习学习:
4.热气腾腾:
5.翩翩起舞:
三、句
1.照样子写句子。
①复习练习4第3题。②做练习册第55页第四题。
2.造句。
①尤其——
②启示——
③滴水穿石——
3.照样子填空。
为了提高读书效率,我们可以订一个读书计划。
开阔眼界,
四、省略号的用法.
1.复习练习4第4题。
2.教师强调省略号的几种用法:①表示列举事物的省略;
②表示说话时语气的断断续续。
3.完成练习册第56页第六题。
六、。写一板报稿
1.填空:板报稿的标题要(),幅要(),语言要(),还要写上作者的名字。
2.说写一板报稿。(见学生各自的)
第四单元姓名
一、看拼音,写词语。
shenqingmingjixiaoluqingkuangchizhiyiheng
()()()()()
qinglaimatouduanlianxingquluhuochunqing
()()()()()
二、照样子分别写几个词语。
1.绿油油:
2.飘飘悠悠:
3.学习学习:
4.热气腾腾:
5.翩翩起舞:
三、把句子写具体。
1.看了《火烧圆明园》,爷爷说:“落后就要挨打呀!”
看了《火烧圆明园》,爷爷说:
“落后就要挨打呀!”
2.姑妈说:“对岸就是我们的祖国。”
姑妈说:“对岸就是我们的祖国。”
3.张老师说:“你发烧了,休息一会儿吧?”
张老师说:“你发烧了,休息一会儿吧?”
四、造句。
1.尤其——
2.启示——
3.滴水穿石——
五、写出下面句子中省略号的作用。
1.桂林的山姿态奇特,有的像老人,有的像巨象,有的像
骆驼……
这句话中的`省略号的作用是:
2.小冬边划着水,边喘着粗气对大伙儿嚷着:“我……我总
算……会……会游泳了!”
这句话中的省略号的作用是:
六、。
1.填空:板报稿的标题要(),幅要(),语言要()。
2。学写一板报稿。
语文教案 篇9
学习目标
①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②了解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③了解按一定顺序阅读的方法。
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
⑤培养搜集材料、丰富课外知识的习惯。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石钟乳、金华双龙洞的文字、图像等资料,可以做成课件。
A案
第一课时
●谈话,揭示课题,初识课文
你喜欢旅游吗?都游览过哪些地方?你到过浙江金华吗?那里有一个著名的溶洞,叫双龙洞。读读课文,今天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观光游览。
听朗读录音。
说说跟着作者游了一趟双龙洞,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引导细读,了解游览顺序
①导语:“就听一遍,大家肯定觉得不过瘾,现在我们来细细学习。”
学生自读,要注意读准生字、理解新词,并用“…”画出提示作者游览顺序的有关词句。
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②指名回答,师生共同讨论。
学生总结游览顺序时,有不少学生会忽略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对此教师可设计提问:作者是由外洞直接进入内洞的吗?以引导学生注意从孔隙进入内洞的过程。并随机让学生读读这一段,注意正音,指导读顺,引导学生理解词义,如:仰卧、臀部、水程等词语。
教师根据学生描述的游览顺序,板书画一幅简单的示意图。
③指导学生按游览顺序理清课文脉络。
按游览顺序可分六段。(分别请6名学生来读对应的段落,注意不多读也不少读)
●课堂作业
①认读生字、生词并书写,遇到疑问随时发问。
②随机利用搜集的资料介绍双龙洞的石灰质岩石及其形成的石钟乳、石笋。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①默写生字词。
②读课文。这节课我们按照游览路程来欣赏景点、品读文章。
●阅读,体会路上景色
①引导学生读中感受。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这位同学读出作者的心情了吗?”
学生自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作者所看到的景物、当时的心情。再让学生个别展示朗读,点评中体会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景物的。
③放映课件,辅助感受。
配音:春末的一天,作者踏上了去双龙洞的路途。一路上,春末的景致不断扑入作者的眼帘。我们也来感受一下山中的春色吧!
这是映山红,花大多是红色的,也有红紫色和白色的;油桐的花朵较大,白色带有黄红色斑点和条纹……色彩多明艳啊。
③感悟课文写溪流的匠心。
山中有花也有水。谁来读一读一路迎接游客的溪流。(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你觉得作者对溪流的描写很有情趣,对吗?你从哪里感觉到的?
(品味“时而……时而……”一句,体会几对反义词的妙用)
●讨论外洞特点,体会双龙洞的“雄”
①如果说沿途的风光可用“春光美”来概括,那么洞口和外洞你会怎么来概括呢?
请一名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
(洞口可用“宽”“高”来概括,外洞可用“大”字来概括,在简图上补板书:宽、高、大)
②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什么感觉?
理解“突兀”:高耸,指山势高耸。“森郁”:树木茂盛繁密。文中指山上草木生长得茂盛繁密。
高山之上,树木繁密,很有气势,不禁使人对双龙洞产生一种神秘感。
③作者的哪些描写让你体会到外洞的大?(仿佛到了个大会堂,高高的石顶,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④这里作者又一次提到“泉水”,下一句也是,读一读,你有什么想法?
(它仿佛是向导,作者顺着溪流游览。现在迎着溪流入洞──乘船通过泉水流出的孔隙进出内洞)
●了解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体会双龙洞的“险”
①乘船从孔隙中穿过是什么滋味,我们也来试试。齐读。
②说到“孔隙”我们就会想到很小的窟窿或很细的缝儿,而这个孔隙却可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称之为水洞却还要称为孔隙呢?
看课件外洞由近及远的镜头,让学生懂得因为外洞面积太大了,水洞相对就显得很小,所以作者用孔隙一词是恰当的。
③默读第五自然段,想一想;作者乘船通过孔隙是怎样的情形、怎样的心情?
谁来读读,读出作者的感觉、心情。
你觉得哪些语句真切地写出了作者这种紧张的心情,能把它背出来吗?
复述或者背诵这一自然段。
第三课时
●联系上文引入新课
作者饱览了沿途的美景,感受了外洞的宏大气势,经历了孔隙中乘船而行的惊险,终于到达了内洞。内涵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了解内洞特点,感受内洞的“奇”
①请一名学生朗读第六自然段,学生边听边画出描写洞中双龙的句子。
“蜿蜒”是怎样的?据字形释义,再观看课件,让学生作描述。
②结合课件(或图片),讨论学习:内洞的景象是怎样的,给你的感觉是什么?除了课文写到的,你还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a.学生小组内交流评议,互相启发,开阔思路。
内洞有很多石钟乳和石笋,它们形状变化多端,颜色也各不相同。有的像龙,有的`像神仙,有的像动物……给人的感觉是神奇而有趣。内洞比外洞还要大得多。
洞内景物的描写,也是有顺序的,文中用了“首先、其次”来表明观看顺序,读一读,感觉这样写条理就比较清楚了。
b.指名看着图像,试着给图配音,描述洞内景象。
●小结
作者乘船出洞,结出了双龙洞之游。我们同作者一道感受了双龙洞的雄伟、惊险与神奇。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不禁折服于自然之伟大、自然之神奇。
有感情地分组读课文。
●质疑问难
●推荐课外阅读
像这样的课文,记录了作者游览过的地方,你读了,仿佛跟着作者在游览观光,这就是游记,你喜欢读吗?都读过哪些游记?你都摘记了精彩语段吗?能背记这些精彩语段吗?
●课堂作业
①背诵、摘录精彩语句。
②指导造句;
时而……时而……(引导体会在描写景物、事物的形态变化时可以运用,举例提示:“大海时而……”,“舞蹈动作时而……”,“我的心情……”等)
即使……也……(读课文范句,体会分句间转折的意思,然后教师或学生示范造句,指导仿造)
②板书设计:
B案
第一课时
●揭题
把你了解到的有关金华双龙洞的情况介绍一下,教师浏览网页综合介绍。
●整体感知
课文是怎么写的呢?自读课文,读准,读通,遇到难以理解的词句或联系上下文解决,或请教同桌、教师。教师巡视,发现普遍性的问题及时讲解。
说说课文都写了什么?(游了哪些地方,怎样的景致、当时的心情等)
●探究阅读,理清脉络
①课文哪些语句提示了游览顺序,读读画画,并画出游览示意图。
个人准备,然后小组讨论,把自己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新疑问在小组中提出,互相讨论。此时教师巡视各组,适当加以点拨。选定一组的学生在黑板上画出参观路线图,并做介绍。
②根据讨论,梳理课文。可以把整个过程分为“路上见闻”“外洞”“通过孔隙”“内洞”四个部分。
③分别请各小组轮读各段,注意正音,同时对一些难解词进行释义,如:盆栽、突兀、森郁、蜿蜒、石钟乳等词语。
④作业练习,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品读课文
围绕“在游览过程中,作者怎样把看到的景致、内心的感受写出来的”这一问题,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品析课文中的语言文字、体验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通过琢磨怎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然而然地体会课文中的思想情感。
①第一部分的学习,教师引路。
“路上见闻”一段,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作者当时的心情,你怎么把它读出来?(抓住描写油桐、映山红、溪流等景物的句子来体会)
指导朗读,试着默记或背诵这些语句。
②第二部分的学习,学生自学,然后交流。
(体会如何写出外洞的“高”“大”)
③第三、四部分的学习,同桌合作体会。
(这两部分是重点,可引导围绕以下几是探究学习;
a.作者怎样写出“孔隙”中挤压的感觉?
b.课文怎样表达内洞的宽大?
c.描写石钟乳、石笋就两句话,却写出了这些岩石的形状变化多端以及观赏的乐趣)
相互商定各选一部分,按“读读、说说、背背”三步与同桌交流,听方需做出评价、提出疑问。双方相持不下时可请教老师。
●知识内化
分学习小组,任选其中的一部分做为自己的导游讲解内容。(可以结合板书示意图做导游讲解)
在四人学习小组充分练习讲解的基础上,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小组其他成员帮助他(她)进一步完善导游讲解词,可以增添课外了解、搜集的资料。接下来全班同学组成“金华双龙洞旅游参观团”,各组代表到讲台前担任一次导游。全班同学进行评论,总结经验,改正不足之处。
●课堂作业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认识“桦、胸”等5个生字。会写“郊、散”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等14个词语。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4.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保护,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同时受到保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保护,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同时受到保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灰雀》这篇课文,我们先来复习,看同学们关于生字词掌握的怎么样?老师要考考大家,同学们有信心吗?
1、认一认,读一读
指生认读,小组读。
2、比一比谁记得多?小组比赛。
3、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指生说然后总结。
这篇课文讲了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一只灰雀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小男孩。经过交谈,男孩最终将灰雀送回来的故事。
三、情景引入,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出示图片: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
2.教师说: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惹人喜爱。你看它们可爱吗?
3.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画出描写灰雀的语句,读出感受,把体会写在旁边,做批注。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2)朗读第一自然段。
汇报交流:“树上有三只灰雀,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
谁来读这句话,要读出什么感情?你读出了喜爱之情。谁还想再来读。
这句话表现出灰雀非常惹人喜爱。
三只灰雀欢蹦乱跳的唱歌,你们喜欢吗?除了你们以外还有人喜欢它们呢?是谁?
(3)你是从哪看出列宁很喜欢这些灰雀?
“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你读出了什么?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之情。
从哪几个词语中读出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之情。
从每次、都要、经常这三个词可以看出列宁对灰雀的喜爱程度。
出示图片:“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
四、学习课文第三至十自然段。
1.胸脯深红的灰雀到底去哪儿了?请学生默读课文,画出你感动的句子。
默读第 2 自然段,思考一下,从下面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他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谁来读这句话,要读出什么感情?从这句话,我们能体会到,列宁对灰雀的担心和着急。谁还想再来读。读出对灰雀的担心和着急。
2、齐读第3-10自然段,体会列宁和小男孩的心里活动。画出列宁和小男孩的语言。
列宁的话:
A.列宁说:“那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寒冷,它怕冷。”
(饱含着对丢失的灰雀的惋惜和惦念。他明知道小男孩把灰雀捉走了,却故意不明说,而用自己的感情来启发男孩自己觉悟,以情育人。)
B.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
(“自言自语”实际上是说给小男孩听的'。“可惜”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爱护和惋惜,他用这种感情来感染男孩,使男孩知道有很多人喜爱灰雀,关心着灰雀的命运。)
(1)男孩说:“没看见,我没看见。”
(2)男孩看着列宁,说:“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3)“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一定会飞回来的。
3.指导学生读一读列宁与小男孩的对话,再说说他们心里是怎么想的。
(1)引导学生体会小男孩的认识过程:吞吞吐吐一想说不敢说一决心把灰雀放回公园,肯定地说。)
(2)让学生体会列宁育人过程。
列宁听到小男孩的话,肯定知道灰雀被小男孩带走。如你是列宁,这时你会对小男孩说什么呢?
文中列宁是怎么说的?画出列宁的话。分组讨论,通过读列宁的话,读懂了什么?
创设情境,进行对话。老师为列宁,学生为小男孩进行对话。老师用责问的语气与学生对话。
指导学生朗读。
五、学习课文第十一自然段。
默读第11自然段,思考下面的问题:
1. “果然,又看到那只灰雀欢蹦乱跳地在枝头歌唱”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2. 那个男孩站在白桦树旁,为什么低着头?
列宁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微笑着说:“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
列宁为什么不问男孩却问灰雀呢?
从这篇课文中你得到什么启示呢?
一方面表明了列宁见到灰雀之后的惊奇,另一方面则表现了列宁对小男孩的爱护。
2.分组读书、讨论思考题。
3.小组代表发言。
4.从这篇课文中你得到什么启示呢?
六、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文章写了第1天、第2天、请同学们以“灰雀昨天去了哪里”为题,写一段话,进行写话练习。
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
七、课堂小结
课文以灰雀为线索,记叙了它丢失又复回的经过。表现了伟大导师列宁喜爱灰雀,更爱诚实的孩子的崇高而伟大的爱。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3-09
语文下册语文园地教案11-21
语文园地语文教案04-04
语文《语文园地四》教案02-20
语文下册教案12-10
语文《江南》教案12-10
语文基础教案12-12
语文写作教案12-03
语文天地教案01-05
语文《氓》教案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