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教案9篇【精华】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班科学教案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在操作中感知电动玩具的共同特征——有电源才会动。
2、初步让幼儿了解正确安装使用电池的方法。
3、进步激发幼儿对电动玩具的好奇心,发展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幼儿自带的电动玩具一个,电池若干,安装电路图一张。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师:哇!教师里有这么多的电动玩具,我们今天来开个玩具运动会吧。
老师请小朋友自己选一个自己喜欢的电动玩具,让它动起来好吗?
二、操作探索
师:玩具动起来了没有?(幼:动起来了,你是怎么让它动起来的?幼儿自由举手回答怎么让玩具动起来的)
师:刚刚小朋友说把电源开关打开就可以让玩具动起来?可是有的小朋友的打开来了
开关玩具还是没有动起来?是怎么回事呢?
师:小朋友找找原因看是怎么回事?或那个小朋友帮助它让玩具动起来。(解决问题、找原因,幼儿自己玩玩具发起问题原因)
幼:是因为玩具里面的电池没用了。
师:哦!原来里面的电池坏了,那小朋友都打开小面“肚子”看看是不是都装有
师:哦!原来是因为有了什么才使玩具动起来的?
幼:因为玩具里面装了电池。
(1) 拆电动玩具
师:老师请小朋友把玩具里面的.电池拆开看看里面有几节电池好吗?
幼:两节 三节,有的有,有的没有
得出结论:原来是要把玩具里面的电池上满了再打开开关就可以让玩具动起来。
师:那有的小朋友的少了电池怎么办?
幼:在装上电池,那我们来试试看是不是装上电池就会让玩具动起来呢?
师:我上了电池可玩具还是不会动?为什么呢?
幼:因为电池坏了,电池没用或没有装好等
师:请小朋友来帮帮老师检查到底怎么回事?(幼儿举手回答)
(2)幼儿讨论交流(教师鼓励幼儿把自己的发现大胆的表述出来)
三、认识电池有正负极,学习正确安装电池的方法。
师:刚刚老师请小朋友帮老师检查了电池,小朋友有没发现电池有什么有什么不一样?(幼儿举手自由回答)
幼:有一边是平的,一边突出来了一点。
师:对了,回答得真好!小朋友都看到了电池的两端是不是一样的啊?(幼:不是)
师:教师出示“+”“一”符号请小朋友你们认识这两个是什么符号吗?请小朋友回答?
幼:可能会说是加号和减号。
师:回答得对吗?现在老师老告诉小朋友他们的名字叫什么?一个叫正极一个叫负极.小朋友跟老师说一遍。我们要把突出来的这边对着铁皮这边,把平平的尾巴这边对着弹簧这边。
师:出示安装电路图一张。小朋友看图上画有什么?有没有小朋友知道电池要怎么样装上去呢?请小朋友上台演示。他装得对吗?
幼:对或不对(幼儿举手回答对或不对原因)
师:哦!原来装电池也是有规律的,我们要把平平的尾巴这边对着弹簧,把突出来的嘴巴这边对着另一边这样装才是正确的。现在你们知道怎么装了吗?学会了没有?
幼:学会了(有个别小朋友还没学会,请那个会的小朋友来帮助他好吗?)
师:那老师现在请小朋友把你们拆开的电池上回去好吗?看看自己是不是学会了哦!
师:今天的玩具运动会真热闹,小朋友我们赶快拿好我们的玩具出去比赛喽!
活动延伸:
(1 )在班里设立“电池回收箱”鼓励幼儿从收集废旧电池开始,争做“环保小卫士”
(2 )在操作区提供电池,各种电动玩具,鼓励幼儿进一步操作探索。
(3)教育幼儿要爱惜玩具。 爱惜电池不要让电池沾水,受潮等。
大班科学教案 篇2
大班科学:有趣的纸桥
活动名称: 科学:牢固的纸桥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操作,知道改变纸的形状可以使纸桥的承受能力发生变化。
2、鼓励幼儿运用比较的方法来进行感知,同样的纸折成山形最牢固,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活动,萌发幼儿对物体呈种现象的兴趣。
活动准备 1、人手一张A4纸,两个油泥盒子,一根吸管。
2、每组一盒塑料积木。
3、折纸扇,石棉瓦,平常的瓦片等等。
1、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老师:你见过桥吗?是什么样子的?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平常我们见过的桥都是用水泥钢筋或者木头做成的,今天我们也要做一座自己的.小桥,这座桥能够放一块积木在上面。
教师介绍材料:积木、纸、吸管。
提出要求:两块积木座桥墩,吸管是桥下面的流水,纸用来做桥面。
2、幼儿制作纸桥。
1幼儿进行第一次操作,并请做好纸桥的幼儿将纸桥展示在桌子上。
提问:你成功了吗?你是怎么做的?
教师进一步提出要求:这次要在桥上放三块积木,你可以把你的纸桥变一变。
2幼儿进行第二次操作,并将完成的作品放在桌子上。
提问:你用的是什么方法?你的纸发生了什么变化? 游戏:比比谁的纸桥最牢固?
刚才大家做出的纸乔都能够放三块积木,现在我请大家来比赛,看看谁做的纸桥能够放的积木最多?
(提出要求:以个人为单位,进行比赛,并数一数最多在桥上能够放多少积木)
从每组选一个小朋友上来展示:比一比谁的纸桥最牢固。
讨论:你做的纸桥最多能够放几块积木?为什么你的纸桥能够放这么多积木?
3、帮助幼儿了解简单原理
结论:“当纸弯曲之后能够承受的重量变大,弯曲的次数变多,承受的重量也就变大了,而且弯曲的次数越多,承受的重量越大,纸桥也就越牢固。
4、扩展幼儿的经验,日常生活当中,你还发现哪些东西是利用弯曲后来使它便牢固的?(瓦、折纸扇、瓦楞纸等等)
5、总结,激发幼儿对物体呈种现象的兴趣。
活动延伸:
请幼儿制作山形的纸桥,通过弯曲次数的变化,看看谁的纸桥最牢固。
大班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正确辨别并找出野菜。
2、会正确地使用工具挖出野菜。
3、体验参与野外活动的快乐。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活动准备】
1、幼儿自备挖野菜的工具及装野菜的袋子。
2、教师带幼儿到附近的公园或郊外。
【活动过程】
1、教师带幼儿到附近的公园或郊外,引起幼儿挖野菜的兴趣。
2、讨论挖野菜需要注意的问题。
师:你们都想挖野菜,也带来了挖野菜的工具,那么在挖野菜时需要注意什么呢?
教师引导幼儿注意正确使用工具;不离开同伴;如果公园有水,注意提醒幼儿不到水边玩耍。
3、组织幼儿进行挖野菜活动。
师:每个小组都讨论了野菜长在哪里?下面我们就按你们的想法分组挖野菜,注意不要离开老师太远。
幼儿分组进行挖野菜活动,教师巡回指导。当幼儿分辨不清时,引导幼儿进行细致观察,也可请挖的熟练地幼儿帮助其他幼儿。
4、回园讨论,对也才进行分类。
请幼儿互相参观同伴挖的野菜,比一比谁的多。
教师引导幼儿根据野菜的种类分类,教师和幼儿共同进行检查,特别要幼儿区分哪些不是野菜。
5、分享野菜。
师:你们都吃过哪些野菜食品?我们挖的野菜可以怎样吃?
教师组织幼儿将挖的野菜清洗干净,送厨房加工。
组织幼儿品尝野菜食品。
【活动反思】
今天科学活动的主题是“挖野菜”,这个活动有两课时,3月份科学《挖野菜》教学反思。第一课时是让孩子们认识野菜,从野菜的外行特征、颜色等方面进行观察。马兰是野菜的一种,它的外形比较容易辨认孩子们一下就记住了。而荠菜跟一种野草的外形差不多,孩子们很容易混淆。
第二课时是让孩子们去挖野菜,这就必须是要小朋友在认识野菜的前提下才能进行,教学反思《3月份科学《挖野菜》教学反思》。有了第一课时的准备,孩子们都信心满满的自己一定能挖到野菜。在挖野菜的过程中,孩子们都仔细的寻找着。一有发现就招呼同伴们一起去挖。
虽说是“挖”野菜,但孩子们都小心翼翼生怕挖断野菜的.根。活动的过程中我也发现有一些孩子把草当成了野菜。回到教室后我让孩子们将自己这一组挖到的野菜进行分类,大部分是马兰,只有少数是荠菜,其中还夹杂着一些小草。王欣朵大眼睛问:“这种菜能吃吗?”我笑着说:“能吃,这种菜你可能吃过了。”小朋友都很好奇,于是我给孩子们讲了几种野菜食品:如荠菜馄饨、马兰豆干丝等。
孩子们听到后惊奇的说:“我吃过香香的可以炒着吃。”张德程也说;“回家要和妈妈一起挖野菜,尝尝野菜的味道。”面对小朋友的天真可爱,我想上科学活动能从幼儿的兴趣出发,便有坐于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热情,让幼儿在快乐中探索求知。
大班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了解蒸、煮、炸、煎、烤等烹饪方法,感受面食的多样性。
2.探索、感知面糊、面团的形成,体验自制面食的乐趣。
3.了解面食的营养,喜欢吃面食。
活动准备
1.幼儿已感知过面粉的特性。
2.面粉、和好的面团。
3.各种面食若干。
4.毛巾、水、抹布、盘子、碗、录音机、磁带、录像机、录像带等。
5.幼儿洗净双手。
活动过程
一、回忆面粉的.特性。
二、感知、探索面粉加水后的变化。
1.猜一猜:在面粉里加水会有什么变化?
2.幼儿操作感知面糊、面团的形成。
三、了解面食的烹饪方法及其营养。
1.引导幼儿根据已有生活经验说说自己所知道的烹饪方法
2.观看录像了解煎、炸、蒸、煮、烤等烹饪方法。
3.师幼共同总结归纳几种烹饪方法。
4.品尝各种面食。
5.教师简单介绍面食营养。
四、制作好吃的面食。
1.介绍辅助材料:果汁、樱桃等。
2.讨论:你想做什么面食?(引导幼儿从造型、口味、颜色等方面考虑。)
3.师幼共同制作面食。
4.根据自己喜好选择面食的烹饪方法,分类后送食堂加工。
活动延伸
午睡起床后和幼儿一起品尝自己制作的面食。
让幼儿和家人一起去品尝各种各样的面食。
活动建议
活动前建议先让幼儿感知面粉的特性。
活动点评
此活动通过操作感知了面粉的特性;通过观看录像了解了面粉的许多烹饪方法;通过制作满足了孩子的创造欲望。整个活动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进行着,孩子们积极、主动,乐学、好学。整个环节步步深入,层层递进。
大班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正确感知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并能用第一至第七的序数词表示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
2、发展幼儿思维的逻辑判断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课件、幼儿操作图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老师:森林里的小动物要搬新家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以“小动物住新房”活动,学习7以内的序数。
1、给房子做门牌
a、用第几座的形式表示不同颜色的房子分别在第几座
b、做门牌卡:红房子在第一座,用数字几表示?(把数字贴在房顶上)
c、用同样的方法,做好其它房子的门牌卡。
2、进一步巩固序数词第一至第七。
请小动物住到新家里了,小猪住什么颜色的房子,为什么?(拿钥匙“1”的住一号房子)用同样的方法,请他动物住到新家里。
教师小结:原来数数不但可以从左到右,也可以从右到左。
(三)给小动物送礼物
教师:小动物都搬进了新家,我们给小动物做个窗帘当礼物送给它们吧。
要求: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四组不同的材料,你们可以自己挑选七种材料来装饰窗帘,看谁能用最短的时间做好窗帘,并且把它贴到这个大房子上。
1、幼儿自由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2、幼儿窗帘做好后,教师检验(注意幼儿数的排序)
教师小结: 原来数数不但可以从上往下数,也可以从下往上数。
(四)学习用第几层第几间的形式表述物体的位置。
1、情境引入 激发幼儿对门牌的已有经验
2、出示森林宾馆图以及门牌,请幼儿根据已有经验来帮忙找房间。
3、了解门卡号码的作用:
宾馆一共有1、2、3、4、5五层楼;每层楼有1、2、3、4,四个房间。
4、请幼儿找出203,504房间
教师小结:我们把最底下的层叫做第一层,把最左边的间叫做第一间,所以一般来说我们编门牌的方法是:从下往上,从左往右,第一个数字表示层,最后一个数字表示间,中间用0隔开,楼房的门牌号就是101、102、201、202
5、幼儿操作:分组帮忙做门牌
6、教师黑板检验、评价
活动反思:
幼儿园活动的最大特色就是教学游戏化,教具形象化、生动化。对于认识7以内的序数,大多数孩子都对它有着感性的认识。这次活动我结合幼儿的这种感性认识,整个活动以游戏贯穿始终,设计了动物搬家,按动物的`出场顺序排队,按自己的想法给动物找房子等环节。让幼儿在这些环节,强化这种感性认识,同时,通过比较,老师的引导,把这种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纲要》中要求在活动中充分体现儿童是教育过程的主体原则,就要求我们教师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改变自己的角色和教育方法,和儿童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引导幼儿自主学习。整个活动创设情境以游戏贯穿始终,引导幼儿学习数学,使幼儿在没有思想负担的情况下,自然、轻松、愉快地获得粗浅的数学知识,从而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我体会到:我们每一位教师在一日活动中,一定要转变观念,努力贯彻《纲要》精神,以幼儿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
大班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发现物体的对称性。
2、根据提供的已有图形,画出与物体相对称的另一半。
活动准备:
1、具有两组相对称的图形片若干。
2、幼儿活动材料二册第19页《有趣的对称图案、水彩笔》。
3、人手一张长和宽为4厘米和3厘米的彩色纸、剪刀、水彩笔。
4、已拼插好一半对称图案的玩具或插粒若干套,玩具、插粒若干。
活动过程:
一、后面躲着谁。
1、教师出示已折成一半的图形或实物,让幼儿猜猜后面会是什么。(幼儿猜测,教师打开图形让幼儿验证)
2、幼儿每人一张方形手工纸,折对称图形。(角对角折三角形,边对边折长方形等)。
二、找朋友。
1、在绒板上展示图形片,请幼儿在提供的图形中找找每个图形的朋友,说说他们为什么是朋友。
2、集体观察两个图形的异同:形状、颜色、图案相同,左右位置相反,感知理解对称的意义。
三、找一半。
1、让幼儿说一说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对称物体。
2、找找自己身体上有没有对称的地方。(眼睛、耳朵、手等)
3、请幼儿翻开幼儿活动材料,指导其找出对称的图画并图色。
4、请幼儿观察已经拼好一半的图案,用相同的玩具材料拼出想对称的另一半。
大班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学习立定跳动作技能,发展双腿弹跳能力。
2、会创造性地变换花样玩绳,体验其中的乐趣。
活动准备:
1、人手一根绳子(绳子为四个肩宽)。
2、背景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1、组织幼儿两人一组玩"骑马"游戏,前一幼儿将绳系在腰间做"马",后一幼儿一手拉住前一幼儿腰间的绳子,一手将绳对折当缰绳做跑马步。通过游戏,活动幼儿的手臂、双腿、脚腕等部位。
2、引导幼儿学习立定跳远的.动作。(在幼儿练习、游戏时放背景音乐。)
(1)教师示范讲解立定跳远动作要领:双腿微屈半蹲,身体前倾,双臂来回摆动几下增加助力,等双臂从后方往前甩时,双腿同时向前猛然跳出。落地时双腿弯曲,身体保持前倾。
(2)指导幼儿练习。两人一组将绳摆开,从一条绳跳至另一条绳,根据两人的实际情况确定绳的摆放距离。提醒幼儿注意屈膝落地,确保安全。
(3)组织幼儿进行跳远比赛,看谁的动作最标准,跳得最远。
3、引导幼儿运用自己的想象把绳子摆成各种图形,(也可以与同伴合作,绳子相连拼摆图形。)然后在图形中自由、愉快地做放松动作。随时表扬有创造性玩法的幼儿,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快乐。
大班科学教案 篇8
一、设计意图:
水果是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吃,常看的东西,但孩子对水果的认识也只停留在对水果的色、香、味、形上,关于水果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却知之甚少。现在正是各种水果上市时,孩子们从家里带来了各种水果。一次,不知是谁把苹果和杨梅放进了金鱼缸,引来了许多孩子的围观议论,经了解得知,原来他们是想给鱼儿喂食,结果发现水果有的浮在水上,有的沉在水底。孩子们对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于是我就设计了这一活动。
为了使活动更生动、形象,也为了让幼儿对沉浮现象进行简单分类时不觉得枯糙,所以我设计了浮起来和沉下去这两个人物形象。在活动中,我首先以请客开始,先让幼儿说一说水果的名称,巩固以前所学的知识,接下来我出示“↑”与“↓”的标记,讲述了沉浮两兄弟的外形特征,让幼儿对沉浮兄弟的特征有一个了解,也是为了给后来的分类作一个铺垫,在这当中我也点名了挑食的'坏处。接着我没有先让幼儿实验,而是通过猜一猜、想一想,让幼儿运用已有经验进行猜想和判断,让他们主动建构知识经验,在此基础上我才让幼儿通过玩一玩,比一比来验证自己刚才的猜想,从而调整自己的认识,并让幼儿懂得了要得出结论必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最后出示沉浮兄弟,让幼儿根据沉浮兄弟的特征送水果,也让沉浮兄弟验证幼儿分类的结果,在愉快的分享中结束本活动。
二、活动目标。
1、观察水果在水中的沉浮现象,获得物体沉浮的经验。
2、认识标记“↑”、“↓”,能根据沉浮标记简单分类。
三、活动准备。
各类时令水果若干,“↑”与“↓”的标记各一,沉浮兄弟头饰各一,盛水容器若干,箩筐两只。
四、活动过程。
1、师:“小朋友,今天我们班来了两位小客人。老师准备了许多水果来招待这两位小客人。你们看,都有些什么水果。(幼儿一一指认水果。)
2、师:“今天要来的两位小客人非常奇怪,哥哥叫浮起来,专吃浮在水面上的水果,你们看吃多了浮在水上的水果,嘴巴都往上翘了(师出示标记‘↑’);弟弟叫沉下去,专吃沉在水底下的水果,你们看吃多了沉在水下的水果,嘴巴都往下垂了(师出示标记‘↓’)。我们可不要学他俩。”
师:“可是不行呀,如果沉浮兄弟吃错了水果,就要拉肚子,所以我们要帮兄弟俩把水果分出来。”
3、师:“小朋友,你们想一想,这些水果放在水里,哪些会浮起来,哪些会沉下去呢?”幼儿自由讨论后回答。
4、师:“刚才小朋友们各有各的说法,我们也不知道到底哪些水果放在水里是沉下去的,哪些水果是浮起来的。现在就请小朋友每人拿一样水果,放到水里去试一试,看看你拿的水果在水里到底是沉是浮。
幼儿实验,并把自己的实验结果告诉小朋友听。师巡回指导,帮助幼儿正确运用“沉”和“浮”来表述。
5、师:“现在谁愿意把你的发现讲给大家听听?”
幼1:“我拿的是苹果,我发现苹果是浮起来的。”
幼2:“我拿的是提子,我发现提子是沉下去的。”
大班科学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探索将长条形纸制作成麦比乌斯圈,并等分不同的次数后会产生不同的现象。
2.大胆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操作方法和发现,对科学现象感兴趣。
活动准备:
1.人手三张长条形的蜡光纸,剪刀一把,固体胶,每组若干个麦比乌斯圈供幼儿观察。
2.视频、过山车录像一段、图片立交桥
活动过程:
(一)师生互动,集体制作圆圈,发现圆圈等分后变成了两个一样的圈。
1.小朋友看老师带来了什么?请你想想纸条怎样变成一个圈?猜猜从中间剪开它会变成什么?
2.集体制作纸圈,再将纸圈沿中线剪开。
(二)探索麦比乌斯圈。
1、观察麦比乌斯圈是怎样制作成的,猜测沿中线剪开会是怎样的。老师记录。
2、幼儿尝试制作麦比乌斯圈。
3、观察二等分麦比乌斯圈后的变化,大胆交流自己的发现。老师记录操作结果:一个象八字的大圈。
4、猜测三等分麦比乌斯圈的结果,并尝试探索发现圈的变化,激发对麦比乌斯圈现象的兴趣。
5、观察和交流探索结果并作记录。一个大圈连着一个小圈。
(三)拓展并了解麦比乌斯圈在生活中的运用。
播放过山车的`视频和城市立交桥的图片,感受麦比乌斯圈带给人类的方便和快乐。
活动延伸:
展示画有三条等分线和四条等分线的麦比乌斯圈,引发幼儿再次探索的欲望,发现等分不同次数后麦比乌斯圈变化,感受圈的神奇。
【大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07-20
[经典]大班科学教案07-21
大班科学教案(精选)09-01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9-03
大班《风》科学教案04-19
大班科学教案12-11
大班科学教案12-29
大班科学教案【精选】08-26
大班科学教案[精选]08-27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