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实用的科学教案7篇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科学教案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摩擦力对我们有时是有用的,有时是有害的;在工作时有时需要增大摩擦力,有时需要减小摩擦力。
过程与方法:
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摩擦力有益还是有害作出自己的判断和解释;找出自行车上增加或减少摩擦力的设计并作出自己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从不同方面分析一个问题时必要的;形成用科学知识分析日常事物,勤思考、大胆解释的态度。
【教学重点】
找出自行车等交通工具增加或减少摩擦力得设计并作出解释。
【教学难点】
对摩擦力的利弊作出判断和解释。
【教学准备】
有关图片,儿童车实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人滑倒的图片和汽车打滑的图片,提问:这两幅图片说明了什么?
2、引导语:看来有些时候还需要摩擦力的帮忙,那么摩擦力社么时候是对我们有利的,什么时候又是有害的`呢?
3、引导语:因此当摩擦力对我们有利的时候我们要适当增大摩擦力,当摩擦力对我们有害的时候需要减小摩擦力。
4、揭题:那么哪些地方的设计是需要增大摩擦力,哪些地方的设计是需要减少摩擦力呢?板书:运动与设计
二、这样的设计是为了什么?
1、学生举例:哪些地方需要增大摩擦力,哪些地方需要减少摩擦力。
2、教师出示图片,请学生解释为什么要这样的设计。
3、追问:他们分别是用什么方法来增大摩擦力或者减小摩擦力的?
(1)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2)把滑动摩擦改为滚动摩擦
4、学生讨论交流。
三、寻找自行车上的好设计
1、引导:这些设计在很多交通工具上得到运用,例如我们经常使用的自行车上就有很好的体现。
2、出示小自行车。请你找一找,我们的自行车上那些地方是需要增大摩擦力的,哪些地方是需要减少摩擦力的?
3、学生探究。
4、提问:这些地方分别是用什么方法增大摩擦力或减小摩擦力的?
(1)刹车:增加压力
(2)链条、轮胎:增加接触面粗糙程度
(3)车轴、方向轴、脚踏轴:滚珠轴承
5、整理信息、交流汇报。
四、小结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名称
小小叶片来追我
目标:
1、能单手持物向前跑。
2、能感受用树叶做游戏的乐趣。
准备:
1、不同颜色的树叶
2、在树叶上系上绳子。
流程:
树叶宝宝找朋——观看教师运动——尝试活动——集体游戏
过程:
一、树叶宝宝找朋友
1、请幼儿闭上眼睛,从教师的筐里抽取一片树叶。
你是什么颜色的树叶宝宝?
请相同颜色的树叶宝宝做在一起,把小树叶套在自己的脖子上
二、观看教师运动
1、出示系有绳子的`树叶,念完“小小树叶,和我比比,一二三四,谁拿第一“后,教师牵着树叶在场地上跑动。
2、教师再次演示,请幼儿牵着树叶在场地上跑动。
三、尝试活动
1、请幼儿尝试:谁能让树叶飘起来追你?
2、请几名探索成功的幼儿来演示,其他幼儿观看。
3、小结:朝着风,跑得快点,不要踩到树叶,就能让叶子飘起来了。
四、集体游戏
1、把不同颜色的树叶宝宝分成若干组,每组人数相同,进行比赛,看哪组宝宝最先一个到达终点,就算赢。
生活活动:
冬天不怕冷
措施:
1.讨论:冬天有什么办法才能热起来
2.游戏:冬天不怕冷
户外活动:
分散活动:3号场地
目标:愉快地参加集体游戏。
集体活动:我是小小投篮手
目标:锻炼两只手的手臂力量
下午活动:梧桐树
活动目标:学会用手掌印画的方法表现梧桐叶的特征。
活动准备:铅画纸、抹布、各种颜料等
活动流程:欣赏与讨论——制作——展示
科学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光是直线传播的
过程与方法
1、有依据地推测光的传播路径
2、设计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实验
3、通过实验中的现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直线传播的
4、利用光的传播规律解释为什么会有影子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以及善于思考的能力
2、知道推测要有依据
3、在实验中能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根据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推理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有关光是直线传播地图片和课件
分组实验:手电筒、3张在同一位置打孔的长方形卡纸、屏、空心弯管和直管
三、教学重、难点
会用多种方法验证光的传播路径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引入
1)清晨,太阳出来,房间撒满了阳光;黑夜,打开手电筒,灯光照亮了前面的路。当光照亮周围的物体时,我们是否想过它从哪里来,又是怎样照到物体上的
2、光是怎样照到物体上的
1) 让学生推测光的传播路径,重在说出推测的.依据
书上已有:舞台上的灯光,从云层中透过的阳光
但应该启发更多:影子总是在背光的一面,光能被不透明的物体挡住,
影子形象和被照物体的侧面一致
3、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1)学生仔细阅读书上第28-29页,明白实验的方法和步骤(最好请个别学生描述一遍实验的操作)
2)2人一组自行操作
3)解释汇报两次实验的现象
4、其它的方法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1)提示注意用眼
2)书上资料的介绍
六、作业设计
作业本上的配套作业
七、板书设计
2.3光是怎样传播的
我的推测:直线传播
我的依据: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八、教学后记
科学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日食和月食》一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月相成因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课的知识目标是指导学生认识日食和月食的成因,能力目标是要培养学生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科学思想教育目标是要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相信科学不迷信的态度。本课是培养学生自行探究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的典型课例,探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是有层次的,探究日食的成因是重点,探究月食的成因要充分体现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解决新问题。在探究日食的成因中根据事实材料推测分析是谁挡住了太阳光是难点。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收集有关日食和月食的文字、图片或声像资料。
2.月相形成的实验材料。
3.CAI课件
①日食和月食发生时的情境动画。
②日食和月食发生时三球位置示意图。
教学过程:
一、组织学生交流收集到的资料,提出问题。
1.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日食和月食的文字、图片资料,初步谈谈对日食和月食形成的认识。
2.分小组汇报交流情况。
3.教师小结:同学们能收集到这些有价值的资料,为学好本课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刚才有同学谈到据老人们说日食和月食是天狗在吃太阳或月亮,每到这时,人们都要拿出锅碗瓢盆来敲敲打打,好赶走天狗,真有天狗吃日、天狗吃月这回事吗?当然没有,我们就用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来研究这是怎么一回事吧!
4.板书课题。
二、指导认识日食的成因及种类。
1.教师课件演示日食发生的动画,学生观察。
2.教师发给每一组一张日食发生时的一组照片图及我国历史上曾发生过日食的时间记录表。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日食发生时都有哪些现象和规律。
3.学生分小组汇报,教师逐条板书。
4.教师根据以上学生汇报,组织学生讨论:是什么挡住了太阳的光?你的理由是什么?
5.学生汇报,教师形成如下板书
现象:分析
①呈弧形渐缺→是球体
②自西向东渐缺→自西向东运动
③有时整个太阳被挡住→从地球上看,两球大小差不多
④发生在农历初一→三球在同一直线上。
6.学生实验证明以上分析是否正确。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太阳,学生手持乒乓球当月球自西向东运动,把学生头部当地球,看看在怎样情况下看不见太阳。要求学生实验后画出太阳、地球、月亮三者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7.教师组织学生汇报实验情况,并抽查学生所画示意图。
8.教师课件演示日食成因示意图,学生想象日食形成过程并把研究结果写下来(小组相互交流完善)。
9.学生利用教材认识日食的种类。
三、研究月食的成因。
1.谈话:刚才我们已经研究了日食的形成原因,月食的形成原因又是怎样的呢?老师想让同学们首先自主研究,然后通过相互讨论交流进行合作研究。
①月食发生在农历的什么时候?这时候地球、太阳和月球的位置是怎样的?
②月食时,月亮的哪一边先出现阴影?为什么?
③月食是怎样形成的?
2.教师组织学生根据以上问题讨论交流。
四、教师小结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日食和和月食的形成,使我们知道了任何自然现象的产生都是自然事物运动变化的结果,因而我们要从小相信科学不迷信,从小培养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拱形可以向下和向外传递承受的压力,所以能够承受很大的压力。
过程与方法
● 根据观察到的拱形产生的形变来推想它受力的状况。
情感、态度、价值观
● 认识到边实验边思考,对不断深入研究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做拱形的纸,铁垫圈若干。
教师自己准备:相关的图片资料。
学生自己准备:搭瓜皮拱的.瓜皮、小刀。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让学生看一些拱桥的图片。问为什么桥要做成拱形,特别是在古代,材料还不是很多,强度也不是很好的年代。其原因在那里?同学们原意和老师一起来解开这个千古之謎吗?
二、 拱形承受压测试。
1、实验:做一个纸拱,试试它能承受压力吗?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要求学生做好分工与记录)
3、要求:测试纸拱能承受多大压力。
观察纸拱随着压力的增强,形状有什么变化。
4、分组表述自己的实验结果。
三、 让拱形承受更大的压力。
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
1、怎样使纸拱能承受更大的压力。
2、提示:根据拱形受压变形的现象,寻找克服变形的方法。
3、学生组实验:要求学生做好工,并注意哪些量是要求不变的。
四、 长寿的石拱桥
通过资料让学生感受我国历史上丰富多彩和发达的造桥工艺。
板书设计:
【信息反馈】:
这课教学,对于拱形为什么抗弯曲能力会增强的原因是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在教学中,我之前提出了一些渐进的教学预设,感觉还比较顺利,我将4枚垫片压在拱形上,让学生观察,与没压之前,在形状上发现了哪些变化?学生都能找到一些,如:放垫片的地方塌下去了;与它相邻的区域鼓起来了;拱形的脚弹开去了或者伸拢来了等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理解为什么拱形的抗弯曲能力会增强,学生理解起来相对比较顺利与自然。
研究西瓜皮搭一个拱形来研究西瓜皮是如何实现力的传递的,无疑是比较形象和直观的。
科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生知道蚂蚁有自己的生活习性,适应陆地上的生活;蚂蚁的身体分成头、胸、腹三个部分,头上有触礁,胸上长有六只脚。
2、学生能用图画尽可能准确的画出蚂蚁的身体;想办法解决观察过程中的问题,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观察研究。
3、学生以细心、小心的态度观察蚂蚁,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少许面包,少许白糖、和死掉的.昆虫,放大镜。
教师准备:装在玻璃瓶里的蚂蚁、白志、放大镜、小盆子、小石块。
教 学 过 程动态修改
一、课前布置找蚂蚁
1、课前找蚂蚁的要求:在校园找到蚂蚁;不惊扰蚂蚁;不捉蚂蚁。
2、学生找蚂蚁,最好能找到蚂蚁的窝。
3、关注:学生是否按要求找蚂蚁。
二、观察蚂蚁
(一)室外观察蚂蚁
1、交流有关蚂蚁的经验。
2、观察蚂蚁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观察蚂蚁的方法。
3、教师整理学生的意见并根据学生意见适当补充观察的注意事项。
4、学生到校园找好的地方观察蚂蚁。
5、关注:学生是否能在不干扰蚂蚁的情况下观察蚂蚁;是否能观察到蚂蚁的身体结构、吃食、运动、群体关系等方面的信息,是否认真记录。
6、尝试用不同方法观察蚂蚁;通过观察了解蚂蚁在身体结构、吃食、运动、群体关系等方面的信息。
(二)室内观察蚂蚁
1、教师问:“蚂蚁要乱跑,怎样才能很好的观察蚂蚁呢?”
2、学生讨论方法,教师整理。
3、选用合理的方法进行限制蚂蚁活动而又不伤害蚂蚁的观察并记录。
4、关注:学生是否能在真正不伤害蚂蚁的情况下观察蚂蚁,是否能观察到蚂蚁的身体结构、和运动方面的信息并记录。
5、尝试用不同方法观察蚂蚁;通过观察了解蚂蚁在身体结构、运动等方面的信息。
三、交流发现
1、学生交流观察中的发现。
2、组织学生并适当提问使学生交流更顺畅和清晰,适当提供信息以帮助学生解答观察中的问题。
3、关注:学生对同学意见是否愿意倾听。
4、设计意图:培养倾听的习惯;获得更多有关蚂蚁的信息。
(备注:如果是室内观察,注意送蚂蚁回家。)
课后反思
科学教案 篇7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摆动,知道摆动的规律——摆线短的摆动得快。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3.让学生认识了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
二、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
(1)支架:在铁架台或木支架的横梁上安一个挂钩。
(2)单摆:3个。用细线和螺丝帽做成,细线一端在螺丝帽上系牢,另一端打一个结,使其成为一个套,能挂在支架的钩上。在3个摆中,有2个摆摆线长短相同,摆锤轻重不同(用大小不同的螺丝帽);有2个摆摆锤轻重相同,摆线长短不同。
2.演示材料:带摆的钟。
3.挂图或投影片:摆钟、荡秋千等。
三、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出示摆钟(或挂图、投影片)问学生这是什么东西,它有何作用?
2.让学生观察,然后说出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板书课题。)
(二)猜想假设
出示实验装置——单摆。我们用这样一个装置来实验。在一根细线上栓一个重物——钩码,在线的上端系一个套,通过套把线挂在支架横梁的钩上;用手轻轻推动钩码,它就会像钟摆、吊灯一样摆动起来。我们把这个实验装置叫做“摆”。每个组有3个摆,各组任意选择一个摆,把它挂在支架上,观察它是怎样摆动的,摆动有什么规律。
(三)制定方案
分小组制定探究方案
(四)实施探究
(1)学生分组安装、观察。
(2)汇报观察结果。
讲述:摆在摆动时,摆出去,再回来,叫摆动一次。
(1)学生分组观察:通过变换钩码的数量和变换吊线的长度,记录摆的摆动次数。
(2)讨论:通过以上观察、实验,你发现摆动有什么规律?
(钩码的数量不影响摆动次数;吊线的长度越短,摆动越快。)
(3)学生分组实验-为什么摆会慢慢的停下来?
(4)指导学生认识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5)讨论:
①以上实验结果说明什么?为什么?
②现在你知道摆动快慢与什么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即什么样的摆摆动得快?什么样的摆摆动得慢?)
(6)教师小结: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摆动的快慢与摆锤的轻重没有关系,与摆线的长短有关系,摆线短的摆动得快。
3、做一个听话的摆-通过改变摆线的长度,分别让学生做出一分钟摆动50次、90次的摆。
(五)展示交流
展示学生研究结果,并交流一下问题。
(1)钟摆有什么作用?(由于同一摆在相同的时间里摆动的次数是一定的`,这样就可以利用摆控制钟表内齿轮转动的快慢,使钟表匀速、平稳地走动。)
(2)怎样调整有摆的钟“走”的快慢?(摆锤下有螺丝,将螺丝沿顺时针方向拧,摆锤上升,相当摆线缩短,钟摆摆动变快,钟表便“走”得快;将螺丝沿逆时针方向拧,摆锤下降,相当摆线加长,钟摆摆动变慢,钟表便“走”得慢。)
(3)钟摆的能量是哪里来的?(发条或电池是钟摆的动力)
(六)拓展创新
用一条一米左右的细绳悬吊一个沙漏,上端固定在高处,拉动沙漏在略低于上端悬挂点的位置放手,观察沙迹的路线,记录你的发现。
四、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与交流。知道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