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精品1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能准确解答应用题。
2、加深学生对三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内在联系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异同点,会正确解答。
教学难点
能正确解答分数乘、除法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一)下面各题中应该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
1、花手绢的块数是白手绢的
2、白手绢块数的正好是花手绢的块数。
3、花手绢的块数相当于白手绢的
4、白手绢块数的倍相当于花手绢的块数
(二)教师提问
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的几分之几用什么方法?
2、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什么方法?
3、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用什么方法?
(三)谈话导入
为了更进一步了解每一类应用题的特点,巩固解题方法,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做下面一组练习。
二、讲授新课
(一)教学例3
1、课件演示:分数除法应用题
2、比较。
(1)我们把这三道题放在一起比较,它们有什么相同点?
相同点:三个数量是相同的;需要找准单位“1”来分析。
(2)它们有什么区别呢?
不同点:已知和所求不同;解题方法不同。
3、小结:分数应用题主要有以上三类:
(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2)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3)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4、解答分数应用题的方法是什么?
抓住分率句;找准单位“1”;画图来分析;列式不必急。
三、巩固练习
(一)应用题
1、一个排球36元,一个篮球40元,一个排球的价钱是一个篮球价钱的几分之几?
(1)学生独立分析列式
(2)要求根据这道题的数量关系,改编出一道分数乘法应用题和一道分数除法应用题。
2、学校有故事书36本,是科技书的,科技书有多少本?
3、学校有故事书36本,科技书是故事书的,科技书有多少本?
(二)补充条件并列式解答。
一条路长15千米,修了全长的, ?
(三)选择正确答案
1、修一条长240千米的公路,修了,修了多少千米?
2、修一条长240千米的公路,已经修了150千米,修了的占全长的几分之几?
240× 240÷ 150÷240 240÷150
(四)思考题
有一个两位数,十位上的数是个位上的数的。十位上的数加上2,就和个位上的数相等。这个两位数是多少?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进行了三类题的对比练习。解决这三类题的.关键是什么?
五、课后作业
(一)解答下面各题
1、六一班有学生45人,其中女生有20人。女生人数占全班的几分之几?
2、六一班有学生45人,女生占。女生有多少人?
3、六一班有男生25人,占全班的。全班共有学生多少人?
(二)校园里栽了杨树144棵,栽的松树的棵数是杨树的,校园里栽了松树多少棵?
(三)学校买了蓝墨水30瓶,红墨水24瓶。蓝墨水是红墨水的几倍?
六、板书设计
分数乘除法对比练习
1、池塘里有12只鸭和4只鹅,鹅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
4÷12=
2、池塘里有12只鸭,鹅的只数是鸭的。池塘里有多少只鹅?
12× =4(只)
3、池塘里有4只鹅,正好是鸭的只数的。池塘里有多少只鸭?
4÷ =12(只)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知识与技能】理解开平方与平方是一对互逆的运算,会用平方根的概念求某些数的平方根,并能用根号加以表示,能用科学计算器求平方根及其近似值。
【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进一步熟悉开平方的运算过程,能熟练的进行开平方的运算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平方与开平方这一对互逆运算的辩证关系,感受平方根在现实世界中的客观存在,增强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开平方与平方是一对互逆的运算,会用平方根的概念求某些数的平方根,并能用根号加以表示。
【教学难点】能熟练的进行开平方运算,并熟悉各种不同形式的开平方运算,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教具准备】小黑板 科学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小刚家厨房的面积为10平方米的正方形,它的边长是多少米?边长的近似值是多少?(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取到小数点后面第二位)(,)
2、用计算器分别求,得近似值。(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取到小数点后面第三位)
3、0.36的平方根是( )
4、(-5)2的算术平方根是( )
二、练习内容
(一)填空
1、若=1.732,那么=( ) 2、(-)2=( )
3、 =( ) 4、若x=6,则=( )
5、若=0,则x=( ) 6、当x( )时,有意义。
(二)选择
1、下列各数中没有平方根的.是A.B.C.D.A.B.C.D.A.B.C.D.A.B.C.D.A.B.C.D.A.B.C.D.A.B.C.D.A.B.C.D.的值是( )
A.B.C.D.; 2、4x2-49=0; 3、(25/81)x2=1;
4、求8+(-1/6)2的算术平方根;
5、求b2-2b+1的算术平方根;(b<1)
6、
7、 ;(用四舍五入方法取到小数点后面第三位)
8、肖明家装修用了大小相同的正方形瓷砖共66块,铺成了10.56平方米的房间,肖明想知道每块瓷砖的规格,请你帮助算一算。
三、小结与巩固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通过现实情景感受利用有序数对表示位置的广泛性,能利用有序数对来表示位置。
2、让学生感受到可以用数量表示图形位置,几何问题可以转化为代数问题,形成数形结合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有序数对的概念,用有序数对来表示位置。
教学难点:理解有序数对是“有序的”并用它解决实际问题,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展示书p105画面并提出问题,在建国50周年的庆典活动中,天安门广场上出现了壮观的背景图案,你知道它是怎么组成的吗?
原来,他们举起不同颜色的花束(如第10排第25列举红花,第28排第30列举黄花)整个方阵就组成了绚丽的背景图章。类似用“第几排第几列”来确定同学的位置,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的方法。
二、师生共同参于教学活动
(1)影院对观众席所有的座位都按“几排几号”编号,以便确定每个座位在影院中的位置观众根据入场券上的“排数”和“号数”准确入座。
师:只给一个数据如“第5号”你能确定某个同学的位置吗?为什么?要确定必须怎样?
生:不能,要确定还必须知道“排数”。
(2)教师书写平面图通知,由学生分组讨论。
今天以下座位的同学放学后参加数学问题讨论:(1,5), (2,4),(4,2),(3,3),(5,6)。
师:你们能明白它的意思吗?
学生通过交流合作后得到共识:规定了两个数所表示的含义后就可以表示座位的位置。
师:请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
①怎样确定你自己的座位的位置?
②排数和列数先后须序对位置有影响吗?
生:通过讨论,交流后得到以下共识:
①可用排数和列数两个不同的数来确定位置。
②排数和列数的先后须序对位置有影响。
(3)让学生的问题都是通过像“9排8号”,第2列第4排,这样含有两个数的词来表示一个确定的位置,其中两个数各自表示不同的含义。例如前面的表示“排数”后面的`表示“列数”。我们把这种有顺序的两个数a与b组成的数对,叫做有序数对,记作(a,b)。
(4)在生活中还有用有序数对表示一个位置的例子吗?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教师深入小组参与活动,倾听学生的交流,并对学生提供的生活素材给予肯定和鼓励。
例如:人们常用经纬度来表示,地球上的地点
三、巩固练习
让学生完成p46的练习。
四、布置作业
1、课本习题6,1,1。
2、“怪兽吃豆豆”是一种计算机游戏,图中标志表示“怪兽”按图中箭头先后经过的几个位置,如果用(1,2)表示“怪兽”按图中箭头所指路线经过的第3个位置,那么你能用同样的方式表示出图中“怪兽”经过的其他几个位置吗?
1 2 3 4 5 6 7 8
五、教后反思
师:谈谈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由同学交流解决问题,教师设疑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会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会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活动,经历从实际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积累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渗透分类讨论思想,感知方程与不等式的内在联系;
3、在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初步认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价值,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寻找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建立数学模型。
教学难点:
弄清列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方法,用去括号法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提出问题某学校计划购实若干台电脑,现从两家商店了解到同一型号的电脑每台报价均为6000元,并且多买都有一定的优惠。甲商场的`优惠条件是:第一台按原报价收款,其余每台优惠25%;乙商场的优惠条件是:每台优惠20%。如果你是校长,你该怎么考虑,如何选择?
探究新知1、分组活动。先独立思考,理解题意。再组内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最后小组汇报,派代表论述理由。
2、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出以下三种采购方案:
(1)什么情况下,到甲商场购买更优惠?
(2)什么情况下,到乙商场购买更优惠?
(3)什么情况下,两个商场收费相同?
3、我们先来考虑方案:
设购买x台电脑,如果到甲商场购买更优惠。
问题1:如何列不等式?
问题2:如何解这个不等式?
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并板书如下:解:设购买x台电脑,如果到甲商场购买更优惠,则6000+6000(1-25%)(x-1)<6000(1-20%)x
去括号,得
去括号,得:6000+4500x-45004<4800x
移项且合并,得:-300x<1500
不等式两边同除以-300,得
答:购买5台以上电脑时,甲商场更优惠。
4、让学生自己完成方案(2)与方案(3),并汇报完成情况。
教师最后作适当点评。
解决问题甲、乙两个商场以同样的价格出售同样的商品,同时又各自推出不同的优惠措施。甲商场的优惠措施是:累计购买100元商品后,再买的商品按原价的90%收费;乙商场则是:累计购买50元商品后,再买的商品按原价的95%收费。顾客选择哪个商店购物能获得更多的优惠?
问题1: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你该从何入手考虑它呢?
问题2:由于甲商场优惠措施的起点为购物100元,乙商场优惠措施的起点为购物50元,起点数额不同,因此必须分别考虑。你认为应分哪几种情况考虑?
分组活动。先独立思考,再组内交流,然后各组汇报讨论结果。
最后教师总结分析:
1、如果累计购物不超过50元,则在两家商场购物花费是一样的;
2、如果累计购物超过50元但不超过100元,则在乙商场购物花费小。
3、如果累计购物超过100元,又有三种情况:
(1)什么情况下,在甲商场购物花费小?
(2)什么情况下,在乙商场购物花费小?
(3)什么情况下,在两家商场购物花费相同?
上述问题,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由学生自己解决,教师可适当点评。
总结归纳:
通过体验买电脑、选商场购物,感受实际生活中存在的不等关系,用不等式来表示这样的关系可为解决问题带来方便。由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列出不等式,就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再通过解不等式可得到实际问题的答案。
布置作业:
教科书第126页习题9.2第1题(1)(2)第3题1、2。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数轴三要素,会画数轴。
2、能力目标: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能说出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数,知道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
3、情感目标: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数轴的三要素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教学难点: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
三、教法
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去观察、比较、交流。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活思维
1、学生观看钟祥二中相关背景视频
意图: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自豪感。
2、联系实际,提出问题。
问题1:钟祥二中学校大门南75米是钟祥市统计局,100米是中国建设银行,在她北75米是海韵艺术学校,200米处是中百仓储,请同学们画图表示这一情景。
师生活动: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代表画图演示。
学生画图后提问:
1、马路用什么几何图形代表?(直线)
2、文中相关地点用什么代表?(直线上的点)
3、学校大门起什么作用?(基准点、参照物)
4、你是如何确定问题中各地点的位置的?(方向和距离)
设计意图:“三要素”为定向,用直线、点、方向、距离等几何符号表示实际问题,这是实际问题的第一次数学抽象。
问题2:上面的问题中,“南”和“北”具有相反意义。我们知道,正数和负数可以表示两种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我们能不能直接用数来表示这些地理位置和学校大门的相对位置关系呢?
师生活动:
学生思考后回答解决方法,学生代表画图。
学生画图后提问:
1、0代表什么?
2、数的符号的实际意义是什么?
3、—75表示什么?100表示什么?
设计意图:继续以三要素为定向,将点用数表示,实现第二次抽象,为定义数轴概念提供直观基础。
问题3:生活中常见的温度计,你能描述一下它的结构吗?
设计意图:借助生活中的常用工具,说明正数和负数的作用,引导学生用三要素表达,为定义数轴的概念提供直观基础。
问题4:你能说说上述2个实例的共同点吗?
设计意图:进一步明确“三要素”的意义,体会“用点表示数”和“用数表示点的思想方法,为定义数轴概念提供又一个直观基础。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学生活动:带着以下问题自学课本第8页:
1、什么样的直线叫数轴?它具备什么条件。
2、如何画数轴?
3、根据上述实例的经验,“原点”起什么作用?
4、你是怎么理解“选取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的?
师生活动:
学生自学完后,请代表上黑板画一条数轴,讲解画数轴的一般步骤。
设计意图:明确画数轴的步骤,使数轴的三要素在同学们的头脑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同时得到数轴的定义。
至此,学生已会画数轴,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板书)
①数轴的定义。
②数轴三要素。
练习:(媒体展示)
1、判断下列图形是否是数轴。
2、口答:数轴上各点表示的数。
3、在数轴上描出下列各点:1.5,—2,—2.5,2,2.5,0,—1.5。
(三)小组合作交流展示
问题:观察数轴上的点,你有什么发现?
数轴上表示3的点在原点的哪一侧?与原点的距离是多少个单位长度?表示—2的点在原点的哪一侧?与原点的距离是多少个单位长度?设a是一个正数,对表示a的点和—a的点进行同样的讨论。
设计意图:通过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归纳出数轴上不同位置点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四)归纳总结反思提高
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是数轴?
2、数轴的“三要素”各指什么?
3、数轴的画法。
设计意图:梳理本节课内容,掌握本节课的核心――数轴“三要素”。
(五)目标检测设计
1、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a、数轴上的'点都表示整数。
b、数轴上表示4与—4的点分别在原点的两侧,并且到原点的距离都等于4个单位长度。
c、数轴包括原点与正方向两个要素。
d、数轴上的点只能表示正数和零。
2、画数轴,在数轴上标出—5和+5之间的所有整数,列举到原点的距离小于3的所有整数。
3、画数轴,表示下列有理数数的点中,观察数轴,在原点左边的点有_______个。4。在数轴上点a表示—4,如果把原点o向负方向移动1.5个单位,那么在新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是________。
五、板书
1、数轴的定义。
2、数轴的三要素(图)。
3、数轴的画法。
4、性质。
六、课后反思
附:活动单
活动一:画一画
钟祥二中学校大门南75米是钟祥市统计局,100米是中国建设银行,在她北75米是海韵艺术学校,200米处是中百仓储,请同学们画图表示这一情景。
思考:如何简明地用数表示这些地理位置与学校大门的相对位置关系?
活动二:读一读
带着以下问题阅读教科书p8页:
1、什么样的直线叫数轴?
定义:规定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直线叫数轴。
数轴的三要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画数轴的步骤是什么?
3、“原点”起什么作用?__________
4、你是怎么理解“选取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的?
练习:
1、画一条数轴
2、在你画好的数轴上表示下列有理数:1.5,—2,—2.5,2,2.5,0,—1.5
活动三:议一议
小组讨论:观察你所画的数轴上的点,你有什么发现?
归纳:一般地,设a是一个正数,则数轴上表示数a在原点的____边,与原点的距离是____个单位长度;表示数—a的点在原点的____边,与原点的距离是____个单位长度。
练习:
1、数轴上表示—3的点在原点的_______侧,距原点的距离是______;表示6的点在原点的______侧,距原点的距离是______;两点之间的距离为_______个单位长度。
2、距离原点距离为5个单位的点表示的数是________。
3、在数轴上,把表示3的点沿着数轴负方向移动5个单位长度,到达点b,则点b表示的数是________。
附:目标检测
1、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a、数轴上的点都表示整数。
b、数轴上表示4与—4的点分别在原点的两侧,并且到原点的距离都等于4个单位长度。
c、数轴包括原点与正方向两个要素。
d、数轴上的点只能表示正数和零。
2、画数轴,在数轴上标出—5和+5之间的所有整数。列举到原点的距离小于3的所有整数。
3、画数轴,观察数轴,在原点左边的点有_______个。
4、在数轴上点a表示—4,如果把原点o向负方向移动1.5个单位,那么在新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是________。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教学过程
一、目标展示
二、情景导入。
装修工人正在向墙上钉木条,如果木条b与墙壁边缘垂直,那么木条a与墙壁边缘所夹角为多少度时,才能使木条a与木条b平行?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弄清楚平行的判定。
三、直线平行的条件
以前我们学过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如图(课本P13图5、2—5)在三角板移动的过程中,什么没有变?
三角板经过点P的边与靠在直尺上的边所成的角没有变。
∠1与∠2是三角板经过点P的边与靠在直尺上的边所成的角移动前后的位置,显然∠1与∠2是同位角并且它们相等,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什么?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简单地说:同位角相等,两条直线平行。
符号语言:∵∠1=∠2∴AB∥CD、
如图(课本P145、2—7),你能说出木工用图中这种叫做角尺的工具画平行线的道理吗?
用角尺画平行线,实际上是画出了两个直角,根据“同位角相等,两条直线平行。”,可知这样画出的就是平行线。
学习目标一:了解平行线的概念、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
题组一:
1、叫做平行线。
如图:a与b互相平行,记作,a。
2、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b只有与两种。
3、下列生活实例中:
(1)交通道路上的斑马线;
(2)天上的.彩虹;
(3)阅兵队的纵队;
(4)百米跑道线,属于平行线的有。
学习目标二:掌握两个平行公理;会用三角尺和直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
题组二:
4、通过画图和观察,可得两个平行公理:
①、经过点,一条直线平行于已知直线;
②、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符号表达式:若b∥a,c∥a,则。
5、在同一平面内直线a与b满足下列条件,写出其对应的位置关系:
①、a与b没有公共点,则a与b;
②、a与b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则a与b;
③、 a与b有两个公共点,则a与b;
6、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有()
A、有且只有一条;B、有两条;C、不存在;D、不存在或只有一条
教学设计
1、落实教学常规,践行学校《教师日常教学行为要求》。
2、优化教学策略,老师要真正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倡“学先教后”,让学生“先看、先想、先说、先做”,老师依学定教,点拔引领,让学生在不断的“思考、交流、展示、应用”中内悟知识。提倡“当堂训练”,在教学设计中,要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形成能力的环节,当堂落实。力争当堂完成“双基”任务。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一、教材分析
1、特点与地位:重点中的重点。
本课是教材求两结点之间的最短路径问题是图最常见的应用的之一,在交通运输、通讯网络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
2、重点与难点:结合学生现有抽象思维能力水平,已掌握基本概念等学情,以及求解最短路径问题的自身特点,确立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如下:
(1)重点:如何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求解最短路径问题,以及该问题的解决方案。
(2)难点:求解最短路径算法的程序实现。
3、教学安排:最短路径问题包含两种情况:一种是求从某个源点到其他各结点的最短路径,另一种是求每一对结点之间的最短路径。根据教学大纲安排,重点讲解第一种情况问题的解决。安排一个课时讲授。教材直接分析算法,考虑实际应用需要,补充旅游景点线路选择的实例,实例中问题解决与算法分析相结合,逐步推动教学过程。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掌握最短路径概念、能够求解最短路径。
2、能力目标:
(1)通过将旅游景点线路选择问题抽象成求最短路径问题,培养学生的数据抽象能力。
(2)通过旅游景点线路选择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讲究工作方法、与他人合作,提高效率。
三、教法分析
课前充分准备,研读教材,查阅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中除了使用传统的“讲授法”以外,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同时辅以多媒体课件,以启发的方式展开教学。由于本节课的内容属于图这一章的难点,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注意与学生沟通,根据学生的反应控制好教学进度是本节课成功的关键。
四、学法指导
1、课前上次课结课时给学生布置任务,使其有针对性的预习。
2、课中指导学生讨论任务解决方法,引导学生分析本节课知识点。
3、课后给学生布置同类型任务,加强练习。
五、教学过程分析
(一)课前复习(3~5分钟)回顾“路径”的概念,为引出“最短路径”做铺垫。
教学方法及注意事项:
(1)采用提问方式,注意及时小结,提问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回忆概念。
(2)提示学生“温故而知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导入新课(3~5分钟)以城市公路网为例,基于求两个点间最短距离的实际需要,引出本课教学内容“求最短路径问题”。教学方法及注意事项:
(1)先讲实例,再指出概念,既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又可以实现教学内容的自然过渡。
(2)此处使用案例教学法,不在于问题的`求解过程,只是为了说明问题的存在,所以这里的例子只需要概述,能够说明问题即可。
(三)讲授新课(25~30分钟)
1、求某一结点到其他各结点的最短路径(重点)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提出旅游景点选择的例子,解决如何选择代价小、景点多的路线。
(1)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图中求任一结点到其他结点最短路径问题。(3~5分钟)教学方法及注意事项:
①主要采用讲授法,将实际问题用图形表示出来。语言描述转换的方法(用圆圈加标号表示某一景点,用箭头表示从某景点到其他景点是否存在旅游线路,并且将旅途费用写在箭头的旁边。)一边用语言描述,一边在黑上画图。
②注意示范画图只进行一部分,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完成余下部分的转化。
③及时总结,原型抽象(景点作为图的结点,景点间的线路作为图的边,旅途费用作为边的权值),将案例求解问题抽象成求图中某一结点到其他各结点的最短路径问题。
④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一张带权有向图,并略作解释,为后续教学做准备。
教学方法及注意事项:
①启发式教学,如何实现按路径长度递增产生最短路径?
②结合案例分析求解最短路径过程中(重点)注意此处借助黑板,按照算法思想的步骤。同样,也是只示范一部分,余下部分由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四)课堂小结(3~5分钟)
1、明确本节课重点
2、提示学生,这种方式形成的图又可以解决哪类实际问题呢?
(五)布置作业
1、书面作业:复习本次课内容,准备一道备用习题,灵活把握时间安排。
六、教学特色
以旅游路线选择为主线,灵活采用案例教学、示范教学、多媒体课件等多种手段辅助教学,使枯燥的理论讲解生动起来。在顺利开展教学的同时,体现所讲内容的实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
一、教材分析
同底数幂的乘法是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第一章整式的乘除第一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用字母表示数的技能,会判断同类项、合并同类项,同时在学习了有理数乘方运算后,知道了求n个相同数a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做幂,即,在中,a叫底数,n叫指数,这些基础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学生已经学习了幂的概念,具备了幂的运算的方法,为本课打下了基础,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法则的学习有助于培养训练学生的数感与符号感,同时也发展了他们的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而本课内容又是学习整式除法及整式的乘除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现实背景中进行体会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在实际背景中探索同底数幂乘法运算性质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幂的意义,经历观察、归纳、猜想、解释等数学活动,增强学生的数感符号感,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合作交流能力,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以及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情感与态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数学的价值,渗透数学公式的简洁美与和谐美。培养学生观察、概括、抽象、归纳的能力。体会数学的抽象性、严谨性和广泛性。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同底数幂乘法运算法则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同底数幂乘法运算法则的探索及灵活运用。
突破方法:通过实例,让学生感觉到学习同底数幂乘法运算法则的必要性,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然后引导学生利用幂的意义,将同底数幂相乘转化为几个相同因式相乘。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归纳,个人思考、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进行知识迁移,总结出同底数幂乘法运算法则。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转化的数学思想,初步理解“特殊—一般—特殊”的认知规律,养成用数学的思维和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
四、教学过程设计
本课时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旧知链接、情境引入、归纳法则、探索拓广、反馈延伸、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旧知链接
活动内容:1、前面我们学习了乘方,那么乘方的意义是什么?并用字母表示出来(学生课前将数学符号表述写黑板上,上课只口答文字描述。)
2、指出下列各式的底数与指数:54,x3 ,(-2)2,-22 。
设计意图:通过此活动,让学生回忆幂与乘法之间关系,即,从而为下一步探索得到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提供了依据,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为探究新知做好知识准备。
第二环节情境引入
活动内容:1、光在真空中的速度大约是3×108m/s,太阳系以外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比邻星,它发出的光到达地球大约需要4.22年。一年以3×107秒计算,比邻星与地球的距离约为多少千米?
2、.计算下列各式:
(1)102×103;
(2)105×108;
(3)10m×10n(m,n都是正整数).你发现了什么?
3、 2m×2n等于什么?(1/7)m ×(1/7)n呢?(-3)m×(-3)n呢?(m,n都是正整数)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内交流,进行推导尝试,力争独立得出结论。.教师鼓励算法的多样化。 )
设计意图:从实际问题情境中建立数学模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自然地体会到学习同底数幂的乘法的必要性。鼓励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善于将陌生问题转化为熟悉的问题,培养学生数学转化的思想及重视算理的习惯。
第三环节新知探究,归纳法则
活动内容一:你能用字母表示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法则并说明理由吗?
(1)将引例中的各算式改写成乘法的字母算式。
(2)观察计算结果有什么规律?
(3)试猜想:am . an=( ) (自主完成改写算式,观察思考,并进行猜想,发表见解。)
(4)验证你的猜想。
(5)小结归纳法则。
(小组讨论,相互交流。鼓励学生用进行验证。对比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引导学生用语言、数学符号两种方式表述,便于理解和记忆,互相补充。)
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am· an=am+n(m,n是正整数)
设计意图:学生经历观察、猜想、验证等探究活动,体会知识的生成过程,并感悟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验证、小结归纳的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符号、化归等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活动内容二:am · an · ap等于什么?你是怎样做的?与同伴交流
am· an· ap = am+n+p
法则应用注意事项:(1)等号左边是同底数幂相乘法。
(2)等号两边的同底相同。
(3)等号右边的指数等于左边的指数和。
(4)公式中的底数a可以表示数、字母、单项式、多项式等整式。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同底数是三个或三个以上时相乘,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也成立,培养学生的联系拓广能力。
第四环节活学活用
活动内容一:
例1、计算:(1)(-3)7×(-3)6(2)(1/111)3×(1/111)2
(3)-x3.x5(4)b2m.b2m+1
(学生口述计算的每步过程和依据,师板书(1)解题过程。强调运算方法;强调字母a的指数;强调括号问题。其余自主完成计算,板演练习。集体讲评纠错。)
设计意图:规范解题步骤的同时,进一步体会算理,并深刻地理解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法则,达到熟练、准确运用法则进行计算的目的。
活动内容二:
例2光在真空中的速度约为3×108m/s,太阳光照射到地球大约需要5×102s.地球距离太阳大约有多远?
(独立审题,认真计算,交流讨论,发表见解。小组内交流方法。小结归纳,相互补充。)
设计意图:应用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法则解决实际问题,灵活运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同时培养学生用心审题的好习惯。
第五环节巩固练习
活动内容:课本随堂练习
1.计算:
(1)52×57;(2)7×73×72;
(3)-x2·x3;(4)(-c)3·(-c)m.
2.一种电子计算机每秒可做4×109次运算,它工作5×102s可做多少次运算?
3.解决本节课一开始比邻星到地球的距离问题.
(小组讨论、交流、展示。自主探究完成。)
设计意图:以小组讨论的方式突破难点,在交流过程中理解、尊重他人意见,从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第六环节课堂小结
活动内容: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及哪些数学思想?
(鼓励学生多角度地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小结、评价,大胆发表见解和疑问。)
设计意图:在知识的整理中拓展学生的思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予以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信心。
第七环节布置作业
习题7.1A组1.B组1、2、3
设计意图:作业分层布置,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四、教学设计反思:
1.培养学生数学思想,让学生掌握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讨论,给他们时间空间,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整体的数学思想,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改进教学和评价方式,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我们的数学课堂应该努力改进教学和评价的方式,给学生提供更多自主探索的机会。课上通过学生自主讲解展示学习效果,教师只根据学生自学的情况点拨部分难点即可。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
教学目标:1.能够在实际情境中,抽象概括出所要研究的数学问题,增强学生的数感符号感。
2.在已有的对幂的知识的了解基础之上,通过与同伴合作,经历探索同底数幂乘法运算性质
过程,进一步体会幂的意义,发展合作交流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3.了解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性质,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训练他们养成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性质,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活动内容:复习七年级上册数学课本中介绍的有关乘方运算知识:
二、情境引入
活动内容:以课本上有趣的天文知识为引例,让学生从中抽象出简单的数学模型,实际在列式计算时遇到了同底数幂相乘的形式,给出问题,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也可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结合学生现有的有关幂的意义的知识,进行推导尝试,力争独立得出结论。
三、讲授新课
1.利用乘方的意义,提问学生,引出法则:计算103×102.
解:103×102=(10×10×10)×(10×10)(幂的意义)
=10×10×10×10×10(乘法的结合律)=105.
2.引导学生建立幂的运算法则:
将上题中的底数改为a,则有a3·a2=(aaa)·(aa)=aaaaa=a5,即a3·a2=a5=a3+2.
用字母m,n表示正整数,则有即am·an=am+n.
3.引导学生剖析法则
(1)等号左边是什么运算?(2)等号两边的底数有什么关系?
(3)等号两边的指数有什么关系?(4)公式中的底数a可以表示什么
(5)当三个以上同底数幂相乘时,上述法则是否成立?
要求学生叙述这个法则,并强调幂的'底数必须相同,相乘时指数才能相加.
三、应用提高
活动内容:1.完成课本“想一想”:a?a?a等于什么?
2.通过一组判断,区分“同底数幂的乘法”与“合并同类项”的不同之处。
3.独立处理例2,从实际情境中学会处理问题的方法。
4.处理随堂练习(可采用小组评分竞争的方式,如时间紧,放于课下完成)。mnp
四、拓展延伸
活动内容:计算:(1)-a2·a6(2)(-x)·(-x)3(3)ym·ym+1(4)??7?8?73
(5)??6??63(6)??5??53???5?.(7)?a?b???a?b?7542
2(8)?b?a???a?b?(9)x5·x6·x3(10)-b3·b3
(11)-a·(-a)3(12)(-a)2·(-a)3·(-a)
五、课堂小结
活动内容:师生互相交流总结本节课上应该掌握的同底数幂的乘法的特征,教师对课堂上学生掌握不够牢固的知识进行强调与补充,学生也可谈一谈个人的学习感受。
六、布置作业
1.请你根据本节课学习,把感受最深、收获最大的方面写成体会,用于小组交流。
2.完成课本习题1.4中所有习题。
1.2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一)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进一步使学生理解掌握平方差公式,并通过小结使学生理解公式数学表达式与文字表达式在应用上的差异。
能力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和探索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公式的应用及推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1)用较简单的代数式表示下图纸片的面积.
(2)沿直线裁一刀,将不规则的右图重新拼接成一个矩形,并用代数式表示出你新拼图形的'面积。
讲评要点:
沿hd、gd裁开均可,但一定要让学生在裁开之前知道hd=bc=gd=fe=ab,这样裁开后才能重新拼成一个矩形。
(3)比较(1)(2)的结果,你能验证平方差公式吗?
学生讨论,自己得出结果
2.(1)叙述平方差公式的数学表达式及文字表达式;
(2)试比较公式的两种表达式在应用上的差异.
说明:平方差公式的数学表达式在使用上有三个优点.(1)公式具体,易于理解;(2)公式的特征也表现得突出,易于初学的人“套用”;(3)形式简洁.但数学表达式中的a与b有概括性及抽象性,这样也就造成对具体问题存在一个判定a、b的问题,否则容易对公式产生各种主观上的误解.
3.判断正误:
(1)(4x+3b)(4x3b)=4x23b2;(×)(2)(4x+3b)(4x3b)=16x29;(×)
二、新课:
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1)102×98;(2)(y+2)(y2)(y2+4).
填空:
(1)a24=(a+2)();(2)25x2=(5x)();(3)m2n2=()();
思考题:什么样的二项式才能逆用平方差公式写成两数和与这两数的差的积?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数轴三要素,会画数轴。
2、能力目标: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能说出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数,知道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
3、情感目标: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数轴的三要素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教学难点: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
三、教法
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去观察、比较、交流。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活思维
1。学生观看钟祥二中相关背景视频
意图: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自豪感。
2。联系实际,提出问题。
问题1:钟祥二中学校大门南75米是钟祥市统计局,100米是中国建设银行,在她北75米是海韵艺术学校,200米处是中百仓储,请同学们画图表示这一情景。
师生活动: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代表画图演示。
学生画图后提问:
1。马路用什么几何图形代表?(直线)
2。文中相关地点用什么代表?(直线上的点)
3。学校大门起什么作用?(基准点、参照物)
4。你是如何确定问题中各地点的位置的?(方向和距离)
设计意图:“三要素”为定向,用直线、点、方向、距离等几何符号表示实际问题,这是实际问题的第一次数学抽象。
问题2:上面的问题中,“南”和“北”具有相反意义。我们知道,正数和负数可以表示两种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我们能不能直接用数来表示这些地理位置和学校大门的相对位置关系呢?
师生活动:
学生思考后回答解决方法,学生代表画图。
学生画图后提问:
1。0代表什么?
2。数的符号的实际意义是什么?
3。—75表示什么?100表示什么?
设计意图:继续以三要素为定向,将点用数表示,实现第二次抽象,为定义数轴概念提供直观基础。
问题3:生活中常见的温度计,你能描述一下它的结构吗?
设计意图:借助生活中的常用工具,说明正数和负数的作用,引导学生用三要素表达,为定义数轴的概念提供直观基础。
问题4:你能说说上述2个实例的共同点吗?
设计意图:进一步明确“三要素”的意义,体会“用点表示数”和“用数表示点的思想方法,为定义数轴概念提供又一个直观基础。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学生活动:带着以下问题自学课本第8页:
1。什么样的直线叫数轴?它具备什么条件。
2。如何画数轴?
3。根据上述实例的经验,“原点”起什么作用?
4。你是怎么理解“选取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的?
师生活动:
学生自学完后,请代表上黑板画一条数轴,讲解画数轴的一般步骤。
设计意图:明确画数轴的步骤,使数轴的三要素在同学们的头脑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同时得到数轴的定义。
至此,学生已会画数轴,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板书)
①数轴的定义。
②数轴三要素。
练习:(媒体展示)
1。判断下列图形是否是数轴。
2。口答:数轴上各点表示的数。
3。在数轴上描出下列各点:1。5,—2,—2。5,2,2。5,0,—1。5。
(三)小组合作交流展示
问题:观察数轴上的点,你有什么发现?
数轴上表示3的点在原点的哪一侧?与原点的距离是多少个单位长度?表示—2的点在原点的哪一侧?与原点的距离是多少个单位长度?设a是一个正数,对表示a的点和—a的点进行同样的讨论。
设计意图:通过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归纳出数轴上不同位置点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四)归纳总结反思提高
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是数轴?
2。数轴的“三要素”各指什么?
3。数轴的画法。
设计意图:梳理本节课内容,掌握本节课的核心――数轴“三要素”。
(五)目标检测设计
1。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A。数轴上的点都表示整数。
B。数轴上表示4与—4的'点分别在原点的两侧,并且到原点的距离都等于4个单位长度。
C。数轴包括原点与正方向两个要素。
D。数轴上的点只能表示正数和零。
2。画数轴,在数轴上标出—5和+5之间的所有整数,列举到原点的距离小于3的所有整数。
3。画数轴,表示下列有理数数的点中,观察数轴,在原点左边的点有_______个。4。在数轴上点A表示—4,如果把原点O向负方向移动1。5个单位,那么在新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是________。
五、板书
1。数轴的定义。
2。数轴的三要素(图)。
3。数轴的画法。
4。性质。
六、课后反思
附:活动单
活动一:画一画
钟祥二中学校大门南75米是钟祥市统计局,100米是中国建设银行,在她北75米是海韵艺术学校,200米处是中百仓储,请同学们画图表示这一情景。
思考:如何简明地用数表示这些地理位置与学校大门的相对位置关系?
活动二:读一读
带着以下问题阅读教科书P8页:
1。什么样的直线叫数轴?
定义:规定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直线叫数轴。
数轴的三要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画数轴的步骤是什么?
3。“原点”起什么作用?__________
4。你是怎么理解“选取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的?
练习:
1。画一条数轴
2。在你画好的数轴上表示下列有理数:1。5,—2,—2。5,2,2。5,0,—1。5
活动三:议一议
小组讨论:观察你所画的数轴上的点,你有什么发现?
归纳:一般地,设a是一个正数,则数轴上表示数a在原点的____边,与原点的距离是____个单位长度;表示数—a的点在原点的____边,与原点的距离是____个单位长度。
练习:
1。数轴上表示—3的点在原点的_______侧,距原点的距离是______;表示6的点在原点的______侧,距原点的距离是______;两点之间的距离为_______个单位长度。
2。距离原点距离为5个单位的点表示的数是________。
3。在数轴上,把表示3的点沿着数轴负方向移动5个单位长度,到达点B,则点B表示的数是________。
附:目标检测
1。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A。数轴上的点都表示整数。
B。数轴上表示4与—4的点分别在原点的两侧,并且到原点的距离都等于4个单位长度。
C。数轴包括原点与正方向两个要素。
D。数轴上的点只能表示正数和零。
2。画数轴,在数轴上标出—5和+5之间的所有整数。列举到原点的距离小于3的所有整数。
3。画数轴,观察数轴,在原点左边的点有_______个。
4。在数轴上点A表示—4,如果把原点O向负方向移动1。5个单位,那么在新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是________。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
学习目标
1. 理解有序数对的应用意义,了解平面上确定点的常用方法
2. 培养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重点: 理解有序数对的意义和作用
学习难点: 用有序数对表示点的位置
学习过程
一.问题导入
1.一位居民打电话给供电部门:"卫星路第8根电线杆的路灯坏了,"维修人员很快修好了路灯.
2.地质部门在某地埋下一个标志桩,上面写着"北纬44.2°,东经125.7°"。
3.某人买了一张8排6号的电影票,很快找到了自己的座位。
分析以上情景,他们分别利用那些数据找到位置的。
你能举出生活中利用数据表示位置的例子吗?
二.概念确定
有序数对:用含有两个数的词表示一个确定的位置,其中各个数表示不同的含义,我们把这种有顺序的.两个数a与b组成的数对,叫做有序数对,记作(a,b)
利用有序数对,可以很准确地表示出一个位置。
1.在教室里,根据座位图,确定数学课代表的位置
2.教材40页练习
三.方法归类
常见的确定平面上的点位置常用的方法
(1)以某一点为原点(0,0)将平面分成若干个小正方形的方格,利用点所在的行和列的位置来确定点的位置。
(2)以某一点为观察点,用方位角、目标到这个点的距离这两个数来确定目标所在的位置。
1.A点为原点(0,0),则B点记为(3,1)
2.以灯塔A为观测点,小岛B在灯塔A北偏东45,距灯塔3km 处。
例2是某次海战中敌我双方舰艇对峙,对我方舰艇来说:
(1)北偏东方向上有哪些目标?要想确定敌舰B的位置,还需要什么数据?
(2)距我方潜艇图上距离为1cm处的敌舰有哪几艘?
(3)要确定每艘敌舰的位置,各需要几个数据?
[巩固练习]
1.是某城市市区的一部分,对市政府来说:
北偏东60的方向有哪些单位?要想确定单位的位置。还需要哪些数据?火车站与学校分别位于市政府的什么方向,怎样确定他们的位置?
结合实际问题归纳方法
学生尝试描述位置
2. 马所处的位置为(2,3).
(1) 你能表示出象的位置吗?
(2) 写出马的下一步可以到达的位置。
[小结]
1. 为什么要用有序数对表示点的位置,没有顺序可以吗?
2. 几种常用的表示点位置的方法.
[作业]
必做题:教科书44页:1题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3
在本次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
(1)学生从简单的具体实物抽象出相交线、平行线的能力.
(2)学生认识到相交线、平行线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3)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师出示剪刀图片,提出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画出相应的几何图形,并用几何语言描述.教师深入学生中,指导得出几何图形,并在黑板上画出标准图形.
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在具体图形中得出两条相交线构成四个角,根据图形描述邻补角与对顶角的`特征.学生可结合概念特征找到图中的两对邻补角与两对对顶角.
在本次活动中,教师应关注:
(1)学生画出两条相交线的几何图形,用语言准确描述.
(2)学生能否从角的位置关系上对角进行分类.
(3)学生是否能够正确区分邻补角、对顶角.
(4)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主动性,敢于发表个人观点.
《相交线与平行线》单元测试题
25.如图,直线EF∥GH,点B、A分别在直线EF、GH上,连接AB,在AB左侧作三角形ABC,其中∠ACB=90°,且∠DAB=∠BAC,直线BD平分∠FBC交直线GH于D
(1)若点C恰在EF上,如图1,则∠DBA=_________
(2)将A点向左移动,其它条件不变,如图2,则(1)中的结论还成立吗?若成立,证明你的结论;若不成立,说明你的理由
(3)若将题目条件“∠ACB=90°”,改为:“∠ACB=120°”,其它条件不变,那么∠DBA=_________(直接写出结果,不必证明)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如图1,直线a,b相交于点O,若∠1等于40°,则∠2等于()
A.50°B.60°C.140°D.160°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4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
2、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能求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3、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过程与方法:
通过具体问题得到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从而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解出每个不等式,利用数轴求出各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从而得到不等式组的解集,通过解几个有代表性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总结出求不等式组解集的法则、
情感态度:
运用数轴确定不等式组的解集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这种“数形结合”的方法今后经常用到,锻炼同学们数形结合的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
教学难点:
确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问题1:
现有两根木条a和b,a长10cm,b长3cm,如果要再找一根木条c,用这三根木条钉成一个三角形木框,那么木条c的长度有什么要求?
解:由于三角形中两边之____大于第三边,两边之____小于第三边,设c的长为xcm,则x<____,①
x>____,②
合起来,组成一个__________
由①解得_____________
由②解得_____________
在数轴上表示就是________________
容易看出:x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就是说,当木条c比____cm长并且比____cm短时,它能与木条a和b一起钉成三角形木框、
问题2:
由上面的解不等式组的过程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
教学说明:全班同学可独立作业,也可分组自由讨论,10分钟后交流成果,逐步得出结论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思考什么叫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什么叫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什么叫解不等式组?
归纳结论
1、定义:
(1)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几个含有相同未知数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合起来组成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2)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几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由它们所组成的不等式的解集、(3)解不等式组:求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的过程叫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2、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
(1)求出每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
(2)求出这些解集的公共部分,便得到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摸球游戏,了解并掌握计算一类事件发生可能性的方法,体会概率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帮助学生更容易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验到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通过环环相扣的、层层深入的问题设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概率的定义及简单的列举法计算。
2.应用概率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灵活应用概率的计算方法解决各种类型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下面事件:①在标准大气压下,水加热到100℃时会沸腾。②掷一枚硬币,出现反面。③三角形内角和是360°;④蚂蚁搬家,天会下雨,
不可能事件的有 ,必然事件有 ,不确定事件有 。
2、任何两个偶数之和是偶数是 事件;任何两个奇数之和是奇数是 事件;
3、欢欢和莹莹进行“剪刀、石头、布”游戏,约定“三局两胜”决定谁最终获胜,那么欢欢获胜的可能性 。
4、足球比赛前裁判通过抛硬币让双方的队长猜正反来选场地,只抛了一次,而双方的队长却都没有异议,为什么?
5、一个均匀的骰子,抛掷一次,它落地时向上的数可能有几种不同的结果?每一种结果的概率分别为多少?
求一个随机事件概率的基本方法是通过大量的重复试验,那么能不能不进行大量的重复试验,只通过一次试验中可能出现的结果求出随机事件的概率,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学习的“等可能事件的概率”。
二、情境导入
1、任意掷一枚均匀的硬币,可能出现哪些结果?每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同吗?正面朝上的概率是多少?
2、这个袋子中有5个乒乓球,分别标有1,2,3,4,5这5个号码,这些球除号码外都相同,搅匀后任意摸出一个球,拿出来后再将球放回袋子中。
(1)会出现哪些可能的结果?
(2)每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同吗?它们的概率分别是多少?你是怎么得到概率的值?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
三、探究新知
1、请大家观察前面的抛硬币、掷骰子和摸球游戏,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
(1)一次试验可能出现的结果是有限的;
(2)每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同。
设一个实验的所有可能结果有n种,每次试验有且只有其中的一种结果出现。如果每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同,那么我们就称这个试验的结果是等可能的。
2、探究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
(1)抛掷一个均匀的骰子一次,它落地时向上的数是偶数的概率是多少呢?
(2)不透明的一个袋子中装有大小相同的三个球,一个黄色和已编有1.2.3号码的3个白球,从中摸出2个球,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结果?摸出2个白球有多少种不同结果?摸出2个白球的概率是多少?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同桌间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一般地,如果一个试验有n种等可能的结果,事件A包含其中的种结果,那么事件A发生的概率为:
P(A)=/n
必然事件发生的概率为1,记做P(必然事件)=1;不可能事件的发生的概率为0,记做P(不可能事件)=0;如果A为不确定事件,那么0<P(A)<1
3、应用新知
例:任意掷一枚均匀骰子。
1.掷出的点数大于4的概率是多少?
2.掷出的点数是偶数的概率是多少?
解:任意掷一枚均匀骰子,所有可能的结果有6种:掷出的点数分别是1,2,3,4,5,6,因为骰子是均匀的,所以每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等。
1.掷出的点数大于4的结果只有2两种:掷出的点数分别是5,6.
所以P(掷出的点数大于4)=2/6=1/3
2.掷出的点数是偶数的结果有3种:掷出的点数分别是2,4,6.
所以P(掷出的点数是偶数)=3/6=1/2
四、实践练习
1、袋子里装有三个红球和一个白球,它们除颜色外完全相同。小丽从盒中任意摸出一球。请问摸出红球的概率是多少?
2、先后抛掷2枚均匀的硬币
(1)一共可能出现多少种不同的结果?
(2)出现“1枚正面、1面反面”的'结果有多少种?
(3)出现“1枚正面、1面反面”的概率有多少种?
(4)出现“1枚正面、1面反面”的概率是1/3,对吗?
3、将一个均匀的骰子先后抛掷2次,计算:
(1)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结果?
(2)其中向上的数之和分别是5的结果有多少种?
(3)向上的数之和分别是5的概率是多少?
(4)向上的数之和为6和7的概率是多少?
五、课堂检测
1、甲、乙、丙三个人随意的站一排拍照,乙恰好站中间的概率是( )
A 2/9 B 1/3 C 4/9 D以上都不对
2、在一次抽奖中,若抽中的概率是0.34,则抽不中的概率是( )
A 0.34 B 0.17 C 0.66 D 0.76
3、把标有1、2、3、4…10的10个乒乓球放在一个箱中,摇匀后,从中任取一个,号码小于7的奇数概率是( )
A 3/10 B 7/10 C 2/5 D 3/5
4、某商场举办有奖销售活动办法如下:凡购满100元得奖券一张,多购多得,现有10000张奖券,设特等奖1个,一等奖10个,二等奖100个,则一张奖券中一等奖的概率是
5、一个袋中装有3个红球,2个白球和4个黄球,每个球除颜色外都相同。从中任意摸出一球,则: P(摸到红球)=
P(摸到白球)=
P(摸到黄球)=
6、一个袋中有3个红球和5个白球,每个球除颜色外都相同。从中任意摸出一球,摸到红球和摸到白球的概率相等吗?分别是多少?如果不相等,能否通过改变袋中红球或白球的数量,使摸到的红球和白球的概率相等?
六、课堂小结
回想一下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同学们自己的收获是什么?
1、等可能性事件的特征:
(1)一次试验中有可能出现的结果是有限的。(有限性)
(2)每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等。(等可能性)
2、求等可能性事件概率的步骤:
(1)审清题意,判断本试验是否为等可能性事件。
(2)计算所有基本事件的总结果数n。
(3)计算事件A所包含的结果数。
(4)计算P(A)=/n。
布置作业:
1、P148习题6.4知识技能 1.2.3
2、问题解决:请大家为“翠苑小区”亲子活动设计一个有奖竞猜活动方案。
板书设计
等可能事件的概率(1)
等可能事件的特征:
1、 一次试验可能出现的结果是有限的;
2、 每一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等。
一般地,如果一个试验有n种等可能的结果,事件A包含其中的种结果,那么事件A发生的概率为: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3-20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1-09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02-15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4-18
小学数学下册教案11-28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篇)02-15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精选15篇02-15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篇01-23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精选15篇)03-01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通用20篇)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