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09-27 08:48:03 教案 我要投稿

(必备)科学教案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必备)科学教案5篇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知道许多物体能发光,了解光的用途。

  2.能自己制定标准并根据标准对各种光进行分类。

  活动准备

  1.课件-制作光的种类手册

  2.提供手电筒、电池、玩具娃娃、电动玩具、积木、塑料玩具等若干,记录单、笔。

  3.幼儿用书:《萤火虫找朋友》

  趣味练习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认识各种光源。

  1.介绍材料

  教师:这里有许多材料,请你们自己试一试,

  看看哪些东西会发光,它是怎样发光的,并将结果记录在记录单上。

  2.教师引导幼儿进行探索活动,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并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记录。

  二、幼儿讨论,扩展对光的认识。

  1.教师:你发现了哪些东西会发光,它是怎样发光的?

  (鼓励幼儿大胆进行表述,教师用图示记录幼儿的发现。)

  2.教师:除了这些东西,你还知道哪些东西会发光,它们又是怎样发光的?

  (教师继续用图示记录。)

  三、引导幼儿对光进行分类。

  1.教师:这么多的东西都能发光,这些光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2.教师:原来每种光都互不相同,那我们怎样将它们分类呢?可以怎样分呢?

  (教师引导幼儿根据讲演指定标准进行分类,如自身发光、需要电力等。)

  四、师生共同讨论光的用途。

  1.教师:我们认识了这么多会发光的物体,光对我们有什么作用呢?

  2.引导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讲述光的作用。

  例如:光能照明,光能传递信息,光是一种信号标志。

  (绿灯-前进、红灯-停止)

  光能帮助人们切割和焊接、光能带给人们美好的视觉感受。

  3.进一步感知体验高科技带给人们的好处。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欣赏祖国各地各种各样的房子,了解祖国建筑的多样性,感受祖国建筑的特有风貌和美。

  2.初步了解各种民居与当地地域、气候及居民生活的关系。

  活动准备:

  1.请家长帮助幼儿收集有关祖国各房子的图片、图书、照片,带到幼儿园。

  2.幼儿用书p15—16。

  3.挂图《中国古典建筑》、《中国特色民居》。

  活动过程:

  一、资料展示与交流

  幼儿展示自己带来的关于祖国各地房子的.有关资料,互相交流欣赏。

  幼儿介绍自己熟悉的房子。教师:你最喜欢的是哪一种房子?请你来向大家介绍介绍。

  二、欣赏与感受祖国的古典建筑

  出示《中国古典建筑》的挂图,引导幼儿在中国古典民乐中欣赏,说一说自己的感觉。

  三、欣赏各地特色的民居

  出示《中国特色民居》挂图,引导幼儿分别描绘他们的特点,重点说一说自己最喜欢的民居以及喜欢的原因。

  四、绘画表现

  幼儿参照自己喜欢的房子图片,把房子画出来,带回家向爸爸妈妈介绍。

  活动延伸:

  师幼共同将各种资料陈列起来,布置成“有趣的房子”展览会。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学习利用工具取纸浆模型,并通过讨论交流找出取纸浆模型的有效方法。

  2、在制作纸浆玩具的过程中,体验废纸再利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前次活动中,已经晾干但还未取出的带模具的纸浆模型。

  2、老师预想的钉子、剪子、刀子、勺子、叉子、铅笔、铲子等工具若干。

  活动过程:

  1、预想

  孩子们,我们昨天制作的纸浆碗已经晾干了,现在我们一起把它们取出来吧。(孩子们闻言一起行动起来,幼儿感到徒手取模型的时候很困难,都很着急“老师!取不出来!”“老师!太费劲了!”)

  空手取不出来的模型,我们可以请个小帮手来帮我们的忙吗?请谁来帮忙怎么做呢,大家动脑筋好好想一想。(孩子们凭空想出了一些常用的小工具,如:刀子、剪子、尺、笔等,也凭借以往的经验预想出一些这些工具的使用方法)

  2、尝试利用工具取模型。

  师:“大家都想出了一些好办法,可是这些办法管用不管用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吧,可以自己试做,也可以和你的好朋友一起试做,不过大家都要注意有的工具比较危险,所以用的时候要特别小心,注意安全,别弄伤了自己和其他小朋友。”

  郑若凯选了一把剪子,用它的尖端沿碗的边缘慢慢向下撬,蒋多鸣见了也从自己的书包里跟着拿了一把剪刀,用力撬了起来,不过他刚撬了几下,碗内层的纸浆就被戳破了,他只好放弃,转过头看着郑若凯继续撬。郑若凯边向下撬纸浆边用另一只手不停转动碗,由于有了先前同伴失败的教训,他撬的动作很小心,慢慢地一点一点地、撬几下就停下来休息一会,旁边观战的蒋多鸣跟随他的动作也是一付很紧张的样子,边看边叮嘱伙伴:“小心点!”功夫不负有心人,不久纸浆模型就顺利取出了,除了碗的边缘有些破损, 整个模型的外观大致还算完整,两个人不由兴奋地欢呼跳跃起来。

  蒋金颖、林卿贤开始选了个筷子做工具,但拿起来很快就发现筷子粗粗的两端根本帮不到忙,两个人商量了一下于是就扔下筷子,另外挑选了一把刀子,可是又不知该如何下手,愣在那里不知所措,我走过去提醒他们可以去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于是蒋金颖跑到旁边的组去,正好看到郑若凯在忙活,得到了启发以后赶紧跑回来指挥林卿贤扶着碗,她自己用刀子模仿郑若凯的样子也慢慢撬起来……

  另一组的卢欣欣没有使用任何工具,已经成功将模型取出来了,而且异常完整。)

  3、交流讨论

  组织幼儿将各自使用工具的方法以及心得体会进行交流,并提出自己在操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供大家讨论并解决。

  (老师的话音刚落,孩子们的话匣子就打开了。蒋多明先提出了自己的疑问:“我和郑若凯用的都是剪子,可是我的纸浆碗就破了,他的没破,不知道怎么回事。” 我请他分别模仿一下自己和郑若凯操作时的动作,他马上从中找出了原因:自己心急动作太猛用力太大,而郑若凯动作慢,用力小。

  顺顺说 “为什么欣欣的可以拿出来,我的不行呢?”“是啊!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老师也不明白,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我请那几个可以成功取出模型的孩子把他们各自从家中带来的模具集中放到一起,大家比较观察后发现这些小朋友用的模具材质都是塑料的!而其它小朋友用的模具材质有的是不锈钢的,有的是陶瓷的

  “是不是所有的塑料模具里的纸浆模型都可以这么容易的拿出来呢?”我提出问题,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

  田亦等几个幼儿表示:虽然自己也用了塑料碗,可是里面的纸浆仍然拿不出来。我引导大家找它们的不同,开始孩子们的注意只停留在容器外表的差异,所以意见一直无法同意。我请欣欣说说她是怎么把纸浆模型拿出来的,欣欣示范了一下她的操作动作向同伴介绍说“一捏就可以了。”听她这么一说,下面的孩子也去轮流捏了捏田亦和欣欣使用的模具,这样又有了新发现:有的软,一捏就变形了:有的硬,怎么都捏不动。孩子们于是恍然大悟:只有软塑料的模具才能不借助任何工具,顺利取出里面的模型。这为他们以后再次尝试进行同类操作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4、教师小结,鼓励幼儿进行成功的再次尝试与体验

  自我评析:虽然这次活动给了部分实验失败的孩子们一个挫折和打击,但是通过工具的具体使用方法和使用过程的互相介绍,使幼儿的.成功经验在同伴之间进行了交流和分享,同时创造了一个相互学习的机会。大家发现自己对工具的预想使用效果和真实的使用效果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别,只凭空想而不动手去做是不行的。

  这些有益经验的获取让我感到这个年龄的孩子对问题的独立判断能力在逐渐增强,但还存在很多顺从判断的现象,一部分孩子不肯积极动脑思考问题,对别人的看法多随声附和,很少提出自己的异议和见解。以后的科学活动我要在这方面多下功夫,注重培养孩子们主动观察、主动发现和提问、主动探究并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由于我自己先前没有制作纸浆模型这方面的经验,在活动前也没有事先进行尝试和预想过,所以在取出晾干的纸浆模型时,虽然部分孩子们以失败告终,但还有一部分的孩子们可以很轻松很完整的取出自己的模型,这种现象是偶然的吗?这个问题的出现打了我一个措手不及,面对连我自己都不知道答案的问题,我没有为了保持自己的尊严、掩盖自己无知的真相而采取回避的做法,我深知好奇心和探究欲不仅能提高幼儿科学活动的积极性和效果,还可以使科学活动成为快乐的事,是使幼儿探究活动得以维持和获得成功的首要前提。在这种背景下的教育,可以使幼儿永葆学习热情,因此在发现问题后,我没有简单地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理解,直接告知幼儿问题产生原因,以及解决方法,而是顺应幼儿兴趣,不过多干预幼儿的探究活动,使幼儿一直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从而激发了思维的灵敏度。引导幼儿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亲历探究、解决问题全过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幼儿了解蛋壳与醋之间会发生化学变化,从而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2、通过幼儿参与实践,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和动作协调能力。

  活动准备

  抽空蛋液的蛋壳、水彩、画笔。

  小铁盒(也可用易拉罐)、酒精灯、蜡烛、回形针、醋酸、塑料小刀(若干)

  活动过程

  1、想一想、说一说

  (1)出示鸡蛋壳,教师启发幼儿说一说蛋壳上能不能雕刻图案,让幼儿自由发挥,想办法。

  (2)出示老师的雕花蛋壳,让幼儿想一想,猜一猜老师用什么方法做的。

  2、试一试,做一做

  (1)鼓励幼儿在蛋壳上画图案,作为底稿。

  (2)教师用小铁盒在酒精灯上溶化一段蜡烛,引导幼儿用干净毛笔蘸上蜡烛均匀地涂在蛋壳上。

  (3)稍后,用曲别针按照底稿的线条刻划图案,并提醒幼儿小心地仅把线条上的石蜡划掉。

  (4)再用干净的毛笔蘸上醋酸在蛋壳上的线条刻划处反复涂2―3 次。

  (5)过15分钟左右,把蛋壳上的蜡全部用塑料刀刮掉。

  3、比一比,说一说

  让幼儿把制作的.作品拿给大家看一看并说说是如何制作的。

  延伸活动

  1、引导幼儿用彩色水笔把图案涂成彩色。

  2、开个“雕花蛋壳展示会”,让幼儿互相欣赏、交流。

  3、引导幼儿知道,我们的牙齿是怕酸的,食物的残留物在口腔内时间长了也会变酸,所以要认真刷牙,保护牙齿。

  活动建议

  1、在酒精灯上用铁盒取蜡油时要注意安全,用曲别针在蛋壳上刻划图案时要提醒幼儿注意别扎着手。

  2、鸡蛋可不抽蛋液,若抽蛋液要把蛋壳口封上。

  3、用红皮鸡蛋效果最佳。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感受用常见物品制造声音的乐趣。

  2、发现通过碰撞、敲击、摇动物品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

  3、敢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在活动中的感受和发现。

  4、学习使用"摇"、"敲"、"碰"等动词。

  活动准备:

  故事《熊宝宝的宝盒》,勺子、木珠、塑料盒、瓶子、豆子、积木若干。

  活动过程:

  一、听故事

  1、教师讲述故事《熊宝宝的宝盒》,引发幼儿好奇与探索的愿望。

  2、提问:"你们喜欢熊宝宝的宝盒吗?为什么";"熊宝宝的宝盒都有什么?为什么会发出声音?";"你们想不想也有这样一个宝盒呢?"

  二、制造声音

  1、观察材料,提问幼儿材料的名称。

  "老师也有宝盒,看看一看里面都有什么东西?"

  2、引导幼儿探究"用他们怎样制造出好听的声音?"

  3、幼儿动手操作,教师观察、指导"用两件物品怎样才能发出好听的'声音?""你是用什么方法让它发出声音的?""试一试其他东西看看能不能发出好听的声音?"

  三、分享与交流

  1、教师请小朋友演示他们的发现。

  "你们真能干,制造出了那么多好听的声音,哪个小朋友给大家表现一下,你是怎样制造出好听的声音的?"

  2、引导幼儿归纳:用敲一敲、摇一摇的方法,可以制造出好听的声音。 听的声音一二一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7-20

【经典】科学教案09-11

(精选)科学教案09-18

【精选】科学教案07-26

科学教案[经典]08-27

[精选]科学教案07-30

科学教案【经典】08-16

(经典)科学教案08-20

(精选)科学教案08-20

科学教案(经典)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