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大班教案(精华8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班教案9篇,欢迎大家分享。
大班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探索啤酒桶的制作方法。
2、在做做玩玩中感受物体的滚动现象。
重点:通探索啤酒桶的制作方法。
难点:在做做玩玩中感受物体的滚动现象。
活动准备:
1、教师自制的啤酒桶范例,胶带纸、剪刀、彩纸、颜料、小石子若干。
2、各种大小的一次性塑料(纸)杯饮料瓶,牛奶瓶,方便面碗等等。
活动过程:
(一)设疑引起幼儿兴趣
教师;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件礼物,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吗?:出示啤酒桶范例,让幼儿猜猜老师做的`像什么(啤酒桶)
二、做个多彩的啤酒桶
1、小朋友,我们听过“啤酒桶的故事”故事中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教师与幼一起回忆《啤酒桶的故事》。
2、出示啤酒桶制作的材料,(一次性塑料(纸)杯,饮料瓶,牛奶瓶,方便面碗等)请幼儿考虑用这些材料怎样做成会滚动的啤酒桶。
3、引导幼儿说说自己设想的制作步骤。
4、请小朋友做设计师,怎样让“啤酒桶”外面设计的漂亮。引导幼儿大胆设计装饰办法吧,如;涂色、粘贴彩条、画上有趣的动物里面放上小石子等。
5、幼儿制作各种漂亮的“啤酒桶”——教师巡回指导,帮助个别能力差的幼儿。
(二)快乐的啤酒桶。
1、“啤酒桶”评美大赛,比一比谁的“啤酒桶”设计得最漂亮。
2、玩“啤酒桶”,每4人一组,在地上设一起点,举行啤酒桶滚动大赛,比比谁的“啤酒桶”滚得最远。
活动延伸——让幼儿到户外尝试用自己的身体做啤酒痛,体验滚动的快乐。
大班教案 篇2
一、活动目的
1、通过幼儿动手实验、游戏、感知小的特性。
2、了解小的用途、教育幼儿要节约用水。
二、活动准备
1、在活动区游戏和日常生活中,启发幼儿观察水的特点。
2、游戏材料准备:容器、盐、糖、水车若干、酒精灯。
三、活动进行
1、以猜谜语形式猜“水”
2、提问:你在哪里见到过水?(启发幼儿描述自己见到水的情形。)
3、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水和玩具,请小朋友做个实验,看看水有什么变化?
实验要求:仔细观察实验过程及发生的变化,不浪费水。
4、分5个小组游戏,幼儿自选一组参加。
1》水的.三态组:“你们把冰加热后发现什么了?”
2》溶解组:“把盐、糖放进水里搅拌后,它怎么不见了?”
3》沉浮组:“把东西放在水里,有什么不同现象?”
4》流动组:“为什么小篮子装不住水?”
5》冲力组:“为什么把水浇在水车上,它就会转?”
5、1》“唉,小朋友,到这组来看看,这些小朋友都发现了什么?”请全班小朋友一起观
察冰溶化的现象,并请一个小朋友讲述他们的发现:
加热 加热
冰——水——水蒸汽
提问:a、把水蒸汽变成冰应该怎么办?
b、夏天时,下了一场大雨,地上都湿了,为什么太阳出来,地上的水就干了?
(启发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并把学到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去。)
2》溶解组小朋友讲解:把盐、糖、沙子放在水里,搅拌后,盐和糖溶解在水里了,沙子没
有溶解,说明水能溶解某些东西,有的东西不能溶解。
3》沉浮组小朋友讲解:各种东西放在水里后,有的东西沉下去了,有些东西浮在水面上,
说明水有浮力。
4》流动组的小朋友讲解:用小篮子舀不起水,说明水是流动的。
5》水的冲力组:水倒在水车上,水车转了,说明水有冲力,有力量。 通过以上幼儿亲手
实验、观察、讲述培养了幼儿动手实验的兴趣,观察的能力及分析,讲述能力等。
6、“水有冲力,能发电,水还有什么用?”
(引导幼儿说出水的其它用途,培养
幼儿的发散性思维。)
7、“水这么有用,那小朋友用水时应该怎样?
(教育幼儿要节约用水,从幼儿的实验说出水的用途中自己能悟到这个道理。)
四、结束活动
幼儿一起收玩具(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及独立性的能力及爱劳动的品质。)
大班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积极参加活动的兴趣。
2.鼓励他们完整的讲一件自己经历过的关于国庆节的高兴的事。
3.加强幼儿对国庆节的印象,培养爱国主义的情操。
4.让学生了解国庆的习俗。
5.知道国庆节是几月几号。
教学重点、难点 能够完整的讲述一件关于国庆节的高兴的事。
活动准备 1.节前要求幼儿和父母一起参加一些有趣的活动。
2,节后第一天早上接待幼儿时,和他们说说怎么过国庆节的。
活动过程 过程1:创设情景,引出讲述话题。
前几天小朋友们为什么没有来上学?你们是怎么过国庆节的 呢?现在啊,我们就来讲一讲国庆节期间所做过的有趣的,快乐的事。讲的时候啊
要说出什么地方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等等。最后还要说出你的感受哦。
过程2:让孩子围绕话题自由交谈,老师呢注意听他们的发言,了解哪些孩子讲得生动有趣,内容新颖,讲话连贯自然。
过程3:老师讲述示范。
过程4:老师叫孩子讲述。讲述时比一比,谁讲得最好。或者你喜欢谁讲的。
幼儿在讲述前老师再次提示讲述的要求。还有,在讲述时老师可以用提问的方式帮助幼儿讲完整,比如:这是哪一天发生的 事啊?有些什么人啊?都做了些什么事啊?接着又做了些什么啊?后来怎么样?你心里感到怎么样啊?
过程5:活动结束
老师可以简单 的总结或者表扬幼儿的.讲述,最后唱一首庆祝国庆的歌来结束本次活动。
教学反思 生活经验讲述是一种叙事性讲述,让孩子把自己经历过的或者看到过 的讲述出来,说出
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发展的顺序。国庆节假期的活动给幼儿提供丰富的说话内容和参加说话的兴趣,使他们在参与中感受到快乐,同时口语表达能力和思维力得到发展。本活动幼儿的参与率高,方法形式生动活泼,内容的难易程度 也适中。所以本活动完成应该很好。
小百科:世界历史上最悠久的国庆节是圣马力诺的国庆节,远在公元301年,圣马力诺就把9月3日定为自己的国庆节。
大班教案 篇4
科学活动:
蛋宝宝
设计意图:
蛋是幼儿每天都要吃的食物,它是来源于生活的好教材。本次活动旨在通过与蛋宝宝做——发现蛋的特点——找出鸡蛋和鹌鹑蛋的异同点——尝蛋的活动,激发幼儿对蛋的兴趣,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对蛋的兴趣。
2、知道鸡蛋和鹌鹑蛋的.特征以及它们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3、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教案准备:
鸡蛋、鹌鹑蛋若干,母鸡和鹌鹑图片各一幅,小花若干
活动进程:
一、寻找蛋宝宝并与蛋宝宝做。
二、知道鸡蛋和鹌鹑蛋的外形特征。
提问:刚才是怎样与蛋宝宝做?
蛋宝宝为什么可以滚动?搓蛋宝宝时有什么感觉?它们的妈妈是谁?
三、:给蛋宝宝送红花
提问:你喜欢哪一种蛋宝宝?为什么?
四、找出鸡蛋与鹌鹑蛋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提问:鸡蛋与鹌鹑蛋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小结:鸡蛋与鹌鹑蛋的相同之处:都有蛋黄和蛋白、蛋壳,都是椭圆形,都有营养,都可以进行孵化。
鸡蛋与鹌鹑蛋的不同之处:大小不同,蛋壳上的花纹不同,妈妈不同,孵化出来的宝宝不同。
五、自己剥蛋壳并品尝蛋宝宝。
延伸活动:
区分熟蛋和生蛋。
大班教案 篇5
准备:长卷画背景、《月光下的凤尾竹》音乐、一段傣族舞、课件
目标:
1、欣赏乐曲《月光下的凤尾竹》,能用语言、肢体动作表达自己对傣族舞的美的感受。
2、能大胆创作,用长卷画的形式表现傣族姑娘的'优美姿态。
3、体验创造和成功的快乐。
过程:
一、欣赏音乐
师:
1、今天我带来了一段好听的音乐,请你们欣赏。
问:听了这段音乐你有什么感觉?
听了这美妙的音乐,你好象看到了什么?来到了什么地方?
小结:这段音乐是葫芦丝演奏的,名字叫《月光下的凤尾竹》,它表现了美丽的傣族姑娘们在柔和的月光下,围着凤尾竹,翩翩起舞。
2、瞧:美丽的傣族姑娘来了。
二、欣赏傣族舞,了解一些傣族人特有的文化特色。
1、(欣赏傣族舞)傣族姑娘美吗?你觉得她什么地方很美?她是怎样跳舞的?你能看出她是模仿谁在跳舞吗?
小结:能歌善舞的傣族人生活在美丽的西双版纳,那里有许多美丽的孔雀,傣家姑娘喜欢学着孔雀来跳舞。问:小孔雀在干什么?
2、幼儿学一学孔雀的动作。
3、美妙的音乐把许多傣族姑娘吸引来了,想不想看一看?
课件:
①、这个傣族姑娘在干什么?她们姿态象什么?穿了一件什么衣服?
②、这儿有三个傣族姑娘围在一起跳舞,她们是怎样跳的?大家来学一学!
小结:她们的身体、跨部、脚呈S行,这是傣族舞中特有的动作:“三道弯”,一起来摆一摆。
③、傣族姑娘围在一起跳舞,还摆出了许多造型。
④、跟傣族姑娘一起跳舞。
三、幼儿创作:小朋友跳的傣族舞真棒,你们喜欢傣族姑娘吗?拿起你们的画笔,把他们画下来好吗?
四、作品评价:请小朋友围着图画,找找最喜欢的傣族姑娘,听着音乐跳吧!
大班教案 篇6
设计背景
运动游戏对儿童来说是成长的粮食,在培养与锻炼儿童社会的能力、认知的能力及运动能力的发展上,具有重大的意义与任务。王纯贞(1997)指出,运动游戏可以促进运动能力的发展,并培养幼儿的体力以备将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健康有活力。
活动目标
1、对于幼儿而言,体能活动不只是游戏,也是获得知识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2、幼儿若是缺乏体能活动,不只是在体力上退步,对其将来健康发展、社会学习、生活学习的影响更为深远。
3、遵守游戏规则,体验与同伴合作游戏及控制性活动带来的快乐。
4、在活动中将幼儿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与同伴共游戏的快乐,乐意与同伴一起游戏。
重点难点
让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协调。
活动准备
宣布游戏规则、安全问题等。
活动过程
猜领头人
1.游戏方法:点一猜领头人的学生到室外,教师指这一学生为领头人,在轻音乐或学生的唱歌声中全班学生在领头人不断变化动作中,由猜领头人的'学生开始猜领头人,可猜三次,如猜中,领头人则表演一个节目或唱一支歌,三次未猜中则由猜领头人的学生来表演。
2.游戏要求:领头人可做刷牙、洗耳恭听、洗手、吹喇叭、拉二胡等动作,不断变换,全班学生立即跟着变,全班学生要遵守游戏规则,不得暗示或指点告诉猜领头人的学生,领头人也可以由教师自己来做。
教学反思
乐意与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教师和家长是幼儿社会学习的重要影响源。而这样的活动,让孩子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于此同时也为孩子提供分享创造机会,培养了孩子分享意识。又如个别小班的孩子社会交往能力不是很好,显得拘束,出现了不肯动手等现象,针对这一情况,我们打算通过个别谈话加哥哥姐姐主动出击,老师在旁给予其安全感等手段解决其问题。从他们灿烂的笑脸里感受到了快乐和满足。
大班教案 篇7
“艺术的表面是形象,艺术的背后是情感。”绘画活动是幼儿情感的必要表达方式,让幼儿画其所画,画其所想,使幼儿按自己的兴趣由感而发,由情所画,注重引导幼儿的情感因素,只有情感才能爱画画,才能有激情,才能充分发挥想象,创作出好作品。本次活动,我结合三八节与自己的个人小课题,选择适合幼儿有感情体验的内容——身边熟悉的家人(妈妈),设计了中班美术粘贴活动《漂亮妈妈》。通过活动,让幼儿知道3月8日是妈妈的节日,感受妈妈的爱,了解妈妈的辛苦,懂得关心妈妈,培养爱妈妈的情感;同时能合作着大胆利用各色废旧布料为妈妈设计新装,培养幼儿对色彩的.感受力与同伴间的合作能力,体验美术创作活动的乐趣。
在本活动中,各个环节能紧紧相扣,过渡自然,但评价却很低,存在许多缺点,具体分析如下:
一、导入
活动开始,我以一首《我的好妈妈》直接导入,引导孩子讲述妈妈的好,让孩子们孕育对妈妈的爱意。随后我又小结:妈妈平时又要上班又要照顾你,真辛苦。妈妈做那么多事情,都是为我们。此刻,你想她吗?在妈妈节日马上到来的时候,我们一起为妈妈设计一件漂亮的衣服作为礼物送给妈妈好吗?很好的渲染了孩子与妈妈间浓浓的爱的情感。
二、活动过程
积极健康的情感能使人思维活跃,敏捷,深刻,想象丰富,幼儿如果在愉悦的状态下参与到美术活动中来,将会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效率,使教师的“教”事半功倍。因此,在美术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情感因素直接影响和制约着美术的教与学。本次活动是布料粘贴,通过用剪刀把各色布料裁剪成各种形状,并大胆为妈妈拼贴衣服。在孩子操作之前,我用循环激发策略,引导幼儿思考的过程是:感受―表达―感受―表达。第一步引导孩子欣赏范画中人物的着装;第二步让孩子大胆的表达;第三步再次欣赏,引导孩子感受“画中妈妈的衣服材料和制作方法”,第四步引导孩子思考“你想为妈妈设计一件什么样的衣服(什么色彩、什么形状拼贴成)"。孩子的思路被打开后都踊跃的发言,呈现给我一件件活灵活现的服装形象。
活动前,我考虑到每个孩子的能力不同,而且裁剪一直是废旧布料粘贴与制作活动中的一大难点,所以本次活动我是以小组合作式开展的。活动中,孩子们各自选择了自己的强项,有裁剪的、有设计与指挥的、有涂固体胶的、有贴布块的等等,能力强的自然在活动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大班教案 篇8
活动背景
一次,工人叔叔砍竹子时,幼儿发现竹子里原来是空的。空的竹子有什么用呢?我们中班时曾研究过管道,一个幼儿立刻喊了起来:“竹子可以运水的!以前大西北没有水,人家就是用竹子来运水的。”“竹子这么短,怎么运水啊?”幼儿就这个问题讨论开了,最后大家决定做实验来试一试。
我们觉得幼儿的实验很有意义,教师既可借机渗透环保意识,又能让幼儿在做中学,于是决定做幼儿研究的坚强后盾,给他们大力支持与鼓励。
关键点
1.竹子空心的特点在生活中的运用;
2.水由高处往低处流;
3.哪些材料是防水的。
活动目的
1通过大胆设想、实践操作发现竹管的最佳连接方法,提升自己的生活经验:
2.通过实验活动,了解竹子的特性,产生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3分工合作,有初步的团队精神。
活动准备
1长短粗细不同的竹管若干,水桶3个,杯子3个,石头、砖块若干;
2双面胶、玻璃胶、即时贴、各种纸张、保鲜膜、橡皮泥、布条、麻绳、橡皮筋、铅丝、塑料瓶、一次性杯子、周转箱、脸盆、饮料瓶、医药箱、标志牌、抹布等,
3.幼儿反穿衣;
4.记录板、记录纸、笔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开展讨论,提出设想
教师提出“竹子到底能不能运水”“怎样才能用竹子运水”等问题,让幼儿讨论,提出自己的设想。
二、根据设想,验证操作
(幼儿分组实验如何用竹子运水,一段时间后,实验无太大进展。)师可以用什么工具帮助竹子呢?(马上有幼儿想到用一个个板凳并排放做地基,再将竹子放在板凳上。竹子之间如何连接成了要解决的问题,第一轮实验后,幼儿发现脸盆里还是没有水。幼儿开始议论、检查、寻找原因…)
这里一定要连接好!用双面胶试试。
师:“你们知道水怎样就会流动?”(教师启发幼儿意识到成功运水的关键所在。)
幼:“老师,水是不是应该从高处往低处流呢?”
师:“你们试试看吧!”(于是,幼儿又搬未了积木、板凳,加高竹子的一端。运水终于成功了。)
师:“不过,运过去的水似乎太少了。”(教师启发幼儿进一步探究影响运水的其他因素。)
幼:“我们已经往竹子里倒了很多水了!”
师:“那么检查一下有没有别的问题。”
(运水实验后,幼儿记录了自己的实验结果。)
三、交流结果,体验成功
1.请各组幼儿派代表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实验过程。
2.大家讨论哪一组的方法最好。我们是这样连接的。
四、开拓思路,后继延伸
师为什么竹子能运水?竹子还能做些什么呢?(教师留下问题,让幼儿作进一步的探究。)
活动反思
我们准备了很多形状、粗细、长短不同的竹子,这些低结构性的材料既有助于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也增加了实验成功的不稳定性。
其实,竹子成功运水取决于两个关键点:一是要让水从高处往低处流;二是保证中途不漏水,即竹子之间的连接处要紧密。在幼儿的实验操作过程中,我们抓住这两点进行引导,但又不把具体方法直接告诉幼儿,重在启发幼儿不断思考,重在让幼儿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操作验证。实验就是一个试误的过程,即便幼儿运水没有成功,我们也不会怀疑此次活动的意义,因为按照“做中学”所倡导的理念,让幼儿产生一个疑问比得出一个正确的实验结果更重要。
(执教教师:陈科静)
谁的“力气”大
活动背景
在研究竹子的过程中,幼儿发现竹子怎么掰都掰不断。有的幼儿便由此认为“竹子是世界上力气最大的植物”,可有的幼儿不同意,认为“树枝的力气比竹子大”。争论了一番之后,幼儿自己决定做实验比较。
关键点
幼儿所说的“力气”其实是韧
性,韧性大的物体不容易折断。
活动目的
1鼓励幼儿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探索,在问题情境中自主地寻找答案:
2.引发幼儿感悟:科学的比较应在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进行。
活动准备
1.粗细不同的竹子和树枝;
2绳子、篮筐、塑料袋、砖块、积木;
3.记录本、笔、VCD《十面埋伏》
活动过程
一、讨论
师:上次有好多小朋友在争论“竹子和树枝谁的力气大”,竹子和树枝到底谁的力气大?为什么?
幼:树枝力气大,因为大树砍下来还可以做家具。(有的幼儿说树枝做的“木头地板也很牢固”,有的幼儿坚持认为竹子力气大。这时,有位幼儿“比比看”的提议得到了大家的赞同。)
师:有什么好办法让竹子和树枝比力气呢?(幼儿提出了一个很好的解决争论的办法,而“比力气”又蕴涵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因此教师鼓励幼儿想出各种比较的方法。)
二、尝试
教师鼓励幼儿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比较。幼儿拿着树枝、竹子、砖头和马甲袋开始了实验。一会儿树枝断了,一会竹子又断了……
师:你们考虑到一些别的因素了吗?树枝和竹子的粗细、长短是否差不多,悬挂点的位置等。(由于幼儿不懂比较时其他变量要保持一致的道理,教师给予适当的提醒,如竹子和树枝的粗细、承受的重量、摆放重物的位置和时间相差悬殊等。)
实验结果快要出来啦!
师:你用了什么方法?结果怎样?(鼓励幼儿大胆讲述自己运用的方法和实验结果。引发幼儿思考如何在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对竹子和树枝的承重力进行比较,从而得出较为正确的结论。)
师:现在,我们再去试一试。这次要注意刚才说到的那些情况,并且记得把你用的方法和结果记录下来。
(幼儿再次尝试,教师提醒他们注意竹子和树枝的粗细等,鼓励他们用图和符号进行记录。这次,幼儿开始将树枝和竹子按粗细、长短进行分类。)
这是我的比较结果。
三、提升
师:这次你们研究的结果是怎样的呢?(各组交流自己的记录情况和研究结果。幼儿发现树枝会断开,而竹子虽然会有无数个小裂痕,但并不会完全断开。)
师:下面,请大家看一段非常精彩的影片,可能会让你对竹子有新的了解。(播放影片《十面埋伏》中竹林打斗的一段,并鼓励幼儿积极提问,引发下一次探索的兴趣。)
活动反思
幼儿对“韧性”的了解还处于初级阶段。他们只能通过动手操作,在比一比、试一试的直观感受中了解什么是韧性。通过活动,我们还深切感受到,比较实验有助于幼儿在实验过程中进行观察,每一次实验的结果都可能成为下次实验的参照,无形中让幼儿对实验条件创设的客观性产生了有意注意。
(执教教师:朱幸嫣徐敏)
搭竹楼
活动背景
嘟嘟带来了一盘VCD《傣族风情》。幼儿看到傣族的竹楼便叽叽喳喳地讨论起来。“竹子也可以搭房子呀?”“竹子是圆的,怎么搭呀?”“竹楼牢不牢?人会不会掉下来啊?”这些有趣的问题又渐渐构成了一个研究主题“搭竹楼”,我决定鼓励幼儿亲自动手试一试。
关键点
1.地基必须搭得大,竹楼才不容易倒;
2.三角形的结构形态是最牢固的;
3.铅丝比麻绳更适合捆扎圆柱形的物体。
活动目的
1大胆尝试利用各种连接材料搭竹楼,发现最佳的连接方法,提升自己的生活经验:
2知道竹楼的稳固程度与地基大小的关系:
3分工合作,有初步的团队精神。
活动准备
1.长短粗细不同的竹管若干,石头、砖块若干;
2双面胶、玻璃胶、即时贴、各种纸张、保鲜膜、橡皮泥、布条、麻绳、橡皮筋、铅丝、周转箱、医药箱、标志牌等;
3.记录板、记录纸、笔若干。
活动过程
一、观看VCD,提出设想
师:傣族的房子是用什么搭的?你们想不想来搭一搭?用什么材料来连接竹子7(请幼儿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设想。)
先挑选一些合适的材料。
二、根据设想
验证操作幼儿分成三组,分工合作搭竹楼。教师巡回观察,在搭建时给予适时的帮助。
有的幼儿抱起了一捆粗细、长短差不多的竹子:有的幼儿拿了剪刀、双面胶等辅助材料:有的幼儿忙着用胶布缠扎竹楼的顶……
幼:老师,为何那么多的竹子,还会站不稳呢?(教师觉得这个时候要引导幼儿意识到竹子站不稳的根本原因在于结构存在问题,而不单是数量的`多少。)
师:竹子多就能站稳吗?这个家给谁住呢?
幼(捂着脸笑):是啊!上下几乎差不多大小,还像家吗?(接着,幼儿开始了新一轮的构
建。)
幼(又拿来了同样的材料):既然刚刚缠的竹子过多了,那么这次就少用几根吧!
师:怎样了?
幼(不高兴地):没站住,还散架了呢?
大家动手搭竹楼。
(幼儿的认知冲突出现了,教师觉得是发起讨论的时候了。)
师:除了竹子的多少,还有没有别的问题呢?(有位幼儿提出先用三根竹子定位,教师鼓励他们试试看,继续寻找原因,不断调整,不断构建。)
幼:定位了,像家了,可是会摇晃!(有的幼儿认为摇晃是因为“捆的绳子不行”,有的幼儿建议“换铅丝”,最后所有幼儿一致同意用铅丝试。幼儿最后发现,“三角形的定位,很牢固”“用铅丝捆绑牢固了许多”。他们还记录了自己的实验结果。)
三、交流结果,体验成功
请各组幼儿派代表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实验过程。请大家讨论谁的方法最好,思考为什么有的竹楼搭得稳,有的却容易倒,引导幼儿发现地基搭得越大越稳,竹楼就可以搭得越高越稳的规律。
四、开拓思路,后继延伸
师:竹子除了搭竹楼还可以做什么呢?(幼儿在后续的延伸活动中发现竹子的用处非常多,他们商量决定用竹子制作一些有趣的玩具。)
活动反思
幼儿的认知发展是通过认知结构的不断建构和转换而实现的。为了让幼儿的认知结构不断建构,我们一是创设实验情景,二是提供实验材料。
搭竹楼运用的是结构形态的物理原理。幼儿起初搭的竹楼都是用两根竹竿作为支架的,教师通过语言引导以及观看录像资料,首先让幼儿意识到搭竹楼的关键是要有牢固的支架——多维的地基结构,在此基础上再将幼儿的注意力逐渐转移到竹楼的美观上来。
三角形的结构形态是最稳固的。
但在活动过程中,我们并不是直接告诉幼儿这一知识点再让他们进行验证性操作,而是让他们在操作中发现这个“秘密”。
这次活动也生动地告诉我们:幼儿的潜能不可估量,我们不该为了让幼儿掌握一个知识点而剥夺他们实验和发现的机会。
(执教教师:诸君)
美妙的竹琴
活动背景
教室里有许多竹子做的小乐器,幼儿空暇时很喜欢吹吹打打。一天,一名幼儿用小竹棍敲打粗细长短不同的竹管时,竹管发出了不一样的声音。这个发现让他非常兴奋,立刻召集了一群好朋友,听他开“演奏会”。“演奏会”结束后,有的幼儿发表意见说,声音听起来乱糟糟的,不够好听。于是,他们决定一起动手来制作一台美妙的竹琴。
活动目的
1.在操作过程中了解不同大小的共鸣腔内传出的声音是不同的:
2.了解竹子的粗细长短与声音高低之间的关系:
3对自制乐器产生兴趣,进一步拓展研究。
活动准备
1.长短粗细各不同的竹管若干:
2.麻绳、双面胶、玻璃胶、即时贴、各种纸张、橡皮泥、布条、橡皮筋、铅丝等:
3.幼儿玩过乐器,对声音的高低有初步感受:
4记录板、记录纸、笔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开展讨论,激发兴趣
师:竹子能做很多乐器。上次有小朋友发明了一样新的乐器,请他来介绍一下。
师:为什么声音听起来高高低低、乱糟糟的?(让幼儿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幼(边敲着一根竹管):竹子还可以有好听的声音呢。(有的幼儿说,自己敲出的声音响亮、清脆,比较好听。)
师:这是什么道理呢?(引导幼儿去发现造成声音不同的原因。有的幼儿发现,发出清脆声音的竹子比较细,还有的补充说,发出响亮声音的竹子除了细还要短……)
二、根据设想,验证操作
师:你们愿不愿意一起制作一台声音美妙动听的竹琴?(幼儿分组讨论并尝试制作竹琴。教师巡回观察,在幼儿比较声音时给予适当指点,引导幼儿发现按照粗细长短有序排列,声音就会有规律。同时引导幼儿记录自己的实验结果。)
有的幼儿按粗细把竹子分开:有的幼儿按长短把竹子分开:有的将两头全空或一头空的分离了一下。
同时,还不断变换着这些竹子的排放位置。
我们找到制作竹琴的秘密啦!
三、交流结果,体验成功
请各组幼儿派代表展示自己组制作的竹琴,大家讨论哪一组的竹琴声音最美妙,说说为什么。
四、延伸活动
举办“小小演奏会”,让幼儿用竹子乐器来演奏,制作玻璃杯琴、笔管琴、瓶子琴等延伸活动就此产生了。
开演奏会咯!
活动反思
声音本来是很抽象的东西,看不到、摸不着,幼儿偶然中发现敲击竹筒能发出不同的声音后,竹筒与声音的关系一下引起了幼儿极大的探索兴趣。
竹琴制作运用的是不同大小的共鸣腔内传出的声音不同这一物理原理,制作竹琴的活动不仅能让幼儿感受声音是靠空气来传播的科学原理,还可同时获得音乐、数学等其他学科领域的相关经验。制作的过程包含着美工方面的内容:要想使竹琴能敲出有规律的声音,制作的时候必须对形状、长短不同的竹筒进行排列,而排列的过程是对数学经验的复习与利用:竹琴的声音有高有低、有轻有响,敲敲听听的过程无疑是一次音乐艺术体验。
“做中学”注重探究主题的科学性,但科学也是一种艺术。我们觉得学龄前幼儿的“做中学”活动应该是感性的、过程性的、享受性的:学龄前幼儿的“做中学”活动不是让科学元素去引导幼儿的思维轨迹,而是让幼儿的思维火花去创造更多的科学艺术!
【大班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其他教案:梦_大班其他教案07-05
大班教案03-27
(精选)大班教案08-27
大班教案(经典)08-28
大班教案(精选)08-28
[经典]大班教案08-02
(精选)大班教案08-02
大班教案(经典)08-15
(经典)大班教案08-16
【精选】大班教案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