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大班数学教案9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班数学教案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大班数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 知道十几个物体数就是比10多几个的物体数。
2、在确定某一集合中有10个物体的基础上,尝试以10为单位进行15以内的对应计数,并学习用相应数字表示计数结果。
3、愿意在数学活动中按规律归纳出快快速数数的方法,提高自己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活动准备:
1、果篮一个、当地时令水果十五个(其中十个水果放于果篮中,另外五个分成两个,三个)分别用一块布遮挡住。
2、1-10的数字卡。
活动过程:
一、“数水果”。
通过"数水果"活动,感知十几个物体数就是比10多几个的物体数,知道可以用15以内相应的数字表示。
1、数篮子里的水果,确定篮子中的水果数量。教师在黑板上贴上数字10。
教师:小朋友,你们看一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让我们一起数一数篮子里面有几个水果,好吗?怎么数呢?一共有几个?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这个数字10是表示篮子里有10个水果。(教师把10个水果在幼儿面前放回到篮子里)
2、分别根据桌上三组水果的数量,确定每组水果和篮中水果合起来一共有几个水果。
(1)教师手指桌上一组被布遮挡住的水果,吸引幼儿的注意,激发幼儿的.积极性。(教师引导幼儿说一说,并同时掀开布)那篮子中的10个水果和这1个水果合起来一共有几个水果呢?(引导幼儿说出一共有11个水果)11个水果比10个水果多几个呢?11个水果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谁愿意上来找一找11在哪里?(教师协助幼儿把找到的数字11贴在黑板上)
(2)依次进行另外两组水果(12个水果、13个水果)的计数学习。
二、观察挂图,分析图和数字的意义。
1、带领幼儿观察挂图,分析图意,明确图中篮子里的松果和其旁边的松果是一组。
教师:小朋友,图中有三组松果,1、2、3。(教师边数1、2、3,边用右手掌顺着篮子底端随着语速慢慢移到旁边的松果下方)每组松果都有一部分在篮子里,一部分在篮子外面。
2、 使幼儿了解每一个篮子中都有10个松果。
教师: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每个篮子里有几个松果?
3、带领幼儿尝试以10为单位进行15以内的对应计数,知道图中数字的意义。
(1)教师:下面我们要比赛数果子。看谁能最快地知道第一组一共有几个松果。你是怎么知道的?你为什么数得这么快?(教师引导幼儿知道根据篮子中10个松果接着计数篮子外面的松果数数,速度会快)第一组松果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图上有这个数字吗?在哪里?(教师展开图,引导幼儿观察图上的数字)哦,这个数字x可以表示第一组一共有x个松果,我们就在第一组松果后面开始画一条线到这个数字,把松果和这个数字连起来。
(2)教师:下面两组分别有几个松果呢?表示它们的数字在哪里呢?看谁数得快,找得快。(教师鼓励幼儿从10开始接数确定下面两组松果分别有几个,并鼓励幼儿找出相应的数字进行连线)
大班数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学习,引导幼儿进行分类计数,感知食物简单的按规律排序。
2、培养幼儿初步的推理能力。
活动准备
不同形状和颜色的几何图形
活动过程
1、教师带领幼儿一同观看情境挂图桌子上摆着不同形状的盘子分别放着不同形状的草莓。饼干和蛋糕,中间的大盘子里还摆放着不同数量的苹果、三明治、和鸡腿,后面青碧上挂着小动物们的上衣,加深幼儿对物体的颜色以形状的识别
2、教师将黑色和白色的圆形按顺序摆放在黑板上,引导幼儿观察并找规律。
3、请三名幼儿到前面进行操作按照老师出示的规律进行摆放几何图形。
例如
A、 按物体的颜色
黑、白、黑、白、黑、白………
B、按物体的形状
三角形、三角形、正方形、三角形、三角形、正方形…、、
幼儿探索操作
1、请幼儿自主观察情境主题《玩扑克牌》
2、教师提问:图中有几只小动物,他们分别叫什么?他们在玩什么游戏?
3、桌子上三角形的盘子里摆着什么食品?分别有几个?
4、墙壁上的.上衣是啊很么颜色的?空的挂钩上应该挂什么颜色的上衣?
教师引导幼儿做书中练习
结束活动
教师收书及整理物品
大班数学教案 篇3
活动设计
幼儿在中班的时候已认识了正方形和长方形,并且已具有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但在生活中仍会将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相混淆。首先认识正方体这符合幼儿对立体图形的认知发展规律。在我们幼教教材分析以及从幼儿思维发展看:幼儿认识立体图形的顺序是:正方体、长方体、球体、圆柱体。在本节活动中,设计多个让幼儿通过自己触摸操作来感知、探索正方体与长方体的环节,这是为了保持幼儿对活动的积极性与探索欲。这是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科学教育目标的积极贯彻。设计此次活动的最终目的是让幼儿能正确的认识正方体及其特征,并能与生活中的形及其他几何形体相区分,发展他们初步的空间想象力,并在对正方体的探索过程中得到乐趣。
教材分析
《认识正方体》的活动是大班幼儿上学期的课程,本节活动设计、组织符合幼儿的知识体系框架也符合他们认知发展的'年龄特点。《认识正方体》教学活动主要是让幼儿认知什么是正方体以及它的基本特征。各环节上依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装饰正方体——比较正方形与正方体→通过拆盒子巩固正方体的特征。
由于这是幼儿第一次形体感知活动,因此,教师一定要让幼儿通过操作与反复的观察比较,感受形与体的不同和某形体的特征。教师为幼儿制作正方体的材料纸质应有多种多样的规格,其目的就是让幼儿对正方体六个面的认识积累更多感性经验。
重点:让幼儿认识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难点:体与形的差异。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能正确地认识生活中常见正方体与其特征
2、能在活动中感受形与体的不同,培养自己的观察力、比较能力;
3、使在探索活动提高对认识立体图体的兴趣。
活动准备
各种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废旧纸盒和积木,正方形纸与正方体积木每一面大小相同,白纸。
活动过程
一、话题导入:
教师拿一张正方形纸,说:“小朋友们,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谁?”让幼儿说出名称,让他们在老师的示范下折一折、比一比,发现正方形的特点:四条边一样长,四个角一样大,对边或对角折都能对齐。教师可以边折边问幼儿:“你们发现正方形四条边有什么特点啊?”“那我们再看看它的四个角有什么特点呢?”在提问中幼儿可能无法说明“对边与对角”,教师可以折纸演示告诉他们,让他们说出对边与对角能对齐的特征。
你们想给爸爸妈妈礼物吗?想送什么礼物?今天徐老师也准备了一份礼物,我们看看是什么礼物?出示正方体的魔方。询问幼儿礼物的形状。引导幼儿初步比较正方形与正方体有什么相同与不同?教师要用一些形象的儿童语言描述面与体的不同,如:“小朋友看正方形是扁扁的,而正方体是鼓鼓的。”“礼物的每一面都是正方形。”
二、认识正方体:
展开正方体礼物平面纸卡,要求幼儿看一看,(什么图形)数一数(有几个)、比一比(大小如何),感知其特征。
师:“小朋友都有这样一张卡片和记录纸,请你看一看,它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然后数一数,有几个图形?再比一比,这些图形的大小怎么样?请你在记录纸上写上来?”(提示记录方法)。
幼儿表达活动情况,师:(指折成的正方体)它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图形?你是怎么知道它们一样大的?
三、装扮礼物
让幼儿利用手边的纸给正方体的礼物包装漂亮,一个面只能贴一张正方形的纸,等幼儿完成后问他们“小朋友们,你们装扮用了几张纸?你是怎么装扮的?发现了正方体和正方形之间有什么秘密呀?”教师积极引导幼儿发现正方体由6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围合而成。
四、活动延伸:
幼儿操作用书:制作正方体与长方体。(幼儿教育)
大班数学教案 篇4
新《纲要》强调引导幼儿在生活或游戏的真实情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感知数学,形成数学意识。橡皮泥是孩子们最喜欢玩的游戏材料,我们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融入玩橡皮泥的游戏情境中,创设了本次活动。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不断引导幼儿与材料互动,让幼儿在做做玩玩的过程中逐步感知、理解在等量的橡皮泥上印制饼干的数量与印制饼干用的模具的大小、排列的疏密及橡皮泥底板厚薄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感知在等量的橡皮泥上印制“饼干”,其数量的多少与印制饼干用的模具的大小、排列的疏密以及橡皮泥底板厚薄之间的关系。
2.体验数学操作活动的乐趣。
教学准备
1.幼儿人手一块同样大小的橡皮泥,泥工板;
2.印制“饼干”用的大小模具(瓶盖)若干;
3.幼儿记录用的纸和笔人手一份,自制桂冠一顶。
教学过程
1.出示橡皮泥,引起幼儿操作兴趣。
师:你会用橡皮泥做什么?
幼:做小动物、水果、汤圆、饺子、饼干……。
2.教师示范用模具(小瓶盖)印制饼干,并讲述印制饼干的要求。
师:今天,老师要教小朋友用模具来印饼干。先看老师是怎样印的:先将一块橡皮泥放在底盘内(装紫菜的大瓶盖),压平,铺满,然后选一个小模具(小瓶盖),在铺平的橡皮泥上面印压饼干。要求印的时候每个饼干不重叠,不交叉,要确保饼干是完整的。印压3次后提问:老师印了几块“饼干”?
幼:3块。
师:猜猜看,老师继续印下去,还能印几块饼干?
幼甲:5块。
幼乙:7块。
……
3.幼儿第一次尝试操作:探索同样大的橡皮泥,在同一底板中,用小模具印制饼干的数量与饼干排列的疏密的关系。
师: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和老师一样大的橡皮泥、一样大的底板和小模具,请小朋友来印饼干,看看你能印出几块饼干,并将数量写在记录纸上“第一次操作”的格子里。
老师巡视幼儿操作情况。
师:你印了几块饼干?
幼:5块、6块、7块……
4.组织讨论:为什么印出的饼干会不一样多?引导幼儿比较两名幼儿印制的饼干。
师:同样大的橡皮泥,用相同的模具印饼干,为什么明明印了5块,而毛毛却印了7块呢?
幼甲:明明印的饼干之间的空隙大,毛毛的空隙小。
幼乙:明明的饼干没有排好,中间缝大,毛毛的缝小,所以印的饼干多。
师:明明的饼干排列不紧密,中间空隙大,所以印的饼干少;而毛毛的饼干排列紧密,中间空隙小,所以印的饼干多。
师小结:同样大的橡皮泥,在同样大的底板中,用同样大的模具印饼干,排列越紧,印的饼干越多;排列越疏,印的饼干越少。
5.幼儿进行第二次探索:同样大的橡皮泥,在同一底板中,用大模具印饼干,并记录操作结果。教师引导幼儿观察两次操作的结果为什么不同。
师:第一次用小模具和第二次用大莫具印的饼干一样多吗?为什么?
幼甲:我第一次印了7块,第二次印了4块,
幼乙:我用小模具印了6块,大模具印了4块。小模具小,印得多,大模具占空大,所以印得少。
师小结:同样大的橡皮泥在同一底板中,用小模具印的饼干多,用大模具印的饼干少。
6.游戏竞赛:争夺“桂冠”。
教师出示自制的桂冠,引起幼儿竞赛兴趣。师:现在进行比赛,看谁能用这块橡皮泥做出更多的饼干,老师就把这顶桂冠戴在谁的头上。教师启发幼儿思考:用什么办法能做出更多的饼干?用泥工板做底板结果会怎样?
幼儿进行第三次探索,教师巡视幼儿操作情况,及时发现“冠军”,引导幼儿讲述他(她)的制作方法。
幼甲:我印了13块饼干,是用小模具印的。
幼乙:我印了26块饼干,我是把橡皮泥放在泥工板上压大印的。
幼丙:我印了69块饼干,我用水彩笔的笔帽做模具印制饼干的。
师举起王硕小朋友印的饼干,引导幼儿观察:王硕小朋友真聪明,他选用了更小的模具——水彩笔帽印饼干,所以他印的饼干最多。
师:今天的比赛先进行到这里。冠军是王硕小朋友。下课后,小朋友可以继续进行比赛,看看有没有超过王硕小朋友的。
活动延伸
在数学区域内,提供橡皮泥、泥工板、大小不等的模具等,供幼儿继续探索,进一步感知饼干的`数量与模具的大小、排列的疏密及橡皮泥的厚薄之间的关系。
经教学研讨将幼儿的第三次探索进行了修改
幼儿进行第三次探索:饼干的数量与橡皮泥底板的厚薄之间的关系。
师:如何用这块橡皮泥做出更多的饼干?
幼甲:用小模具做饼干。
幼乙:饼干排列紧密,可以多做一些饼干。
师:还有没有别的办法?如果用泥工板做底板,把橡皮泥放在泥工板上印饼干,会不会印的多呢?
幼儿操作尝试,教师巡回观察
(这一环节给幼儿充分的时间探索,幼儿的积极性很高。为了做出更多的饼干,幼儿不断地将橡皮泥压薄,很专注地投入到活动之中.并自始至终保持良好的情绪,充分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
教学反思
操作是幼儿学习、建构数学知识的基本方法。因此,提供有效的操作材料是活动成功的重要因素。这次活动的主要材料是幼儿喜欢摆弄的橡皮泥和大小不等的瓶盖。通过三次操作尝试,幼儿在玩耍中,不知不觉地学习数学知识。整个活动气氛轻松、活泼,在操作中让幼儿逐步感知:用等量的橡皮泥做饼干,其数量的多少与选择模具的大小、排列的疏密、橡皮泥底板的厚薄(面积)有关系。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浅显化,易于幼儿理解和掌握。活动中,教师注重既面向全体幼儿,让每个幼儿都参与操作,始终关注每个幼儿的操作情况,又及时鼓励有创新能力的幼儿,使每个幼儿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
教学活动结束后,我们进行了年级组研讨活动,感觉本次活动的不足之处是:对幼儿的第三次操作尝试活动,教师交代不够清楚,启发不明;第三次活动包含的内容较多,幼儿不宜全部掌握,应该将探索橡皮泥厚薄与数量的关系单独作为一个问题解决,将游戏竞赛放在最后一个环节比较清楚。因此在平行班开展此活动时,我们对第3个教学环节做了适当的修改,弥补了第一次活动出现的不足,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大班数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知道电话号码是由数字组成的,感受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2.尝试将数字1——6进行6次不同的组合,排列出6组不同的电话号码。
3.能动脑筋坚持完成任务,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
1.数字牌
2.记录表格
3.数字卡片1——6
4.水彩笔、记号笔
5.PPT
经验准备:
知道自己家里的固定电话号码
活动过程:
一、联系实际生活,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1.教师播放PPT,依次出现数字
师:你们看谁来了?
哇,真棒,你们认识这么多数字呢!
2.联系生活,教师提问
师: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字,你们在哪里见到过呢?
总结:生活中个个地方都有数字,看来数字的用处真大!
3.教师PPT播放幼儿园电话号码86512001
师:1我这里有一组数字,你们大声地读一读!
2你们猜猜代表什么呢?
师:这一串数字是我们实验幼儿园的电话号码,你们家也都有固定电话,谁来说说你家的电话号码呢? 总结:看来每家的电话号码都不一样,而且固定电话号码的数字要少一些,手机号码的数字要多一些。
二、出示电话号码,引导发现电话号码与数字的关系
1.教师出示一组电话号码
师:这些都是我们通州的电话号码,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总结:每组都是8位数,前面的第一位数都是8,而且每组的电话号码都不一样。
2.教师出示两个电话号码,进行比较
师:这里又有两组电话号码,你们来大声的念一念!
你们发现这两组电话号码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总结:一样的数字,排列位置不一样,就能变成不一样的电话号码,对吧?
三、引入情景,摆摆数字牌
1..教师播放PPT
师:1今天动物新村的小动物们来邀请我们小朋友去做客呢!
2看,村长山羊伯伯来欢迎我们了!
2.出示数字卡片
师:山羊伯伯说,如果我们小朋友想进去参观动物新村,得先完成一个任务! 听,山羊伯伯布置任务了!
(教师播放录音)
3.教师安排分组
师:待会儿你们就用山羊伯伯为你们准备的数字卡片摆一摆,把摆出的号码记录在这张表格上。
师:那我们就请坐在一起的4位小朋友为一组,你们商量一下,选一个小朋友做记录员。
师:你们选好了吗?那我们到后面去摆一摆,记一记吧。
(教师出示记录表)
3.幼儿自主操作,记录
4.幼儿上来展示,教师总结
师:看,我们都用三个数字组合成了这么多不同的号码呢!
这张记录表是哪组完成的呀?这里有没有我们熟悉的号码呢?
这张呢?请你们组一起来读一读?发现了什么熟悉的号码么?
这里发现了什么号码呢?
看看这里1、2、3都组成了哪些号码?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四、幼儿自主操作,帮小动物设计号码
1.教师出示楼房和各种小动物
师:我们都完成了山羊伯伯布置的任务,那我们就可以进去参观了。看,有哪些小动物呀!
(教师播放PPT)
师:小动物们为了方便和朋友们联系,他们每家想装一部电话,山羊伯伯想请我们小朋友帮助小动物们设计电话号码。
2.教师请幼儿设计电话号码
师:请小朋友们注意啦,动物新村的电话号码很特别,每家的电话号码为6位数,而且电话号码必须用到1、2、3、4、5、6这6个数字,不能少一个数字,也不能多一个数字。还有每个电话号码都不能相同哦。
3.师:老师给你们准备了记录表和这123456的数字卡片,前面有6个小动物的标记,你为它们设计的.电话号码就记录在后面的空格里。比如为小兔设计电话号码时,你可以用桌上的数字卡片先摆出一个电话号码,就把它记录在小兔后面的空格里。然后你再试着摆出其他小动物的电话号码,再一一记录。
幼儿自主操作,用6个数字摆号码,并在记录表上记录这六组不同的电话号码。
五、幼儿相互交流
教师将幼儿设计好的电话号码都贴在展板上,并检查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总结:今天我们小朋友们可真能干,都能用这6个数字设计出了很多电话号码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个小朋友们为小动物设计的电话号码吧!那我们把我们的设计方案送给动物新村的小动物们去吧!
大班数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巩固对几种几何图形特征的认识。
2、能按图形的特征进行分类统计,并记录统计结果。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4、体验数学集体游戏的快乐。
5、体验数学集体游戏的快乐。
活动重难点:
重点:巩固对几种几何图形特征的认识。
难点:能按图形的特征进行分类统计,并记录统计结果。
活动准备:
PPT课件各种几何图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椭圆形、半圆形、梯形);统计表。
活动过程:
情景导入:“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特殊的`小客人,(机器人)在他们身上藏了许多的图形,把他们请出来吧!
1、请幼儿观察各种图形,巩固图形的概念。
学习统计方法:数出在机器人身上各种图形的数量并进行分类统计结果。
2、请幼儿按图形的形状特征进行统计
3、为幼儿提供几何图形进行进行图形的统计。
(1)火车里每种图形各有几个。
(2)轮船里每种图形各有几个。
大班数学教案《图形分类统计》含PPT课件
教学反思:
在执教的过程中缺少激情,数学本身就是枯燥的,那在教孩子新知识的时候,就需要老师以自己的激情带动孩子的学习,在今后的教学中这方面也要注意。
大班数学教案 篇7
【设计思路】:
在此以前幼儿已进行过比较物体的大小、长短的活动,积累了一些运用感官比较物体量差异的经验,因此在本活动中可以启发幼儿自己想出比较物体粗细、厚薄的各种方法,提高幼儿认识周围环境的能力。
幼儿在学习这一内容时可能会遇到二个困难。第一是不能准确地将比较结果与相应的词匹配。这是因为在幼儿阶段词与某些概念建立联系需要一个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所以应该先让幼儿通过非正式的教育活动积累有关概念的感性经验,然后在琥式的教育活动中指认和命名活动完成词与概念的匹配。
第二是理解物体量差异的相对性。由于幼儿思维不可逆,他们不易理解相对概念。因此活动中要采用变换比较对象和设问的方式引起幼儿的思考,帮助幼儿理解物体量差异的相对性。
该内容是幼儿以后学习相邻数和进行排序活动的基础。如果幼儿真正理解了物体量差异的相对性,那么他们的逆向思维和推理能力也将得到相应的发展。
这一内容除了组织正式的教育活动,还应安排非正式的教育活动,如在数学角放置各种有关的材料,让幼儿通过分类活动积累有关的感性经验。
【教学目标】:
1、学习比较两个以上物体的粗细、厚薄2、知道物体的粗细、厚薄是相对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物体量差异的相对性。
2、难点:词与概念的匹配。物体量差异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
教具:粗细不同的毛线、小棒、笔若干;厚薄不同的书、纸、布若干。
学具:每个幼儿一份厚薄不同的纸、布。粗细不同的毛线、小棒笔。每个幼儿的物品不必完全相同,以便交换使用。彩色的`篮子若干只。数学角内放粗细、厚薄不同的物品和分类盒。(分类盒上用形象的图画表示物体的粗细、厚薄。)教学过程:
1、通过分类活动使幼儿积累有关粗细、厚薄的感性经验。
(1)在来园活动区域活动时让幼儿用数学角里的材料进行分类活动。教师可通过提问了解幼儿的分类水平,如:“为什么把这支笔放在这个盒子里?”等。
(2)该分类活动是个别进行的,教师应尽可能了解每个幼儿的操作情况。
2、通过指认活动帮助幼儿在词和有关概念之间建立联系。
(1)幼儿每人一份粗细、厚薄不同的物品。
(2)听指令取出相应的物品。如“找出一张厚的纸。”“把粗的毛线举起来。”指令可由教师发出,也可让幼儿发指令,以提高幼儿活动的兴趣,并向命名过渡。
(3)要求幼儿说出完成指令的方法(即采用什么方法比较出物体的粗细、厚薄的)。
3、通过命名活动使幼儿完成概念与词的匹配。
(1)让幼儿说出教师出示的物体的粗细、厚薄。
(2)让幼儿按指令介绍自己盒子里的物品的特征。如:“请说说你盒子两根小棒的不同”。
4、通过分类活动让幼儿体验物体量差异的相对性。
(1)让幼儿根据语言标记分类。如:“请把粗的小棒放在红的篮子里。”
(2)向幼儿展示分类结果,让幼儿思考分得对不对。
5、通过讨论使幼儿理解物体的粗细、厚薄是相比较而言的。
(1)检查分类结果。如:“红篮子里的小棒是否都是粗的?”
(2)讨论:为什么大家都把自己盒子里粗的小棒放进去,现在却是有的粗有的细。
6、通过变化粗细、厚薄的操作活动让幼儿进一步理解物体量差异的相对性。
(1) 让幼儿按指令作变化粗细、厚薄的操作,如:“请你让盒子里的毛线变细”。
(2)引导幼儿用不同的方法。如可以用分解的方法使毛线变细,也可找出比它粗的毛线作比较。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
大班数学教案 篇8
目标:
复习巩固1——7的序数,2——6的邻数,认识时间“星期”。
认识时间“星期”,了解其顺序性、周期性、初步形成“星期”概念。
激发幼儿对时间的兴趣,积极、主动、快乐地参与学习活动。
准备:
教具学具方面:星期转盘操作材料若干套(与幼儿的小组数相同)童话故事《星期妈妈和孩子们》
幼儿知识经验准备:学习另以内的序数和邻数,通过挂历、台历对“星期”时间概念有初步了解。
活动过程:
1、复习巩固:1——7序数,2——6邻数
(1)复习序数:出示1——7数字娃娃(排列无序),请幼儿帮组数字娃娃从小到大的顺序排队,并讲出第一、第二……第七各是哪个数字娃娃,老师出示大写数字表示。
(2)巩固邻数:以“数字娃娃找邻居”的游戏进行。
例如:老师以数字娃娃的口气问,我是2,我的邻居是几和几请小朋友帮助我,帮我找出好邻居。幼儿可回答二、二、二、你的邻居是一和三,一和三是你的好邻居。
2、新授:认识时间“星期”,了解其顺序性、周期性。
(1)听童话《星期妈妈和孩子们》,第一遍老师口头讲述故事后提问,童话的名称及故事里讲到谁?(师出示星期妈妈的图片)她想干什么?幼儿回答后,老师交代本节课新授内容是认识“星期”,并提出以下问题,星期妈妈一连生了几个孩子?她给孩子取了什么名字?穿什么颜色的衣服?请幼儿在听一边故事。
(2)再次听故事
边讲边出示星期娃娃图片(打乱一至星期日的顺序),然后请幼儿回答以上问题。
需要强调的是:星期妈妈的第一个孩子是谁?第二个孩子是谁……最后一个孩子是谁?让幼儿帮星期妹妹排队,明确星期的顺序性。
(3)转盘游戏:找邻居(师示范转动转盘,然后可请个别幼儿操作)
规则:转动转盘后,指针指到星期X,就请小朋友讲出星期X的两个邻居,幼儿教案《认识时间“星期”》。(如,星期二,星期二的.两个邻居是星期一和星期三)游戏反复进行4——5次。
突出强调:星期日的邻居是谁啊(意在突破星期的周期性这一难点,让幼儿具有明确的周期意识,即一个星期有七天,一个星期结束,下个星期开始)
3、操作活动:转盘游戏“找邻居”
幼儿分成若干组,每组一个星期转盘,一组幼儿轮流转动转盘,同组全体幼儿共同讲述指针所指星期X的两个邻居是星期X和星期X。
4、活动评价
引导幼儿与老师一起谈谈这节课认识了什么?明白了什么道理?玩星期转盘游戏的感受。
5、分组进行角色游戏:“找邻居
七名幼儿一组,分别带上星期娃娃头饰,扮演星期一至星期日七个角色形象,手拉手围成圈,顺时针转动,边转边说:星期一、星期二、……星期日,七个娃娃在一起,快快乐乐做游戏,游戏的名字叫“找邻居”
接着星期一先发问,我是星期一,我有两个好邻居,我的邻居是几和几?其余六个星期娃娃可回答,星期一,星期一,你有两个好邻居,你的邻居是星期日和星期二。
接下来由星期二、三……日顺次提问,方法同上,游戏延续进行。
星期妈妈和孩子们
星期妈妈一连生了七个孩子,她皱着眉头说:“我还得给他们取七个好听的名字呢!”
星期妈妈看着孩子们,想呀想呀,觉得它们非常可爱,非常漂亮,于是她高兴地说:“有了,有了,好听的名字有了。”她边说边伸出手指,轻轻地点着孩子们的脑袋说:“梅花、桃花、兰花……”可是她只报了三个名字就停止了,“唉!不行,不行,这不是跟花儿们的名字一样了吗?”
星期妈妈又看着孩子们,想呀想呀,觉得它们非常聪明,非常伶俐,于是他又快乐地喊起来:“有了,有了,好听的名字有了。” 她边说边伸出手指,轻轻地点着孩子们的脑袋说:“宝宝、聪聪、明明、伶伶、俐俐……”可是念到这儿,她又停住了,“哎呀,不行、不行,这不是和小朋友们的名字一样了吗?”星期妈妈有想呀想。突然,她拍着自己的脑袋自言自语的地说:“啊哈!有了、有了,我的孩子是一天接一天生的,就按他们出生的次序来取名吧!”“、星期六、星期七,”星期妈妈说到最后一个孩子的名“星期七”时,感到这个名字很别扭,她想了一下说一天生一个孩子,一天就是一日,星期七就叫星期日吧。星期妈妈取好了七个名字,嘘了一口气,高兴地说,“好啦,好啦,七个好听的名字总算取好了。”
过了一会儿,星期妈妈拿来两件红衣服说:“星期六、星期日是我七个孩子中这最小的两个孩子,就让他们穿上最漂亮的红衣服吧!”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这五个孩子长得白白胖胖,星期妈妈说:“给他们穿上黑衣服最漂亮”,于是她又拿来五件黑衣服,一边给他们穿一边笑嘻嘻地说:“黑衣服、黑衣服,黑里衬出白皮肤,衣服黑,皮肤白,人人见了都喜爱。”
星期妈妈的孩子们渐渐长大了,他们不但学会了走路,而且,还经常受拉手围在妈妈身边,跳起快乐的“圆圈舞”呢!
大班数学教案 篇9
活动构思 “数”在食、衣、住、行等的日常生活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几乎没有一个民族不知道1、2、3、……或“很多”这些与“数”有关的概念或名称。仅就最单纯的数东西来说,便和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数学是抽象的科学,要是幼儿学好数学必须使其具备相当丰富的感觉经验以培养逻辑思考的能力。蒙台梭利数学教育正以感官教育为基础,让幼儿在操作感官教具时,不断积累感觉经验,将数量,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逐步形成数概念。在过程中开启孩子的智慧,借助教具的操作,触类旁通,真正成为一个懂得思考的孩子。本节数学活动中,我将利用邮票上的数值进行加法运算游戏,借用蒙氏的错误订正,让幼儿自己自由地进行工作,加深对数位的理解。
直接目的
1、利用邮票游戏教具做加法运算。
2、加强大数目加算练习。
间接目的
1、加深对数位的理解。
2、培养运算的兴趣。
准备材料
1、托盘;
2、邮票箱教具;
3、彩笔、题目卡;
4、加法订正板红线。
基本操作
一、复习10以内的加法,并进行错误订正。
二、介绍本次工作名称:邮票游戏的加法工作。
三、复习邮票的一些简单知识。
1、取出写上加法的题目卡,为幼儿巩固加数的含义。
2、用邮票表示数字。
3、请幼儿观察数字,询问幼儿数字有哪几个数位。示范拿取对应的定位筹码,将定位筹码按个、十、百、千的顺序排好。
4、按照题卡选择邮票,分别把与数字对应的邮票放在对应的定位筹码的`下面。
5、操作邮票得出竖式结果。
四、给幼儿不同题卡引导幼儿独立进行计算。幼儿进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强调安静进行工作。
五、工作结束,请幼儿将教具放回原处,离开课室。
区域延伸:邮票箱进行进位加法横式练习。
活动反思 这是一次蒙氏数学教学活动在本班的的初步尝试。孩子们通过操作形象的邮票教具,初步学习了不进位的加法。整个过程中,孩子们都在安静的环境中,自由有序地进行工作。
本堂课加强了幼儿大数目的加算练习,也加深了对数位的理解,为小学的加法运算奠定基础。活动过程中,采用了三段式教学法复习不同颜色的邮票代表不同的位数,加强幼儿数位的理解。最后的错误订正,让幼儿对照该标准自已发现并自动纠正错误,无需老师的提醒,提高了幼儿学习数学的自主性,培养细心、耐心、认真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自觉性和独立思考能力。但在进行新工作展示时,老师的语言还需要更加简练些,减少幼儿等待的时间,的时间给幼儿进行自由练习,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幼儿。
【大班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数学教案:数的守恒_大班数学教案07-05
【经典】大班数学教案09-02
(精选)大班数学教案09-03
大班数学教案[经典]09-08
大班数学教案(经典)09-17
(精选)大班数学教案07-22
大班数学教案【经典】07-22
有关大班的数学教案11-29
(经典)大班数学教案08-30
大班数学教案【精选】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