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教案5篇(必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班科学教案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大班科学教案 篇1
一、设计意图
在活动中几乎每个孩子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在进行蚕宝宝的生长过程科学教育活动中,他们不满足于简单的认识蚕宝宝的生长过程,课后他们还会去科学角主动的观察蚕茧是什么样子的,称一称一只茧有多重,量一量茧的长度和宽度,拿着茧摇一摇,对着光亮照一照,想看看里面的蚕是什么样子的,许多孩子还会问老师有关抽丝的许多问题,因此一个充满着丰富科学价值和教育价值的活动而产生,为此我们设计了本次活动,旨在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实践、交流,获得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的能力,积累生活经验,提高动手能力,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探索欲望。
二、活动目标
1、知道真丝织物与蚕丝的关系。
2、知道抽丝的简单步骤,学习抽丝的基本方法,探索一根丝的长度。
3、知道我国养蚕抽丝的历史及对人类的贡献。
三、活动准备
1、为每个小组准备:一个蚕茧,一杯热水,小苏打,小竹条,几种绕丝的工具:纸筒、缠线板等
2、有关养蚕知识、抽丝录像、真丝织物图片(课件)
3、已有蚕宝宝的生长的知识经验
4、丝巾一条,几种绕丝的工具。
5、记录表
四、活动过程
(一)了解蚕丝的作用
1、出示丝巾后观看真丝织物图片
说说这条“丝巾”是什么材料做的?(幼儿猜想)
2、教师总结
这条丝巾是这种叫蚕丝的材料纺织而成的(出示蚕丝),蚕丝是一种优质的纺织原料。
3、蚕丝还可以做什么呢?
①幼儿猜想后观看真丝织物图片
②幼儿再次回答:蚕丝可以做领带、衣服、被子等。
(点评:通过观看图片让幼儿知道蚕丝的作用,以及蚕丝在纺织行业中的重要地位。激发幼儿学习抽丝的欲望。)
(二)交流讨论蚕丝的来历
1、谁知道蚕丝怎么来的?
幼儿回忆已有认识:蚕丝是蚕吐出来的。(蚕茧只是蚕蛹的保护体)
2、观看有关养蚕图片
3、教师总结
(点评:展现幼儿关于蚕丝、蚕茧的已有认识。激励幼儿思考蚕丝的来源。)
(三)、抽丝活动
(1)、观看录像,初步了解抽丝方法
①想一想人们是怎么把蚕丝从蚕茧内抽出来呢?(幼儿猜想抽丝的方法并实践)
②小朋友讲了许多蚕丝从蚕茧内抽出来的方法,蚕茧究竟是怎么变成我们所需要的蚕丝的呢?(观看录像)
③请幼儿说出蚕丝从蚕茧内抽出来的具体方法。
教师总结:
蚕丝从蚕茧内抽出来的具体方法,摘乱丝——制溶液——浸泡——挑丝头——抽丝。我们把对蚕茧进行处理变成丝这个过程就是抽丝的过程。
(点评:活动中幼儿的积极性很高,幼儿的想法很多,同时让幼儿有尝试的机会。通过交流环节,展示幼儿对于蚕丝的已有认识和抽丝的方法,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现关于剥茧抽丝方法。)
(2)、指导幼儿抽丝今天,我们就一起当一回抽丝工人,我们来抽丝。
具体方法:我们一边看录像,一边学习每个环节的具体操作方法。
①摘乱丝(看完录像)
问:看完录像,现在谁来做个小老师,向大家介绍怎样摘乱丝?(个别幼儿操作)。
②制溶液:是将小苏打浸泡在热水里。这个溶液是小苏打溶液。这个溶液内小苏打的含量不同、溶液温度高低都将影响蚕茧抽丝效果。由于温度比较高,所以热水就由老师来倒。等会在操作中我们必须要注意安全,别被烫伤了。
③浸泡:让蚕茧浸泡在热水里充分浸泡,为了充分浸泡可用筷子把蚕茧压入水中(出示图片),直到蚕茧表面有一些绒毛出现为止。浸泡时间大概为
1分钟。
④挑丝头抽丝:
师:当我们挑丝时发现有好多条蚕丝一起粘在上,此时,就需要我们把蚕丝进行整理,并找到丝头。有什么好的方法?
①幼儿自由发表抽丝挑丝头的方法,并作好记录(用表1)
②请看整理蚕丝的录像。(利用录像,细致地指导幼儿掌握剥茧抽丝的方法。在此过程中让幼儿通过看录像再来描述抽丝各个环节的方法,避免了教师满堂灌的形式,体现以幼儿为主体的教学,提高了幼儿参与该环节活动的积极性、能动性。)
(3)、幼儿示范抽丝学会找丝头抽丝了吗?老师这里刚好还有一个浸泡好的蚕茧,谁来试试找出丝头,请幼儿来做。(通过让幼儿示范抽丝过程,暴露幼儿在接下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进行纠正。为接下来的全班性抽丝活动打下技术基础。)
(4)、指导缠绕当我们找到丝头以后,我们要将丝线粘在绕丝的工具接着开始缠绕。
(幼儿说一说自己猜想缠绕工具,并作记录。用表2)
(点评:引导幼儿掌握科学的抽丝方法,为接下来的抽丝做准备。)
(5)幼儿小组抽丝活动。
1、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抽丝吧,但老师有一个几个要求:
①比一比哪个小组抽的好、抽的长;
②安静操作,当音乐响起活动停止;并在音乐声中整理材料。
2、幼儿操作,并做记录,教师指导操作方法。
4(活动要求是为了让幼儿在活动中完成规定的任务,更有助于培养幼儿耐心、细致的科学探究习惯。)
(四)交流各小组绕丝工具与挑丝的方法,知道几种缠绕工具的好处与坏处。
1、大家都把丝抽了出来了,但是大家缠绕用的工具不一样,请每个小组介绍本小组的工具,出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幼儿讨论原因)调整自己的记录。
2、请每个小组介绍挑丝的方法,哪种方法最好,并调整记录。
3、教师总结
我们的抽丝还真得离不开耐心、细致。蚕丝是最长的天然动物性蛋白纤维,是高级的纺织原料,被称为“纤维皇后”。一般的蚕茧长度都在1000——3000米之间往往要用很多的时间才能抽完。古代人们为了解决抽丝时间长的难题,他们创造了各种抽丝机器。
(通过数据统计、分析,以及引导幼儿对自己活动的反思让幼儿更加关注自身在科学研究中的表现,有助于培养幼儿科学探究的.能力与意识和提高幼儿的科学素养。)
五、活动延伸:
1、测量蚕丝长度并作记录。
2、相关知识与其他幼儿共同分享。
3、鼓励幼儿到科学角继续学抽丝的方法,探究抽出好丝的方法。
4、要求家长配合帮助幼儿查阅蚕和蚕丝的其他用途的有关资料,了解丝绸之路的由来。
(评析:首先,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创设了一个富有探究性的学习环境,为幼儿在探索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供了极好的契机。其次,在整个活动中,教师紧紧把握材料、探索、问题这三者间的双向流动,以开放性、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幼儿围绕“抽丝”不断地探索、操作、观察、研究,鼓励幼儿多角度地提出问题,交流发现,并通过向同伴学习的途径获取和积累经验,大大满足了幼儿不断探索的欲望。)
【活动反思】
《我们来抽丝》是第二单元的第三节内容,课本上要求学生在养蚕的基础上对抽丝地得过程进行体验,并了解丝织成绸的过程。因为本地的气候条件不适合养蚕,所以没有让学生体验的机会。但是为了充实课堂的内容,在设计时由嫘祖发现蚕能抽丝的视频短片引入使学生了解到我们的先民在距今5000年以前就懂得了养蚕,缫丝、织绸的技术,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短片中提到一千只蚕一生要吃25到30公斤的桑叶却只能吐0.5公斤,并引用唐代诗人的诗“昨日如城市,归来泪满襟。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使学生了解到蚕丝的珍贵。提到丝绸我们都会想到丝绸之路,通过一段资料使学生简单了解丝绸之路对中西文化的影响。丝绸对我们的生活和文化有这么深远的影响,那么蚕茧是如何缫成丝并织成绸的呢?再通过一个短片使学生了解缫丝——浸泡——络丝——并丝——捻丝——卷纬——整经——织造的过程。视频结束后使学生对短片中提到的八个步骤进行排序。
本节课的内容很紧凑,学生对这些内容也非常的感兴趣所以当课程结束时学生对本课的内容都掌握的很好。
大班科学教案 篇2
设计思路:
科学活动中,要培养孩子有好奇心,能发现周围环境中有趣的事情;培养孩子喜欢观察,乐于动手动脑、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教学活动设计中,通过幼儿已有的对人类的联络方式模糊的经验,引出小动物之间的联络方式,通过形象生动的录像,和有趣的游戏环节让幼儿感受动物之间的联络,在活动中提高孩子的全方面的素质。
活动目标:
1、了解动物通过声音、行动、气味等传递信息的方式。
2、萌发对动物传递信息的方式的兴趣和探究的愿望。
活动准备:
1.准备鸟类、蝙蝠、海豚、蚂蚁、蟋蟀、蜜蜂、孔雀、狗、等动物的图片和展板。
2.《小动物之间的联络》课件。
3.《小动物之间的联络》的录像。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初步感知。
播放小鸟的叫声的音乐,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小鸟虽然不会像我们这样说话,但它可以用叫声来联络伙伴,
二、观看四种代表动物的联络方式,引出主题。
1、教师用动作引出幼儿要学习的动物——孔雀的传递信息方式:通过录相知道孔雀开屏是以色彩来传递信息的。
师:看这是谁呀?孔雀会干什么呢?孔雀开屏是什么意思呢?
到底是不是呢?我们来看一下:
孔雀开屏是为了什么?
五颜六色:示爱、恐吓敌人
2、教师用谜语引出第二种小动物——蜜蜂,通过录相知道蜜蜂是通过动作来传递信息的。
3、出示图片蚂蚁,引起幼儿要了解蚂蚁是怎样传递信息的欲望——知道蚂蚁是通过气味,触角相碰来传递信息的。
总结:蚂蚁是靠气味、触角相碰来传递信息的。
4、听声音引出蟋蟀、蝗虫传递信息的方式,知道它们是通过振动翅膀传递信息的。
总结:原来动物们都有自己传递信息的方法。
(1)通过游戏让幼儿感受声音传递:请五个幼儿上台,站成竖列,老师站最后,出示写有“我真棒”的纸条。老师先拍拍最后一名幼儿的肩,待幼儿转身后悄悄地告诉幼儿“我真棒”,幼儿以此方法传递信息,直到最前面的幼儿收到信息后,向大家公布传递的话。
(2)通过游戏让幼儿感受行动传递:
请五个幼儿上台,站成竖列,老师站最后,老师先拍拍最后一名幼儿的肩,待幼儿转身后演示动作“睡觉”,幼儿以此方法传递信息,直到最前面的幼儿收到信息后,向大家演示动作。
师小结:从小朋友们的掌声中我知道我们动作传递的游戏做的非常成功。看来,不仅通过声音可以传递信息,用动作也可以。
师: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动物传递信息的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方法:声音传递、行动传递和气味传递。在神奇的动物世界里,还存在着很多不同的传递方法,像孔雀通过开屏用鲜艳的色彩来传递,蝗虫通过振动翅膀来传递等。希望我们的小朋友能做个喜欢探索、热爱科学的好孩子,在生活中多去观察,多去发现,总结出小动物传递信息的更多方法。
三、幼儿操作图片,练习巩固。
师:通过学习,小朋友们已经了解到了很多动物传递的方法,下面,老师就来考考大家,看看我们大班的小朋友究竟学没有学懂今天的知识。
教师出示例举了三种传递方法的图示,然后将画有动物头像的图片分发给幼儿,请幼儿分组讨论后派代表上前将图片粘贴在相应的空格里。
师:老师这里有块板子,上面分别例举了三种动物联络的方法,声音传递、行动传递和气味传递。下面就请小朋友先分组讨论这些小动物属于哪种传递方式,然后派代表上来把动物头像粘贴在相应的空格里。
四、开阔视野,粗浅懂得动物与人们的关系。
师:动物朋友们用多种不同的方式来联络,我们人类通过观察学习动物的联络方式,还发明了很多有用的东西呢,现在就一起来看一看吧。
观看课件,知道动物的联络方式还能为人类做许多事情。
蝙蝠(超声波联络方式)——发明了雷达
海豚(超声波联络方式)——对治疗脑瘫患儿非常有效
狗(气味联络方式从中延伸介绍很多动物像狗一样具有两种或三种的联络方式)——搜救犬。
五、结束
表演动物的联络方式自然结束。
活动反思:
幼儿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新的知识的探索中提高自我,同时锻炼了幼儿口语表达,善于观察,身体素质得到提高。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的幼儿还是不能积极参与共同活动,使得教学秩序不好掌控。
大班科学教案 篇3
我们班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不断丰富,他们变得越来越好奇好问。最近,我发现班上的孩子们对身边的事物----纸,产生了兴趣。常常有孩子带纸到幼儿园来玩,还用纸折出了不同的东西。《纲要》里指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并努力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因此,我们设计了生成活动《纸》。让幼儿在自主的探索活动中感知、体验、积累经验。进一步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活动目的:
1.通过动手动脑的操作活动体会探究活动的乐趣,有积极探索的欲望。
2.通过尝试操作对不同质地的纸进行比较,感知纸的'特性,了解纸的一般用途。
3.通过活动丰富生活经验,培养操作和实验能力。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幼儿对各种纸有初步的认识,知道一些纸制品。
2.物品:面巾纸、图画纸、塑料包装纸、报纸、宣纸、挂历纸、牛皮纸同样大小若干张
活动过程:
一.认识各种纸
1.请幼儿介绍各种纸的名称、一般用途。
2.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说说它们有什么不一样(有的光滑,有的粗糙,有的硬,有的软、、、、、、)
二.尝试活动(一):运沙
1.提出问题:如果请你们用纸来运沙,你们会选哪一张纸?为什么?
2.幼儿讨论后说出自己的看法。
3.提出活动中注意的问题:
运沙时不能用手托,注意保持活动室的卫生。
4.幼儿尝试用纸运沙。
5.说说我的发现:
A.塑料纸、图画纸、挂历纸、牛皮纸运沙好,不容易破;面巾纸、宣纸运沙不好,容易破。
B.把纸折成容器运沙更方便。
三.尝试活动(二):运水
1.提出问题:如果我们运的不是沙,而是水,你们会用什么纸?
2.幼儿讨论后说出自己的看法。
3.提出活动要求,幼儿多次尝试运水。
A.不把纸折成容器,你们能用它来运水吗?是不是所有的纸都行呢?
幼儿尝试运水。
B.如果折成容器来运水,哪种纸折的容器最好?
幼儿尝试运水。
4.说说我的发现:
A.如果不将纸折成容器运水,面巾纸、宣纸吸水性强,可以运水,但是运的水少,而且很容易破烂。
B. 把纸折成容器后运水好,但是要选吸水性差的纸,纸吸了水以后容易破。
大班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乐于探索科学现象,体验与同伴交流、合作的乐趣。
2、在实验中发现盐溶于水后会增加水的浮力,盐越多浮力越大。
3、能实验操作,并能运用相应的词汇表达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1、大小土豆块、碗、勺子若干;盐、味精、糖。
2、记录纸、笔。
3、有关死海PPT。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出活动内容。
1、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教师出示一块土豆块,这是一块土豆,如果我把它放到水里,会沉下去还是浮起来?(沉)那你们有没有什么办法,让它不沉下去,浮在上面呢?
2、教师演示。出示两只注满水的杯中(一杯是自来水,一杯是盐水)师先故意将土豆放在自来水中,土豆沉于杯底,再将土豆放于另一杯盐水中,土豆浮于水面。
二、小组合作,操作探索—实验:盐能使土豆块浮起来。
1、说明实验规则:出示盐、糖、味精。
逐一介绍:红—盐,黄-糖,绿-味精。在这三种东西里有一种可以使土豆块浮起来,请你们来做小科学家,分组合作进行实验。先把碗里的盐、糖、味精分别舀进和它们相同标记的三个杯子中,用筷子搅拌到它们完全溶解后,再放入土豆片。看看有什么有趣的现象?然后把你观察到的现象用喜欢的图画或符号记录在这张记录表上。比如沉下去可以用(X)浮起来用(√)。
2、幼儿进行实验,师巡视,发现问题。
3、汇总幼儿实验情况,请幼儿说说在实验中发现了什么?
实验结果:从刚才的.实验来看,可以看出放了一样多的糖、味精和盐,但糖和味精都没能使土豆块浮起来;只有盐溶解在水中让土豆块浮起来。
那为什么盐能让土豆浮起来呢?
师生小结:只有当盐达到一定浓度后土豆才能浮起来,说明盐越多水的浮力越大。
三、扩展经验:死海
看一段有关“死海”的介绍。师边给幼儿看边进行解释。
幼儿边看课件边听老师介绍:刚才我们从实验中知道:盐溶解在水中后能增加水的浮力,盐越多,水的浮力越大。
下面请大家一起来看一段影片:这是大海,我们都知道海水里有盐,如果人躺在海面上一动不动会怎么样?可是有一种神奇的海叫死海,听说过没有?人在死海中躺着一动不动,它也能让你漂浮在海面上,看还能浮在海面上看书看报呢,真神奇。为什么死海能让人漂浮在海面上呢?
教师小结:死海里有非常非常多的盐,它的含盐量是普通海水的十倍,死海里的水浮力非常大,所以人能漂浮在海面上。
【活动延伸】
让幼儿在科学区继续探索盐的奇妙之处。在我们的科学区域里,有土豆、盐、玻璃球等材料,游戏的时候你们可以去试一试:让整个的土豆浮起来需要加几勺盐?有什么办法让浮起来的土豆再沉下去?玻璃球、鸡蛋也能浮起来吗?
大班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知道植物的根可以吸收水分和营养,根是多种多样的。
2.教育幼儿要爱护花草树木的根。
活动准备
1.图片:青菜(大葱,芹菜等)
2.实物:带根的青菜
3.薯条
过程过程
一、出示大葱,导入课题。
1.教师:小朋友,你们看这是什么?(大葱)
老师给你们跳一个《甩葱舞》好不好?
2.组织幼儿跟老师一起跳甩葱舞,激发幼儿兴趣。
二、引导幼儿观察植物的.根。
1、幼儿自己观察植物的根。
教师:大葱还能陪我我们一起跳舞呢,
小朋友,你们看桌上都有什么?
(葱、青菜……)
2.请你们仔细看看、摸摸、再说说它们是什么样子的?
(幼儿观察讨论,对植物感兴趣。)
3.你们发现了什么?
引导幼儿说出,这些植物都有根。
请幼儿互相说一说根是什么样的?
三、认识植物的变态根。
1.出示胡萝卜
教师:谁认识它呀?
请小朋友说一说胡萝卜的根是哪一步分?
2.小结:植物的根是多种多样的。
四、根的吸收。
1.根有什么作用呢?
幼儿讨论,教师讲解,让幼儿知道:
根吸收营养,就象小朋友吃饭一样重要。
2.除了大树用根来吸收养料和水分,你们还知道哪些植物也用根来吸收养料和水分?
五、根的用途
1.这些植物的根对我们还有什么用途呢?哪些可以食用?
(红薯、山药、胡萝卜、白萝卜……)
让幼儿了解,这些根是变态根。
2.出示红薯条
这些根是可以吃的,谁想来尝一尝?
3.你们知道,树根有什么用吗
请幼儿欣赏:根雕
六、活动结束
讨论:根对植物的生长很重要,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花草树木呢?
【大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科学教案(精选)09-01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9-03
大班《风》科学教案04-19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07-20
[经典]大班科学教案07-21
大班科学教案【精选】08-26
大班科学教案[精选]08-27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8-01
【经典】大班科学教案08-02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