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锦集10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教案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4个词语,认识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鼓励学生遇到困难要积极动脑,设法解决。
教学重点
重点:读准翘舌音、平舌音、前鼻音和后鼻音的字,准确掌握找、看、放、升的字形。理解到处、升高的意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难点:提示生字音、形、义的联系,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字形。
课前准备
1.一幅画有瓶子、小石子、大石块和草叶的背景图及一只头可以活动的乌鸦(可用破硬纸板做)。有条件的可准备一个与插图相仿的玻璃瓶,瓶子里装好半瓶水,一堆小石子。
2.分别抄录4段课文的4块小黑板。
3.生字卡片。
4.让学生留意观察或做一做:一只装满白开水或饮料的杯子,加入一些冰糖,水会怎么样?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形象揭题,学习生字
1.出示乌鸦图(板书:乌鸦)。
2.乌鸦虽然全身乌黑,长得不好看,可是很爱动脑筋。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乌鸦的课文(板书:喝水),注意看老师写喝字,想一想:喝为什么是口字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全文。要求学生端正地拿书,专心看书,认真听读。
2.学生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词儿连续,句子不读破。读完后给课文第一段标上序号。
三、以读为主,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段。
(1)乌鸦为什么要喝水呢?谁来读一段?(出示课文第一段)
(2)渴是个生字,再读两遍。想一想,渴为什么是氵?
(3)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点拨:一个人淌了很多汗,太阳又火辣辣地照着,感觉很渴。想想看,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会是什么样呢?谁愿意表演给大家看看?
(4)乌鸦跑了许多地方去找水,真着争啊,谁愿意再读读第一段?注意找是翘舌音,全班多读两遍。
(5)他读出了乌鸦着急的样子,全班读一读。
2.学习第二段。
(1)这时,乌鸦看见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多高兴啊!谁来读一读这句?瓶是后鼻音,再读一读。(出示第二段课文)
(2)看是生字,再读几遍。我们有时为了看清远处的东西,会这样做:(老师手搭凉蓬做出远望动作),所以这个生字可以用什么好办法记呢?
(3)乌鸦看见一个瓶子里有水,可是,乌鸦喝不着水,这是什么原因呢?谁业读第二句?
(4)学生观察插图或实物,想象或演示乌鸦把嘴伸进瓶口喝不着水的情景。乌鸦多着急啊,谁再来读这句?
(5)谁来读最后一句,注意怎和呢读音,多读几遍。
3.学习第三段、第四段。
(1)请学生轻声自由地朗读三、四段课文,想一想,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
(2)请学生个别朗读三、四段课文。(出示三、四段课文)
(3)教师引读:乌鸦想出的办法是_学生接读第四段。
(4)乌鸦把小石子怎么放进瓶子里的?谁来演给大家看看?学习放,启发学生自己分析字形。
(5)引导学生观察:随着投放石子的`增多,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学习升、高,升就是升旗的升,高就是高矮的高。
(6)演示乌鸦喝着水的情景。乌鸦多高兴啊,请学生读最后一句。
四、朗读课文,巩固生字
1.个别读,齐读全文。
2.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生字。
3.描一描生字,记一记找、怎、呢、法的字形。完成课后练习2里4个的书写。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进行思维扩展训练
1.开展朗读竞赛,朗读全文。
2.假如你是这只小乌鸦,你还能想出别的办法喝到吗?鼓励畅所欲言。
二、复习,完成课后练习,适当补充拓展练习
科学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声音的传播》是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奇妙的声音王国》单元中的第二课,是在学生了解了声音的大小、高低、产生的原因等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探究声音能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以及认识声音的'传播离不开物体。教材的编写意图是使学生通过多个活动对声音这一熟悉的事物去进行一番理性的探索,从而构建起对声音的传播的认识,在本单元中属重点内容,为今后的探究、学习奠定感性基础。
学情分析
1. 学生对声音有了初步的了解,例如,声音的高低。
2. 知道固体、液体、气体能够传播声音。空气能够传播声音是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知道的,加以巩固即可。而固体和液体可以传播声音学生并不是很了解,因此我设计了实验,通过实验让生了解本课内容。
3. 了解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能够对声音能在哪些物质中传播作出预测,并设计实验,找到问题的答案;会按步骤实施实验计划,仔细观察,养成记录的好习惯 养成及时记录的好习惯。
2、科学知识:通过实验知道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而且传播效果不一样;真空不能传声。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会安静地做声学实验;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及小组协调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教学难点:初步学会设计实验证明声音能够在液体中传播。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内容:小雨点去旅行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使幼儿初步感知“雨水不见”的奥秘,并感受自然现象的变化。
2、激发幼儿观察、发现、探索自然的兴趣。
3、幼儿体验成功的快乐。
重点:通过实验使幼儿初步感知“雨水不见”的奥秘。
难点:激发幼儿观察、发现、探索自然的兴趣。
材料创设:
1、电暖气1个
2、吹风机1个
3、小手帕14个
4、雨点图片4张
5、插线板
6、曾让幼儿感受雨天的快乐及变化
活动流程:故事导入——讨论、理解——动手操作——表达表现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T:今天,我带来了你们的好朋友,和我们大家一起学本领、一起做游戏,你们能猜出来他是谁吗?
(出示雨点的图片)
S:小雨点(雨点宝宝)。
T:这里有好多的雨点宝宝。既然你们和雨点宝宝是好朋友,那他有困难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S:帮助他。
T:小雨点呀,他很喜欢在外面旅行。可是呢,他已经旅行了好几天,他有点想云妈妈了,他想回家了。但是呢,他又不知道怎样才能从湿漉漉的地上回到云妈妈的身边。所以呀,他就想到了你们,想请你们帮帮他,看看你们能不能想出好的办法来帮助他。
T:那你们就替小雨点想个办法吧,让他赶快回到妈妈的身边。
二、理解、讨论
T:你们可以互相讨论,也可以一个人想办法,然后把你们想出来的办法告诉小雨点,让他快点回家。
(幼儿讨论)
T:谁能告诉小雨点,你想出了什么办法?
(请3—4名幼儿回答,最好能说出用太阳,风等自然条件。)
小结:小朋友们想出了这么多的办法,帮小雨点回家,小雨点真开心。你们的本领真大,真聪明。
T:对了,我差点忘记了,还有许多的`雨点宝宝呀,他们在旅行的时候,都跑到了我的小手帕上,你们能不能也把这些雨点宝宝送回家呢?要是他们回不去家也会很伤心的。
S:能。
T:那你们还能想出什么办法让雨点宝宝回家呢?
(请3—4名幼儿回答,最好能说出用吹风机,电暖气。)
三、动手操作
T:你们想的办法真多,真棒。
T:刚才呀,小朋友们想出来的办法都是不一样的,有的说用太阳照,有的说用吹风机吹,有的还说用电暖气烤一烤。那我们自己动手来试一试,看看你们想的办法能不能把雨点宝宝送回家,行不行。
T:老师呀,给每个小朋友都发一个小手帕,你们用自己相出来的办法把雨点宝宝送回家,好吗?
四、表达表现
T:你们把雨点宝宝都送回家了吗?
T:谁能告诉我,你是怎样把雨点宝宝送回家的呀?
(请幼儿说明、演示)
总结:雨点宝宝都回家了,你们高兴吗?那你想想,如果雨点宝宝跑到我们的身上,衣服上,鞋子上,我们应该怎么办呢?(作为延伸)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通过科学小实验,发现盐可以帮助毛线将冰块吊起来的秘密。
2、发展幼儿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幼儿对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及探究精神。
3、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4、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
1、冰块(数量充足,呈方形,大小均匀)、毛线若干(剪成30厘米长)、盐。
2、放冰块的托盘,小勺、小毛巾若干。
【活动过程】
一、出示冰块,引出问题。
1、请小朋友摸摸冰块,回忆冰能融化成水,水能结成冰的特性。
2、请小朋友想一想,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把冰块吊起来?
部分幼儿:用毛线将冰块绑起来,然后就吊起来了。
3、那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不用毛线把冰块绑起来,就能把它吊起来呢?
二、小实验:神奇吊冰。
1、引题:老师给小朋友来变个魔术,你们想看吗?
2、师演示:将毛线放在冰块上,然后洒上盐,用手压一会儿,就把冰块吊起来了。
3、老师是怎么把冰块吊起来的,是谁帮的忙呢?
幼儿讨论后,教师小结:对了,是盐在帮忙,因为盐可以降低冰的温度,使融化了的冰还能再结成冰,,所以我们用毛线把冰块吊起来了。
三、幼儿探索操作。
1、提醒幼儿毛线放在冰块上后再洒盐,可以用手压一下。
2、对于失败的幼儿,帮助他们寻找原因,然后再尝试实验。
3、对成功的幼儿提出更高要求,尝试用一根毛线吊起尽可能多的冰块。
4、简单小结。
四、比赛:吊冰小能手。
小朋友都很能干,我们来比赛一下,用一根毛线,有哪些方法来吊冰?请你试一试,看看谁想出的办法最多?
幼儿操作后,将各种方法用图示法记录在大图表里。如:
(1)用一根毛线两头各吊一块冰。
(2)从冰块的正面、侧面来吊。
(3)用盐将冰块与冰块先粘在一起,再把它吊起来。
【活动延伸】
在科学区提供各种材料,供幼儿继续探索,在材料的投放上,增加糖、面粉等和盐放在一起,贴上标签,让幼儿利用各种材料进行探索,体会科学发现的乐趣。
【活动反思】
经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幼儿很感兴趣,但唯一的不足是整个游戏过程较短暂,使得能力弱的幼儿并没有实现目标的认知,在经后的教学过程中,将会把游戏过程再部署的更细致些,让幼儿能够在游戏中完成目标的认知。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通过看、摸、说等感知活动,激发幼儿对干果的兴趣。
2、引导幼儿认识常见干果,了解其主要特征,及其营养价值。
3、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ppt、核桃、板栗、花生、桂圆、葡萄干、红枣等,各种果实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放音乐《摘果子》,激起幼儿兴趣。
二、认识干果。
1、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个神秘的篮子,想知道是什么吗?让我们一起来倒数5个数吧!"5、4、3、2、1哇!有好多好吃的果实呢!谁来说说都有什么?有板栗、核桃、花生……真多呀!。
2、在生活中你们吃过这些果实吗?
教师出示ppt,这是什么?核桃。谁来说说核桃摸起来有什么感觉呢?请幼儿来摸一摸。他的壳怎么样?吃起来怎么样?吃起来像苹果一样有很多果汁吗?
幼儿说出,皮很硬,果汁很少。
师总结:外壳坚硬,吃起来干燥少汁,这些都是干果,我们一般吃它的种子。果汁很多的苹果属于水果。
出示ppt,幼儿说出板栗、花生、桂圆。幼儿观察,他们的壳怎么样?吃的果肉怎么样?
师总结:外壳坚硬,吃起来干燥少汁,我们一般吃它的种子,这些都是干果。
3、小朋友想一想,还有哪些果实也是干果?幼儿讨论。
师总结:开心果、瓜子、杏仁、松子等,这些果实外壳坚硬,吃起来干燥少汁,吃它的种子,这些都是干果。
4、出示加工而成干果食品——葡萄干、红枣,引导幼儿知道这也是干果,是叔叔阿姨经过加工而成的。
瞧!这是什么呀?(葡萄干、红枣!)它们是水果还是干果,为什么?
小结:葡萄干和红枣它们都属于干果,是人们用晒干、烘干等方法把它变成干果,所以他们都属干果。
三、干果对我们身体的.好处。
小朋友,认识了这么多的干果,那干果对我们的身体有哪些好处呢?
多吃坚果还可以美肤、健脑、保护心脑血管健康、抗衰老等好处,但凡事有度,不可贪吃,避免营养过剩引起发胖。补充微量元素。
四、游戏:《我是谁》
小朋友们今天高兴吗?高兴。那我们一起来玩《我是谁》的游戏!我来说一下游戏规则:当摇铃开始时,大家分2组传球,当摇铃音乐停,球就不传了,球在谁的手里,小朋友就介绍自己是哪种果实!例如:我是苹果,苹果是水果!老师发果实的图片,小朋友贴在胸前。听摇铃音乐!玩游戏!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各种各样的鞋子,简单区分大鞋和小鞋。
2、简单区分爸爸和妈妈的鞋子,用简单的词语描述两种鞋子的特点。
3、体验穿大鞋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爸爸、妈妈、小朋友的鞋若干双,玩具架3个,爸爸、妈妈图片。
3、音乐磁带:《大鞋与小鞋》等。
活动重点:初步感知各种各样的鞋子,简单区分大鞋和小鞋。
活动难点:区分爸爸和妈妈的鞋子,并用简单的词语描述两种鞋子的特点;体验穿大鞋,说说自己的感受。
活动过程:
一、 引出一双大鞋和一双小鞋,简单区分大与小。
师:宝宝们看,今天杜老师带来两个礼物,是什么啊?(鞋子)
师:你们看看有什么不同?(一个大的一个小的)
大的是谁穿的啊,小鞋是谁穿的啊?
二、 初步感知各种各样的鞋子,简单区分大鞋和小鞋。
1、师:宝宝们,看,这里是兔妈妈的鞋子超市,好多鞋子啊,有各种各样的鞋子,有大的有小的,宝宝们帮兔妈妈整理一下鞋子好不好?你们看这里有两个柜子,小鞋子应该放在哪里?大鞋子放在哪里?
2、教师示范
3、幼儿操作。
三、区分爸爸鞋子和妈妈鞋子,描述其特点。
1、师:你们看小鞋子都是谁穿的啊?大鞋都是谁穿的啊?
杜老师手里有两双的鞋子?你们看有什么不同?哪个是爸爸穿?哪个是妈妈穿?原来大鞋有爸爸穿的也有妈妈穿的,看看爸爸鞋子都是怎么样的`啊?妈妈鞋子都是怎么样的啊?
2、在教师领导下请幼儿分分爸爸鞋子和妈妈鞋子。
从鞋柜里找出妈妈的鞋子放在另一个鞋柜里,贴上头像。
四、体验穿大鞋的乐趣。
1、师:宝宝们,爸爸妈妈的鞋子你们穿过没有啊?我们来穿穿看好不好?请宝宝把自己鞋子脱下来放在旁边。每个人去拿一双爸爸的鞋子。
2、请幼儿穿上爸爸的鞋子。
师:宝宝穿上爸爸的鞋子有什么感觉?
幼:走不动。
师:为什么会这样啊?
幼儿回答:爸爸的鞋子太大了。
师:穿着爸爸的鞋子舒服吗?
那我们快快脱下来,送回鞋架。
2、第二次尝试,幼儿穿上妈妈的鞋。
师:宝宝们,我们来穿穿妈妈的鞋子好不好?
幼儿尝试后提问:穿妈妈的鞋子,有什么感觉?
幼儿:要摔跤的,妈妈的鞋子太高了。
师:舒服吗?
师:那我们快快脱下来,送回鞋架。
3、经验总结,穿自己鞋子最合适。
师:爸爸妈妈鞋子穿着舒服伐?那我们能不能穿啊?我们穿爸爸妈妈鞋子会摔倒不舒服也不安全,所以平时我们不要去穿爸爸妈妈的鞋子。
我们宝宝应该穿哪个鞋子啊?宝宝应该穿自己的小鞋,我们一起来穿自己的鞋子吧。
播放音乐,走一走,跳一跳,跑一跑,舒服吗?我们回家吧。
科学教案 篇7
设计意图:《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在我们长兴泗安镇有一个扬子鳄保护区,作为长兴的孩子对家乡的扬子鳄有一定的了解,为家乡有一个扬子鳄保护区而感到骄傲、自豪。因此,我设计了《亲亲扬子鳄》这一科学活动。
活动目标:
1、了解扬子鳄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惯,萌发观察兴趣。
2、知道扬子鳄是我国的`一级保护动物,我们家乡有一个保护区,萌发对家乡的自豪感。
活动准备:
有关扬子鳄的ppt
活动过程:
一、播放ppt,导入课题。
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谁生活在这里?
二、分段播放ppt,进一步了解扬子鳄。
讨论:1、扬子鳄长什么样子?它的身上是什么颜色的?
2、扬子鳄生活在什么地方?怎样走路的?
3、看,这是什么呀?(扬子鳄一动不动地趴在水草上。像根烂木头。)
4、扬子鳄喜欢吃什么?
教师小结:扬子鳄身长有2米左右,头扁扁的,有四条短短的腿,一条拖在地上的尾巴,是暗灰色的,还有一点不明显的谈颜色横带。它喜欢生活在水里,在江湖、水塘边挖洞来住,常常爬到岸上晒太阳,扬子鳄喜欢吃螺丝、青蛙、虾、及老鼠、鸟类,遇上较大的动物它会用粗硬的尾巴把小动物打死后再吃。它是肉食动物,和老虎、狮子一样是凶猛的动物。
三、爱护扬子鳄
1、教师简单介绍家乡的扬子鳄保护区。
提问:作为一名小主人,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爱护家乡的扬子鳄。(联系实际生活)
2、小结:扬子鳄是我们国家的一级保护动物,因为它在我们地球上的数量很少。它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每个人都要爱护它、保护它,不能捕杀它。
四、延伸活动:
在美工区中让幼儿设计保护扬子鳄的标志图。
科学教案 篇8
淘气的小水滴
活动目标:
1.体验探索的乐趣,感受发现的喜悦。
2.初步学会按要求完成任务,尝试对物品进行分类。
3.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活动准备:
1各种饮料,牛奶、椰奶、咖啡、啤酒、香水、啫喱水、洗发水。与幼儿人数相等。
2课件。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问好。吸引幼儿注意。
小朋友,在我们的身体里有一样东西,(看自己的身体)它可以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是什么?(耳朵)现在你听这是什么声音?
(教师拍手、跺脚、敲桌子等。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还有什么声音?仔细听。滴答滴答什么声音?(幼儿自由回答。)二.淘气的水滴我们(一)今天,小水滴来了还想和大家做游戏呐!
出示课件:播放小水滴话。(大家好!我是小水滴,我最喜欢捉迷藏了,今天就请你们来找找我吧!)1.我们先来看几张图片,看看小水滴有没有躲在里面。
(幼儿看图片,了解哪里有水。)2.你还在哪里见过水滴?
(二)今天,我们这里也藏了许多小水滴,请小朋友们把它找出来。但是听好老师的要求。当老师开始唱歌时再去找,找到还要回到座位上做好。当老师的歌唱完了就要找到并座好了。没有找到就要取消游戏资格了。
(老师清唱:小小的水滴真淘气。忽然不见了。你躲在那里了,让我找一找)(1)你们都找到了吗?它躲在那里呀?
它躲在那里呀?它躲在可乐里。
它躲在那里呀?它躲在鲜橙多里。
(2)刚刚小朋友们一下就找到了。下面我们还要再来找。听好老师的要求,这次找要和现在手里的不一样的东西。(提示可以换)现在你的手里是什么水?(香水,橘子水,葡萄水)它是什么颜色的?
小水滴还会变不同的'颜色。
(3)再次换,换自己喜欢的水。
换好了,可是有人不高兴了,因为没有换到自己喜欢的水。
(4)那我们让这些水到前面来排排队,排好了,现在请小朋友告诉我你喜欢什么水,为什么喜欢它?
那在这些水当中,你不喜欢什么水?为什么?
(三)分类练习。
在这么多水中有的是可以喝的,请小朋友把它找出来。
还有些水是不可以喝,但是是可以用的。请小朋友们找一找。
二、要节约用水。
水可以喝,还可以用,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我们平时也要节约用水,不能浪费水。
观看课件,引导幼儿说出洗手时怎样可以节约用水。
三、活动延生。
课件,小水滴说:中班的小朋友真棒,一下就找到我了。我还要再躲好一点,让你们找不到我。来找我吧!
出示苹果图片。
我把你找出来。(出示实物苹果一个。)看看好像没有水,苹果里有水吗?
小水滴真淘气,到处躲,我们小朋友回去以后再找找,还有那些东西看起来没有水,其实有水的,好不好?
再见,离开活动室。
科学教案 篇9
活动由来及设计思路:
户外散步时,两名幼儿为鱼池内蚂蚁爬上叶子这一现象发生争论,并围绕“蚂蚁会不会游泳”讨论不停,这一争论引起许多小朋友的好奇。为满足幼儿对蚂蚁探究欲望和好奇心生成了此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教师通过提供不同材料,创设不同情境,激发了幼儿探究的兴趣。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蚂蚁,培养幼儿自己寻找科学答案的能力,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2、培养幼儿喜欢对身边现象大胆猜想、主动探究的好习惯。
3、鼓励幼儿在活动中互相帮助、友好协作。
活动准备:
1、小碗、水、小棒、石头、纸等。
2、蚂蚁较多的场地。
重点、难点:
重点:幼儿能够带着问题参与实验并寻找出答案。
难点:幼儿运用多种现场材料救助蚂蚁。
活动过程:
1、讨论:蚂蚁会不会游泳?
教师七次有的幼儿认为蚂蚁会游泳,有的说不会,蚂蚁到底会不会游泳呢?
幼儿:小蚂蚁不会游泳,它停在叶子上是求生呢!
幼儿:蚂蚁会游泳,不然它怎么会游到叶子上去呢?
大家各抒己见,并且争得面红耳赤,不过多数幼儿赞同蚂蚁会游泳的看法。
2、蚂蚁到底会不会游泳?幼儿带着疑问拿着小碗开始进行探索。
“蚂蚁到底会不会游泳我们怎么样才能知道呢?”我问幼儿。小朋友说:“我们捉它看看。”“捉了放在那里呢?”我反问,幼儿说:“拿个小碗吧。”于是幼儿带着疑问拿着小碗来到操场上迫不及待地开始实验了。他们将蚂蚁轻轻放在自己的碗巾看看蚂蚁会怎样。
幼儿:小蚂蚁爬得太快了。
幼儿:是呀!它们和在地上爬得一样快。
幼儿全神贯注地关注自己碗中的蚂蚁,并且边观察,边和旁边幼儿交流着……我问幼儿这样看,能知道小蚂蚁会不会游泳吗?幼儿说,“不行,碗里没有水。”我又问:“那怎么办呢?”幼儿轻轻地说;“我们在碗里放上水就知道了。”于是……
3、把蚂蚁放在装水的碗中再次观察寻找答案:蚂蚁到底会不会游泳。
教师引导幼儿在碗里加一些水,然后再观察蚂蚁的活动。看着,看着,一名幼儿激动地把小碗举到我面前说:“老师你看,小蚂蚁会游泳,它们正在水里快乐地扭动着身体呢。”
另一名幼儿挥着手招呼旁边小伙伴:“快看,我的蚂蚁会潜水,它们在水底爬呢。”果真小蚂蚁在水底爬呢。
于是,几个幼儿聚集在一起讨论着:“小蚂蚁肯定会游泳,你们看它E水里游得多自在呀,再看水,有点像放大镜,蚂蚁变大了,看它的身体有六条腿,嘴像镰刀一样,眼睛小小的,没有睫毛。”
之后,多数幼儿激动地呼应起来:“我们赢啦!小蚂蚁会游泳。”
这时一名幼儿皱着眉头说:“我的蚂蚁不动了,快死了,我要放它出。”他的一番话,提醒了其他幼儿。于是,大家纷纷都去看自己碗中的蚂蚁,似乎都不动了。最后,大家把碗中的水和蚂蚁都倒出来了。
4、引导幼儿一起探索救助蚂蚁的好办法。
教师:刚才我们看到蚂蚁快要死了,我们小朋友都把蚂蚁和水倒出来,帮助蚂蚁逃生,那如果蚂蚁在湖中、海里落难了,又没有办法把水0出来,咱们应该用哪些办法来帮助落水的蚂蚁呢?
幼儿:上次在池塘里我看见小蚂蚁爬上了叶子,往水里放些叶子,蚂蚁不会累也不会淹死了。(随后孩子们开始找叶子往里放)
教师:这个办法不错,可是如果没有叶子怎么办呢?你们再仔细想还有没有别的好办法来救助小蚂蚁。
第二轮的探索活动开始了,幼儿有的.放小石头(让蚂蚁在上面休息),有的放纸,有的放木棒……
幼儿:老师,我想到一个好办法,把一根长的小棒放在小碗中,棒一头在水里、一头在外面,蚂蚁顺着棒往上爬就死不了啦。
对于这个建议,大家都比较赞成,于是,幼儿再次投人救助蚂蚁的活动中。
5、小结:老师和幼儿一起讨论。
教师:蚂蚁刚到水里是什么样子的?
幼儿:能够自由自在地游泳。
教师:蚂蚁在水里待了一会儿之后又是什么样子的?
幼儿:做挣扎,然后动作就慢了下来、运动小了。
教师:如果放进一片叶子(纸、棒等)会怎样?
幼儿:蚂蚁会自救。
教师:蚂蚁到底会不会游泳?回去后,通过上网、看图书等方式寻出答案。
个人反思:
1、活动中的优点:
此次探索活动源于幼儿一次意外现象的发现,产生了“蚂蚁会不会游泳”的疑问。由于问题是幼儿在活中发现的,所以幼儿探索时兴趣浓厚。老师能适时引导,通过猜想、动手实验、验证猜想,使幼儿从刚开始以自我为中心的无依据猜想到根据客观依据进行猜想,培养了幼儿求真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精神。
2、活动中的不足:
幼儿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发现蚂蚁在水中待一会儿后,活动越来越少。由于怕蚂蚁死,于是就把它们放生了,为了保护幼儿纯真的爱心,因此探索活动也就此停止。因此,蚂蚁到底会不会游泳,幼儿还是没能通过本次实验找到科学的答案,最后只能引导他们通过上网查资料、从书中寻找答案。这也是本次活动的遗憾。
主要内容:
1、质疑:到底该不该拿小蚂蚁做实验?
有的教师认为:如果可以这样实验,幼儿以后对什么发生兴趣,就对什么进行探索、实验,那么,是不是会有很多的小动物会丧生或残疾?可以通过一些资料、影像来解答幼儿的疑问。
有的教师认为应该让幼儿去探索,当幼儿发现蚂蚁不能在水中待长时间,他们也是有爱心的,立刻便把蚂蚁放生了。这不是一次爱心教育的契机吗?
2、幼儿获得知识的过程,是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要提供亲自动手的机会,但是也要重视爱心教育。
只有幼儿亲自参与探索,才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果这次不让幼儿实验而直接告诉他们答案或看一些资料,幼儿只是对蚂蚁有一些肤浅的了解。但通过幼儿自己探索、实验,他们可以从中寻找出答案还可以了解到更多的知识。教师利用幼儿的好奇心理,引发幼儿为探索确立目标。尤其所探索的内容是从幼儿的疑问中来,所以幼儿的探索兴趣浓厚,以至于每个幼儿都能够参与其中。
幼儿对万物都感兴趣,充满了好奇,教师应该鼓励幼儿进行探索,还要相信幼儿有能力探索出答案,不能因幼儿小或其他原因阻止幼儿。但在有一定难度的探索活动进行前,老师要讲出注意事项,如在探索蚂蚁到底会不会在水中游泳之前,教师可以提出“如果蚂蚁在水中不会游泳,快死了,我们该怎么办?”从而让幼儿心中树立爱心意识,必要时候还可以请老师帮忙。
综合评析:
“发现问题——猜想——实验验证——发现新的问题”这一过程和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相一致,幼儿发现池塘里蚂蚁爬上叶子,便对这一现象产生兴趣,纷纷就蚂蚁会不会游泳进行猜测。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亲自拿实验工具去验证自己的猜想,在此过程中,又延伸出探索救助蚂蚁的好办法。由此可见,教师这一选题对幼儿有意义,不仅培养幼儿科学的探究精神,而且也培养了幼儿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本活动很好地体现了预设和生成的结合,事先预设的目标本来是通过观察探索并寻找蚂蚁到底会不会游泳这一答案,但当幼儿发现蚂蚁在水中快死的时候都把水倒出来时,教师马上引导幼儿探索救助蚂蚁的好办法,并提供了相应的材料,虽然没有实现预定的目标,但生成的活动对幼儿发展有更大的价值。
小组合作反思紧紧围绕“该不该拿小蚂蚁做实验”这一问题展开,中心突出,研讨较深入,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表达出充分的理由,形成鲜明的两种对立观点:一方认为只有亲身实践,幼儿的认识才会更深刻,所以应该让幼儿对自己感兴趣的小蚂蚁探究。另一方则认为,不能因为幼儿对什么感兴趣就对其进行探索、实验,否则会有很多小动物丧生或残疾。通过深入探讨,大家最后形成了基本一致的看法:应支持幼儿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进行探究,但在必要情况下,教师应在之前做一定的价值判断,并对探究内容做一定筛选。不仅有聚焦的问题,又有交锋的过程,最后又形成一致的认识。这是一个观点碰撞及同伴互助的过程,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交流和研讨。
科学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让幼儿知道空气流动形成风。
2、让幼儿具体感知风,并让他们知道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能感觉到。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感知能力,了解风的好处与坏处,以及人们怎样利用风和战胜风灾。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课前引导幼儿观察风给外界带来的变化,如:红旗、水、头发等的变化。
2、一把扇子,每人一个气球,碎纸屑许多,小风车每人一个。
3、有关风的课件。
活动过程:
1、谈话:这几天老师让小朋友观察了树枝摇动,红旗飘,水面起波纹,你们知道是谁引起的吗?
2、让幼儿感知空气流动形成风。
(1)教师引导幼儿玩气球,通过玩气球亲自感受空气流动形成风。
(2)幼儿自己动手做小实验:让幼儿用自己的小手扇动空气,使空气流动形成风。
(3)小结:空气流动形成风,哪里有空气流动,哪里就有风。
3、了解风的特性。
(1)让幼儿用自己的小手当小扇子,扇动空气,说出扇的快脸上有什么感觉,扇的慢脸上又有什么感觉?(幼儿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扇的快,空气流动的快,风就大,扇的慢,空气流动的慢,风就小。
(2)老师给小朋友扇扇子,请小朋友试一试能不能抓住风?瞪大眼睛看一看能不能看到风?
小结:风看不见,抓不着,只能感觉到。
4、玩纸屑。
(1)分给幼儿每人一小堆纸屑,让他们想办法玩纸屑,看谁最聪明,想的'玩法多。
(2)讨论:玩完后让幼儿自由讨论,说一说自己是用什么办法产生风使小纸屑动的。
5、了解风的好处与坏处。
幼儿讨论,教师讲解。
(1)(看课件)风为人们做了许多好事。风吹干了妈妈洗的衣服;使人凉快;让风筝飞上天;风车转动带动发电机发电……。
可是有的风却做了许多坏事。它把房子推倒了;把树木刮断了;打翻了鱼船……这样的风很可恨。
(2)小结:现在的人们本领可大了,想出了许多办法不让风做坏事,人们建起了防风林,把风挡住,还提前预报风,这就减少了风给人们带来的危害。
6、玩"风车转转转"游戏。
幼儿每人一个风车,想办法让风车转起来。请几名幼儿到前面演示讲解后,幼儿自由玩风车。
带幼儿到户外玩风车结束活动。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科学教案07-26
科学教案07-20
【经典】科学教案09-11
科学教案[经典]08-27
[精选]科学教案07-30
科学教案【经典】08-16
(经典)科学教案08-20
(精选)科学教案08-20
科学教案(经典)08-21
科学教案(精选)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