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09-08 10:10:51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必备7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科学教案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教案【必备7篇】

科学教案 篇1

  设计意图:

  水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幼儿对水的游戏非常喜爱.通过嬉戏、玩耍,孩子可以在不经意中发现许多关于水的科学知识。本活动试图通过简易实验,帮助孩子了解简单的科学探究途径、方法,学习开展科学探究必要的记录手段,思考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活动目标:

  1.让学生在猜测、实验、记录中感知沉与浮。

  2.在活动中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活动准备:

  1. 在整理箱中提前装好水。

  2. 石头、磁铁、乒乓球、积木等若干。

  3. 记录纸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1. 创设情景,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

  (1)出示实验材料,引导幼儿观察、发现材料的特征。

  (2)设计游泳比赛的情景,请幼儿猜想、预测材料“跳人”水中的现象。“这么多的东西,要进行一个游泳比赛,它们跳到水里会怎样呢?”

  2.简单操作,并记录。引导幼儿初步建立猜测、假设的概念。

  (1)教师记录自己的假设,并详细说明怎样使用记录表。

  (2)引导幼儿自己猜想、假设并记录。提示幼儿:“这些东西跳到水里会是什么样

  的呢?我们来猜一猜。不要讲出来,先用笔把我们猜到的画下来。”(老师指导幼儿记录的方法。)

  3. 实验操作。

  (1)通过实践操作,引导幼儿体验“浮”与“沉”的概念。

  师: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实验,验证一下是否和我们的猜测一样。

  例如:把一个积木和石头分别投到水里,请幼儿观察积木在水里是怎样的。“我们用一个词来说一一“浮”,表示积木在水的上面。”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幼儿观察石头是“沉”的,表示石头在水底下。

  (2)鼓励幼儿用图示表示自己看到的实验结果。

  提示:将结果画下来,必须根据自己看到的情况来画。

  (3)幼儿自由操作,并记录结果。

  先记好的幼儿将记录的结果与自己的预测进行比较,教师帮助幼儿整理对物体沉浮现象的认识。

  4.交流实验记录结果(鼓励幼儿将自己的观察记录结果与他人分享与交流)。

  请幼儿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记录。每一个符号表示什么。假设与实验是否一样。

  5. 教师小结。

  (1)引导幼儿将猜测、假设与实验结果对照,强调记录的真实性。

  (2)与幼儿回忆活动中自己的操作与记录。

  6.激发幼儿继续探究的兴趣,提出延伸问题。

  请幼儿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幼儿把家里的`东西放在水里是沉的还是浮的?试试看,并尝试自己做记录,带来与老师、小朋友们分享。

  设计评析:

  由于小班幼儿的思维仍然处于直觉行动阶段,所以他们常常停留于游戏的表面,而忽略了实验内在的教育价值。本设计创设的情境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教师的引导给了幼儿积极、大胆参与和猜想、假设的空间。

  小班幼儿记录的意识还未建立,记录能力相对较弱。设计中提供的记录表提供了可以参考的支架。

  鼓励学生尊重与倾听他人的观点,帮助他们学会互相学习。

  记录表:(给幼儿使用时可放大)

  石头


  磁铁


  积木


  乒乓球


  其它


  ……














  编辑评析:

  科学活动让幼儿直接参与是很重要的,让幼儿在直接参与中体会是目前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比较缺乏的。这个活动注意了这一问题。同时在科学活动中,注意幼儿的表征,注意让幼儿用语言表达自己见到的现象也是一个重要的地方。从两方面来看,这一个活动是好的科学教育活动。

  但是这个活动有一些方面还值得进一步考虑:

  这样的活动一定要小组进行,让幼儿单独自己实验、单独填记录表不是太合适。尤其对于小班孩子来说,在小组里的表达、交流自己的发现,教师先集中表征他们的发现可能会产生更好的效果。

  这一科学活动虽然强调了幼儿用语言与别人交流,但在具体活动中对语言的强调并没有放在首位,而对于小班孩子来说,语言交流发现是最重要的。即使是孩子们在实验前的猜想,也最好是先用语言表达。

科学教案 篇2

  验证:

  太阳能热水器

  太阳能热水器效能评价表

  效果及原因

  一、知识展示台(30分,每空2分):

  三、谨慎选择区(20分,每题2分):

  (2)升温和保温的措施:(4分)

  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第三课 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岩石在大气、水、生物等长期联合作用下会发生风化现象。

  风化作用会改变地球上的地形地貌,但这种变化是在缓慢的过程中进行的。

  过程与方法:

  根据岩石变化的特点,尝试推测岩石变化的原因。

  做冷热变化、流水、植物等对岩石影响的模拟实验来验证推测。

  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想象并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来描述实验中的现象,用流程图或图画表示岩石风化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过程与方法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

  欣赏自然界岩石变化形成的景观,获得美的体验。

  建立自然界的事物在不断变化着的观点。

  【教学重点】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冷热变化、流水、植物等对岩石的影响。

  【教学难点】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想象并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小的岩石块、酒精灯、镊子、烧杯、水、带盖塑料瓶、碎砖块。

  教师演示:有关岩石风化及其形成的地形地貌的图片或录象资料、植物根对岩石影响的'实验装置和结果(提前准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岩石都很坚硬,除非我们用锤子敲,否则它们不会轻易破碎、断裂。可是在野外,山上的岩石都布满了裂缝,山脚下往往堆着不少的碎石和沙,河道和海滩上的岩石都是圆圆的很光滑。我们看到过这样的情景吗?能解释这是怎么回事吗?

  2、学生猜测引起岩石模样发生变化的原因。

  二、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

  根据学生的猜测来选择实验。

  1、冷和热的作用。

  ⑴ 猜测用酒精灯加热岩石,然后放入冷水中(模仿自然界一年四季温度的变化对岩石的作用),岩石会发生什么变化。

  ⑵ 学生分小组实验活动:冷热对岩石的影响。

  ⑶ 有什么现象产生?

  ⑷说一说从实验中知道了什么。

  2、流水的作用。

  ⑴ 猜测将几块岩石放入有水的塑料瓶中剧烈晃动,岩石会有什么变化。

  ⑵ 学生分小组实验活动:水的冲刷对岩石的影响。

  ⑶ 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⑷ 说一说从实验中知道了什么。

  3、植物的作用。

  ⑴ 演示实验:向杯内倒入石膏糊,撒上几粒豌豆,再倒入一些石膏糊,将结成块的石膏糊放入盛水的盘子。

  ⑵ 出示豌豆发芽后的石膏(提早准备的)。

  ⑶ 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⑷ 说一说从实验中知道了什么。

  4、小结,延伸。

  ⑴ 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⑵ 现在我们能够解释山上的岩石为什么布满了裂缝,山脚下为什么堆满了碎石了吗?

  ⑶ 我们能描述岩石风化的过程吗?

  ⑷ 推测一下这些碎石再继续变化,会成什么样呢?

  三、风化作用改变了地形地貌

  1、岩石的风化改变了地球的地形地貌,形成了许多美丽的景观,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大自然的杰作吧。

  2、出示海南第一山和云南的路南石林的有关图片和资料,师生共同欣赏分析成因。

  四、课外拓展活动

  我们的家乡有没有特殊的地质景观呢?形成原因是什么呢?请课后好好去搜索调查一下吧!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的:*感知万花筒的基本构造,学习拆装万花筒。

  *通过实践活动验证自己对万花筒内部构造的猜测,理解形成美丽图案的原理。

  *培养幼儿的探究精神。

  活动准备:可拆卸的万花筒与幼儿人数相等、玩过万花筒

  活动过程:

  一、激起幼儿探索的兴趣。

  1、 提问:小朋友在玩万花筒的.时候看到里面是什么样的?(幼儿可边玩边说)

  2、 提问:“请小朋友看看、猜猜万花筒里会有些什么使它能变化出美丽的图案?”

  二、探索万花筒里的奥秘

  探索一:拆开万花筒

  1、 幼儿尝试拆开万花筒,先拆好的幼儿教不会拆的幼儿如何拆。

  2、 提问:“说说万花筒里有什么?”

  3、 小结:万花筒里有三块长方形的镜子,有各种颜色、各种形状的小片片,还有装片片的小盒子。

  探索二、探索形成美丽图案的奥秘

  1、 提问:“美丽图案是如何变出来的呢?请小朋友玩玩看看万花筒中的三样东西,找找原因。”

  2、 幼儿自由探索,教师根据幼儿出现的不同情况进行指导。

  1)指导组装万花筒的幼儿看看不同镜片的摆放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

  2)指导在桌面上探索三样东西的幼儿用一面、两面镜子照照片片或其它的东西。

  3、 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教师根据幼儿探索的情况小结。

  小结重点:美丽的图案是小片片和镜子中的影子组合出来的图案。

  4、 幼儿组装拆开的万花筒。

  三、激起幼儿下一次活动的兴趣

  导语:今天小朋友自己尝试着拆开了万花筒,找到了变化出美丽图案的小秘密,还把它又重性,组装好了,真不简单。下一次,我们来……(根据幼儿在课堂上出现的新的兴趣点提出)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出杠杆;理解支点、阻力、阻力臂、动力、动力臂;知道杠杆平衡的条件;能根据实际需要正确选择和使用杠杆。

  二、方法与过程

  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创造想象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能根据自己制定的分类原则给杠杆分类;学习分类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了解杠杆在我国古代的应用。

  【教学难点】

  1.设计“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方案;

  2.力臂的确定.

  【教学重点】

  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引导创新。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是阿基米德,已经两千多岁。在两千多年前,我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两千多年来,我没有将地球撬动,这是事实,这并不是我的错,因为我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支点。可是,许多爱嚼舌头的人硬说我是在吹大话,在说谎。我这个两千多岁的人实在受不了这样的委屈。今天,我请大家帮我伸冤,你们愿意吗?不管结果如何,我──阿基米德先在这谢谢大家了!

  大家有信心吗?

  要想帮我伸冤,实际很容易,只需弄清杠杆的平衡条件即可。

  二、新授

  (板书)第一节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杠杆是一种古老而简单的机械,许许多多机械的应用改变和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今天我们就从生活中的杠杆说起,了解机械与人的关系。

  (板书)1.认识杠杆

  让学生展示自带的杠杆(铁锤、剪刀、轮轴、扳子、钢丝钳、镊子等)并说出其应用及特征。

  讨论、归纳各种杠杆的共同特征:

  (板书)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物理学中叫杠杆。

  出示图片:猿人移动石块

  置疑:古猿要把大石块移动,用木棍捅石块捅不动,谁能想法帮帮它?

  置疑:古猿用的木棍是杠杆吗?

  铁锤、剪刀、轮轴、扳子、钢丝钳、镊子等是不是杠杆?

  置疑:为什么人们利用杠杆橇石块时总是把支点放在离石块很近的地方?而不放到离石块远一些的地方?

  (板书)2.认识杠杆的几个概念

  介绍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结论:动力臂越长、阻力臂越短,越省力;动力臂越短、阻力臂越长,越费力。

  所以人们为了用较小的力撬大石块时,就要把支点放到离石块较近的地方,增大动力臂、减小动力。

  (1)提出问题大家能否猜想一下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之间的关系呢?

  (板书)3.杠杆的平衡条件

  (2)猜想与假设让学生充分猜想,同时用橡皮、小刀、直尺、硬币等物示意给学生看,什么叫杠杆的平衡。

  学生可能给许多种猜想如:

  ①F1+L1=F2+L2 ②F1/L1=F2/L2 ③F1-L1=F2-L2 ④F1×L1=F2×L2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以上猜想,甄别那是明显错误的猜想,如①F1+L1=F2+L2 ③F1-L1=F2-L2,力和力臂单位不一样是不能加减的'。

  将学生分成两部分分别探究②F1/L1=F2/L2 ④F1×L1=F2×L2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设计实验方案:(引导学生讨论,实验装置中力的大小、力臂的大小最好能随时知道。实验探究前,应让学生充分讨论他们的探究方案。)

  实验目的: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实验器材:

  杠杆、铁架台、钩码

  实验步骤:

  ①如图,把杠杆的中点支在铁架台上,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为什么要求杠杆静止时,在水平位置呢?(因为这样力臂的数值在杠杆上就能直接读出或量出.)

  ※ 调节杠杆平衡的方法:左沉右旋 右沉左旋

  ②在杠杆两边挂适当钩码,并移动钩码位置,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再次平衡,计算两力的大小,并读出两力臂的值,将力和力臂的数值填入表中;(重复3次)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科学教案 篇5

  设计意图

  班上开展《种子食品品尝会》的活动,配班男老师和小朋友开玩笑说:“可不能随便乱吃,这些种子吃到肚子里会发芽长大哦!”结果不少小朋友信以为真。由此我想起儿子小时候在家吃瓜果也总是特别小心,如果偶尔一次不小心吃了一粒西瓜子,会哭半天,认为种子到肚子里会发芽长大。苦口婆心地解释半天,他仍将信将疑。看来,这个在大人眼中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常识,却是孩子们心中过不去的“一道坎”。为了及时捕捉这一教育契机,解决孩子当下的困惑,我设计生成了大班科学活动——《种子精灵》。

  活动目标

  1.与同伴分享认识的种子,知道种子的主要作用。

  2.结合绘本图画讨论“肚子里的种子能不能长大”,了解种子的生长条件。

  3.在互动小游戏中产生探索种子秘密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幼儿胸前贴有写上名字的胸牌;标有“yes”和“no”的空白展板两块。

  2.食品及餐盘;PPT及播放设备;小花盆和魔豆。

  活动环节

  1.品尝食品,寻找“种子”

  (1)交代品尝要求。

  师: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些食品给小朋友吃,品尝的时候魏老师有两点小要求:第一,注意安全,尤其是使用牙签的时候。注意卫生,吃完将垃圾放在旁边的空盘子里;第二,在吃东西的时候如果发现了“种子”,请把种子收集好送给老师。能不能做到?

  (2)分组品尝食品,寻找种子。

  2.分享“秘密”,了解种子的作用

  (1)说说自己认识的植物种子。

  师:你们收集到的是哪种植物的种子?它的子儿就是它的种子吗?

  师:有的人品尝了火龙果,发现火龙果的种子了吗?

  师:还有人吃的是什么?它有种子吗?

  师:你们还认识哪些植物的种子呢?请用完整的话向大家介绍。

  (2)欣赏老师收集的植物种子图片。(播放PPT课件。)

  师:魏老师也收集了一些种子,这里可能还有一些你没有见到过的种子哦,我们一起来欣赏。

  (3)幼儿讨论:植物的种子有什么用?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种子朋友,谁能告诉我,种子有什么用啊?

  师:你们说得很棒,种子可以加工成种子食品,用来吃;而种子最大的作用是能长出新的植物。

  3.依托绘本,自主选择

  (1)幼儿讨论:小胖猪把木瓜的种子吃到了肚子里会发生什么事呢?

  师:小胖猪最近就碰到一个问题——它吃瓜的时候不小心把木瓜的种子吃到了肚子里。种子种在泥土里会长出新的植物,那吃到肚子里会怎么样呢?

  师:猜猜小猪幼儿园的小朋友是怎么想的?

  师:小胖猪又是怎么想的呢?

  师:(出示小猪头上有木瓜树的图片)小猪希望头上真的长出一棵木瓜树。他为什么愿意头上长树呢?

  (2)玩游戏《yes or no》,了解植物的种子长大需要什么条件。

  师:小猪的愿望会不会实现?我们来玩一个“yes or no”的游戏吧,认为小猪愿望会实现的人把你的胸牌贴到“yes”这一边,认为不会实现,就送到“no”这边。

  (集体玩游戏《yes or no》。)

  师:你选择的是什么?请说说自己的理由。

  师:到底小猪肚子里的种子有没有长大呢?

  (老师讲述《子儿吐吐》的部分故事内容:他跑进厨房,喝下他所能喝的最多的水,然后飞快地钻进被窝里乖乖地躺着。满心期待头上长出木瓜树的胖脸儿,怕树长不直,连床都换头睡呢!他所做的这一切,完全都是为了树好。第二天,胖脸儿起得很早。其实,他迷迷糊糊的根本没睡好。半夜,他好想知道木瓜树长多高了,但又不敢用手去摸,怕这一摸,树反而不长了。天亮了,该可以了吧?他紧张地用手很慢地、很慢地,往头上摸——?)

  师:有没有长出树呢?(再次玩游戏《yes or no》。)

  师:恭喜你们做出了正确的选择。是呀,一粒植物的种子要发芽、长大是需要很多条件的。空气、水、温暖的阳光、植物需要的温度,有时候长大还需要施肥,所以植物的`种子不能在人的肚子里长大。

  4.播放动画,猜想交流

  (1)猜想:有没有一种种子是可以在肚子里长大的呢?

  师:植物的种子不能在肚子里长大,那有没有一种种子是可以在肚子里长大的呢?让我们再来玩一次《yes or no》的游戏,请你一定要认真想一想,然后作出选择。

  (2)观看PPT,了解人类的种子——精子和卵子。

  师:妈妈肚子里有一粒“宝宝种子”,它是两粒种子结合在一起变成的(PPT)。一粒种子叫精子,住在爸爸的身体里面;一粒叫卵子,住在妈妈的身体里面。当精子和卵子在妈妈的肚子里相遇,它们就会成为好朋友,紧紧拥抱,然后发生奇妙的变化,变成一个小宝宝。

  5.种植魔豆,拓展延伸

  师:今天我们知道了植物的种子不能在我们肚子里长大,但许多动物的宝宝种子却是在妈妈肚子里长大的,种子的世界真巧妙。正是因为有了小小的种子,生命才能一代一代相传下去,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和爱护每一粒种子精灵。

  师:今天魏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粒神奇的种子,你们想不想亲手种下它,然后看着它慢慢长大?那让我们赶快行动吧!

  案例评析

  本节活动中巧妙利用绘本画面作为讨论的话题,让绘本成为活动的主线,但是又不失“科学味”,活动组织过程中教学技巧的灵活运用让人耳目一新。

  1.绘本巧妙利用

  绘本《子儿吐吐》和课题不谋而合,但是,如果把绘本故事全部呈现给孩子,就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来讲述故事,那样就偏离了科学活动的中心,成为了绘本阅读。所以,我只抓取了绘本中的典型画面作为讨论的话题,让绘本成为活动的主线,但又不至于削弱活动中的“科学味”。

  2.游戏灵活渗透

  本次活动的组织以“谈话为主”,感兴趣的孩子会一直追随话题,争先恐后地发表建议,但也会有个别孩子因为种种原因,容易游离于话题之外,所以恰当、科学地选用与互动式教学模式相匹配的教学方法,引导幼儿从学会变为会学是活动顺利实施的前提。我在活动中渗透了游戏《yes or no》,一方面集中了每个孩子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也让孩子在“猜想和选择”中加深了对知识点的印像,巧妙解决了这一难题。

  3.环节层层递进

  种子有什么用?植物的种子能在肚子里长大吗?有没有一种种子可以在肚子里长大?通过由浅入深的三个话题来贯穿整个活动,环环相扣,让孩子们的思维不断得到碰撞,在相互辩论中解决矛盾,拓展知识,让孩子在科学活动中身心和谐发展。

  纵观整个活动,老师很好地处理了以下三方面的关系:(1)当下与长远的关系。活动选材第一源于自己的儿子不小心吃了西瓜籽,认为种子到肚子里会发芽长大;第二源于自己班级的孩子。及时捕捉这一契机,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让孩子获得初步感知,对孩子今后长远的发展肯定会起到很大的帮助。(2)活动和操作的关系。在本次活动中虽然没有给孩子们准备多少操作材料,但是已有经验的积累是活动能顺利开展的前提之一。预先让孩子在和爸爸妈妈一起完成调查表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已有经验,从而顺利进行了与新知识的对接。(3)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老师跟孩子之间的互动真实而温暖,让人听起来很舒服,毫无做作之感。老师通过由浅人深的三个话题来贯穿整个活动,环环相扣,让孩子们的思维不断得到碰撞,在相互辩论中解决矛盾,拓展知识,猜想结果,陈述理由,孩子们思维活跃,兴趣盎然。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 欣赏并理解故事(小点点去太阳旅行)

  2、 初步了解太阳的特征。

  活动准备:

  课件《小点点去旅行》

  活动过程:

  一、 猜一猜

  1、 教师点击课件【谜语】,请幼儿猜一猜谜语中说的是什么。

  2、 教师点击课件【谜底】动画,给幼儿展示太阳的'动画帮助幼儿了解答案为什么是太阳。

  二、故事欣赏

  1、教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太阳上是什么样子的么?现在,有一位还叫做点点的小朋友想到太阳上去旅行,我们一起来看看发生了什么事情吧!点击播放【引入】

  2、教师点击播放【点点和小狗】

  教师:小狗为什么不愿意跟点点到太阳上去?

  3、 教师点击播放【点点和小猫】

  教师:小猫同意和点点一起上去么?为什么?

  4、 教师点击播放【点点和鼹鼠】、【点点和小熊】

  教师:鼹鼠和小熊去了么?为什么?

  5、 教师总结:小动物们不愿意一起到太阳上去旅行的原因是因为太阳太大了,太热了,太阳上也没有小动物,所以下动物们不愿意去。

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感知并发现磁铁能吸铁制品的特性。

  2、能初步尝试用所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且了解磁铁在生活中的运用。

  3、体验科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幻灯片、记录表,道具图片。

  2、操作学具:磁铁、积木木头类:积木 塑料类:尺子 纸类:餐巾纸 铁制品:曲别针、钉子,夹子

  活动过程:

  1、 导入猜谜语,出示磁铁,引入活动通过看ppt磁铁在生活中的'广泛用途,并具体讲解

  2. 做实验 磁铁宝宝找朋友教师:小朋友你们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

  磁铁宝宝是来找朋友的,它想与被它吸住的物品做朋友。

  通过做实验来让小朋友知道磁铁的用途,完成表格填写。

  3. 通过实验钉子、曲别针,夹子是磁铁的好朋友。 磁铁有磁性,能吸起像钉子、曲别针这样的含铁的物品。不能吸起像积木这样的木制品、纸巾这样的纸制品、尺子这样的塑料制品、玻璃球这样的玻璃制品。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科学教案07-26

科学教案07-20

[精选]科学教案07-30

科学教案【经典】08-16

(经典)科学教案08-20

(精选)科学教案08-20

科学教案(经典)08-21

科学教案(精选)08-24

科学教案(精选)08-12

[经典]科学教案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