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9-07 10:07:53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案5篇[必备]

  作为一名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案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数学教案5篇[必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

  2、会灵活运用商的变化规律。

  3、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结论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引导学生思考发现商的变化规律的过程,灵活运用商的变化规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重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

  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

  教具图片

  教学过程

  教师导学

  一、故事导入

  安排老猴子分桃子的故事

  1、8个桃子分2天吃完,16个桃子分4天吃完,32个桃子分8天吃完,64个桃子分16天吃完。(将数字板书在黑板上)

  2、提问:老猴子运用了什么知识教育了小猴子?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二、探究新知

  1、提问:观察数字,你发现了什么?你怎么知道的?

  学生说方法,教师板书。

  8÷2=4

  16÷4=4

  32÷8=4

  64÷16=4

  2、我们分别用第2、3、4式与第1个算式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被除数、除数分别都乘以一个相同的数。(扩大)

  3、教师带领学生分别比较。

  4、提问:谁能给我们总结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5、学生讨论,并发现:

  在除法里,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教师板书)

  6、提问:为什么说是“同时”,“相同”?可以举例子来证明

  7、我们分别用第1、2、3式与第4个算式进行比较,你又发现了什么?

  被除数、除数分别都除以一个相同的数。(缩小)

  8、通过观察,谁能再给我们总结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在除法里,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板书课题:商的变化规律

  三、总结:

  提问: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除法里有商的变化规律,那么谁能说说你觉得这个规律需要我们注意的有哪些?

  你们看我这样写对吗?为什么?

  48÷12=(48×0)÷(12×0)

  让学生判断。

  四、巩固练习:书P87“做一做”

  五、总结

  在运用商的变化规律时,一定要注意什么?(“同时”,“相同”。)

  六、作业:练习十七第6题、9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平行,感知平行线的特征,初步学会画平行线,了解平行线在生活中的应用。

  2、培养空间想象能力与联系实际的意识和能力。

  3、感受数学的价值,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认识平行

  1、初步感知,尝试判断

  师;上课一开始,让我们先来看一小段录像(播放录像)

  师:录像里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啊? 生:开窗户。

  师:开窗户过程中,这扇窗户在做什么运动呢?

  生:平移

  师:是的,平移是我们上个学期学过的知识,你们学得很好。我们看,窗户的一条边一开始在这个位置;平移之后,到了这个位置。你知道这条边与这条边的位置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生:平行

  师:你的知识面真广,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平行线。

  师:你知道平行线吗?

  高老师这里有几幅图,请同学们找一找,哪些图画出了你心目中的平行线?

  生1:第1幅、第5幅、第7幅。

  生2:就第1幅

  生3:1 和5

  师:看来,同学们对平行线都有自己的认识。到底你的想法对不对呢?,学完这节课后,相信你一定能得到一个肯定的答案。

  2、充分体验,探讨本质

  师:那么数学上,究竟什么是平行线呢?

  我们来看:

  窗户这两条直直的边我们可以看成是两条线段,这条线段如果向两端无限延伸、延伸。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你看到的两条直线会怎样?会相交吗?

  生:不会

  师:都说眼见为实,这两条直线我看到的部分的确是不相交的,可是无限延伸之后我看不到,你凭什么说他们永远不会相交呢?

  生1:因为延长是不会弯过来的。

  生2:他们不会越来越近,最后靠在一起。

  生3:它们之间的宽度始终不会变的。

  师:宽度一样,其实就是说他们的距离处处相等。(课件验证)

  因为他们的距离处处相等,无限延伸之后始终保持着这样的距离,所以,他们永远不会相交。

  3、提升概念,再次判断

  (板书并口述: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相互平行)

  师:两条直线相互平行,我们也可以说其中一条就是另一条的'平行线。

  如果我们把两条直线分别标上名字,AB和CD,我们就说直线AB平行于直线CD,记作AB∥CD

  师:我现在如果把这两条直线都斜过来,现在他们相互平行吗?

  生:平行的。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们永不相交。

  师:我们回头再来看刚才的8幅图。

  ⑴你能利用刚才学习的概念,找出这里的平行线吗?要说出充分的理由。

  (重点讨论学生初次判断错误的、有争议的或不敢肯定的。是平行线,为什么是;不是,又为什么。使学生对平行的认识更加深刻)

  ⑵指图⑦只有一条直线,你能帮他找一天和他平行的直线吗?

  生:图1

  师:上面一条还是下面一条

  生:两条都和图7的直线平行

  4、生活中的平行线

  师:这些直线是相互平行的,生活中你还能找到这样的平行线吗?

  生1:黑板的上面和下面

  师:是的,黑板的对边是相互平行的

  生2:桌子的这两条边是相互平行的

  师:你指桌子的对边是相互平行的吧,我希望同学们能表达得清楚些。

  师:高老师这里还有一些图片,你能从中找到平行线吗?

  生1:那幅画的对边是相互平行的

  生2:楼梯扶手的两条边是相互平行的

  生3:护栏竖的和竖的是相互平行的

  师:是的,现在再来看看这里

  生1:爬干都是平行的

  生2:瓷砖的对边是平行的

  生3:花坛的对边是平行的

  师:看来生活中的平行线还真不少。有个小朋友叫淘气,他发现所有的窗户都太像了,没有一点儿创意。于是,他设计了这样的新型窗户。

  师:你能接受淘气的设计吗?为什么?

  生1:不同意,因为这样的话,窗户就无法移动了。

  生2:如果窗户往右移就会掉下来。

  师:看来,平行不仅美观,还很有用。

  刚才同学们找到的都是静止的,现在让我们看看运动中的平行线。

  每周一我们都要举行升国旗仪式。国旗的上边从这里平移到了这里,他们是相互平行的。

  师:再看看这副图。箭头从这里平移到这里。同学们,线段 HG一开始在这里,平移后到了H1G1,线段HG和线段H1G1平行吗?那你能从平移前后的箭头中,找出类似的相互平行的线段吗?

  生:线段AD平行于线段A1D1

  二、动手画平行线

  1、师:现在同学们都认识了平行线,你能在白纸上画平行线吗?

  请同学们拿出白纸,看第一题,高老师已经给你们画好了一条直线,现在你能画出它的平行线吗?

  注意:你在画的时候想一想,按照你的画法能保证一定平行吗?

  生:动手操作

  展示:1、量距离。2、沿着一把尺的两边画。3、直尺平移

  师:画这条线的平行线,可以画几条啊?

  生:无数条

  师:现在,你对这三种方法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说说各种方法的局限性)

  师:看来每种方法各有各的有点和缺点,因此我们在画平行线的时候,要选择最合适的方法。

  2、师:现在请同学们选择合适的方法完成第二题。

  教师掩饰直尺平移法,

  注意点:1、对 2、靠 3、移 4、画

  2、师:现在先请同学们在纸上画任意一条直线。

  生:……

  师:现在请同桌交换白纸,给同桌画的直线画一条平行线。要求先一个人画另一个看,看同桌画得对不对,然后再交换,听明白我的意思了吗?好,开始。

  三、总结,交流

  学了这节课后,你对平行线有什么新的认识吗?

  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我们对平行的认识也会越来越深刻。

  四、拓展

  师:请同学们看这两条线,它们相互平行吗?

  师:它们都在长方体的哪一个面上?

  师:请同学们注意(转动盒子,使两直线异面)

  师:这两条直线会相交吗?那它们平行吗?

  那你觉得我们在说两直线平行时,是不是还应该加一个前提条件啊?

  概括: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相互平行。

  [板书设计]

  平移与平行

  平移 平行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加深了解统计的意义。

  2、巩固学生对条形统计图的认知,明确用1格表示2个单位的表现形式,能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在复习中进一步了解统计的意义,加深对条形统计图的认识。

  2、能根据条形统计图的条件提出数学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统计

  1、观察讨论

  (1)教师出示条形统计图:这张图叫什么名字?它有什么作用?

  仔细观察统计图你有哪些发现?

  (2)学生观察讨论,思考,依据自己的体验回答。

  仔细观察统计图,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

  (3)组织全班汇报交流,梳理统计图信息。

  2、回答问题

  根据条形统计图上的信息,你能回答下列问题吗?

  1)最受二年级同学欢迎的饮料是什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2)喜欢哪两种饮料的人数同样多?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3、提问与解答

  (1)根据统计图上提供的信息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提问与解答。

  (2)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选择有价值的问题板书。

  (3)你能解决这些问题吗?

  全班解答,订正。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让学生充分讨论,在互动中分享、互补。

  二、拓展练习

  1、完成108页第14、15、16题。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统计。采用全班合作的方式进行。

  2、随堂练习。

  3、补充练习。

  三、课堂总结。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经历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面积的过程,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和平方米,并通过迁移体会平方分米。

  2. 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面积意义的理解,初步体会一个平面图形的面积就是这个图形包含面积单位的个数。

  教学过程

  一、 联系生活,引入新知

  出示照片和文字说明:吴江市实验小学本部校园面积大约有2个标准足球场那么大;吴江市实验小学爱德双语分校校园面积大约有4个标准足球场那么大。

  师:看了这两幅照片和这两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生1:爱德双语分校的面积比本部的面积大。

  生2:爱德双语分校的面积是本部的2倍。

  出示照片和文字说明:神舟6号飞船降落伞的面积大约有半个足球场那么大。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神舟6号飞船降落伞的面积。

  师:同学们,李老师工作的学校、神舟6号飞船的降落伞等我们并不熟悉,但是,借助足球场来打比方,我们对它们的面积就有了大概的了解。你们平时听过或者用过这样的比方吗?今天,我们就从打比方入手,学习新的知识。

  [思考:打比方初步渗透了这样一种观念:描述或者比较面积的大小如果有一个标准作参照,就可以把面积量化。这里打比方所借助的中介正是面积单位的雏形。这种比方也常见于报刊,常闻于言谈,也就有利于学生对新知学习产生一种自然、亲切的情感。]

  二、 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 创设情境,引入概念。

  师:如果妈妈问我们课桌面的面积有多大,你准备用什么东西来打比方呢?

  生1:我想用书本来打比方。

  生2:我想用树叶来打比方。

  师:那就让我们用一些物品来铺整个桌面,看看课桌面的面积到底有多少个这种物品的大小。(指导学生分别用一次性纸杯、数学练习簿、大楷簿和树叶等物品铺满课桌面,要求同一张课桌面只能用同一种物品来铺。)

  师:哪位同学能介绍一下,你是用什么物品来铺的,课桌面的面积大约有几个这种物品那么大?

  生1:我是用数学练习簿来铺的,课桌面面积大约有8本数学练习簿那么大。

  生2:我是用树叶来铺的。课桌面面积大约有15片树叶那么大。

  生3:我铺的是大楷簿,课桌面面积大约有6本大楷簿那么大。

  生4:我铺的是纸杯,我的课桌面面积大约有40个一次性纸杯口那么大。

  师:(电脑出示用四种物品铺桌面的过程)我们一起来回顾刚才铺物品的过程,(指铺满纸杯的图)纸杯那么多,你们是怎么数出来的?

  生:先数一行有10个,再数正好有4行,4 10 = 40,所以一共有40个。

  师:说得真好!(指四种铺法的图)我们用这些物品铺在桌面上,能形象地说明桌面的面积有多大。但是,看了这四种铺法和得到的结果,你觉得有什么不妥吗?

  生:这些数都不同。

  师:是啊,同样大小的桌面,怎么表示面积的数却不同呢?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生:用同样的物品来铺。

  师:同学们,还记得学习长度单位时的情景吗?当时,我们用铅笔、小刀、手来测量课桌的长,也得到了不同的'数,觉得不好,后来学习了厘米这个长度单位,解决了这个问题。所以要准确测量或计算面积的大小,就要用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的面积做面积单位。(板书:面积单位)

  [思考:在课桌面上铺物品,其实质是让学生自选单位计量面积,选择的单位不同,计量结果就不同,学生因此产生统一计量单位的心理需求。提供四种物品让学生选用,增强了不同单位,不同结果的对比度,学生统一单位的愿望也更强烈,也能突出作为单位的本质特征:同一种单位的形状、大小必须相同。指导学生数纸杯个数的过程,蕴伏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回忆长度单位的引入过程,为引入面积单位寻找了另一个固着点。]

  2. 认识平方厘米。

  (1) 学。

  师:(出示1平方厘米的模型)这是我们要学习的第一个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板书:1平方厘米)请大家从学具篮中取出同样的一个模型。观察一下,它是什么形状的?

  生:正方形。

  师:请用直尺量出这个正方形的边长。

  生:边长是1厘米。

  师:边长是多少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生: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师:(板书: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平方厘米可以用符号cm2来表示(板书:cm2),也读作平方厘米。请用笔写一写这个符号cm2。

  (2) 记。

  师:让我们一起来记住今天的第一位新朋友吧!举起1平方厘米的模型(示范),仔细看,用心记,闭上眼睛努力想,把1平方厘米印进你的脑海里,头脑中有1平方厘米了吗?

  生:(齐)有了!

  师:来,让我们拿起笔,把脑海中的1平方厘米请出来,画在纸上。(学生齐画1平方厘米。)

  师:再拿1平方厘米的模型对照一下,画对了吗?不对的可以重新改一改。(学生对照,修正。)

  (3) 找。

  师: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面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

  生1:纽扣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

  生2:我的贴花纸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

  生3:我的指甲面大约有1平方厘米。

  师:大家拿起1平方厘米的模型,和自己的指甲比一比,你哪个指甲面大约是1平方厘米?

  生1:我的大拇指指甲面大约是1平方厘米。

  生2:我的是中指。

  (4) 拼。

  师:请大家从学具篮中再取出6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用6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长方形,拼在桌面上。如果有不同拼法,可以拼好一种后,再拼另一种。(学生拼图。)

  师:同桌间互相看一看,拼法相同吗?你拼成的长方形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生1:6平方厘米。因为是用6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的。

  生2:因为它们都有6个1平方厘米。

  师:这两个长方形的形状相同吗?面积呢?

  生:形状不同,面积相同。

  师:也就是说,看一个平面图形的面积有多少平方厘米,就看它包含多少个面积单位;一个平面图形中有几个面积单位,面积就是几。

  (5) 估和量。

  师:请每人从学具篮里取出一张邮票。估计一下,一张邮票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生1:8平方厘米。

  生2:20平方厘米。

  师:你是怎样估计的?

  生:我的食指指甲面大约是1平方厘米,刚才我用食指指甲比画了一下,大约是8平方厘米。

  师:你的想法很好,但是我们有1平方厘米的模型啊。大家把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铺在邮票上,看看它的面积到底有多少!(学生发现一个人的面积单位数量不够,于是与同桌合作。)

  师:邮票的面积是多少?

  生:(齐)12平方厘米!

  师:为什么?

  生:它的面上能铺12个1平方厘米。

  师:请每人再拿出一张电话卡。先估计面积是多少,再用面积单位检验。(由于面积单位的数量不够,指导学生用印有1平方厘米方格的面积量具来测量。)

  师:我们一起来数一数电话卡的面积。(实物投影仪展示蒙着量具的电话卡)

  生:先数整格的,一行有8格,共6行,6 8 = 48,接下来2个半格或3个小半格可拼成1格,大约是56平方厘米。

  [思考:五个层次的学习活动,以丰富的学习方式、流畅的活动过程、细腻的指导帮助,引导学生经历建立1平方厘米概念的过程。在建立概念的同时还注意充分挖掘这些环节的内涵,比如,看一个平面图形或物体表面的面积有多少,就是看它含有多少个面积单位,这与引入面积单位时学生所产生的心理需求相呼应;再如,数电话卡面积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严谨细致的习惯。]

  3. 认识1平方米。

  师:你们估计黑板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演示用1平方厘米量)你们觉得怎么样?

  生1:太小了!

  生2:应该有一个大一点的面积单位。

  师:还真有一个大一点的面积单位。(出示1平方米的正方形布)猜猜看,这个面积单位应该是什么?

  生:平方米。

  师:能说说怎样大小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吗?

  生: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板书)

  师:会用符号表示平方米吗?写在本子上。(请学生在黑板上写m2)

  师:(出示4块1平方米的布,发给每个小组1块)每组的同学先商量,准备在1平方米的布上铺什么物品,再实际铺一铺,看能铺多少这种物品。

  学生分组铺物品,三个组分别铺书本、书包、椅子,还有一个组挤着站在1平方米的布上。

  师:请每组派一个代表介绍本组铺物品的情况。

  生1:我们组在1平方米的布上铺了24本书。

  师:可你们并没有铺满,怎么知道要24本书的?

  生1:因为一排铺了6本,可以铺4排,一共能铺24本。

  生2:我们在1平方米上铺了9个书包。

  生3:1平方米上可以放4把椅子。

  师:我们一起来数一数1平方米上可以站几个人。

  生:(齐)1、2、313人。

  师: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

  生1:(指屏幕)这个屏幕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

  生2:我家的桌面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

  生3:有的电视机的屏幕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

  师:这块黑板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

  生:(齐)2平方米。

  [思考:用平方厘米量黑板的面积,使学生产生进一步探索较大面积单位的需求。平方米的意义和符号都放手让学生自己解释或书写,是刚才认识平方厘米时积累的经验的即时运用。让学生自选物品铺满1平方米,是教材中站人活动的拓展,也是先前课桌面上铺物品活动的延伸。最后又回到黑板的面积,整个认识过程浑然一体。]

  4. 认识平方分米。

  师:你们还想学习什么面积单位?(平方毫米、平方分米等)再学一个平方分米,好吗?你认为1平方分米有多大?平方分米怎样用符号表示?

  生: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在黑板上写出dm2)

  师:学具篮中有一个1平方分米的模型,你能把它找出来吗?(学生找到模型)对照这个模型,用手比画出1平方分米的大小。(示范并指导学生比画)

  师: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

  生1:(举起学具篮)这个篮子的底面大约有1平方分米。

  生2:插座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

  三、 巩固练习,内化新知

  师:下面我们做些练习来巩固新学的知识。请看课本第79页想想做做第2题。自己在书上完成。(学生完成练习)

  师:我们先看方桌面的面积大约是64

  生1:平方厘米。

  生2:平方分米。

  师:你同意谁的意见?

  生:64平方分米。因为刚才电话卡的面积是五十多平方厘米,方桌面比电话卡大多了。

  师:再看信封的面积大约是200

  生:平方厘米。

  师:操场的面积大约是3600

  生:平方米。

  师:最后看第一小题。谁把这个问题再读一读,要读出点味道来。

  生:数学书封面的长大约是24

  师:谁来回答?

  生1:平方厘米。

  生2:厘米。

  师:今天学的是面积单位,你为什么填了长度单位呢?

  生:24是数学书封面的长。

  师:你看题真仔细!我们认识新朋友面积单位,可不能忘了老朋友长度单位哦!(把黑板上的1平方分米贴在1平方米的左上角,再把1平方厘米贴在1平方分米的左上角)看了贴在一起的面积单位,你有什么想法?

  生:它们相差很大。

  师: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以后我们会进一步学习。

  [思考:把第一小题放在最后反馈,既不干扰练习重点,顺着学生的思路把面积单位逐个再回忆一遍,又能集中注意,拓宽认知结构。三个面积单位的对比,形象鲜明,为后面学习进率埋下伏笔。]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五年级下册P60~62

  教学目标:

  1.明确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及单位“1”等概念。

  2.知道分数是怎么产生的,分数是什么,分数有什么作用,体会认识事物的一般思维方式。

  3.在学习中能运用观察、分析、比较、辨析等方法,会合乎逻辑,较准确地阐述自己的和观点。

  教学重点: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及单位“1”等概念的建立

  教学难点:理解单位“1”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了解起点:关于分数,你已经知道了什么?在自学中,你又了解到哪些概念,又有什么困惑?

  2、明确学习目标。

  3.揭题:今天让我们继续来研究分数的产生与意义。

  (板书课题:分数的产生与意义)

  二、展开

  (一)分数的产生

  1、出示主题图1,介绍:古时候,人们在结绳计数时,遇到了困难,请看:你觉得剩下的长度用什么数表示比较合适呢?

  为什么?

  2、出示主题图2,说一说:每人分到()个月饼,

  ()包饼干。

  3、:在进行测量、分物或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分数来表示。

  4、介绍分数的演变过程:据记载分数在3000多年前,古埃及就出现了分数记号;在0多年前,我国用算筹表示分数;后好,印度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分数,在公元12世纪,阿拉伯人发明了分数线,这种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二)感受分数的意义,建立单位“1”的概念

  1、在每一幅图上表示出1/4(了解了分数的产生过程,你会用分数来表示吗?)

  *学生涂一涂并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反馈:说说你的想法

  *质疑:观察:刚才在用1/4表示的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小组交流:说说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出一个物体、多个物体)

  学生汇报、教师追问:为什么都是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1

  份,可相对应的是1、2、3呢?(总数的`不同)

  2、感知概念:单位“1”、分数的意义

  移动()说明:一个圆,一条线段,我们把它叫做一个物体。(板书:一个物体)还有哪些是一个物体?

  移动()它们为一个整体。

  (板书:一个整体)

  (注意引导辨析:一个计量单位例:1米长的线段的1米,就是计量单位,哪些是一个整体?)

  3、揭示概念: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多个物体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叫单位“1”。

  4、强化延伸。

  这几幅图中,单位“1”可以指什么?

  (哪些可以看作单位“1”)

  单位“1”指什么?

  单位“1”指什么?

  5、分数概念:

  (1)除了我们刚才表示过的以外,

  你知道用还可以表示什么?

  (2):能用1/4表示的有很多很多,只要是把单位“1”

  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1份的数,都可以用1/4来表示。

  你们都已经能正确地表示1/4了,那么别的分数你们能表示吗?

  (3)其它分数课件演示

  ①谁能用分数表示出阴影部分的大小?

  你是怎样想的?

  这一部分呢?

  这一部分呢?为什么都用表示?

  (4)归纳意义:

  通过上面的学习,像这些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

  这样的1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板书概念)

  6、巩固练习:

  (1)用分数表示空白部分,并说一说。

  里面有()个

  里面有()个

  里面有()个

  里面有()个

  观察:有什么发现?知道叫什么?追问:为什么是分数单位?

  :整数我们学过计数单位,6里面有几个一,60里面有几个十。个、十、百……是计数单位,分数也应有分数单位。

  7、分数单位:看看书上是怎样定义分数单位的。(读一读)

  三、练习

  1、5/6分数单位是(),5/7……5/100,51/100,

  2、在四幅中选一幅表示出5/6。

  (1)学生活动。

  (2)反馈。(逐一反馈,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①第4幅,还可以用分数()表示,两个分数大小(一样),

  什么不一样?(意义、分数单位)

  ②第一幅,去掉“”,还可以用什么分数表示?

  想用表示,怎样表示让人一眼就可看出?

  (每个○平均分成2份)还可以用哪个分数表示?

  :可以用很多个分数表示,它们只是大小相等,意义、分数单位不一样。

  四、拓展:

  出示两朵笑脸,是××同学这学期所得笑脸总数的1/5,这学期他得了()朵笑脸,是××同学这学期所得笑脸总数的

  1/8,这学期她得了()朵笑脸。

  设疑:同样是2朵笑脸,为什么一会儿是1/5,一会儿是1/8,你是怎么想的?

  五、

  收获?这节课你的表现用一个分数表示?如果表现非常棒可得10分,那你能说说你根据自己的你能的几分?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3-22

小学的数学教案03-24

小学数学教案06-12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7-27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0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22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9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8-14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17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