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9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扇形统计图,众数与中位数。
在前几册教材中教学了条形图和折线图,学生初步了解这些统计图的特点,能够有选择地使用。扇形统计图与条形、折线图不同,它反映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表达各部分占总数的百分之几。因此,教学扇形统计图,使呈现统计数据的形式更多样了。
众数与中位数是常用的统计量。在许多场合,平均数不能确切地反映一组数据的基本情况,经常使用众数或中位数来显示。因此,教学众数与中位数能提高数据分析的能力。
全单元编排4道例题、两个练习,把内容分成两段。
例1和练习十五,教学扇形统计图;
例2~例4和练习十六,教学统计量。例2讲众数,例3、例4讲中位数。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看懂扇形图,利用数据解决问题。
扇形统计图的教学要求是看懂图的内容,理解图上的每个百分数的具体含义,能利用图呈现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计算。不教学制作扇形统计图,因为画扇形比较麻烦,不必把教学精力耗费在画图上。
学生有圆的认识,有百分数的概念,能够看懂扇形统计图。
看图、交流,理解图里的信息。例1让学生看我国陆地地形分布情况统计图,在小组里交流看到了什么,看懂了什么。教材呈现了交流的场景,虽然学生的讲述不完整,但都说出了从图中获得的信息和自己的理解。有人说得具体些,有人说得概括些,通过交流可以整理出以下三点:这幅统计图用一个圆表示我国国土总面积;圆被分成大小不同的5块,每块表示一种地形,哪种地形的面积大(小),统计图里相应的那块就大(小);标注的五个百分数,分别表示五种地形的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百分之几。
计算、填表,体会图的特点。例题告诉学生,我国国土总面积是960万平方千米,让他们算出各类地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计算要利用图中的各个百分数,从而体会扇形统计图表示的是各个部分数量与总数量的关系,知道它与条形、折线统计图的不同。
比较、估计,利用图的特点。扇形统计图通过各个扇形有大有小,反映各个部分数量有多有少。图的直观形象,容易引发比较、估计和判断。练一练第2题,看着统计图,学生会想到我国的人口多,人均占有的国土面积少。练习十五第1题的两幅扇形统计图里能清楚看出哪天的食物搭配比较合理。第2题把果盘看成一幅扇形统计图,根据花生米所占的面积,能估计出其他几种干果所占的面积。解答这些题利用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又进一步体会了它的特点。
2.整理数据,认识众数。
例2教学众数的知识,包括众数的含义,得到众数的方法,以及众数的'实际应用。
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由于出现的次数最多,因而有一定的代表性。
观察表格,初步感受众数。表格呈现9人做黄豆发芽试验的数据,学生最感兴趣的是哪些人的试验做得最好。例题因势利导,让学生找出发芽几粒的人数最多,有几人。通过发芽17粒的人最多,感受17是这次实验发芽粒数的众数。
排列数据,理解众数的意义。教材把表格里9人的发芽粒数依次排列,指出这些数据中17出现的次数最多,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在这句话里讲了众数的意义: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还含有求众数的方法:在一组数据中寻找出现次数最多的数。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意义建构众数的概念。
求平均数,区别新旧概念。众数和平均数都是统计量,平均数是三年级教学的。教材要求学生算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通过计算回忆平均数的知识,体会平均数与众数的意义不同,求法不同,从本质上区分这两个概念。
联系实际、应用众数。第79页练一练第2题,如果把上周销售男鞋的尺码一双一双地记录下来,在这组数据中25.5出现的次数最多,有48次,因此25.5是众数,这个众数会影响鞋店今后的进货。
3.分析数据,认识中位数。
例3和例4教学中位数,前一道例题以形成概念为主,后一道例题教学算法。
创设情境,产生需要。例3呈现一张九名男生的跳绳成绩记录单,对7号男生的成绩进行分析。有人利用平均数,指出7号男生跳的比平均数少,意味他的成绩不够好。有人把九名男生的跳绳下数从多到少排列,发现7号男生处在第三名,认为他的成绩不错。不同分析出现不同的评价,而且差异明显。为什么跳的比平均数少,成绩还是第三名?是许多学生的疑问,教学中位数就能解开这个疑。
排列数据,讲解概念。一组数据的中位数,是指这组数据按大小顺序依次排列,处于最中间的那个数。这既是中位数的概念,也是找中位数的方法。教材把九名男生的跳绳成绩从大到小排列,很容易找到中间的数,理解它就是中位数。
评价7号男生的成绩,用中位数合适。九名男生中有2人的成绩十分突出,分别是182下和170下,这两个优异成绩拉高了全组的平均成绩。事实上,九人中只有2人的成绩在平均数之上,其余7人的成绩都低于平均数。可见,平均数在这里并不反映一组数据的实际状况,用中位数表示这组男生的跳绳水平比较合适。
一组数据的个数如果是偶数,按大小顺序排列,正中间有两个数。求这组数据的中位数的方法,是例4的教学内容。
适时指点算法。例3初步教学中位数的意义和求法,例4寻找十名女生跳绳成绩的中位数,学生会主动把这些女生的跳绳下数按大小顺序排列。在找中位数时,发现这组数据一共10个,正中间有两个数,于是产生疑问中位数是几呢?教材适时指出:正中间有两个数的,中位数是这两个数的平均数。在教材的指点下,学生通过计算正中间的104和102的平均数,得到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03。
用中位数分析、评价数据。求得中位数103,把10号女生的成绩同中位数相比,可以看到略小于中位数,表明这名女生的成绩在整体中的位置是较偏后的。仍然用中位数评价其他女生,可以判断各人的成绩在整体中的大致位置。
像这样用中位数进行数据分析,比平均数方便,有时比平均数合理。
4.选用合适的统计量,反映数据的实际状况。
到现在为止,陆续教学了三个统计量,分别是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有些时候,三个统计量都能确切反映数据的基本情况。也有些时候,统计量会引起误解,有误导作用。所以,选择合适的统计量是十分重要的。
选用统计量又是比较复杂而困难的。本单元只是初步教学选用,要求不高,难度不大。
如果一组数据的众数出现的次数很多,这时的众数具有代表性。第82页练习十六第1题里,十名男生身高数据的众数是153,众数在这组数据里出现了3次。十名女生身高数据的众数是148,众数在这组数据里出现5次。显然,女生身高的众数更具有代表性。
如果一组数据里有极端数据,这时的中位数具有代表性。这里所谓的极端数据,是指和其他数据相比,明显大许多或小许多的数。极端数据影响了平均数的代表性,会把平均数拉大或者拉小。第81页练一练2位同学家庭住房面积分别是43平方米和50平方米,比其他同学家庭住房面积小得多。因此,九位同学家庭平均住房面积只有77平方米,低于中位数84。如果选一个统计量表示这九位同学家庭的住房情况,中位数是比较合适的。第81页第2题里,A飞机的飞行时间特别短,是一个极端数据。这个数据使八架飞机的飞行时间的平均数明显小于中位数,也使平均数失去了应有的代表性。如果A飞机不飞,其余七架飞机的飞行时间里没有极端数据,平均数和中位数应该比较接近,都可以用来表示七架飞机的飞行水平。第3题里工资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分别是1800、1100、1000,平均数远远大于中位数和众数,是由于总经理与副总经理的工资远远高于其他人。反映员工工资实际情况的统计量应该选中位数或者众数。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P53例4,课堂活动3题,练习八第3、4、5、6、7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三位数的退位减法,能正确计算。
2、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及与同伴积极合作 的意识。
教学难点:
解决实际生活中两步计算问题的思考方法和步骤。
教具准备:
主题图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只列式,不计算。
1、比276多308的数是多少?
2、一个加数是355,另一个加数是361,和是多少?
3、减数是84,被减数是436,差是多少?
4、555比427多多少?
二、学习例4
1、小朋友喜欢看电影吗?今天育才小学组织全校学生看电影。电影院 里有800个座位,男同学有327人,女同学336人,电影院还剩多少座位?
2、生先独立思考怎样列式计算,再在小组里讨论说一说。
3、师指名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再板书。
第一种:⑴先算男同学和女同学一共有多少人?
327+336=663(个)
⑵再算还剩多少个座位?
800-663=137(个)
说一说怎样算出800-663的得数的?
师在计数器上演示计算的过程。然后再板演竖式计算。
第二种:⑴先算出男同学坐了以后剩多少个座位?
800-327=473(个)
⑵再算女同学坐了以后还剩多少个座位?
473-336=137(个)
4、小结三位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三、课堂活动:
第3题。(引导学生理解“平衡”的意思是“相等”)
四、课堂作业:
1、第3题,指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猜想、分析等活动来认识条件 和问题。然后再列式计算。
2、第4题,学生可按自己的`理解直接说出4个250就是1000,所以够吃4 天。也可以列成加法250+250+250+250=1000,还可以列成减法1000- 250-250-250-25-=0。
3、第6题,先让学生认识图形,明确水表、电表、气表下面写出的 数,就是水、电、气本月底的读数,并填入图下的表中,再分别算 出本月使用数。
4、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直接填在书上)
五、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在观察、画图和交流等活动过程中,认识射线和直线,掌握线段、射线和直线的特点及其联系。了解从一点可以画无数条射线,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并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知道两点间的距离。
2. 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角的认识,会用符号表示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及相应的读法。
3.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能应用所学知识描述生活现象。
教学过程
一、 感知射线从生活中引入
教师打开激光灯,光线射向教室对面的墙壁上。
提问:在墙上你看到了什么?(一个光点)这个光点是从哪里发出的?
再问:如果把激光灯的发射点和墙上的光点看作两个端点,那么中间的一条光线可以看作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线段。
提问:线段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后,让学生根据线段的特点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评析:用学生熟悉、喜爱的激光灯射出的光线引入,贴近学生的生活。同时,及时将具体的生活实例上升为抽象的数学概念,有机孕伏与复习了线段的特点,为射线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提问:如果把激光灯射出的红色光线射向天空,你还能找到光线尽头的那个光点吗?(不能)这条光线会怎样?(这条光线会射得很远很远,看不到尽头。)
追问:这条光线还能用线段表示吗?为什么?
讲解:对!我们可以把这样的光线看作是射线。(板书:射线)
出示教材第16页的情景图。
提问:这幅美丽的夜景图中,那五光十色的灯光都可以看作是射线吗?为什么?
谈话:但图上只能看到这些光线的一部分,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清楚地画出这些射线呢?请大家在自己的练习本上试着画一画。
学生画出的图形可能有:
反馈时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比较,明确: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可以向一端无限延长。
提问:你还能举出生活中有关射线的例子吗?
[评析:揭示了线段的概念后,通过光线射向天空,射得很远很远,看不到尽头,让学生初步感受无限。同时,让学生在尝试画射线的活动中理解和体会无限延长的含义,感受并理解射线的特点。]
二、 认识直线在操作中体会
谈话:想象一下,如果把线段的两端都无限延长,会得到怎样的一条线呢?你会画一画吗?
学生画出的图形可能有:
师生共同评价,并通过讨论明确:直线没有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长。
讲解:(指学生画出的直线)我们把这样的线叫做直线。(板书:直线)
提问:那你会把一条射线变成一条直线吗?
指名在实物投影上把射线的一端无限延长,得到一条直线。
小结:直线有哪些特点?
[评析:在对射线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大胆想象,自己画直线,使学生对直线的认识建立在实际操作和想象的基础上。同时,要求学生将射线变成直线,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体会射线与直线的联系与区别。]
三、 形成概念在比较中整理
谈话:我们在认识了线段的基础上,又认识了射线和直线,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线段、射线、直线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可以在小组内互相讨论。
学生活动后,组织交流。(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整理线段、射线和直线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板书。)
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题目。
学生口答,并说一说判断的理由。
[评析:线段、射线和直线的联系和区别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教师放手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整理,使学生在归纳中有效区分三者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加深了对射线和直线的认识,形成了合理的知识结构。]
四、 知识延伸在实践中提炼
1. 画一画。
提问:如果老师要你画一条线段、射线、直线,你会画吗?(学生按要求画图)
再问:如果老师要你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射线、直线,你会画吗?为什么?
谈话:如果老师要你以一个点为端点画一条射线,你会画吗?试一试从这个端点能画几条这样的'射线?(学生尝试画图)
小结:从一点起能画出无数条射线。
谈话:如果老师要你经过一点画一条直线,你会画吗?可以画几条?先想一想,再试一试。
小结:经过一个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
提问:如果老师要你经过两点画一条直线,你会画吗?可以画几条?
学生尝试画图,并组织交流。
小结: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2. 说一说。
谈话:其实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例子在生活中用得很多。你能找到这样的例子吗?(学生举例)
[评析:让学生在画线段、射线和直线的交流与实践过程中,既巧妙复习了线段、射线和直线之间的联系,又适时归纳出经过一点可以画出无数条射线,经过一个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和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同时,将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知识及时拓展到在现实生活中,帮助学生体会数学的实际价值。]
3. 想一想。
出示下图,谈话:小明从学校回家有A、B、C三条路线可以走,你认为小明选择哪条路回家最近?
谈话:这只是我们凭生活经验得出的结论,如果量一量呢?请同学们动手量一量。
学生反馈测量结果。
谈话: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连结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就是两点间的距离。
让学生在纸上画两个点,量出它们之间的距离。
[评析: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测量、交流,明确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连结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就是两点间的距离,从而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上升为数学知识。]
五、 角的概念在自学中获取
谈话: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经过一个点可以画无数条射线(指学生画的从一点引出多条线段的图形),请同学们看这里的图,你能从中找到我们已经认识的图形吗?
谈话:我们在二年级时已经初步认识了角。请大家想一想,关于角我们已经知道了些什么。再打开课本第17页,自学例题,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对于角,你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学生自学后,组织反馈,并通过讨论使学生弄清以下问题:什么是角?角由哪几部分组成?角用怎样的符号来表示?
提问:你能画一个角,并标出角各部分的名称吗?自己试一试。
学生活动后,师生共同评价。
[评析:由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射线巧妙地引入角,形象地突出了角的两条边是射线这一关键,使学生对角的认识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提升。]
六、 练习拓展在辨析中提升
1.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提问:图中有几条射线,组成了几个角?它们各是什么角?
引导学生有序观察、思考,明确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
七、 回顾反思在生活中延伸
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延伸:在我们的生活中藏着很多数学知识。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在生活中也有很多应用,同学们课后可以继续找一找,看一看,并将你的发现与其他同学分享。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相遇问题(教材第71、72页)
教学目标:
1、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相遇问题的结构特点,能根据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解决求相遇时间的问题。
教学难点:
掌握列方程解具有两积之和(或差)的数量关系的应用题的解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说一说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
2、应用。(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40千米,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2)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40千米,200千米要行几小时?
3、列方程解应用题,关键是要找出题中的什么?,再根据找出的什么列出方程。
二、探索新知
1、揭示课题。
师:数学与交通密切相联。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相遇问题。
板书课题:相遇问题。
2、创设结伴出游的'情境。课件出示教材第71页的情境图。
从图中找出相关的数学信息。
生1:淘气的步行速度为70米/分,笑笑的步行速度为50米/分。
生2:淘气家到笑笑家的路程是840米。
生3: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相向而行。
第一个问题:让学生根据信息进行估计,两人在何处相遇?
因为淘气的速度快,笑笑的速度慢,所以估计相遇地点在邮局附近。
第二个问题:画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第二、第三个问题。
通过画线段图帮助学生找出等量关系。
淘气走的路程+笑笑走的路程=840米
第三个问题: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解:设出发后x分相遇,那么淘气走的路程表示为:70x米,笑笑走的路程表示50x米。则方程为
70x+50x=840
学生独立解答。
3、在这个相遇问题中,除了用方程来解答外,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问题?试一试。
根据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列出算式
840(70+50)
三、应用新知,拓展练习
1、如果淘气的步行速度为80米/分,笑笑的步行速度为60米/分,他们出发后多长时间相遇?请写出等量关系并列方程解答。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加法(三年级实验教材数学说课教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8页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计算法则,会笔算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学会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位算。
2、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一、复习检查(全班做,请学生板演)
364287
+72+88+49
结合扮演情况进行评议。
二、新课
1、谈话: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连续进位的加法,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部分内容。我们再来看“中国部分动物种数统计表”。
用图表或屏幕出示该表,框出下面部分。
爬行类
376
两栖类
284
提问:谁能就这两个数据提出一个加法计算的问题?
——爬行类和两栖类的.已知种类一共有多少种?
列式算式:376+284
分小组讨论并在全班汇报
师:同学们看看教材第18页的男孩子和他的估算方法。
归纳:在进行三位数的加法估算时,一般可以把加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数或几百几十,再用口算的方法估计和的范围。这种方法在我们生活中应用是非常广泛的。
3、师:请同学们用竖式算一下
学生独立计算(同时教师板书)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自学预设:
自学内容自学P43内容
指导方法自学P43
思考:
1、底面积是什么?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积是怎么求的?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怎样?
尝试练习试着完成P43的做一做的第2题
教学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的统一。(完成P43内容及P45第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并会灵活地应用公式进行体积计算。
2.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下图中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
2、填空。
(1)长、正方体的体积大小是由确定的。
(2)长方体的体积=。
(3)正方体的体积=。
二、探索研究
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
通过预习你观察到到了什么?
生:图中画阴影部分的那一面我们把它叫做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底面。师强调:这个面是由摆放的方式决定的。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面积。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的面积叫做底面积
(2)怎样求长方体的底面积?(长方体的底面积=长×宽,即S=ab)怎样求正方体的.底面积?(正方体的底面积=棱长×棱长,即S=)
(3)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统一
思考:我们能不能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统一成一个公式呢?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底面积×高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底面积×棱长
结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用字母表示:V=sh
3.练习:
完成P43“做一做”第2题。讲解:“横截面”通过实物直观演示,让学生理解他的实际意义,懂得一个物体平放,立体图形的左面和右面就叫做横截面,如果竖起来,横截面就成了底面。所以
三、巩固练习:完成P45题8。
四、练习拓展:
1.计算:
2.一根长方体木料,它的横截面的面积是0.15,长2m。5根这样的木料体积一共是多少?新课标第一
3.有100块底面积是42,高6cm的立方体石块。这些石块的体积一共是多少?
4.一个正方体的棱长的和是48cm,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会口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历经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的概括过程,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对数学知识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
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的各种算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出示世园会吉祥物)小朋友们好!我是20xx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的吉祥物长安花,今天我要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你们要是想去世园会看漂亮的花朵呢,只需要闯过两关就可以啦!你们有信心吗 ?
闯关游戏:
第一关:开火车出示口算
2+4 8-2 4+5 6+2 9—5 2+5
口算时强调计数单位如2+4,表示2个一加4个一得6个一,所以3+4=7
第二关:我会填
40里面有()个十。 7个十是()。 6个十是() 10个十是()。
1、走进世博
看!来了这么多游客,还有小朋友呢。请孩子们仔细观察,你看到了哪几种颜色的花;观察这一块,你发现了哪些和花有关的数学信息?(有20盆红花,10盆黄花,紫花30盆)根据红花20盆,黄花10盆,紫花30盆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请四人为小组相互说说。
2、汇报
师:你们小组提出了哪些数学问题?
学情预设:红花和黄花一共有多少盆?黄花和紫花一共有多少盆?红花和紫花一共有多少盆?黄花比紫花少多少朵?紫花比红花多多少朵?…(根据学生板书:一共有多少?多多少?少多少?还有多少?)
师:小朋友们,真能干,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老师为你们高兴。
1、 根据问题,让学生列出算式。
板书:10+20 20-10
10+30 30-10
20+30 30-20
2、 仔细观察这六题,你发现了什么?(揭题: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二、探究新知
1、 交流算法
师:刚才很多孩子还没有学就已经算出了10+20=30,很棒!那你们是怎么算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
交流汇报:你们组有哪些方法?
a.数的方法:10、20、30。
b.摆小棒:先摆一捆小棒,再摆两捆小棒,一共是3捆小棒,所以10+20=30
c.数的组成:10和20组成30。
d.用十作单位:10里面有1个10,20里面有2个10,加起来一共是3个10,也就是30。(课件演示)
e..计算的方法:因为1+2=3,所以10+20=30。……
2、 组织评议
师小结:小朋友真会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有数数的,有计算的,有用数的组成,你喜欢哪一种方法。
不管你喜欢哪种方法,结果都是一样的,老师也喜欢这种算的方法,就是把10、20看作1个十、2个十,就把10+20变成了1个十加2个十,合起来是3个十。20+30怎么算?50+40呢?40+60呢?
3、 尝试计算减法算式。
(20-10,30-10,30-20)
你又是怎么算的?同桌商量一下。
交流汇报:
生1:我是用摆小棒的方法,三捆减去一捆就剩下两捆,两捆就是20
生2:我是用看减想加的办法算出来的.,因为10+20=30,所以30-10=20
生3:3-1=2,30-10=20
师结合图演示,从3个十里去掉1个十还剩2个十,所以30-10=20.这样想的孩子请举手。补充70-20呢?100-40呢?
同学们游玩了世博,还解决这么多问题真能干!
三、动手操作,感知算理,归纳算法
师:接下来让咱们先活动活动小手“摆一摆、算一算,看看谁的小手最灵巧”。30+40 70-30
哪位同学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摆的?
(先拿3捆是30,又拿4捆也是40,合在一起是7捆,就是70根)
(先拿7捆是70,又拿走3捆也是30,就剩4捆,就是40根)
师: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应该怎样计算呢?
四、巩固拓展,以算促用
(课件出示)工作人员见我们小朋友这么聪明、可爱给大家送来了矿泉水快来看呀!
师:一盒有多少瓶?(10瓶)一盒就是几个几?(一个十)左边有几盒?那右边呢?现在请孩子们根据图马上完成算式式。(展示订正)问:40+20指图说你是怎么算的?60-20呢?(重在说算法,结合图)
渴了矿泉水我们继续游玩吧(课件出示)
师:咦,到底该走哪条路呢?别急!有明明支招呢!咱们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学生算完后)哪位同学愿意说一说?
通过这3组题,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上下两题的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
学生汇报,并相互出一些这样的题考考你的同桌。
3、 你们这么棒让老师很骄傲,我请你们吃水果算对水果上题才能得到吆!说说你是怎么想的?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4、该回家了开火车,第一个同学当火车头先编一个题,第二个同学用前一个同学的得数在编一个题,加减法不限,如生1 说20加40等于60,生2 说60减50等于10……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有什么收获?(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保护环境、……)只要爱观察,爱动脑,你会发现,身边处处有数学,你每天都能学得开 心,玩得快乐!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2个生字,理解关键性词语的意思,如“信息、信息高速路、便捷、网上购物、拍卖、五州四海、电子邮件、羡慕”等。
2.能正确朗读课文。能读懂本课的内容,了解叙述的顺序。
3.了解电脑网络的意义和用途及有关知识,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1.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初步认识网络的用处。2.增长学生的.见识,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关心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学情分析:了解电脑网络的意义和用途,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使用的动手能力。
教学准备:
生字小黑板、计算机。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思路及过程:
第一课时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学生谈自己的想法感受。小结,过渡
二、检查预习,顺情引导。
1.检查学生认识生字情况,(课件1出示词语)比较难理解的通过各种方式理解:
1)联系上下文理解
2)通过肢体语言理解
3)在实际生活中理解
2.检查学生初读课文情况,整体感受课文内容
3.评价(学生自己评价,学生之间评价,老师评价)
4.小结,过渡
三、协作学习,解决疑难。
1.默读课文,试着自己读懂课文。2.小组内讨论交流。3.汇报自学成果,教师相机引导。
4.抄写词语。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听写生字、词。二、精读课文。1.再读课文,老师出示自读要求(课件出示2。a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b边读边想,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明白;c请教周围伙伴解决问题,还是解决不了的旁边打上问号,一会儿告诉老师。)
2.学生提出问题(简单的老师随即解决)。
3.师生共同归纳问题。
老师随即打出问题。
学生可能会说:为什么电脑网络这个新鲜玩意儿到底是什么呢?网络到底神奇在哪儿?(出示课件3)
4.分小组讨论以上问题。
(以一小组为例,重点说明。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指导朗读,充分利用身边的多媒体辅助工具,例如投影仪,可出示课文内容,用各种方式读:例如指名读,评价,赛读;师范读)
5.其他小组也可按照这个小组的汇报方法交流,也可有自己的想法。
三、总结全文,拓展练习。
1这篇课文给你了一个什么样的感受?
2.联系生活实际,说说电脑网络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了什么影响?
3.老师出示宽带网,给学生提供一些比较好的网站,学生也可以自主查阅更多网站,亲身感受宽带网带来的神奇。
4.把自己的知道的网络用处写下来,如果有时间可以进行交流。
四、板书设计。
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公路
互联网(奇妙)
查阅信息
建立联系
网络购物
其他用途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 结合生活情境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
2. 在观察、操作、比较和交流等活动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 情境激趣
师:在数学王国里住着许多可爱的图形娃娃,他们整天在一起唱歌跳舞,玩得可开心啦!(课件播放许多图形在一起跳舞的场景)在这些图形中,数角最可爱了,小朋友想认识它吗?
生:想!
师:那我们今天就一起去认识图形王国里的新朋友角,好吗?
揭示课题:认识角。
[评析:新课伊始,通过学生喜爱的童话情境,开门见山地引入新课,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 自主建构
1. 联系生活实例感知角。
课件出示教科书第68页的情境图。
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幅图,图中哪些地方有角?请小朋友上来指一指。
生1:三角尺上有角。
师:你能指出三角尺上的角吗?
学生指角时,教给学生指角方法(先指角的两边,再在角的两边之间画弧线)。
师:还有什么地方有角?你能上来指一指吗?
生2:正方形上有角。(边说边到投影上指)
生3:剪刀张开的地方有角。(边说边指)
生4:钟面上有角。(边说边指)
2. 抽象出角的图形。
师:如果把这些角画出来,是什么样的图形呢?请小朋友看屏幕。
动画演示,分别画出剪刀、长方形纸片、钟面上的角。
师:(指画出的角)像这样的图形都是角。角就藏在我们的身边,请小朋友试着找一找在我们周围哪些物体的面上有角。
组织交流,并让学生指出课桌、数学书等物体面的角。
[评析:利用学生熟悉的事物,让学生在找角、指角的活动中感知角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抽象出角的平面图形,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角的表象。]
3. 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请小朋友看老师画一个角。(画角,指角的一条边)这条直直的线是角的一条边,(指角的`另一条边)这条直直的线,是角的另一条边,(指角的顶点)这里的一个点是角的顶点。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师:(拿出三角尺,指其中一个角)这是三角尺上的一个角,你能分别指出这个角的顶点和边吗?
指名指一指三角尺上角的顶点,摸一摸角的两条边,说一说自己的感觉。
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三角尺,同桌两个人合作,指一指三角尺上角的顶点,摸一摸角的两条边。
学生操作。
师:(指投影上的三个角)你能分别指出这里三个角的顶点和边吗?
指名到投影前指出每个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评析: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的结论,教师没有让学生去探索和发现,而是以讲解的方式告诉学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有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表象。随后的指一指、摸一摸等活动,既巩固了角的各部分名称,又丰富了学生的感知,加深了对角的认识。]
4. 练一练。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师: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生:第一个图形是角。
师:你能指出它的顶点和边吗?
学生到屏幕前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继续完成后面三个图形的判断,并说明理由。
5. 感知角的大小。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角,想不想自己做一个角呢?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请大家根据需要自己选择合适的材料想办法做出一个角来。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做角的方法多。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师:请把你们做好的角举起来给大家看看。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介绍自己是怎样做的。有用小棒摆的,有用直尺画的,有用纸折的,有用硬纸条钉的
师:小朋友真了不起,用不同的材料做出了这么多的角。我们来看这位小朋友做出的角(拿出用两根硬纸条做成的角,使角的两条边重合),请大家仔细观察,说一说这个角在怎样变化?(边说边旋转角的一条边,使角慢慢变大)
生1:角的一条边在动。
生2:角在变大。
师:再仔细观察,说一说这个角在怎样变化?(边说边旋转角的一条边,使角慢慢变小)
生:角在变小。
师:你能用两根硬纸条做一个角,并像老师那样,转动角的一条边使角变大或变小吗?自己在下面试一试。
学生按要求活动,教师巡视并作适当指导。
师:(出示一个角)老师这里有一个角,你能用手中的角转出一个比老师的角大的角吗?(学生操作,教师注意指导)
师:能转出一个比老师的角小的角吗?(学生操作)
[评析:学生用两根纸条做出了一个角,是教学过程中自动生成的教学资源。教师敏锐地捕捉了这一资源,通过转动角的一条边使角变大或变小,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角的大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6. 比较角的大小。
课件出示教科书第69页第二个例题。
师:这里的四个钟面,时针和分针形成了大小不同的角。你能看出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吗?
生1:第一个钟面上的角最大。
生2:第三个钟面上的角最小。
师:你们的眼睛真亮,一眼就看出来了,剩下的两个钟面上的角哪一个角大呢?
生1:第二个钟面上的角大。
生2:第四个钟面上的角大。
师:到底哪个角大呢?请小组内的小朋友一起合作,想一想怎样比较这两个角的大小。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并参与小组的讨论。
师:你有办法比较这两个角的大小吗?
生1:可以用三角尺上的角去量。
生2:可以数钟面上的格子。
生3:可以把两个角重叠起来,看哪个角大。
师:你能给大家演示一下吗?
学生上台演示,把两个角的顶点和一条边分别重叠起来,另一条边分别在重叠的这条边的同一方向。
师:现在你知道哪个角大了吗?
生:第四个角比第二个角大。
[评析:从通过观察可以确定两个角的大小,到通过观察不能确定两个角的大小,引起了学生认知结构的不平衡,促使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和反复实践,找到比较角的大小的新方法,发展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了数学思考能力。]
三、 巩固延伸
1. 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说一说每个图形中各有几个角,为什么第一个图形中只有1个角。
2. 想想做做第3题。
师:下面的图形各是几边形?各有几个角?请在书上填一填。
学生在书上填空。
师:比较填出的数,你发现了什么?
生1:四边形有4个角,五边形有5个角,六边形有6个角。
生2:是几边形,就有几个角。
师:是的,一个多边形是几边形就有几个角,那你知道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吗?
生:三角形有3条边、3个角。
师:八边形呢?
生:八边形有8条边、8个角。
3. 想想做做第5题。
师:下面的角,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
生:第一个角最大,第二个角最小。
师:你会比较第三个角和第四个角的大小吗?
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评析:练习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突出重点,既巩固了对角的认识,又增强了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四、 课堂总结(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