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9-02 08:48:35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案(热)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教案(热)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中需要比例尺。

  2、 通过观察、操作与交流,体会比例尺的实际意义,了解比例尺的含义。

  3、 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4、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逐步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教学难点】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观察、操作与交流,体会比例尺的实际意义,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画图产生疑问、引入新知

  1、画图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在上新课前先来画一画图,请同学们翻开课堂练习本,拿出尺子。

  请在本子上画出一条长5厘米的线段。

  请在本子上画出一条长12厘米的线段。

  请大家在本纸上画一条长1米的线段。(生面有难色)

  师:怎么不画了?有什么疑问吗?(本子没有1米长)那该怎么办呢?

  (把1米长的线段缩短后,画在本子上)(生画)

  2、引入新知

  师: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的?(生:10厘米、5厘米、或1厘米长的表示(板书)

  师:看来同学们的表示方法各不相同,像2厘米、5厘米、10厘米这些在图上画出的线段的长度,我们叫“图上距离”,而这1米就叫“实际距离”。

  师:但是如果把黑板上的数据1米擦去,只把本子上的2厘米、5厘米线段图给别人看,别人能知道你表示的实际距离是1米吗??那么今天,我就向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它就是《比例尺》!(板书)

  二、自主探究,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1、理解比例尺意义

  师:大家请看笑笑同学就根据比例尺的知识画出了他家的平面图,你看他图中的比例尺是?你知道1:100是什么意思吗?同学们思考一下,把你的想法跟同桌说一说(生思考交流)

  生汇报:1表示图上距离、100表示实际距离

  图上的`1厘米的线段,表示实际的100厘米,

  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倍。

  师:对,图上的1厘米,表示实际的100厘米,因此比例尺实际上就等于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板书: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生读一读

  2、生活中的比例尺

  师: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有见过比例尺?)黄老师也收集了一些,请同学们看一看(出示各图,分别让学生读出图中的比例尺并说出它们表示的意义)

  3、自己写一个比例尺

  师:现在你们自己在本子上写一个比例尺,并向同桌说一说它表示的意思

  生汇报

  4、总结比例尺的特点

  师:我们现在初步的认识了比例尺,你有没有发现比例尺有什么样的特点?(生说)总结:是一个比; 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是统一的;比例尺的前项一般为1

  三、运用知识,尝试解决问题。

  1、解决第2小题

  师:同学们,笑笑按比例尺1:100画出了她家的平面图,他想带我们看看他的卧室,请大家把书翻到30页,先请大家量出他卧室长宽的图上距离是多少吧?(课件)

  (1) 量出笑笑卧室的长和宽

  师:你们量出了笑笑卧室长是?宽是?那你们算出笑笑卧室实际的长和宽吗和面积吗?(课件出示)试一试,并把你的解题思路写在练习本上。

  (2)算出笑笑算一算笑笑卧室实际的长是()米,宽是()米,面积是()平方米。

  a : 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

  b : 学生汇报计算方法。(展示仪展示)

  小结回顾

  想一想,我们刚才在求笑笑卧室面积的过程中都经历了哪些程序?(先量出图上距离,在求出实际距离,然后才能算出面积)

  2、解决笑笑家的总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先让学生讨论一下,再汇报方法,然后再计算

  学生汇报计算方法。(展示仪展示)

  3、解决第4题

  师:笑笑在设计图时还遇到了难题,我们一起来帮帮她吧!

  (课件出示在父母卧室的南墙正中有一扇宽为2米的窗户,在平面图上标出来。)

  (1)分析题意,让学生说一说(这道题什么意思呢?谁来说一说)

  (1) 学生交流想法。

  (2) 学生独立完成。

  生1:2米=200厘米 200/100=2厘米

  生2:200÷100=0。02米 0。02米=2厘米

  师:同学们的表现都非常的出色,笑笑还为我们出了道难题,大家敢于应战吗?

  4、解决第5题

  (课件出示:笑笑的卧室长4米,画在图纸上,她用8厘米表示自己卧室的长。)

  1、 图上1厘米表示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厘米?

  2、 她画的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生:小组合作、讨论、探究、反馈汇报。

  四:全课总结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你能谈谈自己的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拔萝卜——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3单元《加与减(一)》中的内容。 本课时的内容是在整十数加减法、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基础上安排的。教材先提供了小兔子拔萝卜的情境,从中引出问题:“一共拔了多少个萝卜?”让学生自己列式计算,并说出计算过程。教材中提供了四种计算方法(并非让学生全部掌握,学生还可以有别的方法)。在学了加法计算之后,让学生试着计算:“小白兔比小黑兔少拔了多少个萝卜?”以促使学生从加法计算迁移到减法计算上去。这是新教材与旧教材的不同。

  教学目标:

  (1)自己探索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2)从加法计算方法迁移得出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初步的知识迁移能力。

  教学重点:

  发展应用意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学生学会在理解图意的基础上,自己提出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计算,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二、说教学法

  学生已有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知识作为基础,有一小部分学生在上学前已对竖式有简单的了解。对于看图编故事和从图中提出问题,前面的学习中已有过练习。这些都是本节课学生学习的前提条件。 在本节课中,力图体现出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从被动接受学习变为在自主、探究、合作中学习。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再自己想办法解决,并能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合作完成;让学生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老师这儿有一幅画,是一个好听的故事,大家想听吗?

  (二)讨论。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教研组材料 公开课说课稿 20xx.3.30 2 生:我知道了黑兔拔得多,白兔拔得少。 师: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生:我想知道,两只兔一共拔了多少个萝卜? 生:黑兔比白兔多拔了多少个? 生:白兔比黑兔少拔了多少个? (教师将生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三)探索加法的计算方法。

  师:同学们提出了好多问题,有的咱们已经解决了,这儿还有三个问题(指黑板),咱们来解决“一共拔了多少个萝卜”的问题。怎样列算式呢? 生:36+23=?(有的学生已报出结果。) 师:算出结果的同学想一想自己是怎么算出来的,其他同学自己想办法计算 36 +23 的结果,可以用小棒、算盘、练习本等。 (学生动手探究,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引导、帮助。) 学生汇报自己的计算方法: 生A:我是用摆小棒的方法计算。我在左边摆3捆零6根,就是36,在右边摆2捆零3根,就是23。然后数一数,一共5捆零9根,就知道36+23=59。 生B:我是拨计数器算的。我先在十位上拨了3个珠子,在个位拨6个珠子是36,再在十位上拨2个珠子,在个位上拨3个珠子,一看是59。 生C:我是用口算得出的,6+3=9,30+20=50,50+9=59。 生D:我也是用口算得出的,36+3=39,39+20=59。 生E:我也是用口算得出的,36+20=56,56+3=59。 生F:我是用竖式计算的.(边列竖式边说),先写一个加数36,再写第二个加数23,并把加号写在第二个加数的左边,写好后在下面画一条横线,再计算:30+20=50,6+3=9,答案也是59。 师:很好。在列竖式时一定要注意,两个加数中个位的两个数上下要对齐,十位上的两个数也要对齐。然后再计算:个位上6+3=9,把9也写在个位上,和上面对齐,十位上3个10加2个10是5个10,5写在十位上,和上面对齐。 师:以上四种方法:摆小棒、拨计数器、口算、列竖式,你认为哪种最简单? 生A:我认为列竖式简单。 生B:我认为口算简单。

  (四)探究类推减法的计算方法。

  师:刚才大家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一个问题,后面还有两个问题,同学们可以以小组

  教研组材料 公开课说课稿 20xx.3.30 3 为单位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四个人共同去解决。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并讨论解决问题。 小组长汇报: 组A:我们解决第一个问题,兔哥哥比兔妹妹多拔了多少个萝卜,我们的算式是36-23=13。 师:你们是怎样计算36-23的? 组A:我们用口算,6-3=3,30-20=10,10+3=13。 组B:我们列竖式(边写边说),先写第一个数36,再写第二个数23,6-3=3,3-2=1。 师:是3-2=1吗? 生:是3个10减2个10等于1个10。 组3:我们解决第二个问题,算式也是36-23=13。也用口算,30-20=10,6-3=3,10+3=13。

  (五)总结

  师:在这节课中,你们认为自己表现得如何? 生A:我认为自己表现得很好。 师:哪一点表现得很好? 生A:老师提的问题我认真思考,还积极发言了,而且我讲的故事很好。 生B:我认为自己表现得还可以,我也积极发言了。 生C:我认为自己表现得不好,我把36+23算错了。 师:同学们也可以评价一下别人。 学生踊跃发言,都很注意发现其他学生的长处。 师:在这节课中,有好多同学都表现得好,他们认真思考,积极发言,而且把小组活动组织得很好。大部分同学也都能好好地去学习,个别同学没积极思考,老师希望你下一节课有所进步。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教学用连除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这是上学期学习的连乘计算的实际问题的逆解题,也可以用两中方法解决,即可以用连除的方法,也可以用先乘后除的方法。通过教学,帮助学生进一步积累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发展数学思考,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生活中一些问题可以用连除或是先乘再除的方法来解决。

  2、能通过题中的图或文字找到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从题中找全信息,找到合适的解答方法;说出每一步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教学重点:掌握用连除或是先乘再除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光盘或者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发作业本,这件事天天做,大家熟悉吗?

  为了使计算的方便,我们假设现在我们每组都是正好有10个同学。

  (老师拿一叠本子,做要发的样子),这里应该有多少本?

  仔细听老师准备这么发:我先发给4个组长,再请4个组长发给每个同学。

  大家想一想,要求每人发到几本本子,你可以怎么列式?

  学生可能会说:40÷4=10(本),10÷10=1(本)

  4times;10=10(人),40÷40=1(人)

  先交流第一种解答方法:指名说说每一步算式的意思。指出:发本子有2次平均分的过程,先是老师把40本平均分成4份,再由组长把10本本子平均分给了10个学生,所以对应的我们就可以列出2个连续除的算式。我们也可以把它们合起来写,写成:40÷4÷10=1(本)

  学生读一读该算式,联想:我们前面学习过有关连除的计算,回忆一下,你可以想起这类算式还可以怎么变化?

  交流第二种解法:指名说说这乘表示的是什么意思?注意单位名称为什么是“人”而不是“本”?指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要正确确定单位名称,写错了,也就说明你对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还不能理解。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连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当然有的时候这类题还可以用先乘再除的方法来解决。但不管你用什么方法算,你要清楚每一步算式所表示的意思,并正确写出单位名称。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书上的例题,请学生看题后说说看到的信息。

  交流的时候,要引导学生找信息的时候,要从文字信息和图片信息两个方面找。

  文字信息:224本书。图片:有2个书架,每个书架有4层。

  注意观察2个书架有什么特点,要让学生发现:两个书架非常的相似,都有4层,每层放的书都差不多。

  指出:放得这么整齐,才能说成是“平均分”,才能问“平均每个书架上每层放多少本?”

  现在请你想一想,可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交流算法,注意要让学生说清楚每一步算式的意思。

  可能的方法:224÷2=112(本),112÷4=28(本)

  2times;4=8(本),224÷8=28(本)

  如果还有别的方法,可以请该学生说一说,但要注意一个度的问题:学生如果能清楚地说,那就可以认可;如果说得非常的勉强,大多数同学都不为接受,那没有必要刻意地去找出更多的方法。

  2、练习

  (1)(p.11第1题)让同学分别从题中找到文字信息和图片信息,然后再交流各自不同的解答方法。

  (2)(p.11第2题)方法基本同上,但要注意一点,学生可能读完题后,能感觉这是一道连除法解决的实际问题,加上题中出示信息的顺序,估计会有学生列式为:150÷3=50,50÷2=25(天)

  如果真有,要问学生第一个算式究竟表示什么意思?如果根本没学生能说个明白,那就要让学生选择更有把握的解法。

  三、思考题:

  商的十位可能是几?被除数的百位可能是几?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四、布置作业:

  p.12第3~7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P19-P2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过河”的情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算式。

  3.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后进行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并运用小括号,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探索“小括号”的应用过程。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

  师:上新课之前,老师想考考你们。

  课件出示复习题:

  1.比一比,看谁的眼力好。(说出运算顺序)

  30+8×4 5×2+3 80-64÷8 29+24÷4

  2.把二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

  5×3=15 81÷9=9 16+12=28 25+15=40 9-9=0 28÷7=4

  (课前复习,为新知识的学习作铺垫。)

  二、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1.谈话:小淘气是个善于观察,善于发现问题的孩子,在生活中他发现了许多数学问题。他很想和同学们挑战,你们愿意和他比一比吗?

  (用谈话法为学生引出一个虚拟的竞争对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初步的竞争意识)

  2.课件出示 “过河”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

  (1)理解图意,明确问题

  学生观察后教师提问:图中告诉我们哪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学生回答)

  师:刚才同学们都说得很好,现在我们一起来看图。

  河岸上有男生29人,女生25人,他们想要过河,现在每只船限乘9人,需要几只船?

  (通过创设男、女生过河的情境,使学生将计算生活化,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2)独立尝试,合作解决问题

  师: 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帮助图中的小朋友解决问题。

  师: 我们先估计一下,大概需要几条船?把你的方法告诉大家。

  生1:我估计大概需要7条船。我把男生看成30人,女生看成30人,这样用总人数60人除以9,大约需要7条船。

  生2:我估计大概需要6条船。方法和前面的同学差不多,只是人数多算了,所以我从7条里减掉1条船,大约需要6条船。

  师:那么到底需要几条船?谁会列式解答?

  生:29+25=54(人)

  54÷9=6(只)

  师:第一步先算什么?

  生:先算全班总人数,再除以每条限乘9人。

  师:说得好!

  师:谁能用我们前面学的知识把分步式列成一个综合算式?

  生:29+25÷9

  师: 小组讨论:这样列式行不行?

  生1:不行,因为这样就不是先算加法了

  生2:不行,因为这样就先算女生要几条船,男生没算

  ……

  (评析问题的`出现为后面小括号的出现做好铺垫。)

  师:好,你们说得都很有道理,那我们该怎么办?

  要先算29+25,就必须给它加上一个符号表示出来。现在请同学们试着写一写。

  小组合作交流,学生试写 并展示 :

  29+25÷9 (29+25)÷9

  师:大家仔细观察,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数据和运算符号一样。

  师:观察的非常认真,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后一道算式加了小括号。

  师:那咱们计算一下,结果怎么样?

  学生计算展示得数后讨论:

  为什么两道题的得数不同?多让学生说。

  师:大家说的都很好,小括号改变了运算顺序,导致得数不同。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一种新符号——“( )”小括号(板书)。每个数学符号都有它所表示的意义。

  小括号的作用可大了,以后,大家看到算式中有小括号,就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现在再来看这道题,应该怎样做才能符合题意呢?

  (评析结合具体情境,教师将小括号介绍给学生。)

  师:同桌之间讨论并汇报结果。(引导学生感知小括号在计算中的作用。)

  生:(29+25)÷9

  =54÷9

  =6(只)

  答:需要租6只船。

  师:通过对“过河”问题的解决,我们知道了小括号的作用 ,谁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它的作用?

  生1:小括号能改变运算顺序。

  生2:算式中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生3:小括号里的要先算,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师:老师把大家说的编成了一首儿歌,你们想听吗?

  出示 :小括号,本领大,

  算式有你就变化。

  改变顺序少不了,

  先算括号要记牢。

  学生齐读。

  (儿歌的编制进一步让学生认识有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加深印象。)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比一比,谁的眼睛亮。(说说不同之处及运算顺序)

  18-9×2 (18-9)×2

  2.比一比,看谁算得对又快。(学生说说算法)

  5×(36-29) (83-35)÷8 94-(25+19)

  3.我帮妈妈算一算

  每桶方便面4元,每袋大米64元,妈妈带了100元钱买了一袋大米,剩下的钱可以买几桶方便面?

  学生独立做题,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的收获是什么?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材解读:

  “分数墙”是分数线型模型的一种发展,利用“分数墙”可以直观地将分数的大小比较(同分母和同分子)和分数的加减计算(同分母)知识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复习,在接触分数的初步认识(二)的第一节课比大小,已帮助学生建立了简单的分数知识框架,在这,再次帮助学生建立起分数比 较和计算的统一模型,也作本单元的一个总结。

  学生解读:

  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分数比较和计算的形式方法,对于小学生而言,直观具体的模型对于学生进行理解和记忆都很有帮助,“分数墙”可以看作是分数的'线型模型的推广,可以为学生进一 步将分数进行抽象,将分数表示在数射 线上做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对分数的大小比较和加减计算进行整理。

  2.以“分数墙”为依托, 发现和列举大小相等的分数。

  过程能力和方法:

  1.通过对“分数墙”的观察、探 究,直观建立起分数大小比较和加减法计算的统一模型。

  2.能够简洁、有条理地表达思考过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分数大小比较、加减计算在具体情境中的实用性。

  教学重点、难点:

  在分数墙上比较同分母分数和同分子分数的大小、 做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开放式导入

  1.认识“分数墙”

  仔细观察

  交流

  设计意图:

  帮助学生建立直观感受

  二、核心过程推进

  1.运用分数墙解决比大小问题

  (1)比较分母相同的分数利用分数墙比一比7/16与11/16的大小

  (2)比较分子相同的分数

  比较5/6与5/7的大小

  2.小结:分母相同、分子相同的分数在分数墙中也可以通过找到两个分数比较大小

  3.练一练(P36)

  11/16○15/ 16,

  1/9○1/6

  4/7○4/9

  4.相同分母的分数加减计算

  加法

  (1)试一试:4/9+5/9

  (2)你怎么想的?

  减法

  (1)7/10-4/10

  (2)交流:类似于在数射线 上做分数加减法。

  5.练一练(p37)

  2/7+4/7

  4/12+7/12

  9/16-4/16

  6.相等的分数 你能不能在“分数墙”上找一找,哪些分数是相等的?

  (1)记录

  (2)你是怎么找的?推出方法:画一条竖线

  设计意图:

  利用“分数墙”来比较相同分母的分数,可直观找到这两个分数进行比较。

  利用“分数墙来比较”来比较相 同分子的分数,可直观找到这两个分数进行比较。

  相同分母的 分数的加减法也可以在“分数墙”上直观地予以解决。

  三、拓展式延伸

  1.填入合适的数

  3/20+□=15/20

  □-5/13=5/13

  15/21-□=8/21

  2.补充练习

  独立 思考后完成练习

  设计意图:

  变式练习

  拓展学生思路

  反思与重建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上册第26页例1例2,做一做。

  教材分析:

  例题中只呈现加减法计算的例子,按键数字和屏幕显示的结果对应出现;乘除法式题要由学生自己尝试操作。在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的运算的同时让学生探索计算的规律,把计算和探索规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让学生学习了用计算器计算的方法,又激发了学生探索数学奥妙的兴趣,还是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能力的直接途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利用电子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2.使学生知道用电子计算器计算顺序和笔算顺序是一样的。

  3.让学生善于观察发现数学的秘密,能够对一些有规律的数进行口算。

  教学重点:

  能够利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

  懂得观察发现一些有规律的数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利用计算器计算

  1、师:谁会使用计算器计算?

  学生介绍使用方法:按on/c键,显示:0 输入题目,按=键,显示结果,再按on/c键,清屏。

  2、出示:386+179=,学生尝试使用计算器计算。

  说说你是怎样使用计算器计算的?

  (先按“386”,屏幕上显示386,再按“+”,屏幕显示不变,再按“179”,屏幕显示179,按“=”,显示结果565。)

  试试CE键有什么功能?(清除)

  3、自己试试看

  26×39= 312÷8=

  4、你觉得使用计算器需要注意些什么?

  看清数,别摁错了;每次计算前要清屏。

  5、计算。

  765+469= 589×76= 3208-2965= 625÷25= 6848-579+386=

  再计算。

  946×57×0= 100÷5= 3028-2965=

  估算:99+199≈

  计算后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你有什么想和大家说的?

  (并不是任何时候用计算器计算都是的,像可以直接口算的、能简算的题目,就不需要使用计算器了。)

  6、看谁算的快,练一练。

  7、做第26页的“做一做”。

  让学生在小组内做一做,然后同桌做一做。

  二、观察发现

  1、比一比,看谁做的又对又快。(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

  9999×1= 9999×2= 9999×3= 9999×4=

  2、观察上面的算式和结果,你发现什么规律?

  师:根据你们的发现,能不用计算器,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答案吗?

  9999×5= 9999×7= 9999×9=

  师总结:碰到9999乘9以内的自然数(0除外)答案都是五位数,位和个位就是自然数与9的'乘积,中间三位数都是9。

  3、完成第27页的“做一做”。

  三、练习

  (一)基础练习

  1、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1111111×1111111=?

  2、神奇的198。

  321-123= 654-456= 987-789= 951-753= 357-159= 9856-9658= 8745-8547= 5412-5214=

  (二)巩固练习

  1、走进生活,解决问题。

  师:现在我们来研究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

  一个没有关紧的水龙头,每天大约滴12千克的水,这些水就这样被白白地流掉了

  ◆照这样计算,一个没关紧的水龙头一年(按365天计算)要浪费______千克。

  ◆把这些水装在饮水桶中(每桶按20千克计算),这些水大约能装______桶。

  ◆如果一个三口之家每月用6桶水,这些水够用______个月,约合______年。

  (1)学生用计算器输入数据,计算得数,再指名汇报结果。教师提醒学生要做到:看清数据、正确输入。

  (2)看完这些数据,你想说点什么?

  (3)小结:节约用水要从点点滴滴开始,有这样一句广告词:“当世界上只剩下最后一滴水的时候,那就是自己的眼泪!”让我们从自己做起,争当一个节约的好孩子,为创建和谐节约型社会尽自己的一份力!

  2、练习三第12题。

  要求先笔算,再用计算器验算。注意学生计算后填表时相应数据填写得是否合适、是否正确。

  3、练习三第14题。

  这是有规律的计算题,用简便方法计算比计算器还要快,体现了计算方法的灵活性。

  (三)拓展练习。

  8765-32×21的结果是多少?你是怎么操作的?

  1、学生独立操作,指名汇报。

  2、教师介绍“M+”、“MR”的使用方法

  先按32×21,得数是672。然后按下“M+”,这样就可以把这个答案保存下来,然后按“8765-”,再按“MR”就可以把刚才的672调出来了,最后我们就可以得到答案8093。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练习三第11、13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按照“图形间的规律—数字间的规律—数组中的规律—找规律解决问题”这一顺序进行复习的。同时在细节上又注意以下几点:

  1.知识点、习题的设计由浅入深,易于学生掌握。

  教学中,教师通过设计各种教学活动,对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层次清晰,难易适度。关注一年级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从而达到更好的复习效果。

  2.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培养他们归纳、总结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图形卡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复习找规律的相关知识。(板书:找规律)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学期我们都学习了哪些有关找规律的知识呢?

  (图形的排列规律,数字和数组的排列规律)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找规律相关知识的复习,引导学生回忆相关知识,为下面的复习作铺垫。

  ⊙复习整理

  师:同学们的记忆力真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这两方面的知识。

  1.复习图形的排列规律。

  (1)课件出示。

  (2)提问:这组图形是按照怎样的规律排列的呢?你能继续画下去吗?

  预设

  生1:这组图形是按照一个正方体,两个上下放的正方体,一个正方体,两个上下放的正方体……重复出现的规律排列的。

  生2:如果要继续画下去,应该接着先画出一个正方体,再画出两个上下放的正方体。

  (3)如果只出示

  这一组图形,你还能找到它们的排列规律吗?(引导学生说出不能找出规律,只有三组以上重复出现的一组图形才能确定排列规律)

  (4)提问:如果用数字表示出这组图形的排列规律,该怎样表示呢?(学生独立完成)

  (5)巩固练习。

  □△△△□△△△□△△△ ____ ____ ____ ____

  (6)教师小结。

  图形、数字或其他事物以不同的颜色、形状及其他形式为一组重复排列,就称之为有规律的`排列。

  数字和图形的排列规律是相对应的,图形的排列有什么规律,数字的排列就有相应的变化规律。

  2.数的排列规律。

  (1)课件出示。

  3 6 9 12 15 ____ ____

  (2)仔细观察,发现数的排列规律。

  (所给数是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后一个数总是前一个数加3得到的)

  (3)根据发现的规律填出横线上的数。

  (4)教师说明:这组数中相邻两个数的差都是相同的,这样的一列数叫等差数列。

  提问:你能根据等差数列的特征,自己写出这样排列的一组数吗?

  (引导学生自己写出一组等差数列,并说明自己写出的数列的排列规律)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标准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10~11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

  实践活动《面积是多少》安排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教学的前面,其任务主要有两个:一是复习并激活已经教学的面积知识,包括面积的意义、面积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等。二是让学生体会转化、估计等解决问题的策略,为教学平行四边形等图形的面积计算作比较充分的知识准备和准备,为主动学习其他图形的面积计算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使学生能通过分一分、移一移、数一数、估一估等方法数出或算出一个规则、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技能目标:掌握面积计算方法,为今后学习多边形面积计算做好比较充分的知识和准备。

  方法目标:1、在学习中让学生体会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2、使学生体会等积变形,感受转化的策略。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逐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重点和难点:

  重点:对图形进行分解与组合、分割与移动的转化方法

  难点:用数方格的方法算出池塘的平面图的面积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一份

  2、小组内准备各种规则与不规则图形一份

  3、剪刀、水彩笔等学习工具

  教学过程:

  一、营造分类情景,感知图形特点

  1、分类

  学生桌上有许多图形,请学生根据图形的特点动手分一分。

  预设分类方法一:分成简单图形和复杂图形两类。

  方法二:按是否规则把图形分成规则图形和不规则图形两类。

  方法三:按图形中的格子特点把图形分成只有整格的复合图形和既有整格又有半格的复合图形。

  2、

  师:像长方形、正方形这些图形是简单图形,其他四个图形把它们成为复杂图形。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总会从简单的入手。

  二、新课展开,感受解决问题策略

  1、长方形、正方形面积是多少?(第一组图形)

  师:你们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各是多少吗?

  预设方法一:计算的方法,先数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再把长和宽相乘就得到了长方形的面积。

  方法二:用数格子的方法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师:不管是用以上的哪一种方法,当我们得出结果后还能用另一种方法进行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2、复杂图形的面积是多少?(第二组图形)

  (1)第二组中这些复杂图形的面积怎么计算呢?

  (2)生:在小组里讨论确定解题策略,相互交流。

  预设:左边的图形横着画两条线,把这个图形分成3个长方形;竖着画一条线把图形分成3个长方形……

  预设:右边的图形竖着画2条线把图形分成3个部分;横着画两条线把图形分成3个部分;也可以横画和竖画相结合把图形分成几个部分。

  (3)比较方法,虽然有的竖着分,有的横着分,这些分法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把一个复杂的图形分割成几个简单图形)

  (4)每个学生选择一个复杂图形,用笔分一分。

  要求:分的痕迹要清晰、分成的简单图形的各部分面积要看一眼就能知道。

  引导学生反思活动过程,进行方法渗透。要知道复杂图形的面积,可以用分一分的方法把它分解成几个简单图形,然后每个简单图形的面积相加就得到了复杂图形的面积。

  策略一:复杂转化成简单(分一分)

  [本环节让学生通过解决新颖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把一个复杂图形分割成几个长方形或者是正方形的。这种操作是在保持面积不变的前提下进行的形状的变化。教学的转化意识是。学生在操作中理解到:稍复杂的图形可以等积变形成较简单的图形,求积方法未知的图形可以变成求积方法已知的图形,这就是转化。等积变形实现了新旧知识的连结,是探索新知识的途径。学生在体验转化的同时形成自己的策略。]

  3、有半格的复杂图形的面积

  (1)师:你能用分一分的方法把有半格的复杂图形的面积转化成简单图形,并一下子知道它的面积是多少吗?

  (2)生:独立试一试并交流

  预设一: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复杂图形,把三角形向右移动拼在后面就成了一个长方形。

  预设二:分成2个三角形和一个复杂图形,把三角形向左移动拼在后面就成了一个长方形。

  引导学生反思活动过程,对活动过程进行。把一个复杂图形分成几个图形,进行移动,拼成一个规则图形。

  师:在你们活动的过程中,分完了为什么还要移?这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使半格能凑成整格)

  策略二:复杂转化成简单(移一移)

  (3)师用课件演示,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平移前后的图形,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4)师:不管是策略一分一分,还是策略二移一移,都是把复杂的转化成简单的、难的化成容易的的来解决,这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

  (板书)

  本环节在学生操作形成自己的策略后引导学生观察和反思:平移前后的图形,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这样的比较和分析使学生得到的'就不单是转化的方法,而且体验了转化对解决问题和数学学习的意义。

  4、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是多少?

  (1)师: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也会碰到这样的问题,那又该这样来解决呢?(多媒体出示池塘平面图)

  (2)师生交流讨论:每个小方格表示1平方米。有没有困难?

  生:发现图上有不满格的

  师:这时,我们把不满整格的都按半格来计算。那两个不满整格的就看成是一个整格。

  生:把整格的和不满整格的分开来,然后再计算它的面积。

  师:你们有什么办法来区分整格的和不满整格的?

  预设1:把不满整格的和整格的用不同颜色的水彩笔涂上颜色。

  预设2:把不满整格的和整格的做上不同的记号。

  学生同桌合作算出图形面积。师收集学生的方法展示,并引导学生进行活动反思。现答案都不相同,到底哪一个是正确的,哪个是错误的?

  要让学生理解:我们算出的面积只是一个近似值,因此都对。但是方法是科学的。

  策略三:分类计数(数一数)

  5、生活中图形的面积是多少?

  (1)师:当我们在生活中想知道一些物体表面的大小,但是又没有格子的时候,还能用到策略四:估一估。

  (2)估一估自己的手掌心的大小

  交流:你是怎么估的。

  (写出你想估一估的物体的表面并估一估,在小组里交流)

  三、交流本课收获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知道了哪些知识?

  四、课外活动

  用小方格测量树叶的大小。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第一单元 测量

  1、学科数学课题认识长度单位 —— 毫米课型新授课时

  让学生先在小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

  强调合作的重要性和方法。

  用手比出的1分米去量一量自己身体上哪两个部位之间的距离是1分米。

  学科数学课题千 米 的 认 识课型新授课时

  学科数学课题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课型新授课时

  板书设计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

  学科数学课题吨 的 认 识课型新授课时

  平均每人体重25千克,多少人重1吨呢

  板书设计吨 的 认 识

  1吨=1000千克

  教后反思

  学科数学课题生活中的数学课型新授课时1

  教学目标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牢记单位之间的进率。

  2、能联系生活,理解生活中处处存在这些数学知识。

  3、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联系生活,说出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步骤个人修改

  一、复习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

  1、复习长度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长度单位。

  (2)举例子说一说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1千米的长度。

  2、复习质量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质量单位。

  (2)举例子说一说1克、1千克、1吨有多重?

  二、联系生活,了解生活中的数学

  (一)自学课本第一十四页的内容

  1、学生看书第十四页的内容。

  2、各学习小组交流,你看到了什么?

  3、全班交流

  师:请各小组代表汇报你们组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组发现一辆汽车限载重量8吨,……。

  (二)学生汇报社会调查情况

  师:请同学们汇报这两天来你通过什么方法,发现生活里存在我们学过的长度和质量知识。

  生1:我爸开摩托车的速度一般是每小时40千米,我家到学校的路程大约是2千米。

  ……

  三、全课总结

  要学生记下一些典型的物体的质量:

  1个1角硬币重1克;

  李老师重75千克;

  一个同学重25千克;

  一般的小汽车重1吨。

  板书设计生活中的数学

  1个1角硬币重1克;

  李老师重75千克;

  一个同学重25千克;

  一般的小汽车重1吨。

  教后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6-12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9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8-14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17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8-04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06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8-10

小学数学教案03-22

小学的数学教案03-24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