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10篇【必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的口算,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能正确地口算几千几百减几千几百的不退位减法。
3、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技能。
4、培养良好的检验习惯。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78-40= 46-20= 86-30= 78-40=
38-2= 26-5= 56-4= 86-34=
(1)、先口算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每一组3道题之间有什么关系?
小结:上面两题是下面这道题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过程。
二、引入
1、根据下面有联系的算式合并在一道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题目。
68-30= 53-20=
38-2= 33-1=
2、例1:口算
86-34=
想:把两位数减两位数转化成口算过程
86-30=56
56-4=
3、试一试
8600-3400=
想:869个百-349个百
= 个百
=
4、小结
三、课堂练习
1、49-20-7= 76-50-3= 68-40-5=
49-27= 76-53= 68-45=
谈谈上下两题之间有什么联系?
2、速算
73-61= 86-54= 67-25= 76-23=
95-42= 38-21= 89-74= 78-42=
3、计算
4、找朋友
5、综合练习
四、课堂作业
见课堂作业本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学习内容:
教科书P57
学习目标:
1、结合书本子的过程,使学生学会整理1-5的乘法口诀,并应用;
2、进一步巩固1-5的乘法口诀
学习重难点:
重点:1-5的乘法口诀
难点:灵活运用教学准备:
学习准备:
学具: 小棒
教具:教学课件、本子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景、复习1-5的乘法口诀
1、这节课我们来书本子。猜一猜老师手中估计又几本本子?
你打算几个几个数?
我们一般比较常用的是那种方法?
你能2个2个的数数吗?谁来数一数?
1个2是2,谁能列算式?我们可以用那个口诀来计算?
2个2是4,谁能说出这句口诀?……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2的乘法口诀,5的乘法口诀,再补充3、4、1的乘法口诀。(要注意把算式和口诀相联系)有意将1-5的'乘法口诀排出阶梯状
2、找规律。
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口诀。横,竖
观察黑板上的口诀。你发现什么规律?
二、展开练习
1、练习十一的第1题。(超级跳跳跳)
小朋友们对口诀真熟练,瞧,小动物们都赶着来看你们了。让我们看看谁来了 ?他们分别一次跳几格?你能说出乘法算式和它相应的口诀吗?想一想再出示答案。
件演示小动物跳格,再说口诀。
2、第2题:小动物过河。
让我们和可爱的小动物们一起到森林里走一走。瞧,有一些小动物正需要帮忙呢,小朋友们,你能帮助他们过河嘛?
由学生独立练习,再校对。
3、第3题:小朋友们的聪明才智得到了小动物的表扬,瞧,他们送来了最美丽的智慧花。
独立完成,小组校对。
三、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四、作业:
背口诀,对口令。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一、活动目标:
1、能分辨物体的长和短,并学会用语言表达。
2、乐意参加操作活动。
二、活动课时:1
三、活动重难点:
重点:要求幼儿会比较物体的长短、大小、高矮。
难点: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四、活动准备:
1、比较长和短。
——教师出示长短不一的两根绳:这两根绳哪根长?哪根短?语言表达:长长的绳、短短的绳。
——请个别幼儿把长长的绳找出来;把短短的绳找出来。
——出示长短不一的两支粉笔:这两支粉笔哪根长?哪根短?语言表达:长长的粉笔、短短的粉笔
——请个别幼儿把长长的粉笔找出来;把短短的粉笔找出来。
2、谁的鼻子长?
——教师出示两只大象的图片,引导幼儿用眼睛观察“谁的'鼻子长?”
——根据幼儿所说,教师用彩笔给鼻子长的小象涂色。
——幼儿在幼儿用书上依次操作“谁的鼻子长”、“谁的耳朵长”“谁的尾巴长”“谁的脖子长”
3、长颈鹿找东西。
——教师出示“长颈鹿找东西”的图片:长颈鹿爸爸/妈妈和长颈鹿宝宝起床了,他们分别在找自己的围巾,围巾应该是谁的?
——根据幼儿所说,教师用笔分别给他们连线。
——幼儿在幼儿用书上依次操作连线。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欣赏与设计 第27~28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与设计图案 ,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轴对称、平移现象。
2、欣赏美丽的对称图形,并能自己设计图案。
教学重点:
通过欣赏与设计图案,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轴对称、平移现象。
教学难点:
欣赏美丽的对称图形,并能自己设计图案。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在本单元里,我们学习了哪些有关图形变换的知识,轴对称、平移?师:举例说明生活中有哪些轴对称和平移的现象?这两种现象有什么特点?
生自由汇报。
二、欣赏图案
1、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想成为一名小小设计师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欣赏设计》,只要你们好好学习,我想你们就一定能设计出美丽的图案。
板书课题:欣赏与设计
2、图案欣赏。 出示课件,学生欣赏图案。
3、说一说。
师:上面这几幅图的'图案是由哪个图形变换得到的?
小组讨论,再进行交流。
4、想一想。
出示课件。
仔细观察这图案是由哪个图形经过什么变换得到的?同桌交流汇报。请你在方格纸上继续画下去。
设计图案图案前,让学生说说要注意哪些?
三、设计图案
1、利用轴对称、平移设计一个图案。 2、交流并欣赏。说一说好在哪里?
3、师生活动,教师提问,学生互评。
四、练习巩固
1、完成教材第28页练一练第1、2、3、4题。 五、课堂总结:轴对称和平移知识广泛地应用于平面、立体的建筑工艺和几何图像上,而且还涉及到其他领域,希望同学们平时注意观察,成为杰出的设计师。
六、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欣赏与设计
轴对称与平移
学生设计作品展示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一、教材分析:
青岛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第46—48页的“相遇问题”,是在学习简单行程问题基础上继续学习的内容,情节、数量关系比以前学的内容复杂。教学时,要启发学生抓住题目中主要的数量关系,联系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在教学中要紧紧地抓住对“速度”、“相遇时间”、“路程”这三个量之间的相依关系的理解。通过可逆性改编、变化题目中情节,进一步培养学生认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逆向思维的能力;及综合分析应用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还要帮助学生突破对一些概念的理解。如“速度和”、“相向”、“相遇”、“同时”等。可以通过学生生活实际,通过演示,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学生对这些概念理解了,有利于进一步理解题目的情节,并掌握数量之间的关系。 在教学中还要充分发挥准备题的作用,运用旧知识迁移,学会新知识。过去学习过一个物体走完一段路的行程问题,相遇问题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的,它的特点是由两个物体同走一段路,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对“相遇问题”的理解和掌握。
二、设计理念:
本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注重了学生的.参与,注重了学生思维的开放,注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使教学跟随学生的学习过程,紧贴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三、教学目标:
1.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
2.掌握“相遇问题”应用题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动脑,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建立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相遇问题中速度和、相遇时间和总路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关键:
使学生弄清每经过一个单位时间,两物体之间的距离变化。
四、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我准备采用如下教法:
复习铺垫法 直观演示法分组讨论法启发讲解法练习巩固法 这样通过多种教法的交叉进行,相信一定会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在学法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的方法掌握知识,学会知识的迁移、类推。
教具准备:计算机及辅助软件
教学过程:
一、展示设疑
1.口答:一架飞机平均每小时飞行600千米,从甲地飞往乙地用了4小时,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师:谁会用一个数量关系式来回答?能把其它几个关系式也说出来吗?
看来大家对过去的行程问题学得很不错,为自己鼓鼓掌,也对各位和我们一起学习讨论的老师表示欢迎!
这一道题用几个速度和走完全程?
小结:相遇应用题通常有两种解法,第一种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第二种是又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板书: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
四、拓思创新
1.两个邮递员同时从相距3000米的两地相对而行,骑摩托车的速度是800米/分,骑自行车的速度是200米/分。经过几分钟两个邮递员相遇?
这道题与刚才研究过的有什么不一样吗?
2.甲乙两人同时从相距600米的两地相对而行,5分后相遇.甲每分行70米,乙每分行多少米?
3.甲乙两人同时从相距600米的两地相对而行,5分后相遇.乙每分行50米,甲每分行多少米?
这两道题是怎样求一方速度的呢?
根据 路程÷时间=速度和
速度和一方速度=另一方速度
4.小红和小刚同时从两家出发,小红每分钟走38米,小刚每分钟走45米,经过3分钟两人相距100米,小红和小刚家相距多少米?
这道题中的两人相遇了吗?
5.甲乙两人同时从M地相背而行,甲每分行70米,乙每分行50米,5分后他们相距多少米?”
这道题什么发生了变化?你觉得还可以用今天学的方法做吗?
(这是运动的双方方向上发生了变化,可数量关系并没有改变,因此,解题方法完全相同。像这样运动双方某一方面发生变化的譬如时间有先后的变化等等以后我们在研究。)
五、小结:谈谈这节课你又获得了哪些知识?
师:这节课我们研究的都是两个人走路呀、骑车呀这类问题,它还能不能研究其他问题呢?还可能研究哪些问题呢?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老师想在下一节课中得到你们的答案。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根据给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掌握分类的方法,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
2、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能够用自己的方式呈现收集的数据。
3、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4、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探究新知
(一)感知分类
出示两个文具店,提问:你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揭示课题, 生活中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分类。
(板书课题:分类)
(二)体验分类
教师(出示例1):小朋友们到游乐园玩,买了许多气球。看,多漂亮!
教师:这些漂亮的气球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板书“形状、颜色”)。
1、按给定标准分类计数,探索记录方法
教师:能按照形状分一分并告诉大家每种气球有多少个吗?
学生分组活动并想办法记录分类结果。
教师:现在请大家展示分类的结果,并讨论“你喜欢哪种记录结果的方式,为什么?”
教师小结:虽然大家记录结果的方式不同,但仔细观察整理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教师:记录的'形式多样,为什么整理的结果相同?
教师结合不同的呈现方式,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哪种气球最多?哪种气球最少?使学生读懂各种呈现方式,体会不同呈现方式的特点。
2、按颜色分类计数,选择喜欢的形式记录结果
学生展示分类结果,
教师组织交流、评价:你觉得他做的怎么样?说说理由。
3、在对比中体会
教师:刚才我们分的都是这些气球,为什么分类的结果不一样呢?
教师:无论结果怎么样,什么应该是不变的?
二、巩固提升 发散创新
1、课件出示练习七2、题。
(1)教师带领学生完成第(1)题。
(2)学生自己完成第(2)题。
(3)讨论:分的都是这些卡片,为什么分类的结果不同?
2、课件播放生活中的分类(超市、图书馆)
三、课堂小结 今天同学们都学到了哪些知识?这些知识对你有什么帮助?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1.通过问题解决,让学生学会“8+?”的进位加法,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能在实际中应用理解.进一步理解“凑十法”的含义.
2.组织学生在交流、合作中获得知识和能力.
3.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教学重点
通过问题解决,让学生学会“8+?”的进位加法,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能
在实际中应用理解.进一步理解“凑十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步骤
一、情境引入,进行环保教育.
1.出示图片:主题图
2.教师谈话
树林中有一些小树,分两排种植,少先队员大哥哥、大姐姐们要为小数浇水,第一排有8棵树,第二排中了6棵树,你知道大哥哥、大姐姐们工需要为多少棵树浇水吗?
二、问题摆现,体会计算多样.
(一)教学“8+?”
1.根据问题,同学自己思考.
2.小组交流.
3.全班讨论.(出示图片:说一说1和说一说2)
(二)比较
1.计算对比
9 + 6 = 15
8 + 6 = 14
教师提问:你有什么收获吗?我们再看几组,先计算,如果有收获请你验证你的想法,
如果没有,请你继续总结.
2.口算
9+9 = 9+8 = 9+7 = 9+6 =
9+5 = 9+4 = 9+3 = 9+2 =
8+9 = 8+8 = 8+7 = 8+6 =
8+5 = 8+4 = 8+3 =
3.小组交流心得.
4.全班交流小结.
9加几就减1,8加几就减2.
5.反馈练习.比一比,谁算得快.(说一道,算一道,并说算的方法)
8+8 7+8 8+4
5+8 8+6 8+3
8+5 2+8 4+8
8+7 9+8 8+9
3+8 6+8 8+2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一)出示图片:摆一摆,算一算
(二)出示图片:蝴蝶
(三)出示图片:蜻蜓
(四)组织学生到生活中寻找蕴含的数学问题(如:种树问题、游戏问题、银行问题),
选一些挑战性问题大家进行讨论,并加以解决,使之深刻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四、课外研究.
7+( ) 6+( )
有什么办法计算更快?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操作、实践,感悟周长的含义,了解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们的周长。
2、通过围、量、算等操作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测量、计算周长的多种方法。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思考能力,享受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
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并计算出周长。
教学准备:
圆形实物、绳子、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边线。
1.认识边线。
我们学校最近正在创建绿色校园,学校准备在校园一角开辟一块花圃,(出示花圃,为了让花圃更美丽,准备给它围上一圈白色的栅栏,你觉得应该围在哪里呢?指名2-3人说。(围在花圃的周围或者是边沿)
请你上来指一指,好吗?你们同意吗?
同学们的意思就是沿着花圃的边缘来围栅栏。边说边演示课件。(花圃的实物隐去,显示花圃的平面图形,同时显示红色轮廓线)
我们就把边缘上的这条线叫做它的边线。这圈红线表示的就是花圃一周的边线。
板书:边线。
2.感受物体表面的边线。
拿出一片树叶,你能指一指这片树叶一周的边线吗?指名一个人指。这是数学书的封面,(老师边说边摸),我从这里开始摸一圈所指出的就是数学书封面一周的边线,你能学着老师的样子摸一摸数学本封面一周的边线吗?除了这些之外,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物体的表面都有自己的边线,请你先找一找再摸一摸它一周的边线,说给你的同座位听一听。
集体交流。谁先来指一指,说一说。指名2-3人边指边说。
3.感受平面图形的边线。
刚才我们找到的摸出的都是物体表面一周的边线,那这里有一些平面图形,(圆,三角形,不规则图形,四边形)你能描出它的边线吗?请你描一描。学生自己描,描好后请学生拿上台展示,(2人)请同学来评价。
在这几个图形中你最喜欢描哪个?说说为什么。(从学生的发言中引出边线是有曲有直的,有长有短的。)
板书:曲,直,长,短
揭示:刚才我们通过摸一摸,指一指,描一描,一起感受了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一周的边线。这一周边线的长就叫做周长。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关于周长的知识。
板书:周长。
二.计算图形的周长。
1.在刚才我们所描出的几个图形当中,你能说一说三角形的周长指的.是哪里吗?五边形呢?请你从中选择你喜欢的两个图形量一量,算一算它的周长。学生自己独立测量计算,在练习纸上列式。谁来汇报一下自己是怎么算的,请同学拿练习纸上台来说。
提问:你是怎么算三角形的周长的?(三角形的周长就是把它三条边加起来的和)
那剩下的两个图形你们怎么没有选择呢?那我们有什么办法知道曲线围成的图形的周长呢?请你们开动脑筋,讨论一下,然后说说你的想法。同座位讨论一下,再集体交流。
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方法:1。用绳子围着曲线围成的图形绕一圈,再把它拉直测量。还可以用其它的软的材料代替绳子。
2.在圆形物体上做上记号,然后沿着直尺滚一圈,然后再看滚到哪里,读出那里的刻度就是圆的周长。)
请你上台来演示自己怎么量出圆形的周长的。
板书:(围,滚)
小结:由曲线围成的图形的周长我们可以想办法把它们一周的边线化曲为直测量出它的周长。
3.P62/4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怎样算周长,这里还有几个图形,看你能不能用不同的方法很快算出它的周长。 (学生说算式,师板书学生的算式)适当评价方法。
4.P62/5刚才的几个图形已经直接告诉你边长,让你求周长的,同学们想得都很好,现在这里有两个图形你能直接告诉我它的周长吗?
三.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的知识?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综合运用知识和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2、能解决与圆的面积有关的简单问题,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结果和方案。
3、感受数学运算的合理性与结果应用的现实性,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课前准备:三块不同规格的台布图片。
教学过程:
一、选台布问题
(一)问题情境
1、师生谈话。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家餐桌是什么样的,从而引出选台布的问题。
师:同学们,餐桌是每个家庭都有的生活用品,谁来给大家说一说,你们家的餐桌是什么形状的?
指名回答,给学生充分交流不同餐桌的机会。
师:老师的一个朋友刚买了一个圆形餐桌,桌面的直径是120厘米。
板书:圆桌直径120厘米。
师:他打算选一块正方形的台布。到商店一看,有三种不同规格的台布可供选择。
出示课本第96页三块台布图片。
师:选那块更合适呢?这位朋友想请老师参谋一下。今天,我们一起来帮他解决“选台布”的问题。
教师板书课题:选台布。
2、让学生观察三块台布,了解三种台布的数据信息。并理解“110cm×110cm”等规格的含义。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三块台布,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三块台布的花边不一样,大小也不一样。
师:你们知道台布下面式子表示了什么吗?
(二)解决问题
1、提出:“计算第一块台布和圆桌面的面积各是多少,比一比谁的面积大”的要求,给学生自己计算的时间,然后交流学生计算的结果。 师:同学们真聪明,根据这些式子就知道了台布的边长。现在,请同学们算一算圆桌面和边长110cm台布的面积,比一比,谁的面积大。
学生认真计算、比较,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计算和比较的结果?
学生说,教师板书:
桌面面积:3.14×602=11304(平方厘米)
第一块台布面积:110×110=12100(平方厘米)
因为12100>11304,所以台布的面积大。
2、提出:“选择第一块台布是否合适?”的问题,给学生充分表达不同意见的机会,最后,形成共识:不合适。 师:通过计算,我们知道边长110厘米的台布的面积大于圆桌的面积。那么,选用这块台布是否合适呢?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意见:
合适。因为,第一块台布的面积比圆桌面的面积大。
不合适。虽然第一块台布的面积大于圆桌面的面积,但是第一块台布的.边长只有110厘米,而圆桌的直径是120厘米,这块台布不能盖住圆桌面,所以不合适。
如果学生出现两种意见,通过讨论形成共识。
3、提出:第二块、第三块哪块合适呢?为什么?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 师:看来判断台布是否合适,只比较面积的大小不行,还要看台布的边长和圆桌的直径。现在我们已经确定第一块台布不合适,那第二块、第三块哪块合适呢?为什么?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的意见。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参与讨论并进行指导。
师:同学们讨论得很热烈,谁来说一说你们小组的或你个人的意见?
学生可能会有不同意见:
第二块比较合适。因为第二块台布的边长与圆桌直径相等,正好盖住圆桌面;第三块台布的边长比圆桌直径大40厘米,有些浪费。
第二块和第三块台布都合适。因为第二块台布的边长与圆桌直径相等,正好盖住圆桌面;第三块台布的边长大于圆桌直径,一定能盖住圆桌面。
第三块台布更合适些。因为第三块台布的边长比圆桌面的直径大一些,铺在圆桌上面四周都能下垂一部分,这样比较美观,台布不易被掀起。
师:我的意见是选择第三块台布。因为台布的边长比桌面的直径大一些,台布铺上后,桌子的四周垂下来一部分,既美观,又不容易被掀起来。
(三)尝试练习
练一练第1题,引导学生先读题,观察圆桌图,弄清题意和计算的思路,再独立完成,最后交流计算的过程和结果。
师:我们帮助朋友解决了选台布的问题,再来解决一个和台布有关的问题。同学们看课本97页,自己读题并认真观察图。
学生读题。
师:谁来说一说,要计算台布的面积和花边的长,必须要知道什么?
生:必须要知道台布的直径或半径。
师:好,请同学们自己计算这块台布的周长和面积。
学生算完后交流。答案:
台布直径:1.6+0.2×2=2(米)
台布面积:3.14×()2=3.14(平方米)
台布周长:3.14×2=6.28(米)
二、设计包装问题
1、提出设计包装箱的问题。让学生读题,弄清题中的数据信息和设计要求。
师:刚才,我们解决了和圆桌台布有关的问题,下面我们再来解决一个设计包装箱的问题。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97页,读一读题中文字,并观察情景图。
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
师:说一说你了解到那些数学信息?
学生可能回答:
这种鲜橙汁包装罐底面的直径是5厘米,高是13厘米。
要求设计一个长方体包装箱,每箱装24罐。
2、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包装箱,并要求画出包装箱底面摆放饮料的示意图。 师:刚才我们已经了解了设计包装箱的有关信息和要求,下面就来请同学们自己设计一个长方体包装箱,并在一张纸上画出包装箱底面摆放饮料筒的示意图。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3、交流学生的设计方案。要给学生充分展示不同方案的机会,说一说制定方案的过程,并把不同的方案示意图展示出来。 师:谁来把你画的图让大家欣赏一下?说一说饮料怎样摆放?长方体包装箱的长、宽、高各是多少?怎样算出来?
在交流过程中,如果出现不合常理,携带不够方便、美观的方案,要给学生指出,并与其他方案进行比较。
三、课堂练习
练一练第2题,让学生认真读题后自主解答。交流时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师:同学们真棒,设计出了好几种饮料包装箱,下面看练一练的第2题,我们来解决一个装运矿泉水桶的问题。请同学们认真读题后自主解答。
学生自主解答,教师巡视,个别指导,全班交流。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生:根据矿泉水桶的底面周长可以算出矿泉水桶的底面直径:100.48÷3.14=32(厘米)
车箱长:2.1米=210厘米
车箱宽:1.8米=180厘米
因为:210÷32≈6,
180÷32≈5,
所以:小货车只能放6排,每排摆 5桶。
运输小货车一次最多可装5×6=30(桶)。
四、拓展学习
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记录下来,并尝试解决。师:这节课,我们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了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类似的问题,请大家注意观察,并把它记录下来,然后我们尝试着去解决,你一定会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一定会成为一个非常聪颖的人。
小学数学教案 篇10
活动目的:
1.通过室内、室外测量活动,巩固所学的面积概念和测量方法;
2.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几何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估计能力和互助合作学习精神;
4.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进行热爱学校、保护校园环境的思想教育。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都已经学会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以及实际测量的方法,这节课就来发挥大家的聪明才智,我们一起在教室内外上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那么,你们想解决哪些问题呢?
引导学生提出:在教室里测量“地面的长、宽和面积”、“课桌面的长、宽和面积”、“黑板的长、宽和面积”、“窗户的长、宽和面积”以及“操场的长、宽和面积”等。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室内活动,解决实际问题
1.小组测量
要求每个小组自主选择两个项目进行测量,做到既分工,又合作,两人测量,一个报数据,一个记录。
2.教师参与活动和引导
学生在实际测量时,教师要参与每个小组的活动并适当进行一些引导,学生在测量过程中可能会有些疑问,如当学生提出黑板的.长和宽不够量整分米时该怎么办?教师可以向学生说明量到最后不够1分米的,按四舍五入法省略,也就是满5厘米的,分米数加 1,不满5厘米的舍去。
3.填好下表(每个小组完成两项)
4.组织交流讨论
(1)在实际测量时,你是怎样选择计量单位的,为什么?你如何选择起点和终点?
(2)如果给教室的地板铺上边长为40厘米的正方形瓷砖,大约需要多少块?
三、室外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室内活动后,教师组织学生到教室外去参加实际测量活动,以培养实践能力和发展空间观念。各小组按规定的测量顺序到达测量地点,两人测量,一个报数据,一个记录。
1.小组活动
活动一:选择相距30米左右的两个物体,先用步测的方法测算它们之间的距离,再用卷尺或测绳量出这段距离,看看步测的结果与实际测量的结果相差多少?
活动二:选择100米以内的一段距离,先目测,再步测,然后用工具测量。最后比较目测和步测的结果与实际用工具测量的结果各相差多少。
活动三:用步测量出操场或一块长方形地的长和宽,并求出它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
2.组织交流讨论
用目测、步测和工具测量距离时,应注意什么?哪一种方法更准确?
四、评价体验,活动小结
教师先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小组自评、组间互评,然后教师对本次活动进行综合评价和小结,以激发学生的实践探索热情,让学生体验到实践活动成功的喜悦。
五、实践作业,拓展延伸
每小组写一份本次实践活动报告,包括测量项目、测量方法、测量数据和测量结果比较、分析等。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7-27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8-14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17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8-04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06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8-10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9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0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22
小学的数学教案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