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汇总10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3.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导入
同学们,在自然界中有一种动物与春天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总是早早地向人们报告春天的讯息,知道它是谁吗?
对,它就是燕子。请同学们看图,(出示燕子投影片或图片)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的主角。(板书:1.燕子)
2.教师范读课文。
二、检查预习
1.读生字组词,注意读准字音。
2.选择正确的读音。
3.组词。
俊( ) 俏( ) 拢( ) 拂( ) 倦( )
峻( ) 悄( ) 笼( ) 佛( ) 卷( )
骏( ) 稍( ) 垄( ) 沸( ) 圈( )
符( ) 谱( ) 沾( ) 添( ) 奏( )
附( ) 普( ) 粘( ) 填( ) 凑( )
4.提出不理解的词语。
5.说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反义词。
近义词:
俊俏 —(俏丽) 聚拢 —(聚集)
生机 —(生气) 掠过 —(拂过)
反义词:
偶尔 —(经常) 增添 —(减少)
俊俏 —(丑陋) 机灵 —(死板)
三、初读课文
1.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说说每一自然段都写了什么。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习朗读课文。
3.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四、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朗读课文,想一想燕子是什么样子的,它飞行时有什么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找出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燕子的,表现了燕子怎样的特点。
2.学习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的观察方法。
3.感受燕子的活泼可爱和光彩夺目的春天景色,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摘抄积累句子。
教学过程:
一、指导看图,引入新课。
1.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
2.按一定顺序(从上到下、从下到上、从左到右、从右到左、由远到近、由近到远)说说图上哪些景物突出了春天的特色?
3.图上最引人注目的是什么?画了哪些燕子?小燕子在图中起什么作用?
学生充分讨论之后,再让学生把这几个问题连起来说一说。鼓励学生把自己从图中感知到的内容和从自然界中观察到的景色联系起来描述,使学生在脑海中对春天美景和活泼可爱的小燕子形成比较完整的印象。
在认真观察图画的基础上,请同学们小声读书,促使学生初步了解课文是以燕子为线索进行记叙的,具体是按照燕子的外形、燕子从哪里来、燕子的飞行特点和燕子停歇的顺序来观察和描写燕子的。
二、学习第二段。
活泼机灵的小燕子,在春天里从南方飞来了,那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呢?
请一位同学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想一想作者抓住了哪些最能体现春天特色的景物。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把主要词语画下来。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板书:雨 风 柳 草 叶 花)
请同学们齐读第二段,体会春天的景色之美。
出示小黑板或在投影上打出这样一段话:“才下过几阵雨。风吹拂着柳丝。草、叶、花聚拢来,形成了春天。”请同学们将课文上写的和小黑板上的'内容相比较,讨论哪句话写得更好。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把两句话对比着朗读,促使学生自己分辨。教师也可以通过几个问题来帮助学生理解。比如:用教鞭指着小黑板上的雨、风、柳丝、草、叶、花等,提问什么样的雨、什么样的风、什么样的柔柳、什么样的花和草等。学生很快就能明白课文写出了这些景物的色彩、姿态、数量,非常生动形象。而小黑板上的内容就显得很干巴巴的了。
“雨”前面加上“细”而且是“蒙蒙细雨”,这样就写出了春雨的特点,比单纯的“雨”要好得多。其它的景物都可以通过增加附加成分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
小草儿,绿叶儿,各种美丽的花儿,都一起赶到春天里来了。课文中用了一个什么比喻句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把它们比作像“赶集”一样聚拢来。这样写突出了春天树木茂盛,花草芬芳,充满了生机。)
(板书:赶集)
在这百花争艳的季节里,小燕子也赶来了,为什么说“为春天增添了生趣”呢?
指导学生理解“生趣”一词,很有生气,很有情趣。因为春天本身已经很有生趣,很招人喜爱了,现在小燕子又飞来了,使得春天更有生趣,所以说是“增添了生趣”。
(板书:生趣)
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练习背诵。同学们可以把这段话分成四个层次来背诵:第一句写季节、细雨;第二句写微风吹拂着柔柳;第三句写草、叶、花;第四句写燕子。
教师小结第二段:燕子在春天里飞来了,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趣。小燕子为春天增添了什么样的生趣呢?我们继续学习第三段。
三、学习第三段。
认真看书上是怎样写的,然后用最少的字概括燕子飞行的特点。
(快、美)
课文中哪些词写出了燕子是怎样飞行的。
找同学回答,教师抓住重点词板书。
(板书:掠、叫、飞、横掠、沾)
填空,练习背诵,并用彩笔画出哪些词表现了燕子飞得快、飞得美。体会这些自由飞翔的美丽的小燕子为湖光山色增添的情趣。
在微风中,在阳光中,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 )过,唧唧地( )着,有的由这边的稻田上,一转眼( )到了那边的柳树下边;有的( )过湖面,尾尖偶尔( )了一下水面,就看到波纹一圈一圈地( )开去。
五、学习第四段。
上一段描写了燕子飞行的美,实际上燕子停歇时同样很美。请同学们观察停在电线上的燕子,这个情景像什么?(出示相关图片)
提示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观察,用书上的话来回答问题。
(这多么像正待演奏的曲谱啊。“谱出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
为什么说“几对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这个“落”字用“停”来代替好不好?
(不好。因为“落”字把燕子从高处到低处,伶俐轻巧的动作形象地表现出来了。)
(板书:落)
教师指导学生体会为什么要把电线描写成“几痕细线”“像五线谱”,把小燕子比作“音符”?使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幅画,然后让学生谈对“谱出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的理解,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蓝天作衬,电线作谱,小燕子是跳动的音符,从而感受自然之美,春天之美。
(板书:几痕 五线谱 音符 赞歌)
齐读第四段,试着背诵。
六、总结全文,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
这篇课文从燕子的外形写到燕子在春天里飞来,从燕子飞行的美,动态美;写到燕子停歇的美,静态美。春天因为有了燕子才更美丽,也更有生趣,使人们感受到春天的勃勃生机,充满活力。课文的字里行间都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板书:动态美 静态美)
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板书背诵课文。
这篇课文文字优美,内容生动形象,感情色彩浓厚。教学时要不断地指导朗读,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在此基础上背诵课文,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附:板书设计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狮、整”等1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朗读疑问句和感叹句。
3、了解两只小狮子的不同表现,明白不能依赖父母,应该从小学习生活本领的道理。
【教学重点】
复习生字词,明白狮子妈妈的话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时间】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狮子头像图、词语卡片。
第二课时
一、开门见山,导入课题:
1、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随机学习“狮”的读音和字形,提示:注意“反犬旁”的写法。
3、老师把这一对孪生兄弟带过来了,你看他们虽然长相相同,却又是完全不同的两只小狮子。你们想真正认识他们吗?
4、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
要想和这两只小狮子真正认识,我们需要进行闯关活动,只有你们顺利闯关,才能成为小狮子的好朋友,你们有信心吗?
二、复习生字:
出示目标:认准字形,读准字音。
1、出示生字
自己读,齐读,开火车读。
2、复习本课生词:
(课件出示,词卡出示)开火车读,齐读。
三、图文对照,感知内容:
1、出示初步读文目标:
①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②学会抓住重点语句有感情地朗读文章。
2、读第1—2自然段。
(1)这两段写了什么?(一只勤狮子和一只懒狮子)
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狮子的“勤”的?(整天,滚、扑、撕、咬)
(板书:刻苦)
“整天”是什么意思?说明什么?(练的时间长,从早到晚,不怕苦,不怕累)
它整天都练些什么本领?谁能用手势做一做滚,扑,撕,咬的'动作?(滚可以练得身体灵活:扑能使动作迅速而凶猛,撕,咬能置猎物于死地)
指名读,齐读。
⑵ 另一只小狮子整天在干什么?板书:懒
懒洋洋地晒太阳是什么样子?(没精打彩)还可以懒洋洋地干什么?(仿说短语)
⑶ 看图1谁是狮子妈妈?谁是刻苦的狮子?谁是懒狮子?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⑷ 带着感情读2自然段。
4、这只狮子为什么会这么懒?读3~6自然段。
⑴ 小树向懒狮子提出了哪两个问题? (读出奇怪、关心、着急的语气。)
⑵ 懒狮子是怎样回答的?
“那苦头”指的什么?说明什么?(怕苦)它说这话时是什么语气?慢吞吞说明什么?谁来试读?
⑶ 懒狮子不练功,以后怎样生活呢?它自己是怎样想的?
“凭着”是什么意思?靠谁呢?它父母有什么本领?它父母有什么地位?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它想依靠父母的本领和地位生活)
板书:yī kào 父母
⑷ 懒狮子说这话时是什么样子?(得意、了不起)看插图。为什么会这样?(炫耀……)
⑸ 它会生活得好吗?为什么?
(6)有感情地读3—6自然段。(男女生对读,师生对读,指名读。)
5、狮子妈妈是怎样教育懒狮子的?读第七段,把妈妈说的话勾下来。
⑴ 妈妈一共讲了几句话?
⑵ 读第一句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没有谁可靠,只有靠自己)
⑶ 要靠自己该怎么做?读第二句。
“也”是什么意思?妈妈为什么这样说?(让他向勤狮子学习克服怕苦的思想)
⑷ 妈妈还告诉懒狮子什么?真正的狮子是怎样的狮子(有独立生活能力,像父母一样做林中之王)?
怎样才能成为真正的狮子?(只有刻苦……学会生活的本领,才……)
四、拓展思维:
1、 小狮子听了妈妈的话,他以后会怎么做?
2、要成为一个非常出色的人,那你从小应该学会哪些生活的本领?
五、知识积累:
出示与勤学与珍惜时间的名言: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语文教案 篇3
内容简析
《给我的孩子们》是内涵丰富的名作,所包含的主题意义重大。通过从心灵上对孩子们健康的翔真情地赞扬了孩子们的率真自然的天性,同时抒发了自己想回到童年的感情。
创意说明
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利用反复诵读的途径,理解了作者热爱孩子的真情,体会他渴望回到童年而不可得的悲伤之情;深入地品味语句,学习作者从日常生活小事中提炼重要主题的方法;通过学习,领会作者把“真”作为人最重要的本质天性。
活动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反复诵读,理解作者热爱孩子的真情,体会他渴望回到童年而不可得的悲伤之情。
2、品味语句,学习作者从日常生活小事中提炼主题的方法。
3、通过学习,领会作者把“真”作为人最重要的本质天性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
应主要使用讨论法来体验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启示学生要珍惜美好童年。
活动时间
2课时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激情导入
1在大人的眼里,也许你还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那么你希望自己快点长大,变成一个“懂事”的成人吗?各抒己见
2说一段你童年的快乐事。自由发言
3当你不知不觉步入青年的大门后,可否常常留恋自己的童年?想到永远也不能与它再见,是不是生出淡淡的哀愁?那时候,懵懵懂懂,难免让大人烦心,但谁也不会与你计较,因为你的心最真、最纯。你活得自由自在,开开心心。现在长大了呢?多了许多烦恼,是吗?等你真正变成大人的时候,说不定有更多的烦恼呢,你害怕吗?不用怕,人总是要长大的,大人的世界里,也有很多精彩。聆听、感受
调动积累资讯共享
1请同学们齐读书下的注释①,谁能说你从注释①中搜集到了的有关作者的名、地、时、评、作的信息?
热爱孩子的丰子恺
丰子恺(1898—1975),现代画家、文学家、艺术教育家。早年曾师从李叔同学习绘画、音乐,深受其佛学思想的影响。“五四”后,开始进行漫画创作。早期作品多取自现实题材,带有“温情的讽刺”,后期常作古诗新画,特别喜爱取村儿童题材。他的漫画风格简易朴实、意境隽永含蓄,是沟通文学与绘画的一座桥梁。朗读、交流、识记
2
欣赏丰子恺画作画诗词
丰子恺的漫画创作,是从画古诗词意开始的。在这些以古诗词为题的漫画里,却一点也闻不出陈腐的味道。画中展现的是今人鲜活的生活,典雅的意境和浓厚的生活气息无矛盾。
画儿童
丰子恺喜欢儿童、热爱儿童,甚至是儿童的崇拜者。儿童是他漫画里最重要的角色,儿童漫画是他的作品中最具有感染力的部分。在画儿童的时候,丰子恺的身份更多的是一个仁爱的父亲和宽厚的长者。
画人间
丰子恺的漫画里还有很大的部分描写人间百态。在这些画中,一些饶有情趣容易被人忽视的生活场景被画家敏感地发掘出来。对这些人和事的描写,表达了画家对人世间最博大的爱与关怀。
欣赏、感受
3补充注音、释义
【憧(chōng)憬(jǐng)】向往。
【龌(w)龊(chu)】不干净,脏。
【考(kǎo)妣(bǐ)】(死去的)父亲和母亲。
【(chǎn)袜】只穿着袜子着地,,只,光着。
【鞠躬尽瘁】小心谨慎,贡献出全精力。交流、讨论
诵读感知
1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全文,边读边完成下列任务:
①圈划文中出现的生字词,结合上下文思考其意思;
②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用一句话来概括丰子恺本文的意思;
③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并向全家提出来,我们共同来讨论。默读、勾画、概括
2挑生分段朗读课文,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把同学提出的问题分类,交给学生分组讨论,老师启发、点拨,引导学生从联系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中寻找依据,解决问题。)朗读、讨论、交流
精读理解
1同学们能不能从课文第一自然段中找出两个词来概括作者通过本文要表达的主要感情?为什么说“憧憬、悲哀”这两个词可以概括作者在本文中所表达的主要情感?
【明确】憧憬、悲哀。因为作者在本文写孩子们童真、童趣,表达的就是对儿童率真、自然的天性的向往和赞扬;写大人们对孩子的种种干涉,表现的就是对人生不可避免的逐步丧失率真、自然的天性的极大的悲哀。阅读、思考、交流
2课文通过写孩子们的什么事来表现儿童的.童真、童趣?这些事都表现孩子们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明确】直率、自然、热情、富有想象力。阅读、思考、交流
3本文除了写表现孩子们率真、自然的童真、童趣外,还写了大人们,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看待成人的生活的?
【明确】这是开放性的问题问,只要学生的意见观点能言之成理,言之有据老师都要加以肯定。当学生思路堵塞时,老师可从联系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中引导学生。阅读、思考、交流
第二课时
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品读探究
1丰子恺说,孩子“年纪越小,你的世界愈大。”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讨论、交流、明确
2交流文中最精彩的语句欣赏。交流、感悟
3作者在文中写瞻瞻的笔墨最多,而且说:“瞻瞻!你尤其可佩服。”这说明在几个孩子中,作者有所偏爱,对吗?讨论、交流
4在作者看来,儿童是纯真的,但他们长大了就不可避免逐步丧失天性玉米得不自然或是虚伪地屈报与顺从。有人觉得这种看法太偏激,难道真的每个人都要这样吗?各抒己见
赏读延展
1欣赏文章的写作特色。
①以小见大,提炼主题。
②语言直白,亲切自然。各抒己见
2丰子恺的烟嘴上刻着近代诗人八指头陀的一首诗:
吾爱童子身,莲花不染尘。
骂之唯解笑,打亦不生嗔。
对镜心常定,逢人语自新。
可慨年既长,物欲蔽天真。
说说这首诗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理解、交流
3你们带着童心的余韵,昂首阔步,即将进入另一种丰富多彩而又复杂莫测的人生.因为年少,你们自信,对于大人的说法,也许会不屑一听,甚至厌倦;因为年少,你们也会有无奈、甚至摔跤的时候。那么不妨听听“过来人”的话,或许会使自己走得更稳当,更顺利。下面是一位老师发自肺腑的忠言,你听了会话会有什么感受呢?
语文教案 篇4
1、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介绍火车种类的常识性课文,分别向我们介绍了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火车、磁悬浮火车,以及火车提速,修建青藏铁路等有关我国铁路建设成就,展现了我国铁路建设迅速发展的大好形式,借以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本文的重点,认识14个生字,会写6个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本文的难点:(1)、第三段介绍的几种火车专业术语较难理解
(2)、对课文中出现的几个词语,如:“飞驰”、“夕发朝至”,“创举”“海拔”也较难理解。
(3)、生字“弄、断、修、建、世”很难记住。
2、教学建议
(1)识字:本课的生字多,且较难,有许多字,既不是会意,又不是形声词,所以建议应突出二点。
①呈现多样的识字方法,激发学生识字的积极性。
提、速、查:让学生自主运用已过的“是、束、旦”加全偏旁进行识字,为今后“归类识字”打下基础。
郊:用跟熟字“校”比一比的方法进行认识。
断、修、梦、弄:可用猜字谜的方法进行教学,如:“大米放在筐里,称称有几斤”(断)。“一人一竖短,折文右上边,三撇在右下,此字认不难”(修)“林中看夕阳,像在梦幻中”(梦)。“小王一人在小弄里跑”(弄)。
②创造丰富的教学情景,注意在复现中巩固。
儿童识记汉字的一个特点就是记得快,忘得也快,所以巩固识字尤为重要。如本课的“建、创、列、世”,这些生字平时也很少用到,认教时也没有好的识字方法,也只能通过多次反复出现,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认识它们。但机械的重复出现学生又觉乏味,这就不光在课堂上做游戏识字,又在教室的一角布置“我会认”园地,把最容易忘记的生字写在各种有趣的物体上,如:“苹果、梨、树叶、蘑菇、鸭子、小鸡……”而这园地有时布置成“果园”,有时布置成“树林”,有时布置成“草地”,每过几天换一背景,这样的情景教学巩固生字,学生很乐意接受。
(2)、写字。
本课要求书写的六个字中四个是合体字 “名、动、晚、新”,其中“名”是上下结构,“动、晚、新”是左右结构。四个合体字都是由已写过的熟字组成,不是难点,提醒学生注意的是“晚”字的右边不是“兔”,“兔”的'一点代表眼睛。另外二个独体字“发、成”。指导“发”时,可与“友”进行比较,指导“成”字要重点指导斜钩的写法,要写得有点弯度,不能写直。
3、朗读感悟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主动探究的重要基础。可本文是常识性课文,对农村孩子既没见过,又没有坐过火车,课文语言没有童趣,学生对这类课文最不感兴趣,所以,激发探究的兴趣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①实物演示激发兴趣。
A、出示一列玩具火车,在讲台上演示转几圈后,教师卸下机车让学生来操作,当学生发现后面的车厢走不动时,老师随机问:这么长的火车车厢,一节连着一节,靠什么带动呢?这时学生肯定纷纷举手回答问题。(靠机车带动)
B、应当堂卸下机车中发动机旁边的电池,再让卸下电池的机车带着车厢在讲台让学生演示开车,可机车没法带着车厢开动。这时老师问:机车发动还要靠什么?学生也一定知道靠“电”,机车发动还靠什么呢?
②课件演示激发兴趣,边讲解。
A、蒸汽机车(它烧煤,从上面的烟囱冒出浓浓的黑烟)。
B、内燃机车(它烧汽油、柴油或煤气,产生少量的烟)。
C、电力机车(电力机车的车顶上有电线。它行驶时,下面靠两根铁轨,上面靠电线提供能量)。
D、悬磁浮火车(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火车,速度快,接近普通飞机。)随机追问,你最喜欢哪种火车?学生一定回答最喜欢磁悬浮火车。哪为什么?学生有的说因为它跑得快,有的说它没有冒烟。老师说:“对呀,那才是‘绿色环保型’火车”。学生也容易理解了“绿色环保型”火车了,也知道演变带来了好处:“速度快,污染小”。
4、结合课文理解词语。
(1)课件演示飞驰而过时理解“飞驰”。也可结合日常生活中,举例,如:汽车、摩托车从我身边飞驰而过。
(2)夕发朝至:“夕”与“朝”在识字中学过,也理解了它们的意思,只要告诉学生“发”就是“出发”,“至”就是“到”,所以,“夕发朝至”连起来的意思,放手让学生去说。
(3)、海拔:教师在黑板上作简笔画,帮助学生理解。
(4)、创举:这个词非常抽象,如果老师向学生解释说是世无前例的举动,那学生会更糊涂,所以“创举”这个词的理解是本课的难点。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来理解创举,问:看看我国的铁路修到了海拔超过4000米的世界屋脊上,你想说什么?(学生回答:真也不起!)对呀!从来没有人把铁路修到这么高的地方,那就是创举呀!(随机板书:创举)在感悟中理解创举。学生在朗读时也自然而然地读出赞叹,佩服的语气。
5、实践活动
(1)、提出问题:你想象中的新型高速火车是什么样的?
(2)、展开丰富的想象,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设计一列未来的火车画下来。
(3)、把学生的作品贴出来展示交流。
语文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篇以热爱家乡为主题的抒情散文。文章采用了先叙述后抒情的写法,首先用清丽脱俗的语言描写了故乡朴实无华的芦苇多而美的特点,接着自然而然地引发了对儿时与芦苇有关趣事的回忆,通过吹芦叶哨、折芦叶船、捉纺织娘等往事,抒发了对儿时生活的追忆之情以及对自己家乡的怀念之情。全文用轻松细腻的笔法娓娓叙说着童年的欢乐生活。生动感人,主题鲜明,同时文中生动优美的词句也是学生学习语言,培养语感的好材料。
【设计构想】
本文的设计构想很简单也很朴实,芦苇之美部分的学习重在文本体会,趣事部分重要自学方法和能力的培养,排比部分重要积累,通过读文和师生、生本之间的互动,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结构,体会作者用文字表达的美与趣,培养学生语感,初步体会读书带来的美与惬意。
【教学目标】
1.认识要求认识的9个生字及词语。通过自读理清文章结构,概括三件趣事。
2.通过反复品读,结合课文体会“恬静”“飘逸”“缤纷的记忆”等词语的含义。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芦丛美景和童年趣事。
4.在朗读和品读中感受课文准确、形象的语言和热爱故乡的情感,揣摩作者表情达意的写作方法。
5.学习抓重点词语读书、联系生活实际读书和想象画面读书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诗词导入,揭示主题
板书:故乡。对于游子来说,故乡是抹不去的情丝。《诗经》中言“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想起故乡,就想起故乡的杨柳,王维有言“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想起故乡,就想起故乡的……(梅),余光中有言“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酒一样的长江水……”想起故乡,就想起故乡的'……(长江水)(课件展示,学生读诗句)故乡的一景一物都融在了游子的血液中,不同的人用不同的事物寄托他对故乡的怀念与热爱。对于作家樊发稼来说,想起故乡,就想起故乡的芦苇。老师板书(芦苇)。
齐读课题。
二、自读识字,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尤其是含有本课生字的词语要多读几遍,把句子读通顺。
2.学习词语。
芦苇、缤纷、密如蛛网、恬静、飘逸、口哨、舵手、纺织娘、包裹
舵手,看舵的偏旁你就一定知道它跟什么有关?那什么是舵手呢?舵:控制行船方向的设备,多装在船的尾部。那你能猜出舵手的意思吗?你瞧,有些词通过查字典或猜想也可以知道词义。
再看“纺织娘”,你知道指的是什么吗?见过吗?(看图片了解纺织娘)你能快速地在书中找到描写纺织娘的句子读一读吗?“纺织娘通体透明,头上长着两根细长的触须,身上裹着两片薄薄的玻璃纸似的羽翼。”你瞧,作者抓住了纺织娘身体、触须和羽翼特点,仅一句话就让我们知道了纺织娘的外形,写作时抓住事物特点多重要呀!
好了,同学们,其它的词语我们会在读文的过程中学习。
3.字词我们都认识后,相信读文更没问题了。请同学再一次自由读文,边读边思考:这篇课文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谈谈你的体会。
(根据学生的回答,概括出美景和趣事,板书)
三、导读探究,感悟积累
(一)体会芦苇之美
1.师:那我们就先来感受故乡芦苇之美吧。
问:谁来读读文中描写芦苇之美的句子?(一片片,一簇簇……)
(课件出示)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句话,说说故乡的芦苇有什么特点?(多、长、绿、轻)
谁能再来读读这句话,再来体会一下芦苇的特点。(2人)
读着读着,你体会到那份“恬静和飘逸”了吗?(课件变红)说说你的感受?你瞧,我们读着读着,就明白了很多词语的意思呢。
那我们就读出这份恬静和飘逸。(指名读)
2.师:正是这芦苇给乡村平添了几分恬静和飘逸,所以作者发着内心地说……(出示课件复沓1:多年来最令我魂牵梦绕、永远不能忘怀的,就是故乡的芦苇——就是那些看来似乎很不起眼的、朴实无华的芦苇。)
(二)体会事情之趣
1.师过渡:这样朴实无华却飘逸美丽的芦苇在家乡随处可见,春天来临,它便给孩子们带来了乐趣。
请同学默读第7、8、9自然段,思考:试着用简短的句子或短语概括每件事,写在这一段的旁边;再思考你从哪些文字中感受到了这份童年的快乐,将句子画下来。
2.请同学们再四人一小组合作学习,互相商量一下你每件事概括的语言,看能不能最简单;再把你画的句子读给同学听听。
3.汇报交流
概括:吹芦叶哨、折芦叶船、抓纺织娘
(读的过程中教师重点指导朗读)
4.复沓2:正是因为有了芦苇,才有了我们童年的这些趣事,所以作者说“多年来最令我魂牵梦绕、永远不能忘怀的,就是故乡的芦苇——就是那些看来似乎很不起眼的、朴实无华的芦苇。”
(三)感受缤纷的记忆
1.师:学到这,你们有没有发现,我们这段话(课件出示)没学。(1读)请你先来读读这段话,说说对此你有什么疑问?(这段没有芦苇)
是呀,没有芦苇我们为什么还要写它呢?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吧。谁来再读一读(2读)。
问:这段写了故乡的哪些事物?(小河,野花,油菜花,棉花)
问:那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生我养我的故乡呀,你给我留下多少梦幻般的、缤纷的记忆——比如:那小河,那野花,那油菜花,还有棉花。(课件出示,让学生体会这样体现不出缤纷的记忆,不美)
师:那我们就加上这些词一些来体会那缤纷的记忆吧,齐读(3读)。
师:你想看看这些美景吗?(课件出示图片,边看边读句子,4读)
2.师:这些事物如此之美,而最让我魂牵梦绕的却是故乡的芦苇,由些我们更能体会到芦苇对作者的重要了,这也就是写这些美景的原因,更衬托出不起眼的芦苇的与众不同了,所以作者说(复沓3):“然而,多年来最令我魂牵梦绕、永远不能忘怀的,却是故乡的芦苇——就是那些看来似乎很不起眼的、朴实无华的芦苇。”
四、回归整体,体会情感
师: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画一样的意境让我们感受到了故乡的芦苇给我们带来的乐趣,所以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抒发自己的情感。
(齐读最后三个自然段)
五、单元整合,训练说话
师:故乡的芦苇是本单元的第一篇主体课文,后面我们还要学习《老家的萤火》,它们的相似之处就是用具体的事物表达思乡之情。虽然我们还不曾远离故乡,但我想故乡也一定有你难忘的事物,你能想一想,用这样的话来说一说吗?“想起故乡,就想起故乡的……,因为……。我爱故乡,我爱故乡的……”
师:“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无论我们走到哪里,故乡永远都藏在我们的记忆深处。
语文教案 篇6
课题:快乐读书屋九 丑小鸭
教学目标:1.学生自主认识1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积累词语,找出课文中描写丑小鸭和白天鹅的词语。
教学重点:识字教学
教学难点: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出示手偶:丑小鸭)大家好!我是丑小鸭。(出示手偶:白天鹅)嗨!我是美丽的白天鹅。你们想知道我是怎么变成白天鹅的吗?
二、初读课文
1、出示阅读提纲,自由读课文
在老师大胆放手引导下,学生用各自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你喜欢怎样读?――小伙伴读,同桌读,小组读,自已读等)
2、汇报读
3、读懂课文,理解感悟
4、学习生字及生字词(辅以游戏进行)
三、理解课文
出示小建议:①读了这个故事,你想到了什么?②是从什么地方想到的?能试着有感情地朗读吗?
小组交流,探究
汇报交流
师:丑小鸭心里怎么想?我们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呢?
四、拓展延伸,走进生活
师:学了《丑小鸭》一课,你有什么感受,想说点什么?
五、聆听歌曲《隐形的`翅膀》
六、实践活动
回家后把《丑小鸭》的故事讲给父母或其他人听。
板书设计:丑小鸭——白天鹅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主题:阅读课
所属学科:语文
适于年级:二年级上册
教材版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语文出版社S版)
建议学时数:2学时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学习新偏旁“衤”。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让学生懂得保护大自然、热爱大自然,才能使我们生活的环境变得更加美丽。
二、内容分析
这是一篇充满童真、童趣的童话课文。课文主要写了大象、棕熊为了比谁的力气大,把小树林的树木拔光了,经过小兔的教导后,它们重新把树木栽好,使得溪水又变清了的事。
重点难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可以正确填写动词+名词的短语;能通过读课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本课在整个知识体系中还处于解决幼小衔接,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阶段。同时也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识字和阅读目标,在整个知识体系中还处于奠基阶段。
三、学生分析:
在本阶段,学生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汉语拼音和一部分汉字,对阅读有了初步的兴趣。本文属童话,由于孩子对童话比较感兴趣,这篇课文有利于提高对孩子的阅读和识字兴趣。
四、设计思路
1.创设情景,引领学生走进童话世界。
2.并在诵读中有所领会和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3.重视学生自主识字。
[教具准备]
课件(大自然的美景、受到破坏后的大自然),动物的头饰,拼音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件引入,激情导趣
1、出示课件:大自然的美景,激发学生的情感。
(师:你看到了什么呢?你有什么感想呢?
2导入课文。
师:是呀,我们的大自然美极了,不但有茂密的树林,五颜六色的鲜花,还是一条条清清的溪水。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大自然中的清清的溪水。谁会读课题?(指名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如,读准字音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还可以请教老师、同学。
2、出示会认字字卡,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检查认读。
(1)小组检查(抽读)
(2)师生交流:开火车读(师边听边纠正)
3、出示没标拼音的课文进行朗读。
(1)自由读,边读边标出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几位学生范读课文,边听边想:课文写了哪几个动物之间发生的故事?
三、认识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让学生在小组交流自己掌握的情况。
师:这些生字中,你会读哪个字,请同学们在小组交流。
2、出示去掉生字的拼音。
(1)指名读。
(2)请小老师带读。
(3)开火车读。
(4)小组交流,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记住这个字的?
3、指导书写。
(1)指导书写"互、象、被、掉"四个字,学习新偏旁"衤"。让学生观察字的笔画和田字格中的位置,教师示范,指导学生书写。
(2)学生范写生字"俩、读、沿、朝"。引导学生在己认识偏旁和字的基础上能自己正确书写。
(3)学生书写,互相欣赏,检查订正。
四、语文实践活动(一字开花)
五、总结并布置作业
你有什么收获?课后多读课文,指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出字卡:检查记字情况。
2、课文写了哪些动物之间发生的故事?
二、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中这儿个动物发生了什么事?
2、出示课文中的两幅图:请选择其中的一幅图,说说这幅图说的是什么?(交流)
3、出示图1:课文是怎样写的?请自由读一读。
4、小组讨论: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5、根据学生的回答,学习3自然段。
6、小结
师:你认为大象、棕熊做得对吗?为什么?如果再这样做,大自然会变成什么样?所以,假如你是大象、棕熊,你会怎样做呢?
7、学习第10、11自然段。
(1)过渡:同学们说得对极了。大象和棕熊也知道错了,它们也懂得保护大自然、热爱大自然了,你们看……(出示动画课件)。
(2)指导读课文第10、11自然段。
(3)看了动画、读了课文,你想对大象,棕熊说些什么呢?
三、深化练习,积累词汇
出示课后第二题:
例:挖(坑)
栽()培()浇()
四、汇读全文,整体感悟
1、自由读课文,感悟课文。
2、小组分角色读课文。
3、分角色表演。
五、师质疑并总结
六、布置作业
1、读读词语花篮里的词语,再把自己喜欢的抄写下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反思:
1、本课设计上能体现老师的指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相结合,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得到新知识。
2、本课在设计上注重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培养,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提高语文素养。
3、能够落实教学目标,对一些课文的重点能够有侧重的落实,像学习生字以及生字的书写等重点环节落实交好。
4、但对一些重点难点的落实还有不到之处,如对环保还可以适当引申,让学生能多了解和学习一些环保知识,知道在现实生活中应该怎样做好环境保护,怎样把课文的知识和自己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设想:
1、逐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能力:让学生在预习中通过阅读自己提出问题,经归类整理后由学生在课堂上自己回答(或布置为作业),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并通过阅读指导教会学生怎样提出恰当的问题从而最终提高阅读能力。
2、锤炼学生的语言敏感力:通过揣摩语句、反复朗读让学生自己体会文本的内涵,从而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
3、学以致用,不为学习而学习。教学要以提高学生阅读、写作能力,提高认识为终极目标,对于课文既要让学生做深入细致的揣摩和研读,又要让他们远离文本本身做客观的审视(从形式到内容)从而获得启发。
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了解课文中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的记叙方法;掌握训诫、耸立、蓬乱、攀、颤抖、瘦骨嶙峋、蹲、心惊肉跳、凝视、嘲笑、头晕目眩、啜泣、纳罕、疲乏、小心翼翼、屡次等字词。
2.能力训练:初步学会分析记叙文章中的情事论理及其详略安排,注意学习和运用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
3.情感、态度教育:感受“我”终于正确对待困难,在困难面前不馁不躁,一步一个脚印来沉着应付的心理从而得到人生的启迪。
教学重点:
理解重点语句,把握本文思想感情,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整体感知课文,掌握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
记叙文中如何以实寓虚,即文章如何借事论理; 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预习指导:
提前一天阅读课文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设计问题,如:词语的音、形、意;文章的结构;语句的理解等等,以组为单位归纳整理由课代表上交。(注意:自己的问题要做好答案)
导入:
居里夫人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
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难免会碰到许多困难。它就如同一座座高山挡在我们的面前,面对它,有些人灰心丧气,束手无策终与成功无缘;有的人则毫不畏惧知难而上,终于看到了希望的海,也正因为这样,世界上才就有了弱者与强者之分。然而,弱者和强者并没有天然的不同,只是他们面对“高山”时,眼中所见到的景物不同而已。今天就让美国作家莫顿·亨特领着我们回到他的童年,和他一同回味那次让他终生受益的际遇,来领悟他面对大山时眼中看到了什么。
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4分钟,教师投影学生预习时所提问题并提醒学生在默读时对问题加以注意。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
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是哪两个?
孩子为什么要爬悬崖?
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我眼中的悬崖有多高?
孩子们是否爬上了悬崖?情况如何?“我”的情况如何?
故事的结局如何?
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
2、教师组织学生抢答
(可以采取男女生分组加分的奖励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组织学生复述并由教师指导总结
叙事要注意六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教师要根据抢答阶段的内容加以总结并投影六个要素,引导学生全面复述)
(1)、起因 玩厌游戏 别出花样
(2)、经过 其他孩子:顺利攀越,安全返回;我:中途被弃 进退两难
(3)、结果 朋友求援 父亲解困
(4)、蕴涵 走一步 再走一步
自主探究:
1、写攀越悬崖的过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可能有哪些内容不写?
(由学生评价同学复述的情况并说明理由,引导学生注意文章内容的主次、详略)
明确:
本文写作上详略得当。开头介绍时间、地点和故事的起因是略写,攀爬悬崖和爬下悬崖的回忆是详写;在写攀爬悬崖过程中,详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其他小朋友的活动则略写;写“我”爬悬崖的过程详写,好友杰利回家领父亲来的过程则略去不写;以后则详写“我”怎样在父亲的指导下爬下悬崖,详写“我”的行动与心理,父亲的`指导则略写。
2、作者为什么这么安排材料?
(学生讨论,回答)
文章通过一次攀爬悬崖的过程,揭示了怎样去对待困难和克服困难的道理。“我”攀爬悬崖的过程和心理是叙事的重心,因而详写,其他则略写,这样安排,文章才能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3、从表达手段看,全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从表达手段看,本文前面主要侧重记叙(叙事),最后一段是议论,作者用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来揭示人生道理,这是一种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的写法
体验反思 :
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在生活中是否也遇到过让自己难以忘怀的事情,它给了自己什么启发?
布置作业:
1、读文章中记叙攀爬悬崖经过的部分并划出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
2、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在生活中是否也遇到过让自己难以忘怀的事情,它给了自己什么启发?将之写成一段话。
3、搜集三、五条对待困难的名言、警句并谈谈自己的认识
语文教案 篇9
一、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有收集词语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
三、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收集关于秋天的词语。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孩子们,过了炎热的夏天,我们走进了凉爽的秋天。
秋天的景象真美呀,就像一幅多彩的图画。
(二)、读中识字。
1、学生自由试读词语。
2、分组互助读词语,再开火车读词语。
3、出示生字,学生自主认读。
(读准前后鼻音和平翘舌音的字“层、尽、染、淡、登、翠、爽、壮”。)
4、开火车读生字。
5、同桌卡片抽读。
(三)、朗读感悟。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画面。
2、分组试读,互相帮助,力求读正确。
3、观察秋天的'画面,说说自己的感受。
4、学生边读边想象,联系大自然实际,整体感悟词语的意思。
5多种形式读。
(1)开火车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美读,要求读得有感情。
(3)自由读给喜欢的小伙伴听。
(四)、在读中巩固识字。
1、选词语,读词语。
出示图片,选出与图上景色相对应的本课词语,读一读。
2、分小组读“我会读”中的词语,巩固认读生字。
(五)、在应用中巩固识字。
1、给生字找朋友(组词语)。
2、卡片游戏《找朋友》。
(六)、指导写字
1、认读字音。
2、根据规律分析字形,记住字形。
如,“宜”与“实”,上边都有一个宝盖儿,区别在于“宜”的下边是个“且”,“实”的下边是个“头”。
3、分组说说自己喜欢的记字方法。
4、说说难写的字和容易写错的字。
5、师范写,学生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6、学生练习。
(七)、实践活动
整理收集到的秋天的词语,在班上展示、交流,看谁获得了词语大丰收。关于秋天的词语
一叶知秋、春种秋收、春兰秋菊、春花秋月、秋色宜人
秋风过耳、秋风萧瑟、秋雨绵绵
教学反思:对于刚走入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识字1》中的词语比较难理解。所以在教学设计时,我就将“感悟词语的意思”列为教学难点,然后加大难度,将生字离开词语,并且没有拼音,让学生准确的读出,用各种方法来认读,指明读,领读,开火车读,接着讲解这些要读和要写的生字要怎么来记住他们,要用哪种方法来记住他们,最后才在课文中让学生去感悟词语的意思。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理清全文思路,理解文章内容。
2、通过扩展,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虚实的关系和作用,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教学方法]
讨论法、问题研究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播放钢琴协奏曲《梁祝》(见课件,大约3分钟)。同学们,刚才我们听到的乐曲名称是什么?(生答《梁祝》)。这支曲子是著名的钢琴协奏曲《梁祝》!同学们听后,觉得它的音乐有什么特点?(生答)这首曲子声音忽高忽低,大时,众乐齐奏,势如排山倒海,惊天动地;小时,轻轻弹奏,似微风拂来,荡起点点涟漪,给人以无限遐想,我们好像看到了梁山泊与祝英台同窗共读的愉悦,又似乎看到了他们抗击命运、化蝶而飞的悲壮,极具艺术魅力!从美学上讲,这就是音乐中虚实相生所产生的绝妙效果。
二、解答课前预习题(见课件)
(1)、本文主要阐述了什么问题?
生答,教师明确:课文标题就是本文的论述重点: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中国艺术包括哪些方面呢?——诗歌、戏曲、绘画、书法、建筑、印章、音乐、舞蹈等,主要论述了绘画和戏曲。
(2)、本文分几层进行论述?
生答,教师明确:
1、 提出文章观点:全粹结合、虚实相生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重要表现手法。
2、 主要阐述中国绘画、戏曲里的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3、 主要说明书法、建筑等多种艺术里的空间表现,都是由舞蹈动作延伸。
(3)、“虚”和“实”的关系可以怎么概括?
生答,教师明确:“虚实结合、虚实相生”,如果说得更详细一点,可用16字概括:“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下面我们一同来分析全文。
三、师生共同简要分析全文
1、艺术需要表现美,文章开头哪句话,点明了这一点?
明确:“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下面进行了具体解释,既要丰富、全面地表现生活,又要集中、典型、普遍地表现生活,丰富、全面中就有了“实”,集中、典型、普遍中就有了“虚”,两者互相矛盾,却能辩证统一!只有虚实结合了,才能避免自然主义和形式主义。所以古人说“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
板书:(见课件)
表现生活:
丰富全面——实——正面描写
集中典型——虚——侧面烘托
2、赵执信的《谈龙录》中,三人对诗的看法分别是什么?
师生共同总结:
洪眆思(洪昇):诗要求“完整”,即“实”,
司寇(王渔洋):诗要求“精粹”,也即“虚”,
作者(赵执信)“完整”、“精粹”缺一不可,应诗写出一鳞半爪而不支离破碎,这就是虚实结合!
拓展:一花一天堂,一沙一世界,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正是通过有形的“实”来推知无形的`“虚”,从而创造更广阔的意境,表现更丰富的生活!
3、作者选取了哪两种中国艺术进一步阐述虚实相生的手法?
明确:绘画、戏曲。
课件展示南宋著名画家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同学们,你从这副画中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简析:
一叶扁舟,一个孤独的钓鱼翁,这是“实”,那空白处我们可以想象为烟波浩淼的江水和广阔的空间,这是“虚”,正是空白才衬托出了环境的萧瑟和钓鱼人的孤独!“虚”已不再是“虚无”,而升华成了艺术境界,成为艺术的精品。
那副著名的《深山藏古寺》,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画面只有崇山峻岭、山路蜿蜒,一个小和尚在山下河边打水┅┅古寺“虚”掉了,但并不等于没有,不然小和尚从哪里来,又到何处去,自然从古寺来,再回古寺去,这也是“实中藏虚”。文中32页的一段文言说得很清楚,让我们来读一读。
师生共同朗读。古画中这样的例子还很多,让我们来共同欣赏几副。
浏览3副古画。(见课件)
4、戏曲中也是如此,“虚实结合、虚实相生”是常见的。演员通过极少的道具营造出极丰富的意境,给人极大的空间感。比如舞台上老船翁一支浆和摇曳的舞姿能让人感受到荡漾起伏的江水,站在荷花筐里的演员通过摇动的腰肢和左右晃动的手臂,更给人以荷花随风摇摆的美感。
5、建筑、书法也是如此!课件展示天坛的图片,旷野中的亭子。
教师简单分析:天坛是皇家祭祀场所,天坛面对着虚空的天穹,似乎也能感受帝王一统天下的气魄;亭子本身并不是画,但与广阔的天地共同融为一幅大画,王羲之的《兰亭序》中18个“之”字写法各异,虚许实实,表现出王羲之飘逸洒脱的精神风度。
6、其实,诗歌里面的“虚实结合”也是很多的,在诗歌里面,“实”是指“写景”,“虚”是指“抒情”,纯粹的写景和抒情都是没有生气的,所以诗歌历来重视“虚实相生”的方法,“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同学们能举出这样的里子吗?
板书:(见课件)
诗歌中的虚实
实——写景
虚——抒情
学生回答。
师生共同分析诗句:大家看杜甫的这两句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有虚实相生没有?
学生回答,教师简析明确:
通过春天的花鸟景物,表达作者在战乱年代的惊恐心理和恨别情绪,形象而又深刻,看似写景,实则抒情。这是“化虚为实”。
再看李煜《虞美人》中的两句: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学生回答,教师简析明确:
作者把无形的“愁”化为有形的“一江春水”,把自己因亡国而引发的多而不绝的愁绪渲染得淋漓尽致。这是“化实为虚”。
再看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提问:这首诗怎么运用了“虚实相生”?
明确:“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作者虽然没有写隐者的行踪,但透过画面,我们能感受到那山中缥缈的云雾、隐者的闲适高雅以及贾岛本人悠远恬淡的心境,还可以引申出人生的哲理:人在追求理想和真理时,明明近在眼前,却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发现或得到。这由实见虚,虚实结合。
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希望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能让我们的鉴赏能力更上一个台阶,在生活中发现更多的美!
让我们在杜甫的这首《春望》的朗读声中结束本课吧!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3-09
语文园地语文教案04-04
语文《语文园地四》教案02-20
语文下册语文园地教案11-21
语文天地教案01-05
语文优秀教案02-16
语文教案[精选]08-20
语文教案[经典]08-21
语文教案(精选)08-22
[精选]语文教案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