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汇总10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3.学习课文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⒉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⒊.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难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⒉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⒊.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准备:课文朗读配乐磁带。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2.自学本课生字新词,老师检查自学情况。
3.练习朗读课文。
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能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人课题。
同学们都喜欢游览,旅游后还有写写游记。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游览了浙江金华的双龙洞后,就写了一篇游记,这篇游记就是——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
叶圣陶先生是怎样写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了解学生预习课文情况。
1.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你读了“预习”了解了些什么内容?
2.通过读课外书,收集资料。你了解了关于本课的什么知识?
生答:我知道叶圣陶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和语言学家。
生答:叶圣陶解放前当过小学、中学、大学教师,编辑,解放后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等职务。
生答:繁忙的工作之余,叶老还到多处风景名胜区参观游览,并写下了许多清新优美的游记,《记金华的两个岩洞》就是其中之一。“两个岩洞”就是金华北山“五洞十景”中最为著名的两个溶洞:双龙洞和冰壶洞。
生答:目前,双龙洞已被列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每天游人如织。
⒊老师小结:同学们了解的情况真丰富,看来同学们在课外是下了一翻工夫的。
三、听老师范读课文,思考问题。
⒈听老师配乐朗读课文。
⒉学生思考:
⑴想一想每段讲什么?
⑵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⑶把讲到洞中双龙的句子画下来。
⒊讨论以上思考题。
四、检查学生学习生字、词的情况。
⒈开火车分析生字的音、形、义。
⒉抽读课文。(了解学生通读课文情况。)
⒊理解生词。(学生在读课文时随机检查。如:蜿蜒、明艳、突兀、森郁等词。)
五、给课文分段。
⒈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⒉同座谈论分段和段意。
⒊老师总结归纳。
六、作业:
⒈抄写生字。
⒉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⒈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⒉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⒊ 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行片段练习。
⒋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⒈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⒉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⒈听写生词。
⒉请说说本文分几段,段意是什么?
⒊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
二、学习第一段。
⒈抽学生读本段。
⒉思考:
⑴叶圣陶爷爷在去双龙洞的路上看见了什么?(请用:“ ”画出来)。作者用了什么方法去描写?
⑵“明艳”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作者会“眼前一片明艳”?
⑶溪水为什么会变换调子?这里写溪水实际上是写什么?这溪水是从哪里流出来的?
⒊ 配乐 有感情地朗读本段,感受作者是什么心情。
⒋读完本段你眼前有什么景物,请你说出来,你是怎样的心情。(让学生产生想象)
⒌总结学习方法。同学们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这段文字的。
语文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会认15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积累词语。
3、有对恐龙的灭绝等自然界现象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准备:学生搜集关于恐龙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了解恐龙
1、认识恐龙。课件出示恐龙图。相机指导学生认读恐龙。
2、激活原有体验,开放学习空间。
既然同学们都认识恐龙,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谈谈恐龙怎么样?关于恐龙,你都知道什么?
3、观看录像,感受恐龙的辉煌。
的确,在大约两亿年前,恐龙有过一段十分辉煌的历史。那时,还没有人类,恐龙才是地球的主人,他们到处漫游,足迹遍及整个世界。想不想亲眼目睹着庞大的恐龙家族,感受一下它们当时的辉煌?
看了这段影片你最想说什么?
4、亲身扮演,强化感知。
戴上头饰加入恐龙家族,和恐龙们一起跳呀、叫呀。(放音乐)
二、读好课文,提取信息
(一)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1、学生自由读课文,指出朗读中的难点,字音或长句,师生共同练读;同桌互读,读通句子。
2、同桌互相检查朗读情况,再次练读。
3、读了课文,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让学生随意说,及时纠正语音错误。
4、你对课文的哪一部分最感兴趣?
5、今天我们就重点来研究恐龙灭绝的`原因。(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1、出示第一句,读句子。说说你了解到哪些知识?
知识点:人类的历史三四百万年恐龙的历史大约两亿年。
2、你还读懂了什么?(人类的历史与恐龙的历史相比,可就短多了。)出示句子
3、朗读指导与练习。
三、以读代答,理解词句
1.师:庞大的恐龙为什么会消失了呢?课文告诉我们了吗?请你再仔细读读课文。
2.再次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比第一次读要有所进步。
3.朗读反馈,以读代答:
教师引读:庞大的恐龙为什么会消失了呢?一种说法是
师继续引读:另一种说法是什么?
师引读:还有其他的说法吗?
四、读中促悟,悟中积累词句
(一)师:恐龙灭绝的说法有很多很多,今天,我们重点来研究一下第一种和第二种说法。
一种说法。
1.自由读,你读懂了什么?
第一句抓住突然一词。说明恐龙还来不及反应。
第二句了解恐龙没有冬眠的习惯。
第三句了解恐龙没有皮毛来保暖。
师:因为以上的几点原因,恐龙耐不住严寒,慢慢地消失了。理解耐不住、严寒。
2.连起来说说恐龙为什么耐不住严寒?
3.出示本段出现的词语,借助词语介绍恐龙灭绝的说法。(词语:突然寒冷冬眠躲避保暖耐不住严寒消失)
另一种说法
1.读读另一种说法,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这节有几句话,再读读,说说这些句子前后有联系吗?
学生自由读后,谈自己的感受。
3.师生一起理清事物之间的关系,了解这种说法中恐龙灭绝的过程。
4.为检查学生是否真正搞清楚,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研究。
课件出示:
(3)植物大量枯萎、死亡。
(1)宇宙行星撞上地球。
(4)以植物为食物的恐龙和其他动物渐渐死去。
(2)地球一片黑暗。
(5)食肉恐龙渐渐灭绝。
读一读,请四人小组研究一下,该如何填序号?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解释。
(二)关于恐龙的灭绝还有其他说法吗?自由读第3自然段。
指名反馈。
五、鼓励质疑,发散思维
1、对课文提到的这些说法,你有不同的看法或意见吗?
2、关于恐龙灭亡的原因,是不是只有这几种说法?你从课文的什么地方知道的?(第四段末尾的省略号)
3、根据你掌握的科学知识,请帮科学家想想恐龙的灭绝还会有什么原因?
六、巩固字词
出示生字
指名朗读,齐读。
七、书写生字
1.出示本课要学写的生字
2.学生认为难写的字,教师范写指导。(如:类书写时要注意米的最后一笔。教师范写,学生书写,点评。)
3.学生练写,展示佳作。
语文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山行》是一首色彩明丽、充溢生气的秋景诗,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了一幅浓郁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在石径蜿蜒、白云缭绕的秋山深处,有人家居住。诗人被一片火红的枫叶吸引住了,停车观看,不由发出“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感叹。深秋在诗人笔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这首诗形象生动,色彩鲜明,是一篇千古传诵的佳作。
教学目标:
1. 认识6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掌握“车”字笔顺。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能用自身的话说出古诗大意.
3.培养背诵古诗的兴趣,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会认“径、斜、亭、停、车、霜”6个字,会写“远、亭、停、车、霜”5个字.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表示秋天的美好境界,注意“径、斜”读音.
教学准备:
1.课文挂图、字理演变图、生字卡片或课件。
2.朗诵的背景音乐。
课时布置: 2课时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出示挂图(或课件出示),说一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深秋,天气已经很冷,远处山林中传来阵阵清脆悦耳的马铃声,诗人杜牧坐在马车上正慢慢走来,今天我们一起学一首杜牧写的.古诗《山行》。
2.初读感知,识记生字,了解古诗大意
(1)自身读,定位识字,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注意“径、斜”读音,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生处等词含义.
小结:这首诗只用了二十几个字,就为我们描画了一幅这么美丽的秋景。真了不起呀!其实,这每一个字都是经过诗人精心雕琢的,你能不能沉下心来,再来细细的品味它,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3.再读感悟,背诵古诗
(1)边放课件,边放古典音乐,用优美的语言把学生带人意境。(走在带有深秋寒意的山路上,看到小路盘旋曲折,斜斜地向远处的山顶延伸。诗人一边走一边向远处望去,只见那白云缭绕的地方住着几户人家。诗人走着走着,忽然停下了车,为什么呢?因为美丽的枫林晚景把他给吸引住了。诗人不由赞叹:“霜叶红于二月花。”)
(2)刚才我们跟随诗人一起观赏了秋天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你能把这感受读出来吗?(齐读)诗人写的美,你们读得也美,想不想把它背下来。(自由背)
4.指导写字
(1)“雨”作偏旁时,左边竖变点,横折钩变成横钩。
(2)“车”字的下横要写得伸展。
5.拓展活动
(1)填字,涂色,说说你眼中的秋天旨在要求学生巩固生字,并能根据自身对课文的理解,结合生活经验给秋天涂色,找到身边的秋天并说一说身边的秋天。教师应引导学生尽可能遵循客观实际,
(2)背一背
《山居秋暝》(节选)描绘了雨后初晴、秋高气爽的山中美景,《枫桥夜泊》写出了秋天的萧条景象,表达作者旅途漂泊的孤寂感,引导学生背诵积累。
相关资料:
1.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杜牧的诗文集《樊川文集》共二十卷,他的诗豪放、旷达、俊逸。其诗在晚唐成绩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 “白云生处有人家”的“生”字怎么理解?学生很容易把“白云生处有人家”写成“白云深处有人家”,因为以前学生学过“云深不知处”的诗句,可能受影响。有一些唐诗版本,就是写的“白云深处有人家”,学生在课外可能阅读中读到的可能就是这样的版本,先入为主,这个诗句早已深深地引在脑子里。另外,“生”与“深”读音接近,而且用“生”与用“深”也都能讲得通。“生”在这里表示“生出”、“有”、“存在”,“白云生处”就是有白云的地方,白云缭绕的地方。“深”在这里是“浓厚”、“浓郁”、“浓密”、“深层”的意思,“白云深处”就是在浓浓的白云掩映的地方。
语文教案 篇4
(一)活动内容
学写小论文
(=)活动目的
学习写作与语文教材内容有关的小论文。通过学习和写作实践,激发对小论文写作的兴趣,启发思考和发现问题的思路,锻炼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研究和探索精神。
(三)活动步骤
1.明确写作要求
联系语文教材的内容写小论文,是学习写作小论文的一个很好的起点。语文教材一方面可以提供许多写作的材料,一方面又使人在写作过程当中获得语文知识。所以,我们可以就自己喜爱和熟悉的内容,从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不同的角度,以小论文的形式进行写作。如《“年龄最大”的一首古诗》《一个最长的单句》《修辞格最多的一段话》《数量最多的一组的义词》等等。 ,
2.提示写作思路,写作方法。
从收集材料、确定题方面讲,可以:
(1)单项思考,如写《省略号用得最多的一篇课文》,仅就一篇课文中的一种标点符号的使用情况进行分。
(2)纵向联系思考。如写《数量最多的一组近义词》,从“近义词”的.角度进行纵向联系,广泛寻找,进行比较,得出结论。这样就打破了课与课之间的界限。
从拟定提纲、进行表达方面讲,可以:
(1)阐述。如写《色彩描写最多的一篇课文》,就得把课文中的色彩描写一一介绍出来。
(2)说明。如写《文言文中最主要的体裁是什么》,就是进行统计、说明。
(3)分析。如写《称呼变化最多的一段话》,除了提出事实,还得进行分析。
(4)论证。如写《司马迁、李白、成吉思汗三人中谁的行程最远》就得引用资料,进行证明。
3.确定写作内容。
首先从整体上了解语文教材(这个“整体”,主要指学年和学段),在此基础上选定自己较有把握的内容,进行纵横联系、比较之后,自拟一个题目,准备进行写作。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自主认识生字3个“倏、瘸、截”。积累词语4个“凄惨、拦截、机警、不约而同”。
2、联系语境,重点理解并积累文中形容马鹿叫声的词语和表示“看”的四个词语。
3、体会马鹿的情绪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继续从解题入手,抓课文重点,深入学习。
5、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受无私而伟大的母爱。
重点难点:
1、积累并理解形容马鹿叫声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理解马鹿的叫声、动作、眼神所表达的感情,体会动物与动物之间,人与动物之间的真挚情感。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提出问题
1、师:世界上最让人感动的莫过于“情”了。人有情,就连大自然中的动物也有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充满真情的课文。
2、板书课题:58、马鹿有情
指名读,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马鹿有什么情呢?让我们打开书,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想:马鹿有什么情?从哪里看出?
2、生按要求读课文。
交流
说明:
开放的问题旨在让学生学习语文的同时发展个性、发展思维,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
发展创设条件。
三、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1、师:课文中还有许多描写马鹿叫声的语句,让我们默读课文,找一找并用直线划下来。
2、生按要求默读课文,划句。
3、交流
板书:凄惨
低沉
大声 叫
柔和
欢快
指名读
师:不同的叫声表达着不同的情感,让我们共同走进老爷岭,研究它们的叫声吧!
4、师:联系上下文想想马鹿为什么这样叫?
5、交流
(1)凄惨的鸣叫
师随机引读第3节。(读出当时情况的危急)
同桌配合读
(2)低沉的叫声
大声地叫着
出示第6节。(齐读)
交流
随机交流:马鹿向前走了几步,停下脚步,他可能在想:……
马鹿回头用期盼的目光望着我,好像在说:……
交流,随机指导朗读
说明:
声情并茂的朗读将使学生真切体会当时情况的危急,激起心灵的震撼、情感的共鸣。
学生们在老师的引导点拨下,与书本之间达到了情感的交流,产生了思维碰撞,朗读的效果也会明显提高。
6、师引读9-11节。
师:叫声引起了猎人们的.注意,他们赶忙跑到老柞树下观察……
师:此时大马鹿的叫声是——(柔和的)
为什么?
小马鹿呢?
说明:
采用多种有效的方法(如:引导学生看图;声情并茂的范读;换位思考、拓展想象……)让学生灵活扮演角色,随机进入课文,通过角色转换,促进心理揣摩、情感体验,从而变旁观者为当事人,变阅读课文为经历生活,变感受人物情感为自我流露情感。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缩小学生与课文、与文中人物的情感差、心理差,以促进学生真心地阅读,真切地体会,真实地感受,真情地感悟。
四、展开想象,拓展延伸
1、师:大马鹿和小马鹿终于相聚了,你能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吗?说给大家听一听。
2、出示填空:
大马鹿和小马鹿终于相聚了, 。
同桌互说,指名说。
说明:引导学生依托文本展开想象,丰富学生语言的同时培养了语感。
3、出示:“我们没有见过这种场面,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师:句中的“这种场面”指的是什么场面?
生答
4、师小结。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认识生字词,初读课文,把握叙述层次及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内容,弄清"空城计"是怎么一回事
教学难点:感情诸葛亮这一光辉历史人物形象及作者表现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方法:导析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历史上有←段兰国鼎立的时期吗?老师知道你们特别爱读书,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你最崇拜的三国人物?
(学生自由发言:周瑜、张飞、曹操、诸葛亮……)
2、.的确,东汉末年是一个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时期。智慧、胆识尤为重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篇表现人物超常胆识、智慧的课文,即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的《空城计》。
(板书课题:空城计)
3、空城计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练习读准生字,读通句子。
4.试一试,这些生词你能读准确吗?(学生轮读)
课件出示生词:魏国诸葛亮抵抗兵卒扫帚吩咐疑惑撤退丞相埋伏心惊胆战尘士飞扬轻松自得迷惑
二、自读自悟,小组交流
1.同桌每人→自然段轮读,互相检查二F朗读情况。
2.同学们能够把课文读通顺了。
下面,我们快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在不懂之处,做上记号。(学生自主阅读)
3.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小组交流)
4.下面我们就请各小组汇报→下,你们读懂了什么?
汇报要点:
(1)课文主要内容。
(2)课文的'叙述顺序。(起因一一经过一一结果一一揭秘)
(3)一些重点词语的含义。(疑惑、心惊胆战、尘土飞扬……)
(4)对人物的初步评价。(诸葛亮遇事冷静,有胆有谋;司马豁谨慎等)
5.提出不懂的问题,在深人学习中解决。
6.小结:同学们读书非常认真,老师相信,这些问题在你们深入读书中会自己找到答案的。
三、深入读书,讨论交流
1.出示阅读要求。
(1)诸葛亮是在怎样的情况,想到用计的?
(2)"空城计"具体是怎么回事?
(3)结果如何?
(4)诸葛亮怎么想到用此计的?
2.围绕"阅读要求",默读课文。找到相关段落和重点语句,组内交流,准备下节课,在全班交流。
四、识记生字,抄写生词
板书设计:
24空城计
诸葛亮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六个生字,理解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学、合作,掌握生字新词。
2、通过朗读,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养成独立认真学习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的新词。
教学难点:
能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教学用具:
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谁知道“天下第一关”指的是什么关口?
今天我们就随作家峻青一起领略一下山海关的风光。
介绍山海关。
二、初读课文,理解新词。
1、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熟悉一下课文内容。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2、指导学生理解词语。
名不虚传气势磅礴广袤无垠干戈扰攘浑然一体扞卫忠贞慷慨悲歌
3、指导学生规范书写生字。
指名板演生字,其余同练。
三、再读课文,感知内容。
1、读了课文之后,你对山海关有了怎样的印象?
(学生谈读课文后的初步印象)
2、山海关气势雄伟,历史悠久,想一想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了山海关?
(学年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3、指导理清课文脉落。
(1)城楼(2)山海关所处地理位置(3)在历史上起到的作用(4)现在的`作用。
学生交流。
四、课堂练习
出示问题(小黑板)
比一比,组词语。
嘱泳抢员
瞩脉沧贞
给带横线的字注音。
铮铮响嗬渤海嘉峪关纵缰驰马
广袤盔甲干戈扰壤殷红
五、作业
熟读课文。
搜集中华儿女与外族入侵作斗争的故事。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继续训练学生默读有一定的速度。
2、通过读文,能说说母鸡是怎样的?
3、通过比较,初步体会两篇文章的写法各有哪些特点。
4、学会发现美,欣赏美。
教学重难点:初步体会两篇文章写法的特点。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质疑引入:
1、关于这篇课文你了解些什么?
你还想了解些什么?
2、同学们回家是认真读了书的,非常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老舍先生的文章里,看看作家是怎样描写我们身边熟悉的事物的?
二、 学习新课:
1、默读课文,给自然段标序,勾画出生字并读一读。
把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多读几遍,再读给全班听一听。
2、课文写出作者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再次读文,找出反映这两种观点的句子。
——我一向讨厌母鸡。
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3、把这两句话读一读,体会“一向”、“不敢”。
4、讨论:是什么让作者不敢讨厌母鸡?
读一读文中的句子。体会到了什么?
5、由开始的“一向”到最后的.“不敢”,截然不同的两种观念,你认为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6、那作者写《猫》也是用的这种方法吗?那他是怎样写猫的呢?看看课文,再讨论讨论。
同样是写小动物,用的方法不同,给人的感受就不同,所以同学们在写作中,要注意文章的表达方法。
7、积累词句:
感兴趣的词语勾一勾,句子写一写,读一读。
板 书
猫——古怪、可爱 (围绕中心句写)
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不同的认识)
(突出特点)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正确地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韵律美。
2、会认“花、朵、星、是、空、的、节、们”等7个生字,能口头给生字组词,会按正确的笔顺规则写“火”“我”两个字。
3、引导学生能通过朗读了解诗意,感受祖国的美丽,从而增进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设计思路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导学生自主读书,培养学生爱读书的习惯,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让学生享受朗读的乐趣。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朗读课文,读出诗句的韵律。
2、“星、的、们”的读音和“火”“我”字的书写。
教学难点:
理解“花朵”一词在诗中的三次比喻义,感受他们的美好,激发孩子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
教学准备:
几种常见的花朵课件;带拼音课文和去掉拼音课文内容、字新词课件;布满星星的夜空课件;焰火燃放的情境课件;孩子幸福瞬间照片课件;《哇哈哈》的音乐;“我”、“火”笔顺的动画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激发兴趣。
1、谈话:告别拼音王国,又逛了一次汉字宫。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走进课文大乐园。孩子们想不想去呀?
2、在入园之前,老师要送给你们一些卡片,想要吗?(课件出示一组鲜花图片)让学生说出花朵的名称,自己看了这些美丽花朵后的心理感受。
3、揭示课题:(板书:1.花朵)
4、你们还见过哪些花朵,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师:(1)同学们说的桃花、梅花、月季花等许多漂亮的花、我们都说它是(指课题)生齐说:花朵。
(2)这节课老师带你们去认识三种特殊的花朵。(课件出示课文)孩子们自己读一读,就知道这是什么花了。
二、初读课文,识字写字。
1、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
师:能告诉老师这三种特殊的花是什么?(板书:星星、焰火、我们)
2、课文中藏着几个生字宝宝,我们把他们找出来吧!(课件出示凸显生字的课文)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3、(课件出示带调的生字)同桌之间互相读,互相纠正读音。
4、去掉声调认识生字,给生字扩词。读诗句中出现的词语。
5、(1)利用flash指导写“火”、“我”两个会写字,学生说笔顺和笔画名称,观察字形和每一笔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2)学生在书上练习描红和书空。
三、再读课文,把握停顿。
导语:我们和这一课的字宝宝交了朋友,现在我们再来和课文交上朋友吧!
1、课件:环节①有拼音的课文;环节②去掉拼音读课文。
①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进行认读。
②去掉拼音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注意把要求认的字和会写的生字读正确。
2、老师示范读,学生比较,感受(感受老师读,有停顿更好听)
3、再读课文:认识逗号、句号。
师:说说课文共有几句话?你是怎样知道的?告诉学生逗号是在句子中间的停顿,句号是一个句子说完了就在后面写一个句号;一个句号就是一句话。
4、让学生感受逗号和句号的作用。(比较没有标点的`句子读起来难受不好听;标上符号后句子读起来顺畅、好听)
例句:今天有许多老师来听我们上课我们感到非常高兴。(老师一口气读完,提问:你觉得老师读得怎样?)标上逗号和句号读一遍。
今天,有许多老师来听我们上课,我们感到非常高兴。(让学生感受有逗号和句号后读起来顺畅、好听)
5、老师带读一遍,跟着读一遍。
6、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看谁把课文读得正确,读得流利。
四、走进诗句,朗读感悟。
师导语:今天在我们的课文中出现了三种特殊的花朵,你最喜欢哪一朵?
1、欣赏第一句诗。
①指名读句子:
师:你们见过晚上的夜空吗?是什么样的?
②出示夜空的课件:
师:什么在夜空中一闪一闪,像什么?然后闭目背一背
③指名背、齐背。
师:你觉得有星星的夜空美吗?能用我们的朗读来表现它的美吗?学生分组赛读。
2、欣赏第二句诗。
①指导读句子:
师:你们见过焰火吗?它像什么?
②出示课件:焰火燃放的景色。(帮助学生体会背诵)
师:多美的焰火呀。燃放在夜空中就像花朵一样。
③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
小结过度:星星、焰火因为美丽而被当作了花朵。孩子天真、活泼,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所以,我们常说孩子是祖国的花朵。那么,同学们,你们呢?
3、欣赏第三句诗。
①出示课件:学生在节日里欢歌笑语的情境。
②齐读第三句诗,带着自豪感和动作。读出“我”是祖国的花朵的心情。
谈话: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我们是今天第三种特殊的花朵。我们在祖国温暖的怀抱中健康成长。可爱的像花朵一样,所以说: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播放《娃哈哈》音乐。
③练习用“我是祖国的花朵,我要做一朵······的花朵。”说一句完整的话。
4、齐读课文《花朵》。
5、今天晚上同学们把这篇课文读给爸爸妈妈听,背好了在书上画一朵小红花。
五、拓展延伸,激情结束
1、我们的课文每一句都写得这么美,孩子们读得这样好。我们能不能模仿课文来练习说句子呢?
2、课件出示:___,是天空的花朵。
___,是海洋的花朵。
___,是___的花朵。
3、师:(播放音乐《娃哈哈》)今天我们认识寻找了这么多特殊的花朵,并且知道我们就是祖国妈妈大花园中的一朵特殊的花朵,在爱的滋养下幸福地盛开。我们要努力学习,快乐生活,争做一朵最美的花朵!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的:
1.了解报纸的重要补充部分——副刊。
2.掌握精读和略读副刊的方法
3.启发学生做摘抄、剪贴报纸资料
教学方法:
以自读为主,教师适当点拔。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解题:
副刊,一般指报纸上刊登文艺作品或理论文章的固定版面,每天或定期出版,多数有专名。
中国报纸的副刊起于清末,最初称为副张或附张,大都刊登“清闲”文字。五四运动前后,出现过一些提倡新文学,传播新思想的副刊。
报纸的副刊一般要求与新闻、评论起配合作用。
副刊的“副”字就是次要的,附属的意思。当然,这是相对于报纸这种宣传工具的主体部分来说的。
(二)内容分析
1.读第1节和“怎样阅读副刊”的第1节,概括出副刊的性质、特点、作用。
(性质:副刊是有别于新闻版面的一种专刊,它虽然是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报纸的主体。
特点:内容丰富、可读性强。
作用:副刊起配合作用,补其他版之不足。)
2.副刊的内容很丰富,可读性很强,这是它的特点,《怎样阅读副刊》这篇短文分别从两个方面告诉我们它的特点。1节从文体上讲的(念第1句)文体兼备,2节,从种类上讲的(念第1句)种类繁多。
3.阅读副刊要注意哪两个问题?
(1)不宜把注意力过多的放在副刊上
(2)浏览标题,确定精读和略读篇目)
4.以副刊中的一篇文章作精读示范,从立意,构思和语言三个方面提示学生怎样精读。
[例]精读《“盼盼”的微笑》
在立意上:文章从“盼盼”这个名字的含义入手,表达了中人民向往团结、友谊、进步的强烈愿望,和迎亚运的喜悦心情。
在构思上,1节提供了全文的抒情线索:“盼盼”的含义然后提出“盼盼”,“你在盼什么?”和“盼盼”,已盼了多久?两个问题,围绕“美好”“亲切”展开抒情,结构全篇两个问题的提出和回答正是全文的主题所在。
在构思上,作者充分运用了想象和联想。提出一个问题之后,作者联想到天上的星星,并通过引用中的对比,指出当今世界存在着分岐、动乱和不协调的状况,造成了民族之间、国家之间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相距甚“远”的现实。接着抓住月亮是圆的,地球也是圆的这个共同点,联想到奥运会之旗——五环旗的五环也是圆的'特点,表达中国人民向往团结、友谊、进步的“夙愿”。回答第二个问题也是通过黄河日夜奔流,长城历史久远联想到中国终于迎来了亚运会在北京召开的日子,表达出中国人民迎亚运的喜悦心情。
在语言上,这是一篇散文诗,兼具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篇幅短小,有诗的意境和语言凝炼的特色,但又像散文一样,不分行,不押韵,结构较远诗歌松散一些。这篇文章语言深沉、含蓄、热烈,读者要跟着作者的想象而展开联想,才能理解文章内容,文章突出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动作、感情,勾画出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拓展了文章的意境。
(三)指导学生积累资料。
阅读副刊,还有一个非常值得做的工作;积累资料,我们说读报纸要注意积累资料,这资料大部分都是从副刊中来的,因此,我们要在阅读的同时,把有用的东西收集起来,将来,为我所用。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3-09
语文《语文园地四》教案02-20
语文园地语文教案04-04
语文下册语文园地教案11-21
语文《画风》教案05-06
语文《石榴》教案04-21
语文教案[精选]08-20
语文教案[经典]08-21
语文教案(精选)08-22
[精选]语文教案08-24